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义和团运动起源的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义和团运动的起因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爱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

这场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一、外国侵略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19世纪中叶,中国遭遇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

这些战争导致了中国的领土丧失和财政困境。

同时,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这种外国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腐败导致民众不满当时的清朝政府腐败不堪,官员贪污受贿,无视民众的利益,导致百姓生活困苦,社会不稳定。

政府对境外侵略的无力回应以及对官员腐败行为的默许使得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积聚。

义和团运动成为了一种反抗不满的表达方式。

三、传统乡村社会的变革与焦虑在清朝末年,中国乡村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农村经济的衰落、土地流失等问题使得农民生活愈发艰难。

同时,乡村地区的机构废土地被西方势力侵占,让大量农民失去了生计。

这种乡村社会的变革和农民的焦虑状态为义和团运动提供了参与者和支持者。

四、大规模灾荒引发民众不满情绪在清朝末年,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灾荒,包括黄河、长江等流域的洪涝灾害等。

庄稼被毁,人们饥寒交迫。

然而,政府并未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使得民众对政府的失望和愤怒达到了顶点。

义和团运动成为了民众反抗灾荒和政府无能的一种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包括外国侵略与不平等条约签订、政治腐败导致民众不满、传统乡村社会的变革与焦虑,以及大规模灾荒引发的民众不满情绪。

这些原因共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反抗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义和团运动中,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尊严而奋斗。

义和团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的运动,更是中国社会各界对不公平和不正义的声音和反抗。

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后来中国革命和民族运动的一个重要先导。

中国历史第三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中国历史第三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教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对中国的侵略也更加猖狂。

在侵略过程中外国传教士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自40年代美法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后,各国的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

他们建教堂,网罗教徒,刺探各种情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急先锋。

传教士利用特权欺压人民群众。

因此,从6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了反教会的斗争。

斗争此起彼伏成为中国人民反侵略的重要形式。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北方农村中的民间秘密组织。

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义和团迅速发展为波澜壮阔的人民反帝运动,席卷中国北方大地。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中国人民反教会斗争;义和团的兴起;平原大捷;"扶清灭洋"口号;义和团的发展;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的阴谋;义和团进入京津后的斗争。

2.思想政治教育: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人民反帝爱国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

3.能力培养:①通过学习课文,启发学生认识中国人民的反教会斗争和义和团运动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②通过分析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也是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

"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义和团的发展,义和团在京津的斗争。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高中历史-义和团运动

高中历史-义和团运动
2002.11.18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中国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 战争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1900年…
1900年…
1840 年的香港 天王洪秀全 总理衙门 冯子材 义和团运动 日军旅顺大屠杀
使清政府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完全处于外国军队外国军队控制之下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便于外国侵略者直侵略者直接派兵镇接派兵镇压中国人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民的反帝斗争斗争使清政府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完全处于外国军队外国军队控制之下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便于外国侵略者直侵略者直接派兵镇接派兵镇压中国人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民的反帝斗争斗争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1898
想一想: 当时义和团为什么要围攻 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讨论 :“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应怎样理解? “扶清灭洋”口号具有利弊两重性: 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它反映 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 主要矛盾的客观形势,因而能够对于身 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广大群众起鼓舞和动 员作用。 但这个口号并不科学,“扶清”, 虽然有利于争取官员,却容易让群众放 松对清政府的警惕,说明义和团对清政 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 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也反映了农民阶 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第15课 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
1.原名: 义和拳 2.地区: 山东、河南、直隶 3.性质: 民间秘密组织 4.活动方式:练习拳棒、传授武术、散布传单等形式,进行 反清活动。 5.人员组成: 主要是贫苦农民,还有手工业者、城市贫民、 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 6.兴起:1898年,赵三多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 国运动的序幕。 7.主要斗争对象和口号: 帝国主义、“扶清灭洋” 8.在京津地区的发展 9.清政府态度的变化: 剿杀→安抚

略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阶段

略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阶段

运动的发展使帝国主义大为恐慌和不满 ,美 、法 等国联合向总理衙门提出照会 ,要求撤换毓贤和镇 压义和团 ,清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 ,不得已撤 换毓贤 ,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毓贤在离任前为 讨好帝国主义 ,竟于 1899 年 12 月逮捕并杀害了朱红 灯和心诚和尚 。继而袁世凯接任山东巡抚 ,对义和 团采取查禁镇压政策 ,使山东义和团运动转入低潮 。
综观以往对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的划分 ,主要 有三分法和二分法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 ,义和团 运动可划分为运动的兴起发展时期 、运动的高潮时 期和运动的低潮时期三个阶段 ,并对每个阶段的特 点作了较为详尽精到的论述 。但其划分的一些时间 界限值得商榷 ①。还有的以口号作主要依据 ,认为 运动可划分为“反清复明”、“扶清灭洋”和“扫清灭 洋”三个阶段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不存在“反清复 明”和“扫清灭洋”阶段 ,应当以 1900 年 6 月 21 日慈 禧太后发布“宣战”上谕为界 ,划分为“扶清灭洋”和 “奉旨灭洋”两个阶段 ②。愚以为 ,划分运动发展阶 段除了要考察口号的转换之外 ,更应追寻运动自身 发展的轨迹 ,结合斗争的内容和统治者相关决策的 变化来确定 ;还应以运动的主流来作为主要考察对 象 。据此 ,义和团运动大抵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二是团民与清军相配合 ,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斗 争手段 ,参加了攻击外国侵略据点 、抗击八国联军进 犯和保卫天津 、北京的战争 。1900 年 5 月 2 日直隶 义和团占据涿州后 ,为了斗争之需要 (阻止清军运兵 进剿义和团和狙击西摩尔联军进犯) 和自身的生存 (铁路修成后许多原先水手 、纤夫和驿站工人失了 业) ,直隶一些团民采用了毁铁道 、砍电杆 、烧车站 、 抢洋行等斗争方式 ,因为“铁路向归洋人经理 ,是时 义和团烧铁路 、毁车站 、坏电线 ,专与洋教为难”λ∼ 。 可见他们把它们作为一种斗争手段 。这一斗争方式 也影响到山东 、奉天 、吉林乃至黑龙江等地 。这样做 一方面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 ,另一方面也使 运动带有笼统排外倾向 。

