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洪涝灾害概述

中国洪涝灾害概述

中国洪涝灾害概述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于降水过多或者河水湖水泛滥等原因,导致土壤水分过饱和,地面无法及时排水,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损失的一种自然灾害。

下面我将对中国的洪涝灾害进行概述。

中国洪涝灾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东北、东南沿海、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西南等地是我国洪涝灾害高发区。

东北地区由于受到台风、冷涡等气候系统的影响,降水量较多,加上冰雪融水和夏季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

东南沿海地区受到台风、季风等气候系统的影响,雨量较为充沛,加上地形复杂,易造成洪涝灾害。

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流域,河湖密布,水利设施发达,但也由于雨量集中、地势平坦等因素,使得该地区易受洪涝灾害威胁。

珠江流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地区,也受到台风和暴雨的影响,较易发生洪涝灾害。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山多河险,山洪、浸润洪水等较为常见。

洪涝灾害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是农田造成重大损失,洪水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栽种农作物的大量劳动和资金化为乌有,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收入。

其次是城市生活受到影响,洪水淹没低洼地区,水浸入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交通瘫痪、供水中断、电力短缺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此外,洪涝灾害还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恶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造成破坏,长期积累还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等其他灾害的发生。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完善防洪设施。

在重点洪涝地区加强了堤防、水闸、水库和排涝设施的建设,提高了防洪能力。

其次是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

中国气象部门建立了全国各地的气象站网和雷达监测网,同时加强了对洪涝灾害的预警和预报能力,在灾前能够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另外,加强洪涝灾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了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支持,为受灾地区提供物资和人力支持。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力量所导致的灾害事件。

由于中国位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包括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多样、地形变化剧烈等因素,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地理特点。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由于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泛滥、雨水过多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情况所引起。

长江、黄河和淮河流经多个省份,其中尤以四川、湖南、浙江、河南等地更为频繁。

洪涝灾害不仅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还对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损失巨大。

二、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中国的另一个常见自然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中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北地区和台湾等地。

其中最严重的地震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影响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

台风带来的狂风和豪雨对当地的农作物、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福建、广东、浙江等省份是台风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在近年来有所增加,对中国的影响也愈发严重。

四、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干旱导致土地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阻,牲畜缺水,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势高、气候干燥,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干旱灾害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五、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由于中国地势复杂,包括高山、丘陵、河流等地形,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

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土地下滑导致房屋和道路的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的山区,雨水冲刷土壤形成泥石流,造成山洪、堰塞湖溃坝、村庄毁灭等后果。

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是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中国南方地区旱涝灾害频发原因与预防策略

中国南方地区旱涝灾害频发原因与预防策略

中国南方地区旱涝灾害频发原因与预防策略中国南方地区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经常发生旱涝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将分析旱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首先,南方地区旱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是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愈发凸显,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也趋于不稳定。

这导致了降雨分布不规律,时有暴雨和干旱的发生。

例如,今年南方一些地方干旱问题严重,造成农作物减产,而去年夏天又遭遇了超强台风的影响,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建立健全的气象预警体系至关重要。

其次,南方地区地势复杂,山区集中且河流众多,也是导致旱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

在南方地区,雨水流向多山区,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同时,河流众多且纵横交错,当遭遇大范围降雨时,易造成河水上涨,引发洪灾。

因此,对于南方地区来说,建立完善的水利设施,改善排涝条件,以应对突发的洪水和山洪泥石流事件至关重要。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导致南方地区旱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的水泥地和高层建筑取代了绿地和耕地,导致地表径流增加,降雨深浅流的比例失衡。

同时,过度开发河流和湖泊,破坏了自然的水循环系统,加剧了水资源的枯竭情况。

因此,应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和水资源保护,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保护和恢复湿地和水源地,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破坏。

针对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旱涝灾害,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预防策略。

首先,加强气象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灾害预警效果。

利用现代化的气象仪器和预警技术,及时预测和预报降雨情况,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其次,需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改善排涝条件。

修建和完善大型水库、梯田、水渠等水利工程,合理调节水资源,增加防洪能力。

同时,加强山洪泥石流治理工作,开展固土保护和植被恢复,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也是重要的一环。

保护湿地和水源地,保持生态平衡,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中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析

