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地图、认知地图与城市形态
心智地图
![心智地图](https://img.taocdn.com/s3/m/79e2e340767f5acfa0c7cd06.png)
心智地图——军师胡定位,主要阐述如何把你的与众不同定义到顾客的心智中。
为了进入心智,信息需要简单;为了让心智接收,信息需要基于常识。
在简单和常识的基础上,成为某个“第一”,是被心智储存的最有效的办法。
那么心智又是如何储存这些信息的呢?心智地图是如何绘制的呢?我们常常用“格子”、“梯子”等比喻来说明品牌在心智中的储存位置。
对于需要定位的品牌,我们能否量化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好比超市的储物柜一样,一一对应起来呢?我现在正在用一台笔记本电脑打字。
这个品类及其周边品类和品牌在我心智中的储存情况如下:个人电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戴尔、HP、苹果)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台式、笔记本、平板电脑三个品类,其向上的母品类同为个人电脑,三个品类之间是平行关系,但在心智、市场和时间上,是从左到右先后出现的。
而且三个品类的间距(箭头长度),台式到笔记本要大于笔记本到平板。
这表示,台式和笔记本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要大于笔记本与平板之间的差异性。
每个品类,都是一个储物柜,不过里面只能放下有限的几个品牌(括号里面),而且每个品牌之间,也有差异。
要给品牌进行定位或重新定位,第一个问题是:我的竞争对手是谁?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第一步可以画出上面的心智地图来进行分析。
当心智地图清晰之后,第二步则是,我应该把我的品牌归入哪一类?因为这将直接决定我的对手到底是谁。
这种选择,主要有两种方向。
第一,归入已有品类,但区别于该品类其他品牌;第二,开创新品类,区别于之前的品类。
比如和其正凉茶,它选择了归入凉茶品类,而老翁凉草茶,选择了叫一个凉草茶的品类名试图开创新品类。
至于是否选对了,这里先不谈。
选择归入原品类与同品类其他品牌竞争,在《与众不同》当中有很多的阐述。
那么我们这里主要说说在心智当中开创新品类。
如果我要区别于其他品类,那么我在“心智地图”上的精确位置,方向和距离,如何标出来?我们将讨论上下左右4个方向,以及近远2种距离。
心智地图、认知地图与城市形态(课堂PPT)
![心智地图、认知地图与城市形态(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c099c1ba83c4bb4cf7ecd1c5.png)
示例:心智地图(mental map)
心智地图用于城市形态的研究
心智地图用于城市形态的研究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 概念: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图的模型, 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T·C·托尔曼所著的《白鼠和人的认知地图》。 他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认为,动物并不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习得一 系列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脑对环境加工,在获得达到目的的 手段和途径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这就是认知 地图。它是一种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还 包括方向、距离和时间关系等。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
• 1.地理学和心理学中的认知地图研究 • 地理学者主要从认知地图整体结构、类型、构成要素以及
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关系回答了认知地图是什么。心理学 主要从认知过程、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和情感调控因素研究 了认知地图形成过程。
• 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存在的显著差异,地理学从空间变形 的视角探讨了两者间的差异,而心理学则更倾向从认知地 图形成的心理机制探索。研究表明,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 存在以下差异:①多数认知地图是不完整的、歪曲的、不 规则的,与现实情境不符;②有些研究者提出认知地图中 距离表现为符号的、拓扑的、影射的空间关系而非几何关 系(Cadwallader,1979;Tversky,1981)。
指人们大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特定形象,是具体空间环 境的意象图。 • (2)意境地图 (mental map,亦译为心像地图、心境地图、意象地图 、意向地图等),是反映人脑关于客观的意识、思想的地图。此类地 图侧重于表达客观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强调了自我意识、主观意 识、思想倾向、偏好等; • (3)概念地图 (concept map,亦称为思维地图mind map),是一种知 识的图形 化表征,是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的图形化表征。该类地图 强调了人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 (4)其他主观地图,如虚拟地图 (virtual map)。虚拟地图是几种地 图新概念之一,它是针对实地图 (real map)概念提出的。
认知地图综述
![认知地图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c516b52ad02de80d4d84018.png)
(一)林奇对认知地图组成要素的研究
美国城市规划教授林奇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中, 详细介绍了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市民的 认知地图,其理论和方法很快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被推广 应用
他在城市意象理论中提出构成认知地图的5要素(标志物、节 点、区域、边界、道路)
(二)加德纳等人对发展“视觉一空间”智力的研究
根据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西格尔和怀特(A.Siegel,5.White, 1975)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尺度的环境中,儿童认知成图 能力经历四个连续的发展阶段:
