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学期论文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论文 (2)

工程地质论文 (2)

《工程地质》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中的作用姓名:院系:班级:学号:指导教师:2011年12月5日内容摘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特别提到近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天坑”事件,用科学的工程地质学原理加以解释。

既然工程地质具有分析地质灾害成因的能力,那也就说明它同时具有使土木工程规避地质灾害的作用。

关键词:工程地质土木工程“天坑”地质塌陷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属地质学范畴。

把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通过勘察手段获得各种地质数据,为各类工程建筑队规划、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在安全、质量及功能方面保证工程建筑在安全可靠、保质保量的前提下顺利运行。

地质环境呢和各种建筑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制约关系,环境对建筑物的制约影响其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建筑物又改变了环境的初始平衡,使其发生各种变化甚至恶化。

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作用与现象、天然建筑材料等。

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工程地质学主要在研究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制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效应,进而评价、预测、控制并规范人类工程活动行为,提高地质环境质量,减轻灾害对人类的威胁,从而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便是:工程地质学是一门介于地质学与工程学之间的边缘交叉性学科,它是通过地质知识正确、合理地处理和解决土木工程选址、设计、施工和运营中遇到的自然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

也就是说工程地质是为了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而出现的。

而工程地质与土木工程“交集”最多也是最重的地方也就是土木工程建设首先要打好的地基。

我们深知地基对一个建筑物是多么的重要,它不仅影响着建筑物的稳定性,更对建筑物的耐久性影响重大。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

通过这学期的《工程地质学》课程的学习,让我收获巨大。

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的一些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工程地质的主要任务等。

了解到地壳及其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成分地质年代的发展。

还有褶皱,节理和断层是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和褶皱,节理断层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素等。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类型,补给,径流与排泄。

风化作用,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岩溶作用,斜坡与边坡地质作用等。

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工程地质工作已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是客观存在和被实践证明了的。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数量也越来越大。

而作为一个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因此,通过学习工程地质,更加体会到在采矿设计施工中的应用中,泥石流造成工程地质条件对影响较大。

特别是露天煤矿或者位于山区煤矿、矸石山治理,地表破坏容易造成泥石流,人工边坡加大了坡的陡度和高度,破坏了自然边坡的原有应力状态,可能使边坡发生失稳。

通过对工程地质的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应该时刻报以对工程严谨的态度。

下面我那就工程地质学中地质灾害中有关泥石流成因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一、概述泥石流是一种特殊气候及相关条件产生的地质灾害,是洪水将含有砂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他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比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的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

典型的泥石流是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和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时期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更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种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地质工程论文

地质工程论文

地质工程论文摘要:介绍了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以及决定勘察任务的因素,具体阐述了工程地质勘察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各阶段勘察内容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以期指导相关人员正确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目的;任务;勘察报告建筑是建在地面以上的,地面以下土层的分布,土质的疏松、强度,地下水的深度等都会影响到在建建筑的安危。

所以,为了确保建筑及其地基设计的准确性,就必须有建筑场地的地质资料作为科学依据。

只有对建筑场地的地质资料有个全面的了解、准确把握才能更好的对建筑及其地基进行设计。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目运用坑深、触探、钻探等勘查手段和方法,对在建工程的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二、决定勘察任务的因素一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根据建筑场地的地形情况将场地复杂程度分为三个级别:简单场地,对建筑地基影响不大;中等场地,对建筑的地基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复杂场地,对建筑的地基存在很大的影响。

二工程所在场地地质条件的研究机当地建筑工程经验比如,在某一陌生区域,对当地的地质条件缺少研究,则勘查工作量就有加大;相反,如果在此地有工程施工经验,则花费时间及工作量都会减少。

三、建设规模及建筑物等级依据所建工程类类型,建筑地基负荷大小、建筑地基损坏后造成建筑整体后果的程度等,可将建筑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建筑物,主要指的是关键性或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破坏后果很严重。

二级建筑,主要指的是地基负荷较大的建筑物,破坏后果严重。

三级建筑,主要指的是建筑地基负荷不大,破坏后果不严重。

勘察工作的准备。

1接受工程地质勘查任务书,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制定相应的勘查工作计划;2建筑规模较大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应当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并实地观察场地地质情况;3设置勘查点和勘查线,采用各种地质勘查手段或方法探明场地地质情况,并取得地质试样;4对取得地质试样进行物理力性测试和水质分析测试。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与成就任课教师:王莎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水文11-2班学号:3110205211姓名:杨秀辉一、摘要及关键字 (1)二、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1)三、我国工程地质学取得的成就 (5)四、总结 (7)【摘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关键字】工程地质学发展成就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

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本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方针,工程地质工作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同时培养了人材,壮大了工程地质科学队伍。

我国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给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

由于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不仅使许多建设中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基本上满足了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研究成果亦逐日增多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1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㈠、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据。

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地址。

地质工程施工类论文(3篇)

