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材料-南极简况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极简况简介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冷的大陆,但冬季极端气温很少低于-40℃,现在世界上最低的气温记录是-88.3℃,它便是1960年8月24日由前苏联的东方站测定的。
南极洲的风也是独具个性的。冷空气从大陆高原上沿着大陆冰盖的斜坡急剧下滑,形成近地表的高速风。风向不变的下降风将冰面吹蚀成波状起伏的沟槽,风速超过15米/秒时,会形成暴风雪,伸手不见五指。
南极洲还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几乎所有降水都是雪和冰雹。极地气旋从大陆以北顺时针旋转,以长弧形进入大陆,除西南极的低海拔地区以外,这些气流很难进入大陆内部。但是,在气旋经过的南极半岛末端(包括乔治王岛),年降水则特别丰富,可达900毫米。
南极大陆98%的地域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冰盖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2000米—2500米,最大厚度为4800米,它的淡水储量约占世界总淡水量的90%,在世界总水量中约占2%。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地球平均海平面将升高60米,我国东部的经济特区将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南极洲最具特色的是没有土著居民,也没有发现任何古人类活动的痕迹。直到现在,南极洲没有工厂、农田,靠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人类无法在南极生存。
南极地理概念简介:
人们通常所说的南极是一个泛称,或是一个习惯用语。它有时指南极点,有时指南极大陆、南极区域、南极洲,甚至有时还指南大洋。但从科学意义上解释,应将其区分为点状地理实体概念和面状地理实体概念。点状地理实体仅指南极点,面状地理实体是指地理范围,即南极地区。因此,在具体应用时要严格地加以区别,不能混淆。
南极地貌 简介:
南极洲在南极洲形成时,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壳运动,一些陆地及岛屿从海中升起,才构成今天的地理状况。它包括多山的南极半岛、罗斯冰架、菲尔希钠冰架和伯德地。主要山系有萨普、埃尔斯沃思等。南极洲的最高峰——文森峰,海拔5140米,就位于西南极洲。西南极洲多火山,仅玛丽·伯德地就有30多座。南极半岛东边威德尔海中的两座活火山最近一次喷发是1983年;半岛顶端附近的欺骗岛也是一座活火山,1971年8月中旬曾经喷发过。该岛呈马蹄形,岛中间有一凹陷的深谷,终年冒着蒸腾的热气,发出一股硫磺气味,水温比较高,是南极洲的一处旅游胜地。南极半岛附近的岛屿多数由黑色火成岩构成,怪石嶙刚,奇峰突兀,气度非凡。西南极洲的绝大部分地区的基岩表面的海平面以下,即冰盖下面的陆地实际比海平面要低,有的地方甚至在海平面
以下2000米。如果把南极大陆的冰盖揭掉,南极洲的地貌就会和现在截然不同,东、西南极洲的差别将非常明显。西南极洲的面积将大大缩小,南极半岛也不再同南极大陆连在一起,而成为一个长条形换岛弧,在罗斯海与威德尔海之间将出现一条很深的海沟,把南极半岛与南极大陆完全分开。当然,这不过是想象中的情形,实际上,南极冰盖是不会融化的,用人工揭掉它也根本不可能。
矿产资源 简介:
被冰雪紧紧拥抱的南极洲,那里蕴藏着丰富的铁、煤资源,其分布之广,储量广大,堪称世界之最。
南极简况简介
古希腊依据其几何学对称理论认为地球上存在一个与北方大陆相对称的未知的南方大陆。从18世纪起,探险家们纷纷扬帆南下去探寻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72年~1775年,英国詹姆斯·库克船长历时3年8个月航行97000公里,环南极航行一周,几次进入南极圈,但他最终没有发现陆地,他认为不存在传说中的南方大陆,即使存在也是在南纬60度以南,人类很难在那里受益。
