中医火灸疗法

中医火灸疗法
中医火灸疗法

《自然医学》中医火灸疗法

古今的火灸疗法共分14大类,共计115种,火灸疗法是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疗与针刺疗法并成为针疗。火疗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更先于针法,关于火灸疗法的起源:

(一)北京人发现火疗,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早于170万年的“元谋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人”则已长期用火,先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偶尔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一部分病痛得到了意外的减轻和痊愈,多次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火灸疗法。

(二)春秋战国始有记载:火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脉》即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火灸疗法的医学典籍,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3官能》中指出火灸疗法适应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等。《黄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火灸疗法的基础。

(三)东汉初步形成火灸疗法体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

杂病论》一书,其内容经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其中《伤寒论》载灸法7条,《金匮要略》2条,对灸疗的应用和禁忌证较《黄帝内经》有所发挥。

(四)晋唐宋代火灸疗法趋于成熟: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火灸疗法的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翁(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七卷。晋隋时期医学家陈延之提倡火灸疗法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的方书,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皆表明:火疗简便有效,易于推广,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千金翼方》文中也载述了大量火疗内容,在火灸疗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豆鼓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等,在火灸疗法的防治范围上有了较广的扩展。

(五)远播亚洲、欧洲:火灸疗法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元明,衰落于清代及近代,于公元6世纪东渡日本,公元17世纪西进欧洲,历经曲折,在现代获得极大的发展,并且展示了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火灸疗法又称灸疗、火疗、热疗等,就是通过在人体上燃烧熊熊大火,通过光能、热能等对人体的肌体进行治疗,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养生、美容、减肥之功效。

火灸疗法即不同于中医,又不同于西医,但其兼顾了中西医的治疗优点,权威部门就其治疗理论做了如下几方面的肯定——

1、西医认为:火灸疗法是温热刺激有利于毛细血管的扩张,有利于毒素的排出,有利于营养的输送,有利于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组织的修复,最终达到治疗的效果。

2、中医认为:人体之所以产生各处疼痛,源于气滞血淤,经络不通,因此《黄帝内经》讲“经络者,决生死,不可不通”,火灸疗法对调整组织机能,疏通经络,激活穴位,排除体内风寒湿热等疾病病因有快速治疗之功效。由此而来的内病外治,火疗学说。

3、西方研究人体系统认为,人体是一个正常的微电磁场,凡是亚健康及疾病的人体微电磁场均为不正常磁场,而火为正磁场,可以有效调整人体的微电磁场,从而使人体恢复健康。

4、道家气宗认为:中医火灸疗法具有气功原理。通过火的不断燃烧以及湿毛巾产生的蒸气,通过不断重复的压火,可以把火的热能以及蒸气的能量有效的压入体内,从而打通人体经络,驱动人体气血,调动人体机能,激发人体自身的自愈力和自治的能力。

5、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只有在光合作用下,在太阳光下才能生长生存,而火灸疗法中的熊熊大火有人体所需必要的红外线,而红外线可有效激活人体的细胞的新陈代谢及能量释放,从而有效的加速了人体的基础代谢率,最终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

6、自然界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宇宙中阳为正气代表,而人也是因阳气而生存,火为阳气典型代表,在火灸疗法的施术

中,可以有效培补人体的元阳,阳气足,病气除。正气足,邪气、病气除。

7、在中医火灸疗法的操作中,人体皮肤毛孔的充分打开,利用透皮给药,可以让药物火龙精油快速有效的直接进入皮肤、肌肉、血液及骨骼和病灶中,达到了100%有效吸收,从而解决了口服药物经过胃的消化,肠道的吸收,肝脏的解毒,血液的代谢,从而无法全部把药物有效的输入病灶处,并且刺激了胃肠,伤肝伤肾,治疗不明显,效果不突出的不足。

中医火灸疗法为什么比拔罐、刮痧、针灸的效果明显?

1、虽然拔罐、刮痧能部分去除皮肤组织中的病气及毒素,但无法彻底将其排除干净,这跟人体皮肤生理特性有关系,人体两层外在保护,一是表皮层,具有通透性,二是真皮层,没有通透性,只能依靠微细血管完成新陈代谢。而身体的病灶中的病气及毒素往往沉淀在真皮层及真皮层下面的组织中,而拔罐、刮痧只能将表皮层和部分真皮层的通透性放开,无法达到彻底打开真皮层的通透性。同时拔罐、刮痧又不注意外部防护,张开的毛孔往往很容易二次受到外邪入侵。而中医火灸疗法是以热导热,调动气血循环,彻底将病气毒气排除。一部分随血液代谢排除,一部分随皮肤毛孔排除体外,并且通过火龙精油一是起防护作用,快速闭合毛孔,二是起到修复组织细胞,巩固治疗效果。而刮痧、

