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美学》自考资料
![《美学》自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3c214c15fbfc77da269b136.png)
2.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2.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着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1.7.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3.5.《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美学着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3.6.利奥塔德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其将自己的整个关学建立在对崇高的论述上,对崇高进行了崭新的阐发。
3.7.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4.2.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及样题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及样题](https://img.taocdn.com/s3/m/f99cc8717c1cfad6195fa7f9.png)
《美学原理》知识点:单选、多选、填空。
第一部分:美学的基本概念:1、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
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特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
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论的理性认识)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6、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7、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多选)8、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
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
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c38f63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6.png)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1在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中,艺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的创作,赋予了世界以色彩、情感和生命。
然而,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在此背景下,黑格尔的《美学》一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照亮了理解艺术的道路。
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对艺术的深入探讨,展示其与社会历史、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艺术并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欣赏,更是社会精神上的追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书中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书中,黑格尔详细阐述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对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的预见。
这些观点使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我也注意到了书中提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性,比如音乐和绘画,以及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差异。
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黑格尔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自我。
此外,他还提出了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即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
这些观点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艺术的探索欲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被其中的复杂理论所困扰,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理论激发了我的思考。
例如,书中提到的“艺术即自由”的观点,使我开始思考艺术如何实现自由,以及自由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美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艺术的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艺术的工具。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2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的《美学》是一部宏大的著作,它涵盖了西方艺术的历史和理论,深入探讨了艺术与哲学、宗教、政治等其他人类活动的交叉领域。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西方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所吸引。
《美学》PPT课件
![《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3747a3b4daa58da0114aa5.png)
美是客观存在
B、美的形式标准:“秩序、匀称与明确 ”(《形而上学》)
C、美的效果: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性 。(《诗学》)
《诗学》第7章
(二)中世纪
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 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 奥古斯丁( Augustine 354- 430)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一, 是最高的美、绝对的美,一切事物 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
2、美感 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怎么产生的? 审美有哪些心理要素?
3、艺术 艺术的一般规律 不同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美产生于人的劳动实践? 2、美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第二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哲学研究
本体论 :是什么 认识论:想什么 方法论:用什么
(2)哲学观
理式世界
模仿
现实世界
模仿
艺术世界
最真实 不真实 和真理隔了三层
椅子
王家增:爷爷的椅子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式
A、美本身和美的东西的区别: 美的理式(美本身):单一、永恒、不可感不
可见 美的东西:组合、变化、可见可感 B、二者的联系:二者是分离的,同时有被分有
和分有的关系。 分有方式:模仿/灵感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快感说——美的实质 美不能定义,只能凭感觉认识。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 种不同的美。” 美就等于美感。
“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 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2)效用说——美的来源 美具有相对性
“美对人才有效,必然随人的利益不同 而显出分歧。” 效用:不是观赏者个人的实际利害。效用 是对所有人或者和对象有关的人来说的。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864b2ee941ea76e58fa04b6.png)
《美学》课程复习纲要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为什么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所著《美学》一书中提出,被称为“美学之父”2、怎样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从理论上说,美学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或某种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做出分析和阐释的理论。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关系的价值表现——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经验是指人在现实和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受,是审美研究的基本内容。
广义的审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习惯和情感表达模式。
