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合集下载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蔡伦改进造纸术设问: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有哪些新发展?二、造纸术的发明1.发明任务一:观察图片,梳理我国古代书写材料的演变,思考以下书写材料有何不便?2.蔡伦改进造纸术任务二:阅读教材,请你讲讲蔡伦改造纸的故事,改造后的纸有何优点?人物故事:蔡伦(?—121),桂阳人,年少时入皇宫做了宦官。

他聪明伶俐,受到皇帝的赏识,被委任主管皇室的手工作坊。

他监造的宝剑,坚实锋利又非常精巧。

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制造出既轻便又经济适用的纸。

他曾被封为“龙亭侯”,人们便把用蔡伦造纸法制成的纸称为“蔡侯纸”。

观频、思考问题梳理我国古代书写材料的演变极不方便,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讲人物故事,观看图片,思汉朝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3.影响任务三:纸的发明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蔡伦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纸的发明使书写材料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有利于书写和图书编辑,便利了典籍的流传;还为书法、绘画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而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此外,纸张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用途也是多方面的,如可用于包装、装饰、美化环境等。

4.传播任务四:识读地图,简述造纸术在世界的传播过程,对世界发展有何作用?考纸的优点概括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造纸术的传播传播:4世纪朝鲜半岛——7世纪日本——8世纪阿拉伯地区——12世纪非洲、欧洲——19世纪大洋洲点拨提升:造纸术的发明,对亚洲、欧洲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三、医学、数学和农学的成就1.医学(1)张仲景任务一:阅读教材,请你为张仲景制作一张人物小卡片。

张仲景人物张仲景时期东汉身份名医代表作《伤寒杂病论》观图,简述造纸术的传播,理解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表格梳理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成就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状况,认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科技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具体科技成就和人物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搜集相关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查找相关资料,准备进行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和素材,呈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两汉科技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科技文化遗产的态度。

2.引导学生认识两汉科技和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两汉文化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两汉科技和文化在当时和后世的历史地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两汉科技和文化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两汉科技和文化的相关史料、图片、视频。

•小组讨论任务卡、角色扮演剧本。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两汉科技和文化的特点。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两汉时期的科学家或文化名人,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文物图片或相关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文物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吗?它们代表了什么?”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两汉的科技成就•讲授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地动仪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这些科技成就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两汉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分享观点。

•结构图示:两汉科技(造纸术→地动仪→其他科技→影响)。

•两汉的文化特点•讲授两汉文化的特点,如儒家思想的传播、史学的兴盛等。

•引导学生分析两汉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两汉时期的儒家学者或史学家,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当时的文化氛围。

•结构图示:两汉文化(儒家思想→史学兴盛→其他文化→影响)。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明进步(教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明进步(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明进步(教案)教学目标本课将通过讲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明进步,使学生了解该时期的重要发明和进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 丝绸的发明和丝绸之路的建立- 指南针的发明和对航海和陆地交通的重要作用- 造纸术的发明和对文化传播的贡献- 水力铁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和对冶铁业的推动2. 两汉时期的文明进步- 文化艺术的繁荣:诗词、音乐、舞蹈、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 学术思想的兴起: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兴盛- 社会制度的改革:推行考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明进步的好奇心。

2. 讲解:逐一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明进步,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使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发明和进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4.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讨。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究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明进步。

教学资源- 图片和视频展示设备- 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教学评估-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任务中的表现- 学生对于科技和文明进步的理解程度扩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制作相关的模型,加强对科技进步的理解。

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的电影和纪录片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教师应定期进行评估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认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强。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运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认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文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实例,深入剖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4.互动交流:师生互动,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3.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新闻报道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汉时期会出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局面?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医药、天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五篇范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五篇范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

“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造纸术的发明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知识模块二张仲景与华佗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历史巨著《史记》自主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

2.能力目标:通过上课、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智慧的卓越,尊重劳动,希望学习古人的为人处世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材料•《中国古代科技史》•《汉书》•网络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通过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教师讲解•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是中国科技和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包括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重点讲述其发明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讲述两汉时期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传承。

3. 学生探究•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果。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分析讨论科技和文化成果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加深对两汉时期的各方面发展的了解。

4.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强调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让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有更全面细致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方法和作用;•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强化尊重劳动、有爱国情怀的教育。

五、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涉及较多的历史文化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探究和讨论。

