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季风
亚洲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
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
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
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
亚洲的气候特点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3、季风气候显著
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
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
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
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
以上湿润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之间,以及北亚的大部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亚洲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很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一带,1月平均气温低达-50℃以下,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低达-71℃,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区。
夏季普遍增温,最热月平均气温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余地区均在10~15℃之间。
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50%。
形成原因
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地处回归线附近,形成亚热带气候,大部分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北回归线北部,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又由于地处沿海一带,夏季受海陆气温差异影响,吹东南风,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影响,吹西北风,这二者轮流控制,季节性交替,形成了季风。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亚洲季风气候是指在亚洲大陆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气候类型,主要受到季风风系的影响。
亚洲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是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之一。
本文将从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形成原因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季风风系: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季风风系密切相关。
季风风系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之间温度差异引起的周期性气流变化。
夏季,亚洲大陆上空温度升高,形成低压,海洋上空温度相对较低,形成高压,空气从海洋向大陆吹,带来潮湿的气流;冬季,情况相反,空气从大陆向海洋吹,带来干燥的气流。
2. 地形因素:亚洲大陆地势复杂,山脉、高原等地形对季风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等地形障碍了季风气流的传播,使得季风气候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3. 大洋因素:亚洲周边环绕着太平洋、印度洋等大洋,这些大洋对季风气候的形成起着调节作用。
海洋的温度变化会影响季风风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影响季风气候的表现。
二、特征亚洲季风气候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亚洲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季节性明显。
2. 降水丰富:夏季季风带来了大量降水,使得亚洲季风气候地区夏季多雨,冬季较干燥。
3. 温度变化大:亚洲季风气候地区温度变化较大,夏季炎热高温,冬季寒冷严寒,昼夜温差大。
4. 气候分区明显:亚洲季风气候地区气候分区明显,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三、影响因素亚洲季风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陆和海洋的温度差异:大陆和海洋的温度差异是季风风系形成的基础,直接影响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发展。
2. 地形因素:地形对季风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山脉、高原等地形障碍了季风气流的传播,影响季风气候的分布和特点。
3. 大洋因素:周边大洋的温度变化会影响季风风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影响季风气候的表现。
亚洲季风环境系统与气候变化
亚洲季风环境系统与气候变化亚洲是全球季风环境系统最为典型和重要的地区之一。
季风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冬季干燥、夏季湿润。
亚洲季风环境系统覆盖面积广大,涵盖了从东亚到南亚的广大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等国家。
这一区域的季节性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和环境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亚洲季风环境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季风强度、范围和时期发生了变化。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温度升高,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夏季风将变得更加强大和湿润,而冬季风则会变得更加弱小和干燥。
这将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首先,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水资源将面临严重挑战。
夏季风的增强会带来更多的降水,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和沿海地区。
然而,由于气温升高,降水也可能变得更为不规则,导致洪灾的风险增加。
与此同时,冬季风的减弱将导致内陆地区的降水减少,造成严重的干旱问题。
这些变化将对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水资源管理提出新的挑战,需要采取适应性措施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农业生产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夏季风的增强将提供更多的水分供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然而,降水不规律和洪灾的风险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冬季风的减弱将导致内陆地区的干旱加重,给农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带来困难。
这将需要农业部门采取适应性措施,例如调整作物品种、改进灌溉系统等,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此外,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生态系统也将遭受气候变化的冲击。
气候变暖导致的降水分布变化将影响亚洲季风环境系统内的湿地、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
湿地的退化和草原的沙漠化将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森林覆盖面积可能会扩大或缩小,从而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
保护和恢复亚洲季风环境系统的生态系统将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减缓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亚洲季风环境系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亚洲季风的题
亚洲季风的题
摘要:
一、亚洲季风的概念与成因
1.亚洲季风的定义
2.形成亚洲季风的主要原因
