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章(地下水测年)

合集下载

七章补径排

七章补径排
4、径流方向 即地下水运动的实际方向,由于水是在空隙中运动 ,故无一致方向,但地下水总有一个主要径流方向,即 概化方向。它不代表某水滴方向,而代表总体趋势。


主孔

一般根据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总方向是由补给区到排泄 区,可用示踪的方法确定。示踪剂有食盐、同位素等。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径流——排泄界限的划分 是比较难的,没有严格界限,一般认为能接受补给的部 分称为补给,对潜水而言分布区与径流区一致,故称补 给——径流区,承压水比较好分区。
径流量除用达西公式计算外,有时用下列表示式 来判断地下水的富集程度。
2、地下径流率:1平方公里含水层面积上地下水的径
流量(又称径流模数)。
MJ
Q 10 2 F 365 86400
(L/S.KM2)
它说明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含水层中以地下水径流
的形式存在的地下水量的多少,而不能说明地下水的
径流强度(用平均渗透率来表示)。
5、补给模数:单位面积上地下水含水层上补给的 量。Mb=Q/F,与径流模数差一个降水量系数。
6、径流区水质的变化 地下水的矿化度随补给区的矿化度不同而不同,沿 途有地表水或污染物的汇入而发生变化。
(3)泉的分布反映汗水层的分布或含水通道的分 布,及补给和排泄区的位置。
(4)区的标高反映当地的地下水位标高。
(5)泉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及气体成分,反映 当地地下水的水质特点和形成的环境特点。
(6)水温反映地下水的埋藏特点,如水温接近气 温,说明地下水埋藏较浅,温泉来自深部。
(7)泉的研究有利于判断地质构造,泉常出露于 断层带及接触带
3、地下水径流系数:地下水径流量与同时间内(通
常为一个水文年)降落在含水层补给面积上的水量之比。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建筑大学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建筑大学

第一章测试1.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淡水资源。

()A:对B:错答案:A2.水资源的最大特性是经济上的利害双重性。

()A:对B:错答案:B3.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克服时空分布的不均匀特性的工程措施包括(),以对天然水资源进行时空再分配。

A:提水工程B:调水工程C:引水工程D:蓄水工程答案:ABCD4.从资源角度考虑,水资源的基本含义应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A:资源性B:限制条件性C:物质性D:可利用性答案:ABCD5.水资源的有限性是指水量的有限性。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约1亿km3。

()A:错B:对答案:A2.可利用淡水资源主要储存在以下水体()。

A:湖泊水B:600m深度内的地下水C:深层地下水;D:河水;答案:ABD3.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A:7700.0亿m3B:6700.0亿m3;C:6000.0亿m3 ;D:7000.0亿m3答案:D4.河流开发利用率,国际公认的合理限度是()。

A:40%;B:50%;C:45%D:55%;答案:A5.水循环的外因是常温常压条件下水的“三态”变化。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绘制河流径流量的皮尔逊Ⅲ型理论频率曲线,需要计算出河流径流量总体样本的参数()。

A:变差系数B:偏差系数C:均值D:极值比答案:ABC2.表述水资源量空间变化的参数可以用()表示。

A:多年降水量变差系数等值线图B: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等值线图C: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D: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答案:ABCD3.描述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错误的是()。

A:粘土层一定是隔水层B: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是根据透水的能力来划分的C:弱透水层是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D: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都含水答案:A4.地下水资源特点包括()。

A:无限性B:可调节性C:系统性D:可恢复性答案:BCD5.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

第七章地测防治水专业

第七章地测防治水专业

第七章地测防治水专业地测防治水专业的概述地测防治水专业是土地资源学科中重要的学科分支,主要研究山洪、地质灾害、地下水和地表水等环境问题,并带领团队开展相应区域地质环境的勘查评价和防治水工程的规划设计、监测评估等工作。

这个学科的目的在于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提高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质量以及土地综合利用的效益。

地测防治水专业的相关工作1.地质灾害勘查与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是指天然的地质因素,在短期或中长期内对人类或其财产造成或可能造成潜在的人员伤亡、资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危害的现象。

山洪、滑坡、泥石流、地震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的防治是本专业的重要工作之一,需要通过对地质灾害区域的勘察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

2.地下水、地表水等水环境研究与利用地下水、地表水等水环境的研究与利用在地测防治水专业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这些水资源的潜力带动了无数的经济发展,在工农业生产、市政工程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针对地下水、地表水等水环境问题,需要进行相关研究,确定重新明确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限度。

3.地质与土地资源勘查与评价本专业需要对相关的地质与土地资源进行勘查和评价,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式来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依照地质勘查的目的,以建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综合以地质灾害、土壤稳定性、地下水和资源潜力等各种因素,对勘查区进行综合评价。

4.地质与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地质与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包括了通过现有的技术和方法对资源进行开发,保护资源,加强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的过程。

