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合集下载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二单元第2节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课件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二单元第2节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课件

教材素材变式 答案
3.D 据图可知,尚书省不位于宫城之内,故①错误;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
【补充】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行,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故②错误;“若发现差错,可以不奉诏,甚至封还诏书,但一般都是奉诏执行”说明尚书 省对门下省诏令具有一定否决权,故③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表 明三省职权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故④正确。故D项正确。
影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响
知识点11: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
教材知识萃取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 (1)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2)察举制下,权门势家逐渐操纵选官,干扰了人才选拔,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曹魏时期需要大量人才,统治者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推行九品中正制。 (2)科举制 创立 隋朝建立后开始用[22]__分__科__考__试__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
(3)作用: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政治制度 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11: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
教材知识萃取
归纳总结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 相制衡,又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 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 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知识点11: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

考点04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学霸纠错

考点04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学霸纠错

考点04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例1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专制政权为广泛吸取下层士人进入官僚队伍,以便实现权力的再安排和再调整。

唐代进士科录用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

据此可知,当时A.官僚政治的贵族颜色深厚B.社会阶层的流淌性增加C.世家大族仍垄断官员选拔D.科举选官加强中心集权【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缘由是对古代中国选官途径多样性理解不透彻,官员的选拔从来都不是一种途径,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介绍的只是符合历史进展潮流的选官方式,除此之外封建政府还存在像恩荫、征辟、捐纳等多种途径,所以同学往往会由于不能较好的学以致用,进行发散性思考,简洁出错。

【学霸解题】审材料:据材料可知,唐朝的科举制进士科考试录用的比例低,人数少,但为贵族入仕所开的便利之门录用人数近九成,可见,唐朝科举制度下官僚政治的贵族颜色深厚,选项A正确。

析选项:材料与促进社会阶层流淌无关,排解B项;科举制肯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排解C项;材料与加强中心集权的说法无关,排解D项。

故选A项。

【秒杀技巧】“社会的流淌性增加”首先排解。

依据材料可知科举制虽然能够增加社会流淌性,但是在选官数量上极为有限,故B项错误。

在复习过程中,要能够精确理解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

(2)完善:唐宋元时期。

(3)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例2近代以来,欧美兴起的文官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在吸取中国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基础上产生的。

1871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总统建立文官事物委员会,宜称:“东方世界最开明、最有长久力的政府选拔官员的方法,我们美国放弃学习将失去一个优势”。

专题三第2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专题三第2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此 后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 (3)特点:礼法结合,重视孝道(律令儒家化完成)。 (4)法律形式:律、令、格、式。
2.教化: (1)提倡礼治:732年,《大唐开元礼》
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 大成。 (2)社会层面: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五)唐朝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
财政收入锐减。 2.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主要内容:
(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 切杂税、杂役; (2)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3)“量出制入”,由中央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七、户籍制度 (一)两晋:
1.分为“黄籍”(南方土著居民)、“白籍”(北方移民)。 2.东晋后期和南朝:“土断”(使白籍土著化,承担服役)。 (二)隋朝:“大索貌阅” (三)唐朝:管理更严,三年一造户籍 八、唐朝的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一)基层组织:乡里制; (二)社会治理:邻保制度。(北宋的保甲制度源于此) 九、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社会救济:隋唐政府重视官方储备,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官 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二)优抚政策:唐设养病坊。(唐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老、孤儿和 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二)科举制(隋唐至清) 1.背景: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
续。 2.隋朝创立:
(1)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唐朝完善: (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2022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 新人教版

2022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 新人教版

知识点三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中古时期 (1)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后来,随着国王权力的扩大, 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国王往往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事务,并赐予他们 官职。 (2)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于仆从。
2.近代早期 (1)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官员的选拔仍存在 许多问题,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 (2)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了所谓的“政党分肥制”。这种瓜分国 家权力的做法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降低了行政效率。 3.工业革命后 (1)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 (2)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备考指导 1.梳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方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演变历程并分析演 变的阶段性特点 2.梳理西方文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并分析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 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3)察举制 ①形成:汉武帝时期。 ②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 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③影响: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能力依托点1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解读]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 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 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 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1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1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线索1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线索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1)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开创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的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3)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图示解史分封制实际效能及影响二、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内容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评价进步性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局限性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质量评价(三十六)(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是( ) A.官员世袭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C解析:由材料“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布衣为卿相'”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即C项符合题意,D项错误;官员世袭不利于国家管理,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古代并未向法治转型,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20·潍坊模拟)东汉光武帝时规定,对被察举的茂才和孝廉,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

