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移情角度看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的翻译

合集下载

语用移情与英汉互译-精品文档

语用移情与英汉互译-精品文档

语用移情与英汉互译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交流活动,不是简单的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而是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代码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中的对应语言代码。

因此,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应该接受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指导。

长期以来,翻译经常被视为一种语言艺术,被人们用超越时间的语法规则加以描述和考察。

“对等”问题长时间的困扰着翻译工作者,而翻译研究也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怎样把原文意思忠实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让译文读者达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

跨文化交流新的形势和特点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传统的翻译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新的形势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翻译。

翻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处理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时,译者应乐于语用移情,尊重、适应译语文化,将汉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英语中或将英语文本中的文化移植到汉语中来,以达到成功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将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交流语境下。

翻译不再被视为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而被看作是一股塑造文化文学的重要力量,是一种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行为。

因此,用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对待和处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二、译者的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要求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摆脱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束缚和影响,将自己置身于另一种语言文化模式中,主动如实地领悟和欣赏该语言和文化,从而帮助交际获得成功。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其过程必然涉及两种文化,其最终目的是寻求不同文化间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必须是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融合。

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性问题,基本策略有两种:一是“融化”,一是“活现”。

这两种策略也就是对待文化翻译的归化和异化,以目的语文化所固有的形象去替代原文中的文化形象,结果使原文的文化意象发生了顺应改变,以目的语形象替代源语文化形像的目的在于使译文适应目的语读者,顺应译语文化而被接受,这种替代和调整的翻译策略称之为归化(domestication)。

小议英汉翻译的语用移情

小议英汉翻译的语用移情

小议英汉翻译的语用移情关键词:语用移情英汉翻译文化归化异化摘要: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语码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处理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时,译者应乐于语用移情,尊重、适应译语文化。

在准确判断源语语言文化规范和译文读者接受力的基础上恰当地采取归化或异化策略,将汉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英语中或将英语文本中的文化移植到汉语中来,以达到成功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语用移情“移情”(empathy),又称为感情移人,指“设身处地”的行为,即超越自我,对别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能够想象和分享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Ruben把移情能力列为有效交际的七种要素之一。

他认为在语用学上,“移情”指的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验、去表达感情,即使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

他于199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地地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跨文化交际的移情主要表现在语言语用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两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语言是移情体验的主要手段。

语言语用移情的微妙之处是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总是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

社会语用移情现象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也十分普遍。

它涉及到交流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当然也涉及到语境,主要指交流双方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从而在交流过程中相互默契,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听者和读者应持一种合作态度,在信息数量、信息内容、信息传递方式上做合理推论,即遵守Levinson提出的会话含义三原则。

具体来讲,“相信说话人的陈述已经是就他所知而作出的最强的陈述”;“扩充说话人所说话语的信息内容,找出最特定的理解,直到认定这就是说话人的发话意图”;“如果说话人使用了冗长的或有标记的表达式,他的意思就与他本来可以用无标记的表达式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不同语域中汉语情感词语的语义分析

不同语域中汉语情感词语的语义分析

不同语域中汉语情感词语的语义分析汉语情感词语在不同语域中的语义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汉语,并能够用汉语交流。

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中,汉语情感词语的含义却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探讨不同语域中汉语情感词语的语义变异。

一、汉语中情感词语的基本意义汉语情感词语是指表现情感的词汇,如“爱、恨、喜、怒、哀、乐”等。

汉语中情感词语的基本意义,与其他语言并没有太大区别。

比如,“爱”在汉语中指喜爱、温暖、关爱等,也可用于表达爱情,而在英语中,“love”的意义则更为广泛,既可代表对爱情的渴望,也可代表对事物的喜爱、热爱等。

二、语境的影响情感词语的语义变异很大程度上与语境有关。

比如,在外国人看来,“人民”是一个普通的词汇,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公民;但在中国,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人民”有着特殊的情感色彩,很多人听到这个词就联想到英雄、劳动、团结等价值观。

类似地,汉语中的一些情感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发生语义变异。

以“喜欢”为例,一般指对某个事物产生好感。

但在某些情况下,“喜欢”可能还表示对某人的爱慕。

比如,“我喜欢你”这句话在中国的情感语境下,一般会被理解为表达爱慕之情;而在外语中,这句话更多的只是表达个人对某事物有好感,与爱慕并没有太大关系。

三、文化套路的影响汉语情感词语的语义变异还与文化套路有关。

比如,“恨”在汉语中一般指跟某人或某事物的关系不好,产生反感,是一种负面情感。

但在日本文化中,恨有着不同的涵义,可以表示对某个事物的过度喜爱,同时也代表一种古时候的审美标准。

这种文化套路对“恨”的语义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是让“恨”这个词被赋予了不同于汉语的意义。

四、语言习惯的影响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人们习惯了不同的情感词汇,这也会导致情感词语的语义变异。

