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福利制度的特点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从毛泽东时期的“养老有改革,医疗有保险,工资有保障”的初步建立,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社会福利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
在毛泽东时期,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主要以国家为主导,政府承担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责任。
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为公民提供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保障,同时通过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福利的投入。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开始逐渐向市场化经济过渡。
社会福利体系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方面,国家对社会福利的投入逐渐减少,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得到了加强。
另一方面,私营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福利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用工关系的不稳定性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目前,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等方面。
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覆盖了广大的劳动者群体。
社会救助主要针对的是困难群体,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在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为其提供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支持。
社会福利部门负责管理社会福利资源和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儿童福利、青少年福利、妇女和老年人福利等。
医疗保障则通过建立医保制度,为广大民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特点之一是多层次保障。
社会福利体系不仅涵盖了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需求,还建立了不同层次的社会救助制度,如低保、特困救助等。
其次,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多元化表现在服务类型的丰富和提供形式的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社会福利服务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服务形式,如社区养老、家庭照护等。
此外,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特点还包括强调公平和可持续性。
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资源的配置,努力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
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如何改善员工福利制度
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如何改善员工福利制度一、问题分析员工福利制度是企业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强员工忠诚度以及吸引优秀人才而设立的一种制度。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以下问题:1. 不适应现代员工需求:传统的福利制度往往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
例如,年轻员工更看重工作的弹性、培训机会和个人成长空间,而年长员工则更关注医疗保险和退休计划。
2. 缺乏灵活性:传统的福利制度通常较为固定,难以根据员工的不同阶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
这会导致一些员工感受不到福利制度的关怀和真实性,进而影响他们的工作动力和忠诚度。
3. 不公平感:如果福利制度设计不合理、执行不公正,会导致员工之间的福利差距过大,从而引发员工之间的矛盾和不满。
二、解决方案为了改善员工福利制度,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我们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方案:1. 提供灵活的福利选择:建立灵活可选的福利制度,针对不同的员工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福利选择。
例如,对于年轻员工可以提供灵活工作时间和员工培训计划,对于年长员工可以提供更完善的医疗保险和退休金计划。
2. 强化员工参与:在福利制度的设计和更新过程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通过员工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员工对福利制度的期望和需求,并将其纳入到制度设计中,从而增加员工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3. 审查福利制度的公正性:建立公正的福利制度执行机制,确保福利的发放和使用过程公正透明。
对于福利差距较大的情况,可以适当进行调整,以减少员工之间的不公平感。
4. 加强沟通与宣传:在福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和宣传工作。
向员工详细解释福利制度的相关政策和福利项目,以及如何使用福利,并定期向员工反馈福利的发放情况,增强员工对福利制度的信任和满意度。
5. 不断改进与更新:福利制度应不断与时俱进,与企业发展和员工需求保持一致。
定期对福利制度进行评估和调整,及时修正不合理或不适用的政策,以保证福利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福利制度辩论材料
福利制度辩论材料
正方观点:
1. 福利制度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通过福利制度,社会可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群,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2. 福利制度有助于社会稳定。
通过提供福利,可以减少社会不满情绪,减少社会动荡的可能性,维护社会稳定。
3. 福利制度有助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通过提供医疗保障、教育补助等福利,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
反方观点:
1. 福利制度可能导致社会依赖。
过度的福利可能使得一些人失去自我努力的动力,长期依赖国家救济。
2. 福利制度可能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提供福利需要大量财政支出,可能导致国家财政赤字,甚至债务危机。
3. 福利制度可能导致资源浪费。
一些人可能滥用福利资源,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
结论:
福利制度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充分权衡各方利弊。
在建立福利制度时,需要考虑如何避免滥用和浪费,如何鼓励自我努力,如何平衡财政支出,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的目标。
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
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社会福利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的过程。
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
