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方剂学教案(中医药)

方剂学教案(中医药)
3.九味羌活汤配伍黄芩、生地的意义
4.小青龙汤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义
5.银翘散以银花、连翘为君的意义
6.银翘散中配伍荆芥穗、豆豉的意义
7.败毒散的逆流挽舟作用
主要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媒体资源
⑤月经不调(经脉有寒者)──炮姜、艾叶、香附
【特点】
(1)为辛温发汗的和剂(桂芍之比3:3),为辛温解表的代表方。
(2)为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之要方,代表方。(3)长于调和营卫,又可调和阴阳、气血。
【比较】共性:风寒表证
麻黄汤──发汗力强,辛温解表重剂,且宣肺平喘,解表散寒──风寒表实,肺实喘咳。
桂枝汤──解表力弱,辛温解表和剂,长于调和营卫—风寒表虚证营卫不和之内伤杂病。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
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1、麻桂相须为用,除外寒而宣肺气,加强发汗、散寒、解表力。
2、姜、辛、味相配,温肺化饮散寒,敛肺气而平喘;散中有收,使散肺寒、
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咳嗽而不留邪。
3、五味子:敛肺气、止咳喘;白芍:益阴血而敛津液。
佐助: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理气化痰、宣肺止咳
(桔──升肺气、前──降肺气)
佐制:人参──益气健脾助正气奋起祛邪
人参:①扶正以助祛邪。②补气以防辛散耗伤气阴。
佐使:生姜、薄荷、甘草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湿邪化热、阴虚外感者忌用
【特点】1.祛邪解表之中佐少量人参,散中有补,祛风解表不伤正;扶助正气祛邪外出。
第0(章/单元)课程教学方案

方剂学案例式教学探讨

方剂学案例式教学探讨

作者简介叶品良(5),男,副教授。

基金项目中医高等教育学会临床研究会临床教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5)。

方剂学案例式教学探讨叶品良 刘婷婷(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关 键 词:案例式教学法;方剂学;教学方法 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合理运用方剂对防病治病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方剂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医药事业的传承。

为了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中医药学人才和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笔者近年来在本科教学中较多地运用了案例式教学法。

所谓案例式教学法通常是指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具体到《方剂学》教学中,我们通常在教学的中后期运用此法,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播放提前录制的多媒体临床声像资料,或用PPT 描述病案,把鲜活的病例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中医药知识进行讨论并做出相应的症候分析、辩证立法、处方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总结,纠正错误并将未讨论到的问题做一些补充,最后公布参考答案。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充分运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对于学生掌握和应用方剂学知识以及对以后临床实践十分有益。

一、运用案例式教学法的可行性学生在《方剂学》课程开设之前学过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等课程,已经有了一定的辨证论治基础。

教师备课时只要精心选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病案并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学生就可以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进行辨证。

在《方剂学》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辨出证型,随证立法,从而依法引出相应的方剂,这点学生是完全能够胜任的。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是以精炼典型的病案替代方剂中的适应证,所引用的病案则是教师根据所教方剂的功效、适应证精选的临床病案,因此并不需要增加教学时间。

实践亦证明,在相同的教学时间中,运用病案教学法能更好地完成《方剂学》的教学任务。

二、运用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效果首先,转变了部分学生对方剂学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设计-18课时(28P)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设计-18课时(28P)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方剂学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方剂学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 6 专业授课教师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 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中医药学方剂学的教学设计

