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1精品版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有趣的浮沉现象-青岛版(五年制)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有趣的浮沉现象青岛版〔五年制〕11月23日,市教研室到我校进展视导评估,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听评课。
我上的是三年级的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
就课的整体而言,我觉得根本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这节课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游戏导入〔巧取乒乓球〕,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实验,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实验,沉入水底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实验,最后是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清楚,时间掌握得也根本适宜,多数学生也根本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这节课要学的科学知识。
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想,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易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我出示的塑料泡泡沫、象棋子、钉子、气球、石子、橡皮、胡萝卜等,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做出适时的猜想。
可是当他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时,有猜想对了的欣喜,也有猜错了的不如意。
不过当他们明白了,猜想固然重要,但搞科学仅仅凭猜想是不行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
但是,回头想想还是有几个比拟明显的问题存在。
一是课前准备缺乏。
例如,课上的几个实验没有提前操作一下,导致出现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像最后一个实验出现了有同学把钩码触到水槽壁或底部的错误操作,如果提前做一下,想到了,在实验之前的要求中明确一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再如在每个实验之前要求过于简单,不够明确,导致学生操作过程中没有秩序,漫无目的,降低了活动效率。
把一些细致的要求用课件或小黑板展示出来效果会好很多。
二是课堂细节把握不好,没有关注到所有学生。
细节决定成败。
学生在课堂上有的精力不集中,有的实验过程中不讲秩序,小组长没有充分发挥好作用,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认真倾听和观察等等现象说明很多工作还需要做得更细,考虑得更全面。
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不只是这堂课,平时上课根本上都存在这个问题,因此,解决课堂的细节问题也将是今后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像上周五徐继红教师在我们班上的一堂语文课,同样的学生,人家训练的学生感觉像换了个人似的,就是解决了一些看似微缺乏道的细节问题,以后得多学习,多钻研。
小学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
1.打造一节充满兴趣的课堂。
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两个乒乓球在水中一浮一沉,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浮沉现象产生兴趣,接着又通过各种各样的材料来让学生进行探究,结尾处又设计了一个小魔术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不知不觉引导学生课后去进行探究。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课中两次实验都是让学生先猜测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实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尽量让学生小组协助来解决,教师必要时给予指导,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不足。
对课堂的调控不是很到位,虽然用到了评价,但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一到实验结束的时候总是有的小组不能迅速归位,平时的训练也不到位,体现在学生课上没有举手就乱发言,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就乱动桌上材料不听讲。
1。
小学科学_11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有趣的浮沉现象》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第三单元的第十一课。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本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开放性强、空间大,所有的活动均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浮沉现象学生经常看到,这个现象司空见惯,但是其中的科学道理学生却不懂。
本节课着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交流汇报、获得结论”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学习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水的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及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使学生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评价任务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饮料瓶、乒乓球、橡皮、气球、玻璃球、钩码、直尺、图钉、橡皮筋等教学过程一、小实验导入,设计悬念小实验:同学们看这儿,老师带来了两个小球,如果我把这两个小球同时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猜想:1、都浮在水面上。
2、一个浮,一个沉。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
(老师把小球放入水中。
)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吗?)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两个物体一个浮上来,一个沉下去?)是啊,为什么会有浮有沉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A、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观察能力都特别强。
(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1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科学》过这门课程,特别是对科学实验更感兴趣,因此一遇到实验课,就非常兴奋,热情很高.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极容易分散,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上课时往往抛开了要研究的内容而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中,而小学科学课的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仅让他们学到知识,更重要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得到发展,完善.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有针对性的去进行引导和培养.同时要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组织,评价,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才能使学生融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当中.《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实验过程,亲自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科学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实验探究中,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1、不断生成的新问题科学的探究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在本节教学中随着探究活动的进行,学生不断获取实验现象和结论,也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一项研究的结果,就是另一项研究的开始,层层深入,最后完成对水的浮力的认识。
例如,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木头,气球、乒乓球等物体在水中上浮,而玻璃球、铁块、图钉等物体在水中下沉这一现象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生成新的问题:“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下沉?为什么图钉那么小在水中会下沉?暖瓶塞那么大在水中会上浮?……..”从而进入对水的浮力的探究。
2、足够的探究空间本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活动,进行猜想验证,获得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例如在认识水的浮力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在学生的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向上的浮力。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有趣的浮沉现象青岛版(五年制)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有趣的浮沉现象青岛版(五年制)《有趣的浮沉现象》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一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认识浮沉现象”、“探究水的浮力”、“认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等逐层递进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