1.首先注意和记住空间标志物 2.识别和熟悉特定标志物之间的路径 3.将彼此临近的标志和路径结合成子群 4.将各种环境要素综合组织为统一的环境整体 随着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儿童依次建立起三种不同类型的参照
2限定描画法
限定描画法选取了一个关于自然公园空间意象的研究为案例, 以揭示该方法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具体应用。该研究目的是明 确使用者对自然公园的空间意象,弄清空间意象与景观资源 条件的关系,为公园的空间规划获取基础资料。研究选取东 京周边可以当日往返的,使用程度相近的,箱根、奥日光、 奥多摩等5个自然公园作为调查对象地。调查的对象样本是尽 量熟悉环境的、与林学专业相关的专业人士和学生共94名。
(五)Drumheller等人对认知地图的影响因素研究 结论: 认知地图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 1.年龄。手绘简图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但这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2.性别。性别是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总体来说,男生比女生在这方面的能
力要强。 3.国籍。被试者所在的国家通常会出现在手绘的简图上。 4.临近性。学生对离自己家较近的地方通常会形成较详细、较精确的认知地
认知地图研究
![认知地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be160879563c1ec5da710d.png)
[摘要]认知地图是行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梳理认知地图的概念体系、地理学与心理学对认知地图研究基础上,综述了近30年国内外旅游者认知地图的研究。
研究发现:①旅游者认知地图是具有空间定位功能的、动态的、三维的旅游环境综合表象;②受旅游活动特点和旅游地类型影响的旅游者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地图类型与空间结构:③旅游者在环境习得速度和过程方面都与一般环境学习存在显著差异;④旅游者认知地图形成过程中的人类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游客类型影响因素;⑤旅游领域的研究多采用适合现场情境的方法和技术;⑥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研究思想、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缺陷。
最后提出旅游者认知地图几个多学科的重要命题。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对于旅游规划、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旅游空间行为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旅游者认知地图;认知映射;综合表象;空间定位;环境学习1引言旅游者认知地图是编码和存储于游客大脑中的动态、立体的旅游环境综合表象,它在旅游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帮助游客有效组织空间离散的旅游信息,确定场所的空间位置和他们本人的当前位置,引导旅游者在有限时间内领略旅游地精华。
了解旅游者认知地图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描述、分析和推测旅游者环境学习过程、景观知觉评价和旅游者行为规律,而且能帮助旅游地规划、管理人员合理评估旅游地空间结构、导引系统设计、景观和设施的区位条件与服务管理质量。
先前研究虽记录了大量旅游者行为观测资料,但由于忽视了旅游环境和旅游者行为的中间变量(旅游者认知地图),所以不能合理预测旅游者行为。
因此,探讨旅游环境与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内在本质联系时,必须考虑这一中间变量。
近30年来,研究者在零星的研究文献中对之进行了探讨,但究竟旅游者认知地图是什么,旅游者认知地图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如何测量旅游者认知地图这3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仍缺乏系统的研究。
这种研究现状不仅影响到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甚至使认知地图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https://img.taocdn.com/s3/m/c86fd16af5335a8102d22049.png)
表征的构建---小孩长大的过程如何构建起心智表征?心智表征和语言的系统表征有什么关系?心理表征:是知识在我们心理的反映和存在方式。
按知识的种类及其提取方式,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至少有四种类型的心理表征:认知地图、心像、图式和心理语言。
认知地图: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对综合环境经验的心理表征,主要包括顺序、方向、多巨离乃至时间关系等信息。
表象:当我们在想象某个人或某个东西时,我们的心中似心中乎就会出现相关的形象。
心理学把这种出现于我们心中的形象叫做心像,并且认为它是人类心理表征的一个部分。
图式:是人类对各种世界知识的一般性的抽象和概括并且作为认知单元存贮在心理。
心理语言:可以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
语言的形式表征是以知觉为基础的表征,包括语言的视觉和听觉(正字法、语音和手势等)方面;语义则是形式所代表的认知内容,主要包括概念和命题。
关于形式与语义的表征是否具有相同的心理空间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局部表征的观点,另一种是分布表征的观点。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心理语言的分布表征模型,也叫联结主义的分布表征,更符合认知的真实情况。
用分布表征模型,我们可以解释语言加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
语句的词汇加工是从语言的知觉特征通达(到概念的过程,对概念的线性整合是通过句法监控将概念组织成命题的过程。
越是处于高层的表征越是抽象。
儿童心理语言具有金字塔形的表征结构,其语义内涵比较简单,而语言形式相对丰富,很多是“鹦鹉学舌”。
儿童语言表征的建构过程一方面是世界知识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是将世界知识和语言形式联结起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不断地被概念化和命题化,并且通过语言进行标识。
使得语言的外在符号系统内化为具有认知功能的心理系统。
另外,形、义分离的表征最符合认知经济的原则,如一个学会了多种语言的人,只需要建立形式与语义的联结,而无须另外建立语义层面的表征。