拔罐则没有药物参与。

针灸是刺激穴位,最终让经络疏通,而火灸疗法不仅仅直接作用在整个经络上,还能调动身体机能,激发经络的自愈能力。穴位好比开关,经络好比电线,而病灶好比电灯,往往绝大多数时的病灶不仅仅是开关(穴位)的问题,更多的则在电线(经络)及病灶(电灯上面),所以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比单单的针灸治疗效果要好的多。

火灸疗法与足疗相比——

足疗虽然也刺激脚部穴位及经络,但无法形成整体施治,同时又无热能、光能,这样足疗与火疗本身就有不同,另外,火灸疗法施术的面积比较大,例如后背火灸疗法,后背距离五脏六腑的距离要比足部近,同时后背经络、穴位比足部更多,施术于后背,火疗则明显比足疗效果要更好。

周浩

天灸疗法详解

天灸疗法 一、应用举例 二、天灸疗法理论特点和方法 1.理论特点 1)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既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从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内服汤药在体内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天灸疗法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在体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同样作用于经络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内服汤药与天灸有“殊途同归”之效,如《理瀹骈文》所言:“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2)经络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

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因此,经络学说是天灸疗法的理论核心。 3)天人相应:《灵枢·邪客》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因此,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4)春夏养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此时扶阳祛寒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为严寒所伤。5)冬病夏治: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夏天气候暖和病情缓解,通过伏夏的调养,可以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正而祛邪,以预防其在冬季复发或减轻发作症状。 2.操作 (1)药物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榨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不宜超过2小时),将药末和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克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 (2)操作: 1)充分暴露患者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2)施术部位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分泌过多应擦干。 3)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4)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三、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等)、胃肠疾患(慢性胃肠炎、胃脘痛等)以及慢性颈肩背痛。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可参考使用。 三、注意事项 1、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中医护理学基础辅导资料总结

《中医护理学基础Z》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1959年南京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中医护理专著是:B、《中医护病学》 2.PRN医嘱表示: A、长期医嘱 3.拔罐后,一般留罐的时间为: C 10~15分钟 4.拔火罐最为常用而又不易烫伤皮肤的方法是: A 闪火法 5.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医家是: B 李东垣 6.被后世称为“养阴派”的医家是: E 朱震亨 7.被后世医家称为“医中之圣”的是:B、张仲景 8.病人起居应遵循下列何原则来适应四时气候变化: D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9.采用一定措施分散病人对所患疾病注意力使其注意力从病转移到其他人或物上这种情志护理方法: D 移情疗法 10.“瘥”是指: C 病愈 11.产生滞针的主要原因是: C 捻转幅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 12.产生滞针的主要原因是: C 捻转幅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 13.冲任亏损的闭经采取补益气血的方法进行治护,这种方法属:C、塞因塞用 14.除外腐蚀性药物中毒,清除胃内残留毒物最有效的方法是: C 洗胃 15.春季起居方面应遵循:A早卧早起 16.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是指:C、四时气候与人体 17.冬季感冒多用解表祛寒;夏季感冒多祛暑湿,这种治护方法称:C、同病异护 18.冬季起居方面应遵循: B 早卧晚起 19.毒蕈、马钱子中毒时,可选用的洗胃液是: C 碳酸氢钠 20.断针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E、留针时间太长 21.对“天行瘟疫”提出:“取初病人的衣物,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做法的医家是C、李时珍 22.对高热病人下列哪项不属于病情观察的内容: E 口渴的程度 23.对高热病人下列哪项不属于病情观察的内容:E、口渴的程度 24.对久痢脱肛和子宫下垂之中气下陷证均采取升提中气的护法,属:B、异病同护 25.对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可采用:E、先祛邪后扶正 26.对于口吃、紧张、焦虑的患者,宜采用下列哪种心理康复护理法: C 奖励法 27.对于情志抑郁,所求不得而引起的异常行为病证的患者,宜采用下列哪种心理康复护理方法: D 满足法 28.对于心存疑惑的患者,宜采用下列哪种情志护理方法: E 释疑解惑 29.对针刺后产生的血肿下列哪项处理是错误的:E、48小时后再做热敷或轻轻揉按,促使瘀血消散吸收 30.耳穴在耳廓的分布形如胚胎,那么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D、耳垂 31.耳针俗称“埋豆”,临床多用: D、王不留行 32.肺病患者,应忌食下列哪味食物: B 苦 33.肝病患者,应忌食下列哪味食物: D 辛 34.高热是指体温超过:C、39℃ 35.割治膻中可用于治疗:A、慢性支气管炎 36.隔盐灸的主要作用是: C 温肾壮阳 37.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制定相适宜的护理措施的方法,是:C、因地制宜护理 38.古代与气功有关的名称是:B、导引 39.骨骼边缘及胸背部的穴位,在针刺时应将针身与皮肤呈: A 15° 40.刮痧板与刮拭方向应保持:E、45~90°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为配合我院养生保健月活动,综合门诊根据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制定我院三伏贴治疗计划,拟于2012年开展三伏贴(即天灸)治疗。现将相关内容汇报如下: (一)概念 天灸是指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俞穴中,所以又称“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 “三伏天灸”、“三九天灸”是药物发泡疗法与时间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一年中阴阳消长的极点莫过于三伏、三九,其分别是四时阳气、阴气最盛的时刻,故亦是养阳、养阴的最佳时刻。三伏天人体阳气旺盛,此时是使用温阳药物驱逐寒邪的最佳时期。而三九天人体阳气潜藏在内,卫表之阳气不足,此时应使用温阳药物外贴皮肤可使卫表之阳气充足,从而提高抗病力。 (二)优点 1、血药浓度处于稳态,药物副作用低; 2、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3、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多数病人易于接受; 4、能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5、能允许随时移去药源。 6、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具有较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三)适应证 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1.呼吸系统: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 3.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4.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5.妇科: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等。 6.其他病症:梅核气、痛经、痹证(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其中,尤以虚寒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等为宜。 (四)禁忌证与慎用人群 禁忌症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中医护理学基础100题

