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大学《自动控制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c(t) (t T ) Tet /T , (t 0)
时间常数 T 反映系统的惯性,惯性越小,响应过程越快。
5.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1)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为:
(s) C(s)
n2
R(s) s2 2ns n2
结构图如下图 3-3:
图 3-3 二阶系统结构图
2.信号流图的绘制 1)由微分方程绘制信号流图:首先要对系统的每个变量指定一个节点,并按照系统中变量
的因果关系,从左向右顺序排列。再用标明支路增益的支路,根据数学方程式将各节点变量 正确连接。 2)由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在结构图的信号线上用节点标志所传递的信号,用支路代 替结构图中的方框。
六.MASON 增益公式 梅森公式可以直接从系统的结构图或信号流图得到系统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传递函数。 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P,则梅森公式为
延迟时间 td
td
1 0.7 n
上升时间 tr
tr
d
峰值时间 tp 超调量σ%
tp d % e / 1 2 100%
调节时间 ts
ts
3
(3 23)
3) 比例-微分控制系统:系统结构图如图 3-5
R(s)
E(s)
1
Td s
n2 s(s 2n )
3-5 PD控制系统与原系统比较如下
闭环传递函数
n2 s2 2ns n2
n2 s2 2tns n2
其中
t=
n Kt 2
,表明测速反馈控制不改变系统的自然频率,但可增大
阻尼比。测速反馈控制增大开环增益,加大系统在斜坡输入时的稳态误差。
7.稳定性分析 1)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稳定性:是指系统在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 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在初始扰动的影响下,其动态过程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衰 减并趋于零(原平衡点),则称系统渐近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1、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某些物理量(被控量)自动地按预先给定的规律去运行。
(2)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的系统,由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组成。
(3)被控对象:指被控设备或过程。
(4)输出量,也称被控量:指被控制的量。
它表征被控对象或过程的状态和性能,它又常常被称为系统对输入的响应。
(5)输入量:是人为给定的系统预期输出的希望值。
(6)偏差信号:参考输入与实际输出的差称为偏差信号,偏差信号一般作为控制器的输入信号。
(7)负反馈控制:把被控量反送到系统的输入端与给定量进行比较,利用偏差引起控制器产生控制量,以减小或消除偏差。
2、自动控制方式(1)开环控制开环控制系统指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的系统。
它分为按给定控制和按扰动控制两种形式。
按给定控制:信号由给定输入到输出单向传递。
按扰动控制(顺馈控制):根据测得的扰动信号来补偿扰动对输出的影响。
(2)闭环控制(反馈控制)闭环控制系统指系统的输出量与输入端存在反馈回路,即输出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的系统。
系统根据实际输出来修正控制作用,实现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任务,这种控制原理称为反馈控制原理。
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按给定信号的特征分类①恒值控制系统:希望系统的输出维持在给定值上不变或变化很小。
②随动控制系统: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是事先不确定的随机信号。
③程序控制系统:系统的给定输入不是随机的,而是确定的、按预先的规律变化。
(2)按系统的数学模型分类⎧⎧⎧⎪⎪⎪⎪⎪⎪−−−→⎨⎪⎪⎪⎪⎪⎨⎪⎪⎩⎪⎪⎪⎧⎪⎪−−−→⎨⎨⎪⎩⎩⎪⎪⎧−−−→⎪⎪⎪⎧⎪⎨⎪⎪−−−→⎨⎪⎪⎪⎪⎪⎩⎩⎩分析法分析法分析法分析法时域法根轨迹法线性定常系统频域法线性系统状态空间法时域法线性时变系统状态空间法非本质非线性线性化法描述函数法非线性系统本质非线性相平面法状态空间法 (3)按信号传递的连续性划分①连续系统:系统中的所有元件的输入输出信号均为时间的连续函数,所以又常称为模拟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被控制量:在控制系统中.按规定的任务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
3、控制量:作为被控制量的控制指令而加给系统的输入星.也称控制输入。
4、扰动量:干扰或破坏系统按预定规律运行的输入量,也称扰动输入或干扰掐入。
5、反馈:通过测量变换装置将系统或元件的输出量反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
反送到输入端的信号称为反馈信号。
6、负反馈:反馈信号与输人信号相减,其差为偏差信号。
7、负反馈控制原理:检测偏差用以消除偏差。
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引回插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形成偏差信号。
然后根据偏差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力图消除或减少偏差的过程。
8、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9、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10、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1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1)、稳定性:系统的工作基础。
(2)、快速性:动态过程时间要短,振荡要轻。
(3)、准确性:稳态精度要高,误差要小。
12、实现自动控制的主要原则有:主反馈原则、补偿原则、复合控制原则。
第二章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3、求传递函数通常有两种方法:对系统的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或化简系统的动态方框图。
对于由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组成的电气网络,一般采用运算阻抗的方法求传递函数。