比如,英语中的“hate”和“dislike”这两个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翻译为“讨厌”,但它们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在英语中,“hate”更倾向于表示强烈的厌恶、憎恨,而“dislike”则表示偏好性低或中性的讨厌。

《京华烟云》中“国俗词语”的异化翻译-5页文档资料

《京华烟云》中“国俗词语”的异化翻译-5页文档资料

《京华烟云》中“国俗词语”的异化翻译1.“国俗词语”及其翻译“国俗词语”,指与某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相关、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

[1] “国俗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和载体,反映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国俗词语”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向目的语(target language,TL)传播源语(source language,SL) 文化。

这样的翻译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容载或蕴含着文化信息的意义。

[2]“国俗词语”的翻译显然要传达其所蕴含的特定的国俗文化意义。

然而,“国俗词语”在其他语言中往往没有相对应的等值词语,即出现“词汇空缺”(lexical vacancy)和“词汇冲突”的现象。

[3]这势必会对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

所以,解决好“国俗词语”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2.文化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如上所述,“国俗词语”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翻译。

译者常常必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源语作者(the SL author)和目的语读者(the TL reader)之间有所“站队”,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即所谓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前者为“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后者为“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Lerevere,1977:74)。

这两种翻译策略均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

[4]但是最新研究表明,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文化翻译有从“归化”翻译向“异化”翻译方向发展的趋势。

[3]法国翻译理论家勒代雷就是这一趋势的支持者,他认为:“优秀的译者不会让原来的文化改变国籍,但也不会丢掉应该让读者了解的东西。

同化文化现象(即“完全归化”)等于低估知识的活力。

”[5]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林语堂似乎是这一理论较早的实践者,为中华文明在全人类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3.林语堂与《京华烟云》“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 ,深谙中西文化,精通汉英双语,是一位杰出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

关于《白杨礼赞》中的“移情”与翻译

关于《白杨礼赞》中的“移情”与翻译

英汉语对散文的界定并不完全相同。冯庆华指出 “ 五四运动后 , 散 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小说 、 戏剧、 诗歌并歹 , 0 其范围虽大为缩小 , 但仍 包含广泛 , 有记叙性 、 抒情性和议论性 散文 。 ( 冯庆华 , 0 , 19页) 2 2第 5 0
译文二拘泥于原文的字词 及语法结构 , 虽然保留 了原意 , 却无形 但
中失去了原作者想展示的在风雪中坚强挺拔 的白杨 树。译 文一 则突破
而在英语中散文的范围也很厂 , 王佐 良指出 : 评论 、 道、 。 报 游记 、 传记 、 语言文字的束缚 , 抓住了文字背后的。 精神 , 这就给译文读者更为形象 书信 、 日记 、 小说、 戏剧等等都是散文。有 时小 品文或杂文 ( s y 也称 的感官认知。 e a) s 散文 。 ( 王佐 良, 8 , 4 0页) 果说在 翻译 中强调文 体一 致的原 1 7第 3 9 如 则, 那么我们这里所谓的 散文” 应该是狭义的散文, 即与小说 、 戏剧 、 诗
译文二 : i i as bont ea dis n s t ih aant efre h u T s s t br e t d r gt gist c r n t a sa o h
o h ftewida ds o rm ten rhfEvn ij i s£i sab wlndai - n n n wfo h o e f t8a lna o j itt t l l
te t v ogo u wad ni te e c h weigh ih fsmet n h ysr et rw p rsu t h yraht et r eg to i l o n o we -
【 f e n tn n o tb e a an tt e n rh s i d v e ta d sa d i d mia l g i s h o we tw n . t

翻译中的语言移情问题探讨

翻译中的语言移情问题探讨

翻译中的语言移情问题探讨作者:索南才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7期摘要:翻译的基本原则是要求译者能够从原语和原语文化出发,在充分了解原语作者真实意图之后,将作品翻译成为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的文本。

语言移情合理的运用将帮助译者在这整个翻译过程中解决不同语言之间产生的文化冲突,以保证译文的艺术性和真实性。

本文就翻译中的语言移情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翻译,语言移情,翻译过程[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132-01 一.语言移情德国的罗勃特.费肖尔最初提出移情这一美学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移情是因为对自身情感的自知自觉而产生地与他人情感相近的一种情感体验。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

语言移情指通过言语进行交际的一方,倾诉者怎样刻意的对另一方表达自身心声和用意,被倾诉者或者读者又是如何的设身处地的来理解说话人或者作者的心声和用意。

二.移情与翻译过程心理学里,移情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模仿,或者说是单纯的换位思考,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确认、接纳、回应和分离是移情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认,是将自己投入到另一个人或者事物当中去;第二阶段接纳,是将另一方投入到自身上来;第三阶段回应,是另一方和自己的经验相互了解和作业阶段;第四阶段分类,是从主观的介入中返回到诉诸推理方法时的理想状态阶段。

