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印度影片《流浪者》
《流浪者》电影剧情介绍
![《流浪者》电影剧情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41b8c092af90242a895e53f.png)
《流浪者》电影剧情介绍
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的是这样一种哲学:“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这种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害了不少好人。
法官拉贡纳特根据“罪犯的儿子必定追随其父”的荒谬理论,错判强盗的儿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狱后被迫成了强盗,决心对法官进行报复,拉贡纳特果然中计,赶走了怀孕的妻子,拉兹跟着母亲在贫困中长大,扎卡又威胁引诱拉兹做了贼。
拉兹在饱经流浪和偷窃生活后,遇上童年好友丽达,二人真挚相爱,拉兹痛恨自己的偷窃堕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劳动谋生。
但是,扎卡在继续逼迫他,而当他面对亲生父亲时,父亲的荒谬理论更使他前途无望……。
电影《流浪者》观后感
![电影《流浪者》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34f06f752ea551811a6874f.png)
电影《流浪者》观后感在这个世界,我们从来不缺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缺乏的是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
在朋友的推荐之下,我观看了电影《流浪者》,这一部电影虽然是1952年版的,但是放到现在来看,仍然是一部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
大法官贡纳特坚信一个道理:法官的儿子是法官,强盗的儿子是强盗。
正因为这个理念,他错判无罪的扎卡有罪,理由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强盗。
扎卡一心想要复仇,有一次时机,抓了贡纳特的女人丽列,恰好她怀孕了。
过了几天,他们放丽列走了,散播丽列不忠的谣言。
在流言漫天的情况之下,贡纳特抛弃了丽列。
丽列从未因此记恨贡纳特,相反她希望自己儿子成为像她父亲贡纳特一样的法官。
后来由于家境窘迫,拉兹因为要帮助擦皮鞋,上课迟到了,被开除了。
他想要靠擦皮鞋帮助妈妈治病。
这时候,扎卡来了,告诉他致富最快途径就是偷东西。
拉兹尝试偷了第一块面包,后来逃脱了,自此以后,他开始了小偷生涯。
无论拉兹身处哪里,都念念不忘儿时的伙伴丽达。
所有的同学都嫌弃他的时候,只有丽达对他很友好。
等他们长大以后,这份感情渐渐地转化成了爱情。
当拉兹偷了丽达的钱包,发现她就是儿时的丽达,然后拉兹将钱包还给丽达,假装自己是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
命运捉弄人,丽达成了一位律师,拉兹成了小偷。
当警察来捉偷汽车的人,丽达说这里没有外人。
拉兹说自己就是外人。
警察撇了一眼拉兹,就走了。
丽达的父亲死了,把她托给贡纳特照顾,他待丽达很好。
在他们交流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拉兹说的一句话:“社会上有钱人,他们做了坏事,就因为他们有钱,买了漂亮的衣裳,人们都尊敬她,称他为绅士,而老实的穷人每天辛辛苦苦的做工还常常饿着单独,因为买不起漂亮的衣服,人们说他是贼,流浪汉、是罪犯,有钱的财政们才是真正的贼,和我一样。
〞这些道理都深入浅出,深刻地揭露了印度社会的上层的虚伪。
丽达身处在这种环境,能出淤泥不染,实属难得,尤其是她和拉兹的纯洁的爱情。
丽达儿时生日,拉兹送她一朵花儿,让她喜出望外。
印度电影流浪者最后辨护词
![印度电影流浪者最后辨护词](https://img.taocdn.com/s3/m/942103e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1.png)
印度电影流浪者最后辨护词印度电影最经典的样子,剧情歌舞都有,那个年代能拍成这样真的很不错了。
但是印度电影的通病,歌舞过长。
拉兹:“我承认,我是流浪汉,是贼,是罪犯,总而言之是个坏人。
我不想再为自己做什么辩护,我一生做了很多犯法的事情,现在我只有等待着判决。
你们有权利判处我任何刑罚,但是你们判处我一个人并不能拯救那成千上万的穷人。
他们很多人还会遭受到像我这样悲惨的命运。
你们判处我一个人并不能消除犯罪的根源。
我,像我这样忍受着贫穷和饥饿的人还有成千上万。
现在你们不用为我想,你们想想这些孩子,想想贫民窟的那些孩子,你们要想想你们的孩子,不要让你们的孩子将来也成了罪犯,像我这样站在被告席上受审。
我小时候也是天真活泼清白无罪的,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着。
我的母亲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也能做个好妈妈。
她常常说,好孩子要好好念书,长大了好当律师,然后再像你父亲那样去当法官。
我知道法庭会怎样处理我,我等待你们最后的判决。
”。
关于《流浪者》电影观后感800字中学生作文精选五篇
![关于《流浪者》电影观后感800字中学生作文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a10c8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a.png)
关于《流浪者》电影观后感800字中学生作文精选五篇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流浪者》电影观后感800字中学生作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流浪者》电影观后感800字中学生作文精选五篇(一)我一生看过无数的电影,但是能震憾心灵的电影并不多,印度电影《流浪者》就是能使我为之激动的电影之-。
《流浪者》是最早引进到中国的印度片。
50年代前苏联电影大量涌入中国,而《流浪者》在风格上与前苏联电影迥然不同,载歌载舞、节奏欢快,令人耳目一新.《流浪者》是由卡普尔家族第二代传人拉杰·卡普尔1951年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
拉杰·卡普尔扮演男主人公拉兹,他的父亲印度著名演员普里特维在片中扮演拉兹的父亲———法官拉贡纳特,拉杰·卡普尔的三弟萨西也参加了演出,他扮演的是童年时代的拉兹,当时他才9岁。
《流浪者》公映后,轰动一时,并于1953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此后30余年中,拉杰·卡普尔又以非凡的才华和高深的造诣,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影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电影大师。
《流浪者》的故事梗概是大法官拉贡纳特素来相信“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一荒谬理论,并以此为据错给扎卡判了罪。
无辜的扎卡设法越狱后,成了真正的罪犯,并决心对拉贡纳特进行报复,他先用计使拉贡纳特抛弃了正要分娩的妻子。