心理表征是知识在人类心理的存在形式。
一个人的认知方式以及认知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他的表征状态。
2024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30)
![2024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30)](https://img.taocdn.com/s3/m/e0ee2b9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d.png)
2024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共计40题,每题1分)1.因为传统媒体的式微,媒体所扮演的传统的守门人角色也被淡化,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信息分发渠道,更多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和算法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资讯在“你需要知道的”与“你想要知道的”两者之间,如果“你想要知道的”资讯唾手可得,那很多人就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有研究发现,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人们也会选择符合自己文化偏见的电视节目数字经济时代,强化这种偏见的趋势更是急剧加强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A.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所扮演的传统的守门人角色被淡化B.由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信息渠道,这使人际交往比以往变得更加便利和频繁C.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为你提供“你需要知道的”和“你想要知道的”任何信息D.在信息交流中,人们乐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地带2.传统戏曲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以及的表演节奏,很难与当代青年人的生活节奏与审美趣味相合拍。
因而,关于戏曲衰亡的声音。
事实上,戏曲相对于互联网时代知识文化的.快餐式传播,其可重复欣赏和耐咀嚼的品格显得更为可贵,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决定了它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更不会走向消亡。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疾不徐如雷贯耳碎片化B.从容不迫不绝于耳肤浅化C.四平八稳甚嚣尘上机械化D.慢条斯理此起彼伏泡沫化3.单选题关于“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假说,通常我们应该一只一只地调查天鹅的颜色。
这种通过积累个别观察来验证假说或推导出定律的方法称为“归纳法”。
但基于归纳法的推论不能带来可靠的正确性,哲学家波普提出了不依赖于归纳法的科学方法。
他认为,试图证明假说是错误的才是科学的研究。
例如,即使只找到了一只黑天鹅,也能证明“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假说是错误的。
虽然基于归纳法的验证通常是不可靠的,但如果证伪的话,则是可靠的。
通过反复“设定一个用来解决问题的假说,寻找其反例来证伪假说,再设立新的假说······”,就可以进行科学的研究。
心智地图、认知地图与城市形态ppt课件
![心智地图、认知地图与城市形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6c3ca9ed630b1c58eeb50e.png)
14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
• 1.地理学和心理学中的认知地图研究 • 地理学者主要从认知地图整体结构、类型、构成要素以及
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关系回答了认知地图是什么。心理学 主要从认知过程、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和情感调控因素研究 了认知地图形成过程。 • 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存在的显著差异,地理学从空间变形 的视角探讨了两者间的差异,而心理学则更倾向从认知地 图形成的心理机制探索。研究表明,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 存在以下差异:①多数认知地图是不完整的、歪曲的、不 规则的,与现实情境不符;②有些研究者提出认知地图中 距离表现为符号的、拓扑的、影射的空间关系而非几何关 系(Cadwallader,1979;Tversky,1981)。
9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10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 最先对城市居民认知地图研究的:美国城市规划教授林奇 ,详介了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泽西市市民 的认知地图。
• 采用的方法:画地图草图;口头描述。 • 组成要素:1、路径2、标志3、节点4、区域5、边界 • 特点:1.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2.模糊性与判断性3.个人差
心智地图、认知地图与城市形态优秀PPT
![心智地图、认知地图与城市形态优秀PPT](https://img.taocdn.com/s3/m/3dde7ccc8762caaedd33d4a4.png)
2020/4/29
2
主观地图不同于客观地图的方面
• 主观地图研究涉及到多门学科。以认知地图为例,它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心理学、地图学、城市规划
• 主观地图没有严格要求对信息准确无误的表达,它更注重 外部世界在人脑里的主观映像,通过线条、简单图像等符 号形式,创建受主观感官影响到的客观世界
2020/4/29
14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
• 1.地理学和心理学中的认知地图研究 • 地理学者主要从认知地图整体结构、类型、构成要素以及
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关系回答了认知地图是什么。心理学 主要从认知过程、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和情感调控因素研究 了认知地图形成过程。