二、亚洲季风的特征与影响
1.亚洲季风的主要特征
2.亚洲季风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三、亚洲季风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3.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正文:
亚洲季风是指在一年内,由于大陆和海洋的热力差异,导致大气在亚洲地区产生季节性风向和降水变化的现象。
亚洲季风的成因主要是由于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等周边海洋的热力差异,使得大气在不同的季节里产生不同的风向和降水。
亚洲季风的主要特征包括:夏季风的吹拂使得亚洲大陆的气候变得炎热多雨,而冬季风的吹拂则使得亚洲大陆的气候变得寒冷干燥。
这种现象在亚洲地区的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在中国南部和东部地区,夏季风主要表现为来自南海和东海的水汽,而冬季风则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冷空
气。
亚洲季风对亚洲地区的气候和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亚洲季风是亚洲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驱动力,夏季雨水的滋润和冬季干燥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对农业生产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亚洲季风对水资源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季风的影响,亚洲地区的水资源在不同的季节里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需要合理的管理和利用。
最后,亚洲季风对环境保护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季风的影响,亚洲地区的空气质量、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都受到了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亚洲是一个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大陆,其中季风气候是其主要气候类型之一。
季风气候是指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导致季节性风向变化,进而引起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发生明显变化的气候类型。
亚洲季风气候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季风风向的变化亚洲季风气候的特点之一是风向的明显变化。
夏季,亚洲大陆上的地表温度升高,形成了低压区,而海洋上的温度相对较低,形成了高压区。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季风风向的变化。
夏季,亚洲大陆上的季风风向为南风,从海洋吹向内陆;而冬季,季风风向则变为北风,从内陆吹向海洋。
这种风向的变化对亚洲地区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夏季降水丰富亚洲季风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夏季降水丰富。
夏季,亚洲大陆上的地表温度升高,形成了低压区,而海洋上的温度相对较低,形成了高压区。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湿空气从海洋吹向内陆,形成了季风降水。
亚洲季风气候区的夏季降水量往往较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3. 冬季干燥寒冷与夏季相比,亚洲季风气候的冬季则相对干燥寒冷。
冬季,亚洲大陆上的地表温度较低,形成了高压区,而海洋上的温度相对较高,形成了低压区。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干燥的内陆空气从内陆吹向海洋,形成了冬季的干燥气候。
亚洲季风气候区的冬季降水量较少,气温较低,给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 季风气候的分布亚洲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和东亚地区。
东南亚地区的季风气候受到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丰富,冬季相对干燥。
南亚地区的季风气候受到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丰富,冬季相对干燥。
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受到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丰富,冬季相对干燥。
总结起来,亚洲季风气候的特征主要包括风向的变化、夏季降水丰富、冬季干燥寒冷以及分布的特点。
这些特征对亚洲地区的气候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亚洲季风气候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一地区的气候环境。
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季风区的气候受到季风环流的显著影响,表现出独特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
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带来丰富的降水,气温较高;冬季,来自内陆的干燥寒冷气流占据主导,降水稀少,气温较低。
这种季节性的温度和降水变化非常显著,使得季风区的农业生产需要适应这种强烈的季节差异。
其次,降水分布不均。
在季风的影响下,有的地区夏季降水集中且丰富,而有的地区则相对较少。
这种降水的不均匀分布对农业用水的管理和灌溉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再者,季风气候的年际变化较大。
有些年份季风强盛,带来过多的降水,可能导致洪涝灾害;而有些年份季风较弱,降水不足,容易引发干旱。
这种年际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对农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在有利的方面,夏季丰富的降水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利于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高温和充足的光照条件也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
然而,季风气候也给农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降水分布不均使得一些地区在干旱季节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农民往往需要修建灌溉设施,如渠道、水井等,但这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季风的年际变化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洪涝灾害会淹没农田,冲毁农作物和农业设施,造成严重的损失;干旱则会导致农作物缺水枯萎,甚至绝收。
这要求农业生产具备一定的抗灾能力和灾害应对措施,例如建设排水系统、储备救灾物资等。
此外,季风气候下的气温变化较大,对农作物的品种选择和种植时间也有影响。
农民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应的农作物品种,并合理安排种植时间,以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减少不利影响。
为了适应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亚洲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方是
亚洲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方是1、在亚洲为什么会形成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大最典型的地区?准确的说是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大最典型的地区。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而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
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在东亚最为典型。
2、在亚洲为什么会形成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大最典型的地区?亚洲地处世界最大大陆的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差异特别显著.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故选:C.3、亚洲最典型的气候类型?亚洲【热带季风】气候类型齐全也最典型亚洲地处世界最大大陆的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差异特别显著。
