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期末考试重点2019 Review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根据抗肿瘤药的抗瘤谱和作用机制考虑; • 根据药物的毒性考虑。 • 临床给药方案:
– 大剂量间歇给药; – 综合治疗。
三、抗癌药物副作用和耐药性
传统化疗两大障碍
毒副作用 耐药性
抗肿瘤药主要不良反应
• a、骨髓抑制; • b、抑制免疫功能:降低免疫力,诱发感染; • c、肝肾毒性; • d、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 • e、诱变性、致畸性、致癌性; • f、对其它正常增殖细胞的毒性:脱发等; • g、皮肤粘膜反应:粘膜和皮肤炎症,
抗菌作用:广谱杀菌(对G-、G+菌有效)、 高效、长效。
抗菌机制:抑制DNA解旋酶,阻碍DNA复制。 耐药性: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
耐药性机制
(1)细菌DNA解旋酶突变。 (2)细菌外膜及外膜蛋白变异,改变
其通透性。 (3)细菌对药物主动泵出。
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
• 1、剂量<600mg/天,少; >800mg/天,明显增多。
• 临床还作为免疫抑制药。 • 对多种肿瘤有效。如急淋、慢淋、鼻咽癌、乳腺癌,
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
4、抗有丝分裂药物 :抑制微管功能
①紫杉醇(taxol)、多西紫杉醇(docetaxel): 作用机制: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和堆积,影响纺锤体 功能使肿瘤细胞停止于有丝分裂期。 临床适应症:主要适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对食 道癌、肺癌、MDR癌等多种肿瘤也有效。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过 敏,神经毒性,关节炎,胃肠道反应,脱发。
④SD、SMZ脑膜通透性好,脑脊液内药物浓 度高; SD是治疗流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
⑤主要在肝中乙酰化失活。乙酰化物溶解度低, 在肾小管中, 尤其尿液呈酸性时易析出
结晶(物理性)损伤肾脏。
消除:以原形或乙酰化物从肾排出。
⑥磺胺药比PABA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亲和力 小得多,故需足够剂量(首剂加倍)和疗程。
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① 肾上腺皮质激素 : 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对急 淋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有较好疗效,亦可用于 慢淋性白血病。
对其它肿瘤无效。 ② 雄激素 :睾酮用于晚期乳腺癌。 ③ 雌激素:己烯雌酚用于前列腺癌、
绝经期5年以上的晚期乳腺癌。
① 生物反应调节剂: 白介素-2(IL-2); 干扰素(IFN);胸腺肽。
⑦易受脓液坏死组织和普鲁卡因的代谢物(含大 量PABA)影响,使疗效降低。
磺胺药肾毒性预防措施:
(1)同服等量NaHCO3碱化尿液; 多饮水。 (2)采取联合用药。 (3)避免长期用药,用药1周以上者,需
定期查血常规。 (4)老年、肾功能不全、脱水、少尿及
休克病人慎用或不用。
TMP作用机制 TMP抗菌谱与磺胺药相似。TMP通过 抑制病原体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四氢叶酸 合成而影响DNA合成。 与磺胺药合用使叶酸代谢在相邻的二 个环节上受阻(双重阻断作用), 故有协同 作用, 故又称TMP为抗菌增效剂。
化疗药物
抗菌素(antibacteria agents): 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作用的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s): 由微生物合成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
生长的化学物质。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长期应用抗菌药治疗病原体感染,使病原体对药物
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化疗指数(CI): LD50/ED50比值。
2. 连续阻断作用;
•wenku.baidu.com
3. 抑制其他代谢途径的酶。
头孢菌素作用特点小结:
1、头孢菌素类对β-内酰胺酶一代比一代 稳定;
2、肾毒性一代比一代低; 3、抗G+菌作用一代不如一代,
抗G-菌作用一代比一代强; 4、第四代对G+ 、 G-的抗菌力都很强; 5、第三、四代都能透入脑脊液; 6、与青霉素类有协同抗菌作用; 7、与青霉素有部分交叉耐药现象 8、有双硫仑反应。
药动学:口服吸收良好、分布广、易透过血脑 屏障及眼组织。在肝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 效,大部分从肾排出。
临床应用:
(1)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 (2)细菌性脑膜炎:常用静注给药。 (3)立克次体感染及治疗沙眼。 (4)敏感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对流感杆菌、 百日咳杆菌比其它抗生素强。
抗癌药应用原则
• 根据细胞动力学规律: – 增长缓慢的,G0细胞多,先周期非特异药 – 增长快的,先用周期特异性药。
炎及术后感染。
不良反应:
①过敏反应 链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仅 次于青霉素G。
②耳毒性 可引起前庭功能与耳蜗神经的损 害。前者呈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和平衡障碍,后者为听力减退或耳聋。
应避免与增加其耳毒性的万古霉素、镇吐 药、呋塞米、依他尼酸及甘露醇等合用,及能 掩盖其耳毒性的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合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代表药物:红霉素(Erythromycin) • 药物: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克拉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 抗菌机制:抑菌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50s 亚基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和mRNA的移位, 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产生速效抑菌作用。
氨基甙类药物的共性
• 杀菌药: 链霉素(streptomycin); 庆大霉素(gentamicin); (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谷氨酸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蝶啶
+
↑
对氨苯甲酸 (PABA)
磺胺类
合成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叶酸
↑ 甲氧苄啶
(TMP)
食物 四氢叶酸
一碳单位
核酸/蛋白
Q: 磺胺类药物为何可与甲氧苄啶合用?