模仿、模拟和表征,不同阶段涉及的认识机制不同,但阶段间所产生的机制并不会彼此排斥。

移情是指推理和对他人与自身意图和自身行为的预测,在情感和策划两个层面上进行融合。

因此,区分辨别了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这两种类型。

认知移情指从另一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并采纳其态度情感移情则是对另一方的情感做出相应的感情回应。

除此之外,还有平行移情和呼应移情的分类。

平行移情是对另一方指向第三方的情感的移情;呼应移情则是对另一方指向他或她抑或它自身的情感移情。

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文化负载及其翻译原则

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文化负载及其翻译原则

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文化负载及其翻译原则作者:杨红燕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8年第11期【摘要】在翻译汉语政治新词新语时,译者既要充分理解原语的政治内涵,又要正确把握原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遵循恰当的翻译原则,使译语既能彰显原语的文化和风格特征,又能避免由于文化缺省对原语文化内涵的误读和意识形态的不恰当转换导致的交际障碍,实现中国政治术语的高效语际传播。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政治新词新语翻译本文系2016年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外宣新词翻译的政治考量》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JZ058)。

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由于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语义内涵,吸引了许多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从文化负载的角度谈谈我国外宣文献中的新词新语英文翻译原则,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分析汉语政治新词新语译文在英文中的可理解性和文化因素间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政治文件、外交翻译中出现的新创词语和已有词语的新用法。

这两类词语具有独特的政治内涵和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常用于政治领域简明扼要地传递国家的基本政策与方针。

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文化负载政治新词新语用于传递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

在翻译政治文献时,译者要准确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基本政策,仔细权衡用词的政治含义与影响,在政治上忠于原文(朱耀先,2007;程镇球,2003)。

对涉及大政方针、领土、主权问题等有政治含义的词句时,要从政治方面深入解读,译语必须准确无误地反映原语的准确定义(王弄笙,2004)。

汉语政治新词新语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环境之中,具有高度的中国文化负载。

许多反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新变化的政治新词新语,都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如“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等,这些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和合”基因。

语用移情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翻译浅析

语用移情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翻译浅析

语用移情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翻译浅析作者:杨旭明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5期【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语用移情的定义,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探讨了公示语的翻译现状及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作者预期通过研究将语用移情应用于公示语汉英翻译,公示语的翻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地区软环境建设的国际化水平,能否正确使用公示语将直接影响到该城市、地区甚至是该国家的国际形象。

本文将语用移情理论应用到公示语翻译当中,探讨翻译不是单纯的语码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将英语文本中的文化移植到汉语中来,加深对语用移情的了解,并提高国内公示语翻译质量。

【关键词】语用移情公示语汉英翻译一、语用移情理论语用移情是语言交际双方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编码与解码。

语用移情是指言语交际双方在情感沟通过程中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的用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编码或解码。

它既有语用-语言的问题,也有社会-语用问题,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另一方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或读者又如何设身处地地来理解说话人或写作者的意图和心态。

比如,在句子“It’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sit beside you”就用到了语用移情。

说话人通过提高对方地位高度赞扬对方的方式来取悦对方。

然而,句子“It’s a great honor for you to sit beside me”,就没有顾忌到听话人的感受。

两句话产生不同的语用交际效果。

语用移情能缩短交流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表达了交流者之间的情感的和心里的一致。

文化移情的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成分,因为它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过程。

他认为充分的意识到移情的功能并自觉的培养文化移情的能力对跨文化移情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公示语的介绍1.公示语的定义。

公示语是指以图形或者文字的形式面向公众的公开的告示、指示、警示、显示和标示。

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古诗词

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古诗词

英语·“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

”诗有咏景,有抒情,有托物言志,有情景交融,情意一体。

就中国的古诗词而言,其结构严谨,而意群模糊,重在写意。

而英语诗歌在结构上收放自如,在意群上富于层次,重在形体。

要充分理解英译古诗词,就得从汉英两方面着手去把握古诗词朦胧、含蓄、蕴籍的文化内涵。

现以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为例展开赏析,旨在帮助同学们学习英译古诗词,领略语言之美。