在我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同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和主张。
笔者把它界定为,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需求,运用社会互助的机制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活动。
在现实中,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此外在广义上亦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内容。
社会福利有三个本质特征:(1) 脆弱群体优先。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脆弱群体,他们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需要来自社会的保护和满足,其中主要是生活照顾服务,也包括身体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需求。
国家和社会应该首先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福利性。
对受益者个人来说,社会福利具有福利性。
面向脆弱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因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有限,常常是免费或者是象征性的收费,这无疑具有福利性。
即使收取的费用比较高,但只要未达到该项服务的市场价格,则仍然存在着福利性,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
“市场价格是判断是否存在社会福利的标尺。
”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就超出了社会福利领域而属于经济领域。
(3) 服务性。
“社会福利侧重于满足社会成员较高水平或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这些需求大多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的,因此社会化的服务是社会福利主要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
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为个人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
因此,福利服务的主体和资源是社会化的,但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却是个体化的,必须针对每个服务对象具体的特点和情况,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地开展福利服务。
我国福利制度的特点及未来走向
我国福利制度的特点及未来走向*◎黄晨熹【摘要】内容提要当前,我国社会福利快速发展,并引起我国福利制度未来走向之争。
本文试图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未来走向进行讨论。
首先,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福利文化等三个方面分析塑造我国福利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辨析其在国际社会政策比较中的独特性;其次,总结我国福利体制的特点:社会福利被放在次要地位,福利支出相对较低,具有明显的地域和职业分割;最后,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向作出判断,并对我国是否会走上福利国家道路这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未来我国社会福利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但仍将采用福利多元化的发展策略,而不会走普遍福利式的高支出福利国家之路。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8【关键词】关键词福利制度未来走向福利多元化福利国家经过6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福利取得长足进步。
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当前我国正进入一个社会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以民生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各级政府都积极增加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福利项目,于是引发“我国是否会走上福利国家的道路”的学术争论。
①如王建勋:《福利国家,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23日;岳经纶:《完善的社会政策,关键不在于是否学习福利国家》,《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24日;薛涌:《中国是否要以福利国家为样板》,《中国经营报》,2009年4月11日。
本文试图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未来走向进行讨论。
首先,分析塑造我国福利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指出其在国际社会政策比较中的独特性;其次,总结我国福利制度的特点;最后,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向作出判断,并对我国是否会走上福利国家道路这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福利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我国现行社会福利是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背景因素长期持续塑造的结果,而且这种作用将继续影响我国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一、福利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目的:是满足社会中所有个人的社会、经济、健康和娱乐的需要。
社会福利旨在提升所有年龄群体的社会功能,不管他们是富裕依旧贫穷。
(一)福利的概念(welfare )●人们通常将福利明白得为“幸福”或“幸运”,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福利能够定义为能够让人们生活幸福的条件。
●联合国社会开发研究所如此来认识福利的,它第一把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营养、居住、保健等,这是人类最差不多的生存需求;第二类是差不多的文化需求,包括教育、娱乐、休闲及人类生活的保全;第三类是在人的差不多的生存需求和文化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而向往的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它是在前两个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追求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过程,即是福利。
(二)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广义的社会福利,如联合国给社会福利下了如此的定义“社会福利是社会服务与机构间的有组织联系,在于和谐个人和团体,在契合其家庭和社区学期的原则下,获得生活、健康及人际关系各方面的满足,使其能充分发挥潜能以增进福祉。
”●从社会制度或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层面来界定社会福利的概念,认为社会福利确实是“专门为弱者提供的服务”,此为狭义的社会福利。
陈良谨教授将中国社会保证体制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为:“社会福利是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立法或政策范畴内的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证制度。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形,我们能够从狭义的角度给社会福利下一个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证立法和政策范畴内的社会成员的差不多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证制度。
