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合集下载

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浅谈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

浅谈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

浅谈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摘要:小国寡民的思想尽管一直都备受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其正面的价值,发掘到其现代意义。

隐含在小国寡民观里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表达了时代的主题,对简单生活的憧憬则给现代复杂的社会敲起了警钟,给我们的心灵一个警示,而小国寡民的管理方式则给中国提供治国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现代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批判,被斥为落后、反动、复古、愚昧等等。

任继愈认为,小国寡民思想“集中表达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

1”范文澜指出:“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批次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

”2一言概之,小国寡民的思想长期被认为是逃避现实、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和充满反动、落后的意味。

不过,在新的世纪里,小国寡民思想的正面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白奚、李若辉、李凤鸣、白春等人纷纷发表文章重新评价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在两千多年后,历经了奴隶制、封建制度的社会制度更改和社会变化发展之后,小国寡民思想仍然具有现代的意义。

本文主要就小国寡民思想的现代意义展开论述。

为了论述的方便,先把小国寡民的章节完整征引于下:“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

”3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构织的理想国。

而具有现代意义的不是理想国的图景,而是这个理想国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内涵和指导意义。

1任继愈:《老子新译》,第2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46,247页,人民出版社,19783陆元炽:《老子浅释》,第149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一、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老子生活的时代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诸侯割据,周王朝已名存实亡。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

“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

《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标签:老子;小国寡民;统治术;庄子;政治观念“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此概念,学界一般以为当理解为国小民少,是《老子》所设定的理想社会。

通观《老子》全文,笔者以为“小国寡民”当如河上公注所理解的“小其国而寡其民”,即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实是一种统治术,因为其后有三个可以视为统治术的“使”字。

只是后来《庄子》等书去掉了“使”字,从而消解了其统治术之义,使得“小国寡民”成为一种理想社会。

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别,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一《老子》中对“小国寡民”思想的具体论述见下。

今本(王弼本)《老子》八十章作:“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帛书甲本《老子》作:“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帛书乙本《老子》作:“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作者:赖怡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9期摘要:“小国寡民”并非像人们以往所理解的那样,是反社会发展、消极落后的表现,而是老子哲学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化,是本源的道的具体诠释。

在老子的治国思想中,看似原始落后的现象,实为表明他对“无为而治”的向往。

我们不能用绝对的眼光来透视其内涵,而应进行系统辩证的分析。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小国寡民”思想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人口控制、弃绝战争与维护世界和平。

关键词:“小国寡民”;自然;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54-02“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对于这一章,人们大都认为是老子思想中消极落后的一面,认为“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1]。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重新再来解读“小国寡民”,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意义,远非“消极落后”所能概括,它实际上是老子对文明发展异化的超前思索,是对理想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描绘。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真实内涵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历史的倒退,消极的回归。

这样的社会是否真是反动落后的? 抑或是怎样的社会? 我们需要作一番仔细的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老子》一书充满智慧的辩证思想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

在老子那里,有无、生死、刚柔、善恶、美丑、祸福等等相互对立的矛盾概念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必然性,因此单从字面上理解是不能准确把握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所谓“正言若反”(78 章)。

《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单从文字表述上看,的确有一定的片面性。

如果真的是弃绝先进文明,放弃先进的工具而不用,反对人类进步,无疑于开历史的倒车,将为文明所唾弃。

老子为什么提倡“小国寡民”?

老子为什么提倡“小国寡民”?

老子为什么提倡“小国寡民”?《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长期的大一统环境之下,我们中国人一向都有比较强烈的大国情怀,排名世界第一的人口和世界第四的国土面积,也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和骄傲。

但老子为什么推崇的却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群体环境呢?原因一: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里怎样定义“大国”和“小国”,第六十一章:“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处下,则能取小国,小国处下,则能取于大国。