于是,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法官的儿子拉兹降生在大街上。
从小与母亲生活在贫困屈辱之中的拉兹,在强盗扎卡的威胁利诱下,成了一个到处流浪的小偷。
长大后,在一次行窃中,拉兹意外地遇见了童年时的女友,楚楚动人的贵族小姐丽达,他们真诚地相爱了,皎洁的月光下,他们在平静的海面上荡起小舟,享受着爱的滋润,爱情给拉兹带来了新生的渴望,他决心痛改前非,要用劳动来养活自己和母亲。
然而,工厂却因为拉兹曾经是贼而开除了他,扎卡也在胁迫他。
一天,拉兹回家,正遇上扎卡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而想扼死自己的母亲,他为保护母亲,杀死了扎卡并被捕。
印度《流浪者》电影
![印度《流浪者》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bdcac14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d.png)
印度《流浪者》电影《流浪者》是一部印度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活、爱情和理解的深刻故事。
这部电影由著名导演Santosh Sivan执导,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出色的摄影技巧在国际电影界赢得了声誉。
《流浪者》以其引人入胜的剧情和精湛的演技,使观众深深沉醉其中。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印度的农村地区。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由于家庭的困境,他被迫离开家乡,开始流浪生活。
这位年轻的流浪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找工作和庇护所。
在这个旅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环境,每一个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他的旅程中,流浪者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女孩。
这个女孩与他的遭遇非常相似,是另一个失去家园的流浪者。
两个人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时刻,相互支持和鼓励。
他们的友谊逐渐深化,最终转变成了爱情。
这段爱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并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在《流浪者》中,导演巧妙地描绘了印度农村地区的生活和人们面临的困境。
影片通过细腻的细节以及真实的场景,展现了贫困和社会不公对生活的影响。
观众们在电影中会看到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以及城市化对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影响。
电影中的演员们也给出了出色的表演。
他们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并通过真实的情感传达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观众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坚韧、勇气和乐观,以及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而女主角则展现了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形象,她不仅经历了困难,还不断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流浪者》的摄影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导演巧妙地利用画面来表达情感,并通过色彩和构图呈现出不同的心境和氛围。
片中的自然风景也给了观众一种宁静和美丽的感觉,与主人公的艰辛冒险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部电影的音乐也非常出色。
音乐和歌曲充满了印度文化的魅力,展示了印度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观众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对电影情节的补充和加强,使观影体验更加深入和真实。
《流浪者》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它教导观众们重视和尊重他人,关注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555b1dcd5bbfd0a795673b7.png)
大 众 文 艺155摘要:印度是世界上电影年产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宝莱坞”电影以其产量多和特色鲜明闻名于世。
本文主要从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传统两个方面分析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并揭示了其给我国电影业发展带来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印度电影;民族特色;现实主义传统本论文属于咸阳师范学院院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XSYK319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电影《流浪者》引进我国以来,印度电影以其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曲,真实感人的情节让我国观众耳目一新。
进入二十一世纪,《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印度影片更是征服了全球观众。
印度电影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特色鲜明提起印度电影,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贯穿影片始终的富有印度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
印度自从有了有声片以来就听见了歌声: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阿尔德希尔•伊拉尼的《世界之光》里有7首歌;另一部早期印地语影片则贯穿了40首歌曲;更有甚者,一部泰米尔语影片里面的歌曲竟然达到整整60首。
据统计,目前印度故事片每年的产量达到700部左右。
在这700部左右的影片当中,大约500部属于歌舞电影,充满丰富的歌舞元素(多于3个舞蹈场面,且每场歌舞的时间不少于3分钟)。
印度电影充满歌舞元素的根源在于其民族传统和宗教影响。