五禽戏的创立者华佗 被称为刚脏的是肝 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足阙阴与足少阳经 五化中,属于火的是长 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 恢复其相对平衡 失眠兼见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阳胜则阴病”,用下列那种理论解释为宜阴阳消长平衡 下列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痰饮 脾的生理功能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补肾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有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 机/情志变化与病势相关 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 目睛斜视多为肝风内动 与血液正常运行有关的因素有脉管的完整性/气的推动/气 的固摄/心肝脾等脏的功能/ 血液自身清浊 诊寸口脉,右寸候肺 与血液生成无关的是自然界清气 期的生理功能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 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脾 在液为唾的脏是肾 属于六腑的有胆/胃/三焦/膀胱 数脉的主病是热证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

滞,主用/其性收引 湿证患者面色多表现为黄色 格阴的本质是真热假寒 过度安逸易导致的病理变化是气血运行不畅 均属于肝系统的是胆/筋/目/爪 脾在体合肉 下列哪项症状属于假神面赤如妆 神识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行气利水并用治水肿的依据是气能行津 与肺相表里的六腑是大肠 被称为百病之长的六淫邪气是风邪 呕吐清水痰涎,多属痰饮 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 具有主决断的脏腑是胆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主病是痰饮证 五行制化关系中,异常的是相乘/相侮 宗气的盛衰可诊察虚里穴 潮热多见于阳明实证/湿温病/阴虚 证 卫气的生理功能是防御、温煦、调控 人体组织结构中,属于阳的是六腑 大实有羸状是指真实假虚 望络脉通用的年龄是3岁内 灰黑苔主病是热极或寒极 瘀血疼痛的性质多是刺痛 肝主流泄的功能体現在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 行/调解情志/促进肠胃 运化 性质精纯, 灌注于脉中之气是营气 水火既济概括的是哪两个脏腑的关系心与肾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天灸 天灸疗法作用机理 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三伏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 ●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 ●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 第一篇调理概说 本章摘引古籍原文,重点阐述对病人的饮食起居,七情,劳逸,房室,寒温等调护方法。使只和适而不乱,顺应病情而不悖。调护者若能帮助和督促病人做好上述各项调理,则有助于病人康复。 第一节调七情 七情为多种疾病的发病内因,在疾病过程中影响尤重。古代医家不惟重药疗尤重疗人之心,认为不知疗人之心,是尤舍本逐末,不穷其源而攻其流,与求疾病,安可得乎。又认为精神衰退,服药无益。调护者须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尽力设法消除紧张,恐惧,忧虑,烦脑等精神刺激使之安心治疗,以助药力。 一、疗心须知 【原文】恬憺虚无①真气从之,精神内宁,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注释】①恬憺(dàn淡)虚无:恬淡,安静的意思。虚无,张景岳说:漠然无所动于中。 【释义】思想上要保持安静,不为贪欲所动,真气就能够顺从人体的机能,精神要守护在内,不要过多好散,疾病还能从何处产生呢?