通过调查与研究地质与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潜力,确定相应的开发模式。

同时,也应注重加强科学地保护与维护地质与土地资源的良性利用。

5.大坝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在地测防治水专业中,还涉及到对一些大坝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工作。

特别是在面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比如汛期洪水、地震等,需要积极施工相关大坝工程来缓解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毁失和整体影响。

07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解析

07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解析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过程: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经由补给从外界获得水量,通 过径流将水量由补给处输送到排泄处向外界排出。 在补给与排泄过程中,含水层与含水系统除了与外 界交换水量外,还交换能量、热量与盐量。 意义:补给、排泄与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水量、水质在空间 与时间上的分布。 为了解地下水的赋存变化规律,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 水资源,就必须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特征。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 式两种: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活塞式下渗:鲍得曼(Bodman)等人于1943—1944年对均质砂 进行室内入渗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简而言之,这种入渗方 式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 在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
普遍认为,在砂砾质土中主要为活 塞式下渗,而在粘性土中则活塞式与捷 径式下渗同时发生。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二、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
蒸发
地表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补给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不等于补给含水层的水。其中相当 一部分将滞留于包气带中构成土壤水,通过土面蒸发与叶面 蒸腾的方式从包气带水直接转化为大气水。 以土壤水形式滞留于包气带并最终返回大气圈的水量相 当大。我国华北平原总降水量有70%以上转化为土壤水。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7.1 地下水的补给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7.1.2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7.1.3 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7.1.4 凝结水的补给 7.1.5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7.1.6 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泉 泄流
7.2 地下水的排泄

07第七章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07第七章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07第七章⽔⽂地质参数的计算第七章⽔⽂地质参数的计算⽔⽂地质参数是表征含⽔介质⽔⽂地质性能的数量指标,是地下⽔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含⽔介质的渗透系数和导⽔系数、承压含⽔层的储⽔系数、潜⽔含⽔层的重⼒给⽔度、弱透⽔层的越流系数及⽔动⼒弥散系数等,还有表征与岩⼟性质、⽔⽂⽓象等因素的有关参数,如降⽔⼊渗系数、潜⽔蒸发强度、灌溉⼊渗补给系数等。

⽔⽂地质参数常通过野外试验、实验室测试及根据地下⽔动态观测资料采⽤有关理论公式计算求取,或采取数值法反演求参等。

第⼀节给⽔度⼀、影响给⽔度的主要因素给⽔度(µ)是表征潜⽔含⽔层给⽔能⼒或储⽔能⼒的⼀个指标,给⽔度和饱⽔带的岩性有关,随排⽔时间、潜⽔埋深、⽔位变化幅度及⽔质的变化⽽变化。

不同岩性给⽔度经验值见表7.l。

⼆、给⽔度的确定⽅法确定给⽔度的⽅法除⾮稳定流抽⽔试验法(参考《地下⽔动⼒学》等⽂献)外,还常⽤下列⽅法:1.根据抽⽔前后包⽓带上层天然温度的变化来确定p 值根据包⽓带中⾮饱和流的运移和分带规律知,抽⽔前包⽓带内⼟层的天然湿度分布应如图 7.1中的 Oacd 线所⽰。

抽⽔后,潜⽔⾯由 A 下降到 B (下降⽔头⾼度为功),故⽑细⽔带将下移,由aa '段下移到bb '段,此时的⼟层天然湿度分布线则变为图中的Oacd 。

对⽐抽⽔前后的两条湿度分布线可知,由于抽⽔使⽔位下降,⽔位变动带将给出⼀定量的⽔。

根据⽔均衡原理,抽⽔前后包⽓带内湿度之差,应等于潜⽔位下降Δh 时包⽓带(主要是⽑细⽔带)所给出之⽔量(µΔh )即h W W Z i i n i i=-∑=µ)(121故给⽔度为h W W Z i i n i i-=∑=)(121µ (7.1)式中:△Z i ——包⽓带天然湿度测定分段长度(m );△h ——抽⽔产⽣的潜⽔⾯下移深度(m );W 1i ,W 2i ;——抽⽔前后△Z i 段内的⼟层天然湿度(%);n ——取样数。

ch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解析

ch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解析

天然排泄量
排泄量开采排泄量
人工开采量允 实许 际开 开采 采量 量
➢ 1.补给量:流入含水层的水量
• (1)天然补给量 • (2)开采补给量
分为垂侧直向补补给给量量大相 地 越气邻 表 流降含 水 补水水 ( 给、层 河人地流工下 、回水 水灌库等)
Q垂
Q径
夺取河流补给
Q
夺取消耗补给
Q
越流补给
➢ (二)主要类型 • 1.单孔抽水 • 只在一个孔内抽水;了解钻孔的Q与s的关系及含水层的富水性,
渗透性;多在初勘阶段进行
• 2.多孔抽水
• 一个孔抽水,一个或多个观测孔;测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了 解影响范围,漏斗形状及变化,确定井距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 的水力联系;多在详勘阶段进行
• 3.群孔干扰抽水试验 • 两个或两个以上抽水井;了解区域s与Q的关系,评价区域允许开
四、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及其保证率要求 • 允许开采量:经济技术可行,在整个开采期内水量不会减少,动水
位不超过设计标准,水质和水温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 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的条件下的所能取得的地 下水资源量。
➢ 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分为5级:A级、B级、C级、D级、E级 • E级:搜集资料,用经验的水文地质参数估算水资源量,为预测资
Q侧=K*i*w