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的争论引起了我的深思.当时,课堂上学生研究完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后,接着提出了下面要研究的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当我问到他们的想法时,课堂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声,"受""不受"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比一个声音高,互不相让,课堂的气氛一下紧张起来,课没法上了,我有些生气,真想使劲拍拍桌子,让他们安静下来,可是又一想,表面上这些学生是违反了课堂纪律,但在科学研究上难道不就需要这种争论吗?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提倡,如果发火会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变的没有自己的主见,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能让他们学会正确的去处理科学上的争论,又学会与人合作,岂不是一举两得.所以我什么也没做,就站在讲台上,听他们争论.过了几分钟,大概他们也觉得这种争论没多大意义,也可能是想听听老师的意见,教室静了下来.于是我就问他们:"你们争论出结果了吗 ""没有.""我觉得刚才大家争论的很热烈,为什么没有争论出结果 "这时学生不说话了.我马上说:"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就应该存在争论.有争论是好事,'理越辩越明'.可是像你们这样争论下去,会有结果吗 (学生摇头),为什么因为你们没有说出在水中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理由或者"不受"水的浮力的道理,根本说服不了别人,是不是现在应该怎么办 ""做实验."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我把学生按照自己的猜想意见分成两部分,让他们利用实验器材自己去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所以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如果粗暴的打断他们的争论,学生还会这样投入的进行研究吗?后来我问他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都谈到不能盲目的下结论,要有根据.。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我所讲授的是三年级上册的《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新奇的实验:两个相同的乒乓球,同时放入水中,一个下沉,一个上浮。
怎么会这样?让学生大胆猜测原因,揭开谜底。
通过这个实验,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欲望,引出了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应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科学探究的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我引领学生先猜想,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实验探讨、交流。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观察、交流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得到了有效发展,同时还学会了倾听与合作。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还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积极的情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在研究“沉下去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交流、讨论、总结,再经过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实验方案。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这是最重要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水的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使学生的思维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学用结合,学以致用;通过趣味小魔术“浮起来的鸡蛋”,达到思维拓展,知识延伸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探究无穷的奥妙。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尽管课前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当在真正以学定教开放性的科学实验探究课上,面对学生的大量探究信息和疑问却引导得不够贴切,不够到位;也有个别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在小组讨论交流时不够积极,参与度不深。
今后应加强相关实验指导和引导。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1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科学》过这门课程,特别是对科学实验更感兴趣,因此一遇到实验课,就非常兴奋,热情很高.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极容易分散,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上课时往往抛开了要研究的内容而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中,而小学科学课的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仅让他们学到知识,更重要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得到发展,完善.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有针对性的去进行引导和培养.同时要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组织,评价,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才能使学生融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当中.《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实验过程,亲自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科学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实验探究中,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1、不断生成的新问题科学的探究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在本节教学中随着探究活动的进行,学生不断获取实验现象和结论,也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一项研究的结果,就是另一项研究的开始,层层深入,最后完成对水的浮力的认识。
例如,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木头,气球、乒乓球等物体在水中上浮,而玻璃球、铁块、图钉等物体在水中下沉这一现象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生成新的问题:“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下沉?为什么图钉那么小在水中会下沉?暖瓶塞那么大在水中会上浮?……..”从而进入对水的浮力的探究。
2、足够的探究空间本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活动,进行猜想验证,获得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例如在认识水的浮力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在学生的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向上的浮力。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改变浮和沉_青岛版(五年制)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改变浮和沉_青岛版(五年制)在教学这课时,我从生活入手,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使学生感到真实,贴近生活实际,并富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
关于学生来说,浮沉现象并不生疏,甚至说还有一定的生活体会,关于浮沉,他们应该专门感爱好。
为此,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有结构而又富有探究乐趣的材料,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全面进展。
一、满足小孩的愿望我通过观看现象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从表面上看到,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现象。
专门在第一次出示鸡蛋让学生推测沉浮的时候,学生这时还没有多大爱好,我又将同一个鸡蛋放进另一个烧杯里,鸡蛋却一下子浮在水面上了,这时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如此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步入新课的学习制造了有利条件,满足了学生的愿望。
二、在玩耍中经历体验玩是小孩们的天性,当同学们把自己熟悉的物体放入水中,面对上浮下沉的情形,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想方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现来,让浮现来的物体沉下去吗”学生的已有体会赶忙被调动起来,积极的摸索回答,在经历探究的活动中,小孩们是主动的、积极的,小孩能够真正地接近科学,在把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启发,在更深层次上对科学有了明白得。
三、问题是课堂探究的连续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连续,一个问题就会引发一个探究性活动。
我设计本课的一个主导思想确实是“从问题引入”。
引入性问题将学生领入探究性学习之中,在探究中不是以解决问题,而是又有新的问题圆满终止。
本课的教学也注重了课外延伸内容,通过对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有一个海叫死海,出示了人们在死海里玩耍图片,甚至看报纸的图片,进行科学调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爱好,使课堂内容连续延伸。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能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聪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成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有趣的浮沉现象青岛版五年制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有趣的浮沉现象青岛版(五年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科学》过这门课程,特别是对科学实验更感兴趣,因此一遇到实验课,就非常兴奋,热情很高.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极容易分散,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上课时往往抛开了要研究的内容而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中,而小学科学课的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仅让他们学到知识,更重要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得到发展,完善.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有针对性的去进行引导和培养.同时要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组织,评价,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才能使学生融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实验过程,亲自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科学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实验探究中,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1、不断生成的新问题科学的探究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在本节教学中随着探究活动的进行,学生不断获取实验现象和结论,也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一项研究的结果,就是另一项研究的开始,层层深入,最后完成对水的浮力的认识。