中医药学方剂学的教学设计
气味等特征
制药设备:用于演示 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
煎药器:用于演示中 药煎煮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操作台:用于学生 自己动手操作,实践中
药炮制和制剂技术
教师队伍与教学管理
教师队伍:具备丰富的中 医药学知识和教学经验
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的教 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案 例、实践教学基地等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 方法,如讲授、讨论、实
利用多媒体技术, 进行模拟实验, 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
通过多媒体技术, 实现师生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学习
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合作学习,最后进行总结和反 思
中医药学方剂学的 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教教教教教 加学学学学学 目目内方评资 录标容法价源 项 标 题
01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 标题内容
0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方剂学的基 本概念、理论和 方法
熟悉方剂学的基 本方剂和常用药 物
理解方剂学的临 床应用和疗效评 价
改进教学策略:根 据评价结果,调整 教学策略,提高教 学效果
激励学生学习:利 用评价结果,激励 学生努力学习,提 高学习积极性
持续改进:根据评 价结果,持续改进 教学设计和教学方 法,提高教学质量
06
教学资源
教材与参考书目
• 《中医药学方剂学》:基础教材,详细介绍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 《方剂学》:经典教材,适合初学者学习 • 《中药学》: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药性 • 《中医基础理论》: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哲学思想 • 《中医诊断学》: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巧 • 《中医内科学》:了解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 《中医外科学》:了解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 《中医妇科学》:了解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 《中医儿科学》:了解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 《中医骨伤科学》:了解中医骨伤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方剂学教学设计

方剂学教学设计

方剂学教学设计1. 教学理念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方剂理论知识、方剂分类和使用方法,以及具备初步的方剂辨证能力。

本节课程旨在通过静态和动态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方剂学基础知识并加深对中医药学的理解。

2. 教学内容和目标2.1 教学内容方剂学教学内容包括:•方剂学的历史及意义•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方剂分类及常用方剂•方剂的药物组成及应用•方剂辨证及治疗基础2.2 教学目标通过对方剂学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方剂学的历史与发展•掌握方剂基础理论•熟知方剂分类及常见方剂•了解方剂药物组成及应用•具备一定的方剂辨证及治疗能力3. 教学方法和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方剂学的基础理论和常用方剂。

•案例教学:通过根据具体病症场景,介绍常用方剂的辨证论治和应用技巧,促使学生加深理解。

•组方实践:通过分组设计方剂,加强学生对方剂药物组成及应用的掌握。

•穴位配伍:通过介绍方程、经络关系,教授穴位配伍与方剂药物组成。

3.2 教学手段•课件:使用PPT制作课件,使学生能够视觉化的了解方剂学相关内容。

•书籍:准备相关教材,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

•模拟练习:通过模拟病例,让学生体验方剂的制剂、煎煮及服用的具体过程。

4. 教学评估及考核4.1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自我评估:学生通过完成课前预习的任务、课中参与讨论并完成小组任务,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

•学生互评:通过课堂上表现、小组合作等方面进行学生间的互评,旨在提升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

•教师评估: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作业、组合实践等进行评价和考核。

4.2 教学考核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小组合作等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出勤率:学生必须达到75%的出勤率,否则将无法参加期末考试。

•期末考核:包括闭卷考试和现场实践考核,占总评成绩的70%。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设计-18课时(28P)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设计-18课时(28P)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方剂学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方剂学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 6 专业授课教师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 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方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分析认识方剂,掌握其制备规程以及其特有知识,及时、准确地应用方剂起到很好的功效,有利于临床治疗和了解传统医药理论。

因此,探讨方剂学课程教学设计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首先,教学设计要以实践为导向,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旨,以紧密结合实践的实际需求的方法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安排学生实践操作,包括实际制备药材,制药等等。

具体实施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交叉搭配,加深学生对方剂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其次,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进行教学的培训,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技能培养到位。

教师还应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种形式进行多学科教学、案例教学和模型教学,强化学生的常规学习,让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在巩固知识点和理解技能方面受益更多。

最后,给学生设计有地位的考试,做到客观公正,以检验和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另外,还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开展一些学术活动,通过交流分享、团队协作等形式,让学生温故知新,学会学习,为学生的临床实践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总之,探讨方剂学课程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安排好实践操作,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让学生夯实基础,发挥自身潜力,有助于开拓学生分析思考方剂学的能力和提升方剂学理论的认知水平。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PPT课件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PPT课件

