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率

合集下载

我国居民高储蓄率对于经济的影响

我国居民高储蓄率对于经济的影响

辅修金融学论文我国居民储蓄高速增长对经济的影响***名:***学号: *********** 学院(系):文化与传播学院专业(方向):广告学指导教师:王苹老师2013年5月中文摘要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调整储蓄利率。

尽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节节攀升,每年以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一路高涨。

本文将会简要分析我国高存储率对于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于如何提高消费能力以及降低储蓄率进行简单探究以及建议。

关键词:储蓄率利息消费能力:正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在持续上升:上世纪80 点初期,我国的储蓄率基本上维持在35 %左右;90 年代末,上升到40 %以上;2006 年开始,我国国民总储蓄率超过50 % ,而且之后还在持续上升;到2008 年年底,我国总消费占GDP的比重为48. 6 % ,其中居民消费占GDP 的比重35.3 % ,政府消费占比为13. 3 % ,国民总储蓄率达到51.4 %。

如同人的优点和缺点并存一样,高储蓄也有其利弊之处。

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

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

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着。

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

农村居民储蓄率变动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效应分析

农村居民储蓄率变动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效应分析

农村居民储蓄率变动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效应分析摘要: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大举措。

文章通过对影响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各因素的分析,建立了各主要因素与城乡收入差距的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储蓄率变动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却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储蓄率具有强烈的预期影响。

文章最后通过对前人的理论借鉴和研究结论的思考,针对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储蓄率;城乡收入差距;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一、引言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在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

进入新世纪,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

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难,而“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瓶颈”。

其次,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都与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有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再次,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新时期实现新跨越的客观要求。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经济一体化能改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的不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不同,国内外经济学者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

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长期影响及对策思考

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长期影响及对策思考
如果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总人口的负担系数基本维持不变那么由居民储蓄率下降而引起的总储蓄增长率的急剧下降就必然会在未来的几年里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上得到反映进而可以预测未来几年里全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的增幅将会进一步下降甚至绝对额也将开始减少
维普资讯

19 9 6年开 始 ,这 一 比重开 始 出现 明显 的稳 定 的下 降
率 既定 的情 况下 ,居 民总 储蓄 的变 化 主 要 取决 于 居
19 9 6年开 始 ,居 民 的储 蓄率 开始 出 现下 降趋 势 。
民储 蓄率 的变化 。那 么 ,近几 年来 中 国居 民储 蓄 率 的变 动情况 究竟 如何 呢 ?限 于统计 数 据 的局 限 ,我
们 只 能得 到 19 9 2年 到 2 0 0 1年 的 有 关 数 据 。)图 1 Q
题。


居 民储 蓄 率 下 降 的证 据 及 原 因探 析
征在 当前 似乎 还 未 纳 入 国 内经 济 学 家 研 究 的视 线 。
本 文在 此先 作 一些 抛砖 引 玉式 的探 讨 。 近 几年 来宏 观 经济 运 行 中 出现 的 一个 明显 变 化
衡量 居 民储 蓄率 高低 可 以借 助 两个 指 标 ,一 是
二 、 居 民储 蓄 率 下 降 对 总储 蓄 及 存 款 余额 的 影 响
总储 蓄是 一个 流 量概 念 ,是 与 一定 时期 相对 应 的量 。从数 量 上讲 ,它是 所有 当年所 创 造 的 可支 配 收入 中未被 消 费掉 的部 分 。根 据 国 内 的 统 计 口径 , 在 不 考虑对 外 经 济 的情况 下 ,总 储 蓄 大致 由 以下 四
居 民储 蓄 占居 民可 支 配 收入 的 比重 ;二 是 居 民储 蓄 占 G P的 比重 。 在 居 民可 支 配 收 入 或 G P的增 长 D D

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

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

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
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指标:
1. 实际个人消费支出:反映居民个人实际消费支出的金额。

这是衡量整个经济体中个人消费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2.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经过扣除税收和社会保险费用之后所剩下的收入,可以用于消费、储蓄和投资。

3.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居民购买一定篮子商品和服务
的总花费,可以反映居民物价水平的变化和购买力的变动。

4. 家庭储蓄率:指家庭储蓄(收入减去消费支出)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储蓄率越高,说明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5. 零售销售额:反映居民对各种日常消费品和服务的购买行为,可以间接反映居民的消费水平。

6. 旅游消费支出:衡量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消费支出,可以反映居民对旅游的消费需求和水平。

