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大气气溶胶
大气层中的气溶胶与大气透明度
1.气溶胶的定义和来源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其尺寸范围从纳米到数十微米。
这些颗粒可以来自自然界的源头,如火山喷发、沙尘暴和森林火灾等;也可以来自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燃煤等。
2.气溶胶的组成和特性气溶胶由许多不同的化学物质组成,如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质和黑碳等。
它们的组成和浓度对大气透明度产生重要影响。
气溶胶的光学特性主要包括吸收、散射和透过。
这些特性取决于气溶胶的尺寸和组成。
3.气溶胶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气溶胶对大气透明度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是指气溶胶颗粒吸收和散射光线,导致大气中的可见光减少。
这会使得光线在大气中传播时发生散射,使得远处的物体变得模糊不清。
间接影响是指气溶胶颗粒与云滴之间的相互作用。
气溶胶充当云滴的凝结核,影响着云的形成和持续时间。
这些云进一步影响大气透明度。
4.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溶胶颗粒可以散射入射的太阳辐射,使得部分太阳能被反射回太空,减少地表的太阳辐射。
这导致地表温度下降,对气候产生反冲作用。
此外,气溶胶颗粒还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将其转化为热能。
这也会导致大气温度上升。
5.气溶胶对地球辐射平衡的影响气溶胶散射和吸收地球辐射,从而影响地球能量平衡。
散射的气溶胶颗粒会增加大气中的反射率,减少地球辐射量。
吸收的气溶胶颗粒会释放热量,增加大气的辐射量。
这些影响导致地球辐射平衡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气候和气温。
6.气溶胶与空气质量气溶胶颗粒不仅对大气透明度具有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空气质量。
细颗粒物(PM2.5)是一种常见的气溶胶,其直径在2.5微米以下。
这些细小颗粒物质可以被人体吸入,并对呼吸系统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控制空气中的气溶胶浓度对于维护良好的空气质量至关重要。
7.减少气溶胶的方法减少气溶胶对大气透明度和空气质量的影响是一项重要任务。
其中一种方法是控制和减少工业和交通排放。
通过使用更清洁的能源和采用环保的生产技术,可以减少气溶胶的排放量。
大气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气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气中的颗粒物污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颗粒物是指在大气中悬浮的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气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颗粒物的形成机理主要包括两个过程,即气溶胶的形成和颗粒物的再生。
首先,气溶胶的形成是指气态物质凝聚形成微小颗粒的过程。
气溶胶的形成受到气体中的物质浓度、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高浓度、低温和高湿度的条件下,气体分子更容易相互碰撞凝结成颗粒。
其次,颗粒物的再生是指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增长和减少过程。
颗粒物的再生受到大气中的气溶胶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气溶胶的凝结和气溶胶的演化能够导致颗粒物的形成和增长。
大气中颗粒物的形成与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气溶胶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物、无机盐和金属元素等。
有机物是大气中主要的颗粒物成分之一,其来源包括生物排放、燃烧和汽车排放等。
无机盐主要包括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等,其形成与化学反应和气溶胶的凝结有关。
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于矿石粉尘、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
这些化学成分的形成与排放源、大气化学反应以及气溶胶的凝结作用密切相关。
除了化学成分,气象条件也是大气中颗粒物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温度和湿度对颗粒物形成和增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较低的温度和高湿度下,气溶胶的凝结和近地面颗粒物的浓度会显著增加。
此外,大气中的光照强度也会影响颗粒物的演化过程。
光化学反应可以通过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和颗粒物的凝结来影响颗粒物形成和增长。
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广泛的影响。
首先,颗粒物的存在会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和气溶胶形成的光学效应,从而影响景观的清晰度。
其次,颗粒物对气候变化和全球辐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颗粒物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会改变大气中的辐射平衡,进而影响地球能量收支。
最重要的是,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微粒物质可以通过呼吸道被人体吸入,对呼吸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加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002.6大气环境化学 -气溶胶化学.大气颗粒物
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Dp) 在气流中,如果所研究的颗粒物(任意密度
和形状)与一个单位密度的球形颗粒物的空气 动力学效应相同,则这个球形颗粒物的直径就 定义为所研究颗粒物的Dp。
Dp DgK p o
Dp表示所研究的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 速度的密度为1的球体。
气溶胶粒子的成核是通过物理和化学过程形成的。 气体经过化学反应,向粒子转化过 程从动力学角度 上分为四个阶段
均相成核或非均相成核,形成细粒子分散在空气中 在细粒子表面,经过多相气体反应,使粒子长大 由布朗凝聚和湍流凝聚,粒子继续长大 通过干沉降(重力沉降或与地面碰撞后沉降)和湿沉
降(雨除和冲刷)过程而清除
nm
PM2.5 PM10 100 m m 1 m m 10 m m
Whitby的三模态模型
<0.05μm, 爱根核模(aitken) 0.05μm≤Dp≤2μm, 积聚模(accumulation mode) >2μm,粗粒子模(coarse particle mode)
热蒸汽 冷凝
风沙
0.5~2.5
天 森林火灾
然 海盐粒子
来 火山灰
源
H2S、NH3、NOx、HC 转化
0.01~0.5 3.0
0.25~1.5 3.45~11.0
小计
7.21~18.5
沙石(农业活动)
人 露天燃烧
为
直接排放 来
源
SO2、NOx、HC 转化
小计
总计
0.5~2.5 0.02~1.0 0.1~0.9 1.75~3.35 2.37~7.55 9.58~26.05
可吸入粒子(inhalable particles或IP),易于通过 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建议将IP定为粒径DP≤10 μm的粒子
大气环境问题——大气颗粒物
大气环境问题——大气颗粒物大气颗粒物是指大气中存在的固态或液态微粒物质的总称。
这些微粒物质匀称地簇拥在大气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也称气溶胶体系,这些微粒的粒径在0.002~100μm之间。
大气颗粒物也称作大气气溶胶。
1.大气颗粒物的分类大气颗粒物的种类无数。