“取”是兼并的意思,把小国纳入大国之内。

不论是历史上的“招安”也好,投奔也好,对于这些主动“入事”的小型集团,基本上会给予比较宽厚的政策。

建制得以保留,甚至能得到自由度比较高的“自治”。

所以这样而成的大国,事实上是自治型小国的联合体,类似于当时的分封制,但又不等同于分封制,因为小国是有自己愿景的。

老子比较认可“自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自化即自治,人民自然会知道如何实现自我管理。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居住饮食,甚至语言文化都有不同,所以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自上而下去管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自下而上的制定治理方针,这也是“以百姓心为心”的道理。

以前,姜子牙和周公旦分别分封为齐国和鲁国。

姜太公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理”,保留原来的风俗,简化一应礼仪。

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费了很大的力气举国推行周文化。

这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就使得齐国越来越强,最早称霸;而鲁国越来越弱,最终覆灭。

老子并不是不能治大国,而是指出,要像“烹小鲜”一样的治大国。

大国就像一盘大菜一样,由许许多多的“小鲜”而组成。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一书中,该书被誉为中国古代道家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小国寡民”的思想。

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并不是贬低的词语,而是一个政治理想。

老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人口少、国土狭小,而且政府管理得当,就可以达到“小国寡民”的境界。

下面我们将展开论述,解析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首先,老子认为“小国寡民”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中,人数稀少,资源有限,人们之间的争斗和竞争相对较少。

相比之下,大国多民,则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经济竞争激烈,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

而在小国寡民的环境下,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彼此之间更加和睦、友好。

这种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老子认为“小国寡民”有利于实现政治的简化与理性的管理。

在大国多民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建立庞大的行政组织来管理人民和国家事务。

而在小国寡民中,由于人口较少,政府管理的工作相对简单。

这样一来,政府可以更加集中精力解决国家的重要问题,更加高效地进行决策和执行。

同时,小国寡民的社会也更容易实现自组织和自治,民众可以更好地参与政治、表达意见与利益诉求。

此外,老子还强调了“小国寡民”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小国寡民的环境下,个人更加容易受到关注和重视,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相比之下,大国多民中,个人往往容易被忽视和埋没,缺乏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而在小国寡民中,个人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尽管老子对“小国寡民”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口众多、国土广阔的大国要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并不容易。

同时,小国寡民中也很难避免一些问题,如资源匮乏、发展受限等。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的道德理想国[摘要]本文从老子的“道”出发,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辩证思想,揭示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单纯地归复于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是再始更新地发展到人类社会更高的文明阶段。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道德理想国乌托邦“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基本诠释《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历来是学界注释者、评论者们的争论之地。

以任继愈和范文澜为代表的消极派认为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落后的、反动的、复古的、愚昧的、消极的思想。

前者曾在《老子新译》中提出,“‘小国寡民’体现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老子美化上古,是为了菲薄当时。

”[2]后者在《中国通史》中表明:“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的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彼此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是反历史的。

”[3]二者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看法并非是主观臆测,主要因《道德经》中有“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一些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抑或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消极避世主义?是空想之中的“乌托邦”还是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持肯定态度的积极派中,以陈鼓应、童书业、冯友兰为代表。

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景。

从“小国寡民”探析老子的社会理想

从“小国寡民”探析老子的社会理想

从“小国寡民”探析老子的社会理想作者:孙洁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6期摘要: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描述历来被认为是他对社会理想的集中阐释,“小国寡民”既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他针对广士众民的社会现实提出的通往理想社会的具体途径。

只要人们顺应自然,不去追求满足超出自然本性之外的欲望,就有望达到“至治之极”的理想政治。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一、“小国寡民”思想的文学内涵“小国寡民”一语出于《老子》第八十章。

此章以小国寡民之说,勾画了一个“理想国”的模式,“小国寡民”中的“小”和“寡”应视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小”、“使……寡”。

对于“小国寡民”,也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以大国为小国,以众民为寡民,如河上公注曰:“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

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

”这样的理解虽与“治大国若烹小鲜”相合,但显然与下文“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小国叙述相矛盾,恐非确解。

另一种使其国小,使其民寡。

如此理解,则可与下文的叙述相合。

但这并非像人们字面所理解的那样要恢复到远古去,是消极落后的表现。

老子小国寡民之理想的提出,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当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老子描述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30章)。

