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读书笔记-读后感1000字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说实话,读完《第二性》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又像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看遍了自己的影子。
书里的很多观点和描述,都让我对女性的处境和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
作者波伏娃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被塑造为“第二性”的种种现象和原因。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位阿姨,她的经历就像是这本书的一个现实缩影。
这位阿姨是我妈妈的闺蜜,我们暂且叫她刘阿姨吧。
刘阿姨年轻的时候长得漂亮,性格也活泼开朗。
在那个年代,她算是很有想法的女性,一直梦想着能走出小县城,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可是,家里人却觉得女孩子读太多书没用,早早地就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
对方是个家境不错的男人,但刘阿姨对他并没有什么感情。
结婚后,刘阿姨很快就生了孩子。
为了照顾家庭,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出去闯荡的念头,每天围着孩子、灶台转。
她的丈夫呢,对家里的事很少过问,觉得挣钱养家就是他的全部责任,回到家就当起了“甩手掌柜”。
刘阿姨跟我妈诉苦的时候说,有一次孩子生病发烧,她一个人抱着孩子在医院跑上跑下,忙得焦头烂额。
而她的丈夫正在外面和朋友喝酒打牌,电话都打不通。
那一刻,她觉得特别无助和委屈。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阿姨为了家庭付出了一切,她不再注重自己的打扮,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她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眼神里也失去了曾经的光芒。
有一回过年,大家聚在一起聊天。
男人们高谈阔论着工作、生意,女人们则在一旁谈论着家长里短。
刘阿姨坐在角落里,很少插话。
我注意到她看着那些侃侃而谈的男人们,眼神里有羡慕,有无奈,还有一丝不甘。
后来,刘阿姨的孩子长大了,她想着出去找份工作,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
可是,她发现自己已经和社会脱节了太久,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她去应聘的时候,人家一看她的年龄和履历,就委婉地拒绝了。
刘阿姨无奈地回到家,面对丈夫的不理解和冷嘲热讽,她只能默默地流泪。
她跟我妈说:“我这一辈子,好像都在为别人活,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1这是一本虽然难啃但值得所有女性捧读的书!一转眼,我的不少女性朋友已经怀二胎,这使我感到某种迫切,仿佛大限临近,而我毫无准备。
婚姻,男人可以给我答案吗?就在我深感困惑时,我在一个女人那里找到了答案。
我没有去搞拉拉……只是读了她(波伏娃)写的书——被称为“女性圣经”的《第二性》。
试读《第二性》,我就感到它很不好啃,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本哲学论文集,总字数60多万,严肃且厚重,使无数读者迷失于其丰沛的内容,又深感每个细节都不可或缺。
作者冷静地分析了关于女人的一切,论证严谨,考据详尽,让我读着读着就想停下来重读一次经典语句,然后跪下感慨一声:太渊博,太深刻了。
除了波伏娃,从来没有人对女性进行过如此系统的论述,她使我感到:我从来都不了解自己。
这不是一本令人愉快的书,但这是女人们不该错过的书,它使我对性别的种种疑惑一扫而空。
波伏娃的知识储备太浩瀚了,她对女性的审视也远跳出自身的女性身份。
我会一遍一遍重读这本书。
我也把它推荐给真正对女性感到好奇,愿意一点点攻克它的人。
《第二性》读后感2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我是白痴》,这本书里的内容深深打动了我。
书中主角叫彭铁男,他是一个智力上有缺陷的人,也就是普通人口中的白痴。
他在班上,总是扮演被欺负的角色,男生老爱指使他做各种坏事,捉弄他,但他从不斤斤计较,而是一笑了之。
可是他也是的个特别善良的孩子,他的班上有一个孩子是跛脚,他们是好朋友,由于这个情况,跛脚上体育课就很吃力,特别是跑步。
考试对成绩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可是跛脚却不能完成,于是他就跑多几圈说是送给跛脚。
他想帮助别人,用他自己的方式,虽然他也不知道那样的方式能不能帮到别人。
但是他们心里充满了那份热情。
他诚实、快乐。
如果犯了错,他会一五一十地交待清楚,不会不承认。
每天他都要去给同学们打开水,每次路过操场时,他都会停下来,站在树下听鸟儿的叫声,他觉得鸟儿的'叫声很好听,有一只鸟儿的声音像英语老师,他会偷笑。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是法国哲学家西蒙娜·波伏娃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书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揭示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性别问题。
本书以文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女性的身份和认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寻找解放女性的道路。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女性的地位被男性的视角所影响,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并未真正实现平等。
波伏娃认为,女性的性别是通过生物学决定的,而性别观念则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
女性的身份和认同是社会对女性强加的,而不是她们自己主动选择的。
波伏娃通过对女性历史、文化和心理的研究,揭示了女性的双重性。
她认为,女性既是自己的主体,也是被男性的欲望所支配的客体。
女性常常被定义为“他者”,她们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要和欢愉。
这种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导致了女性缺乏自主性和自我价值感。
波伏娃认为,女性应该从男性的视角中解脱出来,找到自己的独立身份。
她主张女性应该走出家庭和社会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事业和自我实现。