中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析

中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析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洪涝灾害频发。

而洪涝灾害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还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方面造成严重破坏。

下面将对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

首先,自然因素是引起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受到多种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

夏季气候炎热潮湿,雨水较多,地表蒸发量大,降雨过多则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另外,中国多山地带众多,山坡地和丘陵地势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

其次,人为因素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加之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引起了洪涝灾害的加剧。

城市化过程中,过度开发、填埋湿地、破坏植被等行为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洪水泛滥的风险增加。

农业方面,过度开垦河湖滩涂、滥用农药化肥等行为使农田排水不畅,加剧了洪涝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再次,气候变化也对中国洪涝灾害产生了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加,中国的极端天气现象也愈发频繁。

短时间内大范围的降雨、突发性暴雨等气象现象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最后,灾害管理不到位也是洪涝灾害发生与扩大的原因之一、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可以预测的,但由于一些地方的灾害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防洪设施不完善、预警机制不健全,增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

综上所述,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气候变化和灾害管理不到位。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城市,加强自然生态恢复,加强灾害预防和减灾工作,以及制定科学的应对洪涝灾害的政策和技术标准。

只有全面防范和积极应对,才能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和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我国危害最大的三种自然灾害是

我国危害最大的三种自然灾害是

我国危害最大的三种自然灾害我国危害最大的三种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地震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等。

成因: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中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

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

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折叠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

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折叠城市洪灾形成的原因一到夏天,很多城市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原因有以下几点:1:夏季雨水多。

2:城市雨水比农村多。

城市的"雨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多),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到10%。

3: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

雨水多了后排不掉。

4:虽然有下水道,但是"国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车"(不信,去看美国大片),我们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

地上21世纪,地下上世纪50年代。

城市规划建设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轻地下,轻基础,轻底子。

5:城市地势低,外来洪水容易入侵。

城市往往建设在地势地平的地方,导致外来水量多,自然排水不易。

6: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

分类折叠概述洪涝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

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

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洪涝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地区发展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洪水成因分析报告

洪水成因分析报告

洪水成因分析报告1. 引言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了解洪水成因对于预测、防治和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洪水的成因,以便更好地理解洪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 气候因素气候是洪水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频率的增加都可能导致洪水的发生。

气候变化也对洪水发生产生影响,例如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更加频繁和剧烈的降雨事件,从而增加洪水的风险。

3.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对洪水的发生和规模也有重要影响。

地形、土壤类型和河流网络等都会影响洪水的形成和传播。

例如,山区通常更容易发生洪水,因为其地形陡峭,水流速度更快。

土壤类型也起到关键作用,不透水的土壤会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增加洪水的风险。

4. 河流和水库管理河流和水库的管理也对洪水的发生和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位和流量的控制能力决定了其抵御洪水的能力。

水库的建设和管理可以调节水位,储存雨水,减轻洪水的威胁。

然而,不当的管理和维护可能导致水库溃坝,进而引发洪水。

5.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也会对洪水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

城市的排水系统需要设计得足够强大和灵活,以承受大量降雨并迅速排水。

如果城市排水系统不足以处理大量降雨,洪水的风险将会增加。

此外,城市建筑物的设计也应该考虑洪水的可能性,例如提高建筑物的抗洪能力和采取防水措施。

6.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引发洪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度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化可以影响自然的水循环,导致水流过快无法有效排水。

此外,不当的土地利用和农业实践也可能导致土壤侵蚀,进而增加洪水的风险。

7. 结论洪水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通常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了解洪水的成因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

未来,应该加强对气候变化和城市规划的重视,以降低洪水的风险并提高社区的适应能力。

以上是对洪水成因的分析报告,希望能够提供有关洪水防治和减灾工作的参考。

《中 国的水文灾害》 讲义

《中 国的水文灾害》 讲义

《中国的水文灾害》讲义一、引言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这使得中国成为一个水文灾害频发的国家。

水文灾害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中国的水文灾害,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水文灾害的主要类型1、洪水灾害洪水是中国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水文灾害之一。