身为周王室史官,老子深观社会的动荡变迁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他看来,“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章)可见,多欲有为易毁坏人性。

他希冀一个“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和平环境,并最终绘制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

可以看出,老子是针对时世弊端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对当时政治的反思。

这里“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中的“什佰“可理解为”十百人之器”,即先进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工具,但却是老子所鄙弃的奇物(智巧之物),所以弃在一旁,不予使用。

“隔”与“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文学阐释

“隔”与“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文学阐释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和老子言说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之世极其相似而这种理想的世界也只能存在于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以至美之文表达至世理想却只是作者聊以慰安的幻想借小说的笔法写此中人语云此间美景此种世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l l 4
第2 9卷( 总第 2 4 2期)
李鹏 , 段 闪闪 : “ 隔” 与“ 隐” —— 老子“ 小 国寡 民” 思想 的文学 阐释
下。 ” I 1 ] 2 ∞老子 的政 治 理想 是 以无 为 治 天 下 , 他 的一 个 重要 出发点是 对 纯朴 民风 的追求 。正如 冯振 甫所
于与世 隔绝 的桃花 源 中 , “ 自云 先 世避 秦 时 乱 , 率妻 子 邑人 来 此绝境 , 不复出焉, 遂 与外 人 间隔 , 问 今是 何世 , 乃不 知有 汉 , 无论魏晋 ” , 以至 美 之 文 表 达 至 世理 想 , 却 只是 作 者聊 以慰 安 的幻 想 , 借 小说 的笔法 写此 中人 语云 , 此 间美 景 , 此 种 世道 “ 不足 为 外人 道
… …
“ 小 国寡 民” 一语 , 出 自《 老子》 第八十章 , “ 小国 寡 民, 使 有什 伯 之器 而 不 用 ; 使 民重 死 而 不 远徙 ; 虽 有 舟舆 , 无所 乘 之 ; 虽 有 甲兵 , 无 所陈之 ; 使 民复结 绳
而用 之 ; 甘其食 , 美 其服 , 安其居 , 乐 其 俗 。邻 国 相 望, 鸡犬之声 相 闻, 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 ” “ 小 国 寡
乐 其俗 。邻 国相 望 , 鸡 犬 之声相 闻 , 民至老 死不 相往
想社 会作 政治性 的 阐释 , 也 没 有从 制 度 和 体 制方 面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社会学院08历史刘雅婧0803401028 内容摘要:我们通常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小国寡民”思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小国寡民”采取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

但是当今的学术界正在重新的评价与定位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本文将通过分析老子其人,确定老子生活的时代,将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放到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中去,分析其合理性。

若用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合理性。

提到小国寡民,很多人会很快的联想到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而这并不是古希腊人的独创,在《道德经》中,老子就曾明确提出过“小国寡民”的思想。

对“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历代学者都有着不同的阐述。

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老子“小国寡民”思想,首先就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老子何其人也?一、老子其人老子堪称先秦诸子中身世最不明确的一个思想家了。

下面我们就通过目前所能掌握的史料对老子的身世做一个分析。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于老子身世做了这样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1在这里,司马迁也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老子才是真正的老子,因此他就把他知道的三个老子都下了出来。

对于一个司马迁都搞不清楚的先秦人物,我们又将如何来确定他的身份。

笔者认为,首先,通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周太史儋不是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通过张松辉先生的研究,在韩愈之前是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的,就连韩愈在《原道》之中所提出的质疑也更多的是处于一时的激愤,而不是冷静思考之后的结果。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作者:窦思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摘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老子作为道家哲学的创始人,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这一观念不仅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更是深深植根于老子“自然无为”的道论。

“小国寡民”的思想中,不乏对社会文明的描绘,无论从物质上、精神上还是政治上,都彰显了老子对一个应然的“内自足外无所慕”的社会的深深思考。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无为;小国寡民作者简介:窦思铭,女,1987年3月3日生,籍贯:河北衡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春秋时期,礼废乐崩,社会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动荡,“礼乐不兴”导致“民无所措手足”,面对这一局面,出身史官的老子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构建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并以之为基础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观念。