印度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非常悠久的歌舞传统,在宗教领域,印度的歌舞在神庙与殿堂里传承了数千年之久。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
湿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认为,舞蹈是由湿婆创造的,湿婆神就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对湿婆神的崇拜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
歌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尤其受到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当它们在二十世纪与电影这一新奇的艺术形式“联姻”时,在印度电影人的努力下,理所当然地造就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印度电影。
从观影的角度来看,很多印度电影都在3小时以上,观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在影片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歌舞有利于调节气氛。
印度电影《流浪者》主要人物评析
![印度电影《流浪者》主要人物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24798cbceb19e8b8f6baf9.png)
印度电影《流浪者》主要人物评析[摘要] 由时年27岁的青年导演执导并主演的印度黑白电影《流浪者》曾多次获奖及各大奖项提名,不仅在印度取得了空前成功,并轰动了其他很多国家。
本文将着重分析拉贡纳特、拉恭拉兹、丽达和扎卡四个主要人物,并通过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来窥探这部影片的主题。
[关键词]人物;分析;血统论;流浪儿;真爱本片是1951年的印度黑白电影,由当年二十七岁的青年导演拉吉•卡浦尔执导并主演,此片不仅当年在印度获得空前成功,打破历来票房记录,而且后来轰动了苏联、中国大陆、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
2005年,该片被《印度时报》评为“历来头二十五出不可不看的影片”。
该片于1955年在中国公映, 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
片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等插曲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
本片还曾荣获1988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1989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1989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印度最经典的电影。
本文将着重分析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法官拉恭纳特、流浪儿拉兹、“天使”丽达和“魔鬼”扎卡。
一、拉吉•卡普尔和《流浪者》拉杰•卡普尔1924年生于印度孟买,他的父亲普里特维•拉杰•卡普尔是印度著名戏剧、电影艺术家,拉杰是兄弟三人中的老大,他从18岁起就在孟买有声电影公司当场记。
1947年,23岁的拉杰自导自演了第一部影片《火》,此后,又自导自演了爱情影片《雨》,这部影片使他一举成名。
不久,他建立了拉杰•卡普尔电影制片厂,并兼任制片人、编剧、导演和演员,拉杰•卡普尔所创造的卓别林式的小人物,使他很快成为印度青年观众的偶像。
50年代初,拉杰•卡普尔对反映贫苦人生活的社会题材产生了兴趣。
1951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流浪者》。
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是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呢,还是得自于父母呢?影片的这一主题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拉杰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完美的导演手法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成功创作了《流浪者》这部影片。
赏析印度影片《流浪者》
![赏析印度影片《流浪者》](https://img.taocdn.com/s3/m/275bcff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8.png)
赏析印度影片《流浪者》《流浪者》是一部经典的印度电影,公映后曾轰动一时,获得了1953年戛纳电影节大奖。
《流浪者》是印度现代电影人的一部力作,创作背景是印度现代社会在废除种姓制后暗烙在人民身体的阶级印记。
主要剧情是: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这样一种哲学:“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即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
法官拉贡纳特根据“罪犯的儿子必定追随其父”的荒谬理论,错判强盗的儿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狱后被迫成了强盗,决心通过掳走法官的妻子进行报复。
拉贡纳特果然中计,认为妻子腹内的孩子来历有些可疑,并将妻子赶出家门,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兹。
拉兹跟着母亲在贫困中长大,扎卡又威胁引诱拉兹做了贼。
拉兹在饱经流浪和偷窃生活后,重遇童年好友丽达,二人真挚相爱。
拉兹痛恨自己的偷窃堕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劳动谋生。
但是,扎卡继续逼迫他,工厂辞退他,亲生父亲的荒谬理论更使他前途无望,所有的一切都使他绝望。
最后,拉兹为救母亲,杀死了强盗扎卡。
当拉兹因企图谋杀拉贡纳特,父子出现在法庭上,丽达为拉兹辩护时,揭示了事情真相,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谴责,法官荒谬的理论也不攻自破。
影片《流浪者》主要是通过插叙的方式,以法庭审判拉兹谋杀为开始和结束,拉兹的辩护律师丽达向世人讲述了拉兹可怜的身世和坎坷的经历。
影片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拉兹摆脱罪恶的环境和据说是其父母遗传下来的影响的过程,以及法官父亲和为他所遗弃而成为流浪者的儿子之间尖锐的冲突,向世人证明了:人的性格和习惯是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所影响的,并不是父母遗传下来的;生活中的好的影响也是可以使一个所谓的潜在的罪犯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影片还深刻地批判了“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一荒谬的“血统论”,辛辣地抨击了当时印度社会的黑暗和等级制度,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人道主义。