【原文】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①忧,恐。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注释】①悲:按〈〈天元纪论〉〉``悲``作``思``。 【释义】人有五脏之气化为五志,形成喜怒悲思恐等不同的情志。 怒能上肝,悲哀能抑制怒气。喜能伤心,恐能抑制喜气。嘶能伤脾,怒能抑制思虑。忧能伤肺,喜能抑制忧愁。恐能伤肾,思虑能抑制恐惧。 【按语】古籍中灵活应用五行配五脏,五志,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治疗因七情刺激的疾病,其病例屡见不鲜。 【原文】故凡思虑伤心,忧悲伤肺,忿怒伤肝,饮食伤脾,淫乱伤肾。药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则全不系药力,唯要在心药也。何为心药?予引林鉴堂诗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哪有病来时,此之谓心药。以心药治七情内起之病,此之谓疗心。(〈〈寿世青编卷上勿药须知〉〉) 【按语】心病还须心药治,以情治情,虽靠病人自克,尤须调护人员予以开导劝解。 【原文】谚有之曰①:药补不如食补,我则曰:食补不如精补②,精补不如神补,节饮食,习精神,用药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医学切要全集论补法〉〉)

火灸疗法

火灸 藏医火灸,帝玛·丹增彭措的《火灸教诲明示·白晶鉴》和居·米旁的《医学全集》中载:“火灸种类二十三种之多。”可见藏医火灸种类较多。但粗分则为二大类,即艾灸法与非艾灸法。在临床上常用的主要是艾灸法,现将各种灸法,简介如下: 1.艾灸法艾灸是在一定的穴位或痛点上面置放艾炷,点燃,用以清除隆病和寒性疾病的一种峻治法。有使用方便、效果显著的特点,是藏医火灸中最常用的一种灸法。 艾灸疗法是藏医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艾绒根据病症不同,做成大小不一的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该疗法是藏族医务人员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医和外来医学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经验,使之日臻完善。灸法应用广泛,每位藏医艾绒随身带,大部分病症必施灸疗。藏医灸疗的精华则是化脓灸。藏医艾灸疗法是以藏医药理论为基础,在选穴、适应症、禁忌症、方法上和中医有不同之处,对某些疾病有非常显著之疗效。 (1)艾叶种类:《晶珠本草》载:“艾草有野艾、草艾和小艾三种。其中野艾冠厚实,呈花形,茎短小;草艾生长于草甸沼泽地带,叶对生,花黄白”。野艾花叶茂盛,做艾炷较好。草艾分大小两种。其中小艾不适于艾灸,大艾生于田梗地头,或种植于家园,枝高叶大,也可用于做艾炷。 (2)艾叶采集时间:医学《后续》中载:“秋季三个月为采艾最佳时期”。每年七、八、九三月的初一至十五日时期艾叶和花朵生长茂盛,无籽,枝叶不宜断残,这时采集为最佳。(3)艾绒制作方法:将采集的艾叶、花朵晒干后;用木棍槌成绒状(不槌断艾叶),清除杂质及土石等物,再用点燃的等题或后古特奖若枝条轻轻烧烧艾缴并立即用手揉搓,直到艾绒变成墨绿色。之后,最好在水中浸泡三日,喷洒麝香水,晒干后槌成易燃艾绒,包入纸中搓卷成粗细不等的艾条。根据用处和病情的不同,切成大小不等的头尖底圆、易于放置和燃烧的艾炷。 (4)艾炷大小:用于脊椎各穴,以食指尖大小为宜;头部和四肢及前身各穴,以小指尖大小为宜;失血需要封闭脉道者,以扁圆如羊粪粒大小为宜;用于肿疮和痞瘤等肿块坚硬疾病,以中等诃子尖大小为宜;灸小儿的剑突穴位或其它穴位,以豌豆粒大小为宜。 (5)藏医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穴位可分为两类,一类与汉族中医的“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据病人自诉疼痛的穴位,痛点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另一大类则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 具体施灸时,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之后,病人取静坐或静卧姿式,切勿随意移动,直到完成所欲达到的壮数。所谓“壮”,就是指一个燃着的艾炷在烧着后,到病人感觉灼热,甚至略有些疼痛,就应移去,是为一壮。根据病情的需要,各种病所需的壮数也不一样,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要区别在于灸疗壮数的差异,具体有: 煮法:适应于痈疖、痞瘤等症。首先灸痛疖、痞瘤的四周,以封闭脉道,防止肿块扩散。然后,灸肿瘤中央,以破坏肿瘤的巢穴。对于病情较重者,于最佳穴位连灸几壮,一般20次为最好,19次为次,17次为下。 烧法:适用于灰色培根病和黄水病,以及心风病等,灸15次为最佳,13次次之,9次为下。烤法:适用于隆病、寒性虫症、大小便闭塞或尿频、洞泻不止等症。灸7次为最佳,5次为次,3次为下。 拟法:八岁以下小儿使用拟法,即灸豌豆粒大小一次,使小儿略感惊痛便可。 一般在施灸中,将灼烧成斑痕者称煮法;灼烧起细小水泡者称烧法;不伤及皮肤只灼红皮肤者称烤法;略灼而产生惊痛的称拟法。按火灸种类分类,汉地火灸属煮法;艾灸属烧法;霍尔火灸属烤法;天竺火灸属拟法。按灸位分类,四门穴宜用烤法;下体穴宜用烧法;上体穴宜用煮法;神经或筋腹部位宜用拟法。灸脊椎各穴,只用煮法不用烤法或烧法,以免伤及神

