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孟子 、庄子
大学 古代文学史 诸子散文1

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论语》、《老子》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 《孟子》、《庄子》 三、专论体(战国后期) 《荀子》、《韩非子》
一、孔子及
一、庄子与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 369—286前),名周, 字子休,战国时宋蒙县 人。 《汉书·艺文志》载, 《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内 篇(七篇)、外篇(十 五篇)、杂篇(十一 篇)。
二、《庄子》的思想 1、哲学观:“பைடு நூலகம்”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 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
《孟子》的论辩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或顺 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 人入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文章因 此显得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
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 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 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 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 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 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 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 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 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 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三、《孟子》其书 孟子》 (一)组成与文体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 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是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 所著。由七篇组成:分别是《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 子》、《尽心》。《孟子》是从短小的语录体通 往长篇论说文之间的桥梁。 《孟子》作为长篇语录,从逻辑到组织,从 方法到技巧,从论证到声势,都极大提高了说理 文的水平。兼之晓畅实用,典范性强,在中国古 代散文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 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 弟子。《史记》所载受业于子思门人的说法比较 可信。 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北宋元丰六年 (1083年)宋神宗封他为邹国公;元至顺元年 (1330年)元文宗又封他为邹国亚圣公。
2、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荀子学识渊深而为 文构思周密,论述详赡。荀文尤长于正论反驳, 善立善破。驳论的出现,意味着我国论说文体的 新发展。 3、长者之文,老练淳厚。荀文虽有辩论,却 非《孟子》似的高谈阔论,滔滔雄辩;亦非《国 策》似的纵横捭阖,辩丽夸饰。而是不失长者风 度,呈现出一种老练淳厚、明晰条畅的艺术风格。 4、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故事。
(二)《孟子》散文的特征 1、长于论辩。富于雄辩性,善于层层推进、因势利导 地展开辩论,但有时亦不免强词夺理,流于浮夸诡辩。 2、灵活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 推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 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 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来。 4、气势浩然。这种风格,既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 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也与 他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有关,所以他的文 章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发展状况1、《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2、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3、《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4、《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5、《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1)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A、成书时间:《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B、《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C、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D、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E、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F、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如:《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G、《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H、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A、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
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B、《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诗经》《论语》《孟子》《庄子》名句

《诗经》名句译文1、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
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4、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
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
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
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1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的发展情况简析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的发展情况简析
《孟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在诸子散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孟子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
《孟子》的散文风格以雄辩、犀利、富有感染力著称,其语言简练明快,善于运用比喻、类推等修辞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庄子及其弟子的著作为主。
庄子追求自由、无为、逍遥的境界,倡导人们超越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本真。
《庄子》的散文风格以奇幻、夸张、幽默、富有想象力而著称,其文章结构灵活多变,语言生动形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而言,《孟子》和《庄子》在诸子散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展示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而且在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这两部作品的出现丰富了诸子散文的内涵,为后世文学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 象表现出来。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 大的艺术感染力。“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 酒肉而後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 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 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 (jiàn ,窥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yí , 斜行)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 郭瞷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 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 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 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 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 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 说理文的另一形态。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 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大量用韵 语、对比和排偶句式。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 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幽 隐的很哪,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 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 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 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 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 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 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 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 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中国古代文学史》07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二、韩非与《韩非子》
第三节 《庄子》
第三节《庄子》
▪ 一、庄周与《庄子》 ▪ 二、《庄子》的寓言艺术 ▪ 三、《庄子》的怪异浪漫
一、庄周与《庄子》
▪ 庄子,名周,宋之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活动年代大约在战 国中期。终其一生,除短暂做过漆园吏外,不曾再出仕为官。
▪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说理散文集,今见三十三篇,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为晋郭象选注本。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为庄派后学对庄 周思想的阐发,文章写成于战国中期和后期。全书基本属于一个思想体系,有大致 统一的写作风格。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第二节孟子?第三节庄子?第四节荀子韩非子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一老子与老子?二孙武与孙子?三孔子与论语?四墨子与墨子一老子与老子?老聃春秋后期楚国苦县人曾为周王朝守藏室之史
第五章 《孟子》《庄子》 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荀子》的论说文章也呈现为严谨、周到、细密的文风特点
▪ 首先,主题明晰直露。 ▪ 其次,长于对论题全面周密地展开论证,注意运用分析、综合等种种方法,尤其善
于从问题的各个层面、角度和正反方面分别加以解剖说明。 ▪ 再次,文章结构谨严,语句整齐,从而给人以严谨规范之感。 ▪ 另外,使事用典多连用、形式,多以排比对仗句式出之,并不展开叙述描写,从而
“象征型”寓言,哲理蕴含在形象和具体事物之中,形象与意义构成 完整比喻关系,从而具有象征意味。
▪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 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 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文学书籍名称大全