Q’=M*F’(岩溶地区)
• 地下水径流模数
M 地 地下 下暗 河河 系总 总出 补口 给流 面量 积(m3 / s km 2)
• 4.河流入渗补给量
• Qs=Qa-Qb • Q1=KI1BH • Qs=Q1+Q1
Q2=KI2BH
态观测等。 • 程序:接受任务 确定工作方案 编制勘察纲要 野外作业

水文地质学(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科技大学

水文地质学(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科技大学

第一章测试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A:对B:错答案:A2.地下水是指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

A:错B:对答案:B3.地下水并非纯水,而是一种含有多种物质组分的溶液。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两个相邻的含水层之间一定存在一个绝对隔水层。

A:对B:错答案:B2.包气带中的岩石空隙未被水充满且是固、液、气三相介质并存。

A:错B:对答案:B3.岩土中空隙类型包括哪些()A:溶隙(溶穴)B:孔隙C:裂隙D:缝隙答案:ABC4.地下水的水位常以海拔高度表示,也相同于埋深。

A:错B:对答案:A5.地下水根据埋藏条件分为:()A:孔隙水B:承压水C:潜水D:包气带水答案:BCD6.地下水排泄方式包括蒸发和向地表水、相邻含水层地下水径流、()、()。

A:泉B:凝结水C:人工开采D:降水答案:AC7.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A:径流B:蒸发C:输运D:降水答案:ABCD8.地下水的研究热点有与环境和生态有关的非饱和带水、与计算机有关的定量描述与数值模拟、大数据应用以及与生态有关的()和()、()、()。

A:化学特征B:地下水循环C:微生物作用D:非饱和带水答案:ABCD9.水文地质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向精准化、定量化、数字化、可视化发展,向()发展,向()发展,将()作为重点,进入大数据时代。

A:地质学各方向B:深部C:天空D:非饱和带答案:ABD10.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降水、()、相邻含水层地下水径流、()、灌溉、()等。

A:凝结水B:地表水C:饮用水D:人工回灌答案:ABD1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A:对B:错答案:A12.在第四系土层中可以容易找到孔隙。

A:错B:对答案:B13.可溶岩存在的空隙类型为:()A:溶隙B:裂隙C:裂缝D:孔隙答案:A14.在我国华北侏罗系地层存在的空隙类型为:()A:裂隙B:溶洞C:溶隙D:孔隙答案:A第三章测试1.孔隙水一般埋藏较浅,不可能是承压水。

《水文学原理》第七章:地下水的存在状况、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

《水文学原理》第七章:地下水的存在状况、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
根据地下水的成因和水力特征的综合分类 方法,将地下水划分为三个类型: 1. 包气带水:埋藏于地表以下,地下水面
以上的包气带中的地下水。 2. 饱水带水:埋藏于饱和带中,处于地表
以下第一稳定隔水层之间,具有自由水 面的地下水. 3. 承压水:埋藏于饱水带中,处于两个稳 定隔水层之间,具有压力水头的地下水。
第七章 地下水
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通过地表 渗透到地下的水即地下水,广义上 的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表下的各种 状态的水。
第一节 地下水的存在状况及其 形成条件
• 地表水的来源:降雨入渗;河流、 湖泊、沼泽等水体的测向或纵向补 给;地质史上的岩石封存的水;结 晶水。
• 地下水的出路:蒸发、与河流、湖 泊等水体水的交换;人类的开采
根据岩土的贮水空间的差异,将地 下水划分为三种类型:
1. 孔隙水:存在于土壤或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的多孔介质中的地下水。
2. 裂隙水:存在于基岩裂隙,断层等空间中 的地下水。
3. 岩溶水:存在于碳酸岩类岩石的岩溶空间 中的地下水。
吸湿水
薄膜水
毛管悬着水 毛管上升水
潜水
承压水
地面 土壤水
上层滞水 局部隔水层 包 局部微承压水层 气 带
毛管水层
潜水面

潜水层
水 区域隔水层

承压水层
基底面
地下水的类型
包气带水 饱水带水 承压水
孔隙水 包气带孔隙 饱水带孔 承 压 孔

隙水 隙水
裂隙水 包气带裂隙 饱水带裂 承 压 裂

隙水 隙水
岩溶水 包气带岩溶 饱水带岩 承 压 岩

溶水 溶水
• 裂隙空间:裂隙空间主要是指岩石的节 理,裂隙和断层。在数量上以裂隙率表 示 Kt=VT/V×100% VVT::包裂含隙裂空隙间在体内积的整个岩石体积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广州大学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广州大学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广州大学广州大学第一章测试1.引水工程可解决水资源的()问题。