地质工程施工类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工程施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地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目前地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质工程;施工技术;问题;解决措施一、引言地质工程施工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在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施工技术、施工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工程质量和进度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提高地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对确保工程安全、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1. 提高工程质量:地质工程施工技术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合理运用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工程质量问题。

2. 保障工程安全:地质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安全隐患。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 缩短工期:合理的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从而缩短工程工期。

4. 降低工程成本:通过优化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成本。

三、地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1. 施工技术不成熟:部分地质工程施工技术尚不成熟,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

2. 施工人员素质不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

3. 施工环境复杂:地质条件、气候等因素对施工造成较大影响。

4. 施工设备老化:部分施工设备老化,影响施工效率和质量。

四、解决措施1. 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地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

2.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

3. 优化施工组织:根据工程特点,合理组织施工,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4. 选用先进设备:引进和研发新型施工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5. 严格施工管理: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五、结论地质工程施工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人员素质提高、施工组织优化、设备更新和严格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地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关于工程地质的小论文工程地质论文

关于工程地质的小论文工程地质论文

关于工程地质的小论文工程地质论文工程地质论文摘要: 工程地质是近年来不太景气的一门学科,尤其在我国迅速城市化的沿海地区,环境对工程地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尽量协调环境与工程地质之间的关系。

更为可悲的是在大学生泛滥的今天,真正的人才很难找到,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工程地质环境人才机遇一般来说,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

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

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与环境存在冲突,而且现在大学生虽多,但真正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正确处理工程地质环境人才机遇之间的关系,总之工程地质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科学。

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兴建各种工厂、水坝、铁路、运河等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家开始介入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并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工程地质学开始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并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成因演化论、结构控制论和相互作用论,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方法,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文一:工程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及其特点1.1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工程设计之前,地质人员要详细查明拟定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按照一定比例尺将其如实地反映在地形底图上,作为工程地质预测的基础,提供给设计部门使用。

1.2工程地质勘探对任何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包括:物探、钻探、坑探等。

1.3工程地质野外试验野外试验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经常进行的重要的勘察方法,是获得工程地质问题定量评价和工程设计及施工所需要参数的主要手段。

水利水电工程野外试验包括:钻孔压水试验、灌浆试验、荷载试验触探试验等。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野外试验水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

1.43S技术应用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大技术系统的集成与总称。

遥感技术是3S技术的基础,它提供主要的遥感信息源。

GPS技术用于遥感信息的精确定位,GIS技术则为遥感信息的获取提供辅助信息和专家思维,并对所提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且具有制图功能。

近年来,国内开始在一些特大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3S技术,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了3S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有:非凡性与复杂性、实践性与经验性、工程地质问题的长期性与隐伏性。

二、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和条件2.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建设对原有的地质环境的改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泥石流、斜坡滑动、斜坡崩塌、洞室围岩坍塌、溶洞、地质缺陷等。

工程地质学论文 (1)

工程地质学论文 (1)

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地质浅谈工程地质学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姓名学号任课教师2012 年 6 月20 日工程地质学是制定控制地质作用与合理利用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在道桥工程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来实现的,通过勘察和分析研究,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并解决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以至使用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它的主要任务是:①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做出确切的结论;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④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⑤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⑥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可见,工程地质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

工程地质工程师务必要与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师密切协作,以完成上述各项任务。

研究内容工程地质学的任务决定了它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地球上任何类型的建筑物均离不开岩土体,无论是分析工程地质条件,或是评价工程地质问题,首先要对岩土的工程性质进行研究。

研究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形成变化规律,各项参数的测试技术和方法,岩土体的类型和分布规律,以及对其不良性质进行改善等内容。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是由工程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工程岩土学来进行的。

(2)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地壳表层由于受到各种自然营力包括地球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还有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

这种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地质作用,即为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习惯上将由于自然营力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叫做物理地质现象,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地质现象叫做工程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论文

工程地质论文

目录一、引言 (2)二、实习目的 (2)三、实习内容 (3)四、实习地点 (3)五、实习时间 (3)六、实习内容 (3)七、实习总结 (7)摘要: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我们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字:岩石地质罗盘Abstract:the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is the important practice in engineering geology teaching, make us on the basis of curriculum theory knowledge learning, through the field of basic geology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practice, obtain perceptual knowledge, and to consolidate and deepen the curriculum theory,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for the application after graduation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geological data to lay a certain foundation.Key words: rock geological compass一、引言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部分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这次的野外实习使我们初步的学习了野外工作方法,为以后的专业课打下一个基础。

二、实习目的《工程地质》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根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工程地质》课程学习期间,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目的是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知识,通过地质实践,进一步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实际地质环境中学习,学习野外地貌观察方法,提高野外视野,掌握地质勘探的基本技能,增加专业素质,为今后学好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三、实习内容1、矿物与岩石野外实习中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

浅谈工程地质论文范文

浅谈工程地质论文范文

浅谈工程地质论文范文工程地质是一门认知工程-地质相互作用规律和过程的科学,它的使命是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论文范文一:矿井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摘要】随着矿井事业的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地质工程研究对矿井工作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08年以后,矿井地质研究开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行业。

