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厌氧性细菌——【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伤风梭菌鞭毛染色
破伤风梭菌革兰染色
1. 致病性 致病物质:主要是破伤风痉挛毒素
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裂解成A链(轻链)和B链(重链)
B链与运动神经元胞浆膜上受体结合,A链进 入胞浆 阻止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造成骨骼肌 强直性痉挛
破伤风症状
细菌侵入伤口,伤口厌氧微环境,细菌在伤口局部大量繁 殖,释放毒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破伤风潜伏期可从几天至几 周。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
二、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的次极端,无鞭毛,有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芽胞染色
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染色
产气荚膜梭菌繁殖快,代时为8 min。在血琼脂平板培 养基上,多数菌株产生双层溶血环;在卵黄琼脂平板培养 基上出现Nagler反应;在牛乳培养基中形成汹涌发酵。
梭杆菌属 Fusobacterium
革兰阳性
杆菌
球菌
丙酸杆菌属 Propionibacterium
消化链球菌属 Peptostreptococcus
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
真杆菌属 Eubacterium
放线菌属 Actinomyces
二、致病性
1. 致病条件 (1)寄居部位的改变:由于机械或病理的损伤如手术、拔 牙、肠穿孔,长期或多次静脉或其他部位插管等,皮肤、黏 膜屏障被破坏,细菌进入非正常寄居的部位而引起感染。 (2)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如患慢性消耗性疾病、使用激素 或免疫抑制剂、婴儿、老年人等。 (3)菌群失调:如长期使用抗生素。 (4)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如组织坏死、缺血、有异物存 在;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共生,使局部氧化还原电势下降, 利于厌氧菌生长。
3. 防治原则 肉毒中毒的预防,主要是加强食品的卫生管理和监督。
对患者应尽早根据症状作出诊断,迅速注射多价抗毒素。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一、主要种类
革兰阴性
杆菌
பைடு நூலகம்
球菌
类杆菌属 Bacteriodes
韦荣菌属 Veillonella
普雷沃菌属 Prevotella
卟啉单胞菌属 Porphyromonas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一类在无氧条件 下生长繁殖良好的细菌。
厌氧性细菌
有芽胞厌氧菌 无芽胞厌氧菌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厌氧芽胞梭菌属(Clostridium)是一类革兰阳性菌, 能形成芽胞,大多为专性厌氧菌。因芽胞直径比菌体粗,使 菌体膨大呈梭状,故名梭状芽胞杆菌。主要包括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
这属细菌侵袭力不强,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引起特定的 外毒素性疾病;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一、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C. tetani)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
经粪便污染土壤。革兰阳性细长杆菌,有周鞭毛,芽胞呈 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大于菌体,使菌体呈鼓槌状。为 专性厌氧菌,常用疱肉培养基培养。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2. 防治原则 (1)清创扩创,防止厌氧微环境形成。 (2)人工主动免疫:破伤风类毒素(toxoid)或白百破三联 疫苗( trivalent vaccine )。 (3)人工被动免疫:感染早期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 或注射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4)治疗原则
① 抗毒素:早期、大量应用,中和游离外毒素。 ② 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
疱肉培养基中生长
双层溶血环
Nagler 反应
汹涌发酵
1. 致病性 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侵袭性酶类,有些外
毒素即为胞外酶。有荚膜,侵袭力强。外毒素有α、β、γ、 δ、ε、ι、η、θ、κ、λ、μ和ν12种。
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有:气性坏疽、食物中毒 和坏死性肠炎。
2. 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与动物试验 3. 防治原则 (1)伤口及时处理,改变厌氧环境。 (2)对于“气性坏疽”,要清除感染部位的坏死组织,必要 时须截肢,以防止病变扩散。 (3)早期可用多价抗毒素血清,同时用大剂量青霉素以杀死 病原菌及其他细菌。
三、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C. botulinum)为G+粗短杆菌,芽胞呈椭圆
形,大于菌体,位于次极端,菌体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有 周鞭毛,无荚膜。严格厌氧。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 min即 可被破坏。肉毒毒素对酸的抵抗力强,经胃液作用24 h也不 被破坏,故易进入小肠,被吸收进入血循环。
1. 致病性 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物。肉毒毒素的主要特点:
①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 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迟缓性麻痹;②毒素经内化作 用进入细胞内由细胞膜形成的小泡中,并保留在神经肌肉 接头处;③毒素由细菌死亡自溶后释放。
2. 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为毒素性食物中毒,而非细菌感染。肉毒中毒 的临床表现与其他食物中毒不同,胃肠道症状很少见,主要 为运动神经末梢麻痹。 ➢婴儿肉毒病:1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因其肠 道的特殊环境及缺乏拮抗肉毒梭菌的正常菌群,当食入肉毒 梭菌芽胞污染的食品后,芽胞发芽繁殖,产生的毒素被吸收 而致婴儿肉毒病。严重者因呼吸肌麻痹导致婴儿猝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