4、结构图的变换与化简化简方框图是求传递函数的常用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复习要点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复习要点第1章控制原理绪论一、主要内容1、自动控制的概念,控制系统中各部分名称及概念2、开环控制于闭环控制的区别,负反馈原理3、系统的分类4、方框图绘制(原理图)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要求(稳、准、快)二、自动控制概念中的基本知识点1、闭环系统(或反馈系统)的特征:采用负反馈,系统的被控变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即被控变量对自己有控制作用。
2、典型闭环系统的功能框图。
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器和被控对象组成,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的系统。
被控制量在控制系统中.按规定的任务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
控制量作为被控制量的控制指令而加给系统的输入星.也称控制输入。
扰动量干扰或破坏系统按预定规律运行的输入量,也称扰动输入或干扰掐入。
反馈通过测量变换装置将系统或元件的输出量反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
反送到输入端的信号称为反馈信号。
负反馈反馈信号与输人信号相减,其差为偏差信号。
负反馈控制原理检测偏差用以消除偏差。
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引回插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形成偏差信号。
然后根据偏差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力图消除或减少偏差的过程。
开环控制系统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不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这样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又分为无扰动补偿和有扰动补偿两种。
闭环控制系统凡是系统输出端与输入端存在反馈回路,即输出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的系统,叫作闭环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所讨论的主要是闭环负反馈控制系统。
复合控制系统复合控制系统是一种将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结合在一起的控制系统。
它在闭环控制的基础上,用开环方式提供一个控制输入信号或扰动输入信号的顺馈通道,用以提高系统的精度。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组成一个自动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基本元件1.给定元件给出与被控制量希望位相对应的控制输入信号(给定信号),这个控制输入信号的量纲要与主反馈信号的量纲相同。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自动控制原理总结第一章绪论在自动控制中,被控对象是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而被控量则是表征被控对象工作状态的物理参量或状态参量,如转速、压力、温度、电压、位移等。
控制器是由控制元件组成的调节器或控制装置,它接受指令信号,并输出控制作用信号于被控对象。
给定值或指令信号r(t)是要求控制系统按一定规律变化的信号,是系统的输入信号。
干扰信号n(t)又称扰动值,是一种对系统的被控量起破坏作用的信号。
反馈信号b(t)是指被控量经测量元件检测后回馈送到系统输入端的信号。
偏差信号e(t)是指给定值与被控量的差值,或指令信号与反馈信号的差值。
闭环控制的主要优点是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但是使用的元件多,线路复杂,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都比较麻烦。
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包括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稳定性和快速性反映了系统的过渡过程的性能,而准确性则是衡量系统稳态精度的指标,反映了动态过程后期的性能。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拉氏变换是一种将时间域函数转换为复频域函数的数学工具。
单位阶跃函数1(t)、单位斜坡函数、等加速函数、指数函数e-at、正弦函数sinωt、余弦函数cosωt和单位脉冲函数(δ函数)都有其典型的拉氏变换。
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包括线性法则、微分法则、积分法则、终值定理和位移定理。
传递函数是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系统或元部件的传递函数。
动态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包括串联变换法则、并联变换法则、反馈变换法则、比较点前移“加倒数”和比较点后移“加本身”,以及引出点前移“加本身”和引出点后移“加倒数”。
梅森公式是一种求解传递函数的方法,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包括比例(放大)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一阶微分环节、振荡环节和二阶微分环节。
第三章时域分析法时域分析法是一种分析控制系统时域特性的方法。
其中,时域响应包括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基础1.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1.