A:时间分布不均 B:水质差 C:空间分布不均 D:高程差答案:空间分布不均2.水资源的特性包括()。

A: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B:利用的多样性 C:资源的循环性 D:储量的无限性答案: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资源的循环性第二章测试1.全球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全球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A:小于 B:无关系 C:等于 D:大于答案:等于2.我国用水量占比最大的是()。

A:农业用水 B:生态用水 C:工业用水 D:居民生活用水答案:农业用水3.小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

()A:错 B:对答案:错4.水源污染将造成“水质型缺水”,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A:错 B:对答案:对5.人为水循环可引起自然水循环中水量和水质的改变。

()A:对 B:错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程度常用()表示。

A:最小降水量 B:均方差 C:最大降水量 D:极值比答案:极值比2.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是()。

A:包气带水 B:上层滞水 C:潜水 D:承压水答案:承压水3.我国河流的补给包括()。

A:冰川、融雪水补给 B:海水补给 C:地下水补给 D:降雨补给答案:冰川、融雪水补给;地下水补给;降雨补给4.按照孔隙类型,含水层类型可分为()。

A:岩溶含水层 B:孔隙含水层 C:均质含水层 D:承压含水层答案:岩溶含水层;孔隙含水层5.地下水流速较快,流速常用“m/s”来表示。

()A:错 B:对答案:错6.降水补给的河流Cv值大于地下水补给的河流Cv值。

()A:错 B:对答案:对第四章测试1.下列属于化学性水质指标的是()。

A:温度 B:pH C:细菌总数 D:色度答案:pH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饮用水水质指标中的微生物指标。

()A:病毒 B:菌落总数 C:耐热大肠菌群 D:总大肠菌群答案:病毒3.下列哪一项属于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基本控制项目。

地下水监测日常管理制度

地下水监测日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确保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地下水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监督。

第三条地下水监测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严谨、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地下水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地下水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地下水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六条地下水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一)制定地下水监测计划、方案和标准;(二)组织实施地下水监测工作;(三)收集、整理、分析地下水监测数据;(四)编制地下水监测报告;(五)对地下水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六)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七条地下水监测站(点)负责人职责:(一)负责地下水监测站的日常管理工作;(二)组织实施地下水监测计划、方案和标准;(三)确保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四)定期向地下水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地下水监测工作情况;(五)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地下水监测员职责:(一)按照地下水监测计划、方案和标准,进行地下水监测工作;(二)确保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定期向地下水监测站负责人报告地下水监测工作情况;(四)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监测计划与方案第九条地下水监测计划应根据本地区地下水监测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

第十条地下水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一)监测目的;(二)监测区域;(三)监测项目;(四)监测方法;(五)监测频率;(六)数据质量保证措施;(七)监测设备与仪器;(八)监测人员培训;(九)监测经费预算。

第四章监测实施与数据管理第十一条地下水监测员应按照地下水监测计划、方案和标准,进行地下水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地下水监测数据应真实、准确、可靠。

第十三条地下水监测数据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管理:(一)监测数据应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二)监测数据应定期进行审核、整理和分析;(三)监测数据应妥善保存,确保安全、完整、可追溯;(四)监测数据应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进行公开和共享。

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第一节地下水的基本知识第二节

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第一节地下水的基本知识第二节
钻孔或水井揭穿顶 板时,承压水便涌入孔 内,并继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稳定,此时的水位—承压水位。 承压水位到隔水顶板面的距离—承压水头H。 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垂直距离—含水层厚度M。 3)自流斜地:
赋存承压水的单斜构造。 (1)由断层形成的自流斜地:
ⅰ断层不导水:承压水无独立的排泄通道,当补给水量大于含水 层所能容纳的水量时,含水层的水就通过补给区低洼区排泄,此 时补给排泄区一致。 ⅱ断层导水:含水层通过断层排泄,断层与地表相交并形成泉。
2、裂隙:由于受地壳运动或外力作用,坚硬岩层中的各种裂缝。 裂隙度:裂隙体积Vt 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总体积V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Kt=Vt/V×100%
3、岩溶:可溶性岩石中的洞穴。 岩溶度:可溶性岩层中洞穴体积与包括岩溶洞穴在内的岩石总
体和V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Kk=Vk/V×100% (二)岩石的水理性:
(三)岩石的溶隙
岩石的溶隙是可溶性岩层被溶蚀而形成。
岩溶区岩溶水的运动和岩溶溶洞的发育、分布,具有垂直分带性: 1、包气带(I):
位于最高地下水位以上。 2、水位季节变动带(Ⅱ):
位于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 3、饱水带(Ⅲ):处于地下水面以下。 4、深部循环带(Ⅳ):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 (四)人工通道 1、崩落法采煤造成的裂隙。 2、钻孔造成的涌水通道。
(二)上升泉
由承压含层水形成的泉
1、侵蚀上升泉: 河谷、冲沟切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层顶板
2、断裂上升泉: 导水断层通过承压含水层,
由于承压水水位较高,底下水沿着断层、 裂隙上升溢出地表。
第二节 矿井充水条件
矿井水:流入井筒、巷道和工作面的水。 矿井充水的主要因素:水的来源、涌水通道和影响水量大小的因 素,它们是计算涌水量、预测突水的重要依据。 一、矿井水的来源 (一)矿体及围岩空隙中的地下水: 有些矿体本身充满来哦地下水,这些水在开采时可以直接流入 巷道,成为涌水水源。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概述“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得、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得各种地下水量得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得一部分。