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亚洲冬季风的源地在寒冷干燥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风从内陆吹向海洋。
在它的影响下,气温降低,降水不多。
夏季风分别来自湿热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给亚洲东部和南部带来丰沛的水汽和大量降水。
4、亚洲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地区是 A.东部和南部 B.西部和南部 C.东部和北部 D.东部和南A5、亚洲的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原因是什么季风是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亚洲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所以亚洲的季风气候最典型。
6、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最广的原因是?因为亚洲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所以,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最广7、为什么说亚洲季风性气候最典型季风性气候典型是亚洲气候的最突出特征。
其具体表现是:(1)季风强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
亚洲季风影响范围,占有49个纬度,包括三种气候类型—即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其它大陆位于回归线两侧的地区,多为热带干旱气候;而亚洲,北回归线横贯的南亚的中部和东南亚的北部,由于受到热带季风的影响,一年中仍有潮湿的雨季,即使在南亚次大陆,其干旱气候区的面积,也并不大。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东亚季风:冬季,风从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形成西北季风,风从高纬大陆吹向低纬海洋,性质是寒冷干燥。
夏季,风从夏威夷高压吹向亚洲低压,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形成东南风,风从低纬海洋吹向高纬陆地,性质是温暧湿润)。
(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冬季,风从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形成东北信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性质是干燥的。
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往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和亚洲低压强烈吸引东南信风,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风从低纬海洋吹向高纬陆地,性质是温暧湿润)。
(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主要有?冬季,陆地更冷(陆地比热小,温差大),形成冷高压,在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是亚洲高压,其中心位于副极地地区的蒙古—西伯利亚(纬度高,气温低,进而气压更高),又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而本来应该在副极地地区存在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高压所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了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夏季,陆地更热(陆地比热小,温差大),形成热低压,在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是亚洲低压,其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的印度半岛西北部(纬度低,气温高,进而气压更低),又称为印度高压。
而本来应该在副热带地区存在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所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了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
以上是书本上要求的6个主要气压团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变化有一定影响的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高、低气压系统。
常出现在一定地区,其位置、强度和范围随季节更换而异。
北半球永久性的低压中心有阿留申群岛和冰岛;永久性的高压中心有亚速尔,太平洋和格陵兰。
半永久性活动中心,陆地上,冬季强烈冷却降温而成为冷源,空气冷缩下沉则形成高压;夏季强烈增温而成为热源,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则形成低压。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亚洲季风气候是指在亚洲地区出现的季风现象所形成的气候类型。
亚洲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之一。
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受到地形、大洋和大陆性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特征和规律。
下面将从季风的定义、分类、特征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季风的定义季风是一种定期、周期性地改变风向的大尺度气候系统。
在亚洲地区,季风主要表现为冬季干燥、夏季湿润的气候现象。
冬季,季风来自大陆内部,干燥且寒冷;夏季,季风来自海洋,湿润且温暖。
季风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气候,也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二、季风的分类根据季风风向和季节性变化的不同,季风可分为冬季季风和夏季季风。
冬季季风是指冬季时,风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的风,主要影响亚洲地区的东部和南部;夏季季风是指夏季时,风从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主要影响亚洲地区的西部和北部。
三、亚洲季风气候的特征1. 温度季节性明显:亚洲季风气候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潮湿,温差较大,季节性明显。
2. 降水分配不均:亚洲季风气候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大,冬季降水量少,呈现明显的干湿季节性。
3. 风向季节性变化:亚洲季风气候地区风向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主要为干燥的偏东风,夏季主要为潮湿的偏西风。
4. 植被类型多样:亚洲季风气候地区植被类型多样,包括针叶林、落叶林、草原等,适应不同季风气候条件。
5. 影响农业生产:亚洲季风气候地区季风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夏季季风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而冬季季风则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四、亚洲季风气候的影响1. 农业生产:亚洲季风气候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夏季季风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水分,冬季季风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2. 生态环境:亚洲季风气候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受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变化会影响植被的分布和生长,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居民生活:亚洲季风气候地区的居民生活也受季风的影响,他们会根据季风的变化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夏季多开窗通风,冬季多加衣物等。
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域之一,其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季风区包括了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广大地区,这里的气候复杂多样,但季风的影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降水和温度变化。