人们发现如果能够学会这套理论,在工作中正确运用,地质工程工作将减少失误,避免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让工作更好走下去。

本文首先论述了什么叫矿井地质工作,从它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帮助作用,简要的介绍了对矿井地质工作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质控制论;地质研究矿井地质是一项技术性的科学,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操作中。

他主要是为煤田地质勘查服务的,参与到一开始的矿井建设和后期的生产中。

主要的任务就是勘察当地的地质条件,进行矿床的勘探,通过分析矿区的储量和开采条件,最终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

还要在开采中进行技术指导,防止地质开采不当造成的倒塌等问题。

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看出,矿井地质工作能够保证煤矿生产建设更安全地发展。

如何预防工作中的安全隐患问题,都是需要大量的地质资料为判断依据的。

因此,进行矿井地质研究为未来的开矿事业做准备是很有意义的。

1.了解矿井地质工作的必要性1.1什么叫矿井地质工作可以说,矿井地质工作先是勘探矿井建设的生产环境,看这里适不适合进行生产,在生产中会有哪些潜在的安全隐患,需要什么样的建设来预防;在生产过程中,还要不断了解地质变化,估计开采矿藏中会造成那些地质影响,是直接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的地质工作。

也就是矿井工程的每一阶段都必须站在一定的地质工作上才能开始进行,要根据考察的地质资料为工作基础。

1.2工作的必要性因为矿井地质工作的地质条件是十分复杂的,人们还不是很了解这里的工作环境,存在着许多未知的事情;又因为在工作中还会对附近的地质地貌造成影响和破坏,稍微的地质改变就会造成无法估计的经济损失,所以地质研究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姓名:杨刚班级:土木104 学号:201011003437摘要: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有关地质问题的科学。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各种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

经过半学期的课堂学习,学校根据教学安排,为我们土木工程专业安排了《土木工程地质学》的地质实习。

主要是对各种岩石、地质构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进一步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关键词:地质,实习,野外,重力式挡土墙,地质构造,柱状节理工程地质的主要任务是:勘察和评价工程建筑场地的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预测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选择最佳的场地位置;提出克服不良地质作用的工程措施;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因此,工程地质学是每一个土木工程人员所应掌握的课程。

在工程地质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学习了基础地质和工程地质两部分内容。

基础地质包括岩石和土的成因类型、地质特征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基本类型及特征、地史及地质图的基本知识;水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

基础地质是解决好工程地质问题必不可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工程地质包括常见的各种地质灾害;地下洞室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边坡工程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地基工程常见的工程质问题等。

这些知识要彻底掌握,所以必须作好野外实习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得到的知识,如果不能运用于实践,这无疑于纸上谈兵。

而要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野外地质实习。

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很多是概念化的,或者说是标准化的东西。

比如断层,在课本上是理想化的模型,断层面是一个平面,上下盘的移动方向在图上有标识,岩性差别也很明显,因此在课本上很容易识别。

然而在野外,断层规模相差很大。

小的断层在手标本上可以识别,而大的断层延伸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

断层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构造,对工程建筑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工程地质是一门认知工程-地质相互作用规律和过程的科学,它的使命是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实习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范文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探讨一、工程钻探与山地勘探1.金刚石钻进技术我国的勘探工作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在70年代才初步发展,到80年代的时候才逐渐得以推广。

通过利用这项技术大大改变了我国钢粒钻进与硬质合金钻进的落后局面,使我国的钻探效率大大提高,岩心的采取率达到了90%。

金刚石钻进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相关的设备、仪器的发展,使我国的勘探事业更好地发展。

2.砂卵石层钻进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钻探工作中,砂卵石钻进技术一直是一项较难掌握的技术,由于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国也逐步加强了对其认识程度,在“六五”技术攻关中,对砂卵石钻进以及取样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很好地攻克了这一难题。

在此次攻关中研制成功的SM植物胶以及MY-1A植物胶,在对砂卵石层钻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

3.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技术相对于其他的技术来说,这项技术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其主要的技术原理就是在勘测的时候做到了在不提钻的情况下采取岩芯。

80年代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深孔中,但是在浅孔应用中也存在着相应的优势。

4.软弱夹层钻进技术由于一般的金刚石钻进技术不能很好的处理软弱夹层的问题,成功率在50%左右,这样很难保证生产的需要,造成了一定的成本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诸如在原来的技术的基础上又采用了悬挂装置、岩芯堵塞报警装置、扶正装置等新技术。

这项技术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证明了其技术方法的很好的应用型,目前该项技术已经被编入了行业的规范里面。

二、遥感技术应用1.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遥感技术由于具有辽阔的视野,所以其能够提供宏观线形的结构指征,这样就能够让研究者更好地对当地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地貌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

地质实习论文

地质实习论文

地质实习论文第一篇:地质实习论文工程地质实习实习目的和任务: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安排了《土木工程地质》这门课,在课程结束之际,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地质实习。

