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舞蹈史

合集下载

【古典舞发展年表】 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

【古典舞发展年表】 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

【古典舞发展年表】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初创期”◆主要是对中国戏曲舞蹈的模仿、移植、提炼、整理,借用“戏曲动作”、“戏曲身段组合”、“戏曲行当表演片段”。

◆创编以戏曲题材、文学、历史题材和动作特点的表演作品。

◆创建形成培养职业舞蹈者的教学训练课程与教材,主要依靠提炼中国戏曲、武术的动作技法,技巧特征,借鉴芭蕾舞的训练程序与方法。

◆依靠舞蹈教育,培养新中国第一代专业舞蹈艺术家,教育家。

2、20世纪70年代“停滞期”历时10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3、20世纪80年代“发展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十年政治封闭和文化动荡之后,80年进入政治开放,社会变革,文化复兴的新时代。

中国古典舞面临再次建设和选择的机遇。

针对十年政治动乱,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对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唤醒了民族主体的强烈意识,确立并完善中国古典舞独立价值与功能的责任。

由于社会体制的开放,思想的自由,激发起全国舞蹈的大发展。

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以北京舞蹈学院提升为本科大学建制的契机,通过新的教育观念和措施推动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教学创新,对如何振兴古典舞,把关注点置于民族性的弘扬,民族主体审美的确立,关注被忽视和搁置的人体语言的探索与运用上。

发展的重点:在北京舞蹈学院,由李正一教授、唐满城教授创建了《身韵》课,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戏曲舞蹈的模式,形成了古典舞自身的动作审美特性和风格,身体训练功能,以致影响和带动教学体系与创作的发展。

在“身韵”动作审美统领下,出现了“古典文化精神复兴”的作品。

●在全国出现大批“古代乐舞复兴”的创作●以文学推动的“历史复兴”的舞剧题材80年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振兴,在全国艺术院团的舞台创作上得以繁荣,呈现出迅速、活跃、开放、繁荣的发展态势,使之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自身的成熟。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再发展期”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中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这种开放带来国际间频繁的交流和世界文化的竞争,面临探寻传统的母体文化与激活现代化发展活力的异体文化,在相互交融与促进中,如何建设新文化,如何坚守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自立成为核心问题。

中国近当代舞蹈史

中国近当代舞蹈史

中国近当代舞蹈史中国近当代舞蹈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近当代舞蹈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1.20世纪初至1949年:这段时期,中国舞蹈传统受到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的影响开始逐渐融入中国舞蹈。

民族舞蹈重视民族文化的表现,注重舞蹈的民族性。

著名的舞蹈家和编舞家陆抗抗、彭雪枫等为当时舞蹈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1950年代至196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舞蹈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不忘国际主义”、“学习苏联先进艺术”等指示,中国开始引进苏联的芭蕾舞和现代舞。

建立了中国舞蹈学院,旨在培养专业舞者和舞蹈教育者。

成立了中国芭蕾舞团和中国民族舞团等重要舞团。

3.1970年代至198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舞蹈发展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976年之后,中国舞蹈开始逐渐复苏,并在改革开放政策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舞蹈家开始接触和学习国际上的舞蹈作品,舞蹈创作日益多元化。

此时期崛起了一批杰出的编舞家,如杨丽萍、谭盾等。

4.1990年代至今:中国舞蹈在这一时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舞种和舞风的融合与创新。

舞蹈家们开始关注当代社会和人文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作品。

同时,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舞蹈家和团体也在中国进行合作和演出,推动了中国舞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体而言,中国近当代舞蹈经历了从接触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到逐渐融入中国元素,从政治动荡到文化复兴的复杂过程。

今天的中国舞蹈已经有了独特的风格和创新,同时也在国际舞蹈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史

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史

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史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史现代舞在中国有着宽泛的定义和曲折的发展过程。

如前所述,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新舞蹈艺术的先驱们在自身的舞蹈启蒙教育中,都曾尊名师学习过地道的西方现代舞。

在他(她)们的艺术实践中,葆有与现代舞相通的自由与创新的理念,同时更强烈的追求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精神。

其中,吴晓邦“和着时代的脉搏跳舞”的至理名言和以《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饥火》等为代表的“20世纪经典”之作,应视为“中国现代舞”的珍贵精神财富。

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发展的历程中,广义而言,凡是不具有特定民族风格或古典程式的舞稻,似乎都可划入“中国式的现代舞”。

但是,前面曾提到过的那些从生活中提炼舞蹈语言,反映民众关切的社会、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品格的作品,我们之所以未纳入“现代舞”范畴来介绍,因为从严格意义上,它们与属于西方现代派艺术体系的“现代舞”,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都具有明显差异性。

50代末――60年代初,吴晓邦创建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系统的推行他所创建的――源于现代舞――的教学体系,为走出一条“中国现代舞”的路子,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实践。