一、小国寡民的理论基础“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本体,它是无物之物,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物的共相;它是无相之相,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相的共相,老子认为,道是一个绝对体,它无声无形,先于天地而存在。

“自然”是道的一个根本特征,天下万物之本性,莫非自然。

老子的自然是指不加丝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这是道的最根本特性。

因此,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乎其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不必以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作为万事万物的规律要效法自然,故而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

与自然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

无为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人为,如果说“自然”是万事万物本身的特征,那么“无为”则具有主体性的含义,“无为”针对的是有主體性的人,人对于物要无为。

这里的“人为”指的是不必要的作为,即是强作妄为,“无为”与此相反,指的是掌握规律并因循规律,这是“无为”的本来意思。

在自然无为的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是“无为而治”,而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坐而待治,而是按照自然之道,贯彻无私的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亦即要无私无执,顺应事物之规律。

道德“乌托邦”——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道德“乌托邦”——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其 素朴 ’ 体 现 出人 的一种 精神 境界 。” 总之 , 老 子给 我们 描 绘 的是一 个甘食 、 美服、 安居 、 乐俗 的美好 和谐 社会 。
二 、“ 小 国 寡 民” 的 思 想 内涵
( 一) 对 国家 规模的 控制 老 子所 描述 的 国度 是 “ 小 国寡 民”状 态 : “ 国小 ” 、 “ 民
“ 国” , 有统治 , 这 种 社 会 中还 有 ‘ 甲兵 ’ , 而且能够 ‘ 甘 其 食 美其 服 ’ , 这些都 不象 是原始 社会 的现象 。只为 国家 ( 应 理解 为 城邦 ) 小, 人 口少 , 诸侯 国就
没 有 能力 同周 天 子 抗衡 , 就 不会 你 争我 夺 , 人 民才能 安 居
在 老子生 活 的年 代 , 各诸 侯 国为 了争 当霸主 , “ 挟 天子 以 令诸 侯 ” . 搜 刮 民脂 , 对 人 民进 行 残酷 的剥 削 与掠 夺 , 社 会一 片混 乱 。“ 民之饥 。 以其 上食 税 之多 , 是 以饥 。民之难 治, 以其 上之有 为 , 是 以难治 。民之 轻死 , 以其上 求生 之厚 ,
2 0 1 3年 第 8期
盘I I 《 三 碜
T HE S I L K R O A D 文化论 坛 I
总第 2 4 9 期
道德“ 乌托邦"
老子的“ 小国寡民" 思想
韩 小 飞
( 西北 师 范大 学 马克 思主 义 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 摘要] 老 子是 中国古 代伟 大 的思想 家 , 其“ 小 国寡 民” 思 想 内涵 丰 富 , 表现 在对 国家规 模 的控 制 , 处 理 对外 关 系 问题 , 反 对剥 削 与压 迫 、 反 对 战争 , 崇 尚和平 四个 方 面 。在 新 的时代 条 件下 , “ 小 国寡 民 ” 思想有 着 积极 的现 实意义 。 [ 关键 词 ] 老子 ; “ 小 国寡 民 ” 思想 ; 和谐 社会 [ 中图分 类号 ] B 2 2 3 . 1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3 ) 0 8 — 0 0 7 7 — 0 2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还有就是老子的反战思想。这是“小国寡民”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子鉴于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希望社会没有战争,老子明确希望“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种反战思想是具有合理性的。
还有就是老子设想的“共存”的和谐的区域关系。邻国相望,却相安无事,没有任何的冲突,没有战争,没有争夺,这是何等的理想状态。这正是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所说的“知足者福”以及第四十六章说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结果。
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基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第二十五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本身体现的就是永恒的道,是道的直观展示或象征,主张归复自然,而自然所体现的天道就是“无为”。若能做到听任自然,顺应自然,纯任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无为”。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既是一个原始的自然社会,又是一个理想的“无为”的世界。
首先,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尽管老子没有像孟子那样提出“仁政”思想,但是老子也说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③”,强调将百姓的意愿作为施政要求。有人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是欲返到太上之世,无君而治,所谓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反动的、反历史的。其实,一种政治思想是否反动反历史要看它为什么阶级说话。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要点在于强调不得干涉百姓的生活,使之能休养生息,这也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横征暴敛不断滋扰百姓而言的。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社会就是人们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人们不需要纳税,人人有甜美食物,漂亮衣服,舒适的居住环境,体现了公平,平等。老子的这一政治思想,应该是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的剥削,这是替百姓说话,从这点上看就不是反动的,也不是反历史的。更为重要的是“乐其俗”。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呢,因为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它都有其自身特有的风俗。风俗是人类长期生活养成的一个固定的生活方式,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乐其俗”是一个很人性化,很有远见的策略,是尊重百姓的生活自由,是得民心之举。