按照其来源分类可以分为自然颗粒物和人为颗粒物;按照形成机制分类.可以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按照形成特征分类可以分为轻雾(mist),浓雾〔fog)、粉尘(dust)、烟尘(fume)、烟(smoke)、烟雾(smog)、烟炱(soot)和霾(haze)详细形态和形成特征;按照颗粒物粒径分类则可以分为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粒子、粗粒子和细粒子。
2.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形成机理及清除途径与其他的污染物不同,大气颗粒物并不是一种容易的物质,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
大气颗粒物的组成和形态都可以随着时光和空间的不同而浮现非常显著的变幻。
大气颗粒物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来源。
自然源是指来自地球表面自然过程的挺直排放以及宇宙活动等的一类来源,如火山喷发、海洋表面海水的溅沫、森林火灾、地表土壤碎屑的场尘、生物物质(花粉、细菌、真菌等)、流星碎屑等;来自人类活动挺直排放的一类来源称为人为源,这些排放的90%进人大气对流层。
大气颗粒物的自然源和人为源的排放量。
大气颗粒物按形成机制不同可以分为一次产物和二次产物。
由自然和人类活动挺直排放形成的颗粒物为一次产物;排入大气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一次颗粒物和大气气体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化形成的颗粒物为二次产物。
大气中的二次颗粒物的形成是通过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而实现的。
从动力学分析,这一过程经受了四个阶段,实现了经化学反应向粒子的转化:①均相成核或非均相成核,形成细粒子簇拥在空气中;②在细粒子表面,气体参加多相反应,其结果使粒子长大;③通过布朗凝结和湍流凝结.粒子继续长大;④通过干沉降(重力沉降或与地面碰撞后沉降)和湿沉降(雨除和冲刷)清除。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它们可以分为可见颗粒物(直径大于或等于2.5微米)和细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本文将对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一、自然源自然界中的大气颗粒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气溶胶:自然气溶胶是大气中最主要的颗粒物来源之一。
它们包括由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海水中的盐粒和海藻所产生的物质等。
这些气溶胶颗粒物通过自然过程如挥发、风蚀和植物代谢等进入大气中。
2. 地壳物质:地壳物质的风蚀和搬运也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例如,风蚀的沙尘暴可以将土壤中的颗粒物带入大气中,形成PM10(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
此外,火山喷发、地震等地壳活动也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二、人为源人类活动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人为源: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中的燃煤、燃油等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包括各种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重金属等。
2. 交通排放:机动车辆的尾气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会形成细颗粒物和臭氧等污染物。
3. 生物质燃烧:生物质燃烧是农村地区主要的大气颗粒物来源之一。
例如,农作物秸秆焚烧和柴火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细颗粒物和污染物。
人为活动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日益增加,导致大气质量下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威胁。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大气颗粒物的存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 空气质量:大气颗粒物的增加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降低能见度,影响空气清新程度,对人们的户外活动、景观观赏等产生不利影响。
2. 呼吸健康:细颗粒物可以穿透到呼吸道最深处,对肺部产生损害。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颗粒物中,会增加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
3. 生态系统:大气颗粒物对植物和动物也有一定影响。
大气颗粒物,大气气溶胶哪个危害更大
气溶胶是液态或固态微粒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直径大小为10^-5m~10^-9m。
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十分复杂,大气中二氧化硫转化形成的硫酸盐,是气溶胶的主要成分之一。
当气溶胶的浓度达到足够高时,将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尤其是对哮喘病人及其他有呼吸进疾病的人群。
空气中的气溶胶还能传播真菌和病毒,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疾病的流行和爆发。
颗粒物(PM,particulate matter)又称尘,是指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
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例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等。
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
由此可以看出,颗粒物是构成气溶胶的基本物质之一。
因此,气溶胶和颗粒物这二者不是平行对等的关系,所以不好比较哪个的危害更大。
如果这里所说的危害是指对人体呼吸道的危害,那么相对于单纯的大气颗粒物来说,相同粒径级别的气溶胶则是更为稳定的大气污染物,其造成危害的广域性和深度会更大一些。
大气层中的气溶胶与大气颗粒物
大气层中的气溶胶与大气颗粒物气溶胶与大气颗粒物是大气中常见的两种物质。
它们对大气环境、天气和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气溶胶和大气颗粒物的来源、组成、影响和控制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气溶胶的来源与组成气溶胶是指在大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状物质。
它们可以来自自然源和人为活动。
自然源包括火山喷发、风沙、植物挥发物、海洋蒸发等。
人为活动则主要包括燃煤、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药使用等。
气溶胶的组成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固态颗粒和液态颗粒。
固态颗粒包括灰尘、沙尘、煤烟、颗粒物等;而液态颗粒则主要是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形成的云雾等。
此外,气溶胶中还含有各种化学成分,如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物等。
二、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组成大气颗粒物是指在大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质。
它们与气溶胶类似,来源也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活动。
自然源的大气颗粒物主要来自风沙、火山灰等,而人为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工业粉尘、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等。