中医护理学基础B第3次作业

A.春季宜进食滋阴潜阳之品 B.春季应使情志隐匿,藏而不泄 C.夏季天暑地热,宜进食寒凉之品 D.冬季气候寒冷,不应开窗通风 E.秋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早卧早起 A.温补类食物 B.清热类食物 C.清补类食物 D.平补类食物 E.行气类食物 A.说理开导 B.释疑解惑 C.顺情从欲 D.以情胜情 E.移情易性 A.进食宜乐 B.儿童禁忌滋腻峻补之品 C.食后要漱口 D.饮食宜随和 E.哺乳期宜食甘平、甘凉的补益之品

A.胃阴枯竭 B.气血两虚 C.热盛伤津 D.脾虚湿盛 E.血虚生风 A.说理开导 B.释疑解惑 C.移情疗法 D.顺情从欲 E.以情胜情 A.豆腐 B.丝瓜 C.葫芦 D.荸荠 E.苦瓜 A.保持乐观的情绪,可以预防七情致病 B.古代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C.女性属阴,多易为惊恐而致病 D.情志异常,内伤脏腑 E.老年人多易为思虑而致病 A.温补类食物 B.清热类食物 C.辛散类食物 D.平补类食物 E.行气类食物

A.阴虚 B.感受风寒 C.身体虚弱 D.阳虚 E.年长者 A.虚热证 B.实热证 C.湿热证 D.血瘀证 E.气虚证 A.思则气乱 B.怒则气上 C.恐则气下 D.悲则气消 E.喜则气缓 A.春夏之季,应以调养人体的阳气为主 B.秋季宜进食辛温升散的食物 C.春季应使神气内敛,不使阳气外泄 D.夏季起居方面应遵循夜卧晚起 E.秋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早卧晚起 A.温补类食物 B.清热类食物 C.辛散类食物 D.平补类食物 E.行气类食物

A.酸 B.苦 C.甘 D.辛 E.咸 A.山药 B.茴香 C.莲子 D.苏叶 E.丝瓜 A.怒则气上 B.惊则气乱 C.思则气结 D.悲则气下 E.喜则气缓 A.进食宜有节制 B.儿童禁忌滋腻峻补之品 C.体胖者宜食滋阴生津、补血的食物 D.食后要漱口 E.进食宜专致 A.阴虚 B.肝风内动 C.有眼病 D.肝阳上亢 E.阳虚

艾灸与马氏温灸法简介

艾灸与马氏温灸法简介 马氏温灸法简介 马氏温灸法起源于三十年代,1930年浙江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将日本温灸术介绍到中国(日本温灸术源自于公元562年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灸法),1934年天津马少群先生将日本温灸术改进研制创立了马氏温灸法,用于临床治病屡获奇效,至六七十年代影响逐渐扩大传播至全国各地,治愈了大量疑难杂症。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请马少群先生用温灸治疗后病体痊愈。身体完全康复,后寿活至90岁。 与传统灸法相比,马氏温灸法除具有温热穴位的物理作用外,还有其特殊的中药配方而起的药理作用,比其他艾灸更性烈,火力更猛,渗透力更强。马氏温灸法用于祛病养生虽然有非常神奇的功效,而且在中国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只在民间流传,目前国内仅有个别地方和港澳台及国外的少数人还在研究运用这种方法治病养生。当今有识之士己逐渐认识到长期服药对身体的危害性了,因此绿色自然的各种保健术备受欢迎。马氏温灸法就属于自然疗法,它采用天然植物“艾叶”作为主要原料,视不同病情配以各种天然中药混合装入专用器具内燃烧,产生一种特殊的热渗透力将药力导入人体经穴内,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迅速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万病皆起因于内脏,脏腑为根本,疾病为末梢,治愈了根本,末梢也就自然痊愈了。因此凡是病人五脏六腑功能尚未出现绝症者,只要认真坚持温灸就有痊愈之希望。 马氏温灸法适应人群: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心肌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 冠心病、心率失常、风心病、肺心病、脑动脉硬化、脑溢血、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脑栓塞、胃肠炎、妇科病(子宫肌瘤)等均有很好的康复保健效果。 马氏温灸法养生计划: 每天温灸一次,每次60分钟,10天为一周期,每周期之间休息1~2天再进行下一周期。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冠心病需坚持温灸六个周期以上可痊愈。中风偏瘫越早温灸越好,可以很快康复。子宫肌瘤需坚持温灸六个周期以上可痊愈,易感冒者欲改善体质需坚持温灸三个周期以上。 “艾叶”和“艾灸法”简介: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 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就 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 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 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醒脑安神,通经活络。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 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 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 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叶用于灸法非常安全可靠,艾灸法比药物内服治病的范围更广,更方便,但是没有药物服用不当给人体带来的毒副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灸法的功效有其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就单用灸法治病,古代我国和日本还有专门的灸师,与针师并列。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而且对于畏具针者,尚可避免针刺的痛苦及可能引起的感染。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灸法的好处,没有亲身经过实践的人是不会知道的。灸法,是中医中最上乘的治疗保健方法,是人类唯一的一套完整的内病外治的体系,艾灸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论》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为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可见灸法效力之大。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

