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c422a0f1f705cc1754270904.png)
1.中心语+定语+者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女) ⑩定语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 志。
文言文之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 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 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 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 与亚父。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定语后置句练习题
1.下列选项中不含有定语后置的一项 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E.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 语后置的标志 。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ccdbb75169eae009581beceb.png)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再 见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 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定语后置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4.用数量词作定语
2.中心语+之+定语 ,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2.中心语+之+定语 ,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②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一石粟)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 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ce79c94c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e.png)
2.中心语+ 之+定语 , “之”是定语 后置的标志。
1
蚓无爪牙之利,筋 骨之强。
2
(蚓无利爪牙,强 筋骨)
趁热打铁
2.中心语+之+定语 ,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 ②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202X
文言文之
定语后置
文言文句式
1
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句式 。
2
题型:翻译题
现代汉语句子 成分的顺序,
一般为 (定)中心词 “主”─[状] 谓─ (定)中心 词“宾” 。
01 倒装句
02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中心词的前面,起 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 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 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B
二.翻译下列句 子,并指出它
的形式。
01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03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05
答案:有一个吹洞 箫的客人,随 着歌声而相和伴奏。
07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与?
09
形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02
答案:村中一个多事的少个驯养了 一只虫。
04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06
面
01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02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趁热打铁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 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 的后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2. 尝贻余核舟一。
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4f430994d4d8d15abe234e53.png)
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总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如:⑥(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今)(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⑥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要注意: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二是要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例如:⑦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⑧村中少年之好事者(定语后置)⑨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c549041f6edb6f1aff001f8d.png)
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了解内情的太子与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别荆轲。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商量没有(得出)结果,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死淹死的士兵与马匹很多。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千里马,一顿饭有时可以吃完一石粮食。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敲起来能发出)铿铿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有。
站户之役于他郡者悉除之。
在其他郡中服役的站户完全免除他们的(租赋)。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魏忠贤掌权时,)能不改变志向的做官的人,天下这么大,又有几个呢?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在上面能吃到尘土,在下面能喝到黄泉水,因为思想专一。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身处朝廷,就担忧百姓,身处江湖,就担忧君王。
“与”的词性判断:判断标准:连词:看是否为并列关系(“与”前后内容不能省),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做同一句子成分。
介词:1、“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11889PPT课件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11889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6bcf1add88d0d232d46a0a.png)
切云帽)
.
6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
7
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 语后置的标志 。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2
1.中心语+定语+者
.
3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
4
2.中心语+之+定语
.
5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 志。
❖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定语后置句练习题
.
13
1.下列选项中不含有定语后置的一项 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B.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 ❖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E.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B
.
14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答案:村中一个多事的少个驯养了一只虫。 ❖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答案:有一个吹洞 箫的客人,随着歌声而相和伴奏。 ❖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 答案:能不改变自已志向的官员,全国这样大的地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ed6b4d21783e0912a2162a8d.png)
❖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 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 “定语后置”的四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 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 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 “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The End
定语后置句练习题
1.中心语+定语+者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2.中心语+之+定语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 志。
❖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文言文之
定语后置
主讲人: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 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 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
方,有几个人呢? ❖ 形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爪牙,强健的筋骨。 ❖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 ❖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答案: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之穷民而无告者) ❖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cd12a9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13.png)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属性,有必要将其置于中心语之后。
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是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型。
它通常有五种形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刺客列传》)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⑤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2.在标题语言和帖子属性之间添加“直”,形成“标题语言+直+帖子属性”的格式。
例如:① 蚯蚓没有爪子、牙齿和强壮的肌肉和骨骼的优势??(说服)② 仰望宇宙,俯瞰门类的繁荣。
(兰亭集序)③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⑤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3.在中心语和post属性之间添加“至”,然后以“至”结尾,形成“中心语+至+post属性+至”的格式。
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② 这个国家的孩子和游客(在国外学习的年轻人)都和你一样吗??(勾践灭吴)(3)新移民,移民,重税者,应按今,旧减??(志平章)4。
在中心语和后定语之间加上“and”,然后以“zhe”结尾,形成“中心语+和+后定语+zhe”的格式。
例如: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孟子梁惠王下》)5.量词用作定语,主要以“中心语+数(量)”的形式置于中心语之后。
例如:① 我拿着一双白璧献给湘王;一对玉豆要和雅芙在一起。
(红门宴)② 两个官员把一个人绑在国王身边。
古代汉语——定语后置
![古代汉语——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8932a2940b4c2e3f572763ca.png)
• 中心语+之+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 疾苦;隐退在偏远的江湖,就担忧 他的国君。
•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 群千臣斤侍金殿,上万家者邑
侍殿上者群臣
The end
• 中心语+定语+者(“者”相当于结 构助词“的”)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 中心语+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旦。 日行千里的马,一次进食有时吃掉 一石粟米。
• 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 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常见定语后置格式中心语定语者者相当于结语 后 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 般要放在中心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 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语之后,我们称 之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在翻译 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定语放在中 心语之前。
常见定语后置格式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doc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doc](https://img.taocdn.com/s3/m/36b13a5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4.png)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doc1用“者”字把定语后置,构成“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如: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
也没有找到。
②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班固《苏武传》)译文:护送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③群巨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译文:侍立在殿上的大臣。
不能带一点兵器。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列子・《愚公移山》)译文:(愚公)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凿石头。
挖泥土。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荆轲刺泰王》)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2用“者”字把定语后置,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
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译文:日行千里的马。