夏季,来自海洋的温暖湿润气流带来大量降水,气温较高;冬季,干燥寒冷的气流则导致降水减少,气温较低。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使得季风区的气候在一年中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季风区的降水分布极不均匀。
在夏季风的影响下,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暴雨和洪涝灾害,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面临干旱。
例如,印度的东北部和孟加拉国在雨季经常遭受洪水的侵袭,而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则容易出现干旱。
这种降水的不均衡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温度方面,夏季的高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但冬季的低温可能会对一些不耐寒的作物造成冻害。
此外,气温的年较差较大,也要求农作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时间的早晚也会对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如果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且势力强,往往会导致降水过多,引发洪涝;反之,如果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且势力弱,则可能造成干旱。
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农作物的选择上,季风区需要种植适应季节性降水和温度变化的品种。
例如,水稻是亚洲季风区广泛种植的作物之一,因为它能够在湿润的夏季生长良好,并且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
而在冬季,一些耐寒的作物如小麦、油菜等则成为主要的种植选择。
其次,灌溉系统在季风区的农业中至关重要。
由于降水分布不均,为了确保农作物在干旱时期的生长,农民需要依靠灌溉设施来补充水分。
在印度,古老的灌溉系统如运河和水井已经使用了数千年,而现代的滴灌和喷灌技术也在逐渐推广。
季风气候带来的频繁洪涝和干旱灾害对农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洪涝会淹没农田,冲毁农作物和农业设施;干旱则导致土地干裂,农作物缺水枯萎。
亚洲的季风性气候
亚洲的季风性气候季风是指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受季风影响的地区的气候,又称季风气候。
具体地说,季风实际上就是大气的环流,主要由于海陆之间的温差所引起。
夏季,陆地热,近地面的空气变热上升而形成低气压;而海洋凉,气压高,大气环流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于是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冬季,陆地冷,气压高;海洋暖,气压低,于是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地球上季风明显的地区有南亚、东亚、非洲中部和澳大利亚北部。
其中,南亚和东亚季风构成了亚洲季风系统。
亚洲季风发生在世界最大的大陆与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间,且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加热作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反差,使亚洲季风成为全球最强盛的季风,每年都给当地造成巨大的破坏。
季风性气候典型是亚洲气候的最突出特征。
其具体表现是:(1)季风强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
亚洲季风影响范围,占有49个纬度,包括三种气候类型—即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其它大陆位于回归线两侧的地区,多为热带干旱气候;而亚洲,北回归线横贯的南亚的中部和东南亚的北部,由于受到热带季风的影响,一年中仍有潮湿的雨季,即使在南亚次大陆,其干旱气候区的面积,也并不大。
(2)季风环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就基本气流来讲,东亚对流层低空盛行风向,冬季为西北、北和东北季风,夏季为西南、南和东南季风;对流层中、高空,冬季为极地和副热带西风带分别控制的地区,夏季则受副热带西风带所左右。
就盛行气团来讲,冬半年东亚大陆为极地或极地变性大陆气团所控制,多冷锋和寒潮;夏半年则主受热带海洋和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常有台风、雷暴。
在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干冷晴朗;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大陆增温快,空气不稳定,多大风;秋季大陆降温显著,空气趋于稳定,出现秋高气爽天气。
热带季风气候,年分冷、热、雨三季或干湿两季,冷季盛行东北信风,晴朗干燥少雨;热季晴朗酷热,与冷季同为干季;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雨量丰富,天气较热季凉爽。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亚洲季风气候是指在亚洲地区出现的季风现象,主要表现为夏季风和冬季风的交替。
亚洲季风气候的特征主要包括季风的形成原因、季风的影响范围、季风的周期性以及季风对当地气候和农业的影响等方面。
一、季风的形成原因亚洲季风的形成主要受到陆地和海洋的热力差异以及地形的影响。
夏季,亚洲大陆受到强烈的日照,陆地上升的热气形成低压,吸引周围海洋上空的湿空气向内陆移动,形成夏季风。
冬季,亚洲大陆陆地冷却迅速,形成高压,海洋上空的冷空气向陆地移动,形成冬季风。
二、季风的影响范围亚洲季风主要影响东亚、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
其中,东亚地区的季风影响最为显著,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
南亚地区的印度次大陆也受到季风的影响,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都处于季风带内。
东南亚地区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也经历明显的季风气候。
三、季风的周期性亚洲季风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出现。
夏季风一般在4月至10月之间吹向陆地,带来大量降水,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水源。
冬季风则在11月至次年3月吹向海洋,天气干燥,气温下降,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四、季风对当地气候和农业的影响亚洲季风对当地气候和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夏季风的来临带来大量降水,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水分,有利于农业生产。
而冬季风的干燥和寒冷则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影响农业收成。
此外,季风还会带来气温的剧烈变化,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影响。
总的来说,亚洲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特征,包括形成原因、影响范围、周期性和对当地气候和农业的影响等方面。
了解和研究亚洲季风气候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季风气候,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亚洲东部和南部是季风气候是那几个为什么
亚洲东部和南部是季风气候是那几个为什么1、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形成的原因?亚洲东部抄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温高低不同,形成知不同的气压中心,风向随季节变化。
亚洲南部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气道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2、亚洲东部和南部是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原因是什么在形成季风的原因中,最突出明显的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即陆地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在夏季时,陆地气温上升快,可以在陆地上形成一个低压,造成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的结果;冬季时,陆地气温下降也快,可以在陆地上形成一个高压,造成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的结果.最后由于这种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季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造就了东亚、南亚地区最典型的季风气候.3、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特点有那些差异?基本特征亚洲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气候典型,气候带俱全和气候类型复杂等突出特征。