女性应该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寻找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
《第二性》对我来说是一部非常启发性的读物。
通过阅读该书,我深刻理解到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波伏娃的观点揭示了女性的被动与束缚,以及如何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改革来解救自己。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是,女性应该努力追求自身的独立和平等,不让传统的性别观念限制自己的发展。
我们应该摒弃“男性天生优于女性”的观念,重新审视女性的自我价值和潜力。
女性应该努力突破社会的束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和权益。
此外,波伏娃的观点也提醒我,性别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的标准,我们应该摒弃对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被他们的性别所定义。
最后,读完《第二性》,我强烈感到了作为女性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发扬自己的优势,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实现性别平等而奋斗。
每个女性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不断努力,为自己和其他女性争取更多的权益和声音。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在翻开《第二性》这本书之前,我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些表面和常见的观点上。
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领域,一个充满了对女性深刻洞察和剖析的世界。
波伏娃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沉思。
她指出,女性并非天生就是女性,而是被社会塑造成为女性的。
这一观点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我以往认知的夜空。
我开始回想自己身边的女性,我的母亲、姐妹、朋友,她们的行为、选择,有多少是出于自身真正的意愿,又有多少是受到社会既定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说吧。
我的表姐,从小就是个聪明伶俐、成绩优异的女孩。
她热爱科学,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在学校里,她总是积极参加各种科学竞赛,屡次获奖。
然而,当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家里的长辈们却纷纷劝她选择师范或者医学专业,理由是“女孩子学这些,以后工作稳定,又适合照顾家庭”。
表姐起初很坚持自己的想法,但在家人日复一日的劝说和压力下,她最终妥协了,选择了医学专业。
大学期间,表姐虽然也努力学习,但我能感觉到她内心深处的那份失落和不甘。
毕业后,她按照家人的期望进入了一家医院工作。
工作还算顺利,收入也不错,可她总是在我们聚会的时候,流露出对当初放弃梦想的遗憾。
她说,如果当初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去追求自己热爱的科学领域,哪怕道路艰辛,她也会觉得无比满足和快乐。
表姐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定义,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她们的人生选择。
波伏娃说,女人是他者,是相对于男性主体而言的客体。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他者”的地位常常表现得如此明显。
比如在职场上,女性往往被认为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在晋升时会面临比男性更多的障碍。
这种观念并非基于女性的能力不足,而是基于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再看看我们的日常生活,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温柔、美丽、顺从的,似乎女性的价值就在于她们的外貌和取悦他人的能力。
而在家庭中,女性仍然承担着大部分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即使她们同样有着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在读完《第二性》这本书后,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这本由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著的哲学著作,探讨了女性地位和性别问题,对我的触动极大。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让我对男女平等的现实和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波伏娃对女性的分析,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不平等待遇。
她以深入的调查和理性的分析,揭示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歧视和束缚。
首先,在家庭中,波伏娃指出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性的影响。
在过去的社会中,女性被视为家庭的保障者和母亲,她们被期望要照顾孩子、料理家务,而男性则扮演经济支柱和家庭决策者的角色。
这种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使她们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附属品。
其次,在职场中,波伏娃论述了女性在工作环境中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
她认为,男性主导的社会容易将女性定位为弱势群体,对女性进行限制和歧视。
这使得女性在晋升、薪资和权力等方面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此外,波伏娃还揭示了社会对女性外貌的过分重视和对女性潜在能力的低估,进一步加剧了性别的不平等。
除此之外,波伏娃还探讨了女性在性别角色和性行为上所受到的限制和偏见。