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从古曲中获得灵感,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十面埋伏》、《梅花三弄》、《平沙落雁》……;也有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牧童识字》、《足球舞》、《花蝴蝶》……等。

他的艺术信念依旧,但上述作品的影响却不及他抗战时期的那些舞蹈。

后来,随着“天马工作室”的中断,现代舞在中国的探索势渐衰微。

中国现代舞重新崛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日益发展。

初期的一批被群众称之为现代舞的作品如:《希望》、《无声的`歌》、《再见吧,妈妈》、《刑场上的婚礼》、《割不断的琴弦》等。

从构思到语言模式的突破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和较大的冲击力。

但是除了《希望》之外,大部分作品的表现手法仍未脱离具象化地反映具体事件中的具体人物。

显然,这并非严格意义的现代舞。

中国舞蹈史期末总结

中国舞蹈史期末总结

中国舞蹈史期末总结中国舞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艺术创造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之一。

中国舞蹈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对中国舞蹈史进行总结,从古代到现代,从乐舞到舞剧,探讨中国舞蹈的发展、风格和影响。

一、古代舞蹈自远古时期开始,中国人民就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

在先秦时期,以宗教舞蹈为主,表达祭祀和宴会的意义。

古代舞蹈的主要特点是崇拜与祈求,融合了音乐、舞蹈和礼仪。

例如《大鬼谣》、《传祭舞》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王朝的舞蹈也有所变化,以舞剧为主要形式。

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鼎盛时期,唐朝的舞蹈以舞剧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著名的舞剧有《大唐昭君》、《满江红》等。

二、近代舞蹈在近代,受西方舞蹈的影响,中国舞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初,一批留学欧美的艺术家将现代舞蹈理论引进中国,推动了中国舞蹈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的中国舞蹈追求自由、个性和表达力量,带有浓厚的西方艺术气息。

1949年之后,中国舞蹈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大规模的舞蹈创作、舞蹈教育和舞蹈研究得到了重视和支持。

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剧有《红色娘子军》、《红高粱》、《白毛女》等。

三、现代舞蹈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舞蹈也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许多年轻的舞蹈家开始探索和创新中国舞蹈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现代舞蹈成为了中国舞蹈的重要分支之一。

现代舞蹈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可以融合不同的舞蹈风格和文化元素,打破了传统舞蹈的束缚。

同时,现代舞蹈也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情感的表达,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特性。

四、中国舞蹈的风格中国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姿态优美:中国舞蹈注重身体的协调和舞姿的美感,讲究流畅的动作和优雅的姿态。

2. 手势繁复:中国舞蹈善于运用手势来表达情感和意境,手指的动作尤为繁复多样。

3. 姿势隽永:中国舞蹈以静态的姿势表达动态的意境,追求静态美和动态美的统一。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中国舞蹈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民族的风貌,还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融合。

古代舞蹈是中国舞蹈发展的起点,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和祭祀活动。

远古时期的舞蹈形式以神圣的仪式为主题,通过肢体语言和动作表达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祷。

在商、周时期,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形式,并与音乐相结合,成为宫廷娱乐的一部分。

同时,古代舞蹈也受到了战争和政治的影响,如秦汉时期的武术舞蹈和唐代的宫廷舞蹈等。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唐宋时期,舞蹈开始融合了民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舞蹈作品多以诗词为素材,歌颂了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明清时期,舞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宫廷舞蹈、民间舞蹈和戏曲舞蹈等。

这些舞蹈形式在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示风俗习惯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近代以来,中国舞蹈经历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近代舞蹈的推动下,中国舞蹈开始与国际接轨,吸收了西方舞蹈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舞蹈风格。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和舞蹈家。

他们以独特的艺术创新和表现手法,展示了中国舞蹈的独特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舞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舞蹈艺术的创作和表演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中国舞蹈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舞蹈艺术家们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注重创新和实验,不断推动中国舞蹈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发展。

如今,中国舞蹈已经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从传统的古典舞蹈到现代的现代舞,从民族舞蹈到街舞,每一种舞蹈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中国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不仅在国内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舞蹈史简介