狭义的审美关系是指个体和对象,人与环境之间因审美态度和具体语境而形成的感知——愉悦关系3、中国现当代美学有哪三次美学热?(填空,选择)第一次“美学热”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次“美学热”中,王国维是始作俑者,他起了重要的开创作用。
王国维学习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并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
继王国维之后,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位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大教育家,他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在北大首次开设并主讲美学课程,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五六十年代,即以批判朱光潜美学为导火线引起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在这次讨论中,逐渐形成了四派观点,即人们常说的中国美学的四大流派: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
这次美学热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所谓“实践美学”。
第三次“美学热”发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这次“美学热”的一个特点是形形色色的西方美学思潮涌入中国,我们现在熟知的各种主义、各种学术,例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最初都是以美学的名义介绍到中国的。
这次“美学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是思想界从“文革”的禁锢中苏醒的标志,思想界通过美学这个窗口反思被扭曲、被异化的人性,颂扬人性的解放——从理性的解放到感性的解放。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4e9a4cc6137ee06eff918f5.png)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614a8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f.png)
《美学》读书笔记(5篇)关于对《美学》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篇1《美学》读书笔记在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这本书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德格尔所著,主要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历史以及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他提出,美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存在的理解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此在”,即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更是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方式的转变。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把世界作为存在者的世界,这种理解方式让我们忽略了世界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性,并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本质联系,同时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美学,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这本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学》读书笔记篇2《美学》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堂奥。
首先,我深感黑格尔对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研究跨越了艺术、自然、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将美学置于一个系统的、辩证的理论框架中。
这使我认识到美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美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理念需要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不同的阶段来实现自身。
2021年自考《美学》复习资料
![2021年自考《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15be2149b89680202d825b0.png)
2021年自考《美学》复习资料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
《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中国有李泽厚。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
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452db6402768e9951e73873.png)
《美概》复习资料绪论(填空单选题)1、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嘉登于1735年首先使用,其本义是感觉或感性认识;2、伊斯特惕克提出感性学;3、作为最早用“美学”这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人,鲍姆嘉登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4、1750年鲍姆嘉登出版著作《美学》第一卷,此举标志美学学科诞生;5、日本人中江兆民将aesthetics翻译为美学,王国维于1902年将日文美学引入中国;6、美学的奠基时期(以柏拉图为代表),美学的诞生时期(以鲍姆嘉登为标志),美学的发展期(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美学的解构时期(分析哲学对美学的解构);7、柏拉图有关“美本身”问题的提出标志美学思考的开始,柏拉图关于美本身的思考的结论——美是理式;8、美学的奠基人事以柏拉图为代表,美学的诞生是以鲍姆嘉登为代表,美学的发展是以康德与黑格尔为代表,美学的解构是以分析哲学为代表;9、鲍姆嘉登有感于当时的人类知识系统的缺陷,即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知、情、意三者的研究状况的缺陷而创立美学这一学科,美学最初是作为研究感觉(感性知识)的一门学问而诞生的;10、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奠定了他在美学史的崇高地位,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分为认识论(研究真)、伦理学(研究善)和美学(研究美)三个部分,真与善的对立也就是必然与自由的对立,而美则是沟通这种对立的桥梁;11、康德提出“美是无利害的快感”,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按照形式逻辑的“质—量—关系—模态”,从四个方面对美感心理进行了分析,称为“审美四契机”;12、黑格尔发展了柏拉图的理论,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著名命题。
13、分析美学的理论代表人为维特根斯坦;14、中国美学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入与综合时期(王国维、朱光潜);第二阶段:苏化时期(蔡仪、吕荧、朱光潜、李泽厚);第三阶段:实践美学时期(以李泽厚为代表);第四阶段:后实践美学时期;15、王国维对于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是提炼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意境(或境界);16、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7、苏化阶段:蔡仪“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泰“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18、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现代审美心理学派则强调美学要研究美感经验;第一章1、《国语·楚语上》中记载的“伍举论美”,较早地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美,美与善,美与功利的关系;2、“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表明墨子对美持否定的态度;3、《乐论》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美学专门著作,其中著名观点即尽美致用,这种尽美致用观点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观点上;4、孔子关于美的论述:“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有周公之才之美”,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5、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美的境界是意境;6、德谟克里特和柏拉图把美和愉快联系在一起,伊壁鸠鲁是享乐主义派把美看成是愉悦;7、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8、孟子全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美的观点上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论点;9、在中国画论中把“形神兼备”作为艺术美的重要标准,所谓“神”指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等,这是属于内容方面的;所谓“形”,指人物的外部表情特征,言语、动作、表情等,这是属于形式方面的。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经验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f21f010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2.png)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经验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经验考生们在复习自学考试《审美》科目时,要结合教材进行学习,掌握重要的知识考点,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经验,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重点解析1.简谈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历程。