作为设置和专业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有关项目、利益及服务的国家体系。
这种体系能够关心人们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和健康的需要,这种满足了的需要关于社会的稳固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保障民生福祉:改革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改善社会保障制度,使更多人受益。
促进社会公平:改革通过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可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改革可以优化社会保障制度结构,提高其可持续性,确保长期稳定发展。
智能化发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技术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制度的效率和精准度。
可持续性发展:注重社会福利和社 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确保长 期稳定运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 化需求,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福利保 障项目。
社区化发展:加强社区在社会福利 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提高社 区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处添加文本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 发展
福利制度类型与特点
福利制度类型:社会保险型、社会救济型、国家福利型、个人储蓄型
福利制度特点: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福利制度与就业和收入相关联、福利制度与国家财政状况相匹配、福利制度与国际发展 趋势相衔接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推进医疗保险改革,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加强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保障工伤职工权益 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生育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影响与效果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民生福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减轻财政负担 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添加标题
社会保障制度定义:指国家通过立法设立的,旨在为公民提供一系 列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安排。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一)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内容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
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
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
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
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
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
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总人口的25%以上)。
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
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补贴、探亲补贴、交通补贴、休假疗养,到为职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食堂、洗澡堂、医务室、阅览室、体育场,再到为所有城镇居民提供粮油以及副食品价格补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就是一个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小社会。
社会福利
第十一讲之一、社会福利的概念社会福利有xx和狭义之分:(一)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
(二)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
二、社会福利特点社会福利制度一般来讲具有四个特点:1、公平性它对于所有同类保障对象,无论“贫富贵贱”给予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福利待遇标准。
显然,一致性的标准对于不同的人产生的满足感不一样。
对于迫切需要的人来说,社会福利边际效用较高;反之则低。
社会福利标准的一致性是相对的,目前也只能在局部地区或用人单位内部实现。
2、服务性就社会保障的整个体系来将,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在提供资金还是提供服务的取向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社会福利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和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仅依靠现金的支援与救助是不够,必须通过福利服务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特定社会保障目标。
3、多样性在现代社会保障体制中,政府和民间合办的福利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惯例。
社会福利事业的经费筹集除了政府依据相关政策进行财政预算拨款外,还要依靠民间捐助和发行各种募捐奖券来筹集更多的福利款项。
以保障有足够的社会福利资金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福利补贴、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上。
4、普遍性与只面向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只面向贫困人口和灾民的社会救助、只面向军人的优抚安臵相比,社会福利具有明显的普遍性特征。
从福利对象来看,它包括了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未成年的婴幼儿、儿童、少年、劳动者、残疾人、老年人等。
社会福利面向全体国民。
三、社会福利的分类社会福利制度的目标比较广泛,其内容也比较庞杂。
社会福利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分类方法:(一)按照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分类按照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可以将社会福利分为未成年人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职工福利等。
未成年人福利是由政府和社会为各年龄层次的未成年人在就业前提供的福利,包括教育福利、健康福利和生活福利等。
社会保障概论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社会保障概论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1、世界上有哪几种社会保障模式,它们分别有何特征,比较分析之。
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安排出发,可分为四种类型(P88):即社会保险型模式(特征P90)、福利国家模式(特征P93)、强制储蓄式模式(特征P96、97)和国家保险型模式(特征P99)。
2、如何理解社会救助的含义及特征。
社会救助的含义及理解----P247、248社会救助的特征------P2503、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如何改革?特点:一是,这种福利制度是典型的城镇福利制度。