中国舞蹈史简介

民间舞蹈
唐代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 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代 表作品有《踏歌》。
戏曲舞蹈
唐代戏曲舞蹈开始萌芽, 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唐代舞蹈的影响
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唐代舞蹈为后世舞蹈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影响了中国舞蹈的演变
轨迹。
对其他艺术的影响
唐代舞蹈对诗歌、绘画等艺术形 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艺术
舞蹈教育资源的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舞蹈教育资源得到不断优化,更多的优秀教 师和教学设备投入到舞蹈教育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舞蹈教育与职业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舞蹈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通过专业培训 和比赛等方式,为未来的舞蹈事业发展储备人才。
中国舞蹈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1 2 3
舞蹈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
早期舞蹈的特征
舞蹈的宗教色彩
在原始社会,舞蹈经常与宗教仪式相 结合,成为一种祭祀和祈福的方式。
早期的舞蹈多以群体形式出现,模仿 动物动作和狩猎场景,展现出人类对 自然的敬畏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夏商周的舞蹈
夏朝的舞蹈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其舞蹈多表现日常生活和战争
场景。
商朝的舞蹈
商朝时期,舞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 展,出现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
的发展。
对国际的影响
唐代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舞
蹈艺术发展。
03
宋代舞蹈的演变
宋代舞蹈的演变
• 中国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发展历程经历 了多个阶段,包括宋代舞蹈。宋代舞蹈是在宋代社会文化背景 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种类繁多,影响深远。下面将详细介 绍宋代舞蹈的背景、种类和影响。

(完整word版)20世纪中国舞蹈史

(完整word版)20世纪中国舞蹈史

20世纪中国舞蹈史(一)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

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

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

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

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

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

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

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

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

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

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

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

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摘要】二十世纪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经历了多样化、政治意义、教育兴起、著名作品和艺术家贡献等重要阶段。

舞蹈的多样化发展丰富了中国舞蹈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在政治意义方面,舞蹈被用来表达政治主题和宣传思想,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工具。

舞蹈教育的兴起为培养舞者和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著名的舞蹈作品如《黄土地》等赢得了国际声誉,展现出中国舞蹈的艺术实力。

舞蹈艺术家们的突出贡献也让中国舞蹈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展望未来,中国舞蹈仍将继续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舞蹈,发展,多样化,政治意义,教育,著名作品,艺术家,贡献,成就,前景1. 引言1.1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随着舞蹈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热爱舞蹈艺术。

舞蹈教育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舞蹈艺术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舞蹈作品。

著名的舞蹈作品如《红色娘子军》、《黄河》等,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广泛认可。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发展成就非凡,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未来,中国舞蹈将继续走向世界舞台,展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发展前景。

2. 正文2.1 舞蹈多样化的发展二十世纪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舞蹈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舞蹈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这个时期,中国舞蹈吸收了西方舞蹈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在保留传统舞蹈特色的也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了新的艺术风貌。

舞蹈多样化的发展体现在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兴起。

传统舞蹈、现代舞、民族舞、芭蕾舞等各种舞蹈形式在二十世纪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

传统舞蹈以其古典优美的舞姿和精湛的舞技吸引了众多观众,成为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舞则追求更加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表现方式,注重舞蹈与声光效果的结合,使观众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芭蕾舞是一种源自欧洲的优雅舞蹈艺术形式,它通过身体的优美动作、舞台设计及音乐来讲述故事。

在中国,芭蕾舞作为一种西方舞蹈,起初并不为广大民众所熟知。

然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芭蕾舞开始逐渐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有成就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处于文化革命的时期,艺术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象征,许多舞蹈学校被迫关闭,并取而代之的是唯一被允许的宣传性舞蹈。

在这个时期,芭蕾舞在中国几乎消失了。

然而,1964年,中国政府派遣了一批学生到清演芭蕾舞学院学习芭蕾舞,这一行为被认为是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正式接纳,也标志着芭蕾舞在中国的复兴之路的开始。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逐渐开放了对外国文化的接受,并开始引进国外的芭蕾舞演出和教学。

1978年,国家芭蕾舞指导组成立,标志着中国芭蕾舞事业的重要发展。

这一时期,许多中国学生受到西方芭蕾舞的影响,纷纷赴国外留学深造,吸收了西方芭蕾舞的精髓,并开始在中国推广和教授芭蕾舞。

1980年代后期,中国的芭蕾舞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国内的芭蕾舞团纷纷成立,参与国内外的巡回演出。

此时期,中国的芭蕾舞团开始创作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芭蕾舞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注意。

例如,李冰小姐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睡美人》等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芭蕾舞的技术相结合,成为中国芭蕾舞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到了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和文化需求方面有所提升,对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2002年,中国中央芭蕾舞团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演出,为芭蕾舞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3年,中国在北京成立了国家芭蕾舞学校,以培养更多的优秀芭蕾舞人才。

此外,中国还定期举办国际芭蕾舞大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舞者前来参加。

目前,在中国的大城市和一些文化中心,芭蕾舞的普及程度已经相当高。

许多舞蹈学校开设了芭蕾舞班,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艺术领域。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韵律、优雅的姿态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从南北朝时期到当代舞蹈的新变革。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舞蹈主要是宫廷乐舞和宗教舞蹈。

宫廷乐舞以宴会和庆典为主要表演场合,舞蹈形式多样,有舞剑、舞扇、舞绸带等。

而宗教舞蹈则用于祭祀仪式和庙会活动,以神话传说为主题,舞者们通过肢体动作和面具表演,将神话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舞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舞蹈进一步丰富多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舞风格。