1819年,俄国沙皇派别林司高晋船长率“东方”号与“和平”号两船去寻找南方大陆。别林斯高晋历时两年零21天分别在南纬69度53分、西经82度19分,南纬68度43分、西经73度10分发现了两个岛屿。1823年2月,英国的詹姆斯·威德尔南下到了南纬74度15分,创造了当时南下的最高纬度记录。1837年9月至1940年11月,法国的迪蒙·迪尔维尔受命南下,他原想超过威德尔的南下高纬度记录,没有成功。但他于1840年1月19日发现了陆地,并以他夫人的名字命名为阿德雷地,命名其周围的水域为迪尔维尔海。后人还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种企鹅,即阿德雷企鹅。1841年,英国的詹姆斯·罗斯试图抵达南磁极,但他为重重冰障所阻没有成功,后人把他驶入的海湾称之为罗斯湾。1908年,英国的埃尔涅斯特·沙克尔顿成功地挺进南纬88度23分,离南极点仅差180公里,但因食品耗尽不得不折返。1909年,道格拉斯·莫森等人首次到达当时的南纬72度24分、东经155度18分的南磁极。挪威的卢阿尔·阿蒙森和英国的罗伯特·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历尽千难万险分别于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的1月17日到达南极点,书写了人类南极探险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但不幸的是斯科特一行因食品耗尽,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全部遇难。
从1772年库克船长扬帆南下到19世纪末先后有很多探险家驾帆船去寻找南方大陆,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帆船时代”。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类先后征服了南磁极和南极点,涌现出了像沙克尔顿、阿蒙森、斯科特等可歌可泣的英雄探
险家,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英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中期,人类在南极探险中逐渐用机械设备代替了狗拉雪橇,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机械化时代”。从1957年~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起到现在,各国在南极纷纷建立科学考察站,每年都有大量的科学家赴南极开展考察,人类对南极的认识不断深化,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科学考察时代”。
1984年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组织领导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赴南极建站和科学考察。编队由两船、两队组成——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考察船( l15人),船长张志挺,政委周志祥;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308人),船长于德庆,政委袁昌文;南极洲考 察队(54人),队长郭琨;南大洋考察队(74人),队长金庆明。全编队总共591人,分别来自全国的60多个单位。总指挥陈德鸿,副总指挥赵国臣、董万银。
1984年l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该站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部(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站区平均海拔高度1O米,距北京175O1.949千米。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 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面积42OO平方米,各种运输工具17台, 除先进的通信设备、舒适的生活条件外,还拥有较为完善的科学实验室,配备有供科学研究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长城站每年可接纳越冬考察人员4O名,度夏考察人员8O名。1989年2月26日,我国又在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的东南极大陆本土上建成了中国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山站。该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站区平均海拔高度11米, 距北京12553.16O千米。站内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OO平方米,各种运输工具19台,除先进的通信设备、舒适的生活条件外,还拥有较为完备的科学实验室,配备有供科学研究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中山站每年可接纳越冬人员25名,度夏人员6O名。