覆盖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
二是,职业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主体。
三是,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是条块结构。
其中社会津贴是城乡结构中的块状福利,城镇居民普遍享有,农村居民被完全排除在外。
职业福利是企业或单位内部的条形福利,只有该单位职工才能享有。
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问题一是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具有极大的不公平性。
二是职业福利过度,“企业办社会”,单位福利包袱沉重。
三是第三产业相对落后,职业福利社会化仍有一定难度。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改革和发展目标应彻底改变传统制度下的“剩余福利”思路,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特别是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
一是改变城乡福利分割、单位或行业福利分割的局面,社会福利社会办。
二是建立统一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和监督机构。
现在,社会福利事业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机构。
三是多渠道筹措社会福利资金。
四是多层次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4、贫困有哪两种类型,如何确定?比较分析改革开放前后农村贫困的表现、特征和原因,如何解决当前农村贫困问题?1.贫困及其分类定义: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
分类绝对贫困:缺乏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没有必须的食物、衣服和住所。
其确定的原则是最大节俭原则。
相对贫困:相对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而言的贫困。
社会福利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社会福利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福利保障对象具有()特征。
A.福利性;B.特殊性;C.无条件性;D.普遍性;2.享受社会保障是()。
A.局部的;B有限制的;C.无条件的;D.需要履行义务;3.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假肢、助行器、助听工具,这些属于()的社会福利。
A.成年人福利;B.劳动者福利;C.健康保健福利;D.残疾人福利;4.“二战”以后,()率先建成了“福利国家”。
A.德国;B.英国;C.瑞典;D.美国;5.我国传统的福利制度是()。
A.单位福利;B.社区福利;C.全民福利;D.典型的城镇福利制度;6.新型福利制度的特征是()。
A.社会化;B.职业化;C.社区化;D.专业化;7.()应当成为整个福利制度的基础。
A.单位福利;B.教育福利;C.社区服务;D.儿童福利;8.社会化福利应成为福利制度的()。
A.关键;B.主体;C.补充;D.基础;9.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
A.社会保险;B.社会救济;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福利有四种含义,其中包括()。
A.公共福利事业;B.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C.特别的、专门性的福利事业;D.ABC三种的综合;2.社会福利的内容按对象分包括()。
A.未成年人福利;B.老人福利;C.残疾人福利;D.劳动者福利;E.家庭福利;3.社会福利的特征有()。
A.保障待遇的公平性;B.保障水平的高层次性;C.享受保障的无条件性;D.保障内容的福利性;E.保障对象的普遍性;4.按照社会福利的内容可划分为()A住房福利E生活福利D 教育福利C 医疗卫生福利B文化娱乐福利5.按照资金和服务提供以及管理方式,社会福利可分为()。
A.国家举办的社会福利;B.企业事业单位举办的社会福利;C.地方举办的社会福利;D.民间团体举办的社会福利;E.社区举办的社会福利;6.社会福利的形式包括()。
A.送温暖;B.慰问;C.实物形式;D.货币形式;E.劳务形式;7.国外的社会福利事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古代中国的助益制度和社会福利
古代中国的助益制度和社会福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助益制度和社会福利这两个重要的体系。
能否顺利地建设这些制度和体系,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古代的助益制度1. 赈灾救济赈灾救济是古代社会最早的助益制度之一。
自古以来,灾害就是无法避免的,一旦出现,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古代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赈灾救济制度。
唐代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受到大水和饥荒的困扰,便命令各地方官要进行救济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食品、衣服等物资。
随着时代的变迁,赈灾救济制度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使得受灾民众得到了更好的帮助。
2. 养老抚慰古代中国的养老抚慰制度比较简单,主要是由家庭来承担。
在古代,家庭结构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老人可以依靠子女的赡养生活。
而在城市地区,由于生活成本较高,许多老人依赖于自己的子女来生活。
此外,古代的政府也会提供公共福利来帮助那些没有子女或是没有子女的能力来照顾他们的老人。
3. 福利拨付福利拨付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福利制度。
在古代,皇帝通常会向一些有贡献的人或有特殊需要的人提供某些特殊的福利,例如食物、官员的职位、金钱等,以帮助这些人更好地生存。
二、古代的社会福利1. 医疗救助古代中国对疾病和疾病预防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
中国古代的医疗救助制度比现代社会的保健制度要简单得多。
当时,主要的医疗服务都是由庙宇活动来提供的。
庙宇往往会拥有一个专门的医疗组织,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同时,庙宇还会向那些没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居民提供医疗救助。
2. 教育体系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是基于考试来推广。
在底层社会,教育系统主要提供了基础教育和儒家教育。
儒家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体系,它主要关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发展。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识到儒家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种造就领袖和实现社会改进的工具。
因此,教育体系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福利的重要一环。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及启示(1)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及启示(1)[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制度保障民本性[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社会福利体系具有自身的历史渊源、固有风险和运行机理,它具有局限性、民本性、剩余性、家族性和协同性的典型特征。
在现代性的话语背景下,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必须做到:吸取有益精华,发扬传统优势;剔除历史糟粕,克服时代局限;倡导与时俱进,实现持续创新。
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是在农业社会状态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众生活保障措施、规则和方案,是以政府、家庭、社区、宗族为主体的福利提供模式,也是建立在家庭保障基础上的制度体系。