答:审美经验的问题是审美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层面。
(1)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有关审美经验的研究并不占重要的地位,因为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古希腊美学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质问题。
柏拉图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回忆说”则涉及到了审美经验的一般规律。
(2)中世纪美学在根本上乃是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奥古斯丁认为,审美经验的真正内涵便是对于上帝的爱。
他揭示了审美经验的超验性维度。
(3)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方美学的研究重心也转向了审美经验的探讨。
(4)现代西方美学是作为对近代美学的反叛而出现的,但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却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形成了很多流派,总体上可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型。
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其基本倾向是试图通过实证或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审美经验。
而人本主义则极力排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试图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柏格森和胡塞尔。
自然主义美浓、直观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等。
(5)当代西方美学仍然把审美经验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6)总而言之,从古希腊到现当代,审美经验问题一直是西方美学家所谈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构成美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2.什么是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答:①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美学》目录
![《美学》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9716ece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9.png)
《美学》⽬录朱⽴元第⼀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第⼀节审美现象第⼆节美学的诞⽣于学科性质第三节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法第⼆章美学的历史第⼀节西⽅美学思想发展线索第⼆节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第三节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第三章美学基本题第⼀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节美学的内在问题第三节审美与⼈⽣第⼆编审美活动论第⼀章审美活动的存在⽅式第⼀节审美活动的动⼒机制第⼆节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第三节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第四节审美活动是⼈最具本质性的存在⽅式第⼆章审美活动的主体与对象第⼀节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第⼆节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第三节审美对象的⽣成与显现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第⼀节审美发⽣理论概述第⼆节审美发⽣的条件与标志第三节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第三编审美形态论第⼀章审美形概说第⼀节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第⼆节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第三节如何界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第⼆章西⽅的基本审美形态第⼀节悲剧和喜剧第⼆节崇⾼和优美第三节丑与荒诞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第⼀节中和第⼆节神妙第三节⽓韵第四节意境第四编审美经验论第⼀章审美经验的性质与特征第⼀节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第⼆节审美经验的⼈⽣实践性质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第⼆章审美经验的结构第⼀节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第⼆节审美经验的结构功能第三节审美经验的⼼理构建第三章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节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第⼆节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第三节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第五遍艺术审美论第⼀章艺术的存在第⼀节艺术的本质与艺术品定位第⼆节艺术的存在及存在⽅式第⼆章艺术的创造第⼀节艺术的创造与艺术家第⼆节艺术家的基本素质第三节艺术创造的过程第三章艺术作品第⼀节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第⼆节艺术作品的形态第四章艺术的接受第⼀节艺术鉴赏第⼆节艺术批评第六编审美教育论第⼀章审美观的历史考察第⼀节西⽅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第⼆节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第⼆章审美教育的内涵、⽬的及特点第⼀节审美教育的内涵第⼆节审美教育的⽬的第三节审美教育的特点第三章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其实施第⼀节审美教育的功能第⼆节审美教育的实施。
《美学》课件.ppt
![《美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c7080259b7360b4c2f3f6441.png)
宋元明清美学思想:追求平淡境界和禅宗之道的审美 价值,更加强调体现人的真情实感与个性张扬之美,文学 艺术追求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结合,在深刻反映现实社会生 活之中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
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审美主 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形成审 美活动的一种特殊关系。
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
美学的学科定位:
1.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
2.美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 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3.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 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 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 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 的学科。
2.“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期。“认识论阶段” 的西方美学,主旨是探索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 何构成。
围绕这一主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大陆理 性主义美学、法国启蒙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 先后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思 想成果。