安排这次实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深课堂学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

此次实习我们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室内参观,通过参观学校的标本,增加对矿物岩石的物理性质的了解,第二部分是野外实习,野外实习包括去天津市蓟县中上元古界和府君山。

通过实习,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了解岩石的基本构造及其一些基本性质,扩大了我们的见识面,为以后从事工作打下基础。

实习时间: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16日实习地点: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土木工程学院楼,天津市蓟县中上元古界和府君山实习具体过程如下: 参观室内标本5月15日上午八点我们整个班级的人来到土木学院楼参观矿物岩石的室内标本,我们仔细观看了每一种岩石的物理性质及其解理构造,下面我将具体例举六种矿物和三大类岩石(各两种)的性质特征及如何辨别。

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结合而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绝大多数矿物为化合物。

矿物有一定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绝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结晶构造,因而具有一定的形态。

1).菱铁质结核菱铁质结核常分布于煤系地层的泥岩、页岩、粉砂岩及部分细砂岩中,特别是在煤层的顶底板内。

其颜色常呈褐色,有时呈灰褐色及黄褐色,由隐晶、微晶菱铁矿集合体组成、与围岩界限清楚,有部分层理绕过或穿过结核,其外常有一薄层同心状氧化铁包壳,表面光滑,有时可见擦痕。

致密坚硬,遇冷稀盐酸不起泡,锻烧后有磁性。

镜下观察主要成份为菱铁矿,呈无色或带浅褐色折光率较高糙面显著,闪突起不明显,具有高级灰白千涉色,多为隐晶质或显晶质。

这些特点都有别于其他碳酸盐矿物。

2).滑石滑石一般呈块状、叶片状、纤维状或放射状等集合体,单晶体为片状,颜色为白色、灰白色或无色,并且会因含有其他杂质而带各种颜色。

工程地质学学期论文

工程地质学学期论文

工程地质学学期论文:汶川地震的地质背景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作者:***学号:*******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

汶川地震触发了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000 余多处, 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 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影响差异性非常大, 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非常显著。

本文综合地震重灾区11县市的构造背景,研究了汶川地震中主要的次生地质灾害类型。

关键字汶川地震地质背景地质灾害一、引言四川汶川八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龙门山构造带。

龙门山构造带经受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强烈的挤压, 迄今仍处于活动状态, 多次发生强烈地震, 是我国乃至全球山脉中地形陡度最大区带之一, 在100km 的范围内, 高差可达5000多米, 形成高山峡谷, 是长江上游多条河流分布区。

与我国其他强烈地震明显不同,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碎屑流, 伴随暴雨, 在岷江等流域多处形成泥石流, 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

前人在地震次生灾害,尤其是地震次生斜坡灾害有比较丰富的研究。

李天池等( 1979)通过对四川松潘、平武两县交界的3次地震的调查发现, 坡形对地震次生斜坡灾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直线型的斜坡很少发生崩滑, 凹坡和凸坡容易产生崩滑, 而且均在变坡点附近, 并且统计发现90% 的地震滑坡发生在30~ 50°的斜坡上, 崩塌则发生在50b以上的斜坡。

胡广韬等人( 1997)通过对若干震区滑坡的考察资料分析, 发现地震烈度、发震构造、岩性、地下水、地貌形态对地震滑坡的形成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

祁生文等人( 2004 )论述了地质背景、岩性组合、岩体结构、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分别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并结合边坡动力响应的分析, 给出了地震斜坡位移、速度、加速度三量响应在坡面上的分布规律, 发现边坡在坡面上具有垂直向和水平向的波动放大效应。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2)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2)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学院: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专业:水利水电工程班级:20094012姓名:邓晶波学号:2009401208实习时间:2011.6.30—2011.7.1指导老师:白义如前言2011年7月,我们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进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我们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水利工程地质作为我们水利水电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要求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理论分析和计算方面的内容,更需要我们深入实地根据现场情况了解地质方面的现象,岩石的构造,以及各种地质环境的分析和岩层走向,倾向,倾角的实地测量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以后学习和研究以及探讨设计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介由以上所考虑到的实践的重要性,由学校安排组织,专业老师带领下我们水利水电专业的学生利用暑假开始的前一段时间到宜昌市秭归县进行了地质实习活动,此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谨以此报告记录本次实习的过程,内容和收获。

2011年9月.实习目的:1.巩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教材所学内容,让所获得的相关知识由理性认识层面过渡到感性认识层面,从而两者共通,对水利工程地质方面的的知识有更全面地了解。

2.通过在野外实地学习考察达到锻炼的效果,不仅仅从身体上起到锻炼作用,更加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我们的意志。

3.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对地质科学的兴趣。

4.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

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专业工作、扩大知识面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实习时间:2011.6.30—2011.7.1 共计两天。

实习地点:宜昌市秭归县实习时间计划和路线:(1)6月30日:秭归县郭家坝采石场,三道拐(2)7月1日:秭归县九畹溪秭归县国家地质公园:链子崖实习要求:1,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