文学书籍名称大全
以下是一些文学书籍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化经典:《诗经》、《周易》、《论语》、《孟子》、《庄子》、《老子》、《楚辞》、《国语》、《战国策》、《世说新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唐五代词》、《全宋词》李商隐(诗),苏轼(诗、文),黄庭坚(诗);《乐章集》(柳永)、《清真词》(周邦彦)、《漱玉词》(李清照)、《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姜夔)、《陈维崧选集》、《纳兰词》;《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金瓶梅》、《三国演义》(汇评本)、《水浒传》(汇评本)、《西游记》(评本)、《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脂批本)。
中国现代文学:《骆驼祥子》--老舍,《生死场》--萧红,《呼兰河传》--萧红,《阿Q正传》--鲁迅,《风景》--刘呐鸥,《迟桂花》--郁达夫,《蛙》--莫言,《废都》--贾平凹,《华威先生》--张天翼,《包氏父子》--张天翼,《故事新编》--鲁迅,《滚滚红尘》--三毛,《人生》--路遥,《活着》--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余华,《尘埃落定》--阿来,《长恨歌》--王安忆,《一地鸡毛》--刘震云,《妻妾成群》--王安忆,《绿化树》--张贤亮,《爸爸爸》--韩少功,《动物凶猛》--王朔,《红高粱》--莫言,《我与地坛》--史铁生,《随想录》--巴金,《风景》--方方,《文化苦旅》--余秋雨。
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在《孟子》和《庄子》中,孔子形象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孟子》中,孔子被描述为一位德配天地的圣人。
他坚守仁义、道德、礼法等儒家理念,积极投身实践,言传身教,被视为一代善教的宗师。
同时,孔子也被刻画为一位尊师、好学的学生,对老子谦卑恭敬,三日不言其妙。
然而,在《庄子》中,孔子的形象更为复杂。
他不仅扮演着道家崇拜者、道家代言人、儒家守卫者等不同角色,有时还被刻画成欺世盗名者、落魄失意者。
尽管孔子在《庄子》中保持了部分儒家色彩,如谦虚好学、积极投身实践等,但他的儒家理念却遭到庄子的贬抑。
在庄子的笔下,孔子主动授“道”,化身为道家思想的代言人。
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孟子》和《庄子》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不同。
《孟子》旨在阐述孟子的仁义、道德等儒家思想,因此对孔子形象进行了正面的描绘。
而《庄子》则是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世人提供一种全新的礼法体系,因此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更为复杂、多元的刻画。
总的来说,《孟子》和《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虽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但它们却展示了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经典篇目推荐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经典篇目推荐在高中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一些经典篇目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经典篇目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对于古代文学的欣赏水平。
下面我将向大家推荐几篇值得高中生阅读和学习的经典文言文篇目。
一、《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及对于礼、义、道德等问题的讨论。
这部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思想体系的重要窗口。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重视仁义道德的思想,以及孔子的思想体系。
二、《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诸多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诗歌。
这些诗歌多以五言和四言为主,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观察。
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深情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形式和意象,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对于语言表达的理解。
三、《史记》《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这部书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前的历史内容。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和古代社会风貌的描写。
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四、《庄子》《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庄子(庄周)。
这部书以寓言和讽刺的方式,探讨了人生哲理、自我修养和对于人世间事物的思考。
通过阅读《庄子》,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能够欣赏到庄子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富有哲理的言辞。
五、《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孟子(孟轲)。
这部书以对话和言辞的方式,阐述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和人性论。
《孟子》中不仅包含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也涉及到了政治、人伦、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阅读《孟子》,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和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
通过阅读以上经典篇目,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够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孟子》和《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哲学著作,它们展示了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和文学风貌。
《孟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人性和道德:《孟子》以孟子的言论为中心,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的自觉性,提出了亲情、义理、仁爱等重要观念。
文中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道德伦理的诠释,展示了孟子的儒家思想和为政者应具备的品质。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孟子》在表达上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本更具有感召力和表现力。
3.对话的形式:《孟子》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孟子与学生和当时的君王、官员等角色的对话和辩论,表达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话的方式,文本更贴近生活和实践,展现了儒家教育和思辨的特点。
《庄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自由和自然:《庄子》以庄子的思想为中心,强调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等观念。
其文中通过寓言、象征及超越常识的事例和形象,表达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2.富有幻想和诙谐的语言:《庄子》的文学风貌更加奇特独特,通过夸张、幻想、讽刺和诙谐等手法,使得文本充满了诗意和幽默感。
庄子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畅快淋漓的笔触,唤起读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3.探索哲学和反思现象:《庄子》通过讲述奇异的故事、对抗常识的推理,探索人生和宇宙的意义。
庄子以才思敏捷和超然物外的观察力,引发读者对哲学和自我的思考。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在文学风貌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运用修辞手法、对话的形式以及对人性、道德和政治问题的思考。
然而,《孟子》和《庄子》在特点上也存在差异,《孟子》强调人性和道德,通过对话和修辞手法传达思想观念,《庄子》则注重自由和自然,并以幻想、诙谐的语言表达哲学思考。
这些特点和文学风貌使得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丰富多样,为后世的文化思潮和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影响。
《论语》、《孟子》、《庄子—养生主》文言文比较阅读