大气颗粒物的组成与气溶胶相似,也包括固态和液态颗粒。
固态颗粒主要有灰尘、细颗粒物、颗粒物等;液态颗粒则主要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云雾等。
三、气溶胶与大气颗粒物的影响气溶胶和大气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天气和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气溶胶和大气颗粒物能够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影响地球能量平衡,导致气温变化。
此外,它们还能作为云凝结核,在大气中形成云雾,影响降水形式和强度。
其次是对天气的影响。
气溶胶和大气颗粒物的存在会改变大气的稳定度和湿度分布,影响云的形成、演变和降水过程。
它们还会影响能见度,降低大气的透明度。
最重要的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溶胶和大气颗粒物中的细颗粒物能够悬浮在空气中并被人们吸入,对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细颗粒物的长期暴露与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肺癌等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四、气溶胶与大气颗粒物的控制为了减轻气溶胶和大气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分析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分析大气气溶胶是指存在于大气中的极小颗粒物,其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物、有机物、元素和化合物等。
这些颗粒物的来源非常广泛,有些是自然形成的,例如火山喷发、森林火灾、沙尘暴等;有些则是人类活动的副产品,例如交通排放、工业废气等。
大气气溶胶具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含量和种类都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非常重要。
一、大气气溶胶的组成大气气溶胶的组成非常繁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化学成分:1. 无机盐类无机盐类是大气气溶胶中的主要物质之一,主要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氯化物、碳酸盐等。
其中,硫酸盐与硝酸盐是大气气溶胶中的主要成分,通常被称为SO4和NO3。
这两种物质对于大气污染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硫酸盐和硝酸盐是典型的酸性物质,它们的存在会导致大气中的酸雨。
2. 有机物大气气溶胶中的有机物是指含碳的天然或人工有机化合物。
有机物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生物质燃烧、交通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有机物会对大气的光学特性、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等产生重要影响。
3. 元素和气体大气气溶胶中还含有一些元素和气体,例如碳、铁、锰、氮气、氧气等。
这些物质有时候可以在大气气溶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铁离子对于海洋生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二、大气气溶胶的化学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化学分析是对其成分和来源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变压器式等离子体质谱法变压器式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化学分析方法。
它可以对微量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定,对于大气气溶胶中的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的成分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基于色谱分离的分析方法,它可以对大气气溶胶中的有机物进行分离和鉴定。
HPLC可以对样品进行高效纯化,提高分离效果,并且能够获取相应的色谱图谱,方便对物质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3. 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拉曼光谱等。
大气颗粒物气溶胶化学成分的分析与来源解析
大气颗粒物气溶胶化学成分的分析与来源解析大气颗粒物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观固体和液态颗粒物,其直径通常在0.1到10微米之间。
这些颗粒物既可以来自自然界,也可以来自人类活动的排放。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及来源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盐、有机物、元素碳、黑碳等多种组分。
其中,无机盐如硝酸盐、硫酸盐等主要来自于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氧化反应。
有机物则来源于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燃烧排放的有机物和生物质燃烧等。
元素碳和黑碳则主要来自于燃烧排放的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来源解析需要结合多种分析技术和方法。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离子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对颗粒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准确测定,并通过组分特征解析颗粒物来源。
比如,离子色谱法可以测定颗粒物中的无机盐成分,从而判断其来源是否为酸性沉降;质谱法可以鉴定和定量有机物成分,以解析其来源是否为燃烧排放。
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来源多样且复杂。
在城市地区,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的颗粒物来源;在农村地区,生物质燃烧和土壤风尘是主要的来源;在沿海地区,海盐是一个重要的组分。
此外,气溶胶还可以通过长距离传输进入某些地区,如沙尘暴可将来自荒漠的气溶胶带到周围地区。
除了了解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和来源,我们还需要关注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气溶胶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吸入进入人体内部,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同时,气溶胶的存在也会对大气光学、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等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改善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是源头控制,减少燃煤、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生物质燃烧等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其次是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了解气溶胶污染的状况和趋势,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此外,科研人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生成机制和变化规律,以提供更有效的污染治理方案。
造成大气中气溶胶颗粒物上升的原因
通用的质量守恒定律:浓度变化=源(排放)-汇(去除)+传输
一般认为汇不会突然减少,但可能突然增加,如降雨带来的湿沉降.那么就剩两项了.