小国寡民——老子的“理想国”

小国寡民——老子的“理想国”

小国寡民——老子的“理想国”《理想国》是古代希腊先贤柏拉图关于美好社会的构想。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老子、普罗泰戈拉、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乔达摩·悉达多,这些伟大的先哲们如流星划过夜空般交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们的智慧与美德,点亮了人类文明的夜空。

实际上,无论是东方的老子、孔子,还是西方的柏拉图,或是印度的佛祖,他们都在苦苦追寻着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并对各自区域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重新走进经典,去认识老子心目当中的“理想国”。

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随着周天子权威的衰落,曾今维系天下和谐的旧秩序如“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迅速瓦解,而日后维系中华帝国的大一统制度还未形成,整个社会处在剧烈的动荡中。

这种动荡反映到社会上则表现为伦理纲常的崩坏。

如齐襄公与自己的妹妹文姜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

又比如鲁国的国君让同属一脉的宗亲欺负的抬不起头来。

晋国公室更是骨肉相残。

这种剧变虽然还远未达到战国时期的酷烈,但也足以让当时的社会贤达感到震惊和迷茫。

春秋形势图我们知道,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常见于人类历史,但老子所经历的是华夏文明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社会剧变,所以他绝不会如后世子孙那样淡定。

实际上不止老子,就连孔子这种乐观主义者也会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与海”的感叹。

当然,孔子坚信天下的乱象是周礼不行的结果,所以有着非凡的乐观主义精神来面对这一切。

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崩坏,是因为人类文明发展而带来的负面效应。

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那么如何解决呢?老子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他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蓝图——小国寡民。

老子骑牛图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2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2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小国寡民思想内涵: (2)(一)背景:广土众民,诸侯争霸 (3)(二)新解“小国寡民” (3)(三)小国寡民下的社会效应 (4)二、“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内容 (5)(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5)(二)小国寡民,君主有为 (6)(三)小国寡民,德治天下 (7)三、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历史验证 (10)(一)以柔克刚,无为而治 (10)(二)克勤克俭,德治天下 (10)(三)加强皇权,励精图治 (10)总结: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3)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摘要:小国寡民作为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历来备受争议,本文将“小国寡民”思想放置到整个老子思想体系中来浅析它作为“道法自然”的具体实践的治国之道。

通过剖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从“无为而治”、“君主有为”、“德治天下”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证小国寡民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手段的可行之处。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治国方略;至德之世According to the XiaoGuoGuaMin Lao tze thoughtAbstract:The small size of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Laozi as a core, and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nd this will be the small size and the people," Lao Tzu thought put in to the light to analyze it as a "natural" law, the practice of good governa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small size of the people," thinking, meaning "from nothing as a rule, the "monarch" and "world" by virtue of 3 detailed argumentation isolated citizens of a small State as a viable means of social management.Keywords: Lao zi; Small country with few people; governing strategy;to Germany in the world前言“小国寡民”见于《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治之至极。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历史上对老子的“小国寡民”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学界的主流认为,“小国寡民"描绘了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提倡的一种以农业自给为基础的的村落社会,是历史的倒退。

笔者认为,“小国寡民”并不是和“大同社会”一样,在描绘自己的理想社会而是在阐述一种政治术,即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已。