• 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存在的显著差异,地理学从空间变形 的视角探讨了两者间的差异,而心理学则更倾向从认知地 图形成的心理机制探索。研究表明,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 存在以下差异:①多数认知地图是不完整的、歪曲的、不 规则的,与现实情境不符;②有些研究者提出认知地图中 距离表现为符号的、拓扑的、影射的空间关系而非几何关 系(Cadwallader,1979;Tversky,1981)。
• (3)概念地图 (concept map,亦称为思维地图mind map),是一种知识 的图形 化表征,是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的图形化表征。该类地图强调 了人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 (4)其他主观地图,如虚拟地图 (virtual map)。虚拟地图是几种地图新 概念之一,它是针对实地图 (real map)概念提出的。
2020/4/29
4
心智地图(mental map)
• 心智地图是利用颜色,形象,以及从一个中心辐射出来的 一个体系中的关键词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方法,用途极广。
第五章--行为主义地理学
![第五章--行为主义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382a93e8bd63186bdebbc46.png)
第五章行为主义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欧美人文地理学发生着显著变化,空间分析学派弱点逐渐在实践应用中暴露出来,在对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修正的过程中,行为主义学派开始逐步形成,成为欧美该时期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林初升,1996)。
我国地理学者从80年代开始在地理学界引入欧美行为主义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对人文地理学界的影响不大,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一、行为主义地理学的渊源行为主义地理学派和人文主义地理学派构成了行为地理学的两大重要流派。
行为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本世纪20年代以后逐步提出,其渊源大部分源于包含大量以经验为依据的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20世纪20 年代,行为科学产生于美国,它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并开始对地理现象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感应和行为概念引入到地理学,使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触及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是怀特,其《人类对水灾的调节》开展了人们对环境灾害反应的的地理行为研究(White, G. F.,1945)。
接着,怀特及其助手通过对其它灾害反应的研究进展发展了行为主义。
沃尔波特所著的《空间关系中的决策》一书中,预示了行为地理学的发展被确定下来,沃尔波特的研究主要揭示了移民模式下的决策过程(Wolpert, J.,1964);戈利吉和布朗开展了空间和习惯行为模式的研究(Golledge, R. G. and Brown, L. A.,1967 );另外,考克斯开展了对影响决策制定的信息流的研究(Cox, K. R.,1969 ),凯茨对行为主义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分析;所有这些工作为行为主义地理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行为地理学是在避免空间分析学派的机械性和将人地关系物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许学强、朱剑如,1988)。
空间分析学派的观点在20 世纪6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得到普遍接受,但在与之紧密相邻的北大西洋周边的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却与之毫无联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以前人文地理流派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的抵制。
城市认知地图
![城市认知地图](https://img.taocdn.com/s3/m/9267b3ee5a8102d276a22fdb.png)
认知地图的特点
(一)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 (持久性和稳定性)
(二)模糊性和片断性
(三)个人差异
1.当地居民与外来者 2.活动区域 3.性别差异 4.年龄差异 5.人格化地图
10
• 认知地图的功能
(一)解决空间问题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 (三)交往功能
11
2 How does the cognitive map work?
• 目前的研究涉与5项内容,涉与23个指标。这些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的可用空 间信息一览无余。 最后,横断面调整方法(巴利克,1979)是用来弥补在变量的采 集控制的缺乏和排练。一个城市的认知地图 对我们作为长期生态记忆研究车辆特殊 的吸引力,因为这类知识需要语言与非语言编码的信息集成我们先前调查的耳鼻喉 领域,要么完全基于语言(保留西班牙语)或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语言组织, 例如,记忆 人民的面孔(bahrick,bahrick & wittlinger,1975;bahrick,1983)
认知地图如何进入人们的大脑已 • 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地理学
先驱工作者林奇的(1960)强调空间化研究的需要,并在过去 20年调查中不断强调这种需求,一系列的研究环境中的空间知
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社会
觉。本文献已巧妙地回顾了伊万斯(1980)和白(1975)。心
学家和其他人都对此开始进行大
理学家很慢才意识到以应对这一需要,因为学习生态空间是一
走进亨利的认知地图世界
12
cognitive map认知地图
• The study of space perception has a 托尔曼一生研究行为心理学,他的理论揉合了当时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d02a9ea4ddccda38376bafcb.png)