三、方剂学形成发展概要
1、方剂数量的积累与由博返约。
96592
283 323
0 古
6800
5300 2200
362 今
• 2、方剂理论体系的形 成和发展
• 黄帝内经 • 伤寒杂病论 • 和剂局方 • 伤寒明理论 • 医方考 • 医方集解
• 统编中医药高校教材 方剂学1-7
• 中医方剂现代研究
• 3、方剂分类的进步 • a按病罗列 • b辩病证罗列 • c按源流归类 • d按功用分类 • e以证类方 • f以法类方 • g同病异治按病证类方 • h综合类方
• 4、方剂学科的现代科技研究
上篇 治法论
•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 1、治法与治则的区别 • 治则是指导防治疾病的一般性大体原则。治法是指导防
治具体病证的确切原则。二者在针对病因、位、性、势 上的突出区别在于确切与宽泛。
• 实例判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辛温解表, 清肺化痰,温肾利水,滋阴补肾。
• • 根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这一原理,因此得出
判断:方剂的主治决定着与之相应的方剂配伍结 构。
1、基本病因病机决定配伍的总体结 构--第一层次。
• 证有层次,决定了与之对应的治亦有层 次。
• 病证之本是病因病机,治病必求于本。 所以,任何方剂配伍的基础结构是针对病 因病机那一部分用药。
• 由于病因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证,其基本 病机不外阴阳失调、邪正盛衰、升降出入 失常,因而,一切方剂的配伍结构,总体 上就不外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恢复升降 出入这一高层面结构。即第一层次。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方剂学第九版教学设计 (3)

方剂学第九版教学设计 (3)

方剂学第九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旨在使学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技能,具体包括:1.理解方剂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方剂的配伍原则和药效;3.掌握方剂的应用范围和常见推拿、针灸配合使用技巧;4.能够合理运用方剂治疗常见疾病。

2. 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方剂的分类、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药效,以及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2.1 方剂学的基础理论1.方剂的概念和分类;2.方剂的配伍原则和药效;3.方剂的炮制方法和制剂形式。

2.2 方剂的分类1.方剂按照用途分类,如解表剂、清热剂、滋阴剂等;2.方剂按照药性分类,如寒凉药、温热药等;3.方剂按照组成分类,如单方、复方等。

2.3 方剂的配伍原则1.配伍原则的概念和分类;2.配伍原则的运用方法;3.配伍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2.4 方剂的药效1.方剂的主治功能;2.方剂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3.方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5 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1.方剂在中医常见疾病中的应用;2.方剂在推拿、针灸等辅助疗法中的应用;3.病历分析和方剂选用的实践操作。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践、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教学进度和安排本课程将以30学时为周期进行教学,具体进度安排如下:课程内容学时数方剂学的基础理论4学时方剂的分类2学时方剂的配伍原则6学时课程内容学时数方剂的药效4学时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10学时病历分析和方剂选用实践4学时4. 教学评价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手段,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评价形式包括:1.期末考试;2.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3.病历分析和方剂选用实践;4.课程论文和报告。

5. 教学资源本课程需要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中华本草》、《中药学》、《方剂学》等;2.课件:PPT、PDF等;3.模拟实验器材:药材、药剂、药具等;4.讲课录像和教学视频。

方剂学教案全

方剂学教案全

方剂学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了解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方剂学的分类方法和方剂的命名规则;3.了解方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4.能够分析和评价方剂的组成和功效;5.培养学生的方剂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方剂的命名规则和组成分析;3.方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

三、教学难点:1.方剂的功效评价和临床应用;2.方剂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培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结合经典方剂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2.讨论与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方剂的命名规则和组成分析等问题展开互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方剂的制备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方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技术。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时: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小时)1.方剂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方剂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3.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时:方剂学的分类方法和方剂的命名规则(1小时)1.方剂的分类方法和特点;2.方剂的命名规则和命名要求;3.方剂命名的案例分析。

第三课时:方剂的组成分析和功效评价(1小时)1.方剂的组成分析方法和步骤;2.方剂的功效评价和临床应用;3.方剂功效评价的案例分析。

第四课时:方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1小时)1.方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2.方剂的质量控制技术和要求;3.方剂质量控制的案例分析。