这种结果也许并不是老子的理想社会,就如同现在的人们不可能想要倒退回几十年前的生活。

不过为了稳定社会,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手段而已,(一)“小国寡民”的理解关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的论述原文如下: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小国寡民”的解释,按照语法来分的主要有两种,第一,把国和小当做形容词,国(这里的国指的是诸侯国)很小,民很少,表示的是国小民少的一种状态。

第二,“小"和“寡”动词,理解为动词时又有两种解释.一把“小”和“寡”理解为“使…小”和“使…寡",意思就是要减少国的规模和减少民的数量以达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二是把“小"和“寡”理解为“以…小”和“以…少”,意为不管国的规模有多大,民的数量有多少,都要把国和民看得很小,都要当做一个小国来治理.如果取前两种解释,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都认为“国家要小,民要少”,代表着一种复古的历史观,代表着一种理想社会。

但是如果取最后一种解释的话,即使不论邦国的规模有多大,都要把国和民当做很小。

那么“小国寡民”就是一种统治术了。

笔者认为,最后一种解释最为合理。

理由如下。

其一,对“使”字的理解,如果老子只是想表达一种社会理想的话,绝对可以把文中的“使”去掉,但是原文竟然用了三个“使"字.这已经能初步说明,原文并不是在表达一种社会理想。

哲学家刘笑敢先生也看出了“使”字的不妥之处,他认为:这三句话的“使”字都有假设的意味,可见本章内容并不是对既有事实的描述,也不是正式提出一个成熟的思想方案,所表达的不过是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愿望而已。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也在其中得以体现。

老子的理想社会被称为“小国寡民”,意味着一个简朴而规模有限的社会,我将就其核心思想进行探讨并展开阐述。

首先,老子认为理想社会是一个宇宙和谐的社会。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流动且相互依存的整体,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因此,如果人类社会要达到理想状态,就应该与宇宙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不应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原则,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老子强调个人的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类社会在追求功利和权力的过程中往往造成混乱和不平等。

为了避免这种乱象,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即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不强求改变,而是顺其自然。

在理想社会中,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人民的生活,而是应该尊重人民的自由和个人特点,让人们从内心自愿地追求道德和道义的准则,而非出于外部的强制。

第三,老子主张去除人民的欲望和私欲。

他认为,欲望和私欲是导致社会不公和争斗的根源。

在理想社会中,人们要洗尽心中的私欲和欲望,以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会追求个人的私利,而是以共同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关心和倾听他人的需求,与他人和平共处。

第四,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虽然主张无为而治,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和无所作为。

相反,无为而无不为强调的是在做事情的时候要追求无为的境界。

也就是说,在理想社会中,人们的行动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不经过强迫和刻意,而是根据自身的自然本性行事。

人们应该去除追求功利和个人私利的心态,而是以道德和合理的行为准则为指导,发展出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最后,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

他主张人们回归自然,减少对外界的依赖,追求自给自足。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以简朴的生活方式为主导,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

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

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

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

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

论_老子_的_小国寡民_景玉祥

论_老子_的_小国寡民_景玉祥

2014年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Feb.,2014第32卷第1期JOUR 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2 No.1论《老子》的“小国寡民”①景玉祥(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往今来人们对“小国寡民”的解读也不胜枚举。

“小国寡民”是老子想要建立的一种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理想社会,这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对于一些不能深刻理解《老子》思想的解读,只对《老子》原文文本进行解析,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一种复古的思想,是历史的倒退。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不符合《老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

本文从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小国寡民思想的重探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重探;影响[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4)01-0013-03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中包含了一种顺其自然的治世态度,老百姓在自然的、无忧无虑的状态中生产、生存,统治者不要过多干扰老百姓的生活。