在唐朝,宫廷乐舞成为了风靡一时的艺术形式,舞者们通过华丽的服饰、精妙的舞步和技巧的器械表演,展示了其高超的艺术水平。

唐朝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家,如李白所创作的《乐府舞曲》等。

宋元时期,舞蹈艺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宋元舞蹈风格。

这个时期的舞蹈注重修身养性、崇尚自然,舞者们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舒展的身姿,表达了对大自然和人生的向往和赞美。

此外,宋元时期还出现了很多以戏曲为基础的舞蹈形式,如宫廷舞曲和戏剧舞蹈,为后来的舞蹈艺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舞进入了一个相对衰落的阶段,这与社会政治的变迁和封建礼教的压制有关。

宫廷乐舞的宴会场合明显减少,而民间舞蹈逐渐以庙会和民间节日为主要表演场所,其形式多样化,有庆典舞、道教舞、民间舞等。

虽然宫廷舞蹈受到限制,但清代出现了一些舞蹈天才,如杨洪基、冯绍峰等,他们通过继承和发展古典舞蹈,为中国古典舞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舞融合了西方舞蹈的技巧和表现手法,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

新一代的舞者们加入到古典舞蹈的创作与演出中,将古典舞融入当代艺术的潮流。

现代古典舞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当代人的艺术追求,展现了中国古典舞更加丰富多样的一面。

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中国古典舞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详细内容(一)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详细内容(一)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详细内容(一)(一)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

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

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

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

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

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

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

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

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

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

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

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

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

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

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

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典舞发展史

中国古典舞发展史

中国古典舞发展史哎呀呀,说起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史呀,那可真是老有说头了。

咱得从老早老早以前说起呀,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呀,就有舞蹈啦。

那时候的人啊,会跳一些和狩猎、劳动有关的舞蹈呢。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人穿着兽皮,戴着鹿角啥的,跳着模仿动物的舞蹈,肯定特别有意思。

就像在内蒙古阴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刻画的狩猎舞,人扮成飞鸟、山羊、狐狸等动物,那场面,想想就好玩。

据说那时候的舞蹈还和图腾崇拜有关呢,人们觉得图腾能赐福或降灾,所以就通过舞蹈来祈求或者祭拜,像伏羲氏的《凤来》、女娲的《充乐》,都是那时候的乐舞,这些传说可真够神奇的呀。

后来到了周代呀,那可是个了不起的时代呢,奴隶制鼎盛,周王室搞了个礼乐制度,还整理了前代的乐舞,什么黄帝的《云门》、唐尧的《大咸》等等,总共有六代舞呢,而且还设立了大司乐这个机构来培养贵族子弟跳舞。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贵族子弟穿着华丽的衣服,在祭祀的时候一本正经地跳舞,那场面肯定很壮观。

我就跟朋友说呀:“你说那时候的人跳舞是不是特别有仪式感呀?”朋友说:“那肯定呀,毕竟是用于祭祀等重要场合的嘛。

”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呀,周王室不行咯,诸侯争霸,礼乐制度也维持不下去了。

不过呢,这时候的巫舞和民俗祭祀舞蹈倒是挺兴盛的。

巫女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跳着舞来沟通人神,求福驱邪。

我听说呀,那时候的巫女姿容秀丽,跳舞可好看了,像什么章丹、陈珠,传说中她们轻步回舞,灵谈鬼笑的,哎呀呀,感觉好神秘呀。

还有那蜡祭,人们穿着黄衣黄冠,唱着祭歌,跳着《兵舞》啥的,可热闹了,而且这一天还成了农民休息娱乐的日子呢。

到了汉代呀,那更是不得了,民间俗乐舞可兴盛了。

秦代就有了乐府,汉代的高祖刘邦就喜欢民间的楚声、楚舞,还把俗乐舞用到宫廷祭祀里去了。

汉武帝的时候呀,还扩大了乐府机构,采集了好多各地的歌诗呢,那时候的乐工舞人可有八百多名呀。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乐府肯定特别热闹,一群人在那儿唱歌跳舞的。