图解世界城市化进程
起步早;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市化水平高:20世纪年代,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达到70%左右
现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市基础设
逐步完善。
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出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加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起步晚,发展快
市化水平低:由于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
市发展不合理: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城
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过剩等原因造成的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
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根本)
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
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
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原因
影响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大气圈
表现
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
地利用方式,居民就业方式,景观特征,人口,经济开放程度,信息,
通,文化,观念等
城市就业机会多
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
城市交通便捷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认知地图综述
![认知地图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5389b9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7.png)
到目前为止,认知地图还没有一种统一旳定义,一直以 来心理学家和地理学家们持有两种不同旳观点:
1.模拟观点(Kosslyn&shePard,1975)以为,认知地图是 真实环境中旳复制品,它与物质环境大致一点点相应, 似乎是一幅贮存在头脑中旳环境旳图像。
入
1、早期阶段(1930—19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派
小白鼠走迷宫试验
结论:老鼠不是根据盲目旳习惯,也不是根据途径旳顺 序而形成旳机械旳奔走习惯来行动旳,托尔曼以为白鼠 走过迷津之后,取得了迷津通路旳整体概念,从而托尔 曼第一次提出了“认知地图”这个术语。托尔曼最原始 旳有关“认知地图”旳概念是对现场地图在头脑中旳模 拟,但是托尔曼在后来旳研究中把认知地图旳概念泛化 了,内涵得到了延伸,头脑不但对空间事物旳位置距离 能够形成认知地图,而且对抽象旳符号也能够形成认知 地图,例如对课本上旳字、图片也能够形成认知地图, 对几种概念旳相互关系也能够形成认知地图。
(四)西格尔等人对小朋友认知地图旳形成阶段旳研究 皮亚杰是20世纪杰出旳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教授。他
提出,人旳认知发展依次经过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旳 相应一定旳年龄范围,每个阶段是前一阶段旳自然延伸,也是后 一阶段旳必然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认知总是 朝着必经旳途径向前发展。①这四个阶段是: 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2.前运算阶段(2岁—7岁) 3.详细运算阶段(7岁—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五)Drumheller等人对认知地图旳影响原因研究 结论: 认知地图旳影响原因诸多,涉及: 1.年龄。手绘简图旳能力会伴随年龄旳增大而提升,但这并不是普遍合用旳。 2.性别。性别是个很主要旳影响原因,总体来说,男生比女生在这方面旳能
心智地图、认知地图与城市形态
![心智地图、认知地图与城市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370e0b134431b90d6c85c712.png)
主观地图不同于客观地图的方面
• 主观地图研究涉及到多门学科。以认知地图为例,它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心理学、地图学、城市规划 • 主观地图没有严格要求对信息准确无误的表达,它更注重 外部世界在人脑里的主观映像,通过线条、简单图像等符 号形式,创建受主观感官影响到的客观世界 • 所以,客观地图与主观地图区分的依据是研究的出发点和 研究对象的不同。客观地图以准确再现客观地理信息为出 发点,力求恰当无误的传递地学信息,把地图制作、地图 理论、地图应用作为对象研究,后者却从人类对客体的主 观感知为初始,主要反映人对外界地理空间的主观印象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 最先对城市居民认知地图研究的:美国城市规划教授林奇 ,详介了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泽西市市民 的认知地图。 • 采用的方法:画地图草图;口头描述。 • 组成要素:1、路径2、标志3、节点4、区域5、边界 • 特点:1.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2.模糊性与判断性3.个人差 异。 • 对同一个地区,不同人有不同的认知地图,原因在于1.当 地居民与外来者2.活动区域差异3.性别差异4.年龄差异5.人 格化地图
心智地图(mental map)
• 心智地图是利用颜色,形象,以及从一个中心辐射出来的 一个体系中的关键词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方法,用途极广。 • 起源:心智地图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伦敦的托 尼·布赞(Tony Buzan)发展起来的。 • 心智地图的力量在于它的结构:它提供的是一种信息示意 图,个主题及主题群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心智地图从中心 形象开始,向各个分区辐射开去,每个分区代表一个围绕 主题展开的区域,每个分支辐射出更小的分支,在那一区 域内围绕着次主题展开。