洪水的形成通常与暴雨、长时间的强降雨、冰雪融化、堤坝决口等因素有关。

按洪水的来源,可分为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等。

暴雨洪水多发生在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松花江等流域。

由于夏季风的进退和强弱变化,导致这些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容易引发洪水灾害。

山洪是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

它往往由暴雨引发,发生在山区的河谷、沟谷等地。

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当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迅速融化,容易形成洪水。

冰凌洪水则是在河流封冻和解冻期间,由于冰凌阻塞河道,导致河水漫溢而形成的洪水。

2、雨涝灾害雨涝是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地区造成的灾害。

它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

这些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加之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容易发生雨涝灾害。

3、干旱灾害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人畜饮水困难的现象。

中国的干旱灾害分布广泛,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都经常遭受干旱的威胁。

其中,华北地区的春旱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较为典型。

4、风暴潮灾害风暴潮是由强烈大风扰动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中国的风暴潮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等地。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危害最为严重,往往伴随着狂风、巨浪和暴雨,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中国水文灾害的特点1、频率高由于中国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复杂,水文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

以中国水灾为例,分析孕灾环境特征

以中国水灾为例,分析孕灾环境特征

以中国水灾为例,分析孕灾环境特征
中国水灾的孕灾环境特征主要可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环境因素两大类。

自然环境因素:
1. 大气环境因素:中国地处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易产生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如强降雨、雷暴等,造成洪涝灾害。

2. 地形地貌因素:中国地域广阔、地势复杂,南北气候和地形的差异明显,四季分明,自然条件复杂。

如强降水导致山洪爆发,地表水快速下泄形成暴涨河流等。

3. 水文地质因素: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地表水等水文地质条件在一些地区极为复杂,造成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加剧了洪涝灾害的程度。

人为环境因素:
1. 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工业、城市化等建设,过度开垦、规划不合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填埋等,导致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改变,增加了洪涝和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2. 生态环境退化:过度采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土地使用、环境污染等,破坏了水土保持体系,加剧了洪涝的灾害性。

3.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土地大量消耗,加剧了城市内涝和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地形坡度发生变化,导致原有的自然水文和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洪涝和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

综上看来,中国水灾的孕灾环境特征主要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所造成,需要采取综合的、人为控制并融入自然环境的治理措施,以更好地减少洪涝等灾害带来的损失并加强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高考地理复习 中国的水文灾害

高考地理复习 中国的水文灾害

类型 洪水来源 主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 风、锋面 的中下游平原。
等带来的
暴雨
时间上与暴雨时间存在高 度一致性,在东部季风区, 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 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 由积雪融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
洪水 水和冰川 和东北山区。
珠江
图2.19中国洪水频率分布图(1949—1989年)
读下图,说出我国特大 洪水点位主要分布的地区?
主要分布我国 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 珠江的中下游 平原地区。 中国洪水点位图
6、我国雨涝的主要分布区:
(1)雨涝的诱因: 气候因素:季风区降1雨10多0E、暴雨45集0N中;
(2)致使涝灾的根本原因: 雨涝主要
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融雪、冰凌、风暴 潮等引起的洪流,以及洼地、低地等因为排 水不畅等造成积水等现象,致使土地、房屋 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损失。称为洪涝灾害, 泛称水灾。
一、洪水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洪水灾害频繁而严重的 国家之一;
2、洪灾总体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 突发性强、损失大(洪灾造成的经济损 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 一位);

围湖造田

森水 林土 陡流 坡失
泥 河湖蓄洪
沙 泄洪能力

下降

加重 洪灾

垦 下游低洼地 资产、人口
过度开发
等密度加大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结论:人为活动对灾情有着“放大”和“ 缩小”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地共存 和协调关系,才能使生存环境变得更安全 。
二、风暴潮灾害
一般影响范围 严重影响范围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文摘要: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

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

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long rough road to go.关键词: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水利工程修建;高新技术;非工程措施。

[洪涝灾害的原因]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洪涝灾害的原因]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洪涝灾害的原因]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1)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尤其是滥伐森林,破坏水土平衡,生态环境恶化。

如前所述,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虽已治理51万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亿吨,河流带走的泥沙约35亿吨,其中淤积在河道、水库、湖泊中的泥沙达12亿吨。

湖泊不合理的围垦,面积日益缩小,使其调洪能力下降。

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调查,70年代后期,中国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约有2300多个,总面积达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湖泊水资源量为7077亿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亿立方米,占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的8%。