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知识点

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知识点

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知识点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本文将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发展和结果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背景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是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外国侵略的加剧。

19世纪末,清朝政权腐朽,国力衰败,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列强入侵加深了中国人民的屈辱感和愤怒情绪。

这种情况下,以“拳家”为名称的义和团组织开始兴起,秘密发展壮大。

二、发展过程1. 兴起阶段:义和团起初是一个武术组织,旨在抵御外国侵略。

他们信仰“扶清灭洋”,相信只有清朝夺回国家的主权,才能摆脱列强的束缚。

他们追随“袁世凯”的号召,开始借助拳法和超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和国家。

2. 动员阶段:义和团迅速在华北地区发展壮大,并开始对外国人和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进行袭击。

他们煽动民众的爱国情绪和仇外情绪,认为外国人是中国社会的败类和危险因素。

他们的行动导致了一系列的暴力事件和屠杀。

3. 政府态度:起初,清政府对义和团持鼓励态度,认为他们可以作为对抗外国势力的一种武装力量。

然而,义和团的活动越来越失控,导致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外交危机。

最终,清政府被迫改变立场,开始对义和团进行镇压。

三、结果与影响1.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加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中国更加受制于列强的压迫和掠夺。

外国资本进一步渗透中国,经济局势更加恶化。

2. 辛亥革命的影响: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激发了更多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这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社会基础,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覆灭和中国的民主革命。

3. 对中国社会的警示:义和团运动让人们认识到,单纯的抵抗外国侵略并不足以解决中国遇到的问题。

对科学、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弱点进行改革和提升才是中国崛起的关键。

总结起来,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它的发生源于中国社会动荡和外国侵略的加剧,以拳击为特征的义和团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并对外国人和基督教传教士进行袭击。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及结果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及结果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及结果1919年至1920年,中国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社会运动,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和结果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政府腐败、社会不公、民不聊生等问题愈加严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民众开始感到愤慨和不满,渴望改变现状。

而面对外来的列强入侵和欺凌,人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民族危机。

因此,一些秘密团体和组织应运而生,义和团也是其中之一。

义和团最早起源于山东省,在当地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渐向全国扩散。

义和团的目标是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恢复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由。

他们宣扬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保国安民”。

作为一个秘密组织,义和团的活动以暴力手段为主,他们的行动范围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和地区。

义和团运动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声势和影响力,充分折射了人们对民族危机和社会问题的强烈不满。

义和团运动的结果是复杂而矛盾的。

一方面,义和团运动给外国列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迫使他们对中国政府进行外交和经济上的妥协。

同时,义和团运动也唤醒了更多的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近代化进程的步伐。

这一点从后来的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中可以看出。

另一方面,义和团运动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在运动高潮期间,义和团成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放火行动,导致了许多外国人和中国基督徒的死亡。

这些暴力行为引发了包括八国联军在内的外国列强的强烈愤怒,最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许多不良影响。

总的来说,义和团运动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和民族危机的累积结果。

义和团运动的结果也是复杂而矛盾的,既有对外国列强施加压力的积极作用,也有屠杀和破坏的严重后果。

对于这场历史事件,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并从中吸取教训,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2、大沽之战
七、沙俄出兵中国东北地区
看书。
八、《辛丑条约》
1、条约内容
《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 (1)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 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 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
外国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 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 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 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 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 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自己看书。
四、义和团的组织与口号
1、义和团的组织
义和团的基层组织称做坛,又称坛口、坛场(厂)、拳场 (厂),它是义和团的基本活动单位和作战组织。
义和团的基本成员是农民群众,大多数是贫苦农民。
四、义和团的组织与口号
2、义和团的口号
义和团运动期间口号的变化 余栋臣起义 覃培章起义 赵三多 朱红灯 直隶等地 18991900 扶清灭洋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反对外国教会侵略斗争
第一阶段 从1861年贵阳开始驱逐外国传教士到1870年 天津教案
这期间,各国传教士相继在沿海、沿江建立教 堂,招收信徒,无视中国的传统礼教和风俗习惯, 激起了地方官员和士绅不满。他们打除了“排斥异 端”和“保卫圣道”的旗公号召和组织官役、兵丁、 团勇等起来近行斗争。

义和团运动——精选推荐

义和团运动——精选推荐

第五课义和团运动一、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及其在北部中国的发展1、反对外国教会侵略斗争的新高涨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会和传教士就妄图用“十字架征服中国”。

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的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3300多人。

他们中不无为信仰而来华传教者,也有的在传播西学和兴办文教慈善事业方面作出过贡献,但就总体而言,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攘夺中国利权,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