2023年贵州省公考行测真题测试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23年贵州省公考行测真题测试试卷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48f61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f.png)
2023年贵州省公考行测真题测试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60题)1.认知地图是一种心智表征,它服务于个人获取、编码、存储、回忆和解码有关其日常或隐喻空间环境中现象的相对位置和属性的信息。
海马体在人体中的存在,不但让我们建立起关于空间的认知地图,帮助我们记住位置并找到正确路线,还表明我们关于过去的记忆正是建立在认知地图上的。
而空间认知和记忆对人类的意义远超日常生存,它们形成了我们的自我感知:过去的记忆就像我们个体身份的支柱,我们用它铸造了我们生活中的独特叙事;这些故事塑造了我们的行动和决策,也为我们描画出遐想未来的框架。
这段文字意在揭示:()A.认知地图对人类的重要意义B.早期记忆对个体发展的影响C.空间认知与早期记忆之间的关系D.海马体如何影响人类的自我感知2.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人类一直无法摆脱生产的不足和基础物资的匮乏,而且社会总财富相比较恒定,财富主要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来供给。
这就意味着,国际关系更多地是围绕获取有限的自然资源展开的。
然而,现代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财富总量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共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是实现大家利益的最佳途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B.社会财富获取方式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C.国际关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D.人类正逐渐摆脱自然资源供给的束缚3.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帮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促进复工复产。
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我国在支持复工复产方面的优惠政策:()A.阶段性减免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B.阶段性减免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物业租金C.阶段性减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D.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的缴费4.如果某地公共政策制定是正确的并且执行有力,则不会出现大规模上访。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PPT学习教案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8c0618551810a6f4248671.png)
第7页/共69页
第8页/共69页
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
林奇的研究认为,城市认知地图由五个基本要素组 成:
1.路径
2.标志
3.节点
4.区域
5.边界
第9页/共69页
1.路径
旅行的通道,如步行道、大街、公路、铁路、水
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
布。城市中林立的建筑阻挡了人们的视线,人们只能沿
第32页/共69页
(二)儿童认知成图的四个阶段
1.首先注意和记住空间标志物; 2.识别和熟悉特定标志物之间的路径; 3.将彼此邻近的标志和路径结合成子群; 4.将各种环境要素综合组织为统一的整体环境。
(三)三种参照系
1.自我中心定向系统 这一阶段儿童以自身的活动为中心,认为外部世界以自己为中心,
月亮跟着自己走。因此,认知地图中的环境要素彼此分离,环境意象 是支离破碎的。
四、认知地图的特点
(一)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 (持久性和稳定性)
(认知地图不仅具有地理二维地图的特点,包括具体信息,如街景、建筑造 型等,如寒山寺和西塘)
(二)模糊性和片断性
认知地图来源对环境感知和体验,带有直觉性和形象性,包含很多错误的 地方)
(三)个人差异
1.当地居民与外来者 2.活动区域 3.性别差异 4.年龄差异 5.人格化地图
比如:东兴老街
第21页/共69页
5.边界
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包括河岸、路堑、围墙等不可穿越 的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 越的界线。路径有时也起到边界的作用,尤其大都市高 速路已成为路两侧区域不可逾越的边界。
第22页/共69页
第23页/共69页
第24页/共69页
第06讲 5.1-认知地图概述
![第06讲 5.1-认知地图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c02214d2e3f5727a5e96230.png)
n4 、形式运算阶段
1-5 21岁
青少年时期:抽象思维,假设推理,想象力,根据 抽象命题理解环境。
322 ..儿童认知成图的四个阶段
n
环境心理学家西格尔和怀特(ASee& .igl SWie17 )经过实验观察,儿童在环 .ht,95 境中,认知能力经过四个连续的发展阶段:
1 、首先注意和记住空间标志物 2 、识别和熟悉特定标志物之间的路径 3 、将彼此邻近的标志和路径结合成子群 4 、将各种环境要素综合组合成为统一的整体 环境
高人们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
n 城市意象研究依赖于研究人员所发展
出的方法
333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
n 《城市意象》
-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进行 n 研究方法:
1 、抽样居民面谈,照片辨认,实地观察 2 、在实地,由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对城市 意象进行检验 (认知地图的5 种构成要 素来分析城市)
n
KvnLnh16) 通过对波士顿的城 ei yc(90 市意象研究,提出认知地图的构成要素: 1 、路径 2 、边界 3 、区域 4 、节点 5 、地标
研究实例
实例一:波士顿视觉模式
n 实例二:泽西城视觉模式
n 实例三:洛杉矶视觉模式
P5 3
334 ..可辨识的城市:
n
林奇提出的问题是怎样的城市形式是市民容易记住和 辨认的? 可辨识性Lgblt: eiiiy 能被识别的城市部分(区域、路径、地标)以及它们 所形成的结合紧密的图形 林奇的可辨识城市设计原则 主要道路的特征和连续性 边界与城市的其他地区有视觉和交通联系的时候容易 成为城市的重要特征 独立并与背景建筑有区别是地标建筑的基本要求