她强调了性别的建构过程以及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和压迫。
她认为,社会赋予了男性更多的权力和地位,使得女性在性行为和生殖权益上受到压迫和束缚。
这引发了我对现实中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深思。
综上所述,通过《第二性》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女性地位和性别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它教会了我要不断地追求自己的平等权益,要坚定地反对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同时,作为一名男性,我也应该积极关注女性权益问题,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女性地位和性别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我希望自己能不断地思考和行动,为实现性别平等做出自己的努力。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公平和尊重,共同创造一个充满平等和爱的社会。
读波伏娃《第二性》有感(通用9篇)

读波伏娃《第二性》有感(通用9篇)读波伏娃《第二性》有感篇1《第二性》不是一本易读的书,书中的内容涵盖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学艺术、古代神话、历史、社会风俗等用以阐述女性问题的各领域内容,以及作者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哲学贯穿始终。
作为一部阐述女性问题的经典著作,它论述的全面性、客观性、以及高度和深度是迄今为止其他同题材的作品所不能及的。
女性想要了解女性处境的由,了解两性思想深处的化潜意识,就不得不读这本书。
我读的过程中,虽然许多的词句显得难以理解,那也是因为我的哲学思想储备有欠缺,但波伏娃通过现实以及学作品里的论据描述,令我常常感到"就是这样"的被她理解了。
《第二性》发表于七十年前,现在读仍觉得说的就是身边以及自己身上发生的现象一样。
仿佛一位智者说出了你隐秘的想法、懂得你是如何成为这样的,懂得你的困境,告诉你要超越自身。
然而最不寻常的是,这位智者是一位女性,她经历过女性的处境,她用思想与行动超越了自身。
可以从书中提炼的一个观点是:"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她在社会化中的处境使她变成了"女人"从生物范畴说,激素的作用决定了女人的体质。
一般说,女人比男人矮小、体轻、骨骼更纤弱、骨盆更宽大、脂肪形态更圆润。
女人的力量大约是男人的三分之二,肺活量要弱一些,气管和喉咙要小些,因此也带声音的不同。
女人的甲状腺比男人发达,再加上卵巢分泌激素对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作用,使女人情绪起伏,容易心跳、脸红、流泪、狂笑。
女人天然接受仿佛外强加于她身上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危机,每月的诅咒,长时间的妊娠、痛苦和危险的分娩,疾病、事故,是所有雌性哺乳动物中,为履行物种生殖职能而付出成本最高的。
如果将女人与男人相比较,男人便显得有优势得多,男人的生殖不影响他个人的生存,没有危机和事故。
总体而言女人同男人活得一样长,但有不少时期,女人不能支配自己。
这些生物学论据体现了女人处境的一个本质因素,因为身体是我们控制世界的工具。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波伏娃的《第二性》,这本书就像一个威力十足的炸弹,在我的思想世界里炸开了花。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说实话,有点晦涩难懂。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关于女性的、从未被如此深入剖析的世界。
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女性被视为“第二性”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
聚会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话题从工作到生活,从电影到旅行。
然而,当聊到某个关于科技的专业话题时,一位男士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这时候,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也忍不住插了几句嘴,提出了一些很有建设性的想法。
可奇怪的是,她的话并没有得到像那位男士一样的重视,甚至有人直接打断她,说:“哎呀,女孩子懂这些干嘛?” 那位女性朋友顿时面露尴尬,不再说话。
当时的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为什么仅仅因为性别,女性的观点就可以被轻易地忽视或者否定呢?这难道不正是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的体现吗?女性在这样的场合中,似乎被默认不应该对这类“高深”的话题有深入的理解和见解。
再想想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
在学校里,老师常常会鼓励男生要勇敢、要有领导力,而对于女生,则更多地强调要乖巧、要文静。
玩游戏的时候,男孩子总是被赋予“英雄”“领袖”的角色,而女孩子则常常是等待拯救的“公主”。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不是在一开始就给了男女不同的定位,从而让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接受了自己“第二性”的地位呢?还有在职场上,女性面临的困境也不少。
怀孕生子往往会被视为职业发展的绊脚石,同等条件下,晋升的机会可能更多地倾向于男性。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姐姐,她工作能力超强,业绩也非常突出。
但当有一个重要的升职机会来临时,公司却选择了一位能力稍逊一筹的男性,原因仅仅是担心她怀孕后会影响工作。
这公平吗?显然不公平!可这就是现实中存在的对女性的偏见和不公。
大学生《第二性》读后感

大学生《第二性》读后感被征服的形态征服男人的目的。
世间万物都是如此,我们想要征服的东西一旦被征服,就会变成我们的一种牵绊。
婚姻在早期主要用于确认女人成为男人的财富,但它同时也确认了男人对女人的责任我们以为我们征服的是一个青春貌美的少女,但最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家庭主妇所代表的整个家庭的琐事。
波伏娃自己如何解决这个困境的呢?她和萨特的契约婚姻成为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