为满足南极考察的需要,我国于1992年从乌克兰购买了一条新建造的B1级破冰船,并命名为“雪龙”号。中国购进后,投资31OO万元改装成为南极科学考察运输船,于1994年代替“极地”号服役至今,已完成多次南极航行。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总长167米,宽22.6米,自重11400吨,总吨位14997吨,满载吃水9米,满载排水量达21O25吨。功率为17920马力,最大航
速18节(1节=l海里=1.852公里),续航能力达18000海里,,续航力20000海里。主机13200千瓦×1台,副机800千瓦×3台。
该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具有较强的破冰能力。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船装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有利于破冰。用E级钢板制作的船体,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性。
雪龙号具备了先进的导航、定位和自动驾驶系统,以及能容纳两架直升机的平台,机库和配套设备。船上设有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气象和洁净实验室,面积有200平方米。还配有CTD自动采水系统(测量海水温度、深度、盐度)、ADCP(剖面海流计)、高分辨率卫星云图系统、EK5O0科学声纳系统等国际先进的大洋调查仪器设备,新建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它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走航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另外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科研设施。在驾驶室里安装了两套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自动避碰雷达,它可在对面来船或出现冰山时,及时测出对方的航向、速度等,并且提示如何正确回避。
船上设立的气象中心,可以及时接收极区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为本船在气候极其恶劣又变化无常的极地海区航行时提供了安全保障。船用航空技术设备,可供两架KA-32型直升飞机停放,着陆平台布置在艉楼甲板的中心线位置上,直升飞机可日夜起飞、着陆、停放。船上配备的航行雷达站,能对起飞的飞机进行监控,确保飞行安全。
此外,游泳池、健身房、图书馆,卡拉OK厅、医疗室、手术室、化验室等文娱、体育、卫生设施一应俱全,为乘船人员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经过改装,全船可载人数由过去设计的55人增至78人,现又增至130人。
中国已成功地组织了十多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到南极洲的总人数达二千多人次(包括船员),其中科研人员近千人次,越冬人员四百余人次。
中国科学家在长城站和中山站,常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空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学科的常规观测。在夏季除从事常规观测外,还进行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学、人体医学和海洋学等现场科学考察等
1997年,中山站的科学家们凭着3辆雪地车,深入南极冰盖500公里进行冰雪项目的考察,创下了我国在南极冰雪高原挺进作业最远的距离并取得了大量的冰雪样品。同时此次考察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输方面通过采用INMARSAT—B移动可
视电话,实现了信息和图像的同步传输,缩短了北京与南极的距离。
1\人类对南极的早期考察,只能依赖狗和雪撬,其艰难可想而知。
2\这是开上南极洲的第一辆车,1907年,沙克利顿希望能用它在罗斯冰架上开路,但是柔软的雪使它几乎处于瘫痪的状态。