工程地质学结课作业工程地质学是我来到土木工程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相比其他理论课的枯燥无味,工程地质学上关于基础建设的内容使我第一次觉得我会了一点关于“盖楼”的理论知识。

记忆犹新的是老师讲土直径大小时关于地铁基础的修建方法。

相比后期比较枯燥的知识,我更喜欢前期绪论的部分。

在工程地质学中我了解了有关地震液化,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及其预防,更有关于上海地基特点,角撑使用,抗滑桩等有关基坑和隧道的知识,平心而论,这是我收获最大的一门课程。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会形成很多壮丽的天然景观。

景观方面地表变现为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石林等自然景观。

课堂上主要展现了地下溶洞部分的景观。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

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

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充满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甚为壮丽。

喀斯特地貌对于工程地质的影响方面。

由于喀斯特地貌地下部分溶洞洞窟比较多,所以尽量做一些深基础。

另外,由于溶洞外部有流水侵蚀,在修建需要很久存在时间的建筑时要注意勘察地下暗河。

在勘察时,要注意避免出现串珠状溶洞,否则深基础也是没有用的。

另外根据资料,岩溶不良地质构成的岩溶地基常常引起地基承载力不足、不均匀沉降、地基滑动和塌陷等地基变形破坏,当地基评价不能满足稳定性要求时,需要对地基进行适当的处理。

在施工现场遇到泥隙、泥槽、溶洞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穿越式,即下挖穿越,采用桩基础;二是跨越式,即加强梁的钢筋或增大梁的宽度。

对地基稳定有影响的岩溶泥隙、泥槽、溶洞,应根据其位置、大小、埋深、围岩稳定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因地制宜的采取处理措施。

地质学论文六篇

地质学论文六篇

地质学论文六篇地质学论文范文1水岩化学作用过程的化学机理主要是指地下水和岩石之间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溶解作用,水合作用,水解作用,酸性腐蚀等,下面就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具体论述。

1.1溶解作用在长时间的地下水和岩石的接触过程中,在岩石中存在的一些钠、钾等离子以及一些含酸的盐类可以直接溶于地下水,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含有了腐蚀性物质的水会对岩石的结构造成不利的影响。

而且,由于在岩石内部,尤其是那些颗粒之间都不行避开的存在大量的裂纹,然而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不同溶液可以渐渐渗透到岩石的颗粒中,并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在水溶液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也会对岩石的溶解产生不利的影响。

同时,岩石的组成成分以及岩石所处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变化都会对岩石的溶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2水解作用由于在地下水中存在有大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因此使地下水成为了具有极强腐蚀性的溶液,正是由于这两种离子的存在,很简单使弱酸或是弱碱的盐类矿物质发生解离,解离物可以和水中的这两种离子结合生成新的物质,使岩石原有的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

岩石的水解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水岩化学作用。

而且,随着水解过程的不断进行,会产生大量的粘土物质,进而对斜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1.3氧化还原作用由于地下水也存在肯定的流淌性,使得地下水中含有肯定量的游离氧。

而氧化作用发生的先决条件就是存在有游离的氧离子。

因此,水岩作用过程通常发生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地表岩层,而在游离氧较少的地区,主要发生还原反应。

1.4离子交换作用由于在地下水溶液中存在有多种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在这些离子中那些结合力量强的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一些离子置换出来,进而产生新的物质。

最为常见的是,水中含有的氢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钾离子和钠离子置换出来,进而导致岩石的溶解。

地下水和岩石之间的水化作用严峻破坏了岩石的结构,并降低了岩石的强度。

1.5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酸性腐蚀和化学沉淀等。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1)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 (1)

5.专题分析5.1 坝基(肩)岩体的抗滑稳定性分析5.1.1地貌条件坝址所处位置为横坡,横坡稳定性较高。

该地区左侧处于牛背山背斜的南东翼,右侧是一处缓坡。

河谷两岸不对称。

左侧的背斜翼部较陡,近乎直立,右侧比较平缓,河谷呈V字型。

5.1.2地层岩性地层和岩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很大,坝址区岩体完整性较差,结构面发育,对坝体稳定性存在不利影响,但是防止渗漏较好。

5.1.3地质构造与岩体构造坝址左侧背斜区陡立,节理面十分发育,在左侧陡直边上有两组明显的构造裂隙,一组是近水平裂隙,一组是近垂直裂隙,在右岸也有两组主要构造裂隙,一组是倾向河谷的缓倾构造裂隙,一组是顺河缓倾裂隙。

节理的纵横交错,构成了岩体中的切割面和滑动面,形成有利于崩塌、滑动的条件,并直接控制着边坡破坏的形成和规模。

坝址地区由于构造期的构造运动非常强烈,导致岩层的主要结构面与水平线几乎垂直,岩层是典型的沉积岩层状分布,形成层状横向结构,这样的边坡稳定性良好,稳定性受断裂面控制。