她与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共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但他们之间没有婚姻,有的只是双方自愿签署的一纸爱情契约,约定双方在相互尊重各自自由的基础上共同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双方都有与别的爱人同居的经历,但直到多年以后,他们依旧保持着青年时代纯洁的爱情,相互搀扶着度过白发苍苍的岁月。
这种完全取决于双方自愿、互不干涉,互不占有的婚姻无疑是很多追求自由的人梦寐以求的,但这需要双方的对婚姻一致的认识和高水平的道德自律,毕竟,波伏娃和萨特都是凤毛麟角的人物,契约婚姻在平民社会的可操作性不高,它牵涉到婚外恋、性自由的道德讨论和重婚或离婚财产分割、夫妻和子女赡养义务的界定等法律问题。
但基于萨特和波伏娃的成功,我想他们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由和信任对于婚姻的重要性。
如果波伏娃同大多数普通女性一样认为婚姻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那么她不可能和萨特维持这种看似不靠谱的契约,如果萨特同大多数男性一样认为摆脱了婚姻就是彻底的自由,那么他不可能依靠契约对波伏娃继续这种纯洁的爱情,契约婚姻就会彻底的失败。
他们二人基于存在主义的共识,将貌似神圣的爱情的加以生物学、社会学和哲学的理解,因此不会在生物性的妒意或占有欲中迷失,才能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
在中国社会,我们所受到的婚姻教育太少了,同其他各方面的道德教育一样,我们过多相信法律,却忽视了道德层面的疏导,我们试图将人性约束在正确的规则里,却忽视了对它必要的解释。
我们可以事无巨细制定规则,却不能真正在道德层面达成共识,波伏娃的《第二性》正是在告诉我们,两性关系的历史和问题的所在,只有我们看清了问题所在,才能找到正确的出路。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读罢《第二性》,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整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波伏娃在书中的观点犀利而深刻,她对女性地位和处境的剖析让我看到了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
就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来说吧,我有次在商场逛街,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一家服装店里,一对情侣在挑选衣服。
女孩子兴奋地拿着一件漂亮的连衣裙,在镜子前比来比去,脸上洋溢着喜爱之情。
她转头看向男朋友,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他的肯定。
可那男生呢,皱着眉头,一脸嫌弃地说:“这裙子太花哨了,不适合你,而且这么短,穿出去像什么样子。
”女孩子的笑容瞬间消失了,她放下裙子,默默地跟着男生走向了其他区域。
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男生可以这么轻易地否定女生的选择?是因为他真的觉得不好看,还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所谓的“女性应该有的样子”的刻板印象在作祟?这让我联想到了《第二性》中提到的女性在社会中被定义和塑造的种种方式。
在我们的社会中,似乎总有各种各样的标准和规范来约束女性的穿着、行为和思想。
女性如果打扮得漂亮,可能会被人说是“花瓶”,只注重外表;如果穿着朴素,又可能被认为不懂时尚,没有魅力。
而男性在这方面的压力似乎就小得多,他们的穿着和形象往往有更大的宽容度。
再说说职场吧。
我有个女性朋友,工作能力特别强,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有一次公司有个重要的项目,她自告奋勇地想要担任负责人,可领导却有些犹豫,说这个项目压力大,怕她一个女孩子扛不住。
最终,这个机会给了一个能力不如她的男同事。
她跟我抱怨的时候,委屈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女性能力的偏见和不信任吗?就像波伏娃说的,女性在职业发展中常常面临着各种隐形的障碍和不公平的待遇。
还有家庭方面,很多人觉得照顾家庭、做家务、带孩子就是女人的责任。
我邻居家的姐姐,本来有着很好的事业前景,可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不得不放弃了工作。
每天忙里忙外,累得不行,可家里人有时候还不理解她,觉得她不就是做做家务、带带孩子,能有多辛苦。
女性必读书籍《第二性》读后感精选三篇

女性必读书籍《第二性》读后感精选三篇女性必读书籍《第二性》读后感精选三篇导语:这是一本女人的圣经,是一本女人必读的书。
下面是有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这部著作的读后感,以供大家更好的理解这本书中作者的思想!欢迎阅读!【第一篇】将近一个多月才读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第二性读后感。
期间恰好追了HBO新出的一部mini剧,澳大利亚作家莉安·莫亚丽提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谎大事》。
追完觉得不过瘾,于是有买回原著读了一遍。
和《第二性》一样,《小谎大事》也是一部女性题材作品,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才会让好久不写读书笔记的我写下这篇读后感。
《第二性》包括I、II两部,I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II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以及在农妇、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的真实处境。
大概只有女性看这本书才能做到跟作者有强烈的心理共鸣吧,而且还必须得是人格、经济独立的女性,只要这样的女性才会和波伏娃一样,面对性别歧视的种种不公,会思考到底为什么女性是次于男性的第二性。
如果说身为女性是一种悲哀,那么更悲哀的事情大概就是身为女性而感觉不到这种悲哀。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并非一直低于男性地位,母系社会也曾一度繁荣。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今女性处于劣势的地位呢。
身体是一种处境,是我们对世界的掌握和我们计划的草图。
从人类起源开始,生理上的优势确立了男性是至高无上的主体,而女性只能扮演他者。
女性生来就比男性弱小,女性的力量小,红血球少,肺活量也少,这些先天的生理因素不能被抹杀,但这些事实的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