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与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就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就是由质来决定得;而其来源多少则就是由量来体现。

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得前提下对水量得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就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得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得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

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得允许开采量与补给得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得要求,就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得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与拟订得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就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得评价:主要指开采期内水位下降值就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得范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就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得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得影响:如对邻近现有得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得干扰与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就是否需要特殊得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得组成一、地下水资源分类地下水资源分类得目得不仅仅就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得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得就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得基本规律以及它得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与定量评价。

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与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得指导意义,同时也就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得基础理论之一。

为此,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

下面就国内外常见得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1.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与开采储量四大类。

陕西省地下水条例(2024年修正)

陕西省地下水条例(2024年修正)

陕西省地下水条例(2024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3.26•【字号】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4届〕第22号•【施行日期】2024.03.26•【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陕西省地下水条例(2015年11月19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24年3月26日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修改<陕西省地下水条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调查与规划第三章利用与管理第四章保护第五章监测与监督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保护和管理,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实现地下水安全和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的调查与规划、利用与保护、监测和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以下的水体。

第三条地下水保护和利用遵循统筹规划、严格保护、节水优先、采补平衡、防止污染的原则。

第四条本省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制度,坚持地表水与地下水统筹配置,优先使用地表水和其他替代水源。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保护管理负总责,并将地下水保护、节约、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将地下水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强制性约束控制指标落实情况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年度目标责任内容,实行严格考核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配合做好本辖区地下水相关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定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地下水基础—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地下水基础—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开封柳园口悬河
山东境内黄河
(二)河流对地下水补给的过程-间歇河流为例
1、汛期开始以垂直入渗为主, 潜水面处形成水丘。
2、水丘水位不断抬高, 与河水连成一体。
3、汛期结束, 潜水位普遍抬高。
(三)河流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
1、河床面积 2、河床透水性 3、河床水位与地下水位之差。
(四)河流补给地下水的水量的确定
蒸发及蒸腾返回大气,不构成地下水的有效补给。 集中式暴雨降水强度超过地面入渗能力而部分转 化为地表径流,入渗系数偏低。连绵细雨不超过 地面入渗速率的最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α
间歇小雨
连绵细雨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 集中暴雨
(三)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的因素
3、包气带渗透性与厚度

积 200 入
Q
f X 1000
Q 地下水排泄量(泉的排泄量、河流的基流量) (m3/a)
f 汇水面积(Km2) X 年降水量(mm)
四、凝结水的补给
特点 :1、昼夜温差大(撒哈拉大沙漠昼夜温差 50℃ )。
2、夜间土壤(沙层)温度低,首先自身凝 结出水,其次是大气层凝结出水(敦煌壁画受 到凝结水的破坏)。
湿润锋面
>>入渗特点:
*发生在空隙均匀的岩土体中;
*入渗水湿润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
*年龄新的水推动年龄老的水下移,“老”水在前, “新”水在后,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2、捷径式 由于孔隙大小的差异,当降水强度较大,入
渗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下渗,同时向下 渗通道周围扩散。在接受连续入渗补给后,大通道的入渗 水将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7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7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补给:recharge径流:runoff排泄:discharge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7.1 地下水的补给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入渗机理: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q x=X-D-∆S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X ––––年降水总量;D ––––地表径流量;∆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q x =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地下水环境第7章地下水污染评价

地下水环境第7章地下水污染评价

地下⽔环境第7章地下⽔污染评价第七章地下⽔污染评价§1 概述地下⽔污染评价——指污染源对地下⽔产⽣的实际污染效应的评价。

评价⽬的——论证地下⽔污染程度,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通过地下⽔污染评价,可确定地下⽔污染范围和程度,找出主要污染因⼦,寻找污染源,查明污染原因,从⽽为制定防治地下⽔污染规划与提出控制污染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污染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按时间):现状评价即根据近期环境监测资料,对调查区的地下⽔污染现状的评价;后者即根据调查区经济发展规划,预测该区地下⽔污染变化情况,据预测结果进⾏评价。