尽管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有别于现代公共福利体系,但它却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基础,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影响。
当前,以传统生活保护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政策和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继往开来和面向新时代的历史前提。
而把传统问题纳人现代视野来研究,更成为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的重要取向之一。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不仅具有过去的精神,而且还指示着未来的命运。
恩格斯也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a3“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z}zsa可见,传统社会福利问题正是一个现代性的命题,理论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部门必须澄清思想理念中的模糊认识,白觉地走出一条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有鉴于此,笔者拟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上,着重对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议题展开以下三个层次的分析、论述与阐释。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实践运作的制度机理中国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积聚了十分丰富的社会福利实践经验。
从制度、体制和机制的角度看,传统的社会福利体系具有自身的内在机理,社会福利规则、约束和期待的形成,是一个有机的建构过程。
传统福利制度的特点
传统福利制度的特点
首先是政府主导与统筹。
在传统福利制度中,政府扮演着主导和统筹的角色,通过政府的调控和管理来组织和提供各种福利服务。
政府通过制定福利政策、提供公共福利设施以及筹集福利资金等方式,以确保福利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福利服务的广泛覆盖。
其次是普遍性与公共性。
传统福利制度的福利服务对象主要是全体公民,且福利服务内容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各个方面。
福利服务的提供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需要为目标,强调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的原则,追求福利资源的普遍平等分配。
再次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传统福利制度中,公民享有福利待遇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公民在享受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福利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履行纳税义务、尊重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等。
福利与义务的统一体现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协议关系,使福利制度具有可持续性和相互衔接性。
此外,传统福利制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
其中一点是强调国家纵向和横向的统一协调。
在福利制度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国家既要统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确保各级政府按照国家政策和规定实施福利政策,也要统筹各个福利服务领域之间的互动,提高福利资源的配置效率。
另外一点是注重福利服务的质量。
在传统福利制度中,政府不仅要提供基本福利服务,还要关注福利服务的质量,提高服务的水平和满意度,确保公民能够获得满意的福利服务。
综上所述,传统福利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与统筹、普遍性与公共性、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国家纵向和横向的统一协调以及注重福利服
务的质量等。
这些特点反映了传统福利制度在我国开放初期的发展方向和政府在福利领域的主导作用,为普惠福利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内容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一)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内容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
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
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
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
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
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
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总人口的25%以上)。
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
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补贴、探亲补贴、交通补贴、休假疗养,到为职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食堂、洗澡堂、医务室、阅览室、体育场,再到为所有城镇居民提供粮油以及副食品价格补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就是一个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小社会。
社会保障学综合复习题
《社会保障学》复习指导(一)填空题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
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依据。
3、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国家)必须扮演出场的主要角色,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要由(国家)来组织和领导,并统一付诸实施和管理。
4、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安全)制度。
5、社会保障的特点是(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不可逆性)。
6、社会保障的功能有(补偿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
7、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个人)。
8、从共性上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显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9、现代社会保障理论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
10、社会保障理论由(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三大部分构成。
1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可分为(萌芽阶段)、(慈善阶段)、(济贫阶段)三个阶段。
1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是以160多年前社会保障开始形成(制度)为起点的。
13、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颁布实行的新(《济贫法》)。