7. 网上消费额:反映居民对线上购物和电子商务的消费支出,可以反映居民对线上消费的接受程度。

这些指标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居民的消费水平,诸如实际支出、购买力、物价水平、储蓄水平和消费领域等。

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王福帅(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通过设定综合社会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三期迭代模型,文章对社会老龄化、养老保险和居民储蓄率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社会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均会导致居民的总体储蓄水平下降。

进一步把收入用途划分为消费和储蓄后发现,养老保险的不同账户形式对居民收入分配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异,即公共账户方式下的养老保险会在一定程度上侵占消费,而个人养老金账户方式下的养老保险则会完全替代储蓄。

文章的研究结论能够为完善中国的灵活退休政策,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带来有益思考。

关键词:社会老龄化;养老保险;居民储蓄率;三期迭代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21)05-0081-05The Influence of Aging and Endowment Insurance on Household Savings RateWANG Fu-shuai(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550025,China)Abstract:Setting a Over-Lapping-Generation model of comprehensive social aging and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aging,endowment insurance and household savings rat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ing of the society and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will lead to the decline of the overall saving level of the residents.After further dividing the use of income into consumption and saving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forms of endowment insurance accounts on residents'income distribution decision-making,that is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under the public account mode will occupy consumption to a certain extent,while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under the individual pension account mode will completely replace savings.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can bring some useful thoughts to improve the flexible retirement policy and the social pension system.Key words:Social aging;Endowment insurance;Household saving rate;OLG model—、引言遵照联合国关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划分惯例,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

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

关于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分析、背景:2005年,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14万亿元,企业存款10万亿元。

这些数字引起了金融界的普遍关注。

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是重要原因。

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一、文化背景所致(一)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二)城乡居民个人特别是农村居民个人的投资渠道狭窄;(三)消费制度改革迫使居民将储蓄作为最钟情的投资方式;(四)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使居民即期消费下降;(五)价格心理预期走低,延迟了居民即期消费行为;(六)高收入阶层消费饱和,投资渠道不畅,货币沉淀于长期储蓄;(七)非居民性资金的流入,构成的"假性"存款占相当比重;(八)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投资者从股市撤资,部分资金流向储蓄;(九)信贷消费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费水平处于升级储备期。

二、社保体制不健全,资本市场效率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任何国家都需要几十年时间,不可能在近期内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消费。

第一,中国工业占GDP的份额比其他大多数国家要高,与其他部门相比,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意味着相当大份额的国民收入归给资本,进而转为投资。

第二,占资本密集型企业(如重工业)很大份额的国有企业,对最大股东--政府--传统上很少分红。

第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工业的快速增长和国有企业的重组,企业盈利增加。

企业留存收益在投资资金来源中的重要作用,加剧了投资的周期性--利润高企时投资会进一步增强,低利润则抑制投资。

(一)传统文化:现在国际、国内有个流行说法,中国人消费品买得太少,不像美国人消费得那么多,仿佛只要中国人多消费一点,就可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了。

可是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美国人均GDP接近4万美元,消费水平怎么可以相比?中国人消费水平低是因为可支配收入低。

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其他因素

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其他因素

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其他因素本章主要分析预期寿命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中国国民储蓄率水平的影响,主要有三个部分。

一是分析预防性储蓄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二是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三是分析国民储蓄结构的影响。

第一节预防性储蓄动机居民储蓄是国民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储蓄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国民储蓄率水平。

目前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足主要由居民消费引起,1978年以来,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已从50%左右下降至目前的40%以下。

居民消费增长乏力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为了验证中国家庭是否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我们使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中针对中国家庭调查的微观数据,考察并验证消费增长的影响因素,解释中国家庭消费特征。

一计量模型的确定与数据的处理1.计量方程的确定一个典型消费者,寿命为T,在第t期的目标是:约束条件为:A i,t+j+1=(1+r i)A i,t+j+Y i,t+j-C i,t+j,A i,T+1=0Y t=P tνtP t=P t-1N t其中,E t为消费者第t期的条件期望,T为死亡年龄,σ为时间偏好,C i,t为第t期消费,Y i,t为第t期现期收入,νt为现期收入冲击,P t为持久收入,N t为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持久收入随机扰动项,A i,t为第t期资产,r i为第t期无风险资产收益率,U(·)为CRRA效用函数(1-ρ)C i,t1-ρ。