归去来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Going Home%罗经国译Going home!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①.Why shouldn’t I go home?Since I willingly let my mind be enslaved②bymy worldly desires,Why should I feel remorseful③and sadKnowing that what I did in the past cannot beredressed④,I can still retrieve⑤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I have not gone too far on the wrong path,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not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The boat is moving swiftly⑥ahead with the windblowing on my garment,I ask the way from a passer-by and feel sadthat there is yet only a gleam of early dawn⑦.The shabby house is in view in the distance,I run happily towards it.The boy servant comes forward to welcome me,My youngest son is also waiting for me at the gate.Though the paths in the garden have nearlybeen decimated⑧,The pine trees and the chrysanthemums⑨arestill there.Holding the hand of my child,I walk into thehouse,There on the table is wine prepared.I take up the wine vessel and drink alone,Enjoying the view of the trees in the garden.I lean against the south window to indulge inmy lofty meditations⑩,Contented with the ease of living in a smallhouse.I find pleasure in walking in the garden every day,Though there is a gate,it is closed all day.With a staff I roam around輥輯訛,and rest wheneverI feel the need,And at times raise my head to look at thingsin the distance.Clouds drift out aimlessly輥輰訛from behind themountains,Birds will return to their nests when tired.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王贵学特别策划古诗词44英语·It grows dim as the sun sets ,I linger ,stroking the trunk of the solitarypine tree 輥輱訛.Going home !I will cut off all human relations.Since the world is at odds with 輥輲訛me ,What should I seek by driving out in a carriage I will have intimate talks with my kinsmen 輥輳訛,And forget my miseries by playing on the harp and reading books.Country folks 輥輴訛will come to tell me that springhas come ,And that farm work will begin in the western field.I would either ride on a cart ,or row a smallboat 輥輵訛,Sometimes following a clear and deep stream that leads me to a valley ,Sometimes walking along a rugged and bumpypath 輥輶訛that takes me over a hill.Trees are growing boisterously 輥輷訛,Spring water is flowing smoothly.I envy all things that enjoy the blessings of nature ,And feel miserable that my life will soon be over.Alas 輦輮訛!How many more days can I live on thisearth ?Why not take life as it isWhy do I worry What am I aspiring to 輦輯訛I do not seek wealth and position ,Nor do I desire to live with fairies and gods 輦輰訛.I would go out alone on a fine day ,To cultivate farmland with my staff laidaside 輦輱訛.I would shout aloud on the top of the eastern hill ,And compose poems by clear streams.Welcoming death as part of the vicissitudes 輦輲訛oflife ,I would be contented with what is willed by Heaven.What else do I want一、从汉语角度把握诗歌的原味《归去来辞》是东晋陶渊明的著名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

汉语政治新词的特点及语言翻译策略

汉语政治新词的特点及语言翻译策略

汉语政治新词的特点及语言翻译策略作者:吴静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0期摘要:政治新词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汉语的政治新词具有鲜明的特点,从现代翻译的角度来看,政治新词的英译研究只限于几种简单的译法归纳:直译、意译、直译加注等,没有深入分析其中的翻译策略。

以最新出现的政治词汇为例,贯穿在直译、意译、直译加注等几种译法中,政治语言的翻译可以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

关键词:新词政治等效翻译策略词汇是最活跃多变和敏感的语言组成部分,受到各种社会及文化因素影响,其中也包括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活。

语言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不断从各类政治事件中获得新词,政治新词是政治文明发展的缩影。

国际社会通过政治新词了解到中国的现行政策和外交时事,因此,政治新词在国际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治新词简单明了,内涵丰富,却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或者意思一致的表达,政治新词的翻译成为语言翻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词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近年出现的新词的英译体现出了翻译策略上的微变化。

一、政治新词的语言特点(一)多词缀词缀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

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政治新词中经常出现后缀。

词缀是政治新词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翻译中的难点。

政治新词中的词缀有很多,最常见的“化”“主义”“体”“力”“型”等。

比如: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公信力、执行力;人类生命共同体;“服务型”等。

(二)多缩写缩写是对于常用的词组,或者一个较长名称所采用的简便的写法。

在政治文献中使用缩写形式是为了简单扼要地表达和快速地被理解和领悟,也符合当今社会语言发展的要求。

在十八大报告中,常见政治新词缩写,例如:五位一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三)多四字短语排比四字短语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被大量运用于口语与书面语中。

《静女》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静女》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静女》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静女》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题型:【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静女》/《诗经·邶风》【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爱而不见:②爱而不见:③说怿女美:④匪女之为美:⑤自牧归荑:⑥匪女之为美:2、判断文言句式:①俟我于城隅。

:②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③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解释加点文言虚词:①静女其.姝:②俟我于.城隅:③爱而.不见:④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二、翻译: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理解性默写:1、《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一个礼物的句子是:,。

2、《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二个礼物的句子是:,。

3、《静女》中,描写约会时男主人憨厚痴情的句子是:,。

4、《静女》中,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的句子是,。

5、《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对女主人所赠的管箫的喜爱的句子是:,。

6、《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的句子是:,。

7、《静女》中,“,。

”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8、《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的两句是:,。

四、选择题: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语用移情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错译问题及对策