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1.4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第二章:系统传递函数与频率响应2.1一阶惯性系统传递函数及特性2.2二阶惯性系统传递函数及特性2.3高阶惯性系统传递函数及特性2.4惯性环节与纯时延环节的传递函数2.5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传递函数2.6频率响应曲线及其特性第三章:传递函数的绘制和分析3.1 Bode图的绘制3.2 Bode图的分析方法3.3 Nyquist图的绘制和分析3.4极坐标图的应用3.5稳定性分析方法第四章:闭环控制系统及稳定性分析4.1闭环控制系统4.2稳定性的概念和判据4.3 Nyquist稳定性判据4.4 Bode稳定性判据4.5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第五章: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器5.1比例控制器的原理和特性5.2积分控制器的原理和特性5.3微分控制器的原理和特性5.4比例积分(P)控制系统5.5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系统第六章:根轨迹法6.1根轨迹的概念和基本性质6.2根轨迹的绘制方法6.3根轨迹法的稳定性判据6.4根轨迹设计法则6.5根轨迹法的应用案例第七章:频域设计方法7.1频域设计基本思想7.2平衡点反馈控制法7.3频域设计法的应用案例7.4系统频率响应的优化设计7.5频域方法的灵敏度设计第八章:状态空间分析和设计8.1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8.2状态空间的矩阵表示8.3状态空间系统的特性8.4状态空间系统的稳定性分析8.5状态空间设计方法和案例第九章:模糊控制系统9.1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9.2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9.3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9.4模糊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第十章:遗传算法与控制系统优化10.1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10.2遗传算法在控制系统优化中的应用10.3遗传算法设计方法和案例第十一章:神经网络及其应用11.1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11.2神经网络训练算法11.3神经网络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11.4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方法第十二章:自适应控制系统12.1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12.2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结构12.3自适应控制器设计方法12.4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第十三章: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13.1系统辨识的基本概念13.2建模方法及其应用13.3模型预测控制的原理13.4模型预测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方法第十四章:多变量控制系统14.1多变量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4.2多变量系统建模方法14.3多变量系统稳定性分析14.4多变量系统控制器设计14.5多变量系统优化控制方法以上是《自动控制原理》的复习提纲,内容覆盖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传递函数与频率响应、传递函数的绘制和分析、闭环控制系统及稳定性分析、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器、根轨迹法、频域设计方法、状态空间分析和设计、模糊控制系统、遗传算法与控制系统优化、神经网络及其应用、自适应控制系统、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多变量控制系统等知识点。
自动控制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客观题(填空、选择、判断):1、线性系统(概念)2、传递函数(概念)3、零点和极点(性质)4、典型函数的复域、时域函数:脉冲、阶跃、速度、加速度、惯性、微分、积分5、结构图和信号流图(名词)主观题:结构图或信号流图化简(二选一,结构图至少画三幅,信号流图至少画两幅,最终结果写出传递函数,P47,表2-1推导一遍)第三章:客观题1、动态过程(过渡过程、瞬态过程)、稳态过程()2、二阶系统的性质(响应速度;稳定性;自变量--固有频率、阻尼比、增益、零点(比例-微分控制的性质)、极点;因变量--响应时间、超调量)3、系统类型(定义;零型系统不能跟踪位置信号、I型系统不能跟踪速度信号、II型系统不能跟踪加速度信号;误差系数)计算题:1、稳态误差(R-HC)计算:sR/(1+GH)|s->0(回去推导一下这个公式)第四章:客观题1、根轨迹的特性(法则):p157表4-1---法则1、2、4、5(分离点)2、根轨迹的概念:分离点、K*和K的区别、零极点图和根轨迹图的坐标系、根轨迹图的极点和零点是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根轨迹图上的线是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计算题:1、分离点:概念、计算、性质(临界阻尼---有无阻尼、有无超调)第五章:图:1、判断是否稳定2、奈奎斯特曲线和波特图的坐标系3、概念:1、信号的三个自变量:幅度、频率、相位2、奈奎斯特曲线和波特图的坐标系3、传递函数、幅频函数、相频函数之间互换4、稳定裕度(波特图、符号要搞清楚ωn(固有频率)、ωc(幅频穿越频率)、ωg(相频穿越频率)、ωb(3dB截止频率));ωc小于ωg时系统稳定5、开环稳定性和闭环稳定性是否等价性质(s->0对应t->∞,s->∞对应t->0,s->f;幅频对应时域,相频对应稳定性)1、波特图低频段对应稳态性能(间接体现,系统类型):幅频特性曲线初始段斜率体现了系统类型,因为s->0对应t->∞,所以低频段很难体现系统动态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归纳
目录
第三章
➢ 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的三种方法——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在s左半 平面,劳斯判据、奈奎斯特判据考察方式:填空题
➢ 特征方程 考察方式:选择、综合题 ➢ 劳斯判据 考察方式:综合题,难度同例3.9 ➢ 性能指标计算(超调量和调节时间)考察方式:综合题,难度同
例3.8和3.10
3
目录
第四章
➢ P90: 相角条件是确定s平面上根轨迹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说, 绘制根轨迹时,可用相角条件确定根轨迹上的点,用模值条件确 定根轨迹上该点对应的K*值。考察方式:选择题
17
2.1.1 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
1、用解析法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分析系统和各元件的工作原理,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 关系,确定系统和各元件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根据各元件在 工作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定律列出微分方程。
对已建立的原始方程进行数学处理,忽略次要因素, 简化原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到输出量与输入量 关系的微分方程。