而且呀,汉代的舞蹈还受杂技、幻术等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了呢,像《盘鼓舞》,既有漂亮的舞姿,又有高超的技巧,还讲究意境,真是太棒了。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1、到外国学习舞蹈的第一人是:裕容龄2、第一个办舞蹈机构的人是:唐槐秋3、第一个举办各人舞蹈发表会的是:吴晓邦4、红军时期最流行的歌舞是:《八月桂花遍地开》5、1932年苏区成立的第一个剧团是:八一剧团6、石联星演的电影《赵一曼》7、1933年苏军创办的第一所艺术学校是:工农剧社蓝衫团学校8、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讲话的全名称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9、“三大赤色舞蹈明星:是指:李伯钊,石联星,赵月华10、东北全军成立的第一个专业舞蹈队是在:1947年11、解放时期最为轰动的舞蹈作品是:《进军舞》12、欧阳予倩写的一本舞蹈书叫:《唐代舞蹈》13、“人民胜利万岁”是: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创作的14、全军第一届文艺汇演的优秀作品有:《藏民骑兵队》和《轮机兵舞》15、“五研班”是由崔承喜创办,“五运班”是由吴晓邦创办16、吴晓邦写的书叫做:《新舞蹈艺术概论》17、苏联舞蹈家伊莉娜来帮助建立北舞,北舞正是成立是在:1954年18、新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歌舞剧是《宝莲灯》,主演有:赵青19、1949-1962年参加国际世界青年与和平友谊联欢奖的获奖作品有:20、天马舞蹈工作室是:吴晓邦创建的21、新中国第一本公开发行的舞蹈刊物是《舞蹈丛刊》22、新中国第一只白天鹅是:白淑湘23、舞剧《蝶恋花》是根据: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创作的24、《红色娘子军》是第一届编导班创作的25、“三化”座谈会是指:民族化,革命化,群众化26、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红色娘子军》是根据梁信的同名电影剧本改编27、《丝路花雨》“复活了”敦煌壁画的舞蹈形象,创造了一种“敦煌舞”的舞种,改编了过去民族舞剧只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一种做法,是观众耳目一新。

28、《再见吧,妈妈》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29、1980年在大连举办的全国舞蹈大赛是第一届30、桃李杯是:1985年开始在北京举办31、中国第一个以表演现代舞的团体是:广东实验现代舞团32、第一部社会误导基础理论著作是《社会舞蹈概论》33、新中国首次举办各人舞蹈专场的是:陈爱莲34、中国艺术研究院;1982年开始招收艺术硕士研究生名词解释1、“卖”:由戴爱莲创作,可以说是旧中国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舞蹈表现的是一对善良的父母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卖掉亲生骨肉的情节,是对当时社会无声的控诉。

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发展历程系列

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发展历程系列

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发展历程系列中国古典音乐舞蹈艺术源远流长,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卓越的古典音乐舞蹈体系。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发展历程。

一、唐宋时期的古典音乐舞蹈唐宋时期是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宫廷舞蹈成为主要的表演形式,大量的音乐舞蹈作品被创作出来。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曲《霓裳羽衣舞》,这是一种以儿女情长为题材的舞蹈,舞姿优美、表情生动,至今仍然被广泛演绎。

二、明清时期的古典音乐舞蹈明清时期,音乐舞蹈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在明代,宫廷舞蹈演变成为戏曲伴舞,成为戏曲表演的一部分。

清代,古典音乐舞蹈开始逐渐与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著名的古典音乐舞蹈作品有《河洲舞》、《平湖秋月》等,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舞姿、流畅的音乐和深刻的艺术表达,令人陶醉。

三、现代古典音乐舞蹈20世纪以来,中国古典音乐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古典音乐舞蹈融合了西方舞蹈的元素,注重创新与表达。

著名的现代古典音乐舞蹈作品有《黄河大合唱》、《梅花三弄》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四、古典音乐舞蹈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传承与创新是保持其生命力的关键。

在传承方面,各地的古典音乐舞蹈团体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舞者和音乐家,在舞台上展现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魅力。

同时,创新也是古典音乐舞蹈发展的重要方向,一些青年舞者和音乐家开始尝试把古典音乐舞蹈和当代音乐、舞蹈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更具现代感的作品。

五、古典音乐舞蹈的国际传播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古典音乐舞蹈作品被邀请到世界各地进行演出,展示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比如《印象•西湖》以及《中国杂技》等作品,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特的舞蹈风情。

六、结语中国古典音乐舞蹈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不论是古代的唐宋时期,还是明清时期,又或者是现代和国际传播,古典音乐舞蹈都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近现代舞蹈