3\目前,各种各样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取代了原始工具,人类对南极的科学考察更加便利、有效,更加安全。
4\中国科考队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
5\科考人员在冰上钻孔,然后从也中潜入冰盖下面的大海中,探查鲜为人知的海底世界。那里冰冷而黑暗,却充满着勃勃生机。
6\莽莽冰原上的科考站。科学家们往往在这里一住就是几个月。
7\这是科考人员的“生命线”--储油罐,工作生活的能源保障。
8\冰盖下的海底生长着奇特的水生物。
9\巨轮在与冰盖拼搏
南极动物
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是南极的象征。全世界大约有20多种企鹅,全部分布在南半球,它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北到非洲大陆南端、南美洲和澳洲,枉息在这些大陆的沿岸和岛屿上。
生活在南极洲的企鹅有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王企鹅、巴布亚企鹅、喜石企鹅和浮华个鹅等7种。种类虽不多,但数量大,总数约1.2亿只,占世界企鹅总数的87%,占南极地区海鸟总数的90%。其中以阿德利企鹅数量最大。达500万只。其次是帽带企鹅,约300万只。最少的是帝企鹅,约50万只。南极洲不愧为企鹅的王国。
帝企鹅又称皇帝企鹅。因其脖子下面有一片橙黄色羽毛,耳朵后部色对最深,往下逐渐变淡,庄重高雅,长相打扮酷似皇帝。又因为它身高一般在1米以上,体重达40---50公斤,是南极地区最大的企鹅,也是世界企鹅之王故有“帝企鹅”这个至高无上的名称。
御寒散热 企鹅之所以能够抵搞南极那种极度的严寒,是因为它们不仅有特别厚的皮下脂肪,而且全身的羽毛特别光滑,覆盖严密,风一吹就会紧紧地贴在身上,有效地防止了身体热量的散失。当企鹅伏在窝里的时候,因为其羽毛保温的作用特别强,所以落在身上的雪不会融化,就像又盖了一层棉被似的,形成了一个隔热层,反而睡得更加舒服。但是,有其利必有其弊,一到夏天,天气稍微暖和一点,企鹅就会热得受不了。通常,它们会站立起来或张开嘴巴呼吸来散热。它们羽毛稀少的头部也是很好的散热器。此外,还可以用梳理羽毛呼扇翅膀、叉开双脚等方法将身体内多余的质量散发出去。当这些方法都无济于事时,它们就会跳到海里去痛痛快快地洗个澡。
海豹
概况 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是从水里开始的,后来逐渐扩展到陆地,并且分化成植物和动物。但这个过程是可逆的。有些动物,甚至已经进化成温血动物以至哺乳动物之后,为了逃避天敌的追击,或为了寻觅更加丰富的食物,又重新返回了大海,形成了新的种属,庞大的海豹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南极是盛产海豹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海豹34种,约3500万头,南极地区虽然只有6种海豹,但的数量却有3200万头,占世界海豹总数的90%。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海豹家族 栖息在南极辐合带以财的海豹,有锯齿海豹、威德尔海豹、罗斯海豹、象海豹、豹海豹和海狮等6种,它们组成南极的海豹家族。
海豹特性 海豹属于鳍脚目哺乳动物,躯体呈流线型,皮毛短而光滑,抗风御寒能力强。它既能在水中生活,又可以登陆栖息,以海洋生物为食,主要是磷虾。它善于游泳,长于潜水,在水中以其胸鳍肢掌舵,尾鳍肢作桨前进。游泳速度每小进可达20~30公里,最高达37公里。潜水时海豹的鼻孔紧闭,心跳每分钟只有4~5次。海豹的血是为人体的1.75倍,而脑却只有人脑的1/20。海豹奶的脂肪含量高达40%~50%,是牛奶的10~15倍,所以海豹的幼仔生长健壮,膘肥体胖。
生存能力 科学家们发现,海豹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适应寒冷的能力那就是它们能以比陆地上任何类似大小的动物快得多的速度将食物转换成能量。它们还有一种非常有效的热系统,可以使它们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能很舒服地生活下去。除此之外,它们还有一项特殊本领,即能随心所欲地收缩其身体表面的血管,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这套系统非常有效,因此南极水温稍为暖和一点。海豹们就会热得受不了。当然,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海豹在潜到很深的水里之后可以很快地浮到水面而安然无事,不会得潜水病(或叫沉箱病)。