而且,事实上整个影片都是围绕批判“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一谬论展开的。
译制片《流浪者》(印度)
![译制片《流浪者》(印度)](https://img.taocdn.com/s3/m/d5ff0ad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62.png)
译制片《流浪者》(印度)长春电影译制厂丛连文/白景晟/白玫/张桂兰等经典配音导演:普利特维·拉兹·卡普尔编剧:导演:铃木清顺Khwaja Ahmad Abbas....dialogue (as K.A. Abbas)Khwaja Ahmad Abbas....screenplay (as K.A. Abbas)Khwaja Ahmad Abbas....story (as K.A. Abbas)V.P. Sathe....story主演普利特维·拉兹·卡普尔纳尔吉司·杜特拉兹·卡普尔时长:168分钟影片简介:流浪者,通常指电影《流浪者》,这是一部印度出品的家庭剧情片,反映了印度等级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人道主义,于1953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
剧情简介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的是这样一种哲学:“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这种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害了不少好人。
法官拉贡纳特根据“罪犯的儿子必定追随其父”的荒谬理论,错判强盗的儿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狱后被迫成了强盗,决心对法官进行报复,拉贡纳特果然中计,赶走了怀孕的妻子,拉兹跟着母亲在贫困中长大,扎卡又威胁引诱拉兹做了贼。
拉兹在饱经流浪和偷窃生活后,遇上童年好友丽达,二人真挚相爱,拉兹痛恨自己的偷窃堕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劳动谋生。
但是,扎卡在继续逼迫他,而当他面对亲生父亲时,父亲的荒谬理论更使他前途无望……影片幕后“流浪者”是由卡普尔家族第二代传人拉兹·卡普尔1951年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
拉兹·卡普尔扮演男主人公拉兹,他的父亲印度著名演员普里特维在片中扮演拉兹的父亲———法官拉贡纳特,拉兹·卡普尔的三弟萨西也参加了演出,他扮演的是童年时代的拉兹,当时他才9岁。
《流浪者》公映后,轰动一时,并于1953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
《流浪者》影评5则范文
![《流浪者》影评5则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d852c2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0e.png)
《流浪者》影评5则范文第一篇:《流浪者》影评血统或环境,是谁决定了人生?———观印度影片《流浪者》有感1954年黑白片168分钟(印度)导演:拉兹·卡普尔如今的80、90后,可能看过不少名电影,像《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这样的名片儿,自是不用多说;而《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的国产名电影,也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骄傲而为大众所熟知。
但是年轻一辈,鲜少有人看过《永恒的爱情》、《大篷车》这类的印度老电影。
笔者是标准的90后,但在看完《流浪者》后,唯有用“惊艳”二字来形容我的感受,心中不由赞叹:原来好的电影,真的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即使已过了近60年的时光,电影本身依然散发着强烈的艺术吸引力!一、演员对人物的塑造《流浪者》是由卡普尔家族第二代传人拉兹·卡普尔1951年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
拉兹·卡普尔扮演男主人公拉兹,他的父亲印度著名演员普里特维在片中扮演拉兹的父亲———法官拉贡纳特,拉兹·卡普尔的三弟萨西也参加了演出,他扮演的是童年时代的拉兹,当时他才9岁。
《流浪者》公映后,轰动一时,并于1953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
父子三人的演技可谓各有千秋:(1)幼年的拉兹,浓眉大眼,每天上学前,妈妈都会帮他把头发梳理整齐,干净得连同学都他说像个小姑娘。
他听话善良,可以为了养活母亲而边读书边做工,可是却为了偷面包给母亲吃,而被送进监狱。
当强盗扎克告诉他,去偷、去抢、去杀人放火时,年仅9岁的萨西摇着头后退,将小拉兹心中的惊恐与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2)青年的拉兹,时而西装革履、衣着光鲜,时而口叼香烟、斜戴着帽子。
他可以从容的偷取路人的钱财,对警察、强盗这样的狠角色,也一样嬉皮笑脸,毫无畏惧。
他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透着一股子老练劲儿。
那种世俗小人物的圆滑与卓别林大师的流浪汉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羁之中又透着淡淡的忧伤,仿佛在说:“你知道吗?我并不是生来就这么滑头,是这残酷的现实把我逼成这样的!”(3)扮演拉兹父亲的演员普里特维,在塑造大法官这一形象上也相当成功。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最新版)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30302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5.png)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流浪者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此时已经废除了种性制度,但是社会强烈的等级阶级观念依然存在。
印度上流社会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一直信奉着一个观念:“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流浪者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此时已经废除了种性制度,但是社会强烈的等级阶级观念依然存在。
印度上流社会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一直信奉着一个观念: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这种靠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观念,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害了很多好人。