语用移情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错译问题及对策
这些公 共场所 和旅游 景 区作 为对外展 示 中国形象 的 窗 口,其 翻译 的规范性 引起 了人 们 的广 泛关注 。翻译作 为一种跨 语言交 际活 动 ,必然涉 及到两种 语言 文化之 间 的转换 。译 者在 翻译 时要 善于运 用语用 移情理论 ,摆脱 母 语语 言文化背 景的影 响和束缚 ,力求 站在 目的语 的语 言文 化 立场 进 行 思考 ,使 翻译 达 到准 确 贴切 、通 俗 易 懂 ,从而使外 国游客在看 到公式语 翻译 时备感亲切温馨 。
随着 国际间交 流 的 1 3益频繁 ,翻译在 跨文化 交际 中 的作用 日益 明显 。公示语 作为城 市 国际化 的标 志 ,是我 国对外交 流和宣 传的重要 方式 ,同时也是 人文 环境 的重 要组成部 分 。为了打造 国际化都 市 ,方便 不懂汉 语 的外 国游客 ,不少公 共场所 和旅游景 区 的标识 都 出现 了英文 翻译 。
(2)语体使用 不当 “语体是人们在各种社会 活动领域 ,针对不 同对象 和 不 同环境 ,使 用语言 进行交 际时所形 成的常用 词汇 、句 式 结构 、修 辞手 段 等一 系 列运 用语 言 的特点 ” (万华 , 2017)。语体使用不 当 ,不仅使人难 以理解 ,甚 至伤人感 情 。有些公共 场所 的公示语翻译就存在类似 问题 。 例 2:为方 便残 疾人 ,公 共场 所通 常设 有残 疾人 通 道 或洗 手 间 ,有 的地方 则 把 “残疾 人专 用 ”翻译 成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disabilities的 确 有 “残 疾 ” 之 意 ,但该词往 往表达 过于直 白生硬 ,有贬 义内涵 。译 者 在遣 词造句 时要考虑 到受众 群体 的情 绪 ,尽 量避免 让人 产生 不快或 者厌恶 的语言 ,礼貌地调 整和拉 近人们 之间 的心理距 离 。一 般情 况下 ,采用 中性 的 Accessible Path. way为宜 。 (3)语 言 表 达 不 地 道 “因为语言有共性 ,也有 个性 。当个性差异 大于共性 时 ,人 们 就 不 能 个 体 认 读 ,而 要 整 个 认 读 ” (万 华 , 2017)。涉及到具体 的公示语 翻译 ,应从语境 出发 ,以交 际意 图为核心 目标 ,对译文进行整体化处理 。 例 3:某景 区 的公示 语 “一步 跨过 松花 江 ”被译 为 Across the Songhua River in one step。按 汉 语 习惯 ,译 文 的确 表达 出了原文 的字面意 义 ,但却 没有按母 语为英 语 的读 者的理解 习惯把 原文含 义表达 出来 。该公 示语 翻译 的问题 在 于 ,译 文 表达 不 够地 道 ,不 利 于 外 国游 客 理 解 。我们知道 ,所谓 “一步跨 过松花 江”指 的是人们 在 长 白山的源头松 花江上 建桥 时留下 的一 条供游 客跨越 的 细细 的缝 ,可是 如果事 前没有 任何解 释 ,外 国游客是很 难理 解 的 。所 以 ,如将 译 文 改 为 Source of the Songhua River,更易 于外 国游 客的理解和接受 。至 于文化背景铺 垫 ,可 留给导游或解说员做详 细讲解 。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词语汉维翻译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词语汉维翻译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词语汉维翻译中文是中华民族的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词语是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词语的汉维翻译。

1. 仁(rén):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代表着人道主义、善良、关爱他人的道德理念。

2. 礼(li):礼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尊重、谦虚、恭敬等。

3. 忠诚(zhoțn'kun'):忠诚是指对国家、家庭、朋友等的忠贞不渝的态度和行为,代表着忠诚精神和品德。

4. 和谐(héxié):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平衡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平与稳定的价值观和理念。

5. 儒学(rúxué):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强调个人修养、敬天爱人、尊重礼仪等。

6. 道德(dàodé):道德是人们理解善恶、评判行为的准则,具有普遍的规范和规定。

7. 琴棋书画(qíngqíshūhuà):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艺之一,分别代表了音乐、棋类游戏、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8. 文房四宝(wénfángsìbǎo):文房四宝是指中国古代文人学士所使用的四种书写工具,分别指毛笔、宣纸、墨汁和砚台。

9. 元宵节(yuánxiāojié):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会吃元宵、赏灯笼、放烟火等庆祝活动。

10. 四合院(sìhéyuàn):四合院是传统中国建筑形式的一种,由四面围成中心庭院的房屋组成。

11. 中国结(zhōngguójí):中国结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由多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代表着吉祥和团结。

12. 诗词(shīcí):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形式,具有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意象,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汉语政治词语英译特点

汉语政治词语英译特点

汉语政治词语英译特点
一、准确传达语义
在翻译汉语政治词语时,首要任务是准确传达语义。

政治词语往往涉及到国家政策、方针、路线等重要内容,因此翻译时必须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

在传达语义时,要注意避免产生歧义或误导,确保译文在内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二、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在翻译汉语政治词语时,需要注意英语的表达习惯。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用词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在翻译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这有助于提高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三、保留原文风格
政治词语往往具有特定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

这包括保留原文的语气、修辞特点、表达方式等方面。

通过保留原文风格,可以传达出原文的语气和态度,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含义。

四、尊重文化差异
政治词语往往涉及到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尊重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差异,对一些特定含义的词语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