1、源排放.如果大气静稳,即传输少,可忽略,以北京为例,大量排放的污染物扩散不出去,源大于汇,就会导致颗粒物浓度的上升.具体的源如机动车、电厂、供暖、餐饮油烟等.
2、传输.如果外部将颗粒物传输至本地,可能造成颗粒物浓度的升高.比如北京刮南风的时候,如果河北恰巧污染物浓度较高,就会导致北京颗粒物浓度的上升.。
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及分布分析
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及分布分析一、引言大气气溶胶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包括固体和液态颗粒。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和分布对于环境保护和气象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二、浓度分析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指的是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颗粒物的质量或粒子数。
浓度的测量通常使用颗粒物分析仪器,例如质量浓度可使用PM2.5或PM10监测仪器进行测量,粒子数浓度可使用激光粒子计数仪进行测量。
在城市和工业区域,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往往比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和粉尘污染源。
燃煤、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都是常见的颗粒物排放源。
因此,浓度分析对于评估大气污染程度和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三、分布分析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分布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等因素都可以改变颗粒物的扩散和输送路径。
在局地封闭环境中,例如山谷或城市街道,颗粒物往往会聚集,导致浓度升高。
而在开阔的地区,颗粒物则会通过风的输送而分散。
此外,季节变化也会对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在夏季,由于气温升高、湿度增加,气溶胶颗粒物的生成和生长速率会减慢,导致其浓度相对较低。
而在冬季,逆温现象常常出现,使得颗粒物聚集在地面上,导致浓度升高。
四、影响因素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除了人类活动和气象条件外,地理位置和自然源排放也是重要因素。
例如,沙尘暴和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颗粒物,对周围地区的空气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组成也会影响其分布特征。
不同来源的颗粒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导致其在大气中的行为和输送方式不同。
因此,需要通过采集样品并进行化学分析,以了解不同来源颗粒物的贡献和影响。
五、影响人体健康和环境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细小的颗粒物可以被吸入到肺部,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此外,颗粒物还可以携带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大气环境中的细颗粒物和气溶胶化学组成
大气环境中的细颗粒物和气溶胶化学组成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大气污染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尤其是近年来,细颗粒物(PM2.5)和气溶胶化学组成成为了环保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细颗粒物和气溶胶化学组成呢?一、什么是细颗粒物细颗粒物主要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PM2.5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颗粒物,来源包括但不仅限于汽车尾气、燃煤、工业排放等。
它们可以进入人体的肺部和深部组织,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并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相关。
二、什么是气溶胶化学组成气溶胶主要是指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气态物质的混合体,其中悬浮颗粒物是固体或液体颗粒,它们可以由天然来源或人类的活动产生。
气溶胶是大气化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不仅影响着大气成分与质量,也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气溶胶化学组成是指气溶胶中,各种元素、化合物和化学物种的类型、组成和浓度的描述。
不同来源的气溶胶化学组成是不同的,因此气溶胶化学组成也是大气科学和环境保护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三、细颗粒物和气溶胶化学组成的关系细颗粒物和气溶胶所形成的颗粒物是密不可分的。
气溶胶化学组成可能对细颗粒物的产生和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燃煤中的氮氧化物会被氧化为硝酸,最终形成硝酸盐气溶胶。
同时,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重视,环保措施的加强,PM2.5的排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气溶胶化学组成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例如,在一些地方,沙尘暴会导致大量的微细颗粒物进入空气中,同时气溶胶中的铝、钡和硒等元素也可在人体造成危害。
四、如何控制细颗粒物和气溶胶化学组成PM2.5和气溶胶化学组成的控制需要改变源头并加强监督。
例如,可以采用无烟煤、天然气等低污染技术,减少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排放,增加绿化覆盖率等。
同时,需要加强大气化学研究,探究不同环境下气溶胶及其成分的生成机制、变化规律、影响因素等。
同时,还需要在医疗卫生、城市规划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和探索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控制的新方法。
大气气溶胶的形成与消除机制研究
大气气溶胶的形成与消除机制研究Introduction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由固体或液体颗粒组成。
它们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气溶胶的形成和消除机制。
形成机制大气气溶胶的形成有多种机制。
其中,气相到固相的凝结是重要的形成途径之一。
例如,硫酸盐气溶胶形成的过程中,硫酸盐的气体前体首先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反应形成云滴,然后云滴凝华成为气溶胶颗粒。
此外,气溶胶还可以通过气体与固体表面的反应形成,称为吸附。
例如,大气中的氨气可以被吸附到颗粒物表面,形成氨盐气溶胶。
这种吸附反应对农业产生重要影响,因为氨盐气溶胶能够改变土壤酸碱度和养分吸附能力。
除了凝结和吸附,几种复杂的化学过程也参与了大气气溶胶的形成。