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斗争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61年贵州开始驱逐外国传教士到1870年天津教案。

这期间,各国传教士相继在沿海、沿江建立教堂,招收信徒,无视中国的传统礼教和风俗习惯,激起了地方官员和士绅的不满。

他们打出了“排斥异端”和“保卫圣道”的旗号,号召和组织官役、兵丁、团勇等起来进行斗争。

从1861年贵州首先驱逐外国传教士开始,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怒火迅速燃遍湖南、江西、四川、江苏、安徽、河南、直隶、内蒙、云南、西藏、福建和台湾等省区。

1870年,爆发了震动中外的天津教案。

由于天津法国教堂迷拐幼孩等罪行,居民愤恨,数千人前往教堂抗议。

法国领事丰大业开枪杀人,群众怒不可遏,当场将他打死。

接着,群众放火烧毁教堂等处房屋,杀死外国教士等20人。

事后,法、英、美、俄、德、比、西等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遣军舰到天津海口及烟台一带示威。

清政府派曾国藩到天津“查办”,不久又派李鸿章赴津会同办理。

曾、李屈服于压力,以杀害群众16人,缓刑4人,充军25人,赔款49万两,对法道歉结案。

这种杀民谢敌的行径,受到各阶层人民的强烈谴责。

第二阶段,从天津教案后到中法战争结束。

这期间,不少传教士在华创办学校、医院、育婴堂和报刊,宣传奴化思想,进行文化侵略。

有些传教士或收集情报,或里外串通,协助本国政府敲诈中国。

中国近代史上的义和团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义和团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义和团运动中国近代史上的义和团运动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

它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场民间抗击外来侵略的运动。

本文将以历史背景、运动起因、运动过程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中。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

同时,内部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应运而生。

二、运动起因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北方农村。

当时,北方农民生活困苦,地主剥削残酷,加之天灾频繁,农民们陷入了极度的贫困和绝望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民开始组织起来,寻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

而这些组织往往以拥护国家、守护家园为宗旨,因此得名为“义和团”。

三、运动过程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义和团只是一些农民组织,他们进行一些抗议活动,要求政府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义和团逐渐演变成一个武装组织。

他们开始进行武装训练,并对外国侵略者进行抵抗。

在这个过程中,义和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其他阶层的人加入。

四、影响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义和团运动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抗争精神,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其次,义和团运动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关注。

最后,义和团运动也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觉醒和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上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抵抗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虽然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同时,义和团运动也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关注。

因此,我们应该对义和团运动保持客观的态度,认识到它的历史意义,并从中吸取教训,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第三阶段 从中法战争后到1894年中日战争前
由于各国传教士公开与中国的媚外官吏勾结起来,包 揽词讼,干涉内政,插手外交,加剧了中国日益严重 的民族危机。各地群众反教会斗争继续发展,先后掀 起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第四阶段 从甲午战后到义和团运动

这期间,外国传教士积极参与本国政府瓜分中国的活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 学的理论指导。
《辛丑条约》的订立
1990年12月24日,除了参加武装侵略中 国的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 个国家外,又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 向清政府共同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 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 1901年9月7日, 这11个帝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 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 共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 9.8亿两白银;
• 拆毁北京至大沽口间的炮台,准许各国在北京 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驻军; • 在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使馆界,由各国驻兵防守,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 惩办曾支持宣战的王公大臣,永远禁止中国人 民的反帝活动;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六、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评价
1.显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 3.有力打击了清王朝,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4.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5.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 教训 • 1)不能制订正确的政治路线,提不出
科学的纲领和策略。
义和团的口号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介绍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介绍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介绍义和团原称义和拳,其参与者被称为“拳民”,贬称则为“拳匪”。

义和拳本来与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省)一带的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宗教有关。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1.白莲教说,这一看法的代表是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

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

2.大刀会说,大刀会是清代华北由贫苦农民为主的一个团体,成员演练“金钟罩”,认为可以刀枪不入,也被认为是义和团的起源之一。

3.乡团说,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民间的乡团组织。

4.拳会说,在清代有许多传播武术的民间团体,如义和拳、梅花拳等,特别是义和拳在长期发展中蒙上了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

被认为是义和团的前身。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义和团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口号,从“反清复明”到后来的“扶清灭洋”,以及主力被消灭后,余部打出的“扫清灭洋”等等,这些口号中,以“扶清灭洋”的影响和意义最为深远,也最为人所熟知。

“扶清灭洋”这个口号,是具有爱国性质的,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矛盾,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因而得到了一部分清朝官员的支持,势力迅速发展遍及京津地区。

但是,这个口号有很大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人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性质。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忘祖仙男无伦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产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神发怒仙发怒一同下山把道传非是邪非白莲念咒语法真言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仙出洞神下山附着人体把拳传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义和团运动虽说持续时间不长,但影响规模却十分广大。