中国近现代舞蹈
民间歌舞在革命根据地也由过去群众性自娱活动转向为革命服务,运用原来的形式,谱新曲、唱新词,歌颂 中国、红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生活。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组织下,民间歌舞的队伍扩大了,群众性加强了。 如1931年在瑞金庆祝中央工农政府成立的提灯晚会上,各色各样的灯舞汇成一片红色的海洋,表现了人民群众的 欢乐情绪。以歌舞为主的活报剧(活报舞蹈 )在战争年代普遍流行,起到了迅速宣传时事、政策的作用。革命根 据地军民创作了大量这类的舞蹈,如《扩红活报》、《红军万岁》和《统一战线活报》等。
1949年以后,舞蹈艺术一方面从中国几千年舞蹈文化中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发扬“五四”以 来的革命舞蹈传统,同时汲取和借鉴世界各国舞蹈中有益的经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形式、多种风格 的社会主义时期的舞蹈。
谢谢观看
革命根据地
在中国领导下,1927年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政权。根据地人民在政治、经济上得到解放,迫切要 求文化生活。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艺的作用,注意领导和发展革命的文艺。在严酷的战争年代,革命文艺虽然还 处于萌芽状态,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它已从少数人欣赏的圈子里跳了出来,成为千百万人民的文艺了。它配合 革命斗争,起到了宣传群众、鼓动群众的作用。在当时的红军中,先后成立战斗剧社(1928)、战士剧社(1930) 等文艺团体;地方上,瑞金成立了工农剧社(1932)、高尔基戏剧学校(1938)并附设蓝衫剧团。在这些综合性 文艺团体中,舞蹈、歌舞、活报剧等占有重要地位。20年代中期一批中国革命家赴苏学习,回国后把苏联十月革 命后的舞蹈带回根据地,30年代初在根据地传播苏联舞蹈的代表人物是李伯钊。在她和石联星等人的倡导和传习 下,不仅苏联舞蹈 《乌克兰舞》、《高加索舞》、《水兵舞》、《国际歌舞》等广泛流传,而且借鉴苏联的经验, 创造了一批表现中国工农兵生活的新舞蹈,如《工人舞》、《农民舞》、《青年舞》、《陆海空军舞》等。这些 舞蹈在根据地和红军中相当流行,以后在部队中创作的“战士舞蹈”,是这种形式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以优美的姿态、流畅的动作和精致的表情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古典舞一直被视为高雅和传统的艺术形式。

古代的中国舞蹈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舞蹈是由古代祭司和巫师表演的祭祀舞。

这些舞蹈通常以宗教和社会仪式为背景,正式的继承和修习奠定了古典舞的基础。

在唐朝(618年-907年)和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中国的舞蹈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的舞蹈以“大鼓舞”为代表,而宋代则流行了以“蔡文姬舞剑”和“九龙戏珠”为代表的一系列舞蹈。

舞台灯光和舞蹈编排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中国古典舞进入了一个相对的低潮期。

这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然而,古典舞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并在宫廷和民间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的舞蹈艺术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

许多中国的舞蹈家开始致力于将中国传统舞蹈与西方现代舞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齐白石和江婕编创的《草地弹钢琴》。

这部作品以其创新的舞蹈方式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将中国传统舞蹈带入了现代舞台。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中国古典舞经历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政府对古典舞的推广和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舞剧作品相继问世,例如《红颜》、《梁祝》和《白毛女》等。

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舞蹈技巧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不断增长,中国古典舞正日益走向国际舞台。

越来越多的中国舞蹈家在国际比赛和演出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世界展示了中国古典舞的魅力。

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学习古典舞,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的发展一. 现代舞发展历史1.现代舞的形成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

其创始人是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on,1877-1927 美国)。

19世纪末,古典芭蕾舞开始走向衰落,一成不变的动作传统和陈规陋习的表演方式使得舞蹈失去了鲜活的气息和崇高的品味。

在工业革命带来的喧嚣中,艺术家们热衷于回归自然,去寻找一种感性的真实和人性的力量。

而现代舞正是诞生于这个矛盾之下。

但邓肯并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

随后不久在欧洲国家相继涌出了大量的现代舞者,像露丝・圣一丹尼斯、玛莎・格雷姆、鲁道夫・拉班、泰德・肖恩夫妇等等。

在这些艺术先驱的不断思索寻求中,现代舞逐渐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成为一种全新的舞蹈流派,迅速流传至各个国家。

2.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二十世纪初,现代舞是在西方以打破传统的桎梏为由,揭而起的。

在这期间,中国舞蹈家们也有多次机会和西方现代艺术家们相互印证。

1907年从法国师从依莎多拉.邓肯后,回到慈禧太后跟前表演和创作的裕容龄,1937年在日本考察表现主义舞蹈后,回中国推动舞蹈以直面社会生活的吴晓邦,1956年从美国学习现代舞后,深入中国各个地方团体教授舞蹈编舞法的郭明达。

先贤们如裕容龄、吴晓邦、郭明达等曾经努力为舞蹈建立一份个性和自由,可惜中国在二十世纪的前七十八年里,面对的是推翻帝制、军阀割据、国共内战、抗日战争、上山下乡、抗美援朝、文化革命,实在没有多余的空间和时间让艺术家们深入钻研他们至爱的舞蹈。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响起,1979年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大门,许多人会认为现代舞便于此时乘潮而入,算是改革春风下繁花似锦中的一抹惊艳。