盗贼的儿子扎卡就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
拉贡纳特根据罪犯的儿子一定是罪犯将强盗的儿子扎卡误判为罪犯,扎卡越狱被迫后走上了强盗之路,决心对法官报复,利用奸计让拉贡纳特赶走了自己一怀身孕的妻子,其妻子后来生下了拉兹在贫困中艰难抚养其长大,但在扎卡的威胁诱惑下拉兹做起了贼。
拉兹在流浪与盗窃的生活中遇到了童年的玩伴丽达,而丽达恰恰是自己亲生父亲拉贡纳特的养女,两人坠入了爱河,拉兹决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可在扎卡的威胁下无法脱离犯罪道路,拉特纳贡为了让拉兹离开丽达,最终将拉兹告上法庭,却不知自己告的是与自己分别多年的亲生儿子,当拉特纳贡知道事情真相时,令人不禁感到惋惜与哀伤。
影片的男主人公拉兹本是一个虽然贫穷但热爱学习的孩子,最终却走上了犯罪之路。
纵观其走上犯罪之路的过程,其中原因也是十分复杂。
首先是社会环境原因。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印度,当时印度刚废除种性制度不久,封建等级观念依然存在,相信那个时候拥有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种观念的绝对不止拉特纳贡法官一人,一定还大有人在,而正是这种贴标签的等级观念使拉兹在成长中饱受歧视,想脱离犯罪却得不到社会的信任。
当拉兹在小时候认真去上学时,身边的孩子觉得贫民窟的孩子就该当贼当强盗,成天游荡于街头,怎么可以背着书包去认真的学习?于是,对他施以拳脚。
观《流浪者》有感
![观《流浪者》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d27bea3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9.png)
观《流浪者》有感观《流浪者》有感1主题应当通过人物和情节来体现,反之,人物的刻划和情节的安排,应该体现主题。
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处理,却不是简单的事情。
处理得好,可以使作品恰到好处、血肉丰满、丰富多采。
处理得不好,作品就会或则枝蔓丛生,不得要领,或则千巴巴,只剩几根筋。
“将与主题无关的枝枝蔓蔓统统砍掉”,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
一般说来,这话并没有错。
但是如何理解与主题有关还是无关,却大有学问。
理解狭窄,是使作品干巴的重要原因。
印度影片《流浪者》,获得了众多的观众。
它那丰富多采的艺术内容,使各个阶层和不同程度的观众,都可以得到他们各自喜欢的东西,真正是雅俗共赏。
它的主题很明确,也很简单,就是批判“好人的儿子是好人,贼的儿子就是贼”的形而上学的社会思潮。
如果简单地理解“与主题无关的枝枝蔓蔓统统砍掉”的话,只要人物和情节能够体现上述片还能吸引那么多观众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从来就不是单调、干巴的,而是血肉丰满,多采多姿的。
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演了多少年,演了多少代,观众还是那么多,真是历代不衰啊,其原因a是大家感到这个戏有东西好看。
聪明美丽的胡秀英,不想天堂而向往人间,不慕荣华富贵而乐子男拼女织,不受封建礼教束缚而大胆追求自由婚姻,集中地体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感情。
石罗汉损人利己,凶狠歹毒,面目可僧。
胡大姐憨厚泼辣,在台上出点洋相,闹点笑话,使剧场充满了笑声。
在春光媚人的日子里,九姐妹载歌载舞,使观众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小沙弥扑腾翻滚,武功高超,令人惊叹你看内容多么丰富,而又多么精彩I其实,文艺的特点就是娱乐,就是使人身心快乐。
在党的政治、思想、宣传、教育等等工作之外,还需要文艺这个东西,就是因为文艺有娱乐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当然,娱乐要有思想性。
但正确的思想也只有通过娱乐的作用才能实现。
观《流浪者》有感2在一次《犯罪学》课程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印度电影《流浪者》。
外国民歌赏析
![外国民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dd4ac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e.png)
未来的期望。
美洲其他国家民歌
《巴西的巴赫风格》
这首融合巴西传统音乐和欧洲巴赫音乐风格的歌曲,展示了美洲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 。
《秘鲁的排箫》
这首以秘鲁传统乐器排箫为主奏的歌曲,旋律悠扬宛转,体现了秘鲁民间音乐的独特魅 力。
《古巴的伦巴舞》
作为古巴代表性的民间舞蹈音乐,它节奏鲜明、热情奔放,展现了古巴人民的豪放和激 情。
05
非洲民歌赏析
埃及民歌
旋律特点
埃及民歌的旋律通常较为优美,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
乐器伴奏
常见的乐器有乌德琴、达布卡鼓等,为歌曲增添了丰富的 色彩和层次感。
歌曲主题
埃及民歌的主题多样,既有表达爱情、思念之情的歌曲, 也有歌颂祖国、民族自豪感的作品。
尼日利亚民歌
旋律特点
尼日利亚民歌的旋律独具特色, 常常融合当地传统音乐的元素,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玫瑰人生》
这首歌曲是法国著名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浪漫 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而著称。
《马赛曲》
这是法国国歌,具有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表达了法国人 民的爱国之情。
《在巴黎的天空下》
这首歌曲描绘了巴黎的美丽景色和浪漫气息,以其轻快的旋律和优美 的歌词而广受欢迎。
德国民歌
1 2
《菩提树下》
外国民歌赏析
目录
• 引言 • 亚洲民歌赏析 • 欧洲民歌赏析 • 美洲民歌赏析 • 非洲民歌赏析 • 大洋洲民歌赏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音乐表达
01
通过赏析外国民歌,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传统
和文化特色,拓宽音乐视野。
《流浪者》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流浪者》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dd8fe2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6.png)