其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在当时那样纷争的时代背景下,义和团运动犹如一颗耀眼的星划破夜空,唤醒了无数后来人。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 兴起及其原因 2. 扶清灭洋的口号 3.义和团在京津的活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辛丑条约》
知识回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矛盾变化如何?
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近代中国人民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失败教训和启示: 旧式农民战 争抵挡不住帝国 主义侵略
1900年从山东转移到 直隶地区(京津)
1900年6月中旬与清军 联合抗敌 1900年8月北京陷落,
义和团运动失败
无法阻止中 国在半殖民地的 深渊继续沉沦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性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由农民群众 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影响: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企图瓜 分中国的美梦。 结果: 由于农民阶级无法超越自身的 局限性,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 杀,终归失败。
比一比,练一练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的腐朽统治
(B ) 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C、贫苦农民具有斗争精神
D、洋教的传入
2、义和团运动的旗帜是
A、反清复明 B、无处不均匀
(D )
C、以人为本 D、扶清灭洋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是 (D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总理衙门的设立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4、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A、 《辛丑条约》 (A ) B、 《马关条约》
李鸿章
慈 禧 太 后
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辛丑条约》(1901年) 11国列强 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研究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研究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研究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运动。

这次运动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形势非常动荡,内忧外患,国家面临着很多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兴起,成为了一种反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剥削的力量。

接下来,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的角度,探讨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一、历史渊源义和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种动荡的状态。

政府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各种社会矛盾和民间争端不断发生。

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信仰者组织起义团体,试图在保卫中国领土的同时,为社会正义做出贡献。

这些组织有的以民间信仰为基础,有的则以武术传统为主导。

这些组织虽然对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缺乏组织化和纪律性,很难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直接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国。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很多内外部问题。

在内部,社会矛盾激化,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民生困苦。

在外部,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和欺凌。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间组织开始兴起,试图唤醒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抵御外敌的决心。

其中,最重要的组织就是义和团。

二、社会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必须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理解。

在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经济困难,受到外来侵略,国家处于山雨欲来的状态。

一方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

清廷政治腐败,官员贪污,百姓生活日益困苦。

同时,中国经济的长期落后和不断受到列强的霸权和掠夺,不仅导致了国家的经济困境,而且削弱了中国政府的统治能力。

人民的疾苦和内斗不断加剧,政府的固化和腐败使得国力逐渐消弱。

另一方面,外部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19世纪末,列强分割了中国的领土和贸易地位,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眼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列强的掠夺无所不及,西式民主和思想的传播更是给中国的道德形象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义和团运动的经过是怎样的

义和团运动的经过是怎样的

义和团运动的经过是怎样的义和团运动是山东直隶农民、中国基督宗教教徒及传教士、清军三方之间的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在华西方人及华人_的保国保种的暴力运动及其引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你知道义和团运动的经过是怎样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义和团运动的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义和团运动的经过义和团运动在历史上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普通起义活动,然而随着队伍的壮大和影响的传播,这次运动逐渐变得重要起来,也引起了政府非常大的关注。

在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人们开始逐渐觉醒,也从清朝腐朽的统治中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同时义和团运动对于外国侵略者来说也让他们放缓了侵入的脚步。

在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这次运动范围广影响大,那么义和团运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想要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过程是怎样的,首先还要从1897年开始说起,那个时候在山东地区农民和教堂因为土地的事情发生了纠纷,梅花拳师应邀过去支援,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为义和团运动了,开始的时候还曾经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但是却遭到了朝廷的镇压。

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义和团口号改为扶清灭洋,因此而得到了朝廷的暂时支持。

然而被朝廷支持的原因也不过是因为慈禧,慈禧扶植光绪帝让西方国家十分的不满,这才开始对义和团运动加以维护和支持,然而这件事在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却并不是好事。

在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慈禧的支持让义和团运动暂时有了发展,然而在之后慈禧代表的清朝很快发起了对外全面宣战,但是战争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因为义和团运动在过程中也参加了对外作战,所以失败后慈禧将所有的问题都推给了义和团,在中日双重夹击之下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了,这就是义和团运动的过程。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义和团运动在整个历史上都是非常著名的一次运动,而且对历史的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运动当中,虽然受到了很多次政府的镇压,但是义和团运动还是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也将规模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展开全文义和团简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原叫义和拳,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主要在山东西部秘密活动。

义和拳信神练功,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

它的活动一直受清政府的查禁和镇压。

1898年以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他们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集中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

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运动揭开序幕,迅速发展壮大,势如燎原烈火,很快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北部,震撼全世界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继续和总和。

从19世纪开始,随着列强势力向中国扩张,宗教成了他们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

外国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势力。

随着传教士日益专横跋扈,人民的反抗也愈来愈强烈。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夺中国沿海军港,并深入内陆掠夺铁路、矿山权益,企图瓜分中国。

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他们收罗土豪劣绅、流氓恶棍入教,作为教民,霸占土地,欺压百姓。

清朝官吏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庇护教士、教民,压制百姓。

为了保护自己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老百姓纷纷加入义和团。

义和团的基层组织是“坛”,每坛25人,设有坛主。

入坛的人都要焚香宣誓,并严格遵守“不扰民、不贪财”等戒条。

他们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仇恨外国侵略势力带来的铁路、轮船、洋货、教堂,见到这些必毁之而后快。

随着义和团反帝斗争声势日益壮大,帝国主义十分惊慌,不断催促清政府采取措施镇压义和团运动,还公然干涉清政府内政,责令清政府派袁世凯到山东镇压义和团。

随后帝国主义又组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义和团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奋起反抗,给了侵略者沉重打击。

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1]来历前身义和团战士1、义和团的起源有多种说法1、白莲教说,这一看法的代表是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

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

生成一篇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发展和结局

生成一篇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发展和结局

生成一篇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发展和结局义和团运动是清朝末期中国民间组织反对洋人与基督教势力所发起的运动。

这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血泪史,也是中国对外交往和内部政治走向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