这一规定( )A.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C.增加了全国学子出仕的途径D.扩大了地方政府选官权力B解析:东汉光武帝时对选官制度的这一规定实际上是为了选拔有能力的官员,这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故B项正确;士族垄断选官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此时尚未出现,故A 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增加对荐举人员的考核,并非增加了出仕途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扩大地方选官权力的信息,故D项错误。

3.(2020·烟台模拟)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表明( )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人们认为,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也比做书生强,体现了重武轻文的思想;而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导致出现文臣地位高于武将的现象,故C项正确;“唐代的官员大多来源于武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重文轻武,不能说明宋代文化比唐代发达,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故科举制并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D项错误。

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二、重点知识突破1、汉代荐举制荐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人才、官吏选拔制度,分察举和征辟。

汉武帝时正式建立。

曹魏九品中正制推行后衰败。

(1)察举与征辟察举:由下而上选官,州郡官员选出“孝廉”“茂才”等,上送中央后经试用考核,合格后授官。

征辟:自上而下选官,即用人单位直接聘用,不经层层推荐;皇帝聘用为“征”,公卿郡守聘用为“辟"。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以“孝廉”为主,特科以“贤良方正”最为重要。

“孝廉”指孝子廉吏;“茂才”原名“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作“茂才”;“贤良”指贤良方正、能直言直谏之才。

察举制的“举主”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高官。

察举授官要经过考核或考试,考试内容有经术(经学)、笺奏(古代文书的一种,属奏章一类)、策论和骑射等。

董仲舒在“贤良方正”对策时提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感...)被汉武帝采纳,这奠定了察举制度的基础。

(2)特点:自上而下;荐举为主,考试为辅;以儒学为基础,注重德才(3)评价利: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为国家选拔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是用人制度的一种进步。

弊:到东汉后期,选拔官吏时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2、科举制(1)整体感知(2)建立原因士族衰落,庶族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隋唐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

(3)特点: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

(4)评价进步性:局限:(1)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底下。

(2)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的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

(3)禁锢思想。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必修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21张PPT)(共21张PPT)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必修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21张PPT)(共21张PPT)

二、西周分封制
2、目的: 巩固统治 3、分封的对象: 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4、权利: 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世袭统治权 5、义务:朝贡、军赋、力役、
6、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
7、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8、解体: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名存实亡. 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2、官员的产生和待遇不同:分封的诸侯职位世袭, 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官吏只有俸 禄没有封地。 3、与中央的关系和影响不同:封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完全听命于中央,有利于 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性质不同: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 秦汉:郡、县(汉初郡国并行制;东 汉出现州、郡、县)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8.2821.8.28Saturday, August 28,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03:32:5803:32:5803:328/28/2021 3:32:58 AM •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2803:32:5803:32Aug-2128-Aug-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03:32:5803:32:5803:32Saturday, August 28, 2021
32))最商高:执宗政法集制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3)中周;:(宗分法封制制、下分诸封侯制权、力礼较乐大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

[全]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全]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命题趋势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是近年高考的高频考点,主要考察的方向包括:察举制的特征及影响,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评价等。

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如下:.察举制的特征及评价.九品中正制度的特征及评价.科举制度的特征及评价重要考向预计2022年的高考仍然会关注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的局限、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评价几个方面。

从察举制的角度看,主要关注的话题是察举制评价标准的局限;从九品中正制度的角度看,主要关注的是选官方式带来的阶层固化、地方力量壮大等问题;从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的角度,主要关注科举完善的主要表现;从科举评价的角度看主要关注的是科举制对统治者的作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两个层面。