建国以后的30多年来,中国的湖泊已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万平方千米,占现有湖泊面积的%,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

长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减少,1954年以来,湖北、安徽、江苏以及洞庭、鄱阳等湖泊水面因围湖造田等缩小了约万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涝的能力。

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占,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使许多河流的河床抬高,减少了过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滥的机会。

如淮河干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

此外,河道被挤占,束窄过水断面,也减少了行洪、调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2)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偏低。

中国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黄河下游可预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余长江、淮河等6条江河只能预防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

许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差,经常处于一般洪水的威胁之下。

广大江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洪水威胁范围的面积达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其中有耕地5亿亩,人口亿,均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60%。

此外,各条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农村地区排捞标准更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远不能满足目前防洪排涝的要求。

(3)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受灾程度加深。

一方面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却使受灾程度大幅度增加。

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类型以及防洪减灾应对方法

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类型以及防洪减灾应对方法
社会 科 学
Ci w e noealrus ha e c ogsnP d t nN T h li U o l U l d c U
中国洪 涝灾害 的成 因类型 以及 防洪 减灾 应 对 方法
李 斯 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北 省 水利 水 电勘 测 设 计 研 究 院 , 津 30 5 ) 河 天 0 2 0 摘 要 : 涝灾 害是我 国极 为严 重 的 自然 灾 害之 一 , 洪 具有 频 率 高 , 围广 , 失 大的 显著 特征 , 范 损 笔者 从 自然 地理 环境 和 社会 经 济
环境 两方 面入 手 对 洪涝 灾害 的成 因类 型进 行分 析 , 时提 出防 洪减 灾的 对应 办法 。 同 关 键词 : 涝 灾害 ; 因; 洪减 灾 ; 对方 法 洪 成 抗 应 中图分 类号 : V 7 文献 标识 码 : T 8 A
洪水, 雨、 是暴 急骤冰雪 融化 、 风暴潮 和水库垮 坝等 自 或人为 因素 然 2 - 川径 流量 。我 国河 川年径流量 为 2 l5 M , 33 河 7 】亿 居于世 界第 三 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 的现象。中国是世 界上 洪 位 , 存在地 区分布差 别大 , 季节分配 , 年纪变化 不平衡 , 河流携带泥 沙较 多 涝灾害最为严重的 国家之一 ,大约 23 / 的国土面积 、 %的耕地受到 洪水 的特 点。由于地 势特 和年降水量分布我 国年径 流量总趋势是 南南 向北 8 0 的威胁 。 洪涝灾 害在我 国发生的频率高 , 范围广 , 大 , 因是多方面 递减 , , 损失 其原 近海 外流河 , 山地等 区域相对较多 。 在一年 四季 中大部分 地区夏秋 的 , 者从 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方 面人手 对洪涝灾害 的成 因 径流多 , 笔 春东径 流少 , 极易发生 季节性洪涝灾 害。此 外河川径流大导致河 类 型进 行分析 , 同时提出防洪减灾的对应办法 。 川泥沙含量增多 , 了个大 江河 的洪峰流量 , 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加大 加 1 . 我国洪水 的主要类型 : 洪水 的成 因分析 , 国洪水 分为 : 雨洪 按 我 暴 2 .湖泊 。我国湖泊众多 , . 3 4 东部地 区大型湖泊分 布密集 , 季风气候影 水、 山洪 、 融雪洪水 , 溃坝洪水 、 冰凌洪水 、 和风暴潮 等 , 其中 , 暴雨洪 水发 响导致 湖泊水位变化显 著 , 所以调蓄水量 , 防洪调 洪的功能显著 , 14 自 9 9 生的最 为频 繁 , 影响范 围广 大 , 危害也最 为严 重。 年 以后 , 国东部鄱 阳湖 , 我 洞庭 湖等大型 湖泊多 已建闸控制 , 然湖泊 由天 2 国洪水的 自然成 因 : . 我 多变的 自然条件 复杂的地理环境 , 了我 转变为水库 型湖泊 , 防洪 蓄水 的作用 , 而减轻 了江河 洪水的威 胁。 形成 起到 从 国发生洪涝灾 害的重要 原因。 3 . 我国洪水的人为成 因。洪水灾害的发展与演变 , 就是人与 自然关系 2 地形地势 。 . 