中医火灸疗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自然医学》中医火灸疗法 古今的火灸疗法共分14大类,共计115种,火灸疗法是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疗与针刺疗法并成为针疗。火疗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更先于针法,关于火灸疗法的起源: (一)北京人发现火疗,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早于170万年的“元谋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人”则已长期用火,先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偶尔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一部分病痛得到了意外的减轻和痊愈,多次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火灸疗法。 (二)春秋战国始有记载:火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

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脉》即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火灸疗法的医学典籍,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3官能》中指出火灸疗法适应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等。《黄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火灸疗法的基础。 (三)东汉初步形成火灸疗法体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内容经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其中《伤寒论》载灸法7条,《金匮要略》2条,对灸疗的应用和禁忌证较《黄帝内经》有所发挥。 (四)晋唐宋代火灸疗法趋于成熟: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火灸疗法的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翁(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七卷。晋隋时期医学家陈延之提倡火灸疗法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的方书,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皆表明:火疗简便有效,易于推广,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千金翼方》文中也载述了大量火疗内容,在火灸疗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豆鼓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等,在火灸疗法的防治范围上有了

中医天灸疗法

中医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是借助药物刺激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起泡,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的功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多种疾病。天灸疗法的历史十分悠久,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在历代许多的中医典籍中都载有较多的成功案例。 1.天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天灸疗法所采用的药物一般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同时,天灸疗法通过药物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起到调理脏腑阴阳、改善气血运行的作用,从而消除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天灸疗法可以通过药物作用于局部皮肤上的神经末梢,使其进入活动状态,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并且,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也能够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另外,天灸疗法所使用的药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起到缓解病痛的效果。 2.天灸疗法的适用人群 天灸疗法根据贴药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现在运用的较多的为三伏天灸,属“冬病夏治”范畴。那么,三伏天灸疗法适用于哪些人群呢? 首先是各种虚寒型的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气管炎、慢性鼻炎、虚寒性胃痛、寒湿性关节痛、冻疮等。治疗时,一定要注意辩证,强调“虚寒”二字,湿热、实热型的病证千万不能用,否则病情加重。 其次是那些体内“阳气不足”的患者,通过三伏天灸治疗,增强体内阳气,改善“冬季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另外,专家指出,三伏天灸疗法用来治疗慢性关节炎的效果十分确切,治疗范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腰椎疾病、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当然,治疗时也要注意辩证,如果患者关节红肿疼痛、舌苔黄腻,则不宜使用。 3.天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天灸疗法的药物贴敷时间因人因病而异,一般为2~8个小时,儿童贴敷不要超过2个小时。天灸疗法治疗期间,要尽量少接触生冷、刺激性的食物,贴敷后当天不要洗冷水澡等。孕妇、婴儿、药物过敏者、皮肤病患者、疾病活动期患者以及某些器质性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天灸疗法。