线性定常系统在输入、输出初始条件均为零 的条件下,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 换之比,称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
零 一指输入作用是t=0后才加于系统的,因此输 初 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 0时的值为零。 始 条 二指输入信号作用于系统之前系统是静止的,
件 即t= 0 时,系统的输出量及各阶导数为零。
A = ymax - r y
y1 100%
y()
r
A y1
y3
C
Tp
T
y(∞)
TS
t
设定值为阶跃信号的响应曲线
13
3)余差C
过渡过程结束后,被控参数的稳态值y(∞)与设定 值之间的残余偏差叫做余差,也称静差。是衡量控制 系统稳态准确性的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要点
第一章的概念1、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框图:复合控制方式3、基本要求的提法:可以归结为稳定性(长期稳定性) 第二章要求:1、 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2、 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3、 明确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的关系;4、 能熟练地进行结构图等效变换;5、 明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之间的关系;6、 熟练运用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例1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分别求系统的传递函数总复习、准确性(精度)和快速性(相对稳定性) C i (s ) C 2(s ) C 2(s ) G(S )复合控制方C i (s) _ G,s)C 2(s)R i (s)1 - G 1G 2G 3G 4 R i (s)-G 1G 2G 31 - G 1G 2G 3G 4C(s) C(s) E(s) E(S) R(s),N(s),R(s),N(s)例3: 例2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分别求系统的传递函数:EG.7)► * kG 1(S )G2(S )C(s) _R(s) 1 G 1(s)G 2(s)H(s) C(s)-G 2 (s) N(s) 一 1 G,S )G 2(S )H(S )r(t) - u 1 (t) i (t) m「1(t ) R 115(t) = J 川dt)-i 2(t)]dtMy)J(t)R 2C(t)二 1 i 2(t)dtC2将上图汇总得到:R(s) +l i (s) +U i (s)l 2(s)U 1(s )*l 2(s)C(s)1 C 1sC(s)I i (s)U i (s)I2G)(b)例5如图RLC 电路,试列写网络传递函数U c (s)/U r (s).例6某一个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C(t) =1 -2e't • e ,,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和脉冲响应。
解:传递函数:2〜、3s +2 八厶八、计 d c(t)丄小dc(t )丄小/八 cdr(t)丄“、 G(s),微分万程: 2 3 2c(t)=3 2r(t)(s + 2)(s+1)dt 2 dt dt脉冲响应:c(t)二-e‘ 4e'2tk =1例4、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重点内容复习总结共56页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谢!
自动控制原理重点内容复习总结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总结(重点)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复习指南与要点解析在传递函数中,需要理解传递函数定义(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式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式之比)和性质。
零初始条件下:如要求传递函数需拉氏变换,这句话必须的。
二、※※※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 实际上,也就是消去中间变量求取系统总传递函数的过程。
1.等效原则:变换前后变量关系保持等效,简化的前后要保持一致(P45)2.结构图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
如果结构图彼此交叉,看不出3种基本连接方式,就应用移出引出点或比较点先解套,再画简。
其中:※引出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G s 。
(注意:只须记住此,其他根据倒数关系导出即可) 引出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1/()G s 。
相加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1/()G s 。
相加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G s 。
[注]:乘以或者除以()G s ,()G s 到底在系统中指什么,关键看引出点或者相加点在谁的前后移动。
在谁的前后移动,()G s 就是谁。
[注]:※※※比较点和引出点相邻,一般不交换位臵※※※,切忌,否则要引线) 三. ※※※应用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梅森公式: ∑=∆∆=nk k k P P 11式中,P —总增益;n —前向通道总数;P k —第k 条前向通道增益;△—系统特征式,即 +-+-=∆∑∑∑f e d c b a L L L L L L 1Li —回路增益;∑La —所有回路增益之和;∑LbLc —所有两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LdLeLf —所有三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k —第k 条前向通道的余因子式,在△计算式中删除与第k 条前向通道接触的回路。
[注]:一般给出的是结构图,若用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则必须先画出信号流图。
注意2:在应用梅森公式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漏项。
前向通道总数不要少,各个回路不要漏。
[注]:别忘了标注箭头表示信号流向。
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 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
A.系统综合
B.系统辨识 C.系统分析
D.系统设计