但人类却不能。人类在潜到深水之后,如果过快地返回水面常常会得潜水病,甚至会有死亡的危险。这种病是由于在人从深水高压上升的过程中,血液里形成了气泡所造成的。科学家们希望,根据对海豹潜水的研究,也许可以找出某种方法来防止潜水病的发生,这对深海作业和科学研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南极地区的飞鸟,除雪海燕是土著居民外,其余均为异洲侨民,种类只有三四十种,但数量可观,且全部都是海鸟,约有6500万只。如果加上会飞的企鹅,海鸟总数竟达1.78亿只,约占世界海鸟总数(约10亿只)的18%。所以南极地区又是名副其实的飞鸟翱翔的天地。这些海鸟主要分布在大陆的沿岸及其岛屿上,以磷虾等海洋生物为食,估计它
们每年要吃掉4000万吨海洋生物。
南极洲的飞鸟有33种,具有定期迁徙的习性,它们夏季到南极地区筑巢、繁殖,冬季则回到温带,甚至亚热带地区栖息和更换羽毛,有的鸟甚至在其他大陆漫游四五年后才迁徙到南极大陆沿岸筑巢。所以,人们称这些鸟为“异洲侨民”。
异洲侨民大体可分为信天翁类、海鸥类和海燕类等三类。
南极植物
经植物学家考察,发现南极洲权有850多种植物,且多数为低等植物,只有3种开花植物属于高等植物。在低等植物中,地衣有350多种,苔藓370多种,藻类130多种。植物的品种和数量,不仅不能与其他大陆相比,就是同北极地区相比也相差甚远。北极地区虽然也是寒风凛冽,最低气温在-60℃以下,大部分地区属于永久冻土带,但那里生长的植物品种及数量都比南极洲多,仅开花植物就有100多种,地衣达2000多种,苔藓500多种,还有一些南极洲没有的植物。
地衣简介:
在南极大陆的绿洲和时有冰雪覆盖的露岩区,甚至在内陆离南极点只有几个纬度的岩石表面上,都有地衣的踪影。其形态各异,有的像金丝菊,有的像松针,有的像海石花……它们的叶面和躯干上长有黑色斑点,整枝有灰白色、褐色、古铜色等,棵枝大的有10—15厘米高,小的仅几毫米。其名称有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壳状地衣等。地衣与藻类共生,是一种复合植物体。初次看到地衣的人,都以为它是一簇枯枝烂叶,当发现它的生命存在时,又无不感到惊奇。地衣的根能分泌地衣酸,溶解岩石,从中吸取营养,同时固定自己。它那坚固的表皮能抵御低温、强风及干燥引起的水分蒸发,并能顺利地为自己构成像藻类一样的供水系统,从而维持地衣生命之树常青。在中国南极长成站附近地区,地衣漫山遍野,密密麻麻,种类多达70余种,那里确是个地衣的世界。
虽然地衣只是两种弱小生命的联合体,看上去实在相貌平平,但却具有极为顽强的生命力,有一块在大英博物馆里陈列了15年的地衣标本,偶尔沾了一点水之后,居然又生长了起来!而在实验室里,生物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即使在零下198℃的超低温条件下,南极地衣也是能够照样生存的。因此,地衣恐怕也是地球上最为耐寒的植物。众所周知,乌龟长寿的秘诀是新陈代谢缓慢。同样的,地衣长寿的诀窍也是生长极其缓慢。据观察,地衣在一年当中也许只有一天的活跃生长期。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南极那些直径已经长到13厘米的地衣可能是地球上活着的最为古老的生物!而在离南极点只有483千米的一些山峰上,人们也发现了生长得很好的地衣,就是
说,地衣也是地球上生长得最靠南的植物。
苔藓简介:
苔藓没有地衣那么顽强的生命力,它只有在地衣将岩石表面分解后,形成薄薄的土壤上才能生长。但苔藓也自有它的惊人之处。在隆冬季节,它往往变得极其干燥而脆弱,一碰就碎。但只要稍有温暖的气流和水分,它的组织立刻变得柔软、翠绿,呈现出富有生机的样子。
藻类简介:
藻类,它广泛分布在绿洲的陆原地面、岩石表面、石缝、冰雪以及时令性溪流或水塘中,特别是企鹅栖息地流出的溪水中,由于含有丰富的氮、磷营养盐,使藻类生长异常繁茂。
南极奇观
“乳白天空”是极地的一种天气现象,也是南极洲的自然奇观之一。它是由极地的低温与冷空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当阳光射到镜面似的冰层上时,会立即反射到低空的云层,而低空云层中无数细小的雪粒又像千万个小镜子将光线散射开来,再反射到地面的冰层上。如此来回反射的结果,便产生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乳白色光线,形成白蒙蒙雾漫漫的乳白天空。这时,天地之间浑然一片,人和车辆、飞机仿佛融入浓稠的乳白色牛奶里,一切景物都看见,方向难以判别。人的视线会产生错觉,分不清近景和远景,也分不清景物的大小。严重时还能使人头昏目眩,甚至失去知觉而丧命。
