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

合集下载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为“杜晓丽”,与文并称为“文李”。

他的诗构思新颖,风格丰富。

特别是,一些爱情诗是以感伤的方式写的,被广泛阅读。

他的作品被收录在李义山的诗集里。

李商隐是唐代最后一位诗人。

他也可以说是唐朝的终结者。

他是中晚唐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

田文(《古代唐欢杂著集》卷二)说:“在盖依山的各种风格的作品中,确实没有人比唐代更好的了”。

虽然这种评价不无夸张,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李商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图像是一种表意图像,一种特殊的表意艺术图像或文学图像简而言之,图像是一个包含“意义”的“图像”,是一个用来放置主观感受和思想的客观图像。

李诗歌中有许多意象,我们现在以对诗的注释为指导。

收藏李商隐诗歌603首,共有7957幅。

有7579个实体意象,占诗歌意象总数的95%。

有378个虚拟形象,占他诗歌形象的近5%。

学界对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研究不计其数。

本文将从实体图像和虚拟图像两个方面对研究进行总结。

主要的学术观点概括如下:1,实体意象所谓的实体意象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客观的自然范畴和社会历史范畴,它们是诗人本人或其前人感知和选择的。

客观自然范畴的诗意意象包括地理、时间、人体、动物、植物等。

社会历史范畴的图像包括人物、地理、建筑、精神活动等。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经典意象之一。

李商隐在诗歌中使用灯意象34次,蜡烛意象22次何的《李商隐诗中灯烛意象的文化意蕴——兼论唐灯烛意象的源流》一文,阐述了唐灯烛意象的源流。

灯和蜡烛逐渐与朋友、女人和生活中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表达幸福和缺乏“爱”此外,灯和蜡烛还赋予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反映了诗人对甜蜜爱情、忠诚友谊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代表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礼仪、秩序和宗法伦理的肯定,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繁荣和民主的向往。

而纪秀梅对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解读,则是从四个方面对灯烛意象的解读:理想情怀与境界情怀、悠远情怀与深沉情怀、摇曳与孤独情怀、沧桑与深沉情怀。

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

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

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啜茗翻真偈,然灯继夕阳。

(李嘉佑《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翎《寒食》)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这些唐诗中的灯烛重在传达诗人内心的思想情感,是意象,但意蕴较为单薄。

给“灯烛”以更多展现,并赋予更深幽、更丰厚内涵,而且与人的情感紧密融合的则是晚唐的李商隐。

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受中国哲学典型的直觉思维方式的影响,后有王弼等人进一步发挥,更重要的是刘勰等人的阐述,“意象”之说在诗学的领域立足。

到了唐代,加之空前繁荣的诗歌创作,“意象”一词实际上已成审美活动之本体性范畴。

刘学锴和余恕诚认为盛唐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多是陪衬或者是对情感忠实地加以体现,中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因时代的不同,士大夫的心境也更为复杂多样,传统的方式被突破,“一些诗人的内心体验往往比他们对于外物的感受,更为深入细腻”,所创造的意象是“以心象融合眼前或来源于记忆与想象而得的物象”,“主观化的倾向是很突出的”,尤其到了晚唐“一些诗人的情思和心绪多指向细微和幽眇的一面”。

由此看来,无论从时代特点还是个人才性来考察,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不仅是先内而外,而是由幽深之心底而产生的意中之象,关乎情感的灯烛意象更是如此。

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李商隐灯烛意象是如何承载微妙至极、难以言传的各种情感状态的。

一、情意的理想感和境界感人们对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的诗句可以说十分熟悉、喜爱,他一语道破了人人向往的如此灵通、如此美妙的情感境界。

上联将渴望和无奈通过极端的想象写尽,抒发了无比强烈的情感;下联进入形象的议论,虽有绵远的理趣及情趣,是精警的概括,但“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才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立体画面的生动展现,此诗句通过最能触动抒情主人公心灵的意象对回忆场景加以描写,将诗中的情趣乃至情意延伸。

李商隐诗中蜡烛意象

李商隐诗中蜡烛意象

李商隐诗中蜡烛意象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蜡烛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古代诗人笔下,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

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照明物体,古代的诗人常用它来入诗,古典诗歌中很早就出现了这一事物,如《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了古人点着蜡烛在游乐交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首咏烛诗和烛赋,如庾信的《对烛赋》和萧衍的《咏烛诗》,那时多是把它当作照明的物体来描写,还未真正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

唐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蜡烛的描写,蜡烛成为文人抒情达意的意象,其中,李商隐是位多用蜡烛入诗的诗人。

受此影响,唐以后的诗人也常用这一意象入诗。

一、关于李商隐“蜡烛”意象的诗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晚唐著名诗人,有《李义山诗集》[1]。

