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生态环境保护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9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2讲生态保护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4)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5)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①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 ②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③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 ④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 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A.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B.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
C.太阳活动的能量释放
D.太阳辐射的区域差异
2.大规模海洋热浪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我国海岸线不变
③两极冰川纬度升高 ④海洋的面积缩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珊瑚白化是由于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是由温室气 体的过量排放造成的,因此造成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 放,故选B项。第2题,大规模海洋热浪可能带来的影响有:生物多样性减少, ①正确;海平面上升,我国海岸线后退,②错误;两极冰川融化,纬度升高,③正 确;海洋的面积扩大,④错误。故选C项。
[知识巩固]
木里煤田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曾经由于大面积露天采煤,当地绿色的高 山草甸变成了大片黑色和灰白色的深坑,生态环境修复困难。后经持续不 断的环境综合整治,木里煤田的环境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下图示意木里 煤田位置。据此完成第1~2题。
1.木里煤田露天开采易导致当地( ) A.冰川面积快速萎缩 B.河流年径流量增加 C.土壤污染和生态退化 D.草甸生态系统趋于复杂 2.木里煤田生态环境修复困难,是由于当地( ) A.资金不足 B.气候恶劣 C.交通不便 D.氧气缺乏 答案:1.C 2.B
(2)极地海冰融化对北极熊的影响为( ) A.海冰减少,栖息地减少或消失 B.鱼类减少,食物量减少 C.水温升高,种群数量增大 D.河口水质恶化,生存环境变差 (3)下列关于减少全球异常高温现象的措施中,最现实有效的是( ) A.在全球各地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B.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C.全面推广核能,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D.落实《巴黎协定》,禁止燃烧矿物燃料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思维导图+考点解析+高考典型例题)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思维导图+考点解析+高考典型例题)环境保护专题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思维导图二、考点解析考点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考点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包括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以及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可能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也可能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考点三】环境问题的表现生态破坏是环境问题的一种表现,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全球环境变化也是环境问题的表现,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考点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以及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三、典型例题2009福建高考】图12为某流域示意图。
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一、思维导图二、考点解析考点一】水污染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水污染主要有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等类型。
这些污染的成因包括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垃圾中含重金属的淋溶污水,近海石油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泄漏的石油等。
全国通用2024_2025三年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5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专题15 生态平安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选题(2024·浙江·高考真题)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
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
完成下面1-2题。
1.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B.削减土地占用面积C.不受季节改变影响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2.在湿地爱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D.河道整治清游,清除全部河滩【答案】1.A 2.B【解析】1.据材料可知,该人工湿地系统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和处理,相对污水处理厂,不须要建设厂房设施和运用药物,污水处理成本较低,A正确;图中人工湿地系统须要大量的土地,并没有削减土地占用面积,B错误;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污水处理实力也有季节差异,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工湿地系统靠微生物、植物自然净化,速度较慢,D错误。
故选A。
2.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常因缺少自然天敌而快速繁殖,抢夺其他生物生长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或其他物种灭亡,A错误;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可提高湿地涵养水源实力和自净实力,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生态环境爱护,B正确;扩大养殖规模,可能导致水污染加剧,C错误;清除全部河滩,河床袒露,侵蚀加剧,进而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
故选B。
(2024·山东·高考真题)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
1991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
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1986年和2010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探讨(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3-4题。
3.与1986年相比,2010年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范围内()A.分散林地和农场的面积缩小B.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C.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提高D.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4.图中国家公园内退化斑块的景观类型可能是()①灌丛草地②草甸沼泽③落叶阔叶林④常绿硬叶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3.B 4.A【解析】3.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分散林地和农场面积增大,A错误;雨林景观变得破裂,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B错误,C错误;雨林遭遇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D 错误。
高考地理复习选修部分选修六第3讲 生态环境保护
第3讲 生态环境保护考点一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疑难剖析1.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3.土地荒漠化(1)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经济边缘区的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危害最为严重。
(2)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活动是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3)土地荒漠化的危害: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4.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4)对物种高强度的捕猎和采集(5)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6)土壤、水和空气污染等即时训练1.下面是“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处,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受盛行风影响该现象最有可能朝方向扩展。
(2)图中乙处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它的出现会导致该地区加剧。
(3)1963年,图中湖泊的面积有2.5万平方千米,但到了2007年,面积不到2 000平方千米。