A: ①增强抗菌作用 ② 扩大抗菌谱 ③ 延缓耐药性
四、喹诺酮类抗菌素 (quinolone)
•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 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 氟罗沙星、司氟沙星、洛美沙星。
各种细菌PBPs数目、分子量不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 生素的影响,故对机体的毒性极小。
(二)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1.产生水解酶:
细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 等)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
2.酶与药物牢固结合:
β-内酰胺酶可迅速牢固结合广谱青霉素和第二、 三代头孢菌素,使药物滞留于细胞膜外间隙而不能 到达靶点(PBPs)发挥抗菌作用,此种耐药性又称 “牵制机制”。
4.耐药性(抗药性)产生机制
⑴耐药性:多次接触后,敏感性下降, 疗效降低或无效。 分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两类。 获得耐药性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获得耐药性最为常见的是耐药基因平行地
从另一种耐药菌转移(转化、转导、接合) 而来。
⑵ 耐药性产生机制:
a. 产生灭活酶(水解酶;钝化酶): β-内酰胺酶、乙酰转移酶、磷酸转
亚硝脲类、甲酰溶肉瘤素。
(2)抗癌抗生素:更生霉素、柔红霉素、 阿霉素、丝裂霉素、喹诺酮等。
(3)其他:顺铂、强的松等。
②氟尿嘧啶(fluorouracil, 5-FU): 嘧啶核苷酸合成抑制剂。
作用机制:氟尿嘧啶在体内活化生成5-氟尿嘧啶 脱氧核苷酸(5F-dUMP), 与胸苷酸合成酶共价结合, 抑制此酶活性, 使脱氧胸苷酸缺乏, 抑制DNA合成; 也可掺入mRNA,影响蛋白质合成。
• 2、幼年软骨组织损害、关节痛:儿童禁用。 • 3、光敏毒性:氟罗/洛美/司氟沙星。 • 4、过敏:皮肤瘙痒、皮疹、皮炎。 • 5、胃肠反应:恶心、呕吐、腹泻。 • 6、CNS反应:头痛、头晕、CNS兴奋。
(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上的细胞壁肽聚糖 合成酶(又称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活性 而阻碍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和交联,使细菌 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死亡。
• 抗菌机制: 1、选择性地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 导致无功能的异常蛋白质合成。影响 蛋白质合成起始,延伸,终止各阶段; 2、造成细菌胞膜缺损。
链霉素(streptomycin)临床应用
• 鼠疫(黑死病)、兔热病首选药; • 一线抗结核药,与其它抗结核药合用; • 感染性心内膜炎(与PG合用为首选药); • 治疗布氏杆菌病 ,与四环素合用; • 与PG或氨苄西林合用,预防细菌性心内膜
作用机制:Gleevec与ATP竞争性结合BCR-ABL PTK的ATP结合位点,抑制其PTK活性,使信号转 导中断,肿瘤细胞停止增殖而死亡。也抑制PDGFR 和Kit的PTK。而对正常细胞基本无影响。因此,高 效、低毒、服用方便。
③肾毒性 表现为尿浓缩困难、蛋白尿、氮质血 症及无尿等。
年老、剂量过高以及合用两性霉素B、杆菌肽、 头孢噻吩、环丝氨酸、多粘菌素B或万古霉素可增 加肾毒性的发生。
④神经肌接头(运动终板)的阻滞 引起神经 肌肉麻痹, 严重可致呼吸停止。
因该类药物能与突触前膜钙结合部位结合,阻止 Ach的释放。可用新斯的明解救治疗。
移酶、核苷酸转移酶。 b.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抗菌素进不去;进入的即刻被泵出。 c. 细胞内靶位结构改变:不结合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不结合。 d. 自身代谢改变:产生大量PABA。
磺胺药作用机制
磺胺药是抑菌药,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 成酶,影响细菌叶酸合成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繁殖。
磺胺药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 相似,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而阻 碍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核酸和蛋白质 的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药物外渗—疼痛,肿胀,坏死;过敏 。
h. 具器官特异的药物毒性: – 肝/肾毒性:环磷酰胺,疏嘌呤,柔红霉素,丝裂霉
素
– 心衰:阿霉素 – 出血性膀胱炎:环磷酰胺 – 肺纤维化:白消安,博菜霉素 – 过敏:紫杉醇, L-门冬酰胺酶,博莱霉素 – 外周神经炎:长春新碱,紫杉醇
(二)肿瘤细胞增殖与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关系
3.PBPs的改变: 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MRSA) 具多重耐药性就是由于PBPs改变引起。
