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化学周期表及其中的元素性质;2.理解原子核结构和核反应;3.掌握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的相关内容;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元素的周期律1.1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发展•认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了解德布罗意-玻尔原子模型的基本内容。
1.2 氦的发现及周期表的完善•掌握氦元素的发现及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完善过程。
1.3 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及规律;•熟练掌握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的影响;•能够通过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的性质。
第二章原子核结构和核反应2.1 原子核的结构•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原子核的基本结构;•理解同位素和核素的概念。
2.2 放射现象及放射性的种类•熟悉放射现象及其分类;•掌握放射性的种类及其特点。
2.3 核反应与核能•掌握核反应与核能的基本概念;•了解核反应的条件和方式;•熟练掌握核反应的平衡和不平衡态。
第三章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3.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平衡常数•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熟悉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3.2 平衡的移动及影响因素•掌握平衡的移动方式和影响因素;•熟悉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3 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反应机制•熟练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了解化学反应机理及反应级数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和课外拓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实验操作和作业考核等方式,进行多角度综合评价,以贴近学生实际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性。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课题:化学实验-酸碱中性试验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酸碱中性试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3. 进行酸碱中性试验的操作技能;
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酸碱中性试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酸碱中性试验的基本原理;
2.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难点:
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机理;
2. 酸碱中性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 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引入酸碱中性试验的背景和意义。
二、实验操作
1. 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酸碱指示剂等;
2. 进行酸碱中性试验:将不同酸碱溶液滴入试管中,并加入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实验总结
1. 总结酸碱中性试验的特点和规律;
2. 讨论酸碱指示剂的作用机理;
3. 提出可能的实验设计和延伸性问题。
四、作业布置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阅读相关教材章节,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五、课堂小结
1. 确认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 强调重要概念,澄清可能存在的疑惑。
【教案结束】。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同课异构1:233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课件
电解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若要 恢复原来的组成和浓度,需加入一定量的溶质 (通入一定量的HCl气体)
电解CuSO4溶液的分析
阳极
阴极
氧 气
铜
实例
CuSO4
电极反应
浓度 PH 复原 值
电极反应
浓度 PH 复原 值
阳极: 4OH-- 4e- = 2H2O+O2
阴极: 4H ++ 4e- = 2H2
变大
不加 变 H2O
2H2O =通=电= 2H2 ↑+O2 ↑
用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规律
(1)电解水型:
如电解H2SO4、HNO3、NaOH、Na2SO4等溶 液时其电极反应式为:
阳极 : 4OH--4e-=2H2O +O2↑ 阴极: 4H+ +4e-=2H2 ↑ 总反应:2H2O=电解= O2↑ +2H2↑
(4)放氢生碱型:
如电解NaCl、KCl、MgCl2溶液等。
阳极 (C): 2Cl -- 2e-=Cl2↑ 阴极 (C): 2H+ +2e-= H2 ↑ 总反应:2NaCl+2H2O=电解=2NaOH+ Cl2↑ + H2↑
电解后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若 要恢复原来的组成和浓度,需通入一定量的 HCl气体。
阳极: 4OH-- 4e- = 2H2O+O2
减
阴极:Cu2++ 2e-=Cu 减小 小
电解
加 CuO
2CuSO4+ 2H2O 2Cu +O2 ↑+ 2H2SO4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时:第一课时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内容:物质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能够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3. 能够运用化学符号和式表示化学物质。
教学重点:1.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怎样用化学符号和式表示化学物质。
2. 怎样区分原子、分子和离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分类。
2. 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物质的结构。
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引入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和区别。
3. 示范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三、练习(15分钟)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在黑板上进行化学符号和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符号和式的含义。