例如,硝酸、有机酸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气体可以在大气中通过气相反应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
这些复杂的化学反应不仅与大气气溶胶的形成有关,还与减少臭氧和有害气体的浓度有关。
消除机制大气气溶胶的消除主要通过几个过程:沉降、湿沉降、雷电和湿洗。
沉降是指气溶胶颗粒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到地面或水体中。
沉降速率与颗粒物的大小和密度有关,大颗粒和高密度颗粒的沉降速率较快。
湿沉降是指气溶胶颗粒随降水而直接沉降到地面。
由于降雨带走了大量的气溶胶颗粒,湿沉降是大气气溶胶从大气中清除的重要机制之一。
雷电也可以将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冲向地面。
在雷电通道中,由于电场的作用,气溶胶颗粒被加速并冲击到地面。
此外,湿洗过程是指气溶胶颗粒在大气中与云滴或雨滴中发生碰撞。
这一过程能够有效清除气溶胶颗粒,因为云滴和雨滴的粒径较大,能够吸附更多气溶胶颗粒并将其沉降。
结论大气气溶胶的形成和消除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既有物理过程,如凝结和沉降,也有化学过程,如吸附和气相反应。
深入研究大气气溶胶的形成和消除机制对于理解大气环境和改善空气质量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探索新的形成和消除机制,并提出有效的控制策略,以减少大气气溶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大气气溶胶气溶胶取样测量和分析技术
大气气溶胶气溶胶取样测量和分析技术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主要由固体颗粒、液体颗粒和混合相颗粒组成。
大气气溶胶的组成和浓度对空气品质、气候变化和健康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对大气气溶胶的取样测量和分析是大气环境研究和空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大气气溶胶的取样测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取样和测量分析。
取样是指从大气中采集气溶胶样品,通常通过高效粒子捕集器(high-volume particle collectors)或者采集颗粒物沉降样品等方法进行。
测量分析是指对取样得到的气溶胶样品进行分析,通常采用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方法或者光学方法等。
在取样方面,高效粒子捕集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通过把大气中的颗粒物吸附在一个滤纸或者其他吸附材料上,然后用化学方法或者物理方法进行后续分析。
高效粒子捕集器具有采集效率高、取样时间长、取样量大等优点,适用于各种气溶胶微粒的取样。
此外,还可以采用颗粒物沉降样品的方法,即通过特定的采样装置将大气中的颗粒物沉降到采样器的表面上,然后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析。
在测量分析方面,化学分析方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化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质量浓度测量、元素组成分析和有机物分析等。
质量浓度测量是对气溶胶中颗粒物的质量进行测量,常用的方法有颗粒物计数法、重量测量法和质谱法等。
元素组成分析是对气溶胶颗粒物中的元素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有机物分析是对气溶胶中的有机物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此外,质谱分析方法也是大气气溶胶的测量分析中重要的技术之一、质谱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质谱测量和化学组成分析两个方面。
质谱测量常用的方法有质谱质量分析仪(MS)和时间飞行质谱仪(TOF-MS)。
化学组成分析主要是对气溶胶颗粒物中有机物成分的分析,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各种液相质谱联用法(LC-MS)等。
大气中气溶胶的密度分布与影响因素
大气中气溶胶的密度分布与影响因素一、引言大气中的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包括尘埃、颗粒物、硫酸盐等。
它们对大气成分、气候变化及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气中气溶胶的密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二、气溶胶的密度分布大气中的气溶胶密度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根据研究发现,气溶胶的密度在近地表区域较高,随着高度的增加迅速减小,到达对流层顶部时几乎达到零。
这是因为气溶胶主要来源于地表和低层大气,而在高层大气中,由于干净的空气流动以及自然沉降等原因,气溶胶的密度逐渐减小。
三、影响气溶胶密度的因素1.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影响大气中气溶胶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气象因素会直接影响气溶胶的生成、输送和沉降。
例如,在高温季节,气溶胶的生成量会增加,因为高温有助于气溶胶的挥发和气溶胶源的释放。
相反,在潮湿的环境下,气溶胶的生成会减少,因为湿度可以使气溶胶颗粒变得更加粘稠而不易分散和排放。
2.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也会对气溶胶密度产生影响。
例如,城市地区由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人口活动等因素,气溶胶的密度往往较高。
而相对而言,偏远地区和较为清洁的环境中,气溶胶的密度较低。
此外,地形和海洋等也会对气溶胶的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导致气溶胶密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业排放、农业活动以及燃煤、燃油等能源的燃烧都会释放大量的气溶胶,增加大气中气溶胶的密度。
特别是在工业发达的地区,气溶胶的密度往往会更高。
另外,人类活动还会导致气溶胶的组成发生变化,例如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都会对气溶胶的组分产生影响。
四、气溶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气溶胶不仅影响大气的清洁度和透明度,还对人类健康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影响。
首先,气溶胶对空气质量有直接影响,高密度的气溶胶会导致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加,使得空气变得浑浊,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其次,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则会影响大气的能量平衡,进而导致气候变化。
大气气溶胶的气象条件下沉降规律
大气气溶胶的气象条件下沉降规律大气气溶胶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物质,包括固态和液态颗粒物,如尘埃、烟雾、大气中的颗粒物等。