4.胞壁和外膜通透性改变: 使药物的透入减少 而耐药。
5.自溶酶缺少。
Drug Synergism:1+1 > 2
协同作用机制(Mechanisms of Synergism)
•
1. 抑制破坏药物的酶;
•
②重要化疗辅助药: 1)升血药:集落刺激因子(G-CSF, GM-CSF),
EPO ,IL-11等。 2)止吐药:昂丹司琼等。 3)镇痛药:扑热息痛,曲马多,吗啡等。 4)抑制破骨细胞药:骨膦,帕米磷酸二钠等。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里程碑:TKI
Gleevec (格列卫):Imatinib (伊马替尼)
临床应用:乳腺癌、胃肠道肿瘤及其手术后辅助
治疗,和非手术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
胃肠道毒性。
⑤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 DNA多聚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在体内转化为5’-磷酸核苷酸后, 由核
苷酸激酶催化形成二磷酸和三磷酸核苷酸,后者强 力抑制DNA合成。
临床应用:急性髓性白血病首选药,对成人的
根据细胞周期中各期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抗肿瘤药可分为两类:
1. 周期特异性药物: (1)S期特异性药物:甲氨蝶呤、巯嘌呤、
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 (2)M期特异性药物:长春碱、长春新碱、
秋水仙碱、鬼臼素、紫杉醇; (3)M期和G2期特异性药物:紫杉醇。
2.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胞群的各期 以及G0期细胞都有杀伤作用。 (1)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塞替哌、
Mg2+、Ca2+、Fe2+等多价阳离子、碱性环境和 食物因素降低其吸收。
服药量超过0.5g以上,血浓不再随剂量增加而 增高,多者随粪便排出。
氯霉素(Chloromycetin)
抗菌机制:
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 酶,抑制蛋白合成。
氯霉素耐药性产生较慢,较少,且可自动 消失。
抗菌谱:广谱速效抑菌剂 。二线抗生素。 对G+, G-菌抑制作用强。 对立克次体,沙眼衣原体,厌O2菌有效。
四环素类药物特点
抗菌机制:与30S亚基在A位结合,抑制aa-
tRNA在该位联结,抑制蛋白合成。
抗菌谱:广谱抑菌药(G+,G-球/杆菌)
对绿脓杆菌、真菌无效。 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立克次体病、 斑疹伤寒之首选药。
药动学
• 本类药物属两性化合物,在酸性环境中稳 定且抗菌力强。
• 吸收:口服易吸收,但不完全且不规则, 吸收量也有限。存在肝肠循环。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别有效。也用于消化道和 头颈部癌。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
②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
• 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烷化剂。 • 作用机制: 在体内转变为磷酰胺氮芥,与 DNA形成
交叉连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繁殖。
• 抗瘤谱广, 抑瘤作用明显而毒性相对较低,化疗指 数比其它烷化剂高。
– 大剂量间歇给药; – 综合治疗。
三、抗癌药物副作用和耐药性
传统化疗两大障碍
毒副作用 耐药性
抗肿瘤药主要不良反应
• a、骨髓抑制; • b、抑制免疫功能:降低免疫力,诱发感染; • c、肝肾毒性; • d、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 • e、诱变性、致畸性、致癌性; • f、对其它正常增殖细胞的毒性:脱发等; • g、皮肤粘膜反应:粘膜和皮肤炎症,
抗菌作用:广谱杀菌(对G-、G+菌有效)、 高效、长效。
抗菌机制:抑制DNA解旋酶,阻碍DNA复制。 耐药性: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
耐药性机制
(1)细菌DNA解旋酶突变。 (2)细菌外膜及外膜蛋白变异,改变
其通透性。 (3)细菌对药物主动泵出。
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
• 1、剂量<600mg/天,少; >800mg/天,明显增多。
• 临床还作为免疫抑制药。 • 对多种肿瘤有效。如急淋、慢淋、鼻咽癌、乳腺癌,
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
4、抗有丝分裂药物 :抑制微管功能
①紫杉醇(taxol)、多西紫杉醇(docetaxel): 作用机制: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和堆积,影响纺锤体 功能使肿瘤细胞停止于有丝分裂期。 临床适应症:主要适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对食 道癌、肺癌、MDR癌等多种肿瘤也有效。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过 敏,神经毒性,关节炎,胃肠道反应,脱发。