随着香港城市当代舞团的建立,现代舞很快进入内地,并在这一安定和宽阔的土壤上迅速发展。

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大赛在大连举行,一批年轻表演者和编舞家涌现,他们编排和演出的节目,既没有传统的完整故事,也没有人物情节。

中国现代舞发展历程与特色分析

中国现代舞发展历程与特色分析

中国现代舞发展历程与特色分析中国现代舞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风格。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和特色分析两个方面,对中国现代舞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程1. 起步阶段(20世纪初-1949年)中国现代舞的起步阶段是在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西方的舞蹈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借鉴西方的现代舞元素,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吴晓邦、戴爱莲等。

2. 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舞迎来了初步发展的阶段。

政府开始重视舞蹈艺术的发展,建立了专业的舞蹈团体和学校,培养了大批的现代舞人才。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红绸舞》、《荷花舞》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 停滞阶段(1966年-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现代舞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许多舞蹈艺术家被打倒,舞蹈创作陷入了停滞状态。

这一时期的现代舞作品非常少,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4. 繁荣发展阶段(1976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大批优秀的现代舞作品问世,如《春之祭》、《黄河》等。

同时,中国的现代舞艺术家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中国现代舞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中国现代舞的特色分析1. 融合性中国现代舞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融合性。

它既吸收了西方的现代舞元素,又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这种融合性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上,还体现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

2. 民族性中国现代舞的另一个特色是民族性。

它始终扎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之中,展现了中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

这种民族性使得中国现代舞具有强烈的识别度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 时代性中国现代舞还具有时代性。

它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无论是革命时期的作品,还是现在的创作,都紧扣时代脉搏,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一、戏曲舞蹈的发展这一时期戏曲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强化提高戏曲表演中的舞蹈成分,使之具有舞蹈的美感,提高其欣赏价值,并强化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力度和深度。

梅兰芳欧阳于倩程砚秋杨小楼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舞蹈史(一)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

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

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

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

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

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

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

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

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

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

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

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

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

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

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

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1923年,美国檀香山哈佛歌舞团在上海维多利亚剧院演出美国歌舞;1925年,日本剧团在上海演出歌舞剧《20岁之少年》;1925-1926年,美国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率领的现代舞团在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巡回演出了现代舞及各国民间舞,节目有:《西班牙舞》、《海之精》、《爪哇舞》、《印地安人舞》和具有中国风格的《观音舞》、《霸王别姬》等;1926年,莫斯科国家剧院歌舞团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了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葛蓓利亚》、《火鸟》及舞蹈《华尔兹》、《小丑舞》、《牧童舞》等。

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西方芭蕾舞最高水平的团体,在中国演出影响很大。

1926年,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舞台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国人在欣赏了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舞蹈团的现代舞和莫斯科国家剧院舞蹈团芭蕾舞的精彩表演之后,同年11—12月又迎来了西方现代舞鼻祖依莎多拉·邓肯的学生爱玛·邓肯率领的莫斯科邓肯舞蹈团的到来。

“莫斯科邓肯舞蹈团”首先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然后到北平、上海等地演出,主要节目有:《青春舞》、《快乐》、《捉迷藏》等。

它们表演了具有依莎多拉·邓肯风格的现代舞,它们的舞蹈具有很强的前卫意义,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

小说家郁达夫观看演出后在日记中曾经写道:“邓肯的舞蹈形式,都带有革命意义,处处是力的表现”。

这是历史上中国文人第一次对西方现代舞作出的评价。

郁达夫对现代舞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十分准确、恰当。

1927年1月,邓肯舞蹈团来到武汉演出。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而演出的现代舞《葬礼歌》、《国民革命歌》、《中国妇女解放万岁》、《少年共产国际歌》等,引起了极大轰动。

西方舞蹈团体的这一系列演出活动,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震动。

从此,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大都市里,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人们一种追求的时尚,这就是以《华尔兹》、《探戈》、《列对方阵舞》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交舞。

社交舞,又名“交际舞”、“交谊舞”。

它是一种人际间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以男女对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的舞蹈活动。

西方早期的社交舞主要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交舞蹈也从深宫贵宅走向各阶层人士都能自由参加的公共场所。

这种以男女对舞的形式来进行交流的西方交际舞,在20世纪初由西方舞蹈团体、商人和旅华外侨或留学欧美归国人员传入到中国各大城市。

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时间非常之快,在各大城市学舞者日益增多,国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交际舞,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于是,围绕学习教授交际舞的机构迅速产生,出现了很多交际舞学校和书籍。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俄国侨民司大纳基芙曾在哈尔滨、青岛、上海开办的跳舞学校,教授的是当时世界最为流行的探戈、华尔兹、查尔斯顿舞等。