它们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气象条件对大气气溶胶的沉降规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温度是影响大气气溶胶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不同温度下,气溶胶的运动速度和扩散能力不同。
一般来说,冷空气中的气溶胶颗粒较容易沉降。
这是因为冷空气中气溶胶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颗粒之间易形成团聚,从而增加了颗粒的沉降速度。
而在热空气中,气溶胶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颗粒更容易受到空气流动的影响而悬浮在空气中。
其次,湿度对大气气溶胶沉降也有一定的影响。
湿度越高,大气中的水分子越多,气溶胶颗粒表面会吸附一定数量的水分子,形成水膜。
这种水膜会增加气溶胶颗粒的质量,使其比原来更容易沉降。
因此,在高湿度条件下,气溶胶颗粒的沉降速度会相对较快。
此外,气压和风速也对大气气溶胶的沉降起着重要的影响。
气压越大,空气密度越大,气溶胶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的速度也会增加。
而风速对气溶胶的沉降起到了扩散的作用。
较大的风速会使气溶胶颗粒更容易被风带走,从而减缓其沉降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大气气溶胶的沉降规律也与颗粒物的大小有关。
细小的颗粒物受到气体分子的碰撞较明显,其沉降速度较大。
相反,较大的颗粒物由于受到浮力的影响,更容易悬浮在空气中,沉降速度相对较慢。
在城市中,由于工业生产、交通排放等活动,大气气溶胶的含量往往较高。
为了控制大气污染,一些城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提高空气质量标准,限制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加强绿化建设等。
这些措施的有效性也与气象条件有关。
在热季节,高温和高湿度的气候条件使得大气中的颗粒物容易扩散,加剧了污染的程度。
因此,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需要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大气气溶胶的沉降。
总之,大气气溶胶在沉降的过程中受到多种气象条件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条件对气溶胶沉降速度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环境中的气溶胶分布和扩散规律,为控制大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环境中的气溶胶分析方法
大气环境中的气溶胶分析方法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主要来自于自然尘埃、海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燃煤等。
气溶胶的化学成分、来源、大小分布等与人类健康、能源消耗、气候变化等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对气溶胶的详细分析成为大气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目前常用的气溶胶分析方法。
1. 直接取样测量法直接取样测量法是最直接的气溶胶分析方法。
它的原理是利用采集器从空气中采集气溶胶样品,然后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确定化学成分。
常见的气溶胶采集器有大气颗粒捕集器(PM10、PM2.5等)和垂直拦截器。
这种分析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操作,缺点是无法分析微小的气溶胶颗粒,并且在采集和储存样品的过程中易受到污染。
2. 气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是一种常用的气溶胶分析方法,它能够定性和定量分析特定化学物质。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气相色谱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分离开来,然后通过质谱分析得到物质的分子量和种类等信息。
GC-MS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可靠性等特点,但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易受到干扰。
3. 激光多角度散射法激光多角度散射法(LAMS)是一种对气溶胶粒子进行实时、在线测量的方法。
它的原理是利用激光器照射气溶胶粒子,再通过角度变化的多个散射粒子的大小、形状、复折射率等信息来定性和定量分析气溶胶。
LAMS方法的优点是实时性好、无需采样和预处理等,但只能分析较大的气溶胶颗粒。
4. 电喷雾质谱法电喷雾质谱法(ESI-MS)是一种新兴的气溶胶分析方法。
它与GC-MS方法类似,但是不需要像GC-MS方法那样对样品进行预处理。
该方法主要使用电喷雾质谱技术进行气溶胶中的化学物质的测量。
ESI-MS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并且可以快速进行分析。
但该方法的唯一缺点是对于痕量有机物的分析,其灵敏度不高。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中的气溶胶分析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大气气溶胶化学组成与来源解析
大气气溶胶化学组成与来源解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它们对气候与空气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和来源解析是了解大气污染物来源和控制其排放的重要手段。
一、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非常复杂,通常包括无机盐、有机物质和元素碳等成分。
(1)无机盐无机盐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组分之一,常见的有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氯盐等。
其中,硫酸盐和硝酸盐是酸性气溶胶的主要组分,对环境和健康具有较大影响。
(2)有机物质有机物质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分,来源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生物质燃烧和工业排放等。
有机物质通常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聚酸酯、脂肪酸、芳香烃等。
其中,挥发性有机物对臭氧生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元素碳元素碳是大气气溶胶中的另一重要组分,主要包括黑碳和有机碳。
黑碳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煤炭、柴油、生物质等的燃烧排放。
有机碳则是指大气中其他有机物质的一部分。
二、大气气溶胶的来源解析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复杂多样,其化学组成和来源解析有助于理解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控制。
(1)燃烧排放燃烧过程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如汽车尾气、燃煤电厂排放等)、生物质燃烧(如农作物秸秆燃烧、木材燃烧等)。
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其中颗粒物主要为二次有机气溶胶。