2. 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 )上相等。
A.幅频特性的斜率 B.最小幅值 C.相位变化率 D.穿越频率
,
其
最
大
超
前
角
所
对
应
的
频
率
m =
。
30.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 S 平面上没有
,则该系统称作最小相位系统。
三、计算题(第 41、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41.根据图示系统结构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C(s)/R(s)。
R(s) +
−
+
C(s)
G1(s)
A.7
B.2
C. 7
D. 1
2
2
9. 时域分析的性能指标,哪个指标是反映相对稳定性的( )
A.上升时间
B.峰值时间
C.调整时间
D.最大超调量
10. 二阶振荡环节乃奎斯特图中与虚轴交点的频率为( )
A.谐振频率
B.截止频率
C.最大相位频率 D.固有频率
11.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D(s) = s4 + 2s3 + s2 + 2s +1 = 0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为( )
发生变化。
25.若要全面地评价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需要同时根据相位裕量和
来做出判断。
26.一般讲系统的加速度误差指输入是
自动控制原理总经典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总经典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控制线性非线连续离散描述函相平面建模-时域法串联(频率法)建模-求稳定性负倒描述函数曲线自振点振幅、频绘制相求奇点和极限环求运动校正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一、学习要点1. 自动控制基本术语: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被控量、输入量、干扰量、受控对象、控制器、反馈、负反馈控制原理等。
2. 控制系统的基本方式:①开环控制系统;②闭环控制系统;③复合控制系统。
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由受控对象和控制器组成。
4. 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常有:恒值系统与随动系统;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定常系统与时变系统等。
5.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快、准。
6. 典型输入信号:脉冲、阶跃、斜坡、抛物线、正弦。
二、基本要求1. 对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和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了解。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稳、准、快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3. 了解控制系统的典型输入信号。
4. 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画方框图的方法。
三、内容结构图自动控制的由系统工作原对控制系统常用术语、基本控反馈控制系控制系控制系四、知识结构图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一、学习要点1.数学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形式(1)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2)数学工具—拉氏变换及反变换; (3)传递函数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4)脉冲响应函数及应用。
2.数学模型的图形表示(1)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梅逊公式的应用;(2)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的应用。
二、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对系统的相似性、简化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输入变 量、输出变量、中间变量等概念,要准确掌握。
2、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及小偏差线性化的方法。
3、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并对解的结构、运动模态与特征根的关系、零输入 响应、零状态响应等概念有清楚的理解。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一、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1.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方程来描述系统的物理特性和行为规律。
2.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描述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函数,它是系统的拉普拉斯变换的比值。
二、系统的稳定性1.稳定性的概念: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给定条件下的输出是否能够始终收敛到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2.稳定性判据:稳定性可以通过判断系统的极点位置来确定,例如极点都位于左半平面时系统是稳定的。
3. 稳定性分析方法: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有根轨迹法、Nyquist稳定判据和Bode稳定判据。
三、系统的时间响应1.系统的单位冲击响应:单位冲击响应是系统对冲激信号的输出响应,它可以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反变换求得。
2.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单位阶跃响应是系统对阶跃信号的输出响应,它可以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反变换求得。
3.响应特性参数:常用的响应特性参数有时间常数、峰值时间、峰值幅值、上升时间、超调量和稳态误差等。
四、控制系统的单一闭环反馈1.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开环系统是指没有反馈路径的系统,闭环系统是指存在反馈路径的系统。