杰克·坎根办的跳舞传习所,该所自有一套交际舞的教学体系,不少舞者慕名而去,在当时已很有名气,成为舞蹈名家与各界知名人士经常联欢之地。

面对日益增多的外国人开办的交际舞学校,在国外学得了交际舞的中国人自己也办起了交际舞短训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留法归来的演艺人士唐槐秋1926年在上海开办的“交际跳舞学社”,后扩大更名为“南国高等交际舞学社”。

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专门教授西方交际舞的学校。

后来,类似的教舞机构在各地纷纷成立。

上海成为最活跃的地区,到30年代,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舞厅发展到了100多个。

这些机构的成立与存在为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舞蹈爱好者。

使交际舞很快成为了中国社会最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势头之猛烈程度使今人难以想象。

西方舞蹈,尤其是西方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有着它特殊的意义。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十分忌讳男女之间的身体公开接触,“男女授受不亲”是严格遵循的祖传训诫。

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与西方式的生活娱乐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这种文化背景并未对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丝毫影响??lt;BR> 西方舞蹈文化的传入与当时改良派、洋务派们在小说、戏剧、音乐等领域提出的变革主张与要求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从表面上看来,舞蹈并不处在新旧文化冲撞的峰口浪尖,但是,西方舞蹈中的人文主义和革新精神,以及表现出来的艺术审美趣味,已经开始走进中国人的生活。

(二)当历史走进20世纪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者和改良派人物纷纷走上历史舞台。

他们提倡民主,谋求变法,主张废科举办新学。

这种“教育救国”行为,对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直接的表现是在普通学校里开设了新式音乐课和体育课。

与此同时,也把舞蹈列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锻炼国人体魄的目的。

这种把舞蹈与学校体育结合的做法完全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

在西方人看来,舞蹈能培养人的灵活性,锻炼人的反应速度和身体的协调性,更能训练人对于体态美感的感受力。

因此,体育课里安排舞蹈的内容是十分自然的。

在这样一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舞蹈家们竭力效仿上述做法,将舞蹈与体育有机结合,在新式“学堂”传授。

据记载,当时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及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有不少学校相继开设了体育和舞蹈课。

这一现象为校园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谈到20世纪的舞蹈教育和现代歌舞时,不能不提到黎锦晖。

黎锦晖,1891年生,湖南湘潭人。

是中国近现代音乐舞蹈史上一位举足轻重、引领时尚的人物。

他以其超卓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天才,给中国传统乐舞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校园乐舞教育的先声。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教育与创作,孕育于“五四”新文化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大潮之中,特殊的时代背景成就了黎锦晖中国新舞蹈艺术的萌芽。

1927年,黎锦晖受田汉“艺术运动是应须由民间硬干起来,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计划”的精神鼓噪,主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此乃中国真正的初具规模的歌舞教育专门学校。

黎锦晖依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

该校的舞蹈课有三种:1、艺术课。

包括古典舞、现代舞、土风舞等,教授学生《天鹅舞》、《水手舞》、《西班牙舞》等,编排了《火光舞》、《金银舞》等节目。

2、形意舞。

是一种以舞蹈手段模拟动、植物及自然事物的拟人化节目,个性突出。

3、歌舞剧。

主要训练学生将歌、舞、剧紧密结合的能力。

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各自学生的特长。

这种迅速、实用的教学法可以使学员们短短三个月后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亦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歌舞演员,黎明晖、王人美、黎莉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为宣传国语改革和普及儿童乐舞教育,“五四”后十年间,黎锦晖先后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明月之夜》、《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小羊救母》、《三蝴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努力》、《蝴蝶姑娘》等24部儿童歌舞曲。

这些作品大都带有浓郁的反封建教育制度,宏扬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内涵和气质,提倡儿童爱自然、爱社会、爱民族和爱祖国的进步思想。

对于儿童的美育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当的进步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黎锦晖还先后组织创办了“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等表演团体,被视为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

而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作品正是它们的重要保留剧目。

(三)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

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新舞蹈艺术运动”,这是由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倡导的。

吴晓邦(1909~1994),是一个集表演、编导、理论、教育于一身的著名舞蹈艺术家。

1906年12月18日,他出身在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一个贫苦农民家中。

由于家境极为贫寒,母亲忍着巨大的痛苦将十个月的吴晓邦送给了当地一个吴氏大户人家当养子,取名叫吴锦荣。

他5岁开始进私塾学习,而后又到苏州和上海等地读书。

1919年“五四”运动,给少年时代的吴晓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思想进步,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认真学习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和马克思的学说,从中受到深刻启迪。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吴晓邦毅然放弃了富裕的生活和个人前途,为积累知识和寻求改变旧中国的道路,从1929年开始先后3次东渡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

吴晓邦在日本是受父命学习经济的,在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由早稻田大学学生们演出的舞蹈《群鬼》,该舞蹈通过塑造各种鬼的形象和行为,表现了因社会不平等而造成的冤屈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