3.“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末期。此阶段西方美学, 把语言作为符号和人的本体,以人是如何生存于世 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为主旨,认 为语言比世界的美、人对世界的审美能力更为原始、 更为根本。
二、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审美现象的内涵: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 殊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的特点
感性特征: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 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观性。
鲍姆嘉通的《美学》
![鲍姆嘉通的《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ff0564ba852458fb760b56c3.png)
鲍姆嘉通的《美学》鲍姆嘉通〔或译鲍姆嘉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是一个在美学史上必须提及的人物,正是他促成了美学这门学科的成立,因此之故,他被赋有了“美学之父”的崇高令誉。
不惟此也,他在《美学》等著作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思想,对此后的美学界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一生平与著作鲍姆嘉通,1714年7月17日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卫戍部队的虔信派〔Pietist〕布道牧师,育有七子,鲍姆嘉通排行老五。
这是一个宗教氛围浓郁的家庭,受此熏染,鲍姆嘉通虔诚信教。
在他过世之后,他的学生梅耶尔〔Meier〕为他写作的传记中,几乎将他描绘成了一个圣徒。
而他的兄长西格蒙德·雅克比·鲍姆嘉通〔Siegmund Jacob Baumgarten,1706-1757〕后来成为哈雷〔Halle〕大学的神学教授。
鲍姆嘉通年龄不大父母即双双离世,虽则如此,他还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一个名为马丁·乔治·克利斯特高〔Martin Georg Christgau〕的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希伯来语、拉丁语,他对拉丁诗歌以及诗学颇有兴趣。
此后,他进入当时处于普鲁士统治之下的哈雷大学学习哲学。
那时的哈雷大学正是莱布尼茨〔Baron Gottfried Wilhelm L e ibniz,1646-1716〕理性主义哲学的中心,鲍姆嘉通师承莱布尼茨派重要人物沃尔夫〔,1679-1754〕。
他后来的美学思想正是建立在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哲学基础之上的。
1735年,21岁的鲍姆嘉通以《诗的感想: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Mediationes Philosophicae de Nonnullis ad Poema Pertinentibus〕获得博士学位。
在该论文中,鲍姆嘉通第一次使用了“Aesthetic”一词,在此,这个词意为“感性学”。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58e482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1.png)
《美学》读后感当我沉浸在《美学》这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中时,我深深被黑格尔的智慧所吸引。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美的深入探索,更是对人类艺术、文化和思想的全面剖析。
首先,黑格尔强调了美的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他认为,美既不是单纯的主观臆想,也不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属性。
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人类在感知和创造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
这种观点使我重新审视了美的本质,并认识到美的存在是依赖于人类的感知和理解的。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艺术在美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精神克服物质局限性的过程。
通过艺术,人类能够将内在的理想和外在的现实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作品。
这种观点启发了我对艺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使我意识到艺术不仅是娱乐和审美的工具,更是人类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黑格尔还深入探讨了美的各种形态和表现方式。
他分析了崇高、悲剧、喜剧等不同美的形态,并探讨了它们在艺术中的表现。
这些分析不仅让我对美的形态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理解和欣赏艺术的新的视角。
在学习《美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美的哲学理论,还领悟到了美的实际应用。
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艺术作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它们的美。
同时,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审美观念,试图将其与黑格尔的理论相结合,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美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美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对艺术和文化有了更广泛的认知。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探索美的哲学和艺术,努力成为一个更加有品味和鉴赏力的人。
同时,《美学》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对美的敏感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2、什么是美感?美感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3、崇高的内涵?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在这种审美活动之中,对象和审美主体都获得了新的意义;或者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4、艺术鉴赏是指受众(或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关照、欣赏获得审美愉快和体验的活动,是整个艺术活动的第三环节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鉴赏是一种需要接受者充分调动起自己的审美和文化修养以全部心灵的活跃来参与的积极的能动的审美活动。
5、什么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6、什么叫游戏说?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席勒席勒所说的游戏,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也不是想入非非的懒散的幻想活动,而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他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
因此,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
局限:①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这种思路及其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肯定的。
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7、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就是主题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的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在审美体验的瞬间,主体的各种心里因素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紧张和亢奋的活跃状态。
8、优美的内涵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优美可以唤起人的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完整实现的状态,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异己力量在审美活动中所达成的高度吻合一致状态。
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简答题】一、中西传统美学相比,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特色从理论根基看,它比西方美学更贴近社会伦理和日常人生,更富于伦理化和人生论的意味。
从理论取向看,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接近深邃的宇宙人生的始源境遇,显得更加玄远和超越。
思维方式上,它比西方美学更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理论的历史行程看,它比西方美学更有连贯性。
总之,中国古典美学,就其精神的超越性、思维的综合性、取向的人伦性和贯穿渗透于其中的天人合一之灵魂来说,它比西方美学更贴近审美理论蕴涵。
但它缺乏理论高度和系统性与深入研究。