怀孕、分娩、月经都会削弱女性的工作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析过,各个资产阶级能形成联盟的原因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女性的利益那么与原生的家庭相连,要么与丈夫的利益相连,因此很难形成维护女性权益的共同体。
《第二性》读书笔记1000字

《第二性》读书笔记1000字第一部分:事实与神话。
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女性沦为他者处境的起源。
生物学:从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差异和繁衍后代分工这两个角度来证明女人并非劣于男性。
(但她并没有深入研究),实际根据遗传学,男性在繁殖过程中并不是一种必须的,因为最初的物种繁殖都是母性繁殖,通过细胞的自身分裂来完成,不需要异性的存在。
雄性在物种延续过程中,他必须借助女性的身体,且精子产生数量远远大于女性,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男性可以扩大自身得以延续后代的几率,妻妾成群,优胜劣汰,从而雄性具有先天的侵略性。
而女性由于遗传学上的先天优势,表现出永恒,安稳的性质。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处于被动状态。
因此,男性必须发明,创造,战斗,以及完善自己才能取得优势,而女性则由此沉默,成为战利品。
用生物学观点去分析,目的是打破“男性天生优于女性”的愚见。
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是仿照男性的例子来定义女性,只有男人被定义为人,而女人被定义为女性,所以每当女人作为人行动时,就会被说成是模仿男性。
比如,他认为女性存在“阴茎妒忌”,正因为女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残缺性,注定了低于男性的命运。
因此,从阴茎妒忌出发,由男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直接复制定义女孩子的厄勒克特拉情结,而这并非是根据女性性欲的特点出发,因此恋父情结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情感性质。
以此来解释女性比男性差,有失偏颇。
显然,弗洛伊德主义和阿德勒主义并未意识到父权制压迫是一个社会层面的问题,正是社会文化赋予了阴茎特殊的意义,让男人产生优越感。
所以弗洛伊德关于阴茎妒忌造成女性天性是劣等性的说法不可靠。
第二部分:历史与神话。
东西民族中,从原始社会,中世纪,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纪揭示女性地位的演变,以及男性是如何创造女性的神话。
,其中以蒙泰朗,戴.赫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司汤达的创作为典型。
第三部分:成长与处境。
通过女性一生的各个阶段可能会经历的处境作出判断,以及这种处境对女性一生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读波伏娃《第二性》有感

读波伏娃《第二性》有感《第二性》不是一本易读的书, 书中的内容涵盖生物学、精神分析学、文学艺术、古代神话、历史、社会风俗等用以阐述女 性问题的各领域内容,以及作者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哲学贯穿始终。
作为一部阐述女性问题的经典著作,它论述的全面性、 性、以及高度和深度是迄今为止其他同题材的作品所不能及的。
女性想要了解女性处境的由来,了解两性思想深处的文化潜意 识,就不得不读这本书。
我读的过程中,虽然许多的词句显得难以理解, 那也是因为 我的哲学思想储备有欠缺, 但波伏娃通过现实以及文学作品里的论据描述,令我常常感到”就是这样”的被她理解了。
《第二性》 发表于七十年前,现在读来仍觉得说的就是身边以及自己身上发在成长过程中,她在社会文化中的处境使她变成了”女人” 从生物范畴来说,激素的作用决定了女人的体质。
一般说来,女人比男人矮小、体轻、骨骼更纤弱、骨盆更宽大、脂肪形态更客观 生的现象一样。
仿佛一位智者说出了你隐秘的想法、懂得你是如 何成为这样的,懂得你的困境, 告诉你要超越自身。
然而最不寻常的是,这位智者是一位女性, 她经历过女性的处境,她用思想 与行动超越了自身。
可以从书中提炼的一个观点是: ”女人”不是生成的, 而是圆润。
女人的力量大约是男人的三分之二,肺活量要弱一些,气管和喉咙要小些,因此也带来声音的不同。
女人的甲状腺比男人发达,再加上卵巢分泌激素对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作用,使女人情绪起伏,容易心跳、脸红、流泪、狂笑。
女人天然接受仿佛外来强加于她身上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危 机,每月的诅咒,长时间的妊娠、痛苦和危险的分娩,疾病、事 故,是所有雌性哺乳动物中, 为履行物种生殖职能而付出成本最高的。
如果将女人与男人相比较,男人便显得有优势得多, 的生殖不影响他个人的生存, 没有危机和事故。
总体而言女人同 男人活得一样长,但有不少时期,女人不能支配自己。
这些生物学论据体现了女人处境的一个本质因素, 因为身体 是我们控制世界的工具。
《第二性》读书笔记

《第二性》读书笔记《第二性》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讨论了妇女处境、妇女地位和妇女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中所显示出的性别差异,本书被誉为“一部传世不朽的女性主义经典”。
在读这本书时,我也是挑选着看的,对第二卷中女孩到少女的成长过程所处的境地颇有感触。
在男权社会里,美貌常常被认为是女性的价值所在,从好的方面说,这是褒奖,从坏的方面说,这就是强制,因为它意味着女性必须是美的,而美是必须付出代价的。
正如波伏娃指出,许多女性由于内化了女性必须美的这一要求,从而不停地在镜子面前端详打量自己的五官、体形、一颦一笑。
而且由于女性被教育、引诱为时装的奴隶,所以女性甘愿穿那些非常不舒适、不方便的服装。
而且,女性不但被构建为养眼之物,而且是性用品,所以“在珠宝、荷叶边、亮晶晶的饰片……,女人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偶……;女人也在展示她们的肩膀、背部和胸部。
”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
另外,刚阳阴柔是在男权制社会中固有的性别分配原则,所以,“小男孩学会了有条不紊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吸取了暴力的教训。
他从小便学会了挨揍、蔑视痛苦和有泪不轻弹”。
而女孩,当受到别人的欺负时,只能等着男人来英雄救美,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不许她们自己救自己,她的身体只用于观赏而不是暴力。
渐渐地,女孩明白了女性是为男性而生的,从而她学会了用男人的、别人的眼光观察自己,她变成了自己的客体,沉溺于自己的美貌和身段。
这也让我有所思考,为什么女孩会这样,是天生的吗?显然不是,而是后天构建,在男权社会下,父母、学校等一点一滴地通过教育将小女孩一步步地构建成了男权制要求的女人:被动、爱美、无用。