大陆性气候强烈亚洲是世界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大洲。
主要表现在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春温高于秋温,气温年较差大。
冬季1月平均气温有2/3地区在0℃以下,大陆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依米亚康为北半球的寒极,1月均温在-45~-50℃,绝对最低气温-71℃。
夏季7月均温多在20℃以上,西南亚干荒漠区均温在35℃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达55℃。
年较差很大,寒极地区达60℃以上,绝对年较差高达101℃。
此外,广大地域降水量年内季节分配不均也是大陆性强烈的反映。
季风气候典型亚洲季风气候以范围广、类型多、强度大而著称。
季风气候的范围,北起俄罗斯远东南部,经日本群岛、朝鲜半岛及中国东部地区,直至东南亚和南亚。
季风气候类型包括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每一类型又可分出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季风气候。
在亚洲季风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的变化,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超过120°,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
季风气候在哪里分布最广
1、亚洲的什么是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容易造成什么灾害?亚洲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容易造成旱涝灾害。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亚洲东部和南部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要受季风影响明显。
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越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越少。
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害。
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常受夏季风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
(1)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亚洲共有9种气候类型: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部,中部还有高原山地气候;亚洲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和南部岛屿的热带雨林气候;西部是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北部是寒带气候。
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
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
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
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
以上湿润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之间,以及北亚的大部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亚洲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很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一带,1月平均气温低达-50C以下,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低达-71C,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区。
夏季普遍增温,最热月平均气温除北冰洋沿岸在10C以下外,其余地区均在10〜15C之间°20C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50%。
2、中国各种气候类型中哪种分布最广,并说明原因(1)亚洲各种气候类型中,序号⑧所代表抄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它的分布面积最广;(2)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其降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夏季风的强弱.(3)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失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百;(4)北回归线穿过亚洲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中天气热得要命,骄阳似火,一滴雨都不下描述的是热带沙漠气候景观,夏季天气很热,几乎天天下雨,空气又热又潮湿描述的热带度雨林气候的特征,夏季气温比较高,降水也比较多,感觉不是很闷热,比较舒服描述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故答案为:(1)⑧;(2)东部;南部;夏季风;(3)温带海洋性;(4)热带沙漠;①;热带雨林;⑥;亚热带季风;⑦.3、季风气候主要在亚洲,分布在哪里?1、简单地说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亚洲季风和中国主要天气过程
又是相互作用的。
印度南部西南季风加强延伸,可以影响到南海、西太平洋地区,
加强那里的西南气流;而南海热带低压或台风西移可以引起孟加拉
湾低压的发展,最后影响印度季风。 研究还表明:东亚夏季风又可划分为 南海一西太平洋夏季风和中
国大陆东部一日本副热带 两个相互独立的东亚夏季风子系统 。可见
,东亚夏季风完全不同于印度夏季风,并不是单纯的热带季风,而 是具有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的双重特性。
南亚季风源于南半球的 马斯克林高压 ,在东非沿岸越赤道后形成索马里
急流,以西南季风形式影响印度、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对印度季风糟
的形成和季风降水有很大的影响。东亚季风有它自己的成员,这支季风起源 于澳大利亚高压,在 105~125E 附近越过赤道以后,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
也成为西南气流,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形成ITCZ。副热带高压
6月第4侯到 7月第1侯: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的梅雨期)
7月第 2侯到 7月第4侯:黄淮流域 (黄淮雨季)和 7月第5侯到 8月第2侯:华北(华北雨季)。 上面夏季风和雨带的三次北跳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 密切相关,尤其与高空行星锋区西风急流和副热带高压的演变 有关。
华北(7月第5侯 到8月第2侯) 黄淮流域(7月第2 侯到7月第4侯) 长江流域(6月第4 侯到7月第1侯)
华南北部( 5 月第 4 侯 到6月第2侯)
850 hPa 340K等值线平均位置的时间变化 1971-1980年的平均位置
(2.2) 冬季季风
亚洲冬季风最显著的地区是中国的东岸,影响范围经南海到马来 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带。在 700hPa以下这里盛行强的偏北或东北风 。印度冬季风也相当明显,在孟加拉湾北部有明显的北风分量,这 相当于那里的干季。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亚洲,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气候最复杂的大陆之一,拥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其中,季风气候是一种重要且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气候类型,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亚洲季风气候的特征,包括其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对各个地区的影响等。