四、拓展(10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际应用,深入了解分子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节课内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阅读相关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结构展开,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掌握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苏教版必修二化学资料
苏教版必修二化学资料# 苏教版必修二化学资料##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 1.1 物质的组成-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
### 1.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即可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
### 1.3 化学计量- 摩尔: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表示一定数量的粒子。
- 摩尔质量:1摩尔物质的质量。
## 第二章:化学反应### 2.1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
### 2.2 化学反应速率- 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 2.3 化学平衡- 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达到平衡状态。
## 第三章:物质的分类### 3.1 无机物- 金属:具有金属光泽的元素。
- 非金属:不具有金属光泽的元素。
### 3.2 有机物- 烃:只含有碳和氢的化合物。
- 衍生物:烃分子中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形成的化合物。
## 第四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4.1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原子间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 4.2 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分子间的弱作用力。
- 氢键:氢原子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形成的特殊范德华力。
## 第五章:溶液与胶体### 5.1 溶液-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固体、液体或气体。
-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 5.2 胶体- 分散质: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微小颗粒。
- 分散介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 第六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6.1 能量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6.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放热反应:释放能量的反应。
- 吸热反应:吸收能量的反应。
## 第七章:化学实验基础### 7.1 实验仪器- 玻璃仪器:烧杯、试管等。
高中必修二苏教版化学教案
高中必修二苏教版化学教案第一单元元素的发现与性质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及其与化合物的区别。
2.认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意义。
3.掌握几种基本元素的性质和常见化合物的性质。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锻炼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
2.元素的性质。
3.常见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难点:1.元素的性质之间的联系。
2.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内容:1.化学元素的概念及其与化合物的区别。
2.现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
3.氢气、氧气等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4.水、氧化钙等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及方法:1.引入:通过实验展示氢气的性质,引发学生对元素的兴趣。
2.讲解: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及其与化合物的区别,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意义。
3.实验:让学生进行氧气的收集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总结各元素之间的联系。
5.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进行复习。
教学素材:1.化学元素周期表。
2.实验器材:氢气收集装置、氧气收集装置等。
3.图片资料:氢气、氧气等元素的性质展示。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其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针对学生的问题和思考,评价其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作业安排:1.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2.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实验报告。
3.针对本节课内容,完成一份元素周期表的简单介绍。
教学反思:1.及时梳理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在实验环节加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元素周期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规律。
2.辅导学生进行化合物的实验制备,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
(2)电子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电子做高速运动,接近光速。
由于上述原因,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
宏观物体不同:它没有确定的轨道,我
们不能测定或计算它在某一时刻所在的
位置,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道。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思考:
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这11
个电子是聚成一堆在离核相同
的距离处运动,还是分散在离
核不同的距离处运动?为什么?
原子组成的哪些粒子数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
13
结论: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原子核外电子数
.
14
思考:
请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随原子序 数的递增有什么规律性的变化?
.
15
元素核外1—电2子号元排素布,情从况H到He只有1个
随3—原1电个个1子0随1号—子增增序原元11加数层加个子8素号到的序增,到,元增8数加个最到从素大的到,L外2,,结增8i个而个到从层最大构达,,NN外电,e到a而而有层最子到稳达2达电外A个定数到子r到层电结有稳目数电稳子构3定由目个子层定结由电1数,构1子目层由,
②金属元素无负价(除零价外,在化学反应中只显正价); 既有正价又有负价的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③氟无正价,氧无最高正价 。
.