该模型的解在效用函数为CRRA形式条件下,在r t+1=φt+1=0处取二阶泰勒级数,可得:如果消费冲击是对数正态分布的,设ηt+1=Δln c t+1-E t(Δln c t+1),πt+1=Δln c t+1-E t[Δln c t+1],那么式(8-2)将为:其中,,ρ值为相对谨慎系数,可以度量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大小。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原因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原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男女比例失衡
美国媒体日前发表一份报告称,性别比例失衡 是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工商研究院主任魏尚进 和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张晓波一同 进行的最新研究显示,造成中国高储蓄率的最 主要原因,竟然是中国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 男女比例失衡的结果是,婚姻市场的竞争压力 升高,迫使男方增加储蓄,提高竞争地位。
• 1.首先是要完善产权制度,这是金融机构共 同基金发展的基础条件
• 2.是必须完善和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使居民有信心投资。
• 3.进一步优化机制,减少腐败,减少金融的 门槛,使政府不可能在这方面进行设租。
• 4.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包括金融业的治理结 构和政府的监管等,最终是政府进一步减少 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市场回归市场,政府回 归财政金融政策调控经济
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 分析及对策
经济104班
1.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崇尚节俭、反对 奢华的传统 2.“货币幻觉”的存在 3.近几年来,中国整体的收入水平升高了 4.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人们缺乏投资渠道 5.社会保障机制极不完善,存钱养老\用于教 育的占多,使消费信心缺乏 6.中国消费信贷发展也不够积极 7.企业的净收入增加 8.男女比例失衡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变量是收入。在居 民消费倾向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居民个人收 入越高,消费支出也就越多。因此,实现消 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基础是提高个 人收入水平。在居民消费倾向变动的情况下, 依据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居民的消费倾向 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趋向下降。这就意味着 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增加高收入家庭的 收入,更有利于刺激消费
社会保障机制极不完善
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从过去的政府大包大 揽,到现在的自掏腰包,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 高的前提下,个人未来的预期支出是个未知数,很 可能是个无底洞。许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费,只有存 起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似乎才能对未来稍有一点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储蓄是中国居民普遍采取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中国居民储蓄率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本文通过对中国居民储蓄率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经济收入水平、风险意识、资本市场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

分析结果表明,储蓄率的高低与多个因素相互作用,不仅仅是个人性格和习惯所决定,也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制度安排所影响。

一、引言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以来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储蓄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在储蓄率高的同时,国内消费需求相对较低,对国内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并为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提供参考意见。

二、经济收入水平经济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是一个多数人口属于中低收入阶层的国家,由于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居民获得收入后更倾向于储蓄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未来需求。

此外,中国居民普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较高,因此增加储蓄以应对不确定性成为一种习惯。

三、风险意识中国居民对风险的敏感性较高,这也是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许多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有限,他们更倾向于把资金储蓄在银行中,以避免风险损失。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完善,很多居民依靠自己的储蓄来应对风险,这进一步促使他们增加储蓄。

四、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出现过较多的股市、楼市泡沫等,这增加了人们对于储蓄的依赖。

相比于放入风险较高的资本市场,居民更倾向于把资金保留在相对安全的银行存款中。

由于投资渠道相对有限,能够吸引居民资金的投资机会较少,进而增加了居民储蓄的需求。

五、社会保障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是在医疗、养老等方面。

缺乏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使得许多居民不得不依靠个人储蓄来支付突发的医疗费用和后续的养老生活费用。

为了保障日后的生活安全与稳定,很多中国居民习惯性地增加储蓄。

居民储蓄率 历史数据

居民储蓄率 历史数据

居民储蓄率历史数据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储蓄率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居民储蓄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反映了经济发展情况,也是衡量宏观经济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历史数据来看,从2013年开始,中国居民储蓄率就开
始不断提高。

从2013年的51.6%上升到2016年的53.7%,2017年的55.6%,2018年的56.9%,2019年的58.2%,到
2020年的60.2%,比2013年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一趋势的提高反映出居民对经济形势的心在不断增强,他们更加倾向于多存钱。

在居民储蓄率提高的同时,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经济发展势头也正在不断改善。

此外,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促进居民储蓄率的提高,如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改善金融市场的效率,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改善金融投资环境等。

另外,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降低居民储蓄率,如放宽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款利率、推出更多的消费贷政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居民储蓄成本,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总的来说,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历史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正在不断改善,居民心也在不断增强。