【基础知识点睛】.春秋战国:世官制特征:血缘选官影响:形成了贵族政治局面,不利于社会各阶层流动。

2、秦汉:察举制特征:品德(举孝廉)和才学(举贤良)选官(逐步发展为品德为主)评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

局限:主观性强,容易导致地方把持选官权力,不利于中央集权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特征:初期“唯才是举”,门第选官评价:导致门阀贵族把持官位,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一定程度导致地方势力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4、隋唐:科举制特征:才能选官过程:隋:开科取士——唐:进士科最为重要,殿试、武举兴起——宋:糊名制,誊录制——明清:南北分榜录取、八股文评价:积极:提供相对客观的人才选拔标准,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破除门阀贵族对官位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重视教育,有利于读书重学的社会风气的养成;局限:儒学选官缺乏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不利于古代科技发展;明清八股取士束缚知识分子思想,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考向一察举制【解读】察举制的基本特征是重视品德多过于重视才能,而品德是主观标准,容易被人为控制,导致世家大族崛起,平民难以获得晋升机会。

【典型例题】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练习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练习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此规定是为()A.规X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防X官员的职务犯罪2.据汉简记载,按照规定,某某郡沙头县县长出行,随从需自备食物,县长夫人的饭钱则要自理。

这体现了()A.封国制度的实施B.行政管理的细密C.察举制度的完善D.刺史制度的建立3.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这表明汉代法律()A.人情大于法制B.以礼入法伦理关怀C.凸显皇权专制D.深受豪强地主影响4.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

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

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A.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B.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C.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5.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6.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会盟后,“诸侯称顺焉”。

据此可知会盟()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7.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资料PPT教学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资料PPT教学课件

2020/10/16
7
材料阅读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
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 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 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 。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 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1、容易任人唯亲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2020/10/16
8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 选官制度:即官员选拔制度。国 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全 国范围内公开选拔人材,以补充 政府官员队伍。
2020/10/16
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 改进,不断变化。大体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夏、商、西周:世官制
战国、秦国:军功爵制
两汉时期:察举制、征辟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 高考考试说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与强化、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 近几年高考考情分析:
• 1、2011年全国卷 40题秦至唐官员选拔依 据的变化
• 2、2014年全国卷I 40题 科举制
• 3、2014年福建卷 38题 科举制
2•020/410/、16 2015年安徽卷 12题 察举制
(2)、完善于唐朝: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 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 殿试;唐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人教版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人教版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重要的选官制度①原始社会:禅让制——按才能举荐;奴隶社会:分封制——按血缘世袭。

②封建社会:战国时期逐渐废除“世卿世禄”局面,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秦朝由皇帝任免——按政绩;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包括察举、征辟两种主要途径)——按“孝廉”(注重选拔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隋到清科举制——按成绩;(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后经唐朝完善,沿用于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衰落,直至1905年清末新政被废除,科举制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历时1300余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相同的作用,它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前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③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科举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

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二.古代重视人才选拔的突出事例①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占有优势,非常重视人才选拔。

如齐恒公重用管仲,确立了中原的霸主地位;秦孝公重用商鞅,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唐太宗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名将李靖等,重用谏臣魏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

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实行自荐官制度,任用名相狄仁杰、姚崇等,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开元盛世”。

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③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的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就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答案)-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全梳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答案)-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全梳理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一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先秦1、选官制:世袭制度(世卿世禄)--血缘二、春秋战国1、选官制:尚贤思想---才能举荐/军功授爵三、秦朝1、选官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吏学习律令)2、考核办法:上计制(地方向中央汇报政绩,御史审核)3、监察:御史大夫四、汉朝1、选官制:察举制(先考察,后推荐)----常科(有人限,有标准,孝廉,茂才);特科(有标准,无时间限制)2、考核办法:上计制(地方向中央汇报政绩,御史审核)3、监察: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巡视监察郡国,权力很大。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1、选官制:九品中正制(起先根据家世、品德、才能评定资品,加强中央集权,后背门阀士族控制)六、隋唐时期1、选官制:科举制(分科考试),分为制举(皇帝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明经、进士)2、考核:尚书省吏部考核,每年考核,以品德才能为标准3、监察: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长官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大监察区七、宋朝1、选官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不问家世,主要途径2、监察:御史台、地方划路监察,台谏合一(御史有谏官议事权,谏官有御史检察权)八、元朝1、选官制:保留蒙古传统方式,后开科举,但录取人数不多2、监察: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九、明清1、选官制:科举制---四书五经;乡试(三年一次,省城,举人);会试(礼部主持,贡士);殿试(皇帝主持,进士)2、考核:考满(对官员任期满的考察,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考核(外地官员三年一次,京官六年一次)3、监察:科道(都察苑,六科)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