专家预测,如果不对该湖采取切实有效的拯救措施,20年后该湖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试分析该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考点二生态环境保护疑难剖析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即时训练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测算:一棵生长50年的树,产生的氧气价值为31 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为62 500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加肥力可创收31 2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的价值为21 250美元,生产蛋白质的价值为2 500美元。
材料二我国森林分布示意图(1)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地区。
(3)A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地理试题-环境保护专题
高考地理试题-环境保护专题(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真题)为评估青藏铁路建设和营运对环境的影响,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某11千米长的风沙活动路段两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工程治沙地视为固定沙地。
2001~2008年为铁路建设期,2008~2015年为铁路营运期。
表面积单位:km2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
(要求:可就建设期或营运期,也可以综合得出结论;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结论:青藏铁路的建设期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风沙治理。
论证:建设期,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说明通过工程措施使得沙丘趋于固定,风沙危害减轻。
营运期,铁路两侧固定沙地继续增长,半流动沙地显著减少,说明营运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效益。
【分析】本题以青藏铁路为载体,考查铁路建设和营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由表格数据可知,2001-2015年,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減少,由此可得出结论:青藏铁路的建设期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风沙治理。
2001-2008年,铁路建设期,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工程治沙地、半固定沙地都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都減少,说明通过工程措施使得该地沙丘趋于固定,风沙活动减少,风沙危害减轻。
2008-2015年营运期,铁路两侧固定沙地继续增长,半流动沙地显著减少,说明营运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效益,减轻了风沙危害。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2008年,新疆吉木乃县对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顷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如今这里林草茂盛。
2020年春季,当地政府为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投放1600头牛去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进行生物防火(下图)。
高考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考点
高考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考点高考地理中,资源与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和实际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情况下能够不断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其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一旦开采使用,短期内难以恢复。
了解这些资源的特点对于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它们至关重要。
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
例如,一些地区的煤炭开采造成了地面塌陷、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而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开发方式不当,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比如,大规模建设水力发电站可能会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
环境保护是资源利用的重要保障。
环境污染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大气污染,如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还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水污染使得水资源质量下降,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用水安全;土壤污染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生态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
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原退化使得土地沙化加剧;湿地破坏影响了蓄水和调节气候的功能。
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制定严格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经济手段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之间的生态平衡。
科技的发展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研发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垃圾分类投放等。
高考地理 专题复习 专题十三 环境保护 第2讲 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
答案 (1)变化情况:污染情况先变严重后减轻; 原因:水中废物排放量逐渐增加(积累); 减轻原因:千岛湖湖水的稀释作用。 (2)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藻类的呼 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 释放出有毒物质,导致鱼类缺氧或中毒而死。
知识点4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4.大气氮湿沉降主要是指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氮氢化合物等被
林、改变林区
经济结构
退牧还草、封
内蒙古、青海、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
草原退化
育草场、舍饲
宁夏、新疆 降水减少 垦殖
养畜
水土流失、环境 建立湿地自然
三江低地、
湿地
沉积物充 污染、围湖造田、保护区、停止
湖滨、海
萎缩
满湖沼 引水灌溉、河流 围垦、退田还
滨
改道
湖
扩大自然保护
生物 林区、草
多样 原、近海
1.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 高位养虾池(下图)。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 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 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虾池在陆上,附近有农田和村庄, 引海水养虾,海水渗漏会导致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含盐量 增加,废水经地表排放还会造成污染。 答案 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 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 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知识点2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 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 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 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 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 料。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试述造成辽宁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分散式小型湿地 污水处理的好处。
【解析】通过题文“污水、垃圾和畜禽粪便”来分析,造成辽宁农村
“脏、乱、差”现象严重的原因主要有: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水不经过
处理,排放量较大;家庭废弃物多(垃圾多);农村饲养的禽畜多,
产生的禽畜粪便量多。通过分析“分散式小型湿地污水处理示意图”
2.(2015·白城质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答该区中部及①地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②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中部主要为商品粮基地,随着开发规 模逐步扩大,黑土肥力下降。①地为小兴安岭林区,由于不合理砍伐 等原因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第(2)题,②地为农牧过渡地区,不合 理的耕作导致土地荒漠化。措施应从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发展农业和 牧业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1)生态问题:(黑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①地主要是森
林资源的破坏。