14、从时间顺序上看,现代社会保障建立的标志是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15、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16、(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和中心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并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17、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社会保障分配)。
18、社会保障分配贯穿于社会保障的全过程,其规划实施的第一步是组织(社会保障收入),其最终举措是组织(社会保障支出)。
19、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收支平衡)的原则,这种原则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横向平衡);另一种是(纵向平衡)。
清朝的养老保障与社会福利
清朝的养老保障与社会福利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其养老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清朝的养老保障与社会福利进行探讨。
一、清朝的社会背景清朝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相对发达,社会形态相对稳定。
但是,由于封建统治的限制,社会阶层差异明显,贫富悬殊。
这为清朝的养老保障与社会福利带来了一些挑战。
二、清朝的养老保障制度1. 家庭责任制:在清朝,家庭是最基本的养老保障单位。
家庭成员有义务照顾和赡养年迈的老人。
这种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和道德伦理。
2. 寺院传统:清朝寺院在社会福利中扮演重要角色。
许多寺庙设立了养老院,提供食宿和生活照料,为没有子女支持的老人提供了基本的福利。
3. 慈善团体:清朝时期有一些私人或宗教慈善团体开始兴起,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援助和救济。
这些慈善团体通常由有钱人或宗教组织创建,为无法依靠家庭或寺庙的老年人提供福利。
三、清朝的社会福利制度1. 救济体系:清朝建立了一套救济制度,针对失业、残疾、疾病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帮助。
当时的官府设立救济机构,提供一定的物质援助和医疗救助。
2. 医疗保障:清朝时期,一些地区开始兴起医疗组织,提供初级医疗服务和药物救助。
这些组织通常由地方财政支持,为老年人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
3. 教育福利:清朝在晚期开始逐渐兴起义务教育制度,为孤儿、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务。
这种教育福利制度有助于改善贫困家庭的子女的生活状况。
四、清朝的养老保障与社会福利的不足尽管清朝在养老保障与社会福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在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贫富差距:清朝社会的贫富差距非常大,这导致弱势群体的福利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富裕家庭能够提供更好的福利,而贫困家庭和无子女的老人则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2. 制度不完善:清朝的养老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相对不完善,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规划,无法全面覆盖弱势群体的需求。
3. 地域差异:由于清朝时期地域发展不平衡,福利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员工福利制度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员工福利制度的不足及改进建议一、员工福利制度的不足1.1 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目前许多公司的福利制度过于单一和刻板,无法满足不同员工的个性化需求。
传统的福利项目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养老金计划和带薪休假等,这些制度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无法考虑到各个员工的不同需求和特殊情况。
例如,对于年轻的员工而言,他们更加关注培训和发展的机会,而不仅仅是福利福利福利待遇;而对于有家庭的员工,更需要弹性工作时间和照顾家庭的支持。
1.2 缺乏激励机制传统的福利制度往往只注重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而忽视了激励员工的重要性。
员工在工作中需要得到认可和奖励,这能够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公司的归属感。
然而,目前许多福利制度缺乏激励机制,只提供一成不变的福利待遇,无法引导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员工对于公司的忠诚度降低,增加了员工流失率。
1.3 信息不透明和参与度低在一些公司,员工福利制度的信息透明度较低,员工对于福利待遇的了解有限。
这导致员工对于福利制度的满意度不高,无法真正享受到福利待遇带来的好处。
此外,福利制度的制定通常由公司高层决定,缺乏员工参与的机会,员工对于福利制度的需求和意见无法得到充分重视。
二、改进建议2.1 个性化福利制度定制化企业应根据员工的需求和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福利制度。
通过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为各类员工定制福利项目。
例如,为年轻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为有家庭的员工提供灵活工作时间和托儿服务。
定制化福利制度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提高员工对福利制度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2.2 引入绩效奖励机制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企业应该引入绩效奖励机制。
这可以通过设立年度奖金、股权激励计划和员工竞赛等方式实施。
绩效奖励机制能够鼓励员工的优秀表现,并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贡献被认可,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2.3 提高福利制度的信息透明度和参与度企业应主动向员工传递福利制度的相关信息,提高福利制度的信息透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传统福利制度的特点
篇一:关于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特点的陈述,下列错误的是()。
a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
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
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浅谈福利制度
浅谈福利的激励功能
内容摘要:21世纪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才更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得到了大众的认同,怎样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自助式福利的激励功能引入,从自助式福利的内容,基本精神,特点,实施和现状,进行阐述,为企业的激励制度和人才战略打开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自助式
福利、企业、激励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关键,而现在留住和吸引人才的关键在于有效的保障与激励体系,而福利制度对于激励员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激励理论认为,激励的根源是需要,而福利只有满足员工的需要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员工结构的变化,员工的需求已日趋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动态化趋势,以往单一的福利安排已失去足够的效用,所以人们不断的寻求新的福利制度,因此,企业开始设计弹性化的福利制度,更好的满足了员工个性化的需求,更好的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一、自助式福利的定义