24
核
外
1.能量由低到高;
电 子 的
排
布 的
2.每层最多容纳电子 数目是2n2。
规 3.最外层电子数目不
排
律 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
布
时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
超过18个,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原子结构: 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 中子数, 电子数之间的关系2.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原子序数=质子数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E.周期表结构(2)元素周期律(重点)A.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 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a.同一周期, 从左到右,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b.同一周期, 从左到右, 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同一主族, 从上到下,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d.同一主族, 从上到下, 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C.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原子与原子b.原子与其离子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位, 构, 性”三者之间的关系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c.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B.预测新元素与其性质3.化学键(重点)(1)离子键:A.相关概念:B.离子化合物: 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C.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 A2B, AB2, NaOH, Na2O2, NH4Cl, O22-, NH4+)(2)共价键:A.相关概念:B.共价化合物: 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C.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NH3, CH4, CO2, HClO, 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a.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 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练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在反应中, 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 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 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晶格常数以及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等知识。
教学重点: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晶格常数及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的分辨。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教材、投影仪、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举例引入化合物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2.讲解:讲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3.实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晶体的性质,比较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差异。
4.讨论:分组讨论晶格常数和晶体结构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6.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合物的结构展开教学,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结构的兴趣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其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三 <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重难点专题三课文目录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重点】1、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的重要作用。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3、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乙酸乙酯最佳合成途径的选择。
4、了解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皂化反应、水解反应、加聚反应的变化特征。
5、能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化学式。
【难点】1、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
2、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化学式。
3、乙酸乙酯最佳合成途径的选择。
4、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皂化反应、水解反应、加聚反应的变化特征。
一、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天然气(甲烷)的利用(一)甲烷的结构(二)甲烷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天然气中按体积计,CH4占80%~97%)。
2、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由于甲烷的分子结构稳定,所以通常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如KMnO4)反应,但能燃烧(2)高温分解:(制取炭黑) (3)、取代反应: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CH 4光2Cl CH 3Cl 光2Cl CH 2Cl 2 光2Cl CHCl 3 光2ClCCl 4 生成的四种氯的取代物均不溶于水,甲烷中的4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取代物和氯化氢。
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区别(三)烷烃1概念:烃中碳原子跟碳原子之间都是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相连,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得到充分利用,即都达到“饱和”。
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
又叫烷烃。
通式为C n H 2n+2。
举例: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2、物理性质:烷烃的物性随着碳原子数和递增,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状态:气态 液态固态熔沸点:低高主要原因: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分子量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同课异构课件1:2.1.1化学反应的速率