1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 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 以青藏高原为 的发展和演变 。我 国人 口 布}|基 本为东部季风 区的广 大平 原地区人 分 寺 代表 的高原区域 , 平均海拔高达 4 0m 以上 , 00 是许 多江河的 主要 产水区 , 口密集 , 而西部干旱 , 干旱气候 区人 口分 布稀少 。而人 口的增长 和分布 半 在这个 区域内 , 因为多数 河流切 割较深 , 然形 态原始 , 自 所以受洪水 威胁 与耕地面积 的扩展基本 一致 , 的发展 都受到 自 二者 然条件 的制约 , 对 人类 相对较小 。地势的第二级 阶梯上平均海拔 在 10 — 0 0 0 2 0 米之 间 , 中 四 不利于 自身发展 的自然条件 的改 造 , 了 自然灾害 的发生。与此 同时 , 0 其 加剧 川盆地受洪水威胁较重 。 第三 阶梯包括 东部 宽广的平原和丘 陵, 其中平原 随着经济 的发展 , 的进 步 , 对洪水 的调控 能力不断增强 , 社会 人类 江河洪 面积约 占全 国面积 的 1%, 口稠密 , 2 人 经济发达 , 人水关系 复杂 , 江河湖泊 水形成机制和规律也逐步发生 变化。 的主要泄洪通道都分 布于此 , 以洪水威 胁最为严重 。 所 3 植被减 少 : . 1 人类 的过 度砍伐导 致地表植 被 的逐年 减少 , 植被减 少 除此之外 , 、 、 , q e, 的地貌特征对洪水也 有 对 洪涝灾害的影响 以森林最为 突出,森林过度 砍伐削弱 了对降水 的储 蓄 岩溶 黄土 沙漠 冰) ̄g4规模 定的影响 。 例如黄土高原是我 国主要 的黄土分 布地 , 由于黄 土的土质疏 能力和对雨 洪的再分 配功能 , 地径流速 度加快 , 相对集 中 , 而 使林 洪水 从 松, 透水性 强 , 腐蚀力差 , 抗 加之植被 缺乏 , 使得 这一地 区水 流侵蚀 严重 , 加 大了河流的泥沙淤积和 中小河 流的山洪威 胁。 水土大量流失 , 水含沙量较 大 , 洪 造成一 些支流 和细小河流 的大量淤积 , 3 水 土流失 : _ 2 水土 流失是 森林 等植被 过度砍 伐后的必然结 果 , 对洪 甚至出现泥石流现象 。 易形成河流洪水 。 极 水灾 害的影 响表现为增加河流 的含沙量 , 形成下 游水库湖泊 的淤积 , 破坏 2 季风气候 。我 国是 大陆. 季风气候 国家 , . 2 『 生 每年 的北温带夏季风 活 天然河湖调 蓄和宣泄洪水 的能力 , 加剧 了洪水的危害 。 以, 所 水土流失 , 是 动导致 出现洪涝灾害性天气 ,从而对我 国降水产生重要 的影响 。以东经 我 国防洪减灾工作 有效 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 15 10 0 。~ 1 。为界 , 夏季风分 为东南夏季 风和西南 夏季风两 种 , 中西 将 其 3 3湖泊 围垦 : 大规模 围垦对洪 水 的影 响是严重 的 , 长江 中下 游是我 南 夏季风爆 发 I 生很强 , 从每年 的 5 月下 旬开始爆发 北进 , 云南 、 I 使 四川等 国洪涝灾害 的多发 地区 , 区内分 布有 众多的通江湖 泊和洼地 , 是长江洪水 地 降水迅 速增加 , 月份逐步撤 退。这样 的季风气候() 1 0 1使我 国的年降水 的天然调蓄场所 。对减轻 洪涝 灾害 , 护湖区人 民生命 财产起着重大作 保 量 分布从 东南 沿海到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以大兴安岭 向西 南延 伸至西藏 用 , 但是 , 近几十年来 , 由于泥沙淤积 和人类 围垦 , 中下 游湖泊面积减 长江 拉 萨 附 近的 4 0m等 降水 量 线为 界 ,此 线 以东年 降 水量 较 多 ,均在 少 了 1 , 0c / 调蓄洪水 的能力 大大减 低。 3 湖泊本是江河 的调 节器 , 围垦后 湖泊 4 0 m 以上 ,为湿润地 区 ,此线 以 不但减少 了对江河 洪水调 蓄的容积 , 0c 而且大量 的涝 渍水还要 向江河排放 。 西 , 年 降 水 量 从 40m 减 小 到 围垦恶化 了湖 区的水情 , 0c 导致洪 水位升 高 , 洪水持续 时间延长 , 频率 洪水 lO m 以下 , Oc 为干旱地 区 。( ) 2 使我 升高 , , 。渍灾 害加重 , 为制约湖区甚至我国经济发展的心腹之患 。 洪涝 成 地区 雨季起 止 时间 崖季风起止时问 国的降水量 年纪变化很 大 , 例如 , 东 3 人 口 长导致城市化效应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 的必然产物 ,0 . 4 增 8 年 我国城市化水平 发展迅速 , 使得城 市气候和下垫条 件发生 了明显 华北 7 1 月 0H~ 月 2 7 l ~ 月 2 部湿润地 区最 大年降水量 于最小年 代 以来 , 8 8日 月 0 9 日 降水量之 比达 2 6 3促成 我 国各 变化 , 了城市洪 水水文进 一步恶化 , ~ 。() 导致 出现了洪 峰波形尖 陡 , 峰流量 洪 氆 巾 6 9H ~ j 月 9, 5H 6 1 月 0日 ~ 月 1 地的雨季分 布 ,我吲主要地 区雨季 增加 , 9 2U 水位升高洪水重现期缩 短等现象 , 热 岛效应 … 雨 岛效应 ” ” ’ 较为明 起 止 日期于夏 季风起止 日 期基本 对 显。 由于人 口, 物以及工商企业密集 , 建筑 在城市 的发展过程 中, 大面积的 华南 4月 日一 9月2 4月2 1H 6日~ 9月2 7日 应 。( 见表 1 1( ) - ) 使暴雨在我 国出 天然植 被和农 业耕地被住宅 , 4 街道 , 等替代 , 工厂 下垫面 的滞水性 , 透 渗 现频繁 , 界其他国家相 比, 与世 我国暴雨强度大 , 范围广 。 照暴雨 的时空 减弱 , 按 使得城市集 水区天然调蓄能力 变小 , 汇流速度加快 , 系数增大 , 径流 尺度特征 , 大强度 暴雨分 为局地性暴雨 和大 面积暴雨 , 中 , 其 大面积暴 雨 加大了城市的成灾风险 。 是导致大江大河产生洪水 的主要原 因。 4 . 防洪减灾 的对应 办法 。防洪减灾 是和平年代 国家安 全 中的一项重 2 流域水 系 : . 3 流域水 系在一定程 度上是反映洪水的 自然分布特征 。 大事 务 , 也是政府 提供的最大社会公益事业 。从 我 国国情来看 , 更应 防洪 2 . 流域分 布。 .1 3 我国流域 包括�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台风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台风