后来,随着国王权力的扩大,国王往往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事务,并赐予他们官职。

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于仆从。

2、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他们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导致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八第34课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课件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八第34课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课件
专题八 近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 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
第34课 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 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考点定位】 (1)近现代中国共和制探索的曲折历程及现代中国政治制度 的建设。(2)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程及认识。
01 整合 必备知识
一、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1.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制度建构。 (1)共和制诞生的标志:1912年_南__京__临__时__政__府___的正式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②内容:确立行政、立法、司法___三__权__分__立___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 内阁制。 ③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资__产__阶__级___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 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政党演进与边疆政治》
史料二 自1927年国民党建立其统治后,在“训政”理论架构下制定的 “约法”始终是国民党赖以维持其一党统治的法理基础。这种以一党“训 政”而垄断国家权力的不合理局面,自抗战中后期起已广受社会各界和舆 论的批评。国民党在战后继续维持其一党“训政”统治已面临着越来越大 的困难,而且国民党当政近20年仍未能订立宪法,使国家体制处于某种不 确定状况,从而孕育着社会不安与动荡的因素。
二、近现代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 1.晚清时期。 (1)科举制度的沿革。
1898年 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并废八股,以__时__务__策____命题 各省书院一律改为___大__学__堂_____,各府、州、县学改为
1901年 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
1905年 废除____科__举__制______
4.官员选拔。
建立
①1929年制定《__公__务__员__任__用__条__例____》。 ②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____考__试__法__________》。 ③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3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附答案)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3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附答案)

专题复习3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由此可知,汉初()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2.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

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3.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

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

”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

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5.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

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

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

这反映了()A.贵族传统的延续B.官员地位的降低C.党派干预的加强D.政府职能的扩大6.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

“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出具的“身家清白册”可由各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各省捐局签发。

这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D.选官用人制度灵活高效7.春秋时期出现人才跨国流动现象。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练习(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阶段过关卷(一)古代中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练习(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阶段过关卷(一)古代中国

阶段过关卷(一)古代中国一、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34分)1.(2022·湖州高三模拟)浙江良渚地区近年发现了大量古文明遗址,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

据此可知合理的推论是()A.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B.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D.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答案B解析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后期,据不同墓葬的显著规模差异可以看出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由此推断良渚文化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故选B项。

2.(2022·济南模拟)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

他意在说明()A.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B.对百家思想研究尚有不足C.儒学走向正统的必然性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答案A解析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间大都存在师徒或熟识关系,这种关系明显有利于他们思想的相互传承与联系,故选A项。

3.(2022·绍兴高三月考)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

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A.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B.司马氏的统治遭到士族反对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匈奴人刘渊宣称自己与汉朝皇帝的关系以及将国号定为“汉”,体现了他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晋末年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故C正确。

4.(2023·温州模拟)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

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

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交融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

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专题一第5讲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及监察制度的演变----

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专题一第5讲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及监察制度的演变----

二、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2. 特点
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 ②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 ③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
3. 评价 积极 —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局限
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拓展延伸
谏议制度
——古代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
➢概念辨析
★士族
——自魏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 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的特殊社会阶层。
又称门第、门阀、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拥有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 【文化】崇尚清谈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中央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隋唐 宋
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等