政府宏观经济
政策的有效实施,也有助于降低居民储蓄成本,提高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

未来,中国居民储蓄率将继续保持稳定上升的势头,并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有关中美储蓄率的对比分析

有关中美储蓄率的对比分析

湖南大学期末论文有关中美居民储蓄率的对比分析摘要2012年6月28日-30日在上海举行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储蓄率已达52%,而同期美国的“储蓄率”却只有4%左右。

本文旨在通过中美两国储蓄率的对比,分析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及由此揭露的民生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储蓄率现状社会保障制度股市居民消费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avings rate ofthe Sino-US residentsAbstractIn the Lujiazui Financial Forum held in Shanghai on June 28, 2012,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Chairman Guo Shuqing claimed that, China's savings rate had reached 52% , while in the same period, savings rate in the U.S. was only about 4% .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high savings rate in China and the livelihood issues uncover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the U.S. savings rate ,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Keywords:savings r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tock market Household consumptionI一、关于储蓄率的相关理论宏观经济学将储蓄定义为国民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即储蓄(S)=国民收入(Y)+消费(C)。

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来源:《时代金融》2021年第13期摘要:本文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步骤如下:引入四个主要因素,建立储蓄函数,利用所选取的各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最后运用统计和计量分析检验得出结论: GDP年度增长率和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对居民存款储蓄率影响较小,而储蓄利率对居民存款储蓄影响较大。

关键词:居民储蓄率储蓄函数回归分析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

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高储蓄率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抑制了我国消费,导致内需不足,从而使得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步伐减缓[1]。

为了能够更好地深入了解各种因素对于城镇居民储蓄率的直接影响,本文将以2002—2016年城镇居民数据为样本,引入了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和GDP 年度增长率四个变量,并综合运用 EViews10 软件对被解释的变量城镇居民存款率进行回归分析。

二、文献综述曹志强、崔文俊认为,我国居民储蓄率不断升高主要是由经济增长所决定的,同时房价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居民储蓄率的节节攀升[2]。

袁霓对居民储蓄的研究表明,老人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存款率具有正向影响,对农村居民存款率的影响却是负向的[3]。

丁莹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会降低居民储蓄率,但影响不明显[4]。

许傲对影响居民存款率的研究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居民存款所占的比重就会越高,即收入对存款的影响是正向的。

并且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货膨胀率越高,人们的消费意愿以及消费能力就会下降,相对存款的部分就会降低[5]。

三、变量选择许多因素都能影响居民储蓄率。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人们的储蓄水平主要受到利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原因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和青少年人口的减少。
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改善,生育率也相 应下降。
医疗条件的改善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也 相应增加。
03
居民储蓄率概况
居民储蓄率定义
居民储蓄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国民收入 的比例。
社会因素
文化背景、社会保障制度、人口老龄化等也会对 居民储蓄率产生影响。
个人因素
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教育程度等也会影响居民 储蓄率。
04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 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机制
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率的关系
要点一
老龄化社会
要点二
年轻化社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总体储蓄率呈现下降 趋势。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间接影响
经济增长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通过影响经济增长来间接影响居民储 蓄率。
劳动力市场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来间接影响居民 储蓄率。
05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 居民储蓄率的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方法
数据收集
收集中国历年的统计数据,包括人口年龄结构 、居民储蓄率等指标。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如1990年以后出生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这种变化对居民储蓄率产生深 远影响。
储蓄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和投资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具 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
理论上,本研究将丰富和发展人口经济学和储蓄理 论,为研究储蓄率的决定因素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

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_1992_2001_任若恩

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_1992_2001_任若恩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居民储蓄率的计量问题, 这是由于居民储蓄在一国储蓄乃至 整个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1. 从家庭层面看, 短期内居民储蓄能够显著缓解经济波动对居民造成的影响, 较高的居民储 蓄率下, 居民收入的急剧下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小;
2. 从家庭层面长期来看, 居民储蓄是对社会保险的有利补充, 高水平的居民储蓄率为家庭退 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生活保障提供自我保护;
3. 从全社会层面看, 居民储蓄是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在资金流量表中, 与居民相对应的术 语是住户部门。按照资金流量表提供的数据, 1992 ) 1997 年, 中国的企业部门用于资本形成的资金 有 45. 4% ) 51. 3% 来自外部门筹集; 政府部门约有 10% 的资本形成靠外部门筹资; 而住户部门的
¹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编写的 1992 ) 1997 年中国资金流量表。 º 还有一个国内储蓄( domestic saving) 的概念, 它与国民储蓄的区别类似于国 内生产总值与 国民生产总值之 间的区别, 前 者 是属地原则, 后者是属民原则。 » 有的国家将 household sector 与 personal sector 混用, 因此并不区分 personal saving 和 household saving, 即 household saving 中就 已包含 NPISH saving, 如 OECD Economic Out look 中公布的 household saving rat e 中除智利、芬兰、法国、日本和新西兰外, 其他国家 都含 NPISH saving; 或者 NPISH 部门不存在或者很少, 因此 household saving 也近似等同于 personal saving, 如中国。 ¼ 但是, 有些情况下, 国民总储蓄又经常简称为总储蓄, 因此很容易发生误解和混淆。 ½ 实物资产的主要形式是固定资产和存货。

