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阅读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 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 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 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 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 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比例 曹魏 26% 西晋 15% 东晋 4% 隋 17.2% 唐 24.5% 北宋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后来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 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下列关于科举 制度的评价,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选官制度 B.带来师门裙带关系和官场腐败 C.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
D.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
德、才—门第族望 才—门第
考试成绩(才)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三维P10主题三):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3)选拔原则: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5)启示:公开公正 、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1、容易任人唯亲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地方行政部门 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 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 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 能三者并重。 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 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 才德标准逐渐削弱, 家世,门第 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 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4、评价科举制
积极作用:
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 会的发展。 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消极作用: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人 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阻碍 社会进步。
新观点:你怎么看待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 高考考试说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与强化、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 近几年高考考情分析: • 1、2011年全国卷 40题秦至唐官员选拔依 据的变化 • 2、2014年全国卷I 40题 科举制 • 3、2014年福建卷 38题 科举制 • 4、2015年安徽卷 12题 察举制
4、评价科举
制
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 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 举人。……就整体而言,……其中 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 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 家。……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 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 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 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另 一个优点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 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 件。……由于做了书生才能做 官,……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 面。 ——余秋雨《十万进士》
课后作业:三维设计第2讲酷练1、3
课堂演练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D )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 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 选官制度:即官员选拔制度。国 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全 国范围内公开选拔人材,以补充 政府官员队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 改进,不断变化。大体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商、西周:世官制
战国、秦国:军功爵制 两汉时期: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隋到清: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二、战国、秦国(商鞅变法):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依 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 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 主,壮大了统治基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时期:察举制、征辟制
德行、才能
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 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 选官制度。开始于汉文帝时期,确立于汉武帝时 代,东汉后期破坏。 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由皇 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 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科举并非都培养奴才,宋代进士人格独立常直指君非 科举并非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罪魁祸首 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限制性即公平性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课堂小结: 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
制度 朝代 选官方法 选官标准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炀帝至清朝 (1905)
地方举荐 中正举荐
自由报考
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3、科举制演变过程:
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 (1)、开创于隋朝: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 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
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于唐朝: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 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 殿试;唐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3)、发展改革于北宋:北宋初期发展,中期王安石变法加以改 经义策论取士,改编教科书 革; (4)、僵化于明清: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5)、改造于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 (6)、结束于1905年。
三维设计P7 必修一P15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
一、夏、商、西周:世官制
宗 法 制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分 封 制
材料阅读与思考
•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 荣——《礼记》 • 大人世及以为礼 (三维设计P7)
材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血缘关系)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 继承祖上的权位。是西周政权选任官吏的基本 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
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300年尊崇科举的 时代。废科举后的100年,大体上可以说是将科举妖 魔化的时代或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科举制承负了许 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罪责。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 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 大的祸害。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 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 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 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 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 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 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 统治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破题 承题 起讲
明 代 科 举 考 试 试 卷
八 股 文 程 式
入手 起股
正 反
中股
正 反
后股
正 反
束股
正 反
大结
股者,对偶也。每股中均须一正一反,或一实一虚, 或一深一浅排偶论述。 所有内容必须本 《四书集 注》,代圣人立言,不可以己见发挥。只有最后大 结时可用己见,但只可言前朝,且只能三四句。
经典试题演练
• (2010· 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 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 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C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五、隋到清:科举制
1、产生原因: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 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 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 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隋唐统治者让庶族参与 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目的:为了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
17、18世纪,来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对科举制称羡 不已,纷纷向本国介绍推荐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 在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下,法国英国先后建立了文官考 试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 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 起的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4、评价科举制
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