2.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是指闭环系统中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的比例为-1的系统。
3.闭环系统的稳态误差:稳态误差是指系统在达到稳定状态后,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偏差。
4.稳态误差的计算和减小方法:可以通过增大控制增益、引入积分环节或者采用预估控制来减小稳态误差。
五、PID控制器1.PID控制器的结构和原理:PID控制器是由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和微分环节组成的控制器。
比例环节根据当前误差来调节输出,积分环节根据累积误差来调节输出,微分环节根据误差变化率来调节输出。
2.PID调节器参数整定方法:常用的整定方法有经验整定法、频域法和模拟优化等。
六、根轨迹法1.根轨迹的概念和性质:根轨迹是描述系统极点运动规律的图形,它是由系统的传递函数特征方程的根随一个参数的改变轨迹而形成的。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期末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期末北航自动控制原理期末回答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应用数学和物理学原理研究控制系统的学科。
在工程中,自动控制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控制各种各样的系统,从家庭的暖气系统到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学建模、传递函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以及控制器的设计与选择等等。
首先,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是自动控制原理考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控制系统由被控对象(待控对象)、控制器和传感器组成。
被控对象是需要控制的系统或者设备,控制器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传感器则负责测量待控对象的状态。
控制系统的目标就是通过控制器,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对待控对象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定的要求。
数学建模也是自动控制原理考试的重点。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通常需要将待控对象转化为数学模型,以便进行分析和设计。
常见的待控对象包括电气系统、机械系统以及热力学系统等等。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物理原理、系统特性以及控制要求等因素,通过分析和实验确定数学模型的形式。
传递函数是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中的重要工具。
传递函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
通过对传递函数进行频域和时域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有关系统的稳定性、动态响应以及频率特性等信息。
传递函数由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给出,可以通过实验或者数学模型推导获得。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是自动控制原理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稳定性是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性质之一。
一个稳定的控制系统可以对待控对象产生稳定的控制效果。
根据稳定性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和设计参数,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根轨迹和频域分析等。
最后,控制器的设计与选择是自动控制原理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控制系统的需求和稳定性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控制器进行系统设计。
常见的控制器包括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和微分控制器等。
合理选择和设计控制器可以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并实现系统的稳定和准确的跟踪。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总复第一章的概念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框图如下:输出量串连补偿放大执行元被控对元件元件件象--反馈补偿元件测量元件自动控制系统有三种基本控制方式:反馈控制方式、开环控制方式和复合控制方式。
基本要求可以归结为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准确性(精度)和快速性(相对稳定性)。
第二章要求:1.掌握运用拉普拉斯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2.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3.明确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的关系。
4.能熟练地进行结构图等效变换。
5.明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之间的关系。
6.熟练运用梅森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1: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1(s)C2(s)C(s)C1(s)G1(s)G2(s)G3(s)R1(s)R2(s)R1(s)R2(s)传递函数为:C(s) = G1(s)C1(s) / [1 -G1(s)G2(s)G3(s)R1(s)R2(s)]例2: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s)C(s)E(s)E(s)R(s)N(s)R(s)N(s)C(s)G1(s)G2(s)-G2(s)传递函数为:C(s) = G1(s)C(s) / [1 + G1(s)G2(s)H(s)N(s)]例3:i1(t)R1 i2(t)R2R(s)+u1(t) c1(t)C1 C2 r(t)I1(s)+U1(s)112+I2(s)将上图汇总得到:R1I1(s)U1(s)C1s r(t)-u(t) = i(t) R U1(s)u(t) = [i(t) - i(t)]dt Cu(t) - c(t) = i(t)Rc(t) = i(t)dtCI2(s)R2KaC(s)1C2s(b)C(s) R(s)+R1C1sR2C2s1Ui(s)1/R11/C1sIC(s)1/R21/C2s10rad/s,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特征方程、极点位置以及阻尼比和固有频率的物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期末复习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传递函数设线性定常系统由n 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描述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输出量C(t)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r(t)的拉氏变换之比。