④SD、SMZ脑膜通透性好,脑脊液内药物浓 度高; SD是治疗流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
⑤主要在肝中乙酰化失活。乙酰化物溶解度低, 在肾小管中, 尤其尿液呈酸性时易析出
结晶(物理性)损伤肾脏。
消除:以原形或乙酰化物从肾排出。
⑥磺胺药比PABA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亲和力 小得多,故需足够剂量(首剂加倍)和疗程。
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① 肾上腺皮质激素 : 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对急 淋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有较好疗效,亦可用于 慢淋性白血病。
对其它肿瘤无效。 ② 雄激素 :睾酮用于晚期乳腺癌。 ③ 雌激素:己烯雌酚用于前列腺癌、
绝经期5年以上的晚期乳腺癌。
① 生物反应调节剂: 白介素-2(IL-2); 干扰素(IFN);胸腺肽。
⑦易受脓液坏死组织和普鲁卡因的代谢物(含大 量PABA)影响,使疗效降低。
磺胺药肾毒性预防措施:
(1)同服等量NaHCO3碱化尿液; 多饮水。 (2)采取联合用药。 (3)避免长期用药,用药1周以上者,需
定期查血常规。 (4)老年、肾功能不全、脱水、少尿及
休克病人慎用或不用。
TMP作用机制 TMP抗菌谱与磺胺药相似。TMP通过 抑制病原体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四氢叶酸 合成而影响DNA合成。 与磺胺药合用使叶酸代谢在相邻的二 个环节上受阻(双重阻断作用), 故有协同 作用, 故又称TMP为抗菌增效剂。
化疗药物
抗菌素(antibacteria agents): 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作用的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s): 由微生物合成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
生长的化学物质。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长期应用抗菌药治疗病原体感染,使病原体对药物
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化疗指数(CI): LD50/ED50比值。
2. 连续阻断作用;
•wenku.baidu.com
3. 抑制其他代谢途径的酶。
头孢菌素作用特点小结:
1、头孢菌素类对β-内酰胺酶一代比一代 稳定;
2、肾毒性一代比一代低; 3、抗G+菌作用一代不如一代,
抗G-菌作用一代比一代强; 4、第四代对G+ 、 G-的抗菌力都很强; 5、第三、四代都能透入脑脊液; 6、与青霉素类有协同抗菌作用; 7、与青霉素有部分交叉耐药现象 8、有双硫仑反应。
药动学:口服吸收良好、分布广、易透过血脑 屏障及眼组织。在肝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 效,大部分从肾排出。
临床应用:
(1)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 (2)细菌性脑膜炎:常用静注给药。 (3)立克次体感染及治疗沙眼。 (4)敏感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对流感杆菌、 百日咳杆菌比其它抗生素强。
抗癌药应用原则
• 根据细胞动力学规律: – 增长缓慢的,G0细胞多,先周期非特异药 – 增长快的,先用周期特异性药。
炎及术后感染。
不良反应:
①过敏反应 链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仅 次于青霉素G。
②耳毒性 可引起前庭功能与耳蜗神经的损 害。前者呈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和平衡障碍,后者为听力减退或耳聋。
应避免与增加其耳毒性的万古霉素、镇吐 药、呋塞米、依他尼酸及甘露醇等合用,及能 掩盖其耳毒性的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合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代表药物:红霉素(Erythromycin) • 药物: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克拉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 抗菌机制:抑菌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50s 亚基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和mRNA的移位, 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产生速效抑菌作用。
氨基甙类药物的共性
• 杀菌药: 链霉素(streptomycin); 庆大霉素(gentamicin); (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谷氨酸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蝶啶
+
↑
对氨苯甲酸 (PABA)
磺胺类
合成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叶酸
↑ 甲氧苄啶
(TMP)
食物 四氢叶酸
一碳单位
核酸/蛋白
Q: 磺胺类药物为何可与甲氧苄啶合用?
