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蜂

合集下载

四年级蜂的古诗

四年级蜂的古诗

四年级蜂的古诗如下:
《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唐·罗隐。

2、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

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

去住沾馀雾,高低顺过风。

终惭异蝴蝶,不与梦魂通。

—《寒蜂采菊蕊》唐·耿湋。

3、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

—《咏蜂》明·吴承恩。

4、年年花市几曾淹,斟暖量寒日夜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脾咏蜂》唐·钱起。

蜂 小学四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蜂 小学四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蜂小学四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作者简介:罗隐(833-910),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

唐代文学家著有《谗书》《两同书》《甲乙集》等。

字词释义:①尽:都,全部。

②占:占据,占有。

①为:介词,为了。

诗词赏析:《蜂》既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言诗。

这首诗以蜜蜂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辛勤耕作的劳苦大众的同情、赞美和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痛恨、不满。

诗的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不管是平平的地面还是高高的山峰,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们占领。

“不论”“无限”写出了蜜蜂从早到晚辛勤忙碌的样子,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诗的后两句紧承“蜜烽”这一意象,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蜂蜜后,自己却无法享用,到头来是为了谁在辛苦忙碌?为了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蜜蜂的形象与古代那些受剥削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相似,诗人以反问的语气提出问题,讽刺意味不言而明,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同时又流露出对广大的劳苦人民深深的怜悯之情。

知识链接:
蜜蜂识路
蜜蜂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蜜蜂识路靠的是两种本领:一是“偏光导航”,二是“香气走廊”。

“偏光”指太阳发出的紫外线,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蜜蜂都能利用偏光感知太阳,准确地飞回家。

此外,蜜蜂的腹部会分泌一种特殊的香气,这种香气会留在飞过的途中,后面的蜜蜂就可以沿着香气去采蜜。

许多蜜蜂来来往往,就在蜜源和蜂房之间形成了一条“香气走廊”,沿着这条“香气走廊”,蜜蜂采完花粉回家就不会“迷路”了。

古诗讲解《蜂》PPT课件

古诗讲解《蜂》PPT课件
罗隐诗贴近生活,关心百姓疾苦,多讽刺现实之作,诗集 有《甲乙集》。毛泽东主席很推崇罗隐,对《甲乙集》所收 诗圈点的达九十一首之多,并认为罗隐是一位极有才华,又 心系劳苦人民不可多得的古代好官。
3
2021
小故事:罗隐才华很高,颜值很低
罗隐虽然十次考进士不中,但他的诗文在当时相当有 名。当时的诗人宰相郑畋(tián)有个女儿非常喜欢罗隐的 诗文。罗隐曾投诗给郑宰相,郑小姐读了“张华谩出如丹语, 不及刘侯一纸书”这句后赞不绝口,几次三番在父亲面前提 及。郑宰相明白女儿倾慕罗隐才华,便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 有一天宰相借故邀罗隐到相府,让女儿躲在帘后先偷偷看看 他,谁料女儿一看罗隐丑陋的相貌,大失所望,从此再也不 提罗隐的诗了。
13
2021
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
朗读全诗。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14
2021
请大家读一读这些古诗,看看从其他诗人的字里行间描绘了一只 只怎样的蜜蜂
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自强不息) ——明·吴承恩《咏蜂》
8
2021
蜜蜂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山尖, 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 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 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 的蜂蜜呢?
9
2021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 出蜜蜂辛勤采蜜?如果要你选 最关键的一个字,你会选哪个?
10
2021
同样的“尽”字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又是不一样的: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对远方 征人的怀念。)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举目四望,远近尽是寒山四绕的一片秋色)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蜂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蜂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蜂“哎呀,妈妈,你看这蜜蜂好勤劳呀!”我站在花丛边惊叹道。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妈妈带我来到公园玩耍。

公园里的花开得正艳,五彩斑斓的,漂亮极了。

我开心地在花丛间跑来跑去,突然就看到了一群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只见那些蜜蜂小小的身子,黄黑相间的条纹,不停地在花朵上飞来飞去。