构造运动还导致断层和裂隙,裂隙分布比较不均匀,贯通情况不明,填充物不多,右岸边坡特别平缓,水平向河谷的近水平节理发育良好,因此右岸边坡岩体十分破碎,且长满植物。

5.1.4地下水坝址区岩体主要以白云质地泥岩为主,中部以灰岩为主,上部大致以白云岩,而泥岩灰岩白云岩属于黏土岩石其可溶性较强。

在水流的作用下容易形成溶蚀裂隙,洞穴及地下河等岩溶现象,可能导致库区渗漏,严重影响坝基稳定。

5.1.5小结坝址所处位置为横坡,横坡稳定性较高,不容易在坡面产生整体滑移,但由图中岩体的结构面推测,坝址区坝基可能会出现深度滑移的现象。

深度滑移需要有纵向切割面,横向切割面,临空面和滑动面的条件,而图中坝基处的岩体表面光滑的面(结构面)可以作为纵向切割面,即EAD和FBC面。

图中铅垂方向的颜色较深的结构面可以作横向切割面(EFAB)。

而且图中岩体存在横向的不连续的裂隙,可以作为滑动面(ABCD)。

工程地质结课论文差结论

工程地质结课论文差结论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岩体工程地质分析摘要:岩体和岩石土体的区别,岩体的物理性质和水理性质,岩体的力学性质,岩体中的结构面与人体结构类型,岩体地基的稳定性关键词:岩体结构特征,概念,岩体性质1、前言:本论文详细的介绍了岩体工程地质的特征,岩体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关于岩石工程地质基本概念,影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岩体及相关概念等,可详细的了解岩体工程地质构造,及影响岩体的各种因素。

2、岩体工程地质的特征1.1坚硬.半截硬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坚硬岩石的特征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各向异性,具有很高的力学强度,抗水性很强,岩石的强度,压缩性,均一性,不仅尤其程殷延性和产状决定,而且受裂缝隙发育程度,风化特征及岩溶作用影响。

半坚硬岩石的特点由于半坚硬岩石是由坚硬岩石经过地质作用变化而来的,所以坚硬岩石的特征,在半坚硬岩石中,同样具有,只是力学强度降低,具有流变性。

1.2、岩体于土体、岩石的区别土体由软土组成,对建筑物的承载能力较差易于变形,高度分散性随物理化学性质改变,而迅速改变岩体坚硬岩石组成,力学强度,抗水性能,整体性较好,分散性弱,不随物理化学性质改变而改变、1.3、岩体和岩石的关系岩体等于岩石块体加结构面岩体的完整性均一性都比岩石差,岩体的力学强度主要的不是取决于组成它的岩石,而是决定于其中的结构面,当然岩石的强度,对岩体也有一定的影响,岩体力学强度比岩石低2.2:岩石的物理性质2.1、岩石的比重和容重岩石的比重是岩石的固相重量与固相体积之比岩石的容重是指岩石的单位体积重量2.2岩石的孔隙性岩石的孔隙性是用孔隙率指标来衡量的,孔隙率是指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全体积之比2.3岩石的水理性质岩石在常压下的吸水能力其数值为吸收水的重量与岩石的干重之比(1)饱水率岩石在一定高压条件下或在真空条件下吸收水的重量与岩石干重之比(2)饱水系数吸水率与饱水率的比值,成为岩石的饱水系数(3)岩石的软化型岩石浸水后,其力学性能显著降低的性能称为岩石的软化性岩石的软化性一般用软化系数来表示,软化系数就是浸水后岩石的抗压强度与浸水前的抗压强度之比(4)岩石的抗冻性岩石抵抗冰冻破坏的性能称为岩石的抗冻性岩石冰冻性直接指标:抗冻系数、重量损失率(5)岩石的可溶性岩石在水溶液中被溶解的性能叫可溶性可溶岩石被溶解的方式,可分为直接溶解和扩散溶解岩石的可溶性一般用溶解度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压力,水溶液中的盐分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学学期论文:汶川地震的地质背景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作者:***学号:*******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

汶川地震触发了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000 余多处, 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 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影响差异性非常大, 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非常显著。

本文综合地震重灾区11县市的构造背景,研究了汶川地震中主要的次生地质灾害类型。

关键字汶川地震地质背景地质灾害一、引言四川汶川八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龙门山构造带。

龙门山构造带经受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强烈的挤压, 迄今仍处于活动状态, 多次发生强烈地震, 是我国乃至全球山脉中地形陡度最大区带之一, 在100km 的范围内, 高差可达5000多米, 形成高山峡谷, 是长江上游多条河流分布区。

与我国其他强烈地震明显不同,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碎屑流, 伴随暴雨, 在岷江等流域多处形成泥石流, 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

前人在地震次生灾害,尤其是地震次生斜坡灾害有比较丰富的研究。

李天池等( 1979)通过对四川松潘、平武两县交界的3次地震的调查发现, 坡形对地震次生斜坡灾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直线型的斜坡很少发生崩滑, 凹坡和凸坡容易产生崩滑, 而且均在变坡点附近, 并且统计发现90% 的地震滑坡发生在30~ 50°的斜坡上, 崩塌则发生在50b以上的斜坡。