然而,小女孩并不是那么驯顺地就被训练成被动、无用的男性客体,女孩到少女的成长过程中也想向男孩子那样追求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渴望自由和思考,这是男权带给她们的诱惑。
但是,在当时十七八世纪的欧洲,许多不安于被动等待,渴望自由去思考、冒险的女性常常被诊断为一种精神谵妄的疾病。
女性必读书籍《第二性》读后感精选三篇

女性必读书籍《第二性》读后感精选三篇女性必读书籍《第二性》读后感精选三篇导语:这是一本女人的圣经,是一本女人必读的书。
下面是有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这部著作的读后感,以供大家更好的理解这本书中作者的思想!欢迎阅读!【第一篇】将近一个多月才读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第二性读后感。
期间恰好追了HBO新出的一部mini剧,澳大利亚作家莉安·莫亚丽提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谎大事》。
追完觉得不过瘾,于是有买回原著读了一遍。
和《第二性》一样,《小谎大事》也是一部女性题材作品,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才会让好久不写读书笔记的我写下这篇读后感。
《第二性》包括I、II两部,I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II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以及在农妇、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的真实处境。
大概只有女性看这本书才能做到跟作者有强烈的心理共鸣吧,而且还必须得是人格、经济独立的女性,只要这样的女性才会和波伏娃一样,面对性别歧视的种种不公,会思考到底为什么女性是次于男性的第二性。
如果说身为女性是一种悲哀,那么更悲哀的事情大概就是身为女性而感觉不到这种悲哀。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并非一直低于男性地位,母系社会也曾一度繁荣。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今女性处于劣势的地位呢。
身体是一种处境,是我们对世界的掌握和我们计划的草图。
从人类起源开始,生理上的优势确立了男性是至高无上的主体,而女性只能扮演他者。
女性生来就比男性弱小,女性的力量小,红血球少,肺活量也少,这些先天的生理因素不能被抹杀,但这些事实的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
怀孕、分娩、月经都会削弱女性的工作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析过,各个资产阶级能形成联盟的原因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女性的利益那么与原生的家庭相连,要么与丈夫的利益相连,因此很难形成维护女性权益的共同体。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我翻开了波伏娃的《第二性》。
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没想到却被深深吸引,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中对于女性地位和处境的剖析,让我感触颇深。
波伏娃认为,女性并非天生就是女性,而是在社会文化的塑造下成为了女性。
这一观点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真实例子来说吧。
我有个表姐,从小就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
学习成绩优异,听话懂事,家务活也样样拿手。
可到了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家里人却都觉得女孩子嘛,读个师范或者会计就挺好,稳定又轻松。
表姐自己其实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在家人的轮番劝说下,最终还是选择了会计专业。
大学毕业后,表姐顺利进入了一家企业做会计。
工作几年后,家里人又开始催婚,说女孩子年龄大了就不好找对象了。
于是,表姐开始频繁地相亲。
在相亲过程中,她遇到的那些男士,一上来就会问她工作稳不稳定,能不能照顾好家庭。
好像对于女性来说,工作只是一个附属品,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表姐在这种压力下,匆匆结了婚。
婚后,很快有了孩子。
为了照顾孩子,她不得不放弃了升职的机会。
而她的丈夫呢,却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只要负责赚钱养家就行了,家里的事一概不管。
表姐每天忙得像个陀螺,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孩子、做家务。
我去她家看望她的时候,看到她一脸的疲惫,真的很心疼。
记得有一次,表姐跟我诉苦说,她感觉自己完全失去了自我。
曾经那个有梦想、有冲劲的女孩不见了,现在只剩下一个为家庭默默付出的主妇。
她说她也想过改变,可周围的环境似乎都在告诉她,这就是女人的命。
联想到《第二性》中的观点,表姐的经历不正是社会文化对女性的塑造和束缚吗?从小到大,从选择专业到结婚生子,表姐都在按照社会给女性设定的轨道前行,很少有机会真正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像表姐这样的女性呢?我们总是听到“女孩子数学不好很正常”“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的言论。
这些看似无心的话,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的自我认知和发展。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是一部关于女性地位和性别歧视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
这本书于1949年首次出版,至今已经成为了世界女性解放运动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女性地位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探讨了女性如何在这个男权社会中争取平等权利的问题。
首先,作者通过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女性在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她认为,女性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与男性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应该被歧视和压迫。
