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子人灾害的影响

合集下载

《树木时钟》读后感

《树木时钟》读后感

《树木时钟》读后感《<树木时钟>读后感》篇一《树木时钟》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大自然全新认知的大门。

当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想:“树木?时钟?这俩咋能扯到一块儿呢?”但是越读下去,我就越被它深深吸引。

书中说树木就像一个无声的时钟,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时间的流逝。

这可真是个超级酷的想法,就好像树木是大自然里神秘的时间守护者。

我记得书里描写树木的年轮,说那一圈圈的年轮就像大树的日记本,每一圈都写满了故事。

这让我不禁想起我老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

那棵树可粗了,得两三个人才能环抱过来。

以前我就觉得那树就是个乘凉的好地方,从没想过它还藏着这么多秘密。

也许在它的年轮里,记录着我小时候在树下玩耍的场景,记录着那些年的风风雨雨,还有我家的那些琐事。

这就好比大树是一个默默的见证者,见证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可我们却一直都没察觉到。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疑惑。

书里把树木的生长和时间联系得这么紧密,是不是有点太绝对了呢?我觉得也许会有其他因素影响树木的生长,并不完全是时间的作用。

比如说突然的一场病虫害,或者是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这些可能都会让树木的生长变得不规律,那它这个“时钟”是不是就不准了呢?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树木不为人知的一面,这就很厉害了。

读了这本书,我现在再看到路边的树,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不再只是觉得它们是路边的一道风景,而是觉得它们是一个个充满故事的“时间胶囊”。

就像电影《神奇树屋》里的那棵神奇的树,虽然我们不能像书里的主角那样通过树屋穿越时空,但是树木时钟却能让我们在想象中穿越树木的一生,感受时间的魔力。

这感觉真的很奇妙,我就像是一个刚刚发现宝藏的小探险家,对周围的树木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树木时钟》这本书,真的是让我重新认识了身边这些默默站立的树木朋友啊。

篇二《<树木时钟>读后感》《树木时钟》这本书啊,真的是让我有点“上头”。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寻思着这能讲些啥呢?树木不就是那些个枝枝丫丫的东西吗?可这一读起来,哎呀妈呀,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

黄河主要子流域径流及其同旱概率变化研究

黄河主要子流域径流及其同旱概率变化研究

黄河主要子流域径流及其同旱概率变化研究作者:刘昌明王冠王恺文罗秋雨来源:《人民黄河》2023年第09期摘要:干旱加剧黄河水资源短缺情势、影响黄河径流量的稳定、威胁流域水资源安全,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给应对黄河流域性干旱提供参考,针对多子流域同旱这一极端干旱灾害,基于黄河15个子流域1956—2016年实测年径流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年径流量序列变化的显著程度,采用藤Copula函数分析不同子流域发生同旱的概率,研究了多子流域同旱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56—2016年黄河各子流域实测年径流量普遍呈减少趋势,其中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大的洮河、伊洛河等子流域年径流量减少趋势显著;2)黄河各子流域年径流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按同旱年数计算的同旱频率可能会低估大范围同旱的概率;3)2个及以上多子流域发生同旱的概率,1956—2016年为37%,1956—1989年为23%,1990—2016年为59%,1990年后多子流域同旱的概率显著增大,意味着黄河流域遭受大范围同旱灾害的形势变得严峻。

为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和流域可持续发展,应合理规划和利用河川径流,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和发展,提升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

关键词:径流量;干旱;子流域;同旱概率;黄河流域中图分类号:TV121;TV882.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3.09.001引用格式:刘昌明,王冠,王恺文,等.黄河主要子流域径流及其同旱概率变化研究[J].人民黄河,2023,45(9):1-3,44.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9.5万km2,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人口的生活用水和17%耕地的灌溉用水,承担着北方地区5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供水任务[1]。

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径流量明显减少,干旱发生的强度上升、频率提高、范围扩大,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短缺情势、严重影响径流量的稳定并威胁流域水资源安全,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5]。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灾害:就是能够给人类与人类赖以生存得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得事物或现象得总称。

一般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得区别)就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与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与危害得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

(对人类与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得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1、1 自然灾害得内涵与本质“自然灾害”就是人类生存依赖得自然界中所发生得异常现象。