我国居民高储蓄率成因分析

我国居民高储蓄率成因分析
距 , 宽个人投资渠道; 拓 开发 消费热点 , 引导居 民合理地安排收入 , 建立健全社会保 障制度, 而促进 居民储蓄率适度增加。 从
【 词】 高储 蓄率, 费; 因; 关键 消 原 对策建议
【 中图分类 号】 F2 30
【 献标 识码】 A 文
An A a y i f Ch n s sd nt ’H i h S v n a e n l ss o i e e Re i e s g a i gsR t
加 目前 消费 , 从而 可能 反而会减 少储 蓄。 这种储 蓄 的减 少
际消 费倾 向递减 规律 可 以知道 , 际储 蓄倾 向是上 升 的 , 边 因此 , 边际 消费倾 向越 小 , 蓄越 多 。 储 同时 , 当边 际消费倾 向不变 时 , 增加 , 蓄增加 。 收入 则储 ( 关 于消费 的理论 二) 1 - 生命周 期 的消费理论 美 国经 济学 家弗 朗 科 ・ 迪利 安 尼 的生命 周 期 消费 莫
第 21年第6 01 期 ( 总第 35期 ) 7
商 业 经 济
S NG E JNG I HA Y I J
No6, 01 . 2 1 Toa .7 t N03 5 l
【 文章 编 号】 10 - 032 1)- 05 0 09 64(0 16 04- 3
我 国居 民高储蓄率成 因分析
) 储蓄 函数
储 蓄是 随收 入增加 而增 加 的 比率是 递增 的 ,储 蓄与 收 入 的关 系公 式 是 ss )另外 , ycy( + 一 + =(, y s — =一 d B ) = y ( 1) 1 3y — ,其 中 仪 为必 不可 少 的 自发消费部 分 , 为边 际 B
消 费倾 向。边 际消 费倾 向和 边 际储 蓄倾 向之和 为 1 。显 然, 储蓄 和收入 、 际消 费倾 向有着 密切 的关联 。根据 边 边

居民储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居民储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居民储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储蓄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为,它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国民经济中,居民储蓄是重要的资金来源。

因此,探究居民储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居民储蓄可以理解为个人或家庭储备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用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在传统经济学中,储蓄被视为一种投资形式,可以用来支持经济发展。

经济学家认为,储蓄有助于资本的聚集,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提高投资的效率。

因此,储蓄率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

储蓄率是衡量居民储蓄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单位的储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居民储蓄率的高低,反映了居民对未来风险的评估和对经济发展的信心程度。

居民储蓄率的提高,可以刺激投资增加,促进资源配置和创造就业机会。

尽管居民储蓄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储蓄率意味着消费不足,这会抑制经济增长。

此外,居民储蓄率的高低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财富分配的不均等因素有关。

对于改善居民储蓄率,提高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社会保障来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减少储蓄需求。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刺激投资增长,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税收政策和引导消费的措施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和降低居民储蓄率。

总之,居民储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因此,合理引导居民储蓄,刺激消费,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中国居民储蓄率真的过高吗?——事实与原因的综述