《论语》、《孟子》、《庄子—养生主》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节选自《论语》)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丙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①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②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③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注】①介:只有一只脚。
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摘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诸子大多使用寓言来阐述政治见解和思想学说,因此寓言创作格外活跃,其中以《庄子》、《孟子》等书的寓言尤为出色,二者有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在文本、取材、形象、手法和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寓言;《庄子》寓言;艺术特色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
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
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
《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
《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政治见解的使用目的。
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
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
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
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十大经典名句

孔子十大经典名句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德不孤,必有邻。
6、礼之用,和为贵。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十大经典名句,哪句让你难忘呢?孟子十大经典名句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6、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十大经典名句,哪句让你难忘呢?老子十大经典名句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3、治大国,若烹小鲜。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十大经典名句,哪句让你难忘呢?庄子十大经典名句1、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4、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一、老子的作品老子的作品《道德经》《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二、庄子的作品庄子的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庄子》对工具理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
《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孟子—滕文公下》和《庄子—人间世》比较阅读

《孟子—滕文公下》和《庄子—人间世》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
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礼曰:‘诸侯耕助,以供染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
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惟士无田,则亦不祭。
’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
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
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其大蔽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
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以为柱则露,是不材之木也。
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窳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
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天,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其梦。
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已者诟厉也。
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孟子和庄子的文章风格的差异

孟子和庄子文章风格的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卷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孟子和庄子是其中的两座精神高峰。
孟子和庄子的精神境界超于他人,精神追求也相当至高。
可两者的文章风格却有所不同。
关于孟子和庄子文章的不同,大概从以下两个方面讲起:
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孟子的行文较为具体简洁,文笔较为犀利但同时也气势充沛,富有鼓动性;而庄子的文章浪漫且又夸张,文学色彩非常浓烈,主要表现了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如“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就使人的脑海里不得不浮现出想象的画面。
在我看来,在语言风格方面的不同主要来自于两家所崇尚的思想不同。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提倡人性本善,只是乱世使得人善良的本性被蒙蔽。
而庄子追求的道家思想,推崇无为到有为。
写作手法也有所不同。
孟子和庄子都喜好以寓言的形式进行论证,可在寓言的使用上又略有不同。
孟子的寓言大多篇幅短小,以人为主;而庄子的寓言篇幅较长,多以自然界的事物为主。
孟子擅长类比和排比,喜欢引用典故,当其在论述某一观点时,通过类比和排比的方式以及典故的巧妙运用,使得语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点和论据配合得紧密且完美。
庄子的文章主角多样,有人有物,使得文章看似离奇却又不无道理。
此外,庄子擅长使用比喻和对比,通过对比更加强调和突出其观点。
前七子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前七子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前七子是指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七位重要文学家,分别是: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和韩非子。
1. 孔子:古代儒学的创始人,也是《论语》的主要作者。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他的著作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古代文学和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3.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主张以“性善论”为核心,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他的著作《孟子》对古代文学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著有《庄子》一书。
他的著作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意境表现出人生的哲理和境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5. 荀子: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荀子》对古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荀子主张以理性和道德来治国,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贡献良多。
6. 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墨子》主要阐述了墨家的思想主张,提倡兼爱、非攻和尚同等。
7. 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名门望族韩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法律思想的重要文献,也对古代文学史产生了影响。
比较《孟子》和《庄子》的不同

比较《孟子》和《庄子》的不同
《孟子》是对话体的论辩文,《庄子》则是抒情性的说理文。
一、《孟子》长于论辩,其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尤其是类比推理和二难推理的方法。
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
《庄子》的说理则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二、两者的论辩都富于形象性,擅长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表现出来,但同中有异。
《孟子》长于譬喻,而且运用纯熟、自然贴切,常将比喻组织在论说中,或直接用比喻性的形象说理,可以说《孟子》一书在形象运用上正处于比喻向寓言形式过渡的状态。
书中也有一些纯正的寓言,比如“揠苗助长”等。
其寓言故事大多不以情节的夸张性取胜,而以描写的生动性见长。
《庄子》也常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被称为“寓言十九”,这使得《庄子》章法散漫、富于变化,以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也可以说是哲理性抒情散文。
三、语言上,《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精练准确。
《庄子》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音调和谐而富有诗意。
四、《孟子》文风至大至刚而又饶有韵味,具有充沛的气势。
《庄子》特别是内篇则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一、齐桓晋王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人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人于幽谷者。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庄子一、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臵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
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
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