乳白色天空是极地探险家、科学家和极地飞行器的一个大敌。若遇到它,那是很危险的,正在滑雪的滑雪者会突然摔倒,正在行驶的车辆会突然翻车肇祸,正在飞行的飞机会失去控制而坠机殒命。这样的惨痛事件,在南极探险史和考察史上是屡见不鲜的。1958年,在埃尔斯沃恩基地,一名直升飞机驾驶员就因遇到这种可怕的坏天气,顿时失去控制而坠机身亡。1971年,一名驾驶LC---130大力神飞机的美国人,在距离特雷阿德利埃200公里的地方,遇到了乳白天空,突然失去联系,一直下落不明。
乳白天空虽然对人类在南极的活动构成危险,但只要事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有安全防范措施,也是可以避免的。一旦遇到它随即绕道躲开;正在野外活动的人和车辆则应呆在原地不动,注意保暖,耐心等待乳白天空的消失,或救援人员前来营救。
极昼极夜 简介:
极昼与极夜是南极的奇观之一。它给人们对这块神秘的土地以更丰富的遐想。
所谓极昼,就是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这种现象也叫白夜;所谓极夜,就是与极昼相反,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的。在南极洲的高纬度地区,那里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没有一天24小时的昼夜更替。昼夜交替出现的时
间是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改变的,纬度越高,极昼和极夜的时间就越长。在南纬90°,即南极点上,昼夜交替的时间各为半年,也就是说,那里白天黑夜交替的时间是整整一年,一年中有半年是连续白天,半年是连续黑夜,那里的一天相当于其他大陆的一年。如果离开南极点,纬度越低,不再是半年白天或半年黑夜,极昼和极夜的时间会逐渐缩短。到了南纬80°,也有极昼和极夜以外的时候才出现1天24小时内的昼夜更替。如果处于极昼的末期,起初每天黑夜的时间很短暂,之后黑夜的时间越来越长,直至最后全是黑夜,极夜也就开始了。而在南极圈(南纬66°33’),一年当中仅有一个整天(24小时)全是白天和一个整天全是黑夜。中国南极长城站(南纬62°13’)处在南极圈外,在12月份的深夜一二点钟,天空仍然蒙蒙亮,眼力好的可以看书写字。极昼和极夜的这种自然现象在地球的另一极北极也同样出现,不过它出现的时间同南极正好相反,北极若处在极昼,则南极为极夜,反之变然。
极昼与极夜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在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时,还绕着自身的倾斜地轴旋转而造成的。,原来,地球在自转时,地轴与其垂线形成一个约23.5°的倾斜角,因而地球在公转时便出现有6个月时间两极之中总有一极朝着太阳,全是白天;另一个极背向太阳,全是黑夜。南、北极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
南极火山 简介:
如果说水火不相容的话,那么冰火就更不相容了。然而在南极洲,冰川和火山却同时存在,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南极大陆共有两座活火山,那就是欺骗岛上的火山和罗斯岛上的埃拉波斯火山。欺骗岛火山在1969年2月曾经喷发过,使设在那里的科学考察站顷刻间化为灰烬,直到0现在,人们仍然对此心有余悸。
南极绿洲 简介:
南极大陆终年被冰雪覆盖,寸草不生,何以会有绿洲呢?这确实有些蹊跷。
所谓“绿洲”,并不是人们常见的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之地,而是指南极大陆上那些没有冰封雪盖的露岩地区。由于南极考察人员长年累月生活、工作在冰天雪地的白色世界里,单调、乏味、枯燥的环境使他们非常向往多彩世界,当他们发现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时,不禁倍感亲切,于是便将这些地方称为南极洲的绿洲。
南极绿洲约占南极洲面积的5%,含有干谷、湖泊、火山和山峰。以班戈绿洲、麦克默多绿洲和南极半岛绿洲最为有名。
绿洲起源与成因
关于绿洲的起源与成因,科学家们认为,由于绿洲的位置都在火山活动区,故与火山有关,如麦克
默多绿洲就在著名的埃里伯斯火山附近,火山喷发及伴生的地热活动,是形成绿洲的重要原因。当然,绿洲的形成还与太阳辐射和岩石的颜色有关,如南极半岛绿洲地处极圈外,日照时间长,气温较高,加上这里基本是赤褐色的火成岩区,有形成绿洲的最佳条件。绿洲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宝贵窗口,它对提示这块神秘的大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