(2)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是一类易挥发的有机物质,其排放源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印刷涂装等领域。
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光化学反应和氧化作用后,会生成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等污染物。
(3)工业排放工业活动也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来源之一。
工业排放物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这些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会导致细颗粒物和酸性气溶胶的生成。
(4)生物排放生物排放主要包括植物挥发物和海洋生物排放。
植物挥发物是指植物释放的气态有机物质,其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后,会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等污染物。
大气气溶胶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气气溶胶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包括液态、固态和混合态的颗粒物。
它们通常由自然来源和人为活动产生,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大气气溶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大气气溶胶的特性首先包括其组成和浓度。
气溶胶由大量的化合物组成,其中包括有机物、无机盐、金属元素和水分子等。
这些组分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生物质燃烧、植物挥发、海洋气溶胶和人类活动等。
气溶胶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气溶胶的质量或数量。
它的浓度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季节变化、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等。
其次,气溶胶的大小和分布也是其特性之一。
气溶胶的粒径范围广泛,从纳米到数十微米不等。
气溶胶的大小对其光学特性、生物活性和输送特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气溶胶的分布在空间上可能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
例如,城市区域通常比乡村地区有更多的气溶胶源,导致其浓度水平较高。
影响大气气溶胶的因素众多。
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活动、火山爆发和气象条件等。
生物活动指植物和海洋的生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这些有机物会通过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对气溶胶的组成和浓度产生影响。
火山爆发是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它们会释放大量的微小颗粒物质和气体到大气中,影响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
气候条件也会影响大气气溶胶,例如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都会影响气溶胶的生成和传输。
人为活动是影响大气气溶胶的主要因素之一。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利用等人类活动释放了大量的气溶胶前体物质到大气中。
例如,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释放的颗粒物质是重要的人为气溶胶源。
此外,农业活动中的残留物和农药等也会成为气溶胶的重要组分。
这些人为源气溶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最后,大气气溶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气溶胶可以通过控制气象条件、促进云的形成和改变辐射平衡等途径改变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这些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气候变化、大气能见度和空气质量等。
大气颗粒物(大气气溶胶)
6
4.2
大气颗粒物的源和汇
1、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可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源两类。 若按颗粒物形成机制,又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 造成污染的颗粒物。 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 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 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它化学反应转 化生成的颗粒物。
17
4.4
天然源
大气中的无机颗粒物
颗粒物的天然源一般大于人为源载带量。由于颗粒物是易消 失的粉尘和海浪溅沫,其中大颗粒占优势,沉降迅速,对环境影 响不大,除非在散发源附近如火山爆发将大量颗粒物散发达数公 里之遥。
18
4.5
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化合物
大气有机颗粒物的来源及类型
大气颗粒有机污染物是指吸附和沉积在各种大气颗粒上的有 机物,大气中的另一类有机物为挥发性有机物。 根据1979年以前公开发表的文献报告统计,已经确证的颗粒 有机污染物,由于燃烧所产生的有109种,因废物焚烧所产生的 235种,煤/油燃烧所产生的69种。 按类别分为多环芳香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含氮、氧、 硫、磷类化合物,烃基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羰基化合物和卤 代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0/4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13
烟尘(熏烟,Smoke):
1、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
0.01~ 5 m;固体与液体;含碳物质,如煤炭燃 烧时产生的固体碳粒、水、焦油状物质及不完全燃烧 的灰分所形成的混合物,如果煤烟中失去了液态颗粒, 即成为烟炭。
烟雾(Smog):
0.001~ 2 m;固体;粒径在2m以下,现泛指 各种妨碍视程(能见度低于2km)的大气污染现象。光化 学烟雾产生的颗粒物,粒径常小于0.5m使大气呈淡 褐色。
2018/10/4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5
一、
干沉降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消除
2、大气颗粒物的消除 干沉降是指颗粒物通过重力作用或与其它物体碰撞 后发生沉降。 干沉降消除过程存在着两种机制:
一种是通过重力对颗粒物的作用,使它降落在土 壤、水体的表面或植物、建筑等物体上,沉降的速率 与颗粒的粒径、密度、空气运动粘滞系数等有关。
湿沉降是指降雨、下雪使颗粒物消除的过程。