事实上,相当多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只不过有的可逆性较弱 ,
催化剂 .常见的典型的可逆反应有: 催化剂 有的可逆性很强 N2+3H22NH 3 2SO2+O22SO3 高温高压 高温
2NO2N2O4 可逆反应
H2+I2(g)2HI
加热
(1)定义: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可逆反应用“”表示
2Na+2H2O=2NaOH+H2↑
⑵哪些反应是类似于
Cl2+H2OHCl+HClO
活动与探究 2Fe3++2I-==2Fe2++I2
你认为这个反应能完全进行吗?你能通 过实验验证你的观点吗?
棕黄色变深 出现分层现象, 下层为紫红色 溶液变为血红色
2Fe3++2I-
2Fe2++I2
有碘单质生成
有Fe3+剩余
叙述错误的是()
B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最后减小
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保持恒 定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
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
D 5.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B.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 D.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练习2]
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10L密闭容器 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 ,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可表示为:() A.v(NH3)=0.010mol·(L·s)-1 C B.v(O2)=0.010mol·(L·s)-1 C.v(NO)=0.010mol·(L·s)-1 D.v(H2O)=0.010mol·(L·s)-1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化学必修2教案蔡本松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得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得排布会考考纲:1.了解核外电子得排布(B)2.能画出1~18号元素得原子结构示意图(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得原子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得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得电子排布规律得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得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得复杂性与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重点:了解原子得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得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下表就是构成原子得各微粒得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得信息回答问题:问题解决:1.原子就是由、与三部分构成得。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就是由与之与决定得。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得原因: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2、进行新课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就是静止得,而就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得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得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得吸引得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得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得核外电子就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得呢?一、原子核外电子得排布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科学探究:根据所给得一些数据,请您总结电子运动得特征①核外电子得质量:9、10×10-31kg②炮弹得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结论:电子运动得特征就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学基础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含碳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在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的课程中,有机化学被作为一章进行详细的讲解,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解。
本文将介绍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中的有机化学基础,并进一步讨论和扩展相关的内容。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的有机化学基础一章主要涵盖以下内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和命名、同分异构、光电效应和酚醛树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有机化学的基石。
每个有机化合物都由碳和氢原子以及其他一些元素组成,它们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
在有机化学中,常见的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因此能够与其他原子或基团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合。
官能团是有机分子中功能性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有机分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中,常见的官能团包括羟基(-OH)、羧基(-COOH)、醛基(-CHO)、酮基(-C=O-)、酯基(-COO-)等等。
官能团的存在,使得有机化合物具有各自特定的性质,例如,羟基对溶解性和水解性有重要影响,而酮基则决定了有机分子的抗氧化和抗热性能。
命名有机化合物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中给出了一系列命名规则,帮助学生准确地命名和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常见的命名规则包括依据主链、取代基和取代顺序的方式。
熟练掌握这些命名规则对于理解有机化学的进一步内容至关重要。
同分异构是有机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拥有相同分子式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中涉及了同分异构的各种情况,例如链式同分异构、环式同分异构和官能团同分异构。
理解同分异构能够帮助学生预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光电效应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电子行为的现象。
在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中,光电效应被用以解释相对论质能方程和光电池的基本原理。
深入理解光电效应有助于学生了解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并认识到光在物理和化学中的重要性。