相反,女性应该被视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地位。
作者的这一观点引起了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深刻思考,也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作者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分析,揭示了女性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她指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她们却往往被剥夺了发言权和决策权。
在许多社会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地位和权利都受到了限制。
作者认为,这种不公平对待是不合理的,必须得到改变。
她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女性地位的问题,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女性地位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她认为,要想改变女性地位的现状,必须从教育、就业、政治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社会对女性的认识和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她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同时也呼吁男性要尊重女性,支持女性解放运动。
作者的这些建议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社会对女性地位问题的关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第二性》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女性地位问题的本质,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促进社会对女性地位问题的改善,为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性》读后感大学生

《第二性》读后感大学生篇一《第二性》读后感读了《波伏娃的<第二性>》这本书,我觉得我的脑子就像被扔了一颗重磅炸弹,炸得我晕头转向,却又在混沌中似乎有了那么一点清醒。
说真的,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可能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读的。
心想,不就是一本讲女性的书嘛,能有多深刻?然而,读着读着,我发现我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简直就是对整个社会、对女性地位的一次深入剖析,让我这个一直觉得“男女平等”就是一句口号的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女性天生就应该是温柔的、顺从的,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
可是,凭什么呢?为什么女性就不能像男性一样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太不公平了!就像书里说的,女性是被塑造出来的“第二性”,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想想我自己,有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迎合社会对女性的那些期待。
比如,我会担心自己太强势会不被喜欢,会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考虑是不是“适合女生”。
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束缚吗?不过,话说回来,要改变这种现状又谈何容易?社会的观念根深蒂固,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但我觉得,至少我们女性自己要有觉醒的意识,要知道我们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别人定义。
你们说,未来的世界会不会真的实现男女完全平等呢?也许会,也许不会,但我希望会,真的!篇二《第二性》读后感读《第二性》,这一路的感受可真是复杂得很呐!一开始,我还真没太把这本书当回事儿,心想:不就是讲女性嘛,能有啥新鲜的?结果呢,越读越觉得自己像个傻瓜,以前对女性的认识简直太肤浅啦!书里说女性是“第二性”,是被社会构建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好多事儿。
比如说找工作吧,有些岗位明明女生也能做得很好,可就是因为所谓的“女生不适合”这样的鬼话,就把女生拒之门外。
这公平吗?我觉得不公平,太不公平啦!还有啊,谈恋爱的时候,好像女生就应该小鸟依人,就应该等着男生来照顾。
凭啥呀?女生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能力,为啥不能主动出击,追求自己的爱情呢?我有时候就在想,要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些对女性的偏见和限制,那该多好!女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
大学生《第二性》读后感1000字范文三篇

大学生《第二性》读后感1000字范文三篇大学生《第二性》读后感1000字范文三篇导语: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的“圣经”。
下面是有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三篇读后感范文以供大家需要!【第一篇】女人是什么?生物学上把她定义为“雌性”。
波伏娃认为:“‘雌性’这个词之所以是贬义的,并不是因为它突出了女人的动物性,而是因为它把她束缚在她的性别中。
”男人几乎把所有关于“雌性”的形容词都抛到了女人身上,诸如“懒惰、狡诈、无情、愚蠢”等等。
波伏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区分物种:“性别的产生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物学上的。
”正是女人通过她的‘感情生活’创造了她自己的身份,包括她的女性身份。
”按照波伏娃的这种观点,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是不同的,那么由此而产生的“身份认同”也会各异。
可是,事实上,几乎没有女人会把自己放在雄性的行列中。