中医护理学基础

1.《内经》与中医护理学基础大概内容(空) 2.《金贵要略.杂疗方》记载主要内容(空) 3.特殊药物煎法 ①先煎:是将质地坚硬的介壳或矿物类的药物打碎后煎煮一定时间再下其他中药的煎煮方法。 1.难溶于水的药物,如贝壳类(珍珠、牡蛎等)、矿石类(生石膏、磁石等)和角、骨、甲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故应打碎后先煎煮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 2.有毒药物,如附子、乌头、半夏、商路等,需先煎60-90分钟,以消除或降低毒性。 3.泥沙多的药物(灶心土)和质轻量大的药物(如芦根、茅根等)应先煎,澄清后取汁,以其药汁代水再煎其他药。②后下:是将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为防其有效成分挥发,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前5-10分钟放入再与其他药同煎的煎煮方法。如薄荷、藿香、砂仁、豆蔻、沉香等。③包煎:是将药物装进纱布内与其他药物同煎的煎煮方法。 1.质地比较轻或容易浮在上面,或容易成糊状的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等。 2.含淀粉粘液质多、易粘锅煳化或焦化的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等。 3.带毛的药材,对咽喉有刺激性易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如旋覆花、砂仁、枇杷叶等。④另炖或另煎:是将某些贵重药材单独煎煮,减少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以保存其有效成分的煎煮方法。将药物切成小片,单味煎煮60-120分钟不等,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⑤烊化:是将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单独加温溶化或臵于刚煎好的去渣的药汁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熔解的煎煮方法。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同煎时易粘锅煮糊,且附着他药,影响药效,因此需要烊化。如阿胶、龟甲胶、鹿角胶等。⑥冲服:是将某些不耐高温且又难溶于水的贵重药物,先研成粉末,再用开水或用煎好的药液调匀后服用的方法。如三七、琥珀、珍珠、羚羊角等。 ⑦泡服:是将某些易出味、不宜煎煮、挥发性较强的药物加沸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的方法。如番泻叶、胖大海、菊花等。也可将药物放入刚煎煮好的药液中泡服。 ⑧兑服:液体中药如放臵于其他药中煎煮,往往会影响其成分。因此,往往待其他药物煎煮去渣取汁后,再行兑入而服用,比如,黄酒、竹沥水、新鲜藕汁、姜汁、梨汁、蜂蜜等。 4.针刺疗法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①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或灸百会、气海、关元。若仍不缓解,应立即配合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 ②滞针:解除患者紧张情绪,尽量使肌肉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弹击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2针,以宣散气血,待肌肉松弛后再起针。因单向捻针造成的,应反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松解,即可消除滞针。 ③弯针:针身轻微弯曲,将针缓慢拔出;弯曲角度较大时,应顺着弯曲的方向顺势将针退出。若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慢慢拔出。由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以防折针。

16 雷火灸操作流程

雷火灸 一、定义: 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雷火灸的药物组成: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等药物,共研细末,再取纯净艾绒28克加入药粉8克研制而成。 二、作用: 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雷火灸的特点: 1、药力峻猛雷火灸是由艾绒与其他多种药物组成,其形态粗壮,如大火炮形状,外有灸具。各种植物燃烧时产生药化因子,这些药物因子随着燃烧的热辐射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体内循环里,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 2、火力强雷火灸药是一个能燃烧的植物柱,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力很强,与一般的艾条相比,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能量要大2倍以上,它们在同等条件距离时测得的最高温度是:雷火灸最高温度为240度左右,艾条灸是90度左右,雷火灸的最低温度是200度左右,而艾条灸是68度左右。 3、远红外线雷火灸燃烧时产生大量远近不等红外线,组成了一个大红外线网。目前实验研究还无法完全具体测定它们远近红外线产生的具体数量。雷火灸的物理作用有很强的热辐射功效,在人体体表及内部组织产生的刺激作用反应迅速,对增强组织细胞的代谢、体内循环、神经系统的反射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均起到了泌其他灸药明显的作用。 四、适应范围: 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如下: 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 6、灸疗肥胖症:腰腹部肥胖、大小腿肥胖及各种肥胖症、产后收腹等。 7、灸疗妇科疾病:痛经、输卵管炎、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8、灸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 五、禁忌症: 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孕妇及崩漏慎用。 六、操作过程: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 二、填空题 1、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1华佗)。 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1辨证施护)先河。 3、头有疮则(1沐),身有疡则(2浴)。 4、首创“麻沸散”的是(1华佗)。 5、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是(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6、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药物灌肠)法。 7、中医护理是以(调养)为特色,它包涵(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 8、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专著。 三、选择题 1.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2、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3.最早记载了细葱管导尿术的医学巨著为(《千金方》)。 4、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华佗)。 5、首创猪胆汗灌肠法的医家是(张仲景)。 6、在对自溢提出急救护理与现代人工呼吸法相似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 8、首创汤剂的是(伊尹 9、首创中药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伤寒论》)。 10、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著名医家是(孙思邈)。 11、(张仲景)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叶天士 四、简答题 1、简述孙思邈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四、简答题 1、①妇、幼儿护理:孙思邈从妇人怀孕养胎,到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都做了详细的叙述;②重视食疗③生活起居④饮食护理⑤精神调养⑥老年人的护理⑦投药护理⑧护理操作技术:首创细葱管进行导尿。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1)对饮食宜忌做了详细的说明,对中医临床饮食调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做好生活起居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3)重视情志护理,认为情志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诱发或加重疾病。同时强调医护人员与患者交谈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第三章整体护理 一、名词解释 1、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通泄症的病因本质是实证,如因积滞伤食所致腹泻,因瘀血内滞所致崩漏,但取攻下治护法,就是“通因通用”法。 2、寒因寒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塞证为其假象,又称假塞,故治疗护宜取补塞。 3、辨证施护: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从而找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并在辨证的基础上,即从疾病的证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并按其实施,从而达到护理目的。