A: ①增强抗菌作用 ② 扩大抗菌谱 ③ 延缓耐药性
四、喹诺酮类抗菌素 (quinolone)
•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 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 氟罗沙星、司氟沙星、洛美沙星。
各种细菌PBPs数目、分子量不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 生素的影响,故对机体的毒性极小。
(二)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1.产生水解酶:
细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 等)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
2.酶与药物牢固结合:
β-内酰胺酶可迅速牢固结合广谱青霉素和第二、 三代头孢菌素,使药物滞留于细胞膜外间隙而不能 到达靶点(PBPs)发挥抗菌作用,此种耐药性又称 “牵制机制”。
4.耐药性(抗药性)产生机制
⑴耐药性:多次接触后,敏感性下降, 疗效降低或无效。 分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两类。 获得耐药性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获得耐药性最为常见的是耐药基因平行地
从另一种耐药菌转移(转化、转导、接合) 而来。
⑵ 耐药性产生机制:
a. 产生灭活酶(水解酶;钝化酶): β-内酰胺酶、乙酰转移酶、磷酸转
亚硝脲类、甲酰溶肉瘤素。
(2)抗癌抗生素:更生霉素、柔红霉素、 阿霉素、丝裂霉素、喹诺酮等。
(3)其他:顺铂、强的松等。
②氟尿嘧啶(fluorouracil, 5-FU): 嘧啶核苷酸合成抑制剂。
作用机制:氟尿嘧啶在体内活化生成5-氟尿嘧啶 脱氧核苷酸(5F-dUMP), 与胸苷酸合成酶共价结合, 抑制此酶活性, 使脱氧胸苷酸缺乏, 抑制DNA合成; 也可掺入mRNA,影响蛋白质合成。
• 2、幼年软骨组织损害、关节痛:儿童禁用。 • 3、光敏毒性:氟罗/洛美/司氟沙星。 • 4、过敏:皮肤瘙痒、皮疹、皮炎。 • 5、胃肠反应:恶心、呕吐、腹泻。 • 6、CNS反应:头痛、头晕、CNS兴奋。
(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上的细胞壁肽聚糖 合成酶(又称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活性 而阻碍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和交联,使细菌 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死亡。
• 抗菌机制: 1、选择性地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 导致无功能的异常蛋白质合成。影响 蛋白质合成起始,延伸,终止各阶段; 2、造成细菌胞膜缺损。
链霉素(streptomycin)临床应用
• 鼠疫(黑死病)、兔热病首选药; • 一线抗结核药,与其它抗结核药合用; • 感染性心内膜炎(与PG合用为首选药); • 治疗布氏杆菌病 ,与四环素合用; • 与PG或氨苄西林合用,预防细菌性心内膜
作用机制:Gleevec与ATP竞争性结合BCR-ABL PTK的ATP结合位点,抑制其PTK活性,使信号转 导中断,肿瘤细胞停止增殖而死亡。也抑制PDGFR 和Kit的PTK。而对正常细胞基本无影响。因此,高 效、低毒、服用方便。
③肾毒性 表现为尿浓缩困难、蛋白尿、氮质血 症及无尿等。
年老、剂量过高以及合用两性霉素B、杆菌肽、 头孢噻吩、环丝氨酸、多粘菌素B或万古霉素可增 加肾毒性的发生。
④神经肌接头(运动终板)的阻滞 引起神经 肌肉麻痹, 严重可致呼吸停止。
因该类药物能与突触前膜钙结合部位结合,阻止 Ach的释放。可用新斯的明解救治疗。
移酶、核苷酸转移酶。 b.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抗菌素进不去;进入的即刻被泵出。 c. 细胞内靶位结构改变:不结合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不结合。 d. 自身代谢改变:产生大量PABA。
磺胺药作用机制
磺胺药是抑菌药,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 成酶,影响细菌叶酸合成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繁殖。