作为战国时代思想家的代表之一,老子希望能有一个安定的、顺其自然的社会环境,他反对“上食税之多”、“上之有为”,并告诫那些“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的统治者,过多的干扰老百姓就会“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五十七章》)并指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是造成老百姓冒死犯上的重要原因。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意思是我顺其自然,百姓就会自我化育;我爱好清静,百姓就会自我端正;我不摊派事情,百姓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过多的欲望,老百姓就会自然淳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基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第二十五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本身体现的就是永恒的道,是道的直观展示或象征,主张归复自然,而自然所体现的天道就是“无为”。若能做到听任自然,顺应自然,纯任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无为”。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既是一个原始的自然社会,又是一个理想的“无为”的世界。
(三)“小国寡民”社会的缺陷与理想性
老子思想的缺陷是明显的,他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在很大程度上仅是一种带有文学色彩的幻想,当然更谈不上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就小国而言,到底老子的小国是多小呢?老子说的“国”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国是有区别的。春秋战国时期,天下虽是由一些大小国家组成,但是名义上还是属于周室。所以,用今天的话说“小国”就是高度自治的地区。这种地区的面积应是多大,如果不是或超过标准,又该如何调整,又由谁来调整,等等问题,老子也并未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再者,中国有句话叫“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相互攻伐吞并,而趋于统一是必然趋势。所以,老子的小国状态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老子面对现实的黑暗,他的许多话是绝对化的,是矫枉过正的激愤之言,是偏激的,更重要的是,这些设想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故也就只能停留在理想状态,不会成为现实。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文学式的想象与幻想。
Key Words:Laozi,small country with few citizens,ideal nature,message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思想对国人的影响甚深。当年,老子以哲学的方式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在对在战争、饥饿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自认为合理的解决方法。当今虽然没有大的战乱,世界总体上还算是和平,但是区域性的、局部性的战争持续不断,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恐怖主义蔓延,贫穷和饥饿问题的依旧严重,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对此,老子的思想又能给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一直追求着和平、自由、平等,而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对现代人来说似乎只是个美丽而不现实的童话,但它是否具有参考价值,是否对我们解决今天的社会问题具有借鉴意义;是值得人们思考的。本文拟就此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利于更好地解读《老子》。
从表面来看,老子的思想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仅不切实际,而且保守落后。但是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老子的这种设想固然落伍且不实际,但其中却蕴含着对自由、和平、平等的向往。在老子看来,理想社会应没有战争,人们可以过着宁静安乐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没有仇恨,没有嫉妒。“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这对于长期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是很有诱惑力的,能如此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很幸福了。老子追求的是一种民风淳朴的社会,人们已经近乎无欲无求,不会想着巧取豪夺,不会尔虞我诈。这正如冯达甫所云:“老氏称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莫动干戈而已这样,才能遂其所求,至于‘大顺’。若谓在求返于‘小国寡民’之世,又岂其然?”②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之世,是淳朴太平之世,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状态,虽虚幻但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良性的设计。古今中外有很多思想家在这一点上与老子具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外国的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自然状态”,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等,中国的有孔子的大同社会与庄子的“至德之世”,及至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等等,他们都与老子一样,在构想与追求一个和谐的社会。
(二)“小国寡民”的社会蓝图
多年来,人们对“小国寡民”的思想大多持否定态度,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白寿彝先生等。他们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倒退的,是复古的,是否定生产力发展的。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奴隶社会向原始社会的逆转。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①在他们看来,“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一种保守的,倒退的思想,是必将灭亡的奴隶主阶级无可奈何的哀叹,是没有丝毫积极意义的。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或许对其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小国寡民”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吧。
中国人历来讲究“衣食住行”。这几样要是达标了,也就能算生活幸福。具体地说,就是衣着不仅要遮体避寒,还要靓丽;吃的不仅要饱,还要吃的好;住的不仅要遮风避雨,还要舒适;行不但要安全,还得科学经济。古人说“食色,性也”。中国人对于“食”是很看重的,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的许多民俗节日就与吃有关,像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因此“食”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中国人对于“住”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即使现代的人们婚嫁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住房。所以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之说很形象地表述,国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构想。但是这些也仅仅是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是实际上很难做到的。也就是这样,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人民性,代表了社会最广大的群体—底层人民的美好愿望。