本文将围绕起因、发展和结局三个方面来回顾义和团运动。

一、起因义和团运动的起因有多方面的因素,经济、文化、政治等各种因素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以其文明的优越感,主导了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和文化的方向,并带来了部分东方国家的殖民化。

随着外来文化和商品的进入,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计不断受到冲击,城市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社会问题不断加剧。

而基督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冲突。

这一直到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和梁启超等思想家提倡新思潮后,才得到缓解。

其次,清朝的政治形势也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晚期内忧外患,政治危机不断,民族危机也随之爆发。

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的蔓延,给国家带来深重的伤痛,人民生计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人们充满了怨恨,很多人不满意政府的不作为,也不满意外面的种种事情。

此外,义和团运动的发起还源于官民矛盾。

清朝末年,权贵豪门占据了官场,蚕食官员名位,贪污腐败,严重侵害了民众的利益和权益。

同时,官员和平、民困官富的现象愈益严重,引起了老百姓的强烈不满和反感。

以上种种矛盾和问题,给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充分的社会土壤。

二、发展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派”,他们提倡的“改革防外”思想,主张将欧洲的先进文化引进到中国,顺应时代的要求,推动中国向更民主、更强大、更现代的国家方向发展。

但是,这个“维新派”的主张并没有得到皇帝们的重视,将康有为等人发配海南、梁启超逃亡日本等事件,说明清朝朝廷并不认同他们的观点。

义和团的出现是在维新派难以取得实际效果的情况下,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抵制运动。

义和团的众多成员,由于长期下属于民众的经济、文化、宗教、政治困境,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和不满情绪,故备受群众欢迎。

论义和团运动起源的三个阶段

论义和团运动起源的三个阶段

论义和团运动起源的三个阶段对义和团运动起源问题,存在多种观点。

本文则支持那种将其作为一个持续数年的过程的看法。

义和团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它的名称,尽管各地义和团基本上没有组织上的联系,但多数都使用了“义和团”这样一个类似于乡团的名称;二是它的宗旨和口号,多数都是标举“兴清灭洋”、“扶清灭洋”等等的内容;三是义和团扬言“刀枪不入”,有喝符念咒、降神附体等仪式,追求超自然的力量。

考察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形成和兴起,就应该主要考察这三个特点是怎样出现并泛化的。

据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义和团运动起源的过程粗分为三个阶段,即雏形期、正名期与完形期。

一、义和团的雏形期,以大刀会的兴起与传播为标志早在义和团运动发生时,就有很多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大刀会。

如京官左绍佐在上徐桐书中就指出:“佐尝问之山东人,云义团不知所自始,山东先有大刀会,……”[1]当时的报纸也说:“山东大刀会即拳会之初基,爝火涓流,蔓成巨祸。

”[2]在外国传教士的记载中,则多数把义和团和大刀会说成是一回事。

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蒋廷黻30年代著《中国近代史大纲》,认为“义和团(又名义和拳)最初是大刀会”[3]。

当时时代尚近,比较可信。

大刀会初起时活动在鲁西南的曹州府及相邻的豫、皖、苏边界地区。

以习练与传播金钟罩术(也称铁布衫法)为主要特点。

在不同的地区,开始时可能名称也有所不同。

如1895年在曹州府首县菏泽,这一组织就称作“同心会”。

据当时的曹州知府毓贤报告:“本年正月间,有外来匪徒传习练气邪术,自谓刀砍不能伤,名曰铁布衫,又曰同心会。

”[4]还有一种叫“一心会”的组织,一见于巨野县,一见于观城县,可能就是同心会的别称。

[5]金钟罩取“金钟罩体”之意,至迟在清代乾、嘉年间就已开始流传,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教习者声称,练成后可以不畏刀砍棒击,有所谓“刀剑铁尺不能伤身”[6]的说法。

1891年热河金丹道教起义时,起义组织之一的“武圣教”,是以金钟罩术为基础创立的,宣传“能避刀兵劫数,枪炮不能伤身。

义和团运动起源及经过

义和团运动起源及经过

一、简介:义和团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义和团原称义和拳,其参与者被称为“拳民”,贬称则为“拳匪”。

清人有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这一观点为现今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

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

最初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份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

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

二、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就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有多种说法,1、白莲教说,这一看法的代表是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

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

白莲教是中国民间宗教。

渊源于中国佛教净土宗。

北宋时,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主持者既有僧侣,亦有在家信徒。

南宋绍兴(1131~1162)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昭)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

而后劳乃宣所著《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一卷,《庚子奉禁义和拳汇录》一卷,《拳案杂存》三卷合为《拳案三种》。

2、大刀会说,大刀会是清代华北由贫苦农民为主的一个团体,成员演练“金钟罩”,认为可以刀枪不入,也被认为是义和团的起源之一。

3、乡团说,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民间的乡团组织。

4、拳会说,在清代有许多传播武术的民间团体,如义和拳、梅花拳,特别是义和拳在长期发展中蒙上了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