一、季风气候的基本概念季风是指由于大陆与海洋在不同季节中热量变化不均而形成的大规模风系。
季风气候是典型的由季风特征主导的气候类型。
在亚洲,季风主要分为两种:夏季风和冬季风。
夏季风来自海洋,湿润而温暖;而冬季风则来自大陆,干燥而寒冷。
两者的交替变化导致了亚洲特有的降水和温度分布,以及相应的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方式。
二、亚洲季风气候的特征(1)降水分布不均亚洲的季风气候在降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
夏季风带来的湿润空气通常会使沿海地区获取丰沛降水,而大陆内部则因距离海洋远,降水量相对较少。
在印度次大陆,西岸的孟买以及东北部地区普遍降水丰富,而内陆地区如德里和拉贾斯坦邦则显得干燥。
这一现象在其它区域也同样显著,如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与北方内陆之间降水差异很大。
(2)季节变化明显亚洲季风气候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四季变化明显。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温度和降水量的显著波动上。
在夏季,因强烈的太阳辐射和海洋温暖,上升气流形成强烈的对流,引发大量降水。
而冬季,由于高压系统的影响,天气晴朗而干燥。
春秋两季,则通常过渡明显,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
(3)干湿交替由于夏冬两种季风力量对比悬殊,亚洲地区经常经历干旱与湿润交替的自然现象。
在南亚次大陆,干燥寒冷的冬天过后迎来潮湿炎热的夏天,这种强烈对比极大地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模式。
(4)区域差异性显著尽管整个亚洲地区都受益于季风影响,但由于地理环境、海洋流动及地形差异,各个子区域所表现出的季风特点千差万别。
例如,中国南方因其靠近海洋,受夏季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丰沛,而北方则因受制于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及高压系统,很少降水。
亚洲气候特点和原因
亚洲气候特点和原因1、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原因类型特点季风气候特点及成因亚洲各气候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1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降水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原因:全年高温,处于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暖温气流在赤道附近聚集形成降雨。
2 、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原因:与巨大的海陆热力差距和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有关 3 、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特点:全年炎热干燥。
原因:在副高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干旱少雨常年。
西南季风难以到达那里。
所以,形成了南亚热带沙漠气候。
4 、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形成亚热带气候,又由于地处沿海一带,夏季受海风影响,吹东南风,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影响,吹西北风,这二者轮流控制,季节性交替,形成了季风。
5 、温带季风气候特点 :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冬冷夏热,雨热同期。
原因: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西北季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
6 、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
原因: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
因为受大陆气团的控制,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
7 、高原山地气候特点: ①大气压力按指数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②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③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随山地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④风速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大;④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2、亚洲的气候分布特点成因一、热带雨林气候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分布: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菲律宾群岛南部(如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菲律宾棉兰老岛)特点:全年高温多雨景观及其标志:热带雨林景观,板状根,砖红壤。
季风气候的特点
季风气候的特点(1) [季风气候的特点]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形成原因亚洲是受季风影响的,简称季风亚洲。
其界线西起塔尔沙漠东缘,向东经喜玛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东缘、大兴安岭一线。
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亚洲季风气候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亚洲季风气候的特点由于受海陆位置的影响,亚洲东部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从南向北依次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其共同特征是雨热同期,亚洲东部、南部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特点是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
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亚洲的地理环境气候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
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
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
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
以上湿润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之间,以及北亚的大部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亚洲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很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一带,1月平均气温低达-50℃以下,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低达-71℃,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区。
夏季普遍增温,最热月平均气温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余地区均在10-15℃之间。
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50%。
伊拉克巴士拉极端最高气温曾达58.8℃,为世界最热的地方。
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悬殊,主趋势是从湿润的东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递减。
赤道带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2023毫米以上。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1430毫米,为世界最多雨的地区之一。
西南亚和中亚为终年少雨区,广大地区年降水多在150~200毫米以下。
9、10月间,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上空经常有强烈的冷空气(寒潮)南下,东亚的大部分地区易遭侵袭。
发生于中太平洋西部的台风,5~10月袭击东亚和东南亚东部沿海地区;发生于孟加拉湾的飓风,5~10月袭击孟加拉湾沿岸地区。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