总的来说,老子“小国寡民”的合理性就在于其追求的社会的和谐性,在于理想社会应该具有的和平,平等与自由等特点。这不就是人类向往的社会吗!古今中外思想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要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描绘理想社会蓝图。老子的思想表面上看好像是复古的,但其实质否定了周公礼制而欲建立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自给自足,人人平等的社会。因此,老子之言有大智慧,老子之学有真理。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老子之学的传承与升华;世界的发展也可以从老子之学中吸收营养。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理想性
(一)老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老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的反抗与斗争,奴隶制在一步步的走向灭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兴起,并且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伴随这一变革的是几百年的战乱。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对当时的社会作了这样的描述:“天下忌讳,而民弥贫;人所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在七十五章又写道:“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者为,是贤于贵生。”几百年的战乱导致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百姓就是生活在这样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而困苦不堪。面对这种现实,老子站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对战乱,对新生的阶级自然充满了不满,同时,也对新的生产方式带来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就在礼制崩溃的时候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揭露新兴的封建制度的阴暗面,以“天道无为”的哲学思想批评现实社会,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并不吝笔墨的对这种理想社会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在他看来,这种社会的社会结构十分简单,既无剥削,又无压迫,是真正的和谐、自由、平等和公平的社会。尽管老子的社会理想是虚幻的,但“小国寡民”的思想毕竟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性超越,是从另一角度反省社会文化的缺失,故对后人追求理想的生存方式应是颇有所启示的。
首先,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尽管老子没有像孟子那样提出“仁政”思想,但是老子也说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③”,强调将百姓的意愿作为施政要求。有人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是欲返到太上之世,无君而治,所谓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反动的、反历史的。其实,一种政治思想是否反动反历史要看它为什么阶级说话。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要点在于强调不得干涉百姓的生活,使之能休养生息,这也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横征暴敛不断滋扰百姓而言的。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社会就是人们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人们不需要纳税,人人有甜美食物,漂亮衣服,舒适的居住环境,体现了公平,平等。老子的这一政治思想,应该是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的剥削,这是替百姓说话,从这点上看就不是反动的,也不是反历史的。更为重要的是“乐其俗”。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呢,因为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它都有其自身特有的风俗。风俗是人类长期生活养成的一个固定的生活方式,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乐其俗”是一个很人性化,很有远见的策略,是尊重百姓的生活自由,是得民心之举。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论
学 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08级
学 号2008101053
姓 名曾维兵
指 导 教 师陈德长
成 绩
年 月 日
老想尽管有复古的一面,但也有着否定黑暗现实与残酷战争的一面,且表现了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不宜全然否定。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何尝不是历来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当然,老子的理想社会古今中外都没有出现过,“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也就只能停留在理想的层面上,但作为黑暗现实社会的一种参照物而存在,无疑具有相当的批判意义。
二、“小国寡民”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虽说仅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却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我们若认真思考,可从中获得某种启示。正如前文所言,“小国寡民”这一理想,有人认为这体现了老子逃避政治,消极的出世态度。笔者认为,这结论有点草率。我们看看老子的《道德经》就知道,老子关于政治军事外交的论述超过了全书的一半,怎么可能是绝对的消极避世呢?“小国寡民”可以说是体现了老子的人文关怀,其中不乏合理性,只不过老子将一些问题夸大化了。那么,这其中究竟体现了老子的哪些人文关怀呢?在讨论这个时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进行思考。
据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所言,大致是这样的:国家不需要大,人口也不会多,即使有好的器物,也不一定要使用。重要的是要使人懂得生命的宝贵,把生死看得重些,不随意的外出远游。虽然有车马船舶也不一定要用。虽然有披甲执锐的士兵,也不没有用武之地。不需要文字,回复到结绳记事就可以了。 百姓们都有甘美的食物,美丽的服饰,住的舒适,能快乐的遵从着以往的习俗。邻国之间是可以看到的,鸡鸣和狗吠的声音也可以听得到,到死没有往来。
关键词:老子 小国寡民 理想性 启示
Abstract:Lao zi"small country with few citizens" social ideal despite the restoring ancient ways, but also have a negative side real darkness and war cruel side, and performance to peace and serenity yearning, appropriate comprehensive look at it. On the positive perspective, it is people have the ideal state of pursu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