最后,酚醛树脂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耐热性和电绝缘性能。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四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重难点专题四课文目录第一单元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第二单元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重难点】1、金属的认识历程;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2、认识化学创造新物质的方法与意义;认识合成氨、农药的更新与其粮食增产的关系。
3、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绿色化学的思想内涵;4、利用已有知识,以具体事例说明化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知识梳理】讨论酸碱认识的发展了解物质结构探索成就讨论金属冶炼应用与其活动性关系制作铜氨纤维合成氨、农药发展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光合作用研究开辟粮食生产工业制作印刷电路板讨论:信息、航天、能源开发需要化学科学讨论:大气、水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化学科学化学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大门的钥匙了解物质合成技术的成就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了解二氧化碳回收、绿色化学的意义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了解化学药物合成及其意义认识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一、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化学科学发展史人类逐步深入认识物质组成、结构、变化的历史人类合成、创造更多新物质的历史一、人类对金属的开发和利用 1、金属的制取一定条件下,Mn+ 得电子,被还原为 M部分金属的发现时间:金属冶炼方法:K Na Mg Al Zn Fe Sn Pb (H ) Cu Hg Ag Au约200年前约2500年前约6000年前 约6000年前2、金属的特性有特殊光泽,不透明,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3、人类对金属的使用纯金属——金银首饰、铜芯电线……合金——青铜、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 金属具有的化学性质二、酸与碱2、特征1、制取3、使用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过程。
感觉性质归纳电离理论(味道)(特性)(氧化物)(H+ 、OH -)质子理论电子理论(H+)(e -)三、化学发展史与测定技术演变:(2)微观结构观测仪器:Ag Hg Cu (H) Pb Sn Fe Zn Al Mg Na Ca K 加热法热还原法电解法Fe 2O 3+3CO 2Fe+3CO 2高温 MgCl 2=Mg + Cl 2↑通电举例 举例 举例 2HgO = 2Hg+ O 2↑△(1)古代化学 冶金、陶瓷、酿造、火药、造纸、医药近代化学 原子-分子论 现代化学 现代分子结构理论1.古代的化学是实用的化学,是各种化学工艺知识的积累。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化学必修2教案蔡本松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会考考纲: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问题解决: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2.进行新课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四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重难点专题四 课文目录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重难点】1、金属的认识历程;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2、认识化学创造新物质的方法与意义;认识合成氨、农药的更新及其粮食增产的关系。
3、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绿色化学的思想内涵;4、利用已有知识,以具体事例说明化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知识梳理】一、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讨论酸碱认识的发展了解物质结构探索成就 讨论金属冶炼应用与其活动性关系制作铜氨纤维 合成氨、农药发展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光合作用研究开辟粮食生产工业制作印刷电路板 讨论:信息、航天、能源开发需要化学科学 讨论:大气、水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化学科学 化学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大门的钥匙 了解物质合成技术的成就 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 了解二氧化碳回收、绿色化学的意义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了解化学药物合成及其意义 认识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化学科学发展史人类逐步深入认识物质组成、结构、变化的历史人类合成、创造更多新物质的历史一、人类对金属的开发和利用1、金属的制取一定条件下,Mn+ 得电子,被还原为 M部分金属的发现时间:金属冶炼方法:2、金属的特性有特殊光泽,不透明,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3、人类对金属的使用纯金属——金银首饰、铜芯电线……合金——青铜、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 K Na Mg Al Zn Fe Sn Pb (H ) Cu Hg Ag Au约200年前 约2500年前约6000年前 约6000年前 Ag Hg Cu (H) Pb Sn Fe Zn Al Mg Na Ca K加热法热还原法 电解法 Fe 2O 3+3CO 2Fe+3CO 2 高温 MgCl 2=Mg + Cl 2↑ 通电举例举例 举例 2HgO = 2Hg+O 2↑△金属具有的化学性质 二、酸与碱2、特征1、制取3、使用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过程。
感觉性质归纳电离理论(味道)(特性)(氧化物)(H+ 、OH -)质子理论电子理论(H+)(e -)三、化学发展史与测定技术演变:(2)微观结构观测仪器:1.古代的化学是实用的化学,是各种化学工艺知识的积累。
如:制陶、制玻璃、冶金、酿酒、染色等。
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和炼金术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2.近代化学:1661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R. Boyle)首次赋予“元素”以科学的定义;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J.Dolton)提出原子学说,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A.Avogadro)把“分子”引入道尔顿的原子论,提出了分子假说。
促使道尔顿的原子论发展为完整全面的原子-分子论。
3.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现代物理技术在化学中应用,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这一时期,元素周期律有了新的发展,建立起现代的分子结构理论(包括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配位场理论)等。
(1)古代化学 冶金、陶瓷、酿造、火药、造纸、医药近代化学 原子-分子论 现代化学现代分子结构理论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S T M )化学实验化学理论物质世界建立解释指导认识总结典型例题:【例1】瑞典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安全炸药的研究工作,人们都称他为“炸药之父”。
死后设立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金,奖给对于化学、物理、生物或医学、文学、经济及和平事业有重要贡献的人。