“妈妈,它们在干嘛呀?”我仰头问妈妈。

妈妈笑着说:“它们在采花蜜呀,小傻瓜。

”“哇,它们好厉害呀,这么多花,它们都不会迷路吗?”我自言自语道。

这时,旁边一个小朋友也跑了过来,他说:“这有啥厉害的,不就是采蜜嘛。

”我一听可不乐意了,反驳道:“你懂什么呀,蜜蜂采蜜可不容易了,它们要飞好多地方呢。

”小朋友撇撇嘴说:“哼,那又怎样。

”我不再理会他,继续看着蜜蜂,心里想着:蜜蜂真的好勤劳呀,它们每天都要这样不停地工作。

就好像我们学习一样,也要努力才行呢。

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四年级下册语文书上的那首《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可不就是这样嘛,到处去采集花粉,酿成香甜的蜂蜜,它们真的好伟大呀!我越想越觉得蜜蜂了不起,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们以后可不能随便伤害蜜蜂哦。

”妈妈摸摸我的头说:“当然啦,宝贝,蜜蜂是我们的好朋友呢。

”看着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的身影,我好像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们也要像蜜蜂一样,勤劳努力,不怕辛苦,这样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甜蜜呀!不努力怎么会有收获呢?我们可不能偷懒呀!我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

就这样,在那个美丽的公园里,我从蜜蜂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古诗词蜂原文赏析及译文

古诗词蜂原文赏析及译文

古诗词蜂原文赏析及译文古诗词蜂原文赏析及译文《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蜂原文赏析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罗隐-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注释山尖:山峰的顶端。

尽:全部。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采:采摘。

为【wèi】替。

还读wéi,如“敢作敢为”译文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这首通过对蜜蜂形象的描写,歌颂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生活,并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赏析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

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

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

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

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古诗讲解《蜂》

古诗讲解《蜂》
罗隐诗贴近生活,关心百姓疾苦,多讽刺现实之作,诗集 有《甲乙集》。毛泽东主席很推崇罗隐,对《甲乙集》所收 诗圈点的达九十一首之多,并认为罗隐是一位极有才华,又 心系劳苦人民不可多得的古代好官。
3
精选可编辑ppt
小故事:罗隐才华很高,颜值很低
罗隐虽然十次考进士不中,但他的诗文在当时相当有 名。当时的诗人宰相郑畋(tián)有个女儿非常喜欢罗隐的 诗文。罗隐曾投诗给郑宰相,郑小姐读了“张华谩出如丹语 ,不及刘侯一纸书”这句后赞不绝口,几次三番在父亲面前 提及。郑宰相明白女儿倾慕罗隐才华,便有意将女儿许配给 他。有一天宰相借故邀罗隐到相府,让女儿躲在帘后先偷偷 看看他,谁料女儿一看罗隐丑陋的相貌,大失所望,从此再 也不提罗隐的诗了。
16
精选可编辑ppt
谢谢!
17
14
拓展阅读
精选可编辑ppt
请大家读一读这些古诗,看看从其他诗人的字里行间描绘了一只 只怎样的蜜蜂
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自强不息) ——明·吴承恩《咏蜂》
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 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无私奉献) ——宋·杨万里《蜂儿诗》
12
Hale Waihona Puke 精选可编辑ppt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诗人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 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 一样不求个人名利得失,为国家为 人类造福的人们。
13
精选可编辑ppt
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
朗读全诗。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2
诗人简介
精选可编辑ppt
罗隐(833年-909年),浙江人,唐朝晚期诗人 。本名罗横,年轻时有从政报国的志向,赴京城长安考进士 。虽然他诗文天下闻名,但他性格刚直不攀附权贵,再加上 相貌丑陋,连考六次没考上(唐代进士科举是一年一次), 觉得可能是名字不好,便改名为罗隐。然后,又接着考了四 次……仍然没考上。晚年罗隐回到家乡投奔节度使钱镠( liú 后来的吴越国国王),颇受钱镠器重,做了吴越国的高官。

咏物诗选:蜂

咏物诗选:蜂

咏物诗选:蜂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注释山尖:山峰的顶端。

尽:全部。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采:采摘。

为【wèi】替。

还读wéi,如“敢作敢为”译文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这首诗通过对蜜蜂形象的描写,歌颂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生活,并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赏析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

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

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

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

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

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

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

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古诗四年级下册

蜂古诗四年级下册

蜂古诗四年级下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蜂古诗四年级下册》是一本专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诗歌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本教材集合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编排,既注重经典文学的传承,又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

在这本教材中,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传统文学的魅力,还可以通过理解和吟诵古诗词,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