(2)②地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措施:加强对天然草场管理,退耕还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
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3.地下漏斗是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饱和水面(也叫潜水面)
以采水点为中心,四周向中心呈梯度下降的现象。下图为我国浅层地
下漏斗分布示意图。
据图描述地下漏斗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上海地下漏斗发展可能带来的危
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 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 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 提出保护对策。
【思维导引】原因分析回答思路如下
保护对策可以结合减少的具体原因,分别从政策法规、湿地保护、污 染治理等方面采取措施来保护有限的中华秋沙鸭。
高考地理总复习 环境保护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选考部分B版) 新人教版选修6
• 五、生物多样性减少
• 1.概况
•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我国目前有濒危或
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 000~5 000种,占总数的15%~20%。
• 2.原因
•
主要是人类各种活动造成的。
• (2)①Ⅰ区域宜修建梯田,作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经济林木)用地;②Ⅱ区域宜退耕还林,还牧,作为 林牧业用地;③Ⅲ区域以植被保护为主,以防止滑 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 2.结合下图,分析宁夏生产过程中容易导致 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回答两种即可)
• 解析 宁夏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 地荒漠化和土地盐碱化等问题,在进行分析时要结合宁夏农 业生产的具体活动。
•
(2) 森 林 资源 分 布 严
重不均, 西南 、东北和东南多,西北、
•
华北 较少。
•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
• 居世界第二位。
(1) 草 原 面积 广 大 ,
• 生产力不断下降。
(2) 草 场 退化 严 重 ,
• 三、水土流失 • 1.分布地区 • 以 黄土高原 、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 • 2.原因
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湖、河、水
库
泥沙增多 ,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
灾害。
• 四、土地荒漠化
• 1.分布地区
•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
。
• 2.影响因素
• (1)重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但其作用过 程比较缓慢。
• (2)主导因素:人类 过度放牧 林等不合理的活动。
、滥伐森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9 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九环境保护——生态问题二、知识整合一、主要生态问题1.森林破坏(1)森林生态效益及毁林的危害(2)森林破坏的原因和保护措施①原因:森林火灾、人类滥垦滥伐超出森林更新能力。
②措施:封山育林、采育结合、退耕还林、完善法律法规等。
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1)草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
②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采滥挖等。
(2)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保护草地①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②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1)湿地的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湿地减少的原因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3)危害:气候恶化、水旱灾害频发、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
(4)湿地的保护措施:①恢复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②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退耕还湖、还湿地;④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⑤确定世界湿地日,通过国际合作,签署《湿地公约》,保护湿地。
4.生物多样性保护(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表现(2)物种灭绝的原因①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②人类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迁地保护: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③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④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5.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土地荒漠化给水过多导致土壤盐渍化二、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森林火灾等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过度放牧、垦殖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低地、湖滨、海滨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海)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都有一定的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衽禁渔期制度土壤锓蚀黄土高原、东南丘陵人口稠密,过度农垦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缓坡为梯田土地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21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如图为“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十年真题(2010-2020)专题汇总解析—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十年真题(2010-2020)专题汇总解析—环境保护【2020年】1.(2020·新课标Ⅰ)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向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
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答案】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使之不易退化;密度过大时,大量啃食植被,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
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
【解析】先注意审题,该问题包括两个分析,先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再提出对策。
读图可知,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是:先随着高原鼠兔密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也增加,当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达到760后,高原鼠兔密度继续增加后,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开始下降。
即密度过大时,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而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有利于促进高山草甸生长。
根据上面结论: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
所以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是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高原鼠兔过多过少都不行。
在合适范围之内,使得土壤全氮含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刚好能够维系土壤肥力。
2.(2020·新课标Ⅱ)竹排江是南宁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
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总结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总结高考地理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紧密相连。
以下是对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的详细总结。
一、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一)生态破坏1、森林破坏:主要是由于滥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影响了生态平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草原退化:过度放牧、开垦等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这会导致土地沙化和沙尘暴等问题。
3、水土流失:在地形起伏较大、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如黄土高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
4、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是其主要成因。