即可表征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并用以求出在给定输入量时系统的零初始条件响应。
1.传递函数的性质:1)因果系统的传递函数是s 的有理真分式函数,具有复变函数的性质 2)传递函数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与输入信号的形式无关 3)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可相互转换,dp p s dt=⇔。
4)传递函数的Laplace 反变换是系统的脉冲响应。
2.传递函数的两种形式五.信号流图1.基本概念信号流图是利用图示法来描述一个或一组线性代数方程式,由节点和支路组成的一种信号传递网络。
节点:表示方程式中的变量。
支路:连接两个节点的定向线段,用支路增益表示方程式中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
支路相当于乘法器。
信号在支路上,只能沿箭头单向传递。
对于给定的系统,节点变量的设置是任意的。
因此,信号流图不唯一。
• 源节点:输入节点。
• 阱节点:输出节点。
• 混合节点 : 若从混合节点引出一条具有单位增益的支路可将混合节点变为阱节点,成为系统的输出变量。
• 前向通路: 信号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传递时,每个节点只通过一次的通路。
前向通路上各支路增益之乘积,称为前向通道总增益,用表示 。
• 回路: 起点和终点同在一个节点上,而且信号通过每个节点不多于一次的闭合通路。
• 不接触回路:回路之间没有公共节点时,该回路称为不接触回路。
2.信号流图的绘制1)由微分方程绘制信号流图:首先要对系统的每个变量指定一个节点,并按照系统中变量)()()()()()()()(1111011110t r b t r dt d b t r dt d b t r dt d b t c a t c dt da t c dt d a t c dt d a m m m m m m n n n n n n ++⋅⋅⋅++=++⋅⋅⋅++------10111011()()()m m m mn n n n C s b s b s b s b G s R s a s a s a s a ----++++==++++k p的因果关系,从左向右顺序排列。
再用标明支路增益的支路,根据数学方程式将各节点变量正确连接。
2)由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在结构图的信号线上用节点标志所传递的信号,用支路代替结构图中的方框。
六.MASON 增益公式梅森公式可以直接从系统的结构图或信号流图得到系统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传递函数。
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P,则梅森公式为 其中n 为从源点到阱点的前向通路总数,k p 为从源点到阱点的第k 条前向通路增益。
称为流图特征式。
这里:aL∑是所有单独回路之和;b c L L ∑表示两、两不接触回路增益的乘积之和;defL L L∑表示三、三不接触回路增益的乘积之和。
k ∆称为流图余因子。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2.动态过程与稳态过程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任何一个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可以分成动态过程和稳态过程两部分。
1) 动态过程:又称过渡过程或瞬态过程,指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系统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响应过程。
表现为衰减、发散或等幅振荡形式。
用动态性能描述动态过程的时域性能指标。
2) 稳态过程:又称为稳态响应。
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当时间t 趋于无穷时,系统输出量的表现方式。
反映系统输出量最终复现输入量的程度。
用稳态性能描述稳态过程的时域性能指标。
3.动态性能与稳态性能1)动态性能 通常以阶跃响应来定义动态过程的时域性能指标。
如图3-1所示图3-1 阶跃响应11nk kk P p ==∆∆∑1a b c d e f L L L L L L ∆=-+-+∑∑∑其动态性能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延迟时间t d (delay time ):响应曲线第一次达到其终值()h ∞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上升时间t r (rise time) :响应从终值的10%上升到终值的90%所需的时间;对于有振荡的系统,亦可定义为响应从零第一次上升到终值所需的时间。
峰值时间t p (peak time) :响应超过其终值到达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
调节时间t s (settle time) :响应到达并保持在终值的5%之内所需的最短时间。
超调量σ%:2)稳态性能:通常用在阶跃函数、斜坡函数或加速度函数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来描述。
衡量了系统的控制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4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1)传递函数为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时间常数T 反映系统的惯性,惯性越小,响应过程越快。
5.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1)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为:()()Tc t c t +=11+Ts /()1,(0)t T c t e t -=-≥/()(),(0)t T c t t T Te t -=-+≥222()()()2n n nC s s R s s s ωζωωΦ==++ 结构图如下图3-3:图3-3 二阶系统结构图其中,n ω称为自然频率(或无阻尼振荡频率),ξ称为阻尼比(或相对阻尼系数)。