他的诗构思比较奇特,风格也很细腻缠绵,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更是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同时,李商隐的诗有着丰富的意象,比如:夕阳,青鸟,月亮,蝴蝶,梦,镜,灯,蜡烛等。

他的下面四句诗中均出现了蜡烛这一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炬”;“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中的“蜡烛”;“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中的“蜡”;“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中的“蜡灯”。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主要写相隔两地的爱人,苦于距离难以相见,好不容易盼到相会,到了离别的时候更是难舍难分。

离别后,诗人与所爱之人刻骨的相思,诗人不顾艰难险阻,对爱情苦苦追求。

这首诗构思新颖巧妙,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风格缠绵,体现出李商隐爱情诗缠绵蕴藉、感情真切、感人至深的特色。

深情绵邈,朦胧多义:读李商隐的《灯》

深情绵邈,朦胧多义:读李商隐的《灯》

深情绵邈,朦胧多义:读李商隐的《灯》作者:刘清尧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李商隐的咏物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他擅用“灯烛”意象亦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奇观。

其中《灯》一诗体物精深,结构精整,更是被誉为义山詠物诗的典范,但历来却少有研究涉及。

本文试通过对《灯》一诗进行解读,深入诗人的心灵世界,把握其朦胧多义的创作内涵和深情绵邈的诗歌情调,即从煎熬成灰的奉献精神、宠辱不惊的宇宙意识和绮密瑰妍的爱情之美三个角度,探究该意象的隐秘内核,揭示诗人的潜在精神。

关键词:李商隐灯烛意象多义性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

花时随酒远,雨后背窗休。

冷暗黄茅驿,暄明紫桂楼。

锦囊名画掩,玉局败棋收。

何处无佳梦,谁人不隐忧。

影随帘押转,光信簟文流。

客自胜潘岳,侬今定莫愁。

固应留半焰,回照下帏羞。

李商隐创作的五言排律《灯》,情调幽美,名为咏物,实在抒情,既有魏晋之交的阮籍象喻融合的朦胧多义,又继承和发扬了齐梁文人哀感顽艳的题材与诗境美。

清人钱良择称其“力厚色浓,意曲语炼,无一懈句,无一衬字。

上下古今,未见其偶”,并誉为义山咏物诗的垂范;缪钺就此视之为“中国诗发展之趋势”。

此诗创作于诗人晚年辗转幕府之时,被程梦星解读为“或从事桂管之时也”,即南至桂林期间,并由此衍生出各种“知人论世”的批评,其中以《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冯浩之说为甚。

此说考据翔实,却略有牵强附会之意,偏离了“灯”这一意象,也未掌握诗人复杂奥妙的多层内心世界。

可见对《灯》的分析,应循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的“重旨”、“复意”观,方能理解李诗朦胧与多义的双重意蕴。

一.煎熬成灰的奉献精神“灯”是本诗的标题,亦是诗眼。

对这一意象的解读不仅可以明晰诗人的创作意图,也是整个审美鉴赏系统的关键。

在早期的诗歌系统中,“由物及心”与“由心及物”往往是较为单纯的,前者便是所谓的“兴”,代表如《关雎》,通过雎鸿和鸣的景象,表现男子对鹣蝶情深感情的向往和追求;而后者则是“比”,如《硕鼠》,作者心中既有“无食我黍”之怨,便有意识地将统治者与硕鼠的意象相关联。

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初探

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初探

二 、义 山诗 中灯 烛意 象 与 情 感 空 间
( )灯 烛 与孤 独 之 思 一
的特 征 。 同时 隐 喻着 许人 难言 的感情 和 人 生 际遇 ,构 成 耐人
与 月亮 一样 ,灯 烛 也容 易勾 起孤 独 之 思 。在 现 实 中 ,灯
和感慨。 结 语 总 而 言之 ,当 诗人 去 认 识杨 贵 妃 时 ,一 种 是潜 意 识 里 的 旧观 念 ,容 易受 到 传 统观 念 “ 红颜 祸 水 ”的影 响 ,这几 乎 成 了一种 惯 性 思维 ,一 种是 理 性 思考 与 感 性认 识 相 结 合 的新 的 认 知 。 当然 由于 人 的心 态 的 复 杂性 ,情 绪 的 多变 性 ,这 两 种 认知 会 交 错 j现 ,出现 复 杂 多 变 的状 况 。 最后 ,需 要指 出的 ¨
( 郝晓丽 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 3 0 2 ) 0 2 2
文 学研 究
或者 是 朋 友聚 首 的地 方 , 或者 是 人 ( )灯烛 与 人 间之 乐 三


中 国古 典 诗 词里 灯 烛 意 象 的原 型
灯 烛 是 中国 古典 诗 人 心 目中不 灭 的神 圣 之 光 ,而 古 典诗 词里 灯 光 意象 的源 头 出 自 《 经 》 中 的 《 诗 小雅 ・ 庭燎 》 ,该
诗 描 绘 了炬 火 彻 夜 不熄 ,王 宫大 人 火 光之 下击 节 而舞 的生 动
( 文 为天 津科 技 大 学科 研 基金 。项 目编 号 : 2 0 00 ) 本 0933
参考文献 :
[ 】全唐诗 ( 1 二十五 册 ).北京: 中华书局 , 1960.