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本课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家情怀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和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进步。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两个朝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旨在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繁荣和发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

2.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能够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进行评价和思考。

4.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够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与前后时期进行联系和对比。

四. 教学重难点1.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

2.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

3.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进行评价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

3.小组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教学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资料等。

2.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汉时期的地理和政治情况。

3.教师准备一些历史道具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两汉时期的文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两汉时期的图片和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教学资料,呈现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代科技和文化。

2.掌握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

2.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由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预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观察与思考(15分钟)1.分组观察图片,介绍两汉时期出现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要求介绍一下具体的内容,如出现的时间、发明者和使用领域等。

(举例:走马灯、铁铸鱼、汉武帝的铸兵法等)2.设计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到汉代时期两者的关系,再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进程中,科技和文化如何相互影响?)3. 总结概括(25分钟)1.小组代表发言,介绍讨论的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汉代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师向学生介绍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地位。

4. 练习巩固(10分钟)根据所讲内容,让学生再次小组讨论,呈现出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并对此进行评价。

5. 总结回顾(5分钟)由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比较简单,采用了观察与思考、总结概括和练习巩固三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的成就和发展。

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必须进一步探讨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练习巩固环节中,学生能够在自主性的小组讨论中,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整个课程的内容易于组织,但希望能丰富一些,增加更多的学生参与和课堂活动。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部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

两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课外知识面较广,对历史学习有较大的兴趣,且他们好奇心强,尤其对生动、形象的知识感兴趣,会比较关注课程的趣味性。

但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这一科目不久,历史时空观念、历史思维能力会比较欠缺。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学目标】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比较“蔡侯纸”和以前的书写材料,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2.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3.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4.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与文化的兴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

【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观看视频《螺丝历史-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片段,教师引导: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足足看了一个多月…“纸”今天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相信学完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猿鸟
医学体操“五禽戏”
华佗创编了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鹤戏,也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同时可使腿脚轻便利索,用来当作“气功”。

五禽戏
观看司马迁写《史记》过程的视频
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第一,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条件。

第二,司马迁的史学家传提供了家庭条件。

第三,丰富的知识和个人经历。

第四,司马迁有远大的理想和进取精神。

第五,顽强的毅力和忍辱负重的精神。

关于《史记》
1.体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指本纪:按年代计述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为全书之纲;
“传”指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隐士、说客等各类人物。

“世家”:叙述秦以前各地方政权和诸侯王的历史事迹;
“表”:按世代或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书”:对古代经济、天文历法、地理等进行专门记载和论述。

《史记》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共130篇全书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评价
史学价值: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学生勾画相关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主要内容涵盖了东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教材通过举例介绍了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地动仪的发明,以及文化发展,如司马迁的《史记》和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等。

此外,还涉及到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两汉时期的著名文化人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详细介绍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宗教和文化的传入和发展感兴趣,教师可抓住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2.掌握两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如《史记》的撰写和道教、佛教的传入。

3.通过对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2.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3.司马迁的《史记》和两汉时期的著名文化人物。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详细介绍地动仪、造纸术等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道教和佛教的传入和发展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如地动仪、造纸术的图片和介绍。

2.准备《史记》的相关篇章,让学生阅读和了解。

3.准备关于道教和佛教传入的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重点介绍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科技成就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史记》的相关篇章,了解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一、新课标标准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内容分析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

秦汉时期的主要特征有:统一王朝、气势恢宏;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科技世界领先。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三、教学目标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史实;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两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中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造纸术的发明(1)教师活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造纸术的改进:“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4)学生活动2.医学与数学与农学成就(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85,完成张仲景的相关史事填写。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86,完成华佗的相关史事填写。

(4)学生活动3.司马迁与《史记》(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87,完成下列内容填写。

(3)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研读材料,回答《史记》带来的影响?材料1: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材料2:朴素凝练、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

——柳宗元(4)学生活动史学价值:秉笔直书,记录保存了大量史料和史事,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质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

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

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个奏本,这个奏本就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汉武帝看得那真是累啊!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一)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和缺点1.【材料研读】材料一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遗传后世子孙者知之。

——《墨子·兼爱下》材料二先王寄理于竹帛。

——《韩非子·安危》材料三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范晔《后汉书》2.教师设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说说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提示:(1)书写材料:甲骨、简帛、青铜器等。

(2)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二)造纸术的发明1.图片展示最早的纸此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