这有助于避免产生误解和文化冲突。

五、简洁明了
政治词语通常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因此在翻译时也需要尽量保持简洁明了。

在保证准确传达语义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原文的含义。

这有助于提高译文的阅读效率,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文的信息。

同时,简洁明了的译文也更加符合政治词语的特点和风格。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公示语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表达,更是一种语用现象,常常与移情密切相关。

公示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移情的传递和体验的再现。

本文将研究公示语中的语用移情现象,探讨其在汉英翻译中的表现以及影响。

公示语中的语用移情是什么意思呢?语用移情是指在语言行为中,说话者的情感态度转移到了谈话的对象或受话者身上,因此在公示语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情感色彩浓厚的语言表达。

一则通知中可能会用到“亲爱的市民”、“尊敬的客户”等称呼,这些称呼可以使受话者感受到说话者的关怀与尊重,从而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

汉英翻译在公示语中的语用移情表现是怎样的呢?在翻译公示语时,需要考虑如何传达原文中的情感色彩和语用移情。

因为不同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取向,翻译公示语中的情感色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于英文的表达方式和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转换和调整,以保证目标语言中的语用移情能够达到和原文一样的效果。

在汉英翻译中,语用移情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称呼语。

“亲爱的”、“尊敬的”等称呼在英文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比如“dear”、“respected”。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对受话者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使语用移情得以传达。

二是使用积极的情感词语。

语用移情往往会使用一些积极的情感词语,比如“感谢”、“关怀”、“祝福”等。

在翻译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英文词语来传达相同的情感,以使受话者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

三是使用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在语用移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使受话者感受到说话者的尊重和关怀。

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目标语言中的礼貌用语和表达方式,使语用移情得以传达。

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对受话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语用移情是一种情感共鸣和联系的体现,在翻译中的成功传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受话者可以感受到说话者的关怀和尊重,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翻译天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选读

翻译天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选读

翻译天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选读情“情”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泛指人的情感、欲望。

“情”受外物感动而发,是人的自然本能,不是后天习得的。

其二,特指人的某些情感、欲望,通常被规定为好、恶、喜、怒、哀、乐等六者,或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者。

前者也被称作“六志”或“六情”,后者被称作“七情”。

其三,指情实或实情。

对于前两个意义上的“情”,历代学者持有不同态度,或主张抑制“情”,或承认“情”的合理性而加以引导和安处。

The term has three different meanings. First, it means human emotions and desires, referring to the natural and instinctive reaction to external circumstances, not a learned response. Second, it refers to specific human emotions and desires, commonly known as the six human emotions: love, hatred, happiness, anger, sadness, and joy, or as the seven human emotions: happiness, anger, sadness, fear, love, hatred, and desire. Third, it means the true state of affairs, or actual situation. For centuries, scholars have had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n the first two meanings.Some advocated that emotions should be restrained or controlled, while others believed that emotions and desires were natural and should be properly guided.例句 Examples: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2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3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4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5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6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7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与高中英语教学8 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10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11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12 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理解中的作用13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14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15 嘉莉悲剧的原因探析16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17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比较谈习语翻译的文化处理18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19 西游记神话人物称谓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20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2122 中西性教育方式对比折射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23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24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25 欧洲余烬里飞起的凤凰--Geoffrey Hill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26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27 对小妇人心灵成长历程的探索28 论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29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30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3132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33 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34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35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36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37 中美幽默的比较38 中美人际关系比较39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40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41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42 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43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44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45 On Dreiser’s View of Womanhood in Sister Carrie46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47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48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49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5051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施52 从成功学书籍的畅销看美国文化价值观53 论图片和卡片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54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55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56 An Analysis on the Flexibility of Gulliver’s Personality57 论《推销员之死》基于传统希腊悲剧的发展58 文化差异对于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59 完美女性与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60 A 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61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分析62 中英寒暄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对比63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64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65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66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67 回归之路--《所罗门之歌》68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69 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形象70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71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72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73 从语域和博客语篇角度解读博客传播74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75 英语单位名词研究——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为例76 探析《越狱》中Michael的性格特征及成因77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78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79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80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81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82 米字旗下的荣耀与忐忑——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社会价值观83 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解析:以《在地铁站里》为例84 科技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与翻译85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86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87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88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89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90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91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92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蕴涵的美国文化解读93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94 中西方文化中的节日比较95 论《小妇人》中女性人物塑造的两重性96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97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98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99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100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101 The Exploration of Black Female Characters in Toni Morrison’s Novels102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103 《怪物史瑞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104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105 Self- improving English Proficiency by Reading English Classics106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107 The Translation of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108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109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10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111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112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113 浅谈商务合同114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115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116 职场女性的言语行为的礼貌原则117 Humor and Satire in Running for Governor118 英汉恭维语语用对比研究119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120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121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12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123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124 维多利亚时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125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126 中美居民不同储蓄态度对比分析127 探析《蝴蝶梦》中的悬念写作手法128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129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130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131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132 解析哈代《远离尘嚣》中的悲剧因素133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134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135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136 Humor as Perceived from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37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有效策略研究138 英语电影对白汉译139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Writing140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141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142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143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 144 爵士时代美国东西部的差距在盖茨比的人生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145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Oral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School 146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147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148 广告对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响149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150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151 国际商务谈判中有效的非语言技巧152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153 男权制度下的悲剧——论《德伯家的苔丝》154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155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156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157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158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159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160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161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162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163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164 中西方大学中第二课堂的角色研究165 英文歌词翻译策略探析166 论《冰与火之歌》中角色视点手法的运用167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168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169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170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171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之哥特风格172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173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174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175 《大地》中的儒家思想176 An Analysis on Characterization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177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178 On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dvertising Copies179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 nstein180 罗伯特•弗罗斯特与陶渊明田园诗歌对比研究181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182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183 从《功夫熊猫》中试析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184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185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186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187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188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189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190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191 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品牌发展192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校训的汉英翻译原则193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194 从《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195 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96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97 战后美国对伊拉克娱乐文化的影响19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199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200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