《流浪者》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流浪者》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流浪者》 1952 黑白片 16本印度拉兹卡普尔电影公司摄制导演:拉兹卡普尔编剧:克阿克斯主要演员:拉兹卡普尔(饰扎卡) 纳尔吉司(饰丽达) 【剧情简介】在印度一座大城市的法庭上,旁听《流浪者》1952 黑白片 16本印度拉兹·卡普尔电影公司摄制导演:拉兹·卡普尔编剧:克·阿克斯主要演员:拉兹·卡普尔(饰扎卡) 纳尔吉司(饰丽达)【剧情简介】在印度一座大城市的法庭上,旁听席上挤得满满的,人声嘈杂,议论纷纷。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ba80cea524de518964b7d7f.png)
大 众 文 艺155摘要:印度是世界上电影年产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宝莱坞”电影以其产量多和特色鲜明闻名于世。
本文主要从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传统两个方面分析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并揭示了其给我国电影业发展带来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印度电影;民族特色;现实主义传统本论文属于咸阳师范学院院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XSYK319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电影《流浪者》引进我国以来,印度电影以其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曲,真实感人的情节让我国观众耳目一新。
进入二十一世纪,《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印度影片更是征服了全球观众。
印度电影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特色鲜明提起印度电影,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贯穿影片始终的富有印度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
印度自从有了有声片以来就听见了歌声: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阿尔德希尔•伊拉尼的《世界之光》里有7首歌;另一部早期印地语影片则贯穿了40首歌曲;更有甚者,一部泰米尔语影片里面的歌曲竟然达到整整60首。
据统计,目前印度故事片每年的产量达到700部左右。
在这700部左右的影片当中,大约500部属于歌舞电影,充满丰富的歌舞元素(多于3个舞蹈场面,且每场歌舞的时间不少于3分钟)。
印度电影充满歌舞元素的根源在于其民族传统和宗教影响。
印度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非常悠久的歌舞传统,在宗教领域,印度的歌舞在神庙与殿堂里传承了数千年之久。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
湿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认为,舞蹈是由湿婆创造的,湿婆神就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对湿婆神的崇拜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
歌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尤其受到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当它们在二十世纪与电影这一新奇的艺术形式“联姻”时,在印度电影人的努力下,理所当然地造就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印度电影。
从观影的角度来看,很多印度电影都在3小时以上,观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在影片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歌舞有利于调节气氛。
观流浪者有感
![观流浪者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99b623d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4.png)
观流浪者有感观《流浪者》有感《流浪者》作为一部歌颂爱情和人道主义的电影无疑是出色的,但它的价值同样也表达在犯罪学方面,其中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地方就是影片中的男主角拉兹为何会沦为犯罪者。
而本片中法官拉贡纳特的答案是“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即以血缘作为犯罪的原因,认为罪犯是天生的,犯罪是基因的一局部,会通过父辈遗传给子孙后代。
然而这种观点正是影片所要批判的,也是本片酿成悲剧的根源。
在现实中,通过大量的研究论证,也证实了这种观点的不准确性。
纵观全剧,拉兹成为犯罪者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一系列悲剧的原因错综复杂,但首要的原因必定是社会经济因素。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当时印度社会的贫富差距巨大,贫民生活在破旧的小屋为生计所迫,而富人居住在豪宅无忧无虑。
并且社会阶层流动困难,穷人只能一辈子为穷人,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上流阶层,失去奋斗的动力就难免止步不前、怨天尤人,即便沦为罪犯也无关痛痒、理所应当。
当一个人的身边充满着这些以犯罪为常态的人,其受到的负面影响既是潜移默化又是无法估量的,他们无时不刻不在窥视和诱惑更多的人参加并壮大犯罪集团。
因此我认为,扎卡诱惑少年拉兹去犯罪的原因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一个青少年成长于这样一个不容乐观的环境,生活总有一百种方式一千种理由将他引诱上犯罪的道路。
复仇这个原因不过是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然而在现实中仅仅因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就足以成为犯罪的动机。
而当拉兹刑满释放后理所应当地混进犯罪集团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犯罪者这个问题也值得深思。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当一个人融入集体之中就会去个性化,他的身份将变得模糊,他的性格将消失殆尽,成为不受自己意志控制与支配的玩偶,在无意识与他人情绪的传染下做出相应的行动。
但当他脱离这个群体时,又会找回自己的智力和意志。
因此,个人观点认为,拉兹意识到了自己是犯罪者,但这种情况并不是持续的。
例如,拉兹在面对自己的母亲和心爱之人时,总心怀愧疚,一直试图隐瞒自己是个小偷,即便有时成认,又会立马改口,掩饰过去。
《流浪者》中丽达与拉兹,生活中也是一对情侣,结局为啥不美满?