1三种环境知识: . n 点—地标
刍议认知地图对历史城区城市记忆塑造的启迪
![刍议认知地图对历史城区城市记忆塑造的启迪](https://img.taocdn.com/s3/m/b2134c7aa76e58fafbb0034a.png)
收稿日期:20180507 作者简介:王懿繤(1994),女,在读硕士; 常伟才(1992),男,在读硕士
·6·
第20441卷8第年270期月 山 西 建 筑
1)历史认知地图。
有的记忆对应形成城市记忆的认知地图。两者的记忆要素点多集
铁佛寺 晴川书院
元妙观 龟山电视塔 红色战士公墓 龟北工业区
朗星巷片 三槐岭片 翠微社区 鼓楼社区
91.9
阳新街
72.6 64.5 62.9 51.6 48.4 46.8 41.9 41.9
和睦巷 陶家巷 南城巷 棉花街 群建路 凤凰巷 洗马长街 平山正街
频数 30 17 14 14 15 6
百分比 /% 48.4 27.4 22.6 22.6 24.2 9.7
d.总体布局:体现城市记忆的街巷特征分析。
将访谈记录中汉阳历史城区城市记忆要素按照属性分类(见
表 1),我们可以看出:
a.标志物类与自然环境类要素的记忆程度最高,总体布局类
要素次之,城市母体类要素最容易被忽略。
b.人们对自己经常活动区域的记忆最为深刻,越远则记忆程
45
汉阳大道
40
总体
鹦鹉大道
39
布局
类
共勉街
32
归元寺路
30
朗星巷
29
北城路
26
工业长廊
26
百分比 /% 100 85.5 82.3 67.7 61.3 59.7 53.2 100 100
要素 汉阳公园
凤栖山 郎官湖 青石桥 南岸嘴
夹河
铁门关 共勉街牌坊
93.5 钟家村商圈
83.9 79.0 74.2 69.4 61.3 54.8 46.8 32.3 29.0 29.0
心智模式决定一生:从凡夫到开悟的七个阶段
![心智模式决定一生:从凡夫到开悟的七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df4fcd5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c.png)
心智模式决定一生:从凡夫到开悟的七个阶段▼最近直播超级多,预约保你有收获最近又一次重温了《高七》和《解惑》这2本书,对“心智模式决定一生”这句话更加认同。
什么是心智模式?从普通人到开悟,心智模式会经历哪些阶段?我结合自己看到的一些资料,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分享给你。
如果你真正看懂了,将是无价。
建议你收藏反复阅读,也希望通过你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如看后有收获,请在看、点赞、转发,这是对创作者最好的回馈。
1、什么是心智模式想象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你需要去往一个地方,你打开手机里的地图,然后按照地图找到你的目的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智模式就是这张指引你到达目的地的地图。
但地图永远不等于实景,要让地图更加准确,就必须不断更新,尽可能让地图更加精准,否则就有可能南辕北辙,根本找不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我们这张地图的制作过程,便是我们心智成长的过程,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在无意识地编制这张地图。
这张地图,指引着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看待宇宙。
2、心智模式的7个阶段人与人最根本的区别,是心智模式level不同。
从凡夫到开悟,心智模式有7个阶段:第一阶段:本能阶段。
对自己的言行毫无觉察,完全靠着自己的本能驱使,这是绝大部分人所处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两个典型特征:及时行乐、被情绪控制。
这个阶段,我们既感性又麻木,我们任由情绪控制我们,我们从不反思自己的言行、从不思考生命的意义,接近动物。
第二阶段:自我觉察阶段这个阶段,开始萌生了自我觉察意识,会思考自己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在我们生气时,我们马上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当我们与人相处时,我们会觉察到对方的状态、自己的状态;当我们颓废时,我们会反思,如何走出困境?这个阶段,情绪逐渐稳定,人的自我觉察意识升起,不再抱怨外在的人和事,转而全方位的反思自己。
第三阶段:接纳自己。
这个阶段,是自我的重构。
我们开始全面接纳自己,进而专注做好自己。
这个阶段,我们会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我们不再对他人的批评、嘲笑、猜测表现得歇斯底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
• 综上,旅游者认知地图定义为具有空间定位属性的、动态 的、三维的、综合旅游环境表象,它是旅游者意象研究的 组成部分。 • 2.旅游者认知地图的空间结构研究 • 受旅游活动特点及旅游地类型影响旅游者形成了独特的认 知地图类型及空间结构。①类型:杨恩(Young,1999)根据 草图风格将旅游者认知地图分为3类:场所符号表征(场所 的符号印象,包括树、瀑布、动物及其他景观图画)、比 例尺变形的认知地图(相对于实际旅游地图,绘制的认知 地图比例尺过大或过小)、比例尺恰当的认知地图(根据拟 合度将其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②空间结构:通过不 同旅游地实证研究发现,旅游者形成的不同类型旅游地认 知地图空间结构存在差异。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
• 3.旅游者认知地图的形成过程研究 • 旅游者环境学习经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环境学习评价, 一些开始学到的标志物由于无助于探路而被遗忘。第二阶 段是区域知识积累,此阶段道路和区域要素占主体,旅游 者通过了解不同区域的观赏特征和设施服务类型,形成了 旅游地区域知识。他提出旅游者认知地图存在由空间型 (标志物和区域特征突出)向道路型(道路特征突出) 发展 的 趋势。 • 4.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评述 • 认知地图整体研究比较仍处于不成熟阶段。表现在研究思 想存在缺陷;研究内容存在局限;研究方法和技术则存在 不足。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
• 1.地理学和心理学中的认知地图研究 • 地理学者主要从认知地图整体结构、类型、构成要素以及 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关系回答了认知地图是什么。心理学 主要从认知过程、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和情感调控因素研究 了认知地图形成过程。 • 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存在的显著差异,地理学从空间变形 的视角探讨了两者间的差异,而心理学则更倾向从认知地 图形成的心理机制探索。研究表明,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 存在以下差异:①多数认知地图是不完整的、歪曲的、不 规则的,与现实情境不符;②有些研究者提出认知地图中 距离表现为符号的、拓扑的、影射的空间关系而非几何关 系(Cadwallader,1979;Tversky,1981)。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பைடு நூலகம்