地下⽔污染评价程序(包括四个阶段)第⼀阶段——准备⼯作环境⽔⽂地质调查,查明条件、污染源,污染途径,影响因素监测及实验:依据精度布设监测孔,获取各种污染组分的测试数据第⼆阶段——系统分析(构建出研究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因⼦确定评价标准第三阶段——系统评价选择评价模型确定各评价因⼦的权重污染程度的分级第四阶段——系统调控根据区域环境⽬标,制订地下⽔保护规划,提出污染治理措施,编写地下⽔污染评价报告书1 选择评价因⼦污染物种类繁多,⽆需对所有成分都评价根据污染源评价结果,选择分布范围⼴、对⼈体健康或地下⽔利⽤功能影响较⼤的污染物,或选择地下⽔中接近或超过地下⽔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有害组分作为评价因⼦如从⼈体健康考虑,常选:氮的化合物(NO3-, NO2-, NH4+);氰化物(⾼毒类);重⾦属(铅, 铬, 镉, 汞, 砷);有机污染物(农药,酚类,氯代烃、苯系物等)2 确定评价标准地下⽔污染指⼈为造成的污染,属次⽣污染,应选⽤地区环境本底值为评价标准。

本底值的确定:地下⽔环境本底值:本区内未受污染地段的地下⽔化学组分含量均值;地下⽔环境背景值:本区内相对清洁区监测得到的地下⽔各种组分的质量参数的统计平均值;对照值:未被污染、⽔⽂地质条件与本区相似的地下⽔背景值。

3 地下⽔污染程度分级根据地下⽔中有害物质的检出情况将污染程度分为六个等级:未污染;微污染;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严重污染。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习题答案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含义: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就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社会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参与自然界水分循环影响国民经济的淡水。

分类: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天然水资源与调节性水资源;消耗性与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不可替代性、水量的相互转化性。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与水,河流分配。

时间:夏多冬少;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4、简述中国水资源面临的挑战?水旱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趋势/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第二章水循环及水资源形成3、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5、简述地表水资源的类型与形成河流、湖泊、沼泽、冰川、永久积雪。

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作用(江、河、湖、水库等蒸发)上升到大气中形成积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表面形成径流。