![《流浪者》中丽达与拉兹,生活中也是一对情侣,结局为啥不美满?](https://img.taocdn.com/s3/m/e5cf247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e.png)
《流浪者》中丽达与拉兹,生活中也是一对情侣,结局为啥不美满?印度著名电影演员、影片《流浪者》中丽达的扮演者娜尔吉丝,原名法吉玛·卡尼兹,1929年生在印度加尔各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她母亲是印度著名的演唱家和电影演员。
1934年,5岁的法吉玛在由她母亲主演的影片《寻求真理》中饰演了一个儿童。
小法吉玛的一双明眸透出思索的眼神,柔弱纤小的身体裹着雪白的印度纱丽,显得格外纯洁和可爱。
为此,她起了艺名“娜尔吉丝”(印地文“水仙花”的意思)。
此后,刚满15岁的娜尔吉丝即在影片《命运》中担任了主角。
她那优雅的气质、富有生活实感的艺木风格,使她很快成为了印度影坛上富有特殊魅力的杰出演员。
从1948年起,娜尔吉丝开始和男演员拉兹·卡普尔合作拍片。
在长达8年的合作中,他们一起拍摄了近20部影片。
他们共同拍片时,不仅各自的表演尽善尽美,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而且能相互激发对方的艺术才能。
《流浪者》是他们俩主演的第三部影片。
娜尔吉丝在影片中以抒情演员的细腻手法把丽达悲欢离合的经历和内在情感的深刻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银幕上的合作,使他们相互间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但由于印度的封建门第观念,拉兹的父亲不愿儿子娶一个女演员,致使拉兹和娜尔吉丝未能结为眷属。
娜尔吉丝的戏路很宽,不论是扮演喜剧角色还是悲剧人物,她都能赋予角色以鲜明的性格。
1957年在拍摄《印度母亲》中,娜尔吉丝所塑造的印度母亲拉塔,渗透着印度劳动妇女特有的勤劳,善良和正直的品德以及经得起折磨、痛苦的坚韧气质。
因而在印度电影节和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中,被评为最佳女演员。
在30余年的电影艺术生涯中,娜尔吉丝拍摄了近百部风格迥异的影片,在这些影片中她不以光艳照人取悦观众,而是以真实、自然、清新、含蓄的独特表演风格打动人心。
她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我认为演员必须洞察现实生活的真谛。
当我扮演医生时,我首先了解医生如何使用听诊器,医生和病人讲话的口吻,怎样动手术……等。
印度流浪者之歌对我们这一代是青春的回忆谈感受
![印度流浪者之歌对我们这一代是青春的回忆谈感受](https://img.taocdn.com/s3/m/0220fe4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c.png)
印度流浪者之歌对我们这一代是青春的回忆谈感受
摘要:
1.印度流浪者之歌的简介和影响
2.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意义和回忆
3.谈感受
正文:
【1.印度流浪者之歌的简介和影响】
印度流浪者之歌是一部经典的印度电影,它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印度的流浪生活中所经历的爱情、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欢迎,成为了印度电影的经典之作。
【2.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意义和回忆】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印度流浪者之歌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青春的回忆。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青春的激情和梦想,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在青春时期的影子。
【3.谈感受】
印度流浪者之歌让我感受到了青春的美好和短暂。
电影中的主人公们,他们在流浪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依然坚韧不拔,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们的勇气和坚韧,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同时,电影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让人听了热血沸腾。
尤其是电影的主题曲“印度流浪者之歌”,它旋律优美,歌词深情,每次听到都会让我想起电影中的场景和人物,让我深深地感动。
总的来说,印度流浪者之歌是一部充满了青春气息和生命力的电影,它让
我感受到了青春的美好和短暂,也让我明白了坚持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一部反映阶层固化社会矛盾冲突的电影 印度电影《流浪者》
![一部反映阶层固化社会矛盾冲突的电影 印度电影《流浪者》](https://img.taocdn.com/s3/m/76219874af1ffc4ffe47ac3c.png)
一部反映阶层固化社会矛盾冲突的电影印度电影《流浪
者》
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总是能够让人们拥有自己的梦想并拥有实现自己梦想的通道,进而实现这一社会成员间“高低贵贱”的良性循环,否则这一社会就进入了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
阶层固化的危害不仅仅是一部分社会底层的精英人士被埋没,更为可怕的是由于底层人士对社会发展的绝望,而引发的底层民众对上层社会的仇视。
1953年拍摄的印度电影《流浪者》,正是一部反映阶层固化社会底层民众与上层人士之间矛盾冲突的电影。
【印度电影《流浪者》内容简介】: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普利特维拉·卡浦尔饰)信奉的是这样一种哲学:"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这种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害了不少好人。
一天法院正在审理一件谋杀案件,原告是法官拉贡纳特,被告是流浪者拉兹(拉兹·卡普尔饰),罪行是拉兹闯进拉贡纳特的住宅,企图刺死拉贡纳特。
可是拉贡纳特万万没有想到,要想杀死他的拉兹正是他亲生的儿子。
?
?