那么,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她”都会把自己创设为“女性”呢?波伏娃并没有对此作出探究。
实际上,这个社会在“她”出生时变把她定义为“女性”,而在她之后的生活中,她更多的是在尝试接受这种身份,接受这种社会规则。
就像是一道判断题,社会告诉你——你是女性。
当然,你有权进行选择,如果你选择“正确”,那么你就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否则,你就是社会上的异类,那些社会赋予其“女性/男性身份”而其自身又将自己界定为另一性别的人,往往受尽社会的谩骂和指责。
在这种压力下,更多人会选择接受社会赋予他的性别。
因此,虽然我理解波伏娃的观点,但却更倾向认为女性身份不是一开始就由“她”自己选择的,而是社会根据其身体特征强加给她的,她只是在心理上给予承认罢了。
波伏娃对婚姻提出了批判。
她认为:“结婚与个人无关而与组织有关:婚姻是为了履行职责,而不是实现真情或表达感情。
”“在婚姻中,性经历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职责,一种目的,它永远不是一种真正欲望的表述。
叶家瑜-第二性读书报告

读《第二性》有感阅读了波伏娃的《第二性》,引发我一些思考。
看了这本书,首先想到了女权主义这个词。
然而,女权主义在中国是冷门的。
国内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多半都集中在学术理论方面,在普通人当中受到的关注不大,更谈不上引起一度在西方发生过的解放浪潮。
究其原因,其一,我认为中国其实是世界上性别平等状况相对乐观的一个国度,但这也仅仅是针对某几个方面来说,比如中国城市中职业妇女的比重从几十年起就已经比较高,这也许是导致波伏瓦看作核心的女性工作问题不那么有震撼力的一个因素;其二女性主义作为一种舶来品与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相抵触可能也多少有影响;另外社会经济环境大概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面临着更迫切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时,抽象的平等很少会提上人们的优先关注议程。
那么,女人是什么呢?波伏娃在书中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具智慧的断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
这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回答。
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人不同于先有规定性或本质的物,他“不抱任何目的出生”,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自觉而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定义,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
人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规定、自我造就的存在物,正所谓“懦夫是自己造成懦弱,英雄是自己造成的英雄。
”人的自由选择使其要对自己的人格、品质、境遇和命运负责。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波伏娃同样把自由看作最本质的东西,把争取自由看成是人的义务。
但她同时也看到了女人在争取这种完全自由时的困境,对女人来说完全的自由是无法实现的。
波伏娃认为,女人作为一类存在者在某些“处境”中,所谓的自由选择只不过是一个骗局,她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能的。
因为女人始终在扮演他者的角色,她的本质不是她自己的选择,而是父权制文化“保护”的产物,女人永远都带着一副男人为她特制的女性气质的面纱。
波伏娃号召妇女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摘掉这副象征着第二性的面纱,摆脱社会世俗的影响和支配,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所得的自由,不过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次次厮杀后,被赠予的。女性为了逼得对方让步而骄傲,男人嘛乐得平凭一点退步让女人更好的为自己服务,双方心照不宣,活在自己的计划里。
当他对女人采取合作和善待的态度时,他看重的是抽象平等的原则;至于察觉到的具体的能力不相等,他没有提出来。但一旦他同她发生冲突,处境就翻转过来了,他会看重具体的能力不相等,甚至放纵自己去否认抽象的平等。
她们只挣到男人肯让给她们的东西;她们什么也没有夺取到:她们接受。
注:自男女平等的口号提出以来,女性获得了许多自由,但这些自由究竟是怎么得来的,还有待高椎,但即使强势如撤切尔夫人,也会利用自己精致的收容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开路。以色事人(用在这里,不带贬义)是上天给予聪明女人的光天优势。至于剩下的,只能说起码这是一条生存之路。
大多离经叛道的行为,都被挤到了边缘,偶尔惊艳了时光,也是难以碰着志同道合之人,“他者”许是对这类人的最好概述。
为什么女人不质疑男人的主宰地位呢?任何主体不会一下子和同时确定为非本质,他者并非将自我界定为他者来界定主体,他者是因为主体将自己确认为主体,才成为他者的。
注:并未见过生来就接受了屈从的人,但当给予者和屈服者全在灌输这种思想时,你会觉得世界本就是这样,我想更好的生活,就要适应。改变不了世界,那只能改变自己。
注:所以说,没有什么比一份合理收入更能叫女子独立,子君是焉,任何一个普通而又渴望自由生活的女子是焉。
“妇女问题”的争论之所以如此被人视为废话连篇,是因为男性出于狂妄,把它变成场“争吵”;争吵时是不再讲理的。
注:辩护本是合乎情理的,镇静平和的言论常易于人接受。然有心人为使得辩护失败,常将辩护转变为争吵,情绪失控下,人们几乎口无遮拦。哪怕是正义的一方,也会因为激进的语言受到谴责,如此,双方各执一词,各有过失,孰对孰错,就要看资本的力量了。
《第二性》读书笔记-读后感1000字
主体只有在对立中才呈现出来;它力图作为本质得以确立,而将他者构成非本质,构成客体。
注:居于主体地位的人会下意识的对与众不同的行事产生抵制,譬如一个传统意识浓重的男人见了女人远优秀于已,定是要想方设法地挽回些颜面;而女子倘若遇见处处扮得人人怜爱,吸引去大半男子目光的娇女,定在心理安慰一番,想着:我总是要比她正经些。
他者并非将自我界定为他者来界定主体,他者是因为主体将自己确认为主体,才成为他者的。
注:就好像后进生从来不觉得自己处于角落,但老师的无意识的忽视,同学若有若无的排斥教会他们,舞台中央的,是先进生,他们会获得更多的关注,至于自己,想存在于众人的影响中,艰难的很。从前遇见的一些人,选择哗众取宠,真是心酸的很。想到这心酸只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别人不过笑笑便又将他们忘记,也只是告诫自己不要做同样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