普通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第七章地下水

普通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第七章地下水
• 补给区 含水层标高最大的出露于地表的 区域,大气降水在补给区入渗到透水层 中,并沿透水层的倾向流向承压区。
• 泄水区 是承压水出露地表的地段,其标 高比补给区低。
• 承压区 位于补给区和排泄区之间,是承 压水的主要分布区。
图8-9 向斜盆地和单斜岩层承压水结构剖面图 a—补给区,b—承压区,c—泄水区,H1、H2—水头高度,M—自流水厚度
• 化学溶蚀作用 这是地下水潜蚀作用的主要形式。 并可形成各种地下岩溶地貌。一般地说,地下水 的溶蚀作用主要是含有CO2的水对碳酸盐岩的溶 蚀。
地下水的搬运作用
• 同样,地下水的搬运能力也很弱,其搬运 能力的大小与潜蚀能力的大小成正比。机 械潜蚀的产物以机械搬运为主;溶蚀的产 物则以溶液的形式搬运。地下河则有很强 的搬运能力。
高温地下水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可以直接用于供暖、发 电等,节约其他形式的能源,还可用于医疗、娱乐等方面。
7.3 岩溶作用
• 岩溶作用是流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对 易溶岩石进行溶解、淋滤、冲刷等地质 作用所形成的独特的地貌景观。
•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是: • 可溶性岩石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主要是
裂隙) • 水可以沿裂隙自由流动 • 水有较强的溶解能力
地表岩溶形态
• 溶沟是出露与地表的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 流的作用下形成的。流水沿可溶性岩石的 裂隙流动,不断地溶蚀岩石,在岩石表面 形成一系列的深刻槽、线沟、裂隙状溶缝 等,深几厘米到几米不等。溶沟的进一步 发展,岩石逐渐地被溶蚀成孤立的锥状形 态,称为石芽。溶蚀作用的继续发展,流 水进一步深切,把可溶性岩石分割成各种 各样的石柱,称为石林 。
• 沉积地下水 —— 在地层沉积过程中被封存 起来的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往 往被构造封闭,地下水的活性较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氚
人工氚主要是空气中核试验产生的。第一次核试验是1952年末在空中进 行的,而大气降水中大量人工氚的显示出现在1953年初。据历史资料,1949 年至1950年,大气降水中氚的平均浓度为5-10TU。1954年至1963年,由于 不断进行核试验,产生了大量的人工氚,破坏了天然氚的平衡。1963年北半 球大气降水中氚的浓度出现了高峰值,可达数千TU。据统计,截至1963年, 由于试验人们在大气圈内抛下约220kg的人工氚,比天然氚大一个数量级。 1963年以后,由于空中核试验减少,大气降水中的氚浓度也随之降低。 有人估算,由于放射性衰变的结果,到2030年大气降水中氚含量将降到天然 水的水平。 实际上,现在大气降水中的氚含量已经很低了。实际分析中发现,地下水 中的氚含量反而比大气降水中的含量高。因此,应用地下水中的天然氚来研 究地下水的年龄已经很困难了,应当寻找新的示踪剂。85Kr就是一个很有前途 的示踪剂。CFC也是一个较好的示踪剂,它们在大气降水中的含量一直在增 高。
2.3 河水
河流中的氚浓度主要取决于它的补给来源,一般来说,由大气降水补给 的河水氚浓度较高,由地下水补给的河水氚浓度较低。 河水中氚浓度还受地理位置、高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高纬度 地区或地形高的山区河水的氚浓度就大。显然,这是纬度效应和高纬度效 应影响的结果。
2.4 地下水
地下水中的氚浓度取决于含水层的结构、补给来源、埋藏条件及水交替强度。潜水 和浅层承压水属于现代循环水,含有一定的氚,而深层承压水一般不含氚或含极 少的氚(<1TU)。 现代循环地下水中的氚含量具有以下特点: 氚浓度比同期大气降水低。其动态变化与补给来源有关。当地下水由大气降水补给 时,其中氚浓度的动态变化反映大气降水的氚浓度变化特征,即动态变化与大气 降水一致。当地下水由河水补给时,其中氚浓度的动态变化与河水的氚浓度变化 基本一致。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研究泉的成因,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等。但 由于目前大气降水征的氚浓度已大大减少。这一规律已经不适用。我们常常发现 地下水中的氚浓度大于当地大气降水的浓度。 在较均质的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氚浓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出明显的分 带性。 地下水的氚浓度不仅取决于含水层埋藏条件,而且也取决于其径流条件和水的交替 程度。在径流条件好的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氚浓度增高。因此,在垂直剖面上有时 可出现下部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氚浓度高于上部含水层的反常现象。
氚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天然水中的氚目前多采用液体闪烁计数法测量,全国大约有20-25个 可以测定天然水中氚的实验室。 氚通常用两种单位来度量:放射性活度单位核放射性浓度单位。 氚的放射性活度单位 (1)贝可(Bq):1居里(ci)=3.7×1010Bq=3.7×1010dps (2)dpm (每分钟衰变次):1Bq=1dps; 1(pci)=2.22dpm (3)居里(ci) 氚的放射性浓度单位 (1)Bq/ml (2)dpm/ml
(3)氚单位(TU)1TU=
1个氚原子 1018 个氢原子
1Bq/ml=8453TU;1 dpm/ml=139.44TU。 由此可见,TU为最小的浓度单位,也是最常见的氚浓度单位。
氚的起源-天然水中氚有天然氚和人工氚两种来源
天然氚