磺胺药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 相似,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而阻 碍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核酸和蛋白质 的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药物外渗—疼痛,肿胀,坏死;过敏 。
h. 具器官特异的药物毒性: – 肝/肾毒性:环磷酰胺,疏嘌呤,柔红霉素,丝裂霉
素
– 心衰:阿霉素 – 出血性膀胱炎:环磷酰胺 – 肺纤维化:白消安,博菜霉素 – 过敏:紫杉醇, L-门冬酰胺酶,博莱霉素 – 外周神经炎:长春新碱,紫杉醇
(二)肿瘤细胞增殖与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关系
3.PBPs的改变: 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MRSA) 具多重耐药性就是由于PBPs改变引起。
4.胞壁和外膜通透性改变: 使药物的透入减少 而耐药。
5.自溶酶缺少。
Drug Synergism:1+1 > 2
协同作用机制(Mechanisms of Synergism)
•
1. 抑制破坏药物的酶;
•
②重要化疗辅助药: 1)升血药:集落刺激因子(G-CSF, GM-CSF),
EPO ,IL-11等。 2)止吐药:昂丹司琼等。 3)镇痛药:扑热息痛,曲马多,吗啡等。 4)抑制破骨细胞药:骨膦,帕米磷酸二钠等。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里程碑:TKI
Gleevec (格列卫):Imatinib (伊马替尼)
临床应用:乳腺癌、胃肠道肿瘤及其手术后辅助
治疗,和非手术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
胃肠道毒性。
⑤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 DNA多聚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在体内转化为5’-磷酸核苷酸后, 由核
苷酸激酶催化形成二磷酸和三磷酸核苷酸,后者强 力抑制DNA合成。
临床应用:急性髓性白血病首选药,对成人的
根据细胞周期中各期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抗肿瘤药可分为两类:
1. 周期特异性药物: (1)S期特异性药物:甲氨蝶呤、巯嘌呤、
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 (2)M期特异性药物:长春碱、长春新碱、
秋水仙碱、鬼臼素、紫杉醇; (3)M期和G2期特异性药物:紫杉醇。
2.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胞群的各期 以及G0期细胞都有杀伤作用。 (1)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塞替哌、
Mg2+、Ca2+、Fe2+等多价阳离子、碱性环境和 食物因素降低其吸收。
服药量超过0.5g以上,血浓不再随剂量增加而 增高,多者随粪便排出。
氯霉素(Chloromycetin)
抗菌机制:
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 酶,抑制蛋白合成。
氯霉素耐药性产生较慢,较少,且可自动 消失。
抗菌谱:广谱速效抑菌剂 。二线抗生素。 对G+, G-菌抑制作用强。 对立克次体,沙眼衣原体,厌O2菌有效。
四环素类药物特点
抗菌机制:与30S亚基在A位结合,抑制aa-
tRNA在该位联结,抑制蛋白合成。
抗菌谱:广谱抑菌药(G+,G-球/杆菌)
对绿脓杆菌、真菌无效。 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立克次体病、 斑疹伤寒之首选药。
药动学
• 本类药物属两性化合物,在酸性环境中稳 定且抗菌力强。
• 吸收:口服易吸收,但不完全且不规则, 吸收量也有限。存在肝肠循环。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别有效。也用于消化道和 头颈部癌。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
②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
• 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烷化剂。 • 作用机制: 在体内转变为磷酰胺氮芥,与 DNA形成
交叉连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繁殖。
• 抗瘤谱广, 抑瘤作用明显而毒性相对较低,化疗指 数比其它烷化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