滥 伐 森 林 陡 坡 开 垦
围湖造田
水 土 流 失 泥 沙 堆 积 河流蓄洪 泄洪能力 下降
加重 洪灾
下游低洼地 过度开发
资产、人口 等密度加大
2008年的那一场雪 比以往时候来得更猛一些 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 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影响我国的寒潮
1.寒潮的定义
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 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 低气温又在5°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以后又补充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流域 以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C以上,长江中下 游地区最低气温达4°C或4°C以下,陆上有相当于 三个行政大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伴 有6~8级大风者,称为寒潮或强寒潮。未达到以上 标准者,则称为较强冷空气或一般冷空气。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1.主要特征: ①出现次数多
资料1:干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 发生的次数。在1951年至1990年 的30年中,全国共发生干旱300次, 洪涝236次,干旱次数占干旱和洪 涝总次数的56%。
1.主要特征: ②持续时间长
资料2: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正 常的,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1949年间发 生干旱170次,其中115次是连年发生的。 1637-1643年和1939-1945年干旱竟持 续7年之久。1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 发生的现象,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858- 1961年连续4年干旱,农业减产;1966- 1968连续3年干旱;1951-1980年我国华 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秋连旱的年份有 14次。
①长江流域夏季风异常,大部分地 区先后普降大雨和暴雨是根本原因。