胡广韬等人( 1997)通过对若干震区滑坡的考察资料分析, 发现地震烈度、发震构造、岩性、地下水、地貌形态对地震滑坡的形成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

祁生文等人( 2004 )论述了地质背景、岩性组合、岩体结构、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分别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并结合边坡动力响应的分析, 给出了地震斜坡位移、速度、加速度三量响应在坡面上的分布规律, 发现边坡在坡面上具有垂直向和水平向的波动放大效应。

本文旨在研究了解强震触发斜坡失稳的特点及其控制性因素, 积累人类关于地震触发斜坡失稳的经验, 为在山岳地震带的区划、防震、抗震设防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区域及其地质背景1.研究区域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共有11县市,包括汶川、北川、青川、安县、平武、茂县、江油、彭州、什邡、绵竹、理县等市县【1】。

在地图上如下所示。

2.研究区地形地貌研究区主要包括龙门山区和成都平原两个地貌单元, 地形上处于我国第一梯级青藏高原向第二梯级四川盆地过渡地段, 地形变化剧烈, 东北接摩天岭, 西南止岷江边。

以龙门山一线为界, 西部山高谷深, 犹如屏障拔地而起, 东部则为平坦的成都平原,地貌反差极其强烈。

整个地形是西南部高, 而东北部低。

【2】根据相关数据,可将研究区之高程分为以下五组【3】,括号中为所占百分比。

小于800(14.93%),800-1200(12.14%),1200-2000(23.00%),2000-3000(21.13%),大于3000(28.80%)。

高程地形如下图所示。

把研究区坡度分为5级,分别为0°-10°,11°-20°,21°-30°,31°-45°和大于45°,其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6.06%,5.31%,27.07%,41.69%,9.87%。

研究区坡度情况如下图示。

3.研究区构造背景研究区位于我国著名的活动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上, 活动构造发育。

龙门山断裂带由一系列压性、压扭性断裂及褶皱组成, 断裂总体走向NE40°左右, 倾向NW,倾角N50~ 80°。

本区著名的活动断裂有江油——都江堰断裂(龙门山前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龙门山中央断裂)、茂汶断裂(龙门山后山断裂)、雪山)——青川断裂等。

历史地震频发, 有地震记载以来, 震中附近200 km范围内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 最大的当属1933年四川叠溪7. 5 级地震。

【4】震中区附近的历史地震以主震余震型和孤立型为主。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重力梯度带上, 也是地壳厚度的分界线, 其西侧地壳厚度为60~ 70km, 东侧在50km以内。

4.研究区岩性特征根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 - 94)【5】, 可以把研究区的地层岩性划分为5个岩组, 即坚硬岩组、较坚硬岩组、较软岩组、软岩组及极软岩组。

坚硬岩组主要是火成岩, 包括二叠纪石英闪长岩、古元古代辉长岩、康定岩群(包括咱里岩组、冷竹关岩组岩性)、三叠纪二长花岗岩、三叠纪花岗闪长岩、三叠纪普通花岗岩、三叠纪石英闪长岩、三叠纪石英正长岩等; 较坚硬岩组主要是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以及峨眉山玄武岩组等, 包括宝塔组、长岩窝组、石喇嘛组并层、大关山组、大冶组、嘉陵江组、峨眉山玄武岩组、桂花桥沟组、沙窝子组等; 较软岩组主要是板岩、砂岩、泥质灰岩等, 包括白龙组、白田坝组、千佛岩组、宝顶组、碧口群(包括大沙坝组、桂花桥沟组、阴平组)、菠茨沟组、长江沟组、磨刀垭组、大石包组、菠茨沟组、铜街子组、甘溪组、观雾山组、灯影组、雷口坡组等; 软岩组主要包括页岩、千枚岩、泥岩、蛇绿岩等, 包括灌口组、莲花口组、茂县群、茂县群上岩组、茂县群、七曲寺组、沙溪庙组、遂宁组、危关组、蜈蚣口组、新都桥组、新田沟组、阳坝岩组、油房组、中元古代蛇纹岩、自流井组; 极软岩是指更新统(阶地砾石、砂土、粘土层, 冰川、湖河沉积, 时夹泥煤)以及全新统地层【6】。

其分布如下图示。

三、汶川地震及相关地质灾害情况1.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宏观上看, 地震发生后, 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加了237% (表1) , 其中, 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 达到617% , 远远超过其他灾种, 随后为不稳定斜坡( 480% ), 泥石流( 152% )和滑( 123% )。

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影响差异性非常大, 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非常显著,导致了崩塌灾害的大量发生。

如果从灾种占总隐患点的比例上看, 在震前滑坡占到了61%, 而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各占13% ; 在震后新增的隐患点中, 崩塌占的比例最高,34% ,随后为滑坡( 31% ) , 不稳定斜坡( 27% ),泥石流( 4% )。