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彭端淑《为学》)译文:富的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3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的形式,如: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抬头可以观览浩瀚无穷的宇宙:低头可以考察纷杂繁盛的物类。
②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如果我们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重陷六国灭亡的老路,这样又在六国之下了。
③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原《离骚》)译文: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4用数量词作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如: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我拿一对白玉璧。
准备献给项王。
②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司马迁《陈涉世家》)译文:(等到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六七百辆战车,一千多个骑兵,几万名步兵。
③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三十有四。
(魏学伊《核舟记》)译文:对联、题名和篆文,(一共)刻有三十四个文字。
古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例解
![古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例解](https://img.taocdn.com/s3/m/6ab27dc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0.png)
古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边,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的内容,而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语法现象叫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一、知识梳理1.中心词+之+定语+者(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1)中“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是“千里”,这个定语通过加“……之……者”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千里之马”,全句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中心词+之+定语+者”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准格式,由于“之”的存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偏正关系更加明显。
2.中心词+定语(动词性)+者(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2)中“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是动宾短语“知其事”,这个定语通过加“……者”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知其事之宾客”,全句译为“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在“中心词+定语+者”的定语后置句中,后置定语一般是动词或动宾短语。
在古汉语中,这类由动词或动宾短语担任定语的定语后置句最多。
3.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骚》)(3)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分别是形容词“利”“强”,这两个定语都是通过加“……之……”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4)中“高余冠之岌岌”“长余佩之陆离”都是定语后置句,后置定语分别是形容词“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而美好)”,这两个定语都是通过加“……之……”格式后置的,因领属定语不后置,所以译时调为“高余岌岌之冠”“长余陆离之佩”,全句译为“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在“中心词+之+定语”的定语后置句中,后置定语一般是形容词。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9fd03d9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b.png)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通常是为了强调定语,或者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
定语后置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中心词+之+定语
例如:“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2. 中心词+定语+者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寻找可以出使秦国的人)
3. 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僧之富者不能至”(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4. 中心词+数词
例如:“铸钟官赤金二千两”(铸造钟的官员有二千两赤金)
5. 中心词+数词+之+量词
例如:“粟五千石之广陵”(五千石粟换取的广陵)
6. 中心词+之+量词
例如:“铸钟官二(两)千两之赤金”(铸造钟的官员二千两赤金)
这些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定语后置的几种形式,了解这些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非常大的帮助。
宾语后置的标志文言文
![宾语后置的标志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ffef69c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7.png)
宾语后置的标志文言文1.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标志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2.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标志是什么首先,你要理解什么是定语,什么是状语。
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心词+定语+者,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心词+之+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定语。
这些基本要掌握,先翻译句子,然后在判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爪牙之利译为:锋利的爪牙。
锋利的就是定语,这个就是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要明确什么是状语。
古文言文里,方向词一般都表示状语。
但是状语后置指的是处于补语的成分。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文言文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c6aa444c1eb91a37f0115c0d.png)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概述
现代汉语里,通常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叫做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曹军被)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愚公)就带领能挑担的儿孙三人
客有吹洞箫者《李凭箜篌引》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愚公)就带领能挑担的儿孙三人
2)、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3)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文言文定语后置
![文言文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d3aa5a45e518964bcf847c55.png)
高中文言句式——定语后置恩施一中胡家寨2012年10月QQ:307078071倒装句——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
格式为:中心词+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石头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史记.荆轲刺秦王》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司马光楚人有涉江者。
(《吕氏春秋·察今》)门下有毛遂者。
(《史记·平原君列传》)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
《甘茂亡秦》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客有过主人者。
《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郢书燕yàn说》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有个乘船过江的楚国人。
有个叫毛遂的门客齐灵公喜欢穿扮男人服饰的妇女江上有一个因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的女子。
有一个把珍珠卖给郑国人的楚国人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有一个给燕相写信的郢人2、“之”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为:中心词+之+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帽子。
)(《涉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遥远的江湖)《岳阳楼记》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3)、数量词作定语一般后置,格式为:中心词+数量词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疑问:“之”是定语后置标志还是动词?)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7df710e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d.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
2.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91869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5.png)
1.中心语+定语+者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 ③遂率43;定语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旳标 志。
❖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方,有几种人呢? ❖ 形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旳形式。
❖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旳爪牙,强健旳筋骨。 ❖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 ❖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答案:铿然有声音旳石头,到处都是。 ❖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旳宝剑,戴着高高旳
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 语后置旳标志 。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文言文之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当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旳前面,起修饰限制旳作 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 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
1.下列选项中不具有定语后置旳一项 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B.城北徐公,齐之漂亮者也 ❖ C.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E.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ppt课件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8e3b3110a6f524ccbf8588.png)
1.中心语+定语+ 者
3
1.中心语+定语+者
•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
•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 的切云帽)
7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8
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 定语后置的标志 。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 民而无告者)
•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
19
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9
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 定语后置的标志 。
•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定语就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就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与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总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她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她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就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就是“利”、“强”、“高”、“远”,四个“之”就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
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就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就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就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就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与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
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就是“少年”,后置定语就是“好事”,“者”就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如:
⑥(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今)(她)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⑥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要注意:一就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二就是要把定语后置与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例如:
⑦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⑧村中少年之好事者(定语后置)
⑨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
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