地球上得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得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一就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就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得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得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二就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与活动得人员、生物与已存在得资产产生一定得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基础自然灾害事件得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得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得过程与发生能量转换得条件,能量积累得过程与所达到得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得限制。

我们把自然灾害得发生所必须具备得能量积累得条件与发生能量转换得条件合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得自然基础就是比较陡得地形坡与坡地组成物质得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得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就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得地球表面系统,灾情就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得产物。

孕灾环境就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得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得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得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致灾因子就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得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得罕见或极端得事件。

致灾因子包括自然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与人为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自然界对人类得各种威胁现象,地震、暴雨、泥石流等;技术致灾因子:起因于技术或工业环境得致灾因子,如生产上得安全事故;人为致灾因子:造成灾害得人为原因,包括动乱、暴乱与战争等。

人与自然的主题群以及子主题

人与自然的主题群以及子主题

人与自然的主题群以及子主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与自然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了繁荣的文明社会。

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行为也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的当务之急。

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以下将从群体主题和子主题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主题一: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水、土壤、空气等资源都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人类可以通过利用这些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自然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药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是不可替代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推行绿色生活方式,保护好家园。

二、主题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活动的不断扩张,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湖泊被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现象层出不穷。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污染和破坏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避免对自然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行为,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好自然环境。

三、主题三: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中,对自然的认知也逐渐扩展和深化。

人们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了解到自然的规律和原理,通过科学的手段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这样的认知不仅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增强对自然的认知意识,不断深化对自然的认识,推动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主题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

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自身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健康。

2024-2025学年鲁科版九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97

2024-2025学年鲁科版九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97

2024-2025学年鲁科版九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9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单选题(共5题,共10分)1、(2013·台州)植被的破坏容易引发泥石流,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下列行为不恰当的是()A. 打草稿纸时充分利用纸张的正、反面B. 就餐时使用一次性筷子和纸杯C. 旅行时爱护树木,不践踏草坪D. 将废报纸送到回收站2、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用10N的水平推力使其以3m/s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匀速运动了10s,则此过程中()A. 重力做了3000J的功B. 推力做了300J的功C. 摩擦力做了3000J的功D. 摩擦力为100N3、完成屈肘动作的正确顺序是:①骨骼肌收缩②骨受到肌肉牵拉绕着关节产生动作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A. ③①②B. ②③①C. ①③②D. ②①③4、古代长颈鹿的颈不太长,现代长颈鹿的颈都很长,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颈长的个体()A. 繁殖能力较强B. 攻击力弱C. 生存机会大D. 吃高处树叶使颈越伸越长5、2015年5月31日凌晨,全球最大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从南京起飞,开始飞越太平洋之旅.关于太阳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太阳能是一次能源B. 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C. 太阳能是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发生裂变释放出的核能D. 太阳能是新能源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6、绿色植物通过____将光能贮存在它所制造的____中,然后这种能量通过____和____传递到各种动物中,能量在生态系统流动的方向是____流动,数量上____。

7、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一架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动能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情况是:____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石灰水,可以看到____,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农业上用此配成____液对农作物有很好的杀虫作用.9、夏季,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的西瓜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下表列出的是每100g某品种西瓜可食用部分的主要营养成分数据.(1)表中“X“是指有机营养素中的____.(2)西瓜的“甜”是因其含有糖类,它是绿色植物____(填“光合”或“呼吸”)作用的产物.(3)幼儿及青少年缺____ 可引发佝偻病或影响身高.(4)西瓜种植过程中可以施用下列化肥,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 (填字母).A.NH4HCO3 B.KCl C.NH4H2PO4.10、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体验探究的过程,也可以从事实中得出结论或规律.分别设计简单的实验,完成下表内容,达到实验目的.11、如图所示,小王家的电能表表盘上标有“600r/kW▪h”字样,他将电视机单独接在该电能表上正常工作30min,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60转,该电视机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为____ kW•h;小王家同时工作的用电器总功率不得超过____ W.12、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____是成对存在的,____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____上。

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素材700字

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素材700字

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素材700字人类和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如果没有了大自然,那么人类就会没有新鲜的空气。

如果没有了大自然,人类就会没有充足的水资源。

如果没有了大自然,那么人类就得不到丰富的营养。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素材7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素材700字1我常常思考。