被认为是义和团的前身三、义和团运动经过:义和团运动起初与其他秘密团体无异,打着“反清复明”的大旗,反对满清的统治,政府也不断镇压。

然而随着中国近代史的推进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4.人民的觉醒: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斗争 人民的觉醒: 人民的觉醒 人民的救亡爱国运动 反对教会侵略斗争的新高涨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阶段 第二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运动的高潮时期 第三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运动的低潮阶段
第一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阶段
第三个时期义和团运动的特点
把主要打击力量转向清王朝, 把主要打击力量转向清王朝,提出了新的口号 来代替原先的口号,前两个时期是“ 来代替原先的口号,前两个时期是“扶清灭 这个时期提出了“兴中灭洋” 洋”,这个时期提出了“兴中灭洋” 、“反 清灭洋” 扫清灭洋”等口号; 清灭洋” 、“扫清灭洋”等口号; 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倾向, 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倾向,由扶清到扫清是一 个质的变化,还将扫清与灭洋结合起来, 个质的变化,还将扫清与灭洋结合起来,开始 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任务放到自己的肩上 的双重历史任务放到自己的肩上。 把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任务放到自己的肩上。
第三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运动的低潮阶段
时间: 1900年 14日到1902年 日到1902 时间:从1900年8月14日到1902年,历时两年 左右; 左右; 运动中心: 运动中心: 义和团与清政府的关系: 义和团与清政府的关系:义和团抗击中外反动 势力的联合绞杀;清政府宣布“痛剿”义和团。 势力的联合绞杀;清政府宣布“痛剿”义和团。
一要义” 、“ 严拿首要,解散 胁从”
(1)甲午战争及战后受害最深
发源: 发源地:山东
原因
教会势力猖獗、 (2)教会势力猖獗、肆意欺压百姓 (3)德占胶州湾成为列强瓜分中国起点 农民有一定的组织基础—义和拳 (4)农民有一定的组织基础 义和拳
第二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运动的高潮时期

《历史三调》精华笔记

《历史三调》精华笔记

《历史三调》精华笔记义和团运动:清末著名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时间:1898年-1901年历史三调:对待一个历史事件,历史学家、事件亲历者和价值评论者,往往有着完全不同的叙述。

这三种不同的立场,分别对应事件、经历和神话三个维度,也就是历史的三调。

一、历史学家是怎样讲述义和团运动的?1、义和团运动的起源1.1晚清的华北地区,基层政权软弱无力,尤其是山东的西部,出现了严重的匪患。

1.2 民间秘密会社组织十分盛行,特别是大刀会。

1.3 日趋尖锐的民教矛盾,特别是巨野教案的发生。

2、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的原因2.1 降神附体仪式的推广。

2.2 1898年后的华北大旱灾。

2.3 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游移不定的态度。

结局:伴随义和团的扩散,大量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民被杀,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最后被迫与之签订《辛丑条约》,保证严厉镇压义和团在内的民间反帝运动。

3、作为事件,义和团叙事的特点3.1历史学家的认知是典型的事后回顾。

他们不仅勾勒出义和团的来龙去脉,还要着眼义和团运动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最终得出一个全景式介绍。

3.2,这个视角看不到个人的存在。

那些参加这场运动,经历这场运动的人,他们的个人感受,那些个人身上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事件研究者笔下也罕有涉及。

二、亲历者对于义和团运动有着怎样的感受和记忆?1、华北地区的农民。

他们的经历,反映了当时人们面对旱灾时的绝望。

严重旱灾使大家将矛盾转向传教士。

他们认为是外来的传教士触怒天神,导致天降大旱。

恰好,义和团提出反洋教口号,映证了这个说法。

2、原义和团成员。

2.1 参加义和团可以提高社会地位。

2.2 严重低血糖造成的眩晕感使他们确信降神附体的作用。

2.3 法术失败后,他们解释为施法者个人品行存在问题,或者道行不够深,或者污秽之物的破坏。

2.4为了从行动上回应这些质疑,义和团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证法术的有效。

3、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外国人3.1 外国人中间的谣言。

1900年6月初,使馆内多次流传外国人将被全部消灭的谣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义和团运动起源的三个阶段对义和团运动起源问题,存在多种观点。

本文则支持那种将其作为一个持续数年的过程的看法。

义和团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它的名称,尽管各地义和团基本上没有组织上的联系,但多数都使用了“义和团”这样一个类似于乡团的名称;二是它的宗旨和口号,多数都是标举“兴清灭洋”、“扶清灭洋”等等的内容;三是义和团扬言“刀枪不入”,有喝符念咒、降神附体等仪式,追求超自然的力量。

考察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形成和兴起,就应该主要考察这三个特点是怎样出现并泛化的。

据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义和团运动起源的过程粗分为三个阶段,即雏形期、正名期与完形期。

一、义和团的雏形期,以大刀会的兴起与传播为标志早在义和团运动发生时,就有很多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大刀会。

如京官左绍佐在上徐桐书中就指出:“佐尝问之山东人,云义团不知所自始,山东先有大刀会,……”[1]当时的报纸也说:“山东大刀会即拳会之初基,爝火涓流,蔓成巨祸。

”[2]在外国传教士的记载中,则多数把义和团和大刀会说成是一回事。

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蒋廷黻30年代著《中国近代史大纲》,认为“义和团(又名义和拳)最初是大刀会”[3]。

当时时代尚近,比较可信。

大刀会初起时活动在鲁西南的曹州府及相邻的豫、皖、苏边界地区。

以习练与传播金钟罩术(也称铁布衫法)为主要特点。

在不同的地区,开始时可能名称也有所不同。

如1895年在曹州府首县菏泽,这一组织就称作“同心会”。

据当时的曹州知府毓贤报告:“本年正月间,有外来匪徒传习练气邪术,自谓刀砍不能伤,名曰铁布衫,又曰同心会。

”[4]还有一种叫“一心会”的组织,一见于巨野县,一见于观城县,可能就是同心会的别称。

[5]金钟罩取“金钟罩体”之意,至迟在清代乾、嘉年间就已开始流传,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教习者声称,练成后可以不畏刀砍棒击,有所谓“刀剑铁尺不能伤身”[6]的说法。