天然氚是高空(大气层上部10-20km)宇宙射线中快中子(能量超过 400Mev)与大气层中稳定的氮原子发生核反应形成的。据计算,大气圈中 氚的天然产生率为0.25~0.75原子/cm2·s。已知近数百万年以来宇宙射线的 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天然氚的产生率也较稳定。自然界中天然氚的 不断产生与衰变已经达到自然平衡状态,其总量约为5-20Kg。 大气圈中氚生成以后,被氧化而形成氚水(HTO),然后以大气降水的 形式降落到地表。大气降水中天然氚的浓度随地区和季节而变化,北半球 可达5-10TU。 此外,地壳中某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天然裂变及锂俘获热中子发射α粒子 等反应,也可产生氚,但数量很少,对天然水中氚含量影响不大。在各种 研究中可以不考虑,因为氚的半衰期较短。
根据氚含量定性推算地下水年龄:
大陆地区: <0.8TU 0.8~4TU 5~15TU 15~30TU >30TU >50TU <0.8TU 0.8~2TU 2~8TU 10~20TU >20TU 次现代-1952年之前补给 次现代和最近补给之间的混合 现代(小于5~10年) 存在一些“爆炸”的3H 相当一部分补给来自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 主要为20世纪60年代补给 次现代-1952年之前补给 次现代和最近补给之间的混合 现代(小于5~10年) 存在一些“爆炸”的3H 相当一部分补给来自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
2、水化学方法(同位素方法)
是以岩石内长寿命的同位素经衰变后形成的新物质在地下水中的数量来 判断地下水所经历的时间,来确定地下水年龄,或以宇宙成因的短寿命同位 素随大气降水渗入地下,经衰变后减少的数量判断地下水所经历的时间来确 定地下水年龄。水化学法实质上为放射性同位素法。
常用的是14C、3H、3He、4He等天然同位素 优点:无污染;取样速度快;较传统方法更直接、客观。
A0:t=0时刻由大气降水输入含水层的氚浓度(TU); A样:t时刻从含水层中输出的氚浓度(即样品的氚浓度)(TU); t:地下水的年龄(年); λ:氚的衰变常数 T1/2:氚的半衰期(=12.43a)
14 7
N + n H + C →
1 0 3 1 12 6
3 2 − −
氚衰变时发射β射线,并生成3He同位素:
3 1
H He+β + γ + Q →
在地壳中,放射性元素的天然衰变及锂俘获热中子发射α粒子等 反应也可产生氚,但其数量很小,对天然水中的氚含量影响不大。 氚的半衰期为12.43a,β-射线的最大能量为0.018Mev,最小能 量为0.0036Mev。 人工氚主要由大气层核试验产生。第一次核试验始于1952年末, 而大气降水中大量人工氚的显示出现在1953年初。 氚原子生成之后,即同大气中的氧原子化合成HTO水分子(氚水 分子),成为天然水的一部分,然后随普通水分子一起参与自然界 的水循环。在地下水系统中,氚不会生成易沉淀的化合物,也不易 被吸附,是研究现代渗入起源地下水的一种理想的示踪剂。
3 地下水氚法测年技术
氚是水分子的组成部分,在所有的示踪剂中,只有氚能够按指示地下水 的真实年龄。但是,准确的确定一个地区参入水的氚输入函数极其困难,因 此利用一般的模型测定地下水的年龄,多数也只能得到半定量的评价。
3.1 定性研究(经验估算法)
在一个地区工作时,最好先用定性方法来估算一下地下水的氚年龄,这就是 所谓“经验估算法”。 最后一次大规模核试验之后,经过40多年的时间,热核爆炸形成的氚已经大 幅度减少,目前它的水平接近自然大气产物的水平。输入函数的这种演化 加上一些含水层与爆炸前的地下水混合不利于精确推断地下水的年龄,但 我们仍然可以得出一些定性的推论。
2.2 湖泊水和海水
湖泊水 湖泊水的氚浓度具有两个主要特征: 湖泊水一般都由大气降水或融雪水补给,所以具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 当湖泊水规模较大,水交替缓慢时,湖泊水中的氚浓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 性。一般湖表面水的氚浓度高,向深处氚浓度减小,以致于不含氚。 应当指出,当湖泊水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时,则不存在上述变化特征。 海洋水 海水因体积庞大,稀释作用极强,所以海水的氚浓度变化不明显。如核试验 高峰时期(1960-1964年)海水中氚浓度的变化仅由7.8TU增至13.8TU。
北美三个地区降水氚的年平均变化,显示了明显的纬度变化
高度效应:大气降水中氚含量高处大于低处的现象称为高度效应。 大陆效应:在同一纬度上,大气降水中的氚含量随着远离海岸线而 逐渐增高的现象,称为大陆效应。这主要是由于海洋上空的低氚蒸 汽团的稀释作用引起的。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大陆效应非常明显。 季节效应:大气降水中氚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最大浓度 一般出现在6-7月份,最小浓度出现在11-12月份。这一变化特 征与休止层的断开和聚合有关。此外,季风也可能干扰这种有规律 的季节变化(Olive,1970)。 雨量效应:在同一纬度地区,大气降水中氚浓度随着降雨量总量的 增加而减少的现象。
地下水年龄及其分布的研究,有利于评价地下水的运动 机制以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许多同位素方法能 够用来估算地下水的平均滞留时间。 放射性同位素则是依靠放射性衰变存在的半衰期而测定 地下水的年龄,如具有较长半衰期的同位素(14C、36Cl、
39Ar和81Kr)用来测定古地下水年龄,较短半衰期的同位素
测定地下水年龄的意义:
判别地下水与地表水或不同层位地下水体之间补排关系 估算含水层补给速率 查找地下水渗流途径 研究不同来源的古老地下水的混合作用 追溯地下水污染源 探讨地下水污染的敏感性 测定水文地质参数 进行地下水水资源评价 ……
测定地下水年龄的方法:
1、水动力学方法
是以地下水运动和地下径流形成规律为基础,研究含水层(组)的地质、 水文地质结构、渗透性、静水压力、流动速度和方向,补给区和排泄区的分 布和规模等,计算出含水层(组)中地下水的储存量、补给量,以及水交替 强度等,从而评价地下水年龄。
地下水年龄和地下水的形成密切相关。有三种基本情况: ① 沉积成因的古封存水,即地下水和含水岩层同时形 成,未经水交替而一直保存至今的同生水。 当时的渗入水部分或全部 替换,后期又为新的沉积物覆盖封闭,地下水形成的时间 晚于含水地层的沉积年代。 ③ 参与现代水文循环的潜水和承压水。
海洋和地纬度地区:
年以内的水年龄。 氚 (3H)法仅能确定 年以内的水年龄。 )法仅能确定50年以内的水年龄
3.2 定量研究(数学模型法)
氚是氢的放射性同位素,从理论上讲可以用放射性衰变原理来计算地下水 的年龄,计算式为:
A0 T A0 A0 1/2 t= ln = ln =17.93ln λ A ln2 A A 样 样 样
热核装置大气实验早期和试验之前降水中氚的浓度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