中医护理学总结归纳

名解: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种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3.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 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 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 8.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 是:以木、火、土、金、水 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 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 别标准。 9.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 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 及其“相生”“相克”的规 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 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 观和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 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 的作用。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 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 约的作用。 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 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 系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 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 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 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 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 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 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 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 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 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 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17.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 脏腑,象指显于外的生理功 能和病理现象。脏藏于内, 象显于外,故称藏象。 18.藏象学说:指通过对人 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 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 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 19.腑脏:是内脏的总称,由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20. 神:(广义)机体的生命 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 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等。 五脏的主要功能: 19.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 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依 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周 流不息,循环无端。推动血 液运行的动力,主要靠心 气。 心主神:即心对人体的生命 活动有主宰的作用。 20.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 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肺主 一身之气,指肺有主持、调 节全身之气的作用。肺主呼 吸之气,指肺通过呼吸,进 行着体内外气体交换,呼浊 吸清,以保证人体正常的新 陈代谢。 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和 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 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 的作用。 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 汇聚于胸,通过肺的呼吸进 行气体交换,然后在心气和 肺气的共同作用下输布到 全身。 肺主治节:治理调节,指肺 通过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 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 21.脾主升清:脾气的运化 特点,以上升为主,脾气将 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 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 血以营养全身。 脾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 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 外的功能。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实验报告与实验指导 主编陈佩仪卢咏梅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中医护理教研室 二零零五年十二月

《中医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指导 前言 中医护理学基础之第三部分中医护理技术主要由十项操作组成,是四年制中医护理本科专业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中医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内容丰富,通过各项操作的实验练习,使学生掌握各项中医护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医临床护理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目录 实验一常用腧穴取穴法——————————————————1 实验二毫针刺法的护理——————————————————3 实验三皮肤针刺法的护理—————————————————5 实验四水针刺法的护理——————————————————7 实验五拔火罐疗法的护理—————————————————9 实验六艾炷(条)灸疗法的护理—————————————12 实验七中药外敷法的护理————————————————14 实验八药熨疗法的护理—————————————————16 实验九刮痧疗法的护理—————————————————18 实验十常用推拿按摩手法————————————————20

实验十一蜡饼疗法的护理—————————————————22 实验报告小结表 实验日期实验项目指导老师报告成绩备注

实验一常用腧穴取穴法 实验时间:年月日星期:指导教师: 【课时数】 3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取穴法; 2.掌握临床常用腧穴的定位、功效、主治及刺灸法。 【用物准备】 备暂空床(软床)治疗盘、指甲剪、橡皮条(带)、各种规格的软垫或大小不等的枕头,必要时备屏风。 【实验原理】 通过学生相互作循经取穴练习,正确掌握临床常用腧穴的定位、功效、主治及刺灸法。 【实验方法与步骤】 1.操作者准备:仪表、洗手。 2.评估、解释、嘱受试者准备(排空二便,清洁局部皮肤等)。 3.操作步骤 ?松开衣被,选取合适体位,垫枕,保持平稳而持久的姿势,暴露选穴部位,保暖 ?选穴:采用腧穴的取穴法选穴 ?揣穴:根据处方,核定准确的经络路线并用大拇指在经络上揣

中医火灸疗法

《自然医学》中医火灸疗法 古今的火灸疗法共分14大类,共计115种,火灸疗法是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疗与针刺疗法并成为针疗。火疗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更先于针法,关于火灸疗法的起源: (一)北京人发现火疗,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早于170万年的“元谋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人”则已长期用火,先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偶尔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一部分病痛得到了意外的减轻和痊愈,多次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火灸疗法。 (二)春秋战国始有记载:火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脉》即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火灸疗法的医学典籍,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3官能》中指出火灸疗法适应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等。《黄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火灸疗法的基础。 (三)东汉初步形成火灸疗法体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

杂病论》一书,其内容经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其中《伤寒论》载灸法7条,《金匮要略》2条,对灸疗的应用和禁忌证较《黄帝内经》有所发挥。 (四)晋唐宋代火灸疗法趋于成熟: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火灸疗法的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翁(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七卷。晋隋时期医学家陈延之提倡火灸疗法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的方书,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皆表明:火疗简便有效,易于推广,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千金翼方》文中也载述了大量火疗内容,在火灸疗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豆鼓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等,在火灸疗法的防治范围上有了较广的扩展。 (五)远播亚洲、欧洲:火灸疗法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元明,衰落于清代及近代,于公元6世纪东渡日本,公元17世纪西进欧洲,历经曲折,在现代获得极大的发展,并且展示了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火灸疗法又称灸疗、火疗、热疗等,就是通过在人体上燃烧熊熊大火,通过光能、热能等对人体的肌体进行治疗,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养生、美容、减肥之功效。 火灸疗法即不同于中医,又不同于西医,但其兼顾了中西医的治疗优点,权威部门就其治疗理论做了如下几方面的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