纸面平整、光滑、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其原料为大麻纸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2.设问:我国造纸术是何时发明的?到东汉,造纸术有何变化?提示:(1)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术的基本方法。

缺点:这种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由于麻纸不太适合书写;东汉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达,对纸张需求强烈。

(三)蔡伦改进造纸术——方法、原料、优点1.材料研读:“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2.教师设问:(1)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提示: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体会我国历史上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简要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以学生的讨论与自主探究为基础。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对《史记》的内容和历史地位一目,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其内容和其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使学生体会《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对佛教传入一目,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对佛教传入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教学,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二者的有机结合。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知道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新课学习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造纸术的发明二、张仲景和华佗三、历史巨著《史记》四、道教和佛教一、造纸术的发明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67第一段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中国古人用什么作书写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学生:甲骨、青铜器、竹简、帛。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①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的贡献、《九章算术》、司马迁的《史记》、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等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②知道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③认识到秦汉时期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

后人便以“学富五车”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

那时候人们一般用竹简或者木简记事,只有少数重要文件才用轻便昂贵的绢帛书写。

竹简木简制作不易,份量重,通常一辆马车只能装5000片左右,一片简只能写30来个字,所以一车简的总字数大约15万字,装满五车也不过75万字左右,放到现在也就是二三本书的概念。

这种情况是如何改变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秦汉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各有何贡献?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质有哪些缺点?答案提示: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帛书;笨重、昂贵、书写不便、不易携带教师指导:用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当书写材料的弊端那就是笨重而且浪费原料,不方便携带。

帛书虽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都受到限制。

因此,两汉时期发明和改进造纸术,解决书写材料的问题。

2、教师指导: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P84内容,说一说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汉兴,有纸代简。

——张怀瓘[guàn]《书断》答案提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教师指导:材料解析:自从西汉建立开始,当时人们就发明了纸,用来取代竹简②【史料实证】结合材料说一说当时的造纸术有何弊端?现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其原料为大麻,纸面平整、结构紧密,但又软又薄,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的第十五课,主要讲述了我国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两汉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如耕作工具的改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等。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如铁器的广泛使用、纺织技术的提高等。

3.两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如黄帝内经的编纂、华佗的麻沸散等。

4.文学艺术的发展,如汉赋、唐诗等。

5.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交流,如丝绸之路的作用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兴趣浓厚,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历史图片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认识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理解。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相关图片、图表等。

3.资料:收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相关资料,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相关图片、图表等,让学生初步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司马迁与《史记》、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两汉时期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两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教学难点:如何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宗教。

【学情分析】
虽然这是一节文化课,但七年级学生对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不深入,因此,在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时,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材料研读法、情境创作法、设置悬念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竹木简”“丝帛”,提问学生:竹木简、丝帛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它们有什么缺点呢?学生思考、回答:笨重、昂贵。

教师再提问:哪一种书写材料克服了这些缺点呢?学生回答: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造纸术等两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提问:大家想一下,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
学生回答: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

(展示《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图片)
出示材料: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我国的主要书写材料之一,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

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汉武帝时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多月。

帛也是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但帛太贵,不能大量的使用。

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

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方法。

(展示考古发掘的《纸本地图》)
“探索发现”:同学们自主阅读第73页的教材内容,然后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最早的纸”和“蔡侯纸”。

结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课件展示最早的纸的图片、蔡伦画像。

教师介绍造纸术传播海外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
课件展示张仲景和华佗的两则小故事,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为张仲景和华佗分别制作一张“名片”。

最后展示《伤寒杂病论》、“五禽戏”。

三、历史巨著《史记》
提问: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学生回答: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父亲是史官,家教良好。

他本人读书很多,还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刻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

提问:《史记》主要记述了什么?它的历史地位怎样?
学生回答:《史记》主要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提问:《史记》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实事求是。

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教师点拨:在君主专制的年代里,“伴君如伴虎”。

司马迁却敢于指出汉武帝的过失,体现了忠于史事的态度。

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选择的是“重于泰山”。

因此,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道教和佛教
提问:道教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
学生回答:东汉末年,道教兴起。

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提问: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
学生回答: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
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提问:道教和佛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学生回答:道教的主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所以,这两种宗教都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得以传播和发展。

提问:你能从常见的文学影视作品、日常用语、建筑雕塑、音乐美术、天文医学等方面找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答。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