《中 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讲义

《中 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讲义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讲义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气象灾害。

在中国,干旱的分布范围广泛,华北地区常常出现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多伏旱,西南地区易发生冬春连旱。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水资源的供应,造成人畜饮水困难,还可能引发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二)洪涝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融雪、冰凌、风暴潮等引起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水位迅猛上涨而引发的灾害;雨涝灾害则是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土地所造成的灾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尤其是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

洪涝灾害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三)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每年夏季和秋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会摧毁建筑物、破坏农作物、影响交通运输,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寒潮入侵时,会带来急剧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中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季和初春时节,北方地区受其影响较大。

寒潮可能会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影响畜牧业生产,还会对交通运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五)沙尘暴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中国的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

沙尘暴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出行和健康,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洪涝灾害(一)形成原因1、气候因素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这是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气候原因。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形成洪涝。

中国的灾害

中国的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一、中国地质灾害基本概况1.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2)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3)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2.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影响。

(2)时间分布特点。

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二、难点突破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1.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2.①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牧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②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出现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③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2.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①在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烈度大的地区,地表岩层破碎,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②有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③在中、上游地区有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给充沛的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以引起泥石流的爆发。

中国的水文灾害一、中国水文灾害概况1.洪水灾害(1)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3)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示意图
通过视频和相关资料,你认为1998 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选派 代表回答。后面的同学请不要重复前 面同学的观点,时间2分钟)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知识研究
阅读课本110页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回答下 列问题:(请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回答,时间1分钟)
案例分析
阅读课本109页的文字和图片,找出1998年 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特点。(独立阅读思考, 然后举手回答,时间2分钟) 1、洪水发生早、来势猛。 2、洪峰次数多、水位高。 3、洪水持续时间长。
相关视频
1998年长江洪灾相关资料:
(1)水情:1998年长江流域相继遭 受特大洪水,长江干流先后出现8次 洪峰,中游河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 位多次超历史最高。在19条主要支流 中,有一些水文站最大流量和最高水 位均超过实测历史记录。
(2)雨情:1998年长江以南地区暴雨日数多、 强度大,降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长江流域降 雨大致分为4个阶段: 一阶段:降雨集中在鄱阳湖区和洞庭湖区。
二阶段:降雨集中在四川、重庆、鄂西北等地。
三阶段:降雨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
四阶段:降雨集中在长江上游。 1998年6—8月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为670mm, 比多年平均降雨值多183mm,偏多37.5%。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整体感知
阅读课本108页《阅读——20世纪90年代 我国洪涝灾情》,你从表格中体会到了什么? (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回答。) (1)洪涝灾害是我国频繁发生、十分常见 的自然灾害。 (2)洪涝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极其广泛。
树立概念
阅读课本108页表格上面的自然段,思考 什么叫洪涝灾害?(找到之后请举手回答)
7-8月份
6-7月份
4-5月份
读了上面的表格,你认为我国东部季风 区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季风进退的变化
请你思考:夏季风势力强的年份会怎样?夏季风 势力弱的年份呢?
北涝南旱
北旱南涝
阅读课本110页正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己在书上划出我国暴雨的特点。
迁移运用
结合课本110页“淮河流域图”,完成111页 活动题第2题。(先独立阅读,然后小组讨论, 完成后小组选派代表回答,注意后面的同学不 要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时间3分钟)
1、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影响较大 的因素是什么?
2、为什么说气候是影响洪涝灾害较大的因
素?
知识准备
锋面雨带的形成:
热带海洋气团(东南季风)与南下冷气 团相遇而成。
季风的强弱和推移速度影响到我国东部 旱涝情况。
阅读课本110页第3、4、5、6自然段,回 答: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是什么?(独 立阅读思考,然后自由回答,时间1分钟)
能力提升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然后选派 代表回答,注意后面回答的同学不要重复 前面同学的观点,时间3分钟。 1、你认为防洪减灾的措施有哪些?
2、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应对洪水灾害?
2题答案参见《师说》74页
谢谢大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