亚洲季风气候特征亚洲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及其周边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特殊的气候特征。
本文将全面探讨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征、影响及其生态和人文环境等方面。
1. 季风的形成原因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地理位置、气流运动和地形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主要因素包括:1.1 地理位置亚洲是世界上最大且最大的大陆,其中央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差异大,导致气温和降水量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亚洲的季风系统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有着不同的表现。
1.2 温差变化夏季,印度洋与大陆之间的温差显著,海洋表面温度比陆地高,形成低气压区域,从而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湿润空气。
冷空气则在冬季流向南方,形成稳定的高气压。
温度导致了气压和气流的变化,使得湿润的海洋空气与干燥的陆地空气交替循环。
1.3 地形因素喜马拉雅山脉以及青藏高原等高地对季风的影响尤为显著,山脉使得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在迎风坡降水量增加,而背风坡则形成干旱地区,从而影响整个区域的降水分布。
2. 季风气候特征亚洲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其中两个季节的表现最为突出,即夏季和冬季。
它们在降水、温度以及其他气象要素上都表现出明显差异。
2.1 夏季湿润夏季是亚洲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一般来说,从6月到9月,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会受到强烈的季风影响,这段时间的大部分降水也源于此。
降水:夏季降水量非常丰富,有些地区甚至可达到每年3000毫米以上。
这些降水对于农业尤其重要,因为它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温度:夏天带来的不仅是雨水,还有较高的温度。
尤其是在印度和其他南亚国家,日间高温可以达到40摄氏度以上,而夜间虽有一定缓解,但依然保持较高水平。
2.2 冬季干燥与夏季湿润相对的是冬季干燥,可以说是亚洲季风气候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
在12月至次年2月,这一时期大部分地区将处于干燥状态。
降水:西北信风主导了这个时期,相对湿度大幅下降,降水量显著少于夏季,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严重干旱现象。
亚洲季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亚洲季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首先,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体现在降水方面。
亚洲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夏季多雨,而冬季相对较少降水。
夏季的丰沛降水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夏季降雨量过大,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周期不稳定,甚至引发水稻秧苗死亡、病虫害的爆发等问题。
而且,夏季降雨伴随雷暴多发,可能对作物造成机械伤害,导致作物减产。
其次,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温度影响也非常重要。
亚洲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湿,温度适宜作物的生长与繁殖,可以加快作物的生育期。
然而,长时间高温的作用下,农作物容易发生温度胁迫,导致农作物抗逆性下降,生长受限,减产风险加大。
另外,冬季的低温干燥环境对作物的生长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一些亚热带农业地区,低温会限制作物的生长阶段和生育过程,造成作物受冻,加大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风险。
最后,亚洲季风气候的变化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亚洲季风气候的变化也会对人类的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周边地区的气温分布。
这种气候变化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导致农田水源供应不足,加重作物的蒸腾压力,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业生产需要充足的降水和适宜的温度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然而,由于亚洲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措施,采取适应性农业措施,既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也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亚季风 多尺度变化
南亚季风 3 季节内变化 (ISV)
观测研究表明:南亚季风的活跃期和中断期(或干、湿期) 是由于热带幅合带(TCZ)反复从赤道向北移动所导致 (Sikka and Gadgil 1980, Yasunari 1979) ; 季节内变化主要包括10-20天和30-60天周期振荡,而这两 类在南亚季风区对于总的季节内变化的贡献几乎是一样的。 30-60天周期振荡在南亚和东亚季风区表现为纬向分布向 北传播; 而10-20天周期振荡则呈现地区性纬向尺度较小并向西传 播
6月20日,一名三轮车夫在浙江兰溪市区深水中推车 行进,一些市民在市区划着小艇出行。
2006年印度古特拉邦干旱
印度特大洪水造成千人死亡
一.
二.
季风的形成主要是海洋和陆地热力差异造成的。 环流系统可以看成一个超大尺度的海陆风系统, 若要了解季风的形成原因,则必须先知道什么是 海陆风,以及海陆风的成因。 海陆风在夏季的海岸地区非常常见──白天,大 气低层的风从海洋往陆地吹,形成海风,大气高 层的风从陆地往海上吹;到了晚上就完全倒转过 来,大气低层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而 大气高层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小结
印度季风区地理位置上,南面是温暖的 印度洋,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这样对于 南亚季风的年循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哈得来(Hadley (1686))首先提出这种 ) 显著的年循环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 形成的巨大的“海陆风”所致。
(a) 是1986-1988 年印度中部的 日降水的天气、 日降水的天气 、 季节和年际变 化图 (b)全印度季节平 全印度季节平 均降水的年际 变化( 直方图) 变化 ( 直方图 ) 及年代际变化 实线). (实线
季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海陆风示意图
白天
夜晚
海陆风主要是因为海洋和陆地对太阳辐射加热或冷却的速 度不同所引起的,正因为这种海陆日夜温度变化的差异,才 造成海陆风随日夜改变的现象。 同样地,季风也是因为大范围的海洋和陆地对于太阳辐射年 变化的反应差异不同而造成的。以北半球的亚洲季风区来 说,当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亚州陆地会被迅速加热,大气 低层形成低压带,风会由南方的海洋吹向陆地,但由于科氏 风会由南方的海洋吹 力的作用,则转成西南风,因此,该地区的夏季是盛行西南 风的季节。到了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亚州陆地迅速散热偏东北风,所以,该地区的冬季是 盛行东北风的季节。
南亚季风系统示意图
干燥冬季: 干燥冬季:冷而干的空气 从冬天的大陆吹来 ; 在 上部, 上部,赤道东风很弱并局 限于 5 ° N 和 10 ° S, , 而副热带西风一直伸到 10 ° N ;在低层有一反 气旋环流和东北气流
小结 季风或风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以解释为东 西分布的降水带(即所谓的热带辐合带, TCZ) 从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向北 季节迁移的结果 ;因此,南亚季风 (SAM) 气候可认为是强的年循环的一个阶段(位 相)。
Amplitude of climatological mean annual cycle (AC) defined by JJA minus DJF climatological means of (a) precipitation (mm day-1), (b) zonal wind at 850 hPa (ms-1) and ( c) meridional wind at 850 hPa (ms-1).