到底是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自然是我们的一部分?其实这只是一个角度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而自然只是每人世界的一部分。

但是从自然的角度讲,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冰川,海洋,陆地和各种动植物。

但是不管是我们在自然里,还是自然在我们的里面,我们都有义务去保护自然。

但是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与自然和平共处?大自然为人类以及各种生物定量制作了各种生物所需的东西。

如果超额使用的话,超出自然的能力范围。

自然也会罢工也会不给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所需的东西。

这样看来,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确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清风明月与大好河山。

我们祖国的文人墨客,创作出千古绝唱的诗篇。

他的灵感也正来源于动人的环境。

因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能让诗人来体会自己的人生。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大自然中的菊花,也给了黄巢足够的信心,面对战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也让郑板桥学习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使卢梅坡知道了世间万物,各有利弊。

而现在的人类是利用大自然为人类制造的各种机器以及化学元素再来破坏自然。

难道自然为人类提供完灵感?他就没有用处了吗?不是的。

只要人类肯探索自然。

向各种生物学习。

那么人类的科技成果一定会突飞猛进。

要是人类能与自然和平共处,有节制的使用大自然的资源。

那么我相信,科技成果与绿水青山,我们能够两者兼得。

现在我们的科技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屈指可数。

在探索自然的路上。

一定不要再次破坏自然。

自然不仅仅指的是地球,宇航员在登月时,宇宙飞船的船体在太空中留下的太空垃圾,对宇宙也是一种污染。

人类破坏地球的句子

人类破坏地球的句子

人类破坏地球的句子
人类破坏地球的句子:
1. 随着人类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气排放进入大气中,导致空气污染日益严重。

2.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导致了植被减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3. 过度捕捞和破坏海洋环境导致了海洋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的风险。

4. 大量的化学品和农药的使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健康。

5. 大量的塑料垃圾被随意丢弃,堆积在土地和海洋中,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6. 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了土地沙漠化和地质灾害的增加,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

7. 非法的野生动物贸易和乱砍滥伐导致了珍稀物种的灭绝,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8. 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和过度使用导致了水源枯竭和水污染,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9. 大量的垃圾填埋和焚烧导致了土地污染和空气污染,威胁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10. 过度开垦湿地和破坏河流河口导致了洪涝灾害的增加,给人类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活损失。

人类破坏地球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地球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的未来。

对自然灾害的感悟句子

对自然灾害的感悟句子

对自然灾害的感悟句子
对自然灾害的感悟句子如下:
1. 自然灾害无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的力量,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如此微弱和脆弱。

2. 面对自然灾害,人们的团结和互助精神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3. 自然灾害是无法预测和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和预警系统来减轻其对人们的伤害。

4. 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唤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警觉。

5. 自然灾害让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珍惜每一天,不断提升自己的抗灾能力。

6. 自然灾害是生态平衡被打破的表现,提醒着我们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7. 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导致资源短缺和社会秩序的紊乱,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和资源分配的思考。

8. 自然灾害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反噬,警示着我们要采取行动保护地球,避免更多的灾难发生。

9. 自然灾害的应对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强调了合作和协作的重要性。

10. 自然灾害是一个检验社会发展和治理能力的考验,促使人们不断改进和完善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作者:张丹丁俊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4年第04期收稿日期:2024-01-20作者简介:张丹(1986—),女,四川德阳人,助教,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研究。

摘要:通过对成都市区近年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出主要的地质灾害影响因素6个方面,各种因素影响程度不同,结合专家打分法,得到初始矩阵,利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相关分析,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排序,根据排序情况总结出对应的防治措施,对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地质灾害;专家打分法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4–0-03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损失、工程的破坏、环境污染,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对此,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了大量的专项防治措施,形成了系统的防治工程技术[1]。

截至2023年12月底,2023年全国地质灾害发生量累计达253 004条,四川省发生量排第一位,为26 565起[2]。

在这些地质灾害中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为甚,可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1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地质灾害是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常常会造成人类生命与财产的损失、环境的破坏等。

常见的地质灾害现象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岩堆等,有时还会伴有像火灾、洪水、海啸等次生灾害[3]。

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繁多而复杂,根据四川成都相应的工程案例,现整理收集6个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因素、气候因素、地质作用因素、人为工程活动因素、土质情况及其他因素等[4]。