第五课时:方剂学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培养(1小时)1.方剂的实践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2.方剂学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实践应用;3.学生方剂制备实践操作。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方剂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课堂讨论与互动: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和贡献。

3.方剂制备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方剂制备实践操作中的技能和操作规范性。

方剂学 教案

方剂学 教案

方剂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分类、配伍原则及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药方剂学的兴趣与热爱,使之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熟练运用方剂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分类、配伍原则及应用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详细介绍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分类、配伍原则和应用;2.实践操作:通过分组实践操作,学生自行选取一种常用方剂进行配制与调剂,并对配伍效果进行评估。

四、教学过程1.方剂学的基本概念概念: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制备、考证、配伍等问题的学科。

内容:方剂学包括了方剂的分类、组成、特点、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方剂学的分类按剂型分类:汤剂、丸剂、散剂、片剂、膏剂、糊剂、酒剂、酊剂等;按功能分类:解表剂、清热剂、祛湿剂、和胃剂、通便剂、止血剂、活血化瘀剂等;按途径分类:内服剂、外用剂等。

3.方剂的配伍原则核心原则:方剂的组成要符合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功效要符合病情;其他原则:配伍宜、忌、相似、相反、补充、限制、代用等。

4.方剂的应用常用方剂的介绍:根据临床实际需求,选取常用方剂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方剂组成、适应症、用法用量等。

五、教学评价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下评价:1.听课笔记: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做好详细的听课笔记;2.实践操作评估: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配伍与调剂操作,并对配伍效果进行评估;3.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形成共同进步。

六、教学资源1.课本:方剂学相关教材;2.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教学后记方剂学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这有助于学生将来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方剂学知识,提高临床疗效。

方剂学案例式教学法实施的原则、方法与成效

方剂学案例式教学法实施的原则、方法与成效

作者简介贾 波(5),女,教授。

基金项目中医高等教育学会临床研究会临床教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5)。

教学研究方剂学案例式教学法实施的原则、方法与成效贾 波 沈 涛 周训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关 键 词:方剂学;案例式教学法;思路与方法;成效与问题 方剂学是一门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双重性的学科,因此,案例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临床诊疾治病能力的重要方法。

该教学法是以案例为载体,以探究过程为根本,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我们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案例式教学能激发学生潜质,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提高学生辩证立法、遣药用方的能力。

我室开展案例教学已有十余年,现将其实施的思路、方法、成效及存在问题总结如下:一、案例式教学法的现状案例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临证处方能力的载体,深受中医院校各学科、各课程,尤其是内、妇、儿、外等临床课程的重视,是中医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目前方剂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案例的临床表现、体征被教师归纳得井然有序,学生从患者身上获取疾病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1]。

二是案例的临床表现过于简略,四诊资料不全,学生难以把握辨证论治的要点,如“有人因忧愁中伤食,结积在肠胃,欲发吐利,自冬至后夏月积伤发,暴下数日不止。

《玉函》云:下痢至隔年月日应期而发者,此为有积,宜下之。

止用温脾汤尤佳。

”[2]三是案例多为口述和文档为主,其真实性、复杂性较难体现。

二、案例式教学法实践的原则在现行的中医教学体制下,方剂学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案例教学尚是方剂学教学的辅助手段。

因此,实践中应该重视把握以下四方面:首先,案例的设计必须遵循教学大纲,突出教材重点。

为突出重点,选题范围要集中在临床常用方,出自经典著作的方,体现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配伍理论的方。