(二)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煤等排放的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如酸雨、雾霾等。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3、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工业废渣的不合理堆放等,会使土壤受到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
4、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三)资源短缺1、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增加,以及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2、能源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能源的储量有限,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和成本问题。
3、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二、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一)生态保护1、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2、草原保护:合理控制载畜量,实行轮牧制度,加强草原的管理和保护。
3、水土保持: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鱼鳞坑等)和生物措施(如种植植被)相结合的方法,减少水土流失。
(二)环境污染治理1、大气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强工业废气的治理,提高排放标准;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八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二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教师用书
其次节生态爱护与国家平安一、生态爱护与国家平安(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平安的影响1.生态退化的表现和特点表现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亡等特点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2.程度影响对象表现一般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调整服务:降低调整服务功能,增加干旱、洪涝等自然灾难发生的频率与强度供应服务: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严峻国家平安①动摇国家平安的自然环境基础;②威逼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平安问题(二)实施生态修复类型措施案例自然复原通过消退或削减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整实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复原,维持其可更新实力休渔制度、封山育林、围栏封育人工修复通过实行肯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复原速度,或帮助丢失自我调整实力的生态系统复原到平安水平自然林资源爱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二、建立自然爱护区(一)自然爱护区的概念及对象1.什么是自然爱护区?提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爱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肯定面积予以特别爱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爱护区的对象有哪些?提示: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自然集中分布区、有特别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二)自然爱护区的分类及分区爱护1.自然爱护区不同生态系统的分类爱护分类爱护措施未经改造或稍微改造的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接着保持自然状态已遭遇破坏的停止接着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复原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2.自然爱护区的分区爱护(连线)命题视角(一) 生态退化及生态复原演绎法学习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的危害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供应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1)缘由自然缘由气候变暖、降水削减和干旱频繁发生等人为缘由是最主要缘由,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缘由(2)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资源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资源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地理学科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资源与环境保护属于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地理中的重要资源与环境保护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关系1. 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源。
它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林木资源等)两大类。
2. 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资源的性质和形态,自然资源可分为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几个主要类别。
3. 环境与资源的关系环境是指地球表层以及其中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组成的自然和社会综合系统。
资源是环境的一部分,而环境则提供了资源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二、重要资源与环境保护知识点1. 能源资源1.1 煤炭资源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之一,尤其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给环境带来了各种问题,如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
1.2 油气资源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对于支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会引发地质灾害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2. 矿产资源2.1 金属矿产资源金属矿产资源包括铁矿石、铜矿石、锌矿石等,它们在工业制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提取会引发土地破坏、水源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等环境问题。
2.2 非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石灰石、石膏等。
它们在建筑材料、化工原料等方面广泛使用。
然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会导致土地退化、水源枯竭等环境问题。
3. 水资源3.1 水资源的分类水资源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类。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地下水则储存在地下岩石中。
3.2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现象的发生。
4. 土地资源4.1 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分类土地资源是指利用价值的土地,它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模板】 角度 关键词 答题思路 × × 灾害频发,如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 × 疾病流行,如地方性碘缺乏症,克山 洪水,干旱,火山 × 喷发 病,氟骨症等;环境变迁,如太阳活动 异常,气候变暖等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 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植被破坏 人口,资源,发展 严重;工业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排 放量大 减少或禁止污染物排放;污染物净化综 合利用;环境立法管理等
害。
【解析】地下漏斗呈点状分布,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结合中国政区
分布判断,漏斗面积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地区。
上海地下漏斗发展,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资源枯竭,甚至海 水入侵等危害。地下漏斗区还可能出现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 缝等问题,危害人或建筑物等的安全。
答案:分布特征:点状分布;东部密集西部稀疏;漏斗面积大的区域 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地区。 危害: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资源枯竭,海水入侵;
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 沼泽 、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 水,由_____ 6米以内 的海域。 ________
调蓄水量 、净化 2.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居于首位,具有调节气候、_________ 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称为“地 球之肾”。
1.草地退化的原因:
气候变暖 、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 (1)自然原因:自然环境脆弱、_________
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
(2)人为原因。 盲目扩大
需求 量
严重 超载
草群变得稀疏低矮 2.退化表现 产草量 减少 _______ 草质变劣 自然环境 发生变化。 3.退化后果:使整个_________ 盐渍化 。 (1)引起土地沙化和_______ 动植物资源 遭到破坏。 (2)使___________ (3)物种濒于灭绝。