[ ]鲁迅 .女人 未必多说谎 [ 】,鲁迅全 集 ( 2 J 第五 集 )[ M】.北

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

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

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王晓婕摘要:李商隐的诗歌是描绘他特定心境的产物,因而呈现出朦胧、难解之感,在意象运用上也具有跳跃性和难以解读之感。

但他意象的选择又不是无迹可寻,通过对义山诗歌出现频率高的意象进行分析,我们便不难对义山诗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李商隐;意象;心境;忧愁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诗歌晦涩难解,杨帆形容其诗歌“如同雾里看花”,(1)难以通过逐字逐句翻译以达理解诗歌内涵的目的。

这是源于义山诗是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所写并非具体一时、一事,而是整个心境,故而意象的选取便是跳跃的、断裂的,是多种体验的复合,是心灵世界的产物。

但李商隐诗歌意象的选择又并非毫无逻辑,结合李商隐的生平及所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唐国势衰微,个人命途多舛的影响下,义山的个人气质中便带有一种纤绵柔弱的倾向,故而选取的意象也多是纤弱的,如细雨、残烛等。

同时,在当时整个诗坛以华为美的背景下,他的意象又是绮艳的,如柳、花、蝶、凤凰等,并将这些绮丽的意象置于黄昏、清月、冷夜之中,营造出幽冷孤寂的氛围,以表现自己阴郁哀伤的心境。

本文选取几个李诗常用意象以作简要分析。

一、自然景观类意象(一)雨1.作绵延不绝状。

雨水细密、连绵不断,与绵延不绝、漫无边际的愁绪相似,将不可见的愁思以雨水作喻,达到可视化的目的。

宋人贺铸有词形容愁绪,“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这里的雨所选角度当与李诗相同。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这里的雨与旗未必是作者亲眼所见,而应是在抒写作者的心境,是作者心头愁绪的形象化:忧愁似雨水般淅淅沥沥无边无际,一整日的煦风也未能将心头的哀伤吹展开来。

同样,在《夜雨寄北》中诗人则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提及归期却不知归期,只见巴山连夜的雨水涨满了秋池。

在这里,愁绪像巴山的雨水一样蔓延滋长,不休不止。

2.作为阻隔物。

雨水会引起视线上的模糊,造成视觉、感觉上的朦胧与不确定,是天然的屏障物。

烛 古诗鉴赏

烛 古诗鉴赏

《烛》古诗鉴赏
《烛》这首诗是李商隐所写,全诗原文如下: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是作者在离别时对蜡烛的吟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深眷恋和无奈。

诗中的蜡烛不仅具有传统的象征意义,还被赋予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和感受。

在诗的开头,“蜡烛有心还惜别”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这里的“蜡烛”不仅是指实际的蜡烛,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境。

他感到自己像蜡烛一样孤独和无助,只有通过燃烧自己,才能照亮黑暗。

“替人垂泪到天明”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深深眷恋。

这里的“人”指的是作者所爱的人,而“垂泪”则是指作者在离别时哭泣。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感到自己无法与所爱的人在一起,只能独自垂泪,直到天明。

整首诗的氛围是悲伤和无奈的,表达了作者在爱情中的痛苦和无奈。

同时,诗中的蜡烛也象征了作者的孤独和无助,强调了他在爱情中的牺牲和奉献。

总之,《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深眷恋和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
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然景物意象。

李商隐作品中,多以景物意象去表达自己的情思,如青草和古树、白云和清风、苍蝇和蝉鸣等景物。

这些景物的结合,使诗
歌充满了动感的自然气息,给读者以一种凝思的情趣,并将心境的复杂思
想融入到自然界中去。

二是抒情意象。

李商隐多数作品都充满了深沉的抒情色彩,不仅往往
用抒情意象表达心灵,而且经常用时光、距离和沉默等意象穿行其中,而
营造出壮美的气氛。

三是伤感意象。

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充满了伤感的暗示,如落花、黯
淡的月光,和曾经的滋味、无常的梦境等。