这位化学家是()A、李比希B、道尔顿C、舍勒D、诺贝尔解析:李比希发明和改进了有机物的分析测试方法,提出了“基团理论”、“多元酸理论”。
道尔顿提出了分子-原子学说。
舍勒发现了氧气、氯气。
诺贝尔发明了各种炸药和火器技术。
答案:D【例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了“水法炼铜”,是水法冶金的起源,在世界化学史上是一项重大贡献,早在西汉时期《淮南万毕术》里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曾青可能是碳酸铜一类物质,把其溶于酸中得溶液,当把铁粉投入此液即可得铜,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分析其原理,并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
(2)早在人们使用铜铁之前,人们就使用黄金和白银作为饰物和货币;历史上的“青铜器时期”早于“铁器时期”而近百年才大量使用铝制品,这些历史事实与金属活泼性和冶炼的难易有什么联系?解析:(1)冶炼金属的实质是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
由于不同的金属离子的电子的能力不同,所以冶炼的方法不同。
碳酸铜不溶于水,用酸溶解后,使用比较活泼的贱金属铁把铜盐溶液中的Cu2+置换出来。
(2)金属使用的先后与金属冶炼的难易有关,黄金、白银相对易开采,冶炼也比较容易。
答案:(1)CuCO3+2H+=Cu2++CO2↑+H2O;Fe+Cu2+=Fe2++Cu(2)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的黄金,白银易于冶炼,故使用很早;随着热还原技术的出现,铜的冶炼成为可能,冶金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提高,冶铁随后成为可能,到了近代,电解技术的出现,使铝的生产不再困难,铝逐渐成为日用金属。
【例3】聚氯乙烯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塑料,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试以CaC2(电石)为原料(它能与水反应生成石灰和乙炔),无机原料任选,合成塑料聚氯乙烯。
解析:从有机合成的解题分析,合成路线一般采用倒推法。
欲合成聚氯乙烯,则需要其单体氯乙烯,从CaC2可以得到CH≡CH,则CH≡CH和氯化氢加成即可得到氯乙烯,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即可生成聚氯乙烯。
答案:CaC2+2H2O→Ca(OH)2+CH≡CH↑;CH≡CH+HCl CH2=CHClnCH2=CHCl【例4】1774年舍勒在实验室中制得氯气,现代氯碱工业已成为化学工业的基础之一,请你写出实验室和工业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简单的评价。
解析:实验室中用强氧化剂MnO2氧化-1价的氯,消耗盐酸和MnO2,而盐酸是人工合成品,MnO2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不是很多,因而成本高,不能大量制备。
现代氯碱工业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获取氯气,原料丰富,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还能得到烧碱和氢气。
答案:实验室制取氯气:MnO2+4HCl MnCl2+Cl2↑+2H2O,设备简单,反应速率较快,适合少量制备,原料利用率低。
工业制取氯气:2NaCl+2H2O2NaOH+H2↑+Cl2↑,原料是食盐和水,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消耗的是电力,产品有氢气、氯气和烧碱,适合工业生产。
二、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结构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 1、化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1)与新兴学科的交叉渗透,如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地球、核科学等等。
(2)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科学与核武器技术、航空和导弹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等。
信息――半导体,光导纤维制取;生命――蛋白质分子、氨基酸、维生素等与生命有关物质结构、性质;材料――合成氨、合成橡胶、液晶、合金等; 环境――二氧化硫排放、污水中重金属离子回收等。
……2、化学的科技意义:人类生存──吃、穿、住、用、行,那一样都离不开物质;社会发展──农业、工业、国防、医药、环境等,无不以物质为基础;科技进步──现代科技的三大支柱,材料、信息与能源均以物质为支撑。
二、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科学物质 主要危害预防 二氧化硫 有毒、酸雨① 烟气脱硫:Ca(OH)2、氨水、Na 2SO 3(写出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②化石燃料脱硫、气化、液化③改变能源结构汽车尾气 光化学烟雾、酸雨、铅污染 ①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在催化剂作用下将NO x 、CO 转化为N 2、CO 2等(具体可参考本单元“参考资料”) ②采用无铅汽油③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酒精、天然气、氢气等二氧温室效应 ① 制造全降解塑料:回顾事例 化学与现代科技 科学前沿环境污染的预防 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化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nCH 3CH ─CH 2 + nCO 2催化剂化碳②设想:压缩后贮存于海底典型例题:【例1】高级轿车中装有安全气囊,内部贮存化学物质。
当汽车高速前进过程中受到撞击时,化学物质会在瞬间爆发产生大量气体,充满气袋,填补在乘员与挡风玻璃、仪表板、方向盘之间,防止乘员受伤。
⑴ 如果气袋内贮有硝酸铵,它受猛烈冲击后能迅速分解,产生大量N2O气体,试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⑵ 若需要产生30dm3的N2O气体,需要贮备 mol的硝酸铵。
解析:⑴硝酸铵受猛烈冲击后能迅速分解,产生大量N2O气体,+5价的氮与-3价的氮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2O,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另一种产物是水,配平可用氮守恒配,。
⑵ 要产生30dm3的N2O,需要N2O的物质的量为n =30/22.4=1.34mol。
由上述方程式可知,产生1molN2O需要1mol的NH4NO3,所以产生30dm3的N2O需要NH4NO3的物质的量为:n=1.34×1=1.34mol。
答案:(1)2NH4NO3=2N2O+4H2O;(2)1.34mol【例2】工业上用铜屑和浓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
在实际生产中,需把浓硝酸用等体积的水稀释。
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⑴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实际生产中采用稀硝酸而不用浓硝酸的原因是。
⑵ 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设计制取硝酸铜最适宜的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解析:⑴ 比较稀硝酸、浓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的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 O↑+4H2O;发现生成等物质的量的硝酸铜3mol时,消耗浓硝酸12 mol、生成NO26 mol ;消耗稀硝酸8 mol、生成NO2 mol。
故选用稀硝酸,消耗原料较少,且产生污染物的量也较少。
⑵设计制取硝酸铜最适宜的方法就是使硝酸在反应中只起酸性的作用生成盐,不起氧化剂被还原,生成污染气体低价氮的氧化物,克服第一小题中的缺点,氧化铜单质的氧化剂可以选用空气中的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碱性氧化物CuO 后,再用硝酸溶解,制成硝酸铜。
答案:⑴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稀硝酸,消耗原料较少,且产生污染物的量也较少。
(2)2Cu+O22CuO;CuO+2HNO3=Cu(NO3)2+H2O【专题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