《蜂古诗四年级下册》共包括十篇经典的古诗词,每篇古诗词都选自唐诗宋词等上乘之作,内容涵盖了国风、楚辞、唐诗、宋词等不同文学流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这些古诗词既有关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描述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的作品,还有关于情感抒发和人生感悟的佳作。

每篇古诗词都配有作者简介和鉴赏点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增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品味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古诗词进行讲解和引导,通过分析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意境表达和情感内涵,引导学生领略其中的诗意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背诵、朗诵和赏析,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学生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阅读,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其中的音韵之美和意境之深,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和文学情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学生还可以参与古诗词的朗诵比赛和诗歌创作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和生活阅历。

《蜂古诗四年级下册》是一本优秀的古诗词教材,具有很高的教育和文学价值,适合四年级学生使用。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学生可以领略文学之美,感悟人生之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操,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础。

相信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古诗词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更多具有文学情怀和艺术修养的优秀人才!【本文共1045字】第二篇示例:蜂古诗是一套专为小学四年级学生设计的诗歌教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10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10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10首1、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简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20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20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20首四年级上册(10首) (1)1、鹿柴 (1)2、题西林壁 (2)3、暮江吟 (3)4、雪梅 (4)5、嫦娥 (5)6、出塞 (6)7、夏日绝句 (7)8、凉州词 (8)9、浪淘沙.其七 (9)10、别董大 (9)四年级下册(10首) (10)1、清平乐.村居 (10)2、宿新市徐公店 (12)3、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3)4、卜算子.咏梅 (13)5、蜂 (15)6、独坐敬亭山 (16)7、墨梅 (17)8、塞下曲 (18)9、芙蓉楼送辛渐 (18)10、江畔独步寻花 (19)四年级上册(10首)1、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1.鹿柴:地名。

柴,一作“寨”。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

【简析】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

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

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

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

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古诗蜂的意思和解析

古诗蜂的意思和解析

古诗蜂的意思和解析
关于古诗蜂的意思和解析
古诗蜂可以看作是一种记录历史诗歌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将繁复复杂的
文字按固定形式,来重新排列诗歌,使它变得更容易懂得、脱口而出,并有节奏感、韵律感。

古诗蜂通常包括一开头,一尾,两个主要部分,偶数行中的每一行由四字组成,句号用于隔开,古诗蜂与正常的写作不同,主要是在表达古诗内容的精髓、创新的视角、灵活的用词,具体内容则由作者自行构思。

古诗蜂通常用来表达深思熟虑的情绪,或者现实中的故事,由此来表达作者的
感受。

同时,古诗蜂的深奥的文字也把古诗更加具体化,思路更清晰,为读者提供更直观的意义。

古诗蜂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情感,也可以表达哲理,因为它有一定的格式,读者
可以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观点和道理。

因此,古诗蜂是一种很好的展示古诗情感与哲理的文学形式。

阿雷吟诵讲堂(中)第三十二课《蜂》

阿雷吟诵讲堂(中)第三十二课《蜂》

阿雷吟诵讲堂(中)第三十二课《蜂》阿雷吟诵讲堂(中)第三十二课《蜂》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一首诗《蜂》。

一首针砭时事的讽喻诗我们今天来介绍晚唐诗人罗隐的一首描写描写小动物的诗《蜂》。

这首诗放在本册的第四单元作为积累背诵的内容,是有其原因的,本单元是围绕动物展开学习的,那古人眼里的小动物又是怎样的呢?编者就选出了罗隐这首《蜂》,我们先来读一读吧: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无论在平原还是在山尖,美丽的春光尽被蜜蜂占。

采集百花酿成了蜜以后,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甜?“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在山野,到处都可以见到蜜蜂忙忙碌碌采蜜的身影。

越是春光明媚、鲜花盛开的地方就越能吸引蜜蜂。

这两句语气十分肯定,盛赞蜜蜂尽占美好的春光,表现了诗人对蜜蜂的羡慕与赞美之情。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急转直下,由前面盛赞蜜蜂“占尽风光”转而咏叹它终生徒劳,所获甚少。

采花、酿蜜本是蜜蜂的天职。

它辛苦酿成的蜜主要是用来供养蜂王,或被人所用,自己享用的却很少,而这完全是出于它的本能,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公平。