二、审美经验的实践性1、审美活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审美欣赏活动,在根本上都是人们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
2、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3、审美经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随着艺术组品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
三、怎样理解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1、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四、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等主体的精神能力。
2、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行成。
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五、中和的审美特征1、强调适度2、多样性的统一3、天人合一,中国审美文化之魂六、气韵消解的原因1、中国古代社会气韵的衰落,是气韵消解的根本原因。
2、气韵的内涵,决定了它的消解具有必然性。
3、总的来说,气韵是主要属于雅文化之内的审美形态。
七、艺术批评具有的特征艺术批评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中介活动。
批评是艺术创作实践与艺术理论之间的中介环节。
艺术批评还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间的桥梁。
①受众的鉴赏活动常常需要批评家的帮助。
②可以将受众的意见反馈给艺术家。
八、艺术的定义1、从艺术起源角度来定义的: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2、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模仿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3、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的:载道说、娱乐说九、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1、感性直观性2、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3、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4、自由无限性5、非理性的显性表征十、意境的基本审美内涵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5、言有尽而意无穷6、辩证的哲理智慧十一、荒诞之所以成为特殊审美的原因?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讲到的:“一个哪怕可以用极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
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和光明,人们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会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回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人生活之间的分离,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分离,真正构成了荒诞感。
”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十二、审美发生理论的研究途径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原始文化遗物和分析与研究发现的。
通过对现存原始部族的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的考察研究,来推断早期人类审美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借助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究原始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机制。
十三、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惊异作为开端,从日常生活中跃出体验作为过程,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相处中澄明作为指向走向本真的世界十四、形式美的主要法则单纯整齐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协调节奏韵律多样统一十五、自然美的形态自然物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
自然物作为人类可亲的自然环境而具有人化的意义。
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显示其审美意义。
十六、艺术美的地位与现实生活相比,艺术美具有永久性、集中性和纯粹性。
十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主张美于善的统一,强调美育的道德教化作用。
注重美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培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强调艺术的美育功能,提倡“师教”和“乐教”。
以礼制精,以礼节欲,弘扬理性精神。
十八、美学的研究对象(主体、客体、艺术)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研究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崇高、悲剧等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
从主观方面研究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研究集中表现美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种类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和作为这种创造成品的反应,评价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问题。
十九、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健全社会化的审美感观必要的审美修养、知识储备、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审美心境二十、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论述题】一、艺术家的基本素质1、艺术家纯粹的内在机制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它包括: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等方面。
①艺术敏感:指艺术家对于生活的异常的感受力。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的创作过程就体现这一点。
艺术敏感的特征是启动的突然性。
艺术敏感的功能是启动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听见雎鸠在河洲上求偶的叫声,想起了自己心爱的女子不禁吟出心声。
②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产生想象、幻想、联想等活动。
艺术想象力是创造过程中起着最小、最核心作用的能力。
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易经》的形态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在人类体认世界中的作用。
艺术想象是想象力的明澈形式、集中形式和最佳自我表达形式,艺术想象是想象力的集中展示,最佳形式是一种能生成意向的纯粹感性能力,是蕴涵时空从而超越时空的有自己的想象逻辑。
③艺术技巧是艺术创造的核心成分,是一种将意象最终固定并赋予它物态的能力。
比如说画画者就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掌握到这种技巧。
2、其它素质还包括学识、经历、传统、性情。
①有广泛学识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的材料也越丰富。
②李白和杜甫是的形式、风格题材不一样就是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同所造成的。
③传统指的是作家将自己的创作自觉地与之衔接,保持内在关系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国古代文论特别讲究“统”,喜辨文风,文体之源流,如屈原的风格承接了《诗经》以来正宗的词赋传统。
④性情,根据作家的个性不同使其敏感、想象力等发挥取向发生变化。
例如李清照的《乌江》:“生当昨人杰,死亦成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常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两首诗反映了两个作者的性情,李清照的刚烈,杜牧多少有一些浮华无赖,恰成鲜明对比。
二、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1、从深刻的揭露中显示美,从个别中鉴出一般必须要描写有高度个性化的形象。
体现艺术真实的问题,如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提炼与加工。
2、从情感的渗透中显示美,渗透了作者的主观形象。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鲁迅的《故乡》都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3、从深动的表现中显示美,艺术作品必须要打动读者,必须要在完美的形式显示艺术内容。
像赞扬别人的画,不能说像不像,要有根据的说哪好,如比例匀称,光影和谐等。
达达主义的代表作《走下楼梯的裸体者》就确确实实的让我们看到一个人从楼梯上走下来的过程。
4、总之,造成生活丑转化艺术美的原因不在于对象的美丑,而在于艺术家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