(一)自助式福利的含义
自助式福利即弹性福利制,就是员工自行选择福利项目的管理模式,它强调让员工依照自己的需求从企业所提供的福利项目中来选择组合属于自己的一台福利“套餐”,每一
个员工都有自己“专属的”福利组合,自助式福利计划的基本思想是让员工对自己的福利计划进行
选择,体现了一种弹性化、动态化,强调员工的参与。
但这种选择会受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企业必须制定总成本约束线;二是每一种福利组合中都必须包括一些非选择项目,例如社会保险。
工伤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法定福利计划。
所以实施弹性福利制的企业,并不会让员工毫无节制的挑选挑
选福利措施,通常公司会根据员工的薪水、年资或者家眷等因素设定每一个员工所拥有的福利限额。
自助式福利计划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福利计划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全部自选(全部福利项目均可自由选择),部分自选(有些福利项目可以自选,有些则是规定好的福利项目)以及小范围自选(可选择的福利项目比较有限)。
(二)自助式福利的基本精神
“自助式福利”最基本的精神在于增加企业福利制度的“弹性”和员工在福利安排上的自主性,在公司和员工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福利方案,使得企业以及员工同时得到利益,真正让福利成为福利。
(三)自助式福利的特点
员工选择自己适用的福利项目,促进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的沟通,强化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个人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从而有利于增加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了福利发放的有效性,总效用最大化,同时降低了福利成本开支,提高了企业福利成本的回报率;能有效激励员工为完成一定的福利点数而努力工作,提高绩效。
减轻了福利规划人员的负担;员工喜欢实施自助式福利的企业,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网络优秀人才。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自助式福利有一定的不足:规模经济性较低;对于不了解福利项目内容及含义的员工来说,自
选福利项目比较盲目;一系列的沟通、需求分析、调查、物品的采购等,增加了企业在福利管理方面的难度,给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带来了新的工作任务,加大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企业能够让员工进行选择的种类有哪些,员工的选择空间余地有多大是一个未知数;导致经济型行为超过人文性行为;员工可能丧失与企业讨价还价的的机会,实施上是让员工多少承担了不恰当的风险,部分企业可以借着一计划来推脱自己的责任,但这些相对于其正面效应来说,还是得大于失。
(四)自助式福利的“五个标准”
◆员工的福利尽量要是恰当的。
◆员工需要的福利尽量要有多的衡量标准。
◆员工需要的福利尽量要是可支付的。
◆员工的福利尽量是灵活的。
◆员工的福利尽量使容易理解的和可管理的。
(五)自助式福利的实施和现状
自助式福利计划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助式福利计划的数量迅速增加,计划的灵活性也越来越大。
不同公司的自助式福利方案在结构和方式上有差别,但往往是由几种核心的福利形式以及多种可选的辅助的福利形式来组成。
目前,实施方案主要集中在四种形式:附加型、核心加选择型、套餐型、积分型。
由于目前的福利
管理对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复杂性加大,管理成本呈上升趋势,故在发达国家中,聘请顾问公司、外包等方法广为运用。
总之,自助式福利方案始终突出了将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协调发展并使之最大化的共赢思想,运用系统的观念,使企业对人力的投资与激励更具竞争力,所以自助式福利也将越来越受欢迎。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间人才竞争的意识逐步加强,人才流动频繁。
而且很多企业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薪资福利体系保障激励和留住人才,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
因此,自助式福利方案对我国企业来说,尤其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参考借鉴如何设计本企业的薪酬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环境的差异,我国企业对自助式福利方案的引入,必将是一个逐步的、选择性吸收的过程;同时,对福利制度的变革也必将遇到阻力,但只要企业正视人力资源战略与整体战略的协同问题,必将从自助式福利方案中汲取更多丰富营养。
(六)传统的福利制度和自助式福利制度
传统的福利制度就是企业对员工提供的统一的福利。
传统的福利制度常常是面向公司中的所有或大多数员工,与员
工对企业的贡献和工作业绩并不进行挂钩,从而具有普惠性质,员工渐渐将福利看成是企业必备和常规的薪酬部分,不再因为福利而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福利最初设立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并造成企业成本的攀升,所以传统的福利制度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企业提供的福利组合并非适用于每一个员工。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企业支付的福利成本很高,但提供的福利对员工没有价值,所以这样的福利计划不能很好的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然而自助式的福利制度则为员工提供了多种不同的福利选择方案,从而满足了员工不同的需要。
自助式的福利,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福利制度,从一种福利保险模式转变成一种真正的薪酬管理模式。
从一个固定的福利方案转变成一个固定的资金投入方案。
这就使得企业不再是被福利所套牢,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控制资金的支出。
所以自助式福利将会是以后福利的趋势所在。
二、激励的定义
(一)激励的含义激励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
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
(二)福利的激励功能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在他的双因素理论中提到了保健因素对激励起一定的作用,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到影响员工积极性的“保健因素”,
并加以妥善处理。
福利作为保健因素,可以对企业
篇三:我国国有企业弹性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我国国有企业弹性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摘要:福利是一种补助性的给予,传统的福利机制不能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弹性福利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员工激励手。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福利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合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得出弹性福利制度的一系列必要性及相关特点,再对其本身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得出其相关发展趋势及方向。
关键字:国有企业;弹性福利;发展
1.背景
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一直都在奉行着“低工资、高福利”政策,员工在低工资待遇条件下,享受着全社会的福利。
企业仿佛成为一个包办了员工“从摇篮到坟墓”一切福利的企业社会。
于是便有了我们迅速发展的社会保障事业,企业又开始重构包括补充保险、福利津贴、员工服务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