其次,案例病种各异,难易俱备。

中医学方剂学教学设计

中医学方剂学教学设计
实验室建设规划
学院根据中医学方剂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建设 规划,包括实验室场地、设备、人员等方面的配备和投入。
管理制度完善
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设备使用 管理制度、实验材料管理制度等,确保实验室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校企合作开展情况介绍
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应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记录 和分析,得出合理结论,并能够 根据实验结果调整方剂组成和用 法用量。
平时成绩评定方法
1 2
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发言、提问等 ,占总评成绩的10%。
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根据作业难度和完成情况评定成绩,占总评 成绩的20%。
3
课外阅读和笔记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做好笔记,教师定期检 查并评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中医学方剂学教学设计
$number {01} 汇报人:XX
2024-01-30
目录
• 课程目标与定位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实践环节安排 • 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 • 师资队伍与条件保障 • 持续改进策略
01
课程目标与定位
培养目标及要求
01
掌握中医学方剂学
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
02
熟悉常用方剂的组 成、功效、主治及
按治法、功效、病证、剂型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
3 方剂组成
讲解方剂的药物组成,包括君、臣、佐、使等配伍原则。
各类方剂组成原则及配伍规律
01
解表剂
辛温解表、辛凉解
表等方剂组成及配
02
伍规律。
清热剂
清气分热、清营凉 血等方剂组成及配
伍规律。

中医方剂学的教学设计

中医方剂学的教学设计

持续改进策略
定期评估
定期对中医方剂学的教学进行评估, 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学生参与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和反馈,提高 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研讨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经 验和教学方法。
06
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
学生满意度调查
设计问卷调查
针对中医方剂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 。
方剂变化与加减运用
探讨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灵活变化,以及加 减药物的运用原则。 Nhomakorabea践教学部分
01
02
03
04
方剂制备实验
指导学生亲手制备常用方剂, 掌握制备流程及注意事项。
方剂应用案例分析
选取典型病例,分析方剂在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邀请名老中医分享方剂运用经 验,传承中医智慧。
临床实习与见习
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方式,使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 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
明确改进方向
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明确课程改进的方 向和重点。
制定改进目标
结合学校和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可衡 量的改进目标。
实施改进措施
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 施并付诸实践。
监测改进效果
定期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感谢观看
THANKS

中医方剂学教案教学设计

中医方剂学教案教学设计
十九畏
指某些药物之间存在相互畏惧的配伍关系,如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 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 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实例分析:经典方剂解读
麻黄汤
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 杏仁降气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四药相配,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银翘散
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组成,主治风热感冒。金银花、连翘清 热解毒;桔梗、牛蒡子宣肺利咽;薄荷、荆芥穗疏风解表;竹叶清热除烦;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辛 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
03
各类方剂的特点与应用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如麻黄汤 、桂枝汤等,具有发汗解表、宣
分析当前中药药理研究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如研究方法、评价标准等,并探讨可能的解决 方案和发展机遇。
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如基于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等技术的中药药理作用研究。
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未来趋势
预测未来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如个体化用药、精准医疗背景下的中药药理研 究等。
制备工艺
严格遵守制备工艺规范,确保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和保存。
案例讨论:成功治愈案例分享
案例一
感冒清热颗粒治疗感冒
病情介绍
患者因感受风寒导致感冒,表现为发热、恶寒、 头痛等症状。
治疗过程
采用感冒清热颗粒,每日三次,每次一袋,连续 服用三天。
案例讨论:成功治愈案例分享
治疗效果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恢复正常,无不良反应。
哮喘

方剂学第九版教学设计

方剂学第九版教学设计

方剂学第九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方剂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1.熟悉方剂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方剂的分类、命名及配伍原则;2.掌握常见方剂的组成、适应症、应用方法及剂量等方面的知识;3.理解中药饮片的种类、质量标准、制备方法及储存方法;4.提高学生的方剂辨证能力,加强临床实践操作;5.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制作常用方剂。

二、教学内容1.方剂学概述1.方剂学的概念和分类2.方剂命名原则3.方剂配伍原则2.常见方剂1.八珍汤2.四物汤3.四逆汤4.三黄石膏汤5.理中丸6.十全大补丸3.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和制备方法4.方剂制备及保存方法1.方剂制备器械、材料的准备2.方剂制备步骤和操作技巧3.方剂的保存时间和方法5.临床实践操作1.对症选方,制剂、包装2.复方制备与质量控制3.常用方剂的制作与实践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授课法:老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2.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验室或药房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常用方剂的制作和包装;3.研讨会: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研讨方式,讨论方剂使用的注意事项、剂量计算及调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以数学课堂、药房操作、课堂研讨的方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的以下能力:1.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期中、期末考试;2.实践操作技能:操作规范、工艺流程、产品质量、安全问题;3.研讨能力:小组研讨情况、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的创新度。