草山、草坡、草滩等。
3.海洋不一定是湿地。
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才能称为湿地。
考点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1.草地退化的原因、表现及危害分析:
造成草场退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包括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方面。超载过牧、盲目开垦、 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挖滥采等人为因素也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导 致土地荒漠化。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其中超载过牧和盲目开垦是造 成草场退化的最主要原因。其联系如下图: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自然保护区 ,保护生态环境。 (1)建立___________ 适当 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_____ 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遗传 资源。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_____ (4)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四讲 生态环境保护
【知识梳理】
一、森林及其保护 防风固沙 、 1.森林的生态功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_________ 过滤尘埃、吸收噪声、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吸收二氧化碳、释 放氧气、净化空气等。 2.森林破坏造成的生态灾难: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 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 全球温室效应增强 、物种灭绝等。 _________________
【尝试作答】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
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 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 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题组精练】
1.(2015·河南十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015·白城质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答该区中部及①地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②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中部主要为商品粮基地,随着开发规 模逐步扩大,黑土肥力下降。①地为小兴安岭林区,由于不合理砍伐 等原因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第(2)题,②地为农牧过渡地区,不合 理的耕作导致土地荒漠化。措施应从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发展农业和 牧业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1)生态问题:(黑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①地主要是森
答案:变化特点:1989~2000年,湖泊数量和总面积减小,最大湖泊
面积减小较为明显;2000~2009年,湖泊数量和总面积增加,最大湖
泊面积增大较为明显。
原因:1989~2000年,流域内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等,导致植被覆盖
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湖;围湖造田直接导致湖泊面积 减小,同时加剧湖泊淤积,也导致湖泊面积减小。 2000~2009年,长 江中上游(包括鄱阳湖流域)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减少了鄱阳湖流域湖泊淤积,湖泊面积增大。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解决 减少(禁止),综 措施 合利用,管理
【跟踪训练】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脏、乱、差”
现象严重。为此,辽宁省创新思维,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清洁家
园”,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和禽畜粪便并取得显著成效。下图为辽宁 分散式小型湿地污水处理示意图。
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 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 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 提出保护对策。
【思维导引】原因分析回答思路如下
保护对策可以结合减少的具体原因,分别从政策法规、湿地保护、污 染治理等方面采取措施来保护有限的中华秋沙鸭。
3.森林的保护: (1)国际。 保护森林 的原则,1992年,通过《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确定_________ (2)中国。
①立法:1984年,公布《森林法》。
森林培育 。 ②措施:加强_________ 植树造林 ,而且发起各种保护森林的行动。 ③宣传:民间积极_________
二、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可知,分散式小型湿地污水处理的好处主要有:占地少、投资小(小 型);初处理起到沉淀作用(窖井);再处理可进一步过滤和净化污 水(花池中的大小鹅卵石和花植株)。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1989~2000年,流域内过度开垦、乱砍
滥伐等,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湖。围湖
造田直接导致湖泊面积减小,同时加剧湖泊淤积,也导致湖泊面积减
小。湖泊数量和总面积减少,最大湖泊面积减小较为明显。 2000~ 2009年,长江中上游(包括鄱阳湖流域)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 还草、还湖,减少了鄱阳湖流域湖泊淤积,湖泊面积增大。湖泊数量 和总面积增加,最大湖泊面积增大较为明显。
4.湿地的保护措施: 退化和受损 湿地。 (1)恢复和重建已___________
自然保护区 。 (2)建立___________
耕 还湖、还湿地。 (3)退___ (4)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 (5)确定世界湿地日,通过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遗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_ 生态系统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_____ 多样性三个层次。 日益减少 。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_________ 3.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呈正相关 。 (1)表现:物种灭绝的速度与人口增加的速度_________ 植物 和昆虫。 (2)灭绝种类:大部分为_____ (3)灭绝的原因 采集 。 早期为狩猎和_____ 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 现今为_________
(2)题,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森林、草地、湿地生
态系统总面积减小,可能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加剧;风力侵蚀加
剧,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流径流量减少;生
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1)农田、荒漠、其他生态系统面积增大,森林、草地、湿
地生态系统总面积减小;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变幅最大,森林生态系统
下表示意鄱阳湖流域湿地景观类型分析结果。 水体面积占流域 总面积比例/% 17.78 15.25 22.52 湖泊个 数/ 个 867 833 3 348 最大湖泊占总湖 泊面积指数/% 13.68 10.32 20.70
年份 2009 2000 1989
指出鄱阳湖流域在1989~2009年湖泊湿地变化特点及主要原因。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等。
【加固训练】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
源地。下表示意1976年、2014年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情
况(单位:千平方千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年份
1976年 2014年
农田
0.34 0.92
森林
16.80 16.75
草地
234.5 233.0
湿地
30.3 29.9
荒漠
29.86 30.54
其他
44.68 45.24
(1)归纳1976年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的特点。 (2)简述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对自然环境可能带来的 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读表格,根据数值变化分析,三江源地区农田、 荒漠、其他生态系统面积增大,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减 小。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变幅最大,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变幅最小。第
3.湿地减少的原因: 沉积物 自然充满湖泊和沼泽。 (1)自然原因:_______ (2)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 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 ①_________ 营养物 增加,水体富营养化; ②环境污染造成入流_______ 湖沼 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③围湖(海)造田,使_____ 大量引水灌溉 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 ④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