中国居民储蓄率真的过高吗?——事实与原因的综述
中国居 民储 蓄率真 的 高 吗? 过
— —
事 实与原 因的综述
袁 志刚 , 吉 馨 , 樊潇彦
( 复旦 大学 经 济学院, 上海 2 0 3 ) 0 4 3
【 摘 要 】 长 期以来 , 国际上对 中国高储 蓄率问题的抨击提 醒我们认 清 中国储 蓄率特 征事实 的重要性 。不同的计 量方法下 中国居 民储 蓄率的差异表 明研 究成果只有在使用 同样 的定义 、同样 的度 量方法和类似数 据来源 的情况下才具 有 可比性。在对 中国储 蓄率特征事 实和原 因的分 析 中, 高经济 增长率 、 口结 构 因素、 防性储 蓄 动机 一直是讨论 的热 人 预 点, 随着资金流 量表 数据 的丰 富, 储蓄结构 也受到 了学界 的关注 。而实证研 究中存在 的诸 多问题提 醒我们不 能轻 易对 中
Mo i i i C o 2 0 ) dg a 和 a (0 4 。 ln
从计量思路来看 , 前两种度量方法是一致的 , 即用可支配收入减支 出来度量储 蓄。其差异在于统计 口径不
【 收稿 日期 】 00 0—8 2 1— 10 【 基金项 目 】 国家社会科 学基 金(7 J0 1 ; 0BL 1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0 006 ; 7730 )复旦大 学教 育部 95项 目中国经济 国际竞 争力研 究创新 基地 ” 8 国家子课题 的资助 【 作者简介 】 袁志刚( 97 )男 , 1 5- , 浙江舟山人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 向: 宏观经济学 、 衡经济学; 非均 吉馨( 95 )女 , 1 8一 , 山西太原人, 复旦大 学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专 业硕 士研 究生; 樊潇彦( 9 3 ) 女 , 1 7 - , 江苏扬 州人, 复旦大 学经济学院教 师, 究方 向: 研 宏观经济 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很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是高储蓄率国家,由于高储蓄抑制消费,在我国提升内需的现实要求和新经济战略形势下对经济进一步发展不利。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转型经济的现实背景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储蓄率;生命周期-持久假说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增长,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最终消费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中国居民的高储蓄行为,几乎所有的研究均显示,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高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高储蓄、低消费的特点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这不仅增加了经济运行的内在不稳定性,而且还可能带来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甚至影响着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因此强调储蓄并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过高的储蓄势必会挤占消费需求,对新的经济战略造成负影响,据此,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了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收入水平的上升和收入差距是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内的市场化改革,导致中国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由此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不确定性也是中国居民倾向于储蓄的重要原因。

此外,住房状况和利率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居民储蓄率的持续升高。

本文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分析,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分析,第三部分是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是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基础莫迪利亚尼和布隆伯格(Modigliani and Brumberg ,1954)与弗里德曼(Freidman)分别在新古典经济学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基础之上,以跨期最优化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 ,LCH)和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PIH)。

尽管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思想均认为:理性的当事人在一生中将平滑自己的消费水平,从而实现生命周期中的各期消费产生相等的边际效用。

也就是说,消费者将在整个生命周期跨度内依据其一生拥有的资源总量(持久收入)来安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通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跨期消费的平滑来实现一生消费效用最大化。

消费平滑意味着消费者将在工作期储蓄、青少年期和退休期负储蓄,从而消费水平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稳定,但储蓄和财富呈驼峰型(hump-shaped)或倒V型。

消费更多受总财富规模的影响,而不是受当期收入水平的影响,收入的短期改变并不会显著影响当期消费。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都是研究居民消费、储蓄问题的主流框架,但是该模型的主要结论是在确定条件下得出的,而这一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

李兰德(Leland,1968)从理论上证明了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存在影响,并认为,当面临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时,为了平滑终身消费,当事人将降低当期消费,并进行更多的储蓄,即预防性储蓄。

此后,该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渐弥漫全球,导致经济萎靡,中国也受到影响,对外贸易不景气。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采取了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

扩大内需的关键点是通过加强居民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为了解决储蓄向消费转化的问题,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了利率政策,希望通过调整存货贷款利率水平变化来影响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自从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多次降低居民存贷款利率,2008年以后更是多次频繁的调整利率,但仍然没能实现让居民放弃储蓄进行投资的预想。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不少学者将预防性储蓄假说应用于中国居民储蓄消费行为的研究,试图用预防性储蓄假说来解释中国居民的储蓄消费行为,以期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很多学者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都表明,不确定性的存在是预防性储蓄动机的重要原因。

袁志刚和宋铮应用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来解释中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和消费需求疲软的原因,分析指出由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时中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重要原因,并削弱了利率下调对刺激消费的作用。

宋铮和齐天翔的研究都表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时中国居民储蓄高增长的重要原因。

但宋铮在设定估计方程时,假定以当前收入的固定比例作为未来收入的预期,这一做法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