1.1 地形因素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主要由岷江、沱江及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连缀复合而成,地形地貌为平原、丘陵、高山各占1/3,地势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倾斜,存在巨大的垂直高差。

东部有平原、台地和部分微丘陵地貌,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海拔一般为750 m左右,东北部与东南部的丘陵地势较高,起伏不平,西部与北部的高山地带,山峰起伏更大,大多海拔处于1 000~3 000 m之间,大邑县西岭镇大雪塘地势最高,为5 364 m。

2024年统编版2024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88

2024年统编版2024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88

2024年统编版2024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8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

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A.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B. 陆地环境的差异性C. 南方环境的独特性D. 自然景观的差异性2、2019年9月以来,资源1号02D卫星、云海一号星、高分十号卫星纷纷发射,9月以来发射的这些天体,不属于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3、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该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如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小题。

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⑤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⑤D. ②④⑤4、太阳辐射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下列地理事物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的是()①黄河上游蕴含的巨大水能。

②我国北方地区储量丰富的煤炭。

③我国南方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

④两极地区美丽的极光。

⑤西双版纳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A. ①②⑤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④⑤5、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据图可知()A. 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B. 该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C. 该土壤此时保温性能可能不够好D. 该土壤呈现酸性,可能为红壤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9题,共18分)6、读“我国东北某河流的流量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表示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的径流量变化示意图;ABC分别表示河流的三种补给形式:A__,B___,C___。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是由自然界的力量所引发的,人类很难对其进行控制。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束手无策,而是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比如,我们可以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高人们的自救能力和防灾意识,以及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从而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自然环境,从而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比如,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等都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因此,我们要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自然灾害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同时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自然灾害的发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从而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总之,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

我们要认识到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但同时也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

我们要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我们要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只有更加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谢谢大家!。

灾害系统成灾机制

灾害系统成灾机制

灾害系统形成过程
A. 突发性过程(灾害动力过程)
致灾条件发生
结构破坏 生产线中断 次生致灾发生 生命线受损
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
灾害系统形成过程
B.渐发性过程(灾害生态过程)
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临界值域 超越临界值域
生产过程受损
生命线受害
财产损失、资源与环境破坏、人员伤亡
灾害系统形成过程 C.“小灾大害”与“安全岛和多灾岛”
+100
上图揭示了人类行为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即面对自 然致灾因子,人类应调整自己的选择,以减轻灾害的影响。
巴顿——凯特——怀特的区域灾害论小结
区域自然灾害论——灾害是致灾因子与人类相互作用过程 的产物,人类的各种调整是减轻自然灾害的根本途径。 区域自然灾害的研究内容 分类:根据成因可把致灾因子分为地球物理与生物灾害。 地球物理又分为气象、地貌、地质等因素。 生物灾害又分为植物和动物等因素。 灾害特征描述:在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灾害事件的大小、 频率、持续时间、区域范围、起始速度、空间扩散、时间 间隔(重现期)等特征参数描述灾害事件。 灾害过程分类:把对付自然灾害的模式划分为吸收、接受、 减轻与改变四个过程,进而分析人类在减轻自然灾害中的 作用。 结论:自然灾害的成因至少可以划分为自然、技术与社会三 种基本成因机制,对某个区域灾害来讲,往往是多种成因 的综合,只不过是其中某些因素更突出一些。可见,仅仅 从自然致灾因子或孕灾环境理解灾害机制是远远不够的。
4主次结构 3A 收入 3B支配能力 每个人或家 庭有不同的 支配能力 5家庭的选择 一种或多种 收 入 机 会 (一年内可 有多次) 6、生活水准 家庭共同的收入 机会决定着一种 生活水准
在特定时间内的生死及人口改变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自古以来,人类和自然就像一对兄弟姐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然而,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痛,这让
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规律,它并不是针对人类的。

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都是自然界的力量释放出来的结果,
人类很难改变这些自然规律。

然而,我们却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和预
防措施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比如,我们可以建设坚
固的房屋、加强防洪工程、制定灾害预警制度等,来降低自然灾害
带来的损失。