• 最先对城市居民认知地图研究的:美国城市规划教授林奇 ,详介了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泽西市市民 的认知地图。 • 采用的方法:画地图草图;口头描述。 • 组成要素:1、路径2、标志3、节点4、区域5、边界 • 特点:1.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2.模糊性与判断性3.个人差 异。 • 对同一个地区,不同人有不同的认知地图,原因在于1.当 地居民与外来者2.活动区域差异3.性别差异4.年龄差异5.人 格化地图
心智地图、认知地图等一些概念与城 市形态
2010.5.19
一些概念
• 心智地图(mental map) 心智图是存在心智中的空间意象和环境特征, 是由各种生活体验、感受及长期累积的经验,包括:从地图阅读中获取 信息、个人的实际经验,也包括图片、传说等。这些意象是我们在找 路、解决问题时的决策依据,影响我们的行为。 •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为“意象”或“表象”( image),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之为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 意象图最早由托尔曼提出,是指“人们将吸收、组织、存储和处理有 关空间环境信息累积成的潜在心智能力表象出来的地图”。 • 心智发展图,指出真实世界向心智意象转变的过程,说明现实世界中 的有用信息通过人类大脑感知,经过记忆存储在头脑里形成一种心智 意象。 • 主观地图是以一定的符号形式,经过概括综合来反映人脑空间信息影 射的地图。
主观地图的分类
• 依据主观地图的制图目的和使用领域,主观地图可分为: • (l)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是反映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地图。它指人 们大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特定形象,是具体空间环境的 意象图。 • (2)意境地图 (mental map,亦译为心像地图、心境地图、意象地图、 意向地图等),是反映人脑关于客观的意识、思想的地图。此类地图侧 重于表达客观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强调了自我意识、主观意识、 思想倾向、偏好等; • (3)概念地图 (concept map,亦称为思维地图mind map),是一种知识 的图形 化表征,是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的图形化表征。该类地图强调 了人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 (4)其他主观地图,如虚拟地图 (virtual map)。虚拟地图是几种地图新 概念之一,它是针对实地图 (real map)概念提出的。
心智地图(mental map)
• 心智地图是利用颜色,形象,以及从一个中心辐射出来的 一个体系中的关键词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方法,用途极广。 • 起源:心智地图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伦敦的托 尼·布赞(Tony Buzan)发展起来的。 • 心智地图的力量在于它的结构:它提供的是一种信息示意 图,个主题及主题群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心智地图从中心 形象开始,向各个分区辐射开去,每个分区代表一个围绕 主题展开的区域,每个分支辐射出更小的分支,在那一区 域内围绕着次主题展开。
主观地图不同于客观地图的方面
• 主观地图研究涉及到多门学科。以认知地图为例,它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心理学、地图学、城市规划 • 主观地图没有严格要求对信息准确无误的表达,它更注重 外部世界在人脑里的主观映像,通过线条、简单图像等符 号形式,创建受主观感官影响到的客观世界 • 所以,客观地图与主观地图区分的依据是研究的出发点和 研究对象的不同。客观地图以准确再现客观地理信息为出 发点,力求恰当无误的传递地学信息,把地图制作、地图 理论、地图应用作为对象研究,后者却从人类对客体的主 观感知为初始,主要反映人对外界地理空间的主观印象
参考文献: 【1】认知与城市形象和心智地图 【2】利用心智地图 【3】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4】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 【5】主观地图分析研究 【6】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综述
--THE END--
示例:心智地图(mental map)
心智地图用于城市形态的研究
心智地图用于城市形态的研究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 概念: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图的模型, 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T·C·托尔曼所著的《白鼠和人的认知地图》。 他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认为,动物并不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习得一 系列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脑对环境加工,在获得达到目的的 手段和途径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这就是认知地 图。它是一种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还包 括方向、距离和时间关系等。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
• 概念:旅游者认知地图是编码和存储于游客大脑中的动态 、立体的旅游环境综合表象,它在旅游活动中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能帮助游客有效组织空间离散的旅游信息,确 定场所的空间位置和他们本人的当前位置,引导旅游者在 有限时间内领略旅游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