湿沉降存在雨除(Rain out)和冲刷(Wash out) 两种机制。
2018/10/4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9
二、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1、大气颗粒物的粒径
粒度是指颗粒物粒子直径的大小。
2018/10/4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可吸入粒子
2018/10/4
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目前国际标准 化组织(ISO)建议将其定为 Dp≤10μm 。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2018/10/4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7
表: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沉降速度
2018/10/4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8
一、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消除
另一种沉降机制是粒径小于0.lm的颗粒,即艾 根粒子,靠布朗运动扩散、互相碰撞而凝集成较大 的颗粒,通过大气湍流扩散到地面或碰撞而消除。 湿沉降
2018/10/4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3
一、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消除
1)颗粒物的天然来源
天然源可起因于地面扬尘(风吹灰尘),和地壳、土壤的 成分很相似,海浪溅出的浪沫,火山爆发的喷出物,森林火 灾的燃烧物,宇宙来源的陨星尘及生物界产生的颗粒物如花 粉、袍子等。 二次颗粒物的天然来源主要是森林中排出的碳氢化合 物(主要是萜烯类),进入大气后经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微小 颗粒,与自然界硫、氮、碳循环有关的转化产物如由H2S、 SO2经氧化生成的硫酸盐,由NH3、NO和NO2氧化生成的 硝酸等。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2018/10/4
14
1、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颗粒物 的总质量作为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 标。 长期飘泊在大气中颗粒直径小于l0m的悬浮物称为 飘尘(Airborne particle),大于l0m的微粒,由于自身 的重力作用而很快沉降下来的这部分微粒称为 (Dustfall)。
2
一、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消除
1、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可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源两类。 若按颗粒物形成机制,又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 粒物。 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 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 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 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 其它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
2018/10/4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6
一、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消除
粒子的沉降速度可应用斯托克斯定律求出: V = gd2(1 - 2)/ 1.8 V表示沉降速度,cm/s; g为重力加速度,cm/s2; d为粒子直径,cm; 1 ,2为颗粒及空气的密度,g/cm3; 空气的粘度,以泊表示。 粒径愈大,则扩散系数和沉降速率也愈大。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颗粒物(大气气溶胶) 环境空气的质量及监测方法简介
2018/10/4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1
大气颗粒物
气溶胶的定义 大气与悬浮在其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共同组 成的多相体系 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粒子称为大气颗粒 物。
2018/10/4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10
1、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
粉尘(微尘、Dust) 颗粒直径:1 ~ 100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机械粉碎的固体微粒,风吹扬尘, 风沙。
烟(烟气,Fume) 颗粒直径:0.01 ~ 1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由升华、蒸馏、熔融及化学反应等 产生的蒸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如熔融金属、凝 结的金属氧化物、汽车排气、烟草燃烟、硫酸盐等。
2018/10/4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12
1、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
霭(Mist)
颗粒直径:大于10 m;
物态:液体; 生成机制、现象:与雾相似,气象上规定称轻雾, 水平视程在1 ~ 2km之内,使大气呈灰色。 霾(Haze) 颗粒直径:~ 0.1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干的尘或盐粒悬浮于大气中形成, 使大气混浊呈浅蓝色或微黄色。水平视程小于2km。
2018/10/4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4
一、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消除
2)颗粒物的人为来源 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如煤 烟、飞灰等,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固体 微粒,汽车尾气排出的卤化铅凝聚而形成的颗 粒物以及如人为排放SO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 硫酸盐粒子等的二次颗粒物。
2018/10/4 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杨艳 11
1、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
灰(Ash) 颗粒直径:1 ~ 200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不燃性微粒,如 煤、木材燃烧时产生的硅酸盐颗粒,粉煤燃烧时产 生的飞灰等。 雾(Fog) 颗粒直径:2 ~ 200 m; 物态:液体; 生成机制、现象:水蒸气冷凝生成的颗粒小水滴或 冰晶水平视程小于1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