1891年热河金丹道教起义时,起义组织之一的“武圣教”,是以金钟罩术为基础创立的,宣传“能避刀兵劫数,枪炮不能伤身。

”[7]这是金钟罩能避枪炮的最早的说法。

后几年兴起的大刀会,同样扬言“不畏棒击刀砍,不畏火枪洋炮”,“刀枪不入”[8]。

江苏省徐州道阮祖棠1896年经过实地调查,对大刀会的仪式和特点作过详细描述,并指出当时“愚民无知,惊为神术”[9]。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统治阶级救国乏术的时候,金钟罩的这种“神术”,使不少下层群众以为是找到了抵御外敌的理想手段,大刀会于是迅速发展起来。

大刀会于1894年兴起于鲁西南的曹州府及相邻地区,绝不是偶然的。

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

山东作为京畿屏障,是日本军队进攻的重点地区之一,战争对人心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同时,山东的匪患也日益严重,成为政府和老百姓共同重视的问题。

这两者是大刀会兴起的重要机缘。

山东的匪患遍及全省,但以曹州府为最甚。

文献记载说:“山东曹、兖、沂数郡,民氛素强,近年萑苻啸聚,动辄结队成股,劫掠焚杀,俨同巨寇,民不聊生。

”“该匪等骑马持械,聚众横行,扰拒官兵,俨同对敌。

”[4]这些盗匪的重要特点,是结股成群,使用新式快枪,拥有马匹,杀伤力大,机动性强。

1894年4月间,清政府的“上谕”即指出,山东省“盗风不靖,劫案迭出,大为行旅之害,亟应认真整顿。

”[10]6月又谕令山东地方大员“严饬派出各营,会同地方文武实力兜拿”,“并著通饬各属一体严密巡缉”。

[11]7月间,匪首王石朋等持洋枪焚劫巨野县龙gù@①集,击毙清军军功张振标等5人,勇目尹福琳等13人[4]。

土匪问题的严重程度已可概见。

甲午战争爆发后,为加强山东沿海的防务,清廷调在中法战争中建有战功的李秉衡任山东巡抚。

李秉衡到任后,清廷明确指示他说:“刻下海口防务及曹州一带盗匪,尤应妥筹办理,勿稍大意。

”[4]可见清政府并未因为甲午战争爆发而放松对土匪的警惕。

李秉衡对此也有清醒认识,奏称;“窃维现在倭氛不靖,海防是急,然备外患必先清内讧。

……若不赶紧捕治,深恐贻患燎原,于海疆防务大有关系。

”[4]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着前方战事紧急,曹州镇总兵王连三也统防营开赴前敌,地方顿然失去了震慑力量,岳迷功(岳二米)、段二瞎子、谢五瞎子等被称为“杆子头”的土匪更形嚣张。

如李秉衡所奏,正当军务吃紧之际,“动言某日劫庄,某日攻县,民情惶惑,各有戒心”[4]。

为落实清廷提出的两项任务,李秉衡在移节登州部署海防前,首先对缉匪问题进行了安排。

本来,曹州知府繁贤已由前任巡抚福润奏报送部引见,正准备交卸府篆,李秉衡奏请将其留任,责成其专办兖、沂、曹三府盗贼,添募勇队,并将附近防营准其调遣,还决定“分饬各属举办团防,……务使遗患不留”[4]。

甲午战争中,曹州府虽然不在海防前线,但对日本侵略的感受同样是强烈的。

山东是北洋门户,本身筹备防务的任务很重。

而清政府把抗击日本侵略的重点放在了直隶和东北,山东还要组织兵力、饷力、长夫支持上述地区。

由南方北上的清军以及军火给养,山东也要负责雇觅车船运送。

所有这些沉重的负担,需要各府、州、县一齐动员,共同完成,曹州府也不例外。

此外,曹州府还有其特殊之处。

一个是募兵的问题。

甲午战争开始后,清政府大量招募兵勇。

曹州民风强悍,其兵勇素以敢战闻名,因而成为征兵的重点地区[12]。

战时征兵,牵动方方面面,生离死别,特别震动人心。

更兼征兵时必然伴随着反侵略战争的宣传与动员,给当地群众民族主义情感的提升营造了适当的氛围。

其次,曹州地处南北通衢,北上的清军也给这里带来了激动。

据周锡瑞(Esherick,J.W.)的研究,军队从内地火速赶往北方和沿海一带,“某些小客栈墙壁上的留言以及冲突正在扩大的谣言表明,有些中国人相信西方列强也卷入了对中国的进攻。

”[13]由对日本侵略的愤怒到对整个列强侵略的愤怒,使这一地区的爱国主义情绪进一步高涨。

再次,对内打击土匪的行动,这时也赋予了爱国与对外的意义。

毓贤在曹州等府州举办团练,必然把李秉衡所谓“备外患必先清内讧”作为动员群众的主旨,使人们认识缉匪对于反抗外国侵略的重要意义。

这种通过行政机构贯穿到基层每个乡村的宣传动员,也会使当地的国家危亡意识得到强化。

一方面,土匪肆虐,社会生活不安定;另一方面,日本侵略,民族矛盾空前加剧,人民群众的救亡意识达到高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中,大刀会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空间。