但是, 在总的隐患点中, 滑坡所占比例仍最高, 达到40%, 崩塌仅占27% 。

统计数据如下图所示。

【7】北川县城是遭受地震地质灾害最惨烈的城市, 县城区面积不足2. 0km2, 坐落在湔江河发育形成的狭长河谷阶地上, 汶川地震发震断裂自西南向北东切穿老城和新城, 沿断裂带形成强烈逆冲变形带, 致使带上或两侧建筑物倒塌和严重毁坏。

老县城几乎一半被城西滑坡摧毁,新城南部遭受景家山崩塌的摧毁, 崩塌由巨石组成, 最大可达数百立方米, 破坏力巨大, 摧毁了数十幢房屋和县城主干道, 人员死亡惨重。

北川新中滑坡为古滑坡和危岩体的复合, 据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909队的调查资料, 该区为乱石窖滑坡区。

滑坡母岩为上泥盆系和下石炭系厚层灰岩构成, 滑坡长650m,宽200m, 平均厚度20m, 最厚达40m, 前后缘高差达300m, 体积约240万m3。

滑坡具有崩塌特征, 以块(巨)石为主, 巨石单体体积可达1000 m3, 产生巨大冲击力, 导致北川中学新区三层高的一排教学楼和临近建筑物被毁覆, 近500人死亡。

在滑坡堆积体前缘, 沿原主街道地面出现鼓胀, 估计与地震构造形成的逆冲破裂相关。

2.地震成因的堰塞湖龙门山地区水系密集, 主要有岷江水系、沱江水系、嘉陵江水系, 均为山区河流, 坡陡谷深, 相对高差最高达5000m。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堵塞河道。

自北东向西南, 形成堰塞湖的支流主要有清江河、涪江上游、通口河、湔江、秀水河、白水河、绵远河、石亭江、岷江、西河等。

【8】堰塞湖的分布与龙门山地震断裂关系非常密切, 其中, 有22处堰塞湖分布在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带上, 占总数的1 /3, 特别是在湔江、绵远河和石亭江等, 堰塞湖的发育沿主中央断裂带展布。

当然,堰塞湖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滑坡形成横贯河道的坝体, 同时, 必须有足够的河水, 但是, 可以肯定, 沿发震断裂滑坡体的体积和滑动距离要比其他地段大,成为堰塞湖的易发地段。

堰塞湖的分布如下所示。

最大堰塞湖为位于湔江北川上游约5km 处唐家山滑坡所形成的堰塞湖。

【9】唐家山滑坡由中- 强风化的片岩、板岩夹砂组成, 顺层滑动, 前后缘高差达650m, 水平距离约1250m。

纵长610m, 顺河宽800m, 坝高80~ 120m, 体积约2000万m3。

由于滑坡体撞击左岸山体, 在滑坡坝体北部堆积了厚达30~ 50m 的破碎堆积体, 为撞击折返区。

在高程800m下, 山体中分布有小型向斜和柔皱, 因此, 滑坡堆积体中存在大量层状柔曲岩体, 估计是由于原有构造作用和此次滑坡滑坡中强大的下滑力两种因素所致。

堰塞湖最大库容2. 4亿立方, 回水长度10km。

3.地质灾害空间分布汇总对研究区次生斜坡灾害进行统计*, 发现崩塌灾害1573处, 面积约65. 50km2; 碎屑流灾害1703处, 面积180. 17km2, 滑坡共671处, 面积约34. 04km2, 泥石流共61处, 面积3. 99km2, 堰塞湖88个, 所占面积6. 50km2 。

以灾害分布面积来排序, 汶川县灾害面积最大, 为131. 55km2, 其次为北川县, 为45. 57km2, 其余9个县(市)灾害面积相差不大, 均介于6~ 17km2, 其中理县灾害面积最小, 为6. 25km2。

各灾种的发育在不同地段发育的规模、频率差别较大。

例如青川县、平武灾种主要为滑坡, 而汶川县、茂县、安县、理县灾种主要表现崩塌转化的碎屑流, 北川的主要灾种则为碎屑流, 其次为滑坡, 而什邡、彭州、绵竹、江油主要灾种为崩塌。

研究区各县统计如下表。

空间分布如下图。

四、地质背景与地质灾害的关系1.龙门山构造带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 地震次生斜坡灾害的展布明显受活动构造控制, 沿北川——映秀断裂、茂汶断裂以及江油——都江堰断裂两侧呈线性带状展布。

从下图可以推断, 本次地震除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发生错动外, 其前山断裂(江油——都江堰断裂)、后山断裂(茂汶断裂)也发生了错动。

2.岩性控制作用灾害的分布与岩性关系密切, 岩性不仅对灾害的展布有一定影响, 而且对灾害种类的分布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研究发现, 灾害主要发育在较软岩组和坚硬岩组中。

极软岩地区由于地形平坦, 几乎无山地灾害分布。

如下所示。

岩性对灾害种类的展布有决定性控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