五、教材1.《方剂学》(第九版),李世宏等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中药学》(第二版),琼祥祥等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方剂学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方剂学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方剂学授课对象:中医药专业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方剂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原则。

- 熟悉常见方剂的名称、组成、功效和应用。

- 了解方剂的加减变化和临床应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方剂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 提高学生辨证论治和处方能力。

3. 素质目标:- 增强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

-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人文关怀。

教学内容:一、方剂学概述1. 方剂的定义和作用2. 方剂的分类3. 方剂的组成原则二、常用方剂介绍1. 解表剂- 桂枝汤- 麻黄汤- 银翘散2. 和解剂- 小柴胡汤- 四逆散- 理中丸3. 清热剂- 黄连解毒汤- 清营汤- 凉膈散4. 泻下剂-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芍药甘草汤5. 润燥剂- 麻仁丸- 知柏地黄丸- 阿胶胶艾汤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中药学基础知识,引出方剂学的重要性。

2. 结合临床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方剂在中医药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二、讲授新课1. 方剂学概述- 讲解方剂的定义、作用、分类和组成原则。

-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关系。

2. 常用方剂介绍- 分别介绍解表剂、和解剂、清热剂、泻下剂和润燥剂中的常见方剂。

- 讲解每个方剂的组成、功效、应用和加减变化。

三、课堂互动1. 针对每个方剂,提问学生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

2. 鼓励学生举例说明方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四、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案例,分析方剂的加减变化和临床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方剂的辨证论治原则。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方剂学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预习下一节课。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等。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方剂学的掌握程度。

3. 临床实习表现: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观察学生对方剂的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方剂学
授课对象 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网络课程)
授课时间 2017年春季学期 授课地点 信息中心 教学学时 36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学时安排 总学时36学时(其中:讲授30学时 讨论6学时)
教材名称 方剂学 主编 惠纪元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一版
授课教师 叶俏波
微课内容本微课对中医八法中的汗法的重点性及常用发汗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包括导入、视频叙事、理论解读三个部分。

主体部分由两个板块构成:1. 汗法的实用性;2.发汗的方法与途径;3.当汗不汗,误用苦寒导致的后果。

汗法的实用性以生活中常见外感风寒为切入点,导入汗法,继而以影视作品加深印象。

发汗的方法与途径,以影视作品及古籍重要条文为线索,递进式阐明发汗方法的多样性。

当汗不汗,误用苦寒导致的后果,以中药辛开苦降理论为主线,以动图方式,揭示汗法祛邪外出之利与滥用苦寒闭门留寇之弊。

设计思路:汗法是祛除外邪的重要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得不到重视,“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就是指表证如果失时不治,或者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而深入,变生他证。

该知识点具有普适性,实用性,且内容较短,适合微课的操作。

内容:该知识点可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汗法的实用性、发汗的方法与途径、
当汗不汗,误用苦寒导致的后果(即汗法的重要性之一)。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三部分内容相互呼应,为导入、深入解读和总结的关系。

该部分重点在发汗的方法与途径,旨在让学生掌握简便廉效的发汗方法,同时拓宽思维,培养临床辨证施治的灵活性。

形式:形式应符合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表达需求,同时符合非医学类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的特点,因此在视频上选取了古典风格,采取影视资料为主,旁白带入的手段,尽可能把知识以浅显的形式表达出来,帮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以古籍条文、病机推导动图等,体现逻辑关系,不失严谨性,以启发学生思考。

作品特点:充分运用了相关视频资料和古籍相关条文展示,教学手段贴近生活,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知识的整体感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