可是诗人却从这里发现了问题,并替蜜蜂发出了“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不平之鸣。

一位十上不第的隐诗人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

他的诗和文章都为世人所推崇,与另外两个同族才子被合称为“三罗”。

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

大中十三年(859年)底罗隐到京师,开始应进士试,连考了七年都榜上无名,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虽然屡败屡战,但最终还是铩羽而归,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十上不第”这顶“桂冠”就不折不扣地扣在了罗隐的头上。

唐才子众多,如果要排个名次来,罗隐前十都入不了。

但是如果把晚唐或者唐末那一段有些混乱的时期单列出来,罗隐足可以独占鳌头。

蜂动画古诗讲解

蜂动画古诗讲解

蜂动画古诗讲解《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一、衍生注释:“不论平地与山尖”,这里的“平地”和“山尖”是指蜜蜂采蜜的范围,涵盖了所有的地方,不论是地势平坦之处,还是山峰的顶端。

“无限风光尽被占”,“无限风光”形容美好的景色,这里是说蜜蜂到处采蜜,仿佛美好的景色都被它们占据了。

“采得百花成蜜后”,表明蜜蜂采集众多花朵的花粉,最后酿成蜂蜜。

“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一个反问句,蜜蜂这么辛苦地采蜜,但是最终这些蜜又是为了谁而存在呢?二、赏析:这首诗看似写蜜蜂,其实是一种隐喻。

诗人罗隐通过描写蜜蜂到处采蜜的忙碌情景,最后却发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疑问。

从蜜蜂的角度看,它们那么勤劳,在各种地方采蜜,可是蜂蜜的成果却不知道被谁享用了。

这就像很多人在社会上辛勤劳作,但是成果却被他人占有。

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感慨。

蜜蜂的辛苦和它们成果的归属不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

三、作者介绍:罗隐,唐代诗人。

他一生仕途不顺,十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

他的诗多以讽刺现实为主,常常通过描写一些平常的事物来表达深刻的社会意义。

罗隐生活在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他的经历让他看到了很多社会的黑暗面,所以他的诗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小明去参观一个养蜂场。

看着那些忙碌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我就想起了罗隐的《蜂》。

我对小明说:“你看这些蜜蜂,它们就像那些在社会上默默付出的人一样。

你想啊,它们不管是在平地还是山尖,到处寻找花朵采蜜,就像人们为了生活到处奔波。

可是最后呢,蜂蜜被拿走了,就像有些人辛苦工作的成果被别人占有。

这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啊?”小明听了,也很有感触地说:“是啊,这蜜蜂真的很可怜,就像那些被剥削的劳动者。

”我感叹道:“罗隐这首诗写得真好,用蜜蜂的辛苦揭示了这么深刻的社会道理。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诗歌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诗歌

罗隐(833-910),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杭州市富阳区)人。

其诗多讽刺现实,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

前两句主要是叙述,朗读时语气平和。

最后一句是反问,感情色彩比较强烈,朗读时语调逐渐升高。

同时要注意读好每句诗的节奏: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头,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了。

采集百花酿成了蜜,到头来究竟是为谁辛苦,又是为谁把蜜酿甜呢?
《蜂》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平铺直叙,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头,飞越无限的美丽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

后两句写蜜蜂采集百花酿成蜂蜜,供人享受,给人甜蜜。

本诗通过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辛勤劳作之人的赞美,对不劳而获者的不满。

背诵时,抓住“平地”“山尖”“风光”“蜜”“辛苦”“甜”等字词,联系诗句意思,发挥想象进行记忆。

咏蜂
[明]王锦
纷纷穿飞万花间,
终生未得半日闲。

世人都夸蜜味好,
釜底添薪有谁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蜂

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在平原还是在山尖,美丽的春光尽被蜜蜂占。

采集百花酿成了蜜以后,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

占:占有,占据。

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甜:醇香的蜂蜜。

鉴赏
罗隐(833—909),唐末文学家。

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一作新登(今浙江桐庐)人。

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

唐光启中,入镇海节度使钱鏐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

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
民间。

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大中十三年(859)底,罗隐至京师考进士,考了许多年,都没中第,史称“十上不第”。

诗人对当时的考试制度、朝廷很失望,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愤满。

这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

后两句写蜜蜂采集百花,酿成蜂蜜,供人享受,为人辛苦,给人甜蜜。

这首诗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比喻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体物工妙,词近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
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

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

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

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

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

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

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

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

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

如此
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

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

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

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

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