御史大夫

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
东厂、西厂、锦衣卫

都御史
地方 监御史
刺史
监察御史
通判
监察御史
按察司
目的
监督官员,以 保证官僚队伍 的廉洁,维护 封建统治
监察御史
➢知识链接
獬豸(xiè zhì) ❖古代传说中能辨别忠奸的神兽,俗称独角兽 ❖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 ❖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 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 下肚子。后为清代监察官员官服上的图案
❖锁院制:一经任命为知贡举 (即考官)的官员必须立即锁宿, 在大约五十天左右的锁院期间, 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 臣僚交往。
如何评价科举制?
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 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 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 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 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 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 统治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破题 承题 起讲
明 代 科 举 考 试 试 卷
八 股 文 程 式
入手 起股
正 反
中股
正 反
后股
正 反
束股
正 反
大结
股者,对偶也。每股中均须一正一反,或一实一虚, 或一深一浅排偶论述。 所有内容必须本 《四书集 注》,代圣人立言,不可以己见发挥。只有最后大 结时可用己见,但只可言前朝,且只能三四句。
德、才—门第族望 才—门第
考试成绩(才)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三维P10主题三):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3)选拔原则: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5)启示:公开公正 、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课后作业:三维设计第2讲酷练1、3
课堂演练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D )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 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4、评价科举制
积极作用:
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 会的发展。 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消极作用: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人 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阻碍 社会进步。
新观点:你怎么看待科举制?
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300年尊崇科举的 时代。废科举后的100年,大体上可以说是将科举妖 魔化的时代或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科举制承负了许 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罪责。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 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 大的祸害。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 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 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 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 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 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 高考考试说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与强化、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 近几年高考考情分析: • 1、2011年全国卷 40题秦至唐官员选拔依 据的变化 • 2、2014年全国卷I 40题 科举制 • 3、2014年福建卷 38题 科举制 • 4、2015年安徽卷 12题 察举制
经典试题演练
• (2010· 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 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 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C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五、隋到清: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
1、产生原因: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 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 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 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隋唐统治者让庶族参与 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目的:为了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
17、18世纪,来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对科举制称羡 不已,纷纷向本国介绍推荐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 在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下,法国英国先后建立了文官考 试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 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 起的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4、评价科举制
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 选官制度:即官员选拔制度。国 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全 国范围内公开选拔人材,以补充 政府官员队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 改进,不断变化。大体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夏、商、西周:世官制
战国、秦国:军功爵制 两汉时期: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隋到清:科举制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后来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 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下列关于科举 制度的评价,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选官制度 B.带来师门裙带关系和官场腐败 C.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
D.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
4、评价科举

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 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 举人。……就整体而言,……其中 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 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 家。……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 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 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 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另 一个优点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 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 件。……由于做了书生才能做 官,……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 面。 ——余秋雨《十万进士》
科举并非都培养奴才,宋代进士人格独立常直指君非 科举并非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罪魁祸首 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限制性即公平性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课堂小结: 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
制度 朝代 选官方法 选官标准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炀帝至清朝 (1905)
地方举荐 中正举荐
自由报考
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比例 曹魏 26% 西晋 15% 东晋 4% 隋 17.2% 唐 24.5% 北宋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1、容易任人唯亲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地方行政部门 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 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 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 能三者并重。 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 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 才德标准逐渐削弱, 家世,门第 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 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二、战国、秦国(商鞅变法):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依 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 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 主,壮大了统治基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时期:察举制、征辟制
德行、才能
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 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 选官制度。开始于汉文帝时期,确立于汉武帝时 代,东汉后期破坏。 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由皇 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 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3、科举制演变过程:
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 (1)、开创于隋朝: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 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
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于唐朝: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 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 殿试;唐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3)、发展改革于北宋:北宋初期发展,中期王安石变法加以改 经义策论取士,改编教科书 革; (4)、僵化于明清: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5)、改造于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 (6)、结束于1905年。
三维设计P7 必修一P15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
一、夏、商、西周:世官制
宗 法 制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分 封 制
材料阅读与思考
•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 荣——《礼记》 • 大人世及以为礼 (三维设计P7)
材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血缘关系)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 继承祖上的权位。是西周政权选任官吏的基本 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
材料阅读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 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 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 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 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 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