孙凤尝试将预防性储蓄理论与生命周期假说结合,依据中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调查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中国居民的储蓄消费行为。

根据其模型计算结果,不确定性对本期消费有负影响,意味着中国居民储蓄存在预防性动机,此外,她也将当前收入的固定比例作为未来收入的预期。

三.具体分析(一) 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的影响根据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居民都是依据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可支配收入来进行消费分配的,但生命周期假说将模型进行了细化,对整个生命周期进行了阶段性划分从而具体分析不同阶段对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所有经济体都是依据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部预期可支配收入来对自身消费进行合理分配的,即居民在每一阶段对消费与储蓄的分配反映在居民整个生命周期上每个阶段都是理想的状态,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一生的消费效应最大化,所以,每个经济体不同阶段消费水平依赖于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以可支配收入总和,即居民消费依赖于居民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生命周期假设基于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消费个体是理性的,合理进行消费;其二:以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为目的。

因此,理性的消费个体以实现终身消费效用最大化为目的,依据其一生的收入水平合理安排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从而实现收入与储蓄的平衡。

根据生命周期将人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

一般来说,在年轻时期由于刚刚步入社会,收入水平较低,但消费需求却很高,所以表现为低收入高消费,储蓄为负。

中年阶段,经过多年的工作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而消费需求相对降低,此阶段表现为高收入低消费,因此储蓄为正。

老年阶段,人们退休以后收入水平明显降低,消费相对较高,消费将超过收入,此阶段表现为低收入高消费,因此储蓄为负。

由上述可知,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消费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

收入差距是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进而影响具体的储蓄行为,每个收入水平上的居民会根据自己的收入层次选择不同的比较对象。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的扩大时很难避免的,但是如果不控制这种趋势的发展,任其长期持续蔓延将会导致社会不公平,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社会冲突,从而阻碍经济市场化向前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主要集中在城镇,从表1中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所拥有的储蓄存款一直占总储蓄60%以上,并在2004年达到了改革以来的历史最高值82.6%。

截止2011年底,占全国总人口51.27%的城镇居民,拥有82.3%的储蓄存款,这个结果的出现集中体现了我国城市居民货币收入一直高于农村居民,也反映了我国近些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

从居民人均储蓄水平上看,截止2011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储蓄40940.4元,农村居民人均9264元,两者相差4倍之多。

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数量的分布极不平均,储蓄存款出现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

表1 1983-2011年城镇储蓄和农户储蓄(亿元,%)年份城镇储蓄城镇储蓄占总储蓄比重农户储蓄农户储蓄占总储蓄比重1983 572.6 64.2 319.9 35.8 1984 776.6 63.9 438.1 36.1 1985 1057.8 65.2 564.8 34.8 1986 1472.4 68.8 766.1 31.2 1987 2075.7 67.4 1005.7 32.6 1988 2679.9 70.1 1142.3 29.9 1989 3784.3 72.8 1412.1 27.2 1990 5278.2 74.1 1841.6 25.9 1991 6924.9 74.9 2316.7 25.1 1992 8892.1 75.6 2867.3 24.4 1993 11627.3 76.5 3576.2 23.5 1994 16702.8 77.6 4816.0 22.4 1995 23466.7 79.1 6195.6 20.9 1996 30850.2 80.1 7670.6 19.91997 37147.6 80.3 9132.2 19.71998 42966.4 80.5 10441.0 19.51999 48404.6 81.2 11217.3 18.82000 51977.1 80.8 12355.3 19.22001 59941.1 81.3 13821.4 18.72002 71504.8 82.3 15405.8 17.72003 85439.2 82.5 18177.7 17.52004 98789.2 82.6 20766.2 17.42005 116444.6 82.6 24606.4 17.42006 132789.2 82.2 28805.1 17.82007 139483.9 80.8 33050.3 19.22008 176006.7 80.8 41878.7 19.22009 211494.1 81.1 49277.2 18.92010 249011.3 82.1 54291.2 17.92011 282812.3 82.3 60823.5 17.7数据来源:根据1996—2012《中国金融年鉴》各年数据计算得到 (二) 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影响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是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的原因,这种不确定性既包括未来个人情况的不确定,也包括未来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不确定。

前者称为个人风险,后者称为系统风险。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中,劳动收入采取平价分配制度,企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基本上不存在个人风险。

由于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了严格控制,系统风险也比较小。

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很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