大刀会的初兴,是从打土匪入手的。

单县、曹县、成武等县地方官1896年初在禀报中曾指出过大刀会初兴时的这一情形,说:“前因海氛未靖,各处匪徒间有蠢动,民心恐惧。

正虑防范无策,适有曹县监生刘士端……等遇一游方无名道士,精通金钟罩法术,即传言之大刀会,能避枪炮利器。

刘士瑞等闻之奇异,各因防贼保护心切,随从该道士习试不虚,并帮同各团长捕获巨盗多名送究。

屡试屡验,于是乡民互相学习,藉资保卫,珍为秘诀。

”[9]曹州知府毓贤奉命缉匪却成效甚微,于是对大刀会勇于捕盗并“获匪送府”的行动采取了“重犒鼓励”的措施,大刀会也因此更加积极配合政府捕盗。

时间不长,菏泽、成武、单县、定陶、曹县等处土匪敛迹。

大刀会因而名声大振,“官民交依为重”。

江苏省徐州道阮祖棠1896年对大刀会的迅速发展有过这样的描述:“一倡百和,潜滋暗长,党类日繁。

……人皆推其侠义,争归附之。

乡村大户,多有雇以保家。

甚至营县局卡,亦有招募防卫。

因之蔓延传习,愈结愈盛。

东省最众,豫省次之,皖又次之,徐郡与东省壤地相接,近亦有入其会者,共约有两三万之多。

”[9]大刀会在发展初期即已具备了“灭洋”的宗旨。

国家图书馆藏有光绪二十年九月(1894年10月)一位主战派官员的一件奏折的抄件,该奏折在陈述主战的理由时说:“又况外患不除,内忧恐起。

近闻山东曹濮、安徽颍亳各地方,伏莽欲动,假‘兴华灭洋’为名。

道路传闻,未知确否。

”[14]这里出现了一个“兴华灭洋”口号,它比后来出现的类似口号早出了4年多的时间,虽属“道路传闻”,但其真实性是不容否定的。

山东曹濮、安徽颍亳正是大刀会发生的地区,在这里出现的“兴华灭洋”口号,只能是大刀会提出来的,当时当地不可能有其他的“伏莽”能提出这样的口号[12]。

从甲午战争时期曹州地区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整个社会氛围来看,“兴华灭洋”口号的产生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

对于大刀会拥有这样的口号,还可以提出一个佐证。

1898年4月来山东游历的德国人海司(Ernst von Hesse-Wartegg),记载大刀会的宗旨为'Vertreibung der Mandschuregierung,Vertreibung der 附图{图}'[15],此语译成中文应该是“反清灭洋”。

对此我们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教会有意抹煞大刀会“兴华”、“兴清”的宗旨而将其说成是“反清”的,借以挑动清政府惩办大刀会。

如单、曹等县教民即曾骂大刀会是“白莲教妖人”[15],德国驻华公使绅珂也曾据教会来涵提醒清政府,“察看情形,该匪未尝无叛反朝廷之心”[16]。

二,大刀会在遭受1896年镇压及巨野教案后,部分地区的大刀会人改“兴华”、“兴清”为“反清”。

“反”是相对于“兴”来说的。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可以反证“兴华灭洋”口号是大刀会提出来的。

“兴华灭洋”开始只是基于甲午战争和列强侵略的一种笼统的民族主义口号,大刀会一开始并未把矛头对准教民。

但外国教会在鲁西南等地的发展,入教教民良莠不齐甚至为盗为匪者加入教会,教会对地方社会的干预,教民恃教会及外国护教权的支持而无视乡村权力结构及礼俗,都促成了大刀会的反教活动。

1896年初,大刀会开始与教会发生冲突,6月即开始大规模打教。

本来,毓贤等地方官因在捕匪方面得到大刀会的配合,对大刀会是奖许的,后在1895年春由于御史管廷献奏称金钟罩较曹州杆匪更为可虑,他们才不敢公开支持。

但直到1896年春德国公使因大刀会与教民的冲突提出交涉时,地方官对大刀会仍然是采取回护态度的[9]。

当年夏,大刀会与教会冲突规模扩大,在清政府的严令下,毓贤不得不镇压大刀会,把曹单大刀会的首领刘士端、曹德礼诱杀,但同时声称“不办单县的金钟罩,只办河南的金钟罩”[17],把大刀会驱散了事。

山东巡抚李秉衡也未把大刀会当成一件太大的事情,当总署电询“据五月俭电匪首刘士端已获,民情安谧,究竟余党能否解散”时,他在电文上端批示:“本无所谓党”[18]。

此后,大刀会的传播和活动仍然持续不断。

大刀会的主要传播者赵天吉逃往苏豫皖边区一带,1897年7月前后,在铜山、丰县、虞城等地,大刀会都发动过较大规模的斗争。

1897年11月1日,一些大刀会成员在山东省巨野县张家庄杀死两名德国传教士,酿成中外交涉重案,大刀会的“匪”名愈加坐实,有的变名以求发展,有的向其它地区扩展。

总之,大刀会早在1894年就提出了“兴华灭洋”的口号(也不排除当时就有“兴清灭洋”的提法),这是义和团口号的源头;大刀会扬言“刀枪不入”,喝符念咒,追求超自然的力量,引发了潜在于北方民间的各种“邪术”和巫风,是义和团怪诞信仰的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