其次,人类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工业污染、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都会导致自然灾害
的频繁发生,比如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土地沙漠化等。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然的影响,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就
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最后,人类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的。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让人类社会更加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总之,人类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才能让地球更加美好,人类社会更加安全、稳定。

谢谢大家!。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我们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自然灾害如同一把无形的利剑,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然而,人类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又是如此复杂而微妙,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白自然灾害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是地球运行规律的产物,它们是自然界的力量,人类无法完全控制。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比如地震预警系统、防洪工程等。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自然灾害防范和救援能力。

其次,人类自身的行为也会对自然灾害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等行为都可能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从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自然灾害也是自然界的一种平衡机制。


然灾害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但它也是自然界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比如地震可以释放地壳能量,防止地质灾害的积累;洪水可以补充土壤养分,促进农作物生长。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自然灾害,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盲目地抗拒和反抗。

在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中,我们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谢谢大家!。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自古以来,人类
就在与自然灾害进行着抗争。

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时常给
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而这些自然灾害,往往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尊重和过度开发所导
致的。

首先,人类对自然的不尊重,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度的砍伐森林、过度的开发土地、过度的排放污染物,这些行为都
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比如,过度的砍
伐森林导致了水土流失,加剧了洪水的发生;过度的开发土地导致
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过度的排放污染物导致了气候变暖,加剧
了飓风、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发生。

这些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不尊重所
导致的灾难。

其次,人类的不合理行为,也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人类
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水泥建筑和硬化地面,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加剧了洪水的破坏力;人类的过度开采地
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剧了地质灾害的破坏力;人类的
过度排放温室气体,导致了气候变暖,加剧了极端天气的破坏力。

这些都是人类不合理行为所导致的灾难。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不能束手无策,更不能一味地抱怨自然的
残酷。

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行为对自然的影响,保护自然,与自然
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
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谢谢大家!。

人与自然的主题群以及子主题

人与自然的主题群以及子主题

人与自然的主题群以及子主题
人与自然是一个涉及广泛的主题群,涵盖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
的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在这个主题群下,可以有许多子主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子主题:
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个子主题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
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2.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这个子主题涉及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减轻和管理自然灾
害带来的风险。

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这个子主题关注地球上丰富的
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

4.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这个子主题涉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
发利用,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以及如何合理利用
和管理这些资源。

5. 文化与自然,这个子主题关注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自然景观对文化的影响、传统生态智慧等方面。

6.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治理,这个子主题涉及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全球环境治理、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

以上是人与自然主题群下的一些常见子主题,每个子主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涉及到科学、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致灾因子的名词解释

致灾因子的名词解释

致灾因子的名词解释引言: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试图理解各种偶发事件和灾难的原因和机理。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致灾因子。

本文将对致灾因子进行详细解释,探讨其定义、分类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什么是致灾因子?致灾因子是指能够引发自然灾害或疾病爆发的物质、行为或条件。

它们可以是自然的,如地震、飓风、洪水等;也可以是人为的,如恶劣环境污染、战争、犯罪行为等。

致灾因子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一旦其作用条件具备,就会导致灾害或疾病的发生。

二、致灾因子的分类:1. 自然致灾因子:这些因子源于自然界中的气候、地质等变化。

常见的自然致灾因子有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风暴等。

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产生地震波并引发地质灾难。

火山喷发是由地壳深处的岩浆喷出引发的,导致火山灾害。

洪水是由降雨量过大、河流泛滥或堤坝决口等原因引起的,常常造成城市和农田的严重损失。

干旱是指长期缺乏降水的气象现象,导致土地干旱、农作物减产等问题。

风暴包括台风、飓风、龙卷风等,由特定气象条件下的强风产生,导致破坏性灾害。

2. 人为致灾因子:这些因子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自然环境或社会结构,引发灾害和疾病。

例如,恶劣环境污染是由工业排放、废弃物处理不当等原因导致的,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战争是人类之间的武装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城市破坏等后果。

犯罪行为如恐怖袭击、抢劫等不仅危害人身安全,也对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三、致灾因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致灾因子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首先,灾害和疾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如地震和风暴常常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毁坏,造成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

疾病的爆发会导致大规模的感染,危及公共卫生。

其次,致灾因子破坏了环境平衡。

自然灾害破坏了生态系统,损害了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人为致灾因子如恶劣环境污染和开垦土地,丧失了很多珍贵的自然资源,危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2.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自学探究】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 一切灾损中-----------------------是最重要的。