闭环特征方程为:其两个根为所以,ζ<0时,特征根的实部为正时,系统的动态过程为发散的正弦振荡或单调发散的形式,二阶系统是不稳定的;0<ζ <1 时,动态过程表现为衰减振荡形式,称为欠阻尼二阶系统;ζ =1时,动态过程表现为无振荡形式,称为临界阻尼系统;ζ >1时,动态过程表现为无振荡形式,称为过阻尼系统。
动态过程曲线如图3-4所示。
图3-4 二阶系统动态响应曲线2)欠阻尼(0<ζ<1)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这里, 称为阻尼角,表示闭环极点到原点的连线与负实轴的夹角;=ζωn延迟时间td上升时间tr()1sin(),(0)t d c t t t δωβ-=+≥arccos βζ=d ωω=峰值时间tpp dt πω= 超调量σ%调节时间s t 3s t δ=3) 比例-微分控制系统:系统结构图如图3-53-5 比例-微分控制系统PD 控制系统与原系统比较如下其中 ,表明比例-微分控制不改变系统的自然频率,但可增大阻尼比。
PD 控制相当于给系统增加了一个闭环零点,- z =-1/T d ,称为有零点的二阶系统。
T d =0,称为无零点的二阶系统。
4)测速反馈控制系统:系统结构图如图3-6PD 控制原系统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开环增益233(%-2n dd T ωξξ+=测速反馈控制系统结构图测速反馈控制系统与原系统比较其中,表明测速反馈控制不改变系统的自然频率,但可增大阻尼比。
测速反馈控制增大开环增益,加大系统在斜坡输入时的稳态误差。
7.稳定性分析1)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稳定性:是指系统在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
●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在初始扰动的影响下,其动态过程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并趋于零(原平衡点),则称系统渐近稳定。
2)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脉冲响应●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所有根均有负实部。
●或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均严格位于左半s平面。
5)劳斯判据劳斯稳定判据:当且仅当劳斯表第一列所有各元素均为正时,特征方程是稳定的;否则特征测速反馈原系统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开环增益2n ttKωξξ+=)(lim=∞→tct●劳思表中某行的第一列项为零,而其余各项不为零,或不全为零。
用因子(s+a)乘以特征方程,其中a可以为任意正数,再对新的特征方程应用劳思判据。
●劳思表中出现全零行以全零行上面一行的系数构造一个辅助方程:F(s)=0,并对之求导,用所得导数方程的系数取代全零行的元,继续运算。
8.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1)误差的基本定义在系统输入端定义的误差:E(s)=R(s)- H(s)C(s)在系统输出端定义的误差:E′(s)= E(s)/H(s)误差本身是时间的函数-1-1ts ss e(t)=L [E(s)]= L [(s)R(s)]=e (t)+e (t)e φ⋅ ts e (t)为瞬态分量,ss e (t)为稳态分量。
稳态误差:lim ()ss t ess e t →∞=2)系统型别: 开环传递函数K 为开环增益;τi 和Tj 为时间常数;ν为开环系统在s 平面坐标原点上的极点重数。
ν=0,称为0型系统;ν=1,称为Ⅰ型系统;ν=2,称为Ⅱ型系统……。
3)终值定理法 根据终值定理9.减小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1)增大系统开环增益或扰动作用点之前系统的前向通道增益。
2) 在系统的前向通道或主反馈通道设置串联积分环节。
● 扰动作用点之前的前向通道积分环节数与主反馈通道积分环节数之和决定系统响应扰动作用的型别,该型别与扰动作用点之后前向通道的积分环节数无关。
● 如果在扰动作用点之前的前向通道积分环节或主反馈通道中设置ν个积分环节,必可消除系统在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1) 根轨迹: 开环系统的某一参数从零到无穷变化时, 特征方程的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2)根轨迹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稳定性: 根轨迹不会穿越虚轴进入右半s 平面,则系统稳定。
● 临界开环增益: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处的k 值。
● 稳态性能:a)由坐标原点处的极点数确定系统类型;b)根据稳态性能可以确定闭环极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3)动态性能:● 过阻尼: 所有闭环极点位于实轴上;11(1)()()(1)m i i n j j K s G s H s s T s υυτ=-=+=+∏∏00()lim ()lim1()()ss s s sR s e sE s G s H s →→==+● 临界阻尼: 闭环两个实数极点重合; ● 欠阻尼: 闭环为复数极点 。
2. 根轨迹方程 :设反馈控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可写为:1111*()()()()()()*()f kG i j i j nmiji j K s z s p s G s H s s p K s z φ====--==-+-∏∏∏∏*G K 为开环前向通道根轨迹增益,k*为开环根轨迹增益。
● 闭环根轨迹增益等于开环前向通道根轨迹增益; ● 闭环零点由开环前向通道传递函数的零点和反馈通道传递函数的极点组成; ●根轨迹方程对应相角方程3.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1)法则一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 2)法则二: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开环有限极点数n 和有限零点数m 种的较大者,它们是连续的且对称于实轴; 3)法则三:当n>m 时,有n-m 条根轨迹分支沿着与实轴交角为 , 交点为 的一组渐近线趋向无穷远处; 4)法则四:若实轴上某一区域的右边开环零极点数之和为奇数,则该区域必是根轨迹; 5)法则五:l 条根轨迹的分离点坐标是方程 的解d ,分离角为 6)法则六:根轨迹的起始角11()()(21)0,1,2,......m nj i j i s z s p k k π==∠--∠-=+=±±∑∑(21),0,1,2,......,1a k k n m n m πϕ+==---11n m i j i j a p z n mδ==-=-∑∑1111m ni i j i d z d p ===--∑∑(21)k l π+11,(21)();0,1,2,......j ij i m n z p p p j j j ipi k k θπϕθ==≠=++-=±±∑∑终止角7)法则七:若根轨迹与虚轴相交,可用劳思判据确定交点上的K*和 ω 值,也可令闭环特征方程中的 ,然后分别令其实部虚部为零而得;8)法则八:当时,可据此判断根轨迹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