例如,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木头,气球、乒乓球等物体在水中上浮,而玻璃球、铁块、图钉等物体在水中下沉这一现象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生成新的问题:“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下沉?为什么图钉那么小在水中会下沉?暖瓶塞那么大在水中会上浮?……..”从而进入对水的浮力的探究。
2、足够的探究空间本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活动,进行猜想验证,获得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例如在认识水的浮力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在学生的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向上的浮力。
小学科学_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通过观察等方法对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从而认识水的浮力以及水中任何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2、通过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运用科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合作、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感受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力,认识到水有浮力。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材料:上浮物体:塑料泡沫板、塑料空心球、空矿泉水瓶、积木下沉物体:砖块、钩码、玻璃球、螺丝钉其它材料:实验小装置(一根皮筋上有提环,下有挂钩)、直尺、钩码、装有水的水槽、实验记录单、笔、抹布。
2.教师演示材料: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个鸡蛋、两个烧杯(一杯盐水,一杯清水)、课件、电子教鞭、板贴、手机(连wifi)、希沃授课助手、科学小装置、钩码、粉笔、奖励小卡片、手表课前活动:1.师谈话: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一起来聊聊天。
“十一”期间,我去了沂水的大峡谷,领略了其中的山水风情。
你们有没有出去玩?谁来说一说你都去哪儿玩了,见过哪些有趣的现象?生交流。
预设反馈:听了你的介绍,我都想去了。
谢谢你的介绍。
听的出来,你玩的很开心。
你的声音真响亮,希望一会上课你也能用这样响亮的声音发言。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丽,彰显了我们的祖国的繁荣富强。
师总结:好,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学校都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大家可以利用节假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多出去走一走,边玩边学,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还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谈话:同学们看(两只手分别拿着树叶和石头),我手里拿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树叶和石头,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谁来说说?预设1:都下沉。
(你是这样认为的。
)预设2:树叶会浮在水面上,石头会下沉。
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优秀教学反思
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优秀教学反思1.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
这节课通过观察“礼物”、猜想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亲自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激发起学生科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
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2.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
科学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发挥智力,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
这节课中,在实验、讨论、交流中,我走到学生中间,参与活动。
由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与参与者,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3.“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过去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实验学生看,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心理发展受到遏制,情感态度受到影响。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学是单一地把目标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地把知识融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
这节课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实验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现、猜想、实验,使思维、情感、意志等得到有效的发展。
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分工,还要与同学讨论,听取不同意见。
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的素养。
让他们充分发挥科学探究能力,去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实验才得出来的。
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对问题做出猜想、亲自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节课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
思1精品版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科学》过这门课程,特别是对科学实验更感兴趣,因此一遇到实验课,就非常兴奋,热情很高.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极容易分散,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上课时往往抛开了要研究的内容而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中,而小学科学课的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仅让他们学到知识,更重要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得到发展,完善.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有针对性的去进行引导和培养.同时要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组织,评价,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才能使学生融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当中.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实验过程,亲自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科学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实验探究中,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1、不断生成的新问题
科学的探究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在本节教学中随着探究活动的进行,学生不断获取实验现象和结论,也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一项研究的结果,就是另一项研究的开始,层层深入,最后完成对水的浮力的认识。
例如,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木头,气球、乒乓球等物体在水中上浮,而玻璃球、铁块、图钉等物体在水中下沉这一现象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生成新的问题:“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下沉?为什么图钉那么小在水中会下沉?暖瓶塞那么大在水中会上浮?……..”从而进入对水的浮力的探究。
2、足够的探究空间
本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活动,进行猜想验证,获得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例如在认识水的浮力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在学生的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向上的浮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自创性与创造性,提供宽松的时间与空间,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提问,猜想,实验探究。
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与探究的主人。
例如本节课的所有问题都是学生提出来的,所有的实验方法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出来的,所有的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发现的,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不扭学生,不逼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抓住学生的矛盾,水到渠成地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陪伴学生完成整个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