简析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文化负载及其翻译原则

简析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文化负载及其翻译原则

简析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文化负载及其翻译原则作者:张霞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14期文/张霞【摘要】政治新词新语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取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那么跨文化、跨国际间的交流活动将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交活动。

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然会有新词新语的出现,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不同与其他文学内容,因为这些政治新词新语在富含政治内涵的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翻译这些政治新词新语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不仅可以将正确翻译出原语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会避免因为文化缺省而导致的翻译不当,致使产生一些误会或是造成一定的交际障碍,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才能使的我国政治精神在国际中得到高效传播。

政治新词新语的准确翻译也向外界充分展示了我国近年来所取得的重大变化。

那么鉴于中国政治新词新语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因此翻译政治新词的难度也相对更大,那么本文选取政治新词新语的文化负载为主题,基于科学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翻译政治新词新语时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政治新词新语;翻译原则;文化负载【作者简介】张霞(1971.06-),女,汉族,湖北黄冈人,武汉科技大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莎士比亚。

政治新词和新语有着它独特的政治特征和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相对普通文学的翻译来说更具难度,这也引得更多的相关学者对它进行研究和关注。

本文则主要从文化负载及翻译原则的角度来着手分析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

具体涉及到一些政治文件或是外交翻译中所出现的政治新词新语的具体翻译方法。

之所以选取这两个研究对象是因为这两类词语具有较为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中国特有的政治内涵,被广泛的运用于国际间我国政策、方针的传递。

现阶段对新词新语的翻译活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在翻译中的不足之处,还有一些方法原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用移情角度看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的翻译摘要: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地位不断攀升,具有“中国味儿”的政治词汇正在为西方世界广泛关注。

语用移情理论要求在翻译中译者和读者设身处地尊重双方的文化背景、历史、习俗、信仰、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及话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找到一个恰当的磨合点。

文章从语用移情的概念着手,分析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三个代表”、“三农”、“小康社会”)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现象,并列举两项过度移情的实例,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适度运用语用移情。

关键词:语用移情;具有“中国味儿”的政治词汇;翻译;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一、引言在学术界,“移情说”首先是德国的罗勃特?费肖尔在“视觉形式感”(1873)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的美学概念(顾嘉祖2000:218),后经朱光潜先生翻译、介绍到中国。

“移情”主要是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朱光潜1992)。

“移情”不仅应用在美学上,同时它也是心理学上一个重要概念。

心理学中的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一个人设身处地想象他人,并从中识别、体验别人的情绪,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产生移情行为(朱智贤1989)。

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了语言学领域,他把移情定义为观察事物的角度或点。

而在国内语用学领域,最早引入“移情”概念的学者是何自然教授,他在1991年“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指出:“移情(emphathy)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何自然1991)。

”何教授所提的“语用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用—语言问题,二是社会—语用问题,其中的第二点涉及跨文化的言语交际。

于是,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现象进行过专门研究,例如,俞森林(2006)、冉永平(2007)、唐文生(2008)、冯展极、鞠晶(2010)、刘心爽(2011)以及黄相会(2011)等分别就“语用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对文学翻译的启示以及“语用移情”怎样解决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取舍等方面著文评述,但几乎无人从“语用移情”的视角探讨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的翻译问题。

本文尝试在“语用移情”的背景下探讨“三个代表”,“小康社会”等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的翻译问题,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语用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即缩小交际距离,超越不同的文化。

二、语用移情概述上文中提到过“语用移情”的两个问题:语用—语言移情指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向听话人表达某种心态和意图,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社交-语用方面的移情主要指语言交际双方都设身处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从而在言语交往过程中相互默契达到预期效果(何自然2002:458,461)。

本文拟谈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的翻译问题,因此涉及到的主要为“语用移情”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社交—语用方面的移情。