Winter
南亚季风 1 特征
Summer
An anticyclone (the Tibetan anticyclone) at the upper level (200 hPa) with the monsoon easterly jet;
雨季 ( 夏季 ) : 温 暖 、 潮湿的 空气从 海洋吹向大陆 ; 在 对流层上层 , 副热 带热带西风退到 30 以北, ° N 以北 , 赤道地 区是强劲的东风急流; 区是强劲的东风急流; 在对流层低层, 在对流层低层, 西南 气流控制着季风区并 形成气旋环流
南亚季风 2 年循环 1 高降水区可以从 NH到 (Annual Cycle ) 到
SH。 但不允许从北半球 。 冬季 顺利将移动到北半 冬 季顺利将移 动到 北半 球夏 季 只有通过突然 球 夏季 , 只有 通过 突然 的亚 洲季风爆发的转型 的 亚洲季风爆 发的 转型 期发生。 期发生。 2 表面风速度和海表面温 度 (SST) 关联的降水演 变表明MAC的演变是海 变表明 的演变是海 洋和 大气相互作用的结 洋 和 大气相互 作用 的结 果
南亚季风 2 年循环 (Annual Cycle )
降水年循环 的 最大振幅可 以看到在亚 洲 和澳大利亚 季风区域 。 在 对流层底层 纬向风年循 环 的最大振幅 位于中部和 西 部的阿拉伯 低空急流) 海低空西风急流 (低空急流) 低空急流 地区 , 而经 向 风年循环的 最大振幅则 在 赤道印度洋 和索马里海以西。 和索马里海以西。
南亚季风 4 年际变化 (IAV)
南亚季风指数
南亚季风 4 年际变化 (IAV)
W-Y 刻画了季风大尺度环流特征
RM1 抓住了来自于阿拉伯海 和西孟加拉湾的西风气流 以及在孟加拉湾的跨赤道 气流。 气流。
南亚季风 4 年际变化 (IAV)
南亚季风年际变化的 主要特征表现为对于 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发生时海 Oscillation)发生时海 表温度的响应。 表温度的响应。特征 主要是在东印度洋和 西太平洋两个大的反 气旋的进退。 气旋的进退。
Spatial patterns of principal modes (a-f) and time coefficients (g) of wind and SST anomalies. In panels (a-e), vectors represent 850-mb horizontal winds (only values with significance higher than 95% confidence level are shown) and shadings show 500-mb vertical motions. Year 0 denotes the year when El Niño develops.
Regional Hadley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decadal monsoon and SST variability70E–20E
南亚季风 5 年代际变化
当在ENSO年代际暖位相时 年代际暖位相时 当在 年际出现El 年际出现 Nin˜o 事件下, 印度季风区出现干旱可能性 大,年际出现 Nin˜a事件 年际出现La 年际出现 下,发生洪涝的可能性小 当在ENSO年代际冷位相时 当在 年代际冷位相时 年际出现El 年际出现 Nin˜o 事件下, 印度季风区出现干旱可能性 大,年际出现 Nin˜a事件 年际出现La 年际出现 下,发生洪涝的可能性大
夏季和冬季风示意图
亚洲季风定义
SAM EAM WNPM
南亚季风 1 特征
夏季风向 冬季风向
characterized by Seasonally reversing wind system
Winter
南亚季风 1 特征
Summer
A large scale cyclonic vorticity at 850 hPa and the low level westerly jet (LLJ) over the Arabian Sea and;
RIGHT:季风活跃期与中断期季节内分量差值
南亚季风 3 季节内变化 (ISV)
关于30-60天振荡的产生机理目前有两种理论 1 “对流-热力 调整反馈机理”:即对流加强导致静力稳定度 趋于稳定,从而抑制对流发生,当对流消亡,动力过程和辐 射调整又使得湿静力稳定度趋于不稳定,这样又有利于对流 加强。但这种理论未考虑波动力学过程,因此只能解释3060天北传特征,而无法解释其在赤道地区向东传播机理。 (Goswami and Shukla 1984) 2、另一种理论认为赤道地区30-60天是以Kelvin波形式东传; 而在西太平洋区域是由于东西方向传播的Rossby波所致。 (Wang and Xie 1997)
南亚季风 4 年际变化 (IAV)
印度洋偶极子
南亚季风 4 年际变化 (IAV)
1、海表温度SST 2、陆面过程 3、准两年周期振荡 4、气溶胶影响
南亚季风 5 年代际变化
南亚季风 5 年代际变化
Walker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decadal monsoon and SST variability(10S–10N)
南亚季风 4 年际变化 (IAV)
虽然ENSO对于南亚季风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但如何影响的机理仍然不清。同 虽然 对于南亚季风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但如何影响的机理仍然不清。 对于南亚季风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 时有些强的ENSO事件对于南亚季风年际变化却几乎无影响;以及当有些年发生 事件对于南亚季风年际变化却几乎无影响; 时有些强的 事件对于南亚季风年际变化却几乎无影响 严重旱涝灾害时并非是强ENSO事件。 事件。 严重旱涝灾害时并非是强 事件 ENSO 和 ASM 并非独立,而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系统 并非独立,
Annual evolution of anomaly of climatological (a) precipitation, (b) surface wind speed, (c) SST averaged between 80°E-120°E . All fields are repeated for two ° ° years
南亚季风 4 年际变化 (IAV)
极端的季风降水会导致严重的旱涝灾害,从 而带来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因此,认识 和理解南亚季风的年际变化机理对于提高南 亚季风年际变化预测非常关键。 (Shukla 1987, Mooley and Shukla 1987, Webster et al. 1998, Sikka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