人本身的-----------------------、---------------------------、-------------------------行为,都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 人类活动对----------------------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由此,改变----------------、-------------------有可能改变灾情。

3. 建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1/.----------------------、-----------------------的地区,“缩小”灾害的影响。

-----------------------、----------------------、-------------------------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

修建水库人类建设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水土保持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减轻 减少减少 环境更不稳定 过量开采地下水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2.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

【能力提升】【课堂反馈】1.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的环境问题有: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 ②加大了洪涝威胁 ③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④引发海水入侵 ⑤引发土壤盐碱化 ⑥海岸侵蚀加剧A.①②③④⑥B. ①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D. ①④⑥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

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①干旱 ②洪涝 ③地震 ④风暴潮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4.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当地时间8日8点50分(北京时间8日11点50分),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据报道仅在巴基斯坦共造成53182人死亡,75146人受伤,灾后重建资金至少需要50亿美元。

据此完成5-6题5.解释该次地震需要考虑A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 .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C .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6.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B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C .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D .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1.如果右图表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 ②开辟了运输线 ③加固了防洪大堤 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②④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 1至t 4时期的 人口影响地表环境的 影响受灾体的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

据图回答2~3题。

2.图示t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C.洪峰流量减小,且出现频率降低 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3.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④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水土流失严重 B.洪水频发 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D.海水入侵5.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A.过量开采地下水 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C.沙尘暴盛行 D.拉尼娜现象的影响6.该问题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 B.滑坡 C.山崩 D.地面沉降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读图回答7~8题。

7.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判断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 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D.城市化后的蒸发量减少8.为了减少城市洪水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 )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 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C.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 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11.(15分)下图中(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

读图判断回答:(1)我国位于灾害带与灾害带的交汇的位置,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2)根据自然灾害的分类,上图所示的自然灾害分别出现了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3)根据各图判断,III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4)与其它地区相比,Ⅳ地区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9.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

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灾害种类粮食损失(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干旱200~250 150~200洪涝100 150~200风暴潮 2.5~5 50~60冰雹与低温15~25 20~30森林火灾/ 50~100 崩塌、滑坡、泥石流 2.5~5 20~30 风沙和沙漠化 2.5~5 20~30(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

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

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

答案:【自学探究】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能力提升】、单项选择题:1.B 3.A 4.D 5.C 6.D 二、综合题:17. (1)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 环太平洋灾害带(4分)(2)气象灾害,如干旱;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水文灾害,如风暴潮(6分)(3)干旱、洪水、风暴潮、台风、泥石流等(3分)(4)泥石流(2分)9.(1)干旱与洪涝。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修建水库 人类建设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水土保持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稳定局部水循环 稳定局部地区的岩、土层 减轻旱涝灾害发生 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减少灾害发生频率 生态建设 生态破坏 人口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缩小灾情 放大灾情环境更不稳定 过量开采地下水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 环境恶化 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 水土流失、风蚀沙化 诱发地震和塌方 洪水和尘暴加剧 自然灾害频发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

(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

(3)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加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1)题,从表中分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为干旱和洪涝,其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变率大,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无疑对灾情起到了“放大”作用。

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大的成因,因而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以及渭河的一些河段成为地上河归根结底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不明显的结果。

第(3)题,可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放”作用三方面分析。

1.C [图中a、b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小;b曲线起伏大,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易发生旱灾。

由两条流量过程线的比较可知,若由b曲线变为a曲线,说明径流受到了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

若由a曲线变为b曲线,有可能流域内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出现“大雨大水,无雨无水”的现象。

]2.A [从示意图来看,t1至t4时期出现城市化和坡地开垦现象,植被覆盖率明显降低,因此植被截留雨水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均减弱,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洪峰流量增大,出现频率升高,春旱可能加剧,春季流量应该减小。

]3.D [由图可看出该地区林地面积减小,城镇面积扩大,故选D。

]4.C [从图中三年的地下水埋深过程线看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并有加快趋势。

] 5.A [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一般有:一是补给量减少,二是过量开采。

地下水埋深的年内变化为春夏水位低、秋冬水位略高,原因是春夏期间地下水用水量大,地下水超采现象很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