?。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ae601a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0.png)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流浪者》是一部由印度导演制作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流浪汉的故事。
这部电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有许多观后感。
首先,该电影展现了生活的残酷现实。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流浪汉,他没有家庭,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他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靠着做临时性的工作和乞讨来维持生计。
这种辛苦而不稳定的生活状态让我深感心痛,也让我反思了我自己的生活。
其次,《流浪者》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
电影中的流浪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周围也有其他类似境遇的人。
他们生活在贫困和失业的边缘,缺乏教育和社会福利的支持。
电影通过展示他们的困境,让观众对社会不平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流浪者》还呈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
尽管生活对主人公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他仍然保持了对他人的善意和关怀。
他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管自己也处于艰难的处境。
这种温暖的描绘让电影充满了正能量,让观众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人性。
此外,《流浪者》的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
电影通过紧张的情节和细腻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中。
每个场景都充满了戏剧性,每个角色都深入人心。
特别是电影的结尾,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转折让人深深地震撼和感动。
最后,《流浪者》还通过视觉上的呈现给观众带来了震撼。
电影中的摄影手法和画面构图非常出色,让人流连忘返。
无论是广袤的自然风光还是拥挤的城市街道,都展现了印度特有的魅力。
电影舒展出的色彩和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电影《流浪者》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通过一个流浪汉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温暖。
它让观众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
同时,它也展示了印度独特的文化和景观,让观众沉浸其中。
我强烈推荐大家去观看这部电影,并从中汲取一些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希望这样的影片能够多出现,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启示和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印度影片《流浪者》
《流浪者》是一部经典的印度电影,公映后曾轰动一时,获得了1953年戛纳电影节大奖。
《流浪者》是印度现代电影人的一部力作,创作背景是印度现代社会在废除种姓制后暗烙在人民身体的阶级印记。
主要剧情是: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这样一种哲学:“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即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
法官拉贡纳特根据“罪犯的儿子必定追随其父”的荒谬理论,错判强盗的儿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狱后被迫成了强盗,决心通过掳走法官的妻子进行报复。
拉贡纳特果然中计,认为妻子腹内的孩子来历有些可疑,并将妻子赶出家门,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兹。
拉兹跟着母亲在贫困中长大,扎卡又威胁引诱拉兹做了贼。
拉兹在饱经流浪和偷窃生活后,重遇童年好友丽达,二人真挚相爱。
拉兹痛恨自己的偷窃堕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劳动谋生。
但是,扎卡继续逼迫他,工厂辞退他,亲生父亲的荒谬理论更使他前途无望,所有的一切都使他绝望。
最后,拉兹为救母亲,杀死了强盗扎卡。
当拉兹因企图谋杀拉贡纳特,父子出现在法庭上,丽达为拉兹辩护时,揭示了事情真相,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谴责,法官荒谬的理论也不攻自破。
影片《流浪者》主要是通过插叙的方式,以法庭审判拉兹谋杀为开始和结束,拉兹的辩护律师丽达向世人讲述了拉兹可怜的身世和坎坷的经历。
影片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拉兹摆脱罪恶的环境和据说是
其父母遗传下来的影响的过程,以及法官父亲和为他所遗弃而成为流浪者的儿子之间尖锐的冲突,向世人证明了:人的性格和习惯是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所影响的,并不是父母遗传下来的;生活中的好的影响也是可以使一个所谓的潜在的罪犯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影片还深刻地批判了“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一荒谬的“血统论”,辛辣地抨击了当时印度社会的黑暗和等级制度,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人道主义。
而且,事实上整个影片都是围绕批判“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一谬论展开的。
影片中的人物刻画比较突出,人物心理描写很细致,能让观众抓住影片中人物的特点,很好地引发观众的共鸣、激起观众的义愤。
影片《流浪者》中刻画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内心善良却为生活所迫而做贼的拉兹,美丽高贵、忠于爱情、能言善辩的律师丽达,善良的母亲里列,一生信奉“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却到最后才醒悟的法官拉贡纳特,可恶的强盗扎卡。
再加上演员成功的表演,使得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顿时出现在观众的脑海中,并停留了下来。
其中,法官拉贡纳特“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的谬论给人印象很深,让人深感气愤,最后对这一谬论淋漓尽致的批判也大快人心。
影片《流浪者》也有印度电影常有的特征:关于爱情和苦难,而且很感人。
一个被所谓“上流社会”家庭所遗弃的男孩子的命运,博得了观众无限的激动与同情。
拉兹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幸福,拉兹的命
运本来可以很顺利。
但是,由于他的父亲信奉“贼的儿子一定是贼”的谬论,将扎卡判成罪人、逼成强盗,使得扎卡为报复他父亲而绑架了他母亲,最终也改变他和他母亲的命运,使得他们陷于贫困。
当拉兹重遇童年好友丽达,并与丽达真挚相爱时,本来观众是高兴的。
然而,又是他固执的父亲,使得他的幸福落空了,并面临着被判死刑。
虽然如此,丽达还是不离不弃,并为他辩护,也使得他父亲醒悟了。
拉兹和他母亲的遭遇使观众流出了同情的眼泪,那么拉兹和丽达的爱情则使观众倍感安慰和真心祝福。
影片《流浪者》还一个很大的特征——很多印度民间歌舞,也正是这一特征让它被很多观众记住了,给人的印象是:印度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国度。
影片《流浪者》的成功与它成功的配乐是分不开的,音乐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渲染烘托气氛、表现画面难以表达的意思、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还能感染观众的情绪、引起观众的共鸣。
例如:影片开始时,在法庭上,拉贡纳特和丽达的出场,都配有强烈而紧张的音乐,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将他俩联系起来;当丽达和拉兹相认之后,丽达的歌舞和音乐给人非常愉悦的感觉,表现了丽达的喜悦和高兴;还有丽达和拉兹在沙滩约会时的歌曲和音乐,很好的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还有丽达生日宴会上的歌舞,很有感染力;等等。
影片《流浪者》中的音乐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欢快的音乐能感染观众的情绪,让观众也沉浸其中并有随着音乐起舞的冲动;同样,那悲伤地音乐也使观众为剧中人物
伤心、感叹。
虽然,影片《流浪者》是一部反映印度社会黑暗面的老电影,但是在今天也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为陈旧的观念所束缚,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影片《流浪者》中的故事严谨、插曲动听、制作质朴、影像亲切,在内容和拍摄上都比较好,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