在跨文化交际中,移情理论要求言语双方设身处地尊重双方的文化背景、历史、习俗、信仰、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及话语,双方都要努力向中间靠拢,找到一个适当的磨合点(俞森林2006)。

从何教授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语用移情”就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对话,谈及翻译,即涉及到译者是多往作者靠还是多往读者靠的问题。

三、语用移情与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的翻译(一)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的界定及特点我们都知道,中西方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均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英语中不可能有现成的词汇、提法来方便我们阐述中文的意思,尤其是一些带有典型中国味道的表达。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提高,中国的政治生活也越来越受到英语国家的关注。

政治常用语主要是指政治文献或政治活动中,尤其是党和政府的文件和工作报告里的惯常用语,也可以指使用频率高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词语、短语或术语。

而具有“中国味儿”的政治词汇则表现为带有中国特色的、为中国所特有的政治词语,如“小康社会”,“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

由于政治词汇关系到国家的政策宣传、理解以及国际名声等方面,因此又具有相应的特点:简洁严谨,有利于方针政策的宣传,如“八荣八耻”;对称性强,这主要体现中文的音韵节奏的美感,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抽象性强,这是为了表达简洁的需要,多由缩略语组成,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语用移情在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翻译中的实例分析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是译者对原作者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与再表达的过程,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

而各语言、文化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来没有一种语言或文化完全相似,这就要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应考虑并尊重移情原则。

由此可见,翻译可以理解为语用移情的问题,它既涉及到译者对译本读者的语用移情,同时也涉及到译本读者对原文的语用移情。

从语用移情的角度看,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的翻译主要是译者怎样向西方国家介绍带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方针(尽管一些政策方针在西方国家没有相应的对等物),二来是西方的相关人士怎样来解读中国特有的方针政策。

我们熟知的“三个代表”翻译为the“three represents”实际上是运用语用移情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represents”是动词,怎么能用数词“three”来修饰呢?但是让我们来看一看英语中一个地道的表达“do’s and don’ts”,同样也是一个动词词组,在国外却已经广泛用于各个方面,表示注意事项或须知,即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restaurant do’s and don’ts”,“job interviewing do’s and don’ts”等。

可见,在英美人的生活中他们也可以在一定语境中将动词转化为名词使用,因此,我们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可以将“represents”当作名词看待,这在英美人士看来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因为他们也可以同样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

“三农”的翻译同样也可以看成阐释了语用移情的问题。

“三农”指的是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因此将其具体化翻译为“agricultural,rural areas and farmers”。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农民”一词的翻译不等同于英语中的“farmer”,从牛津高阶学习词典网络版可以看出,“farmer”指“a person who owns or manages a farm”。

但在我们政治词汇的翻译中“农民”均译为“farmer”,众所周知,中国社会的农民不是“拥有农场的人”,这与中国的实际国情有关。

中国人口众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土地,尤其是适合耕种的土地却是有限的,因此,在中国的国情下,是不可能保证每个农民都拥有农场的。

西方国家的读者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运用语用移情理解“三农”这一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所以表述的真正含义。

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移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可以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

再来看“小康社会”一词的翻译。

“小康社会”原译为“a well-off society”,而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改为“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王平兴2008),“小康”原指经济生活上的富裕,而没有文化、经济上的含义,改译之后的意思显得更加完整全面。

译者在这里也是运用了语用移情。

西方国家早就脱离了贫困,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而中国当下仍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因此最先考虑到的是物质方面的富足,于是有了先前“a well-off society”的译文,然而近些年随着中国国力的一天天壮大,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领域,我们也希望像发达国家一样得到文化、精神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今天的译者将“小康社会”译为“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便很好地体现了译者的语用移情。

(三)过度移情的失败例证当然语用移情也需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语用移情,度一定要掌握得恰如其分,适度地运用语用移情可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真实性和艺术性。

如hawkes将《红楼梦》中“谋生在人,成事在天”一句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活生生将一个信仰佛教的人变成了一个信仰基督教的人,这即是过度移情的表现。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翻译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利用英文中现成的固定表达,若遇新词需要原创译文时则应充分运用语用移情,具备语用移情的意识。

语用移情实际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宽容(cultural tolerance)”。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语码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语用学的社交语用移情观认为:跨文化交际双方都要设身处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以实现成功的交际。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正在一步步缩短,跨文化交际也成为近年来一个热门的话题:如何将国外的文化精华引入国内,“洋为中用”;如何将具有“中国味儿”的文化介绍到国外,“走向世界”,这些不仅是学者们关心的学术问题,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如何走上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

总之,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翻译中“他国特有”这一现象,充分并且适度地运用语用移情,以便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1]顾家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11-15.[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2002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4]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王平兴.政治文献翻译新探索——十七大文件翻译体会[j].中国翻译,2008,(1):45-50.[6]谢桥.“科学发展观”英译探微[j].中国翻译,2009,(1):71-72.[7]俞森林.从语用移情看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取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5-88.[8]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9]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