对忧伤着怀疑的情绪,李商隐
用这种诗歌体裁表现的淋漓尽致,充满了极大的伤感情绪。

李商隐诗歌中“烛”意象探析

李商隐诗歌中“烛”意象探析

如 “ 君 如 明 烛 , 宵 空 自 煎 ” 王 融 《 君 之 出 矣 》 , 思 思 中 ( 自 )“
君 如 夜 烛 , 泪 几 千 行 ” 陈 叔 达 , 题 ) 皆 是 。 _“ 炬 煎 ( 同 等 3蜡 ] 成 灰 泪 始 于 ” 样 是 用 蜡 烛 作 比 喻 , 不 是 单 一 地 以 烛 泪 同 却
■簋 鬯
童 塑
余 菲
( 军蚌 埠士 官学 校 , 徽 蚌埠 海 安 231) 3 0 2
李 商 隐 诗 歌 中பைடு நூலகம்“ " 意 象 探 析 烛

要 : 商 隐 是 唐 代 有 独 特 成 就 并 对 后 世 有 较 大 李
似 。 “ 泪 ” 更 是 相 思 诗 中 具 有 特 殊 意 义 的象 征 语 汇 。 烛 则 相 见 时难 别 亦 难 ,东 风 无 力 百 花 残 。 春 蚕 到 死 丝 方
火 。古 代 照 明 的 火 炬 。据 程 树 德 《 文 嵇 古 篇 》 俞 樾 、 说 及 章
太 炎 等 人 考 证 , 约 出 现 在 东 汉 末 期 。 雏 形 是 以 蜂 蜡 制 烛 其 成 的 “ 烛 ” … 韩 非 子 . 左 上 》 “ 烛 者 , 明 也 。 ” 蜜 。 《 夕储 :举 尚 《 诗十 九首 ・ 年不 满百 》“ 短 苦 夜长 , 不秉 烛游 ? 古 生 :昼 何 ” 之 后 , 魏 晋 南北 朝 时 期 . 着 文 人 五 言 咏物 诗 的兴 起 , 在 随
特 定 心 态 、 定 的 情 感 模 式 和 审 美 模 式 ” 这 些 若 断 若 特 。 续 的 烛 光 为 我 们 营 造 了 一 个 幽 妙 、朦 胧 的 如 雾 里 繁 花
的 氛 围 , 使 我 们 有 可 能 隐 隐 触 摸 到 诗 人 那 伤 感 、 绪 它 无

李商隐诗歌中的灯烛意象

李商隐诗歌中的灯烛意象

李商隐诗歌中的灯烛意象李商隐(813年-858年)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纤细、婉约、典雅而著称。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灯烛成为了一个重要且常见的意象,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丰富了诗歌的表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的意象。

一、灯烛的光明与温暖在李商隐的诗作中,灯烛往往被描绘成一束光明和温暖的象征。

例如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他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中的“桂堂东”和“画楼西畔”都是一个人的房间,这里他用了“灯烛”来渲染整个房间的光明和温暖,表达了他与心爱之人相见时的喜悦之情。

二、灯烛的象征性李商隐的诗歌中,灯烛还常常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易逝。

在《无题·闺中少妇不知愁》中,他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里的灯烛被用来象征女子的青春美丽和欢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灯烛将熄灭,就像少女的青春一样短暂而逝去。

三、灯烛的孤寂和寂静在李商隐的诗作中,灯烛也常常象征着孤寂和寂静。

例如在《无题·沉香亭北望》中,他写道:“寂寞箫声度,空山无人过。

”这里的灯烛用来描绘沉香亭的孤寂与寂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四、灯烛的情感和思念灯烛在李商隐的诗中还常常代表着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和思念。

在《无题·雨打梨花深闭门》中,他写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诗中的灯烛用来表达诗人对失去的爱情的思念和对逝去青春的悔恨。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的意象是多样且丰富的。

它既可以象征光明与温暖,又可以展示人生的短暂与易逝,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和青春的追忆和思念。

这些灯烛意象不仅为诗歌增加了美感和情感,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内容提要: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以晦涩难懂为后人所铭记,多表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正所谓言为心声。

他的诗歌吸收了前人的多种写作手法,诗歌意象丰富。

蜡烛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它正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

也表现了诗人特定的那种情感。

本文就李商隐诗歌中的“灯烛”等凄冷意象进行其情感表达上的分析。

关键词:李商隐;凄冷;灯烛;意象李商隐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晚唐抒情诗人。

他才华横溢,是我国诗歌领域上一束色彩斑斓的奇葩。

李商隐感情细腻,而多舛的命运让他体验了比一般人深切的多的人生坎坷和生离死别。

李商隐还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十分注重意象美的杰出诗人,在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歌中,李商隐诗歌的意象无不体现出它的一种阴柔的美。

有幻梦班的意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有凄迷伤感的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多是选择那些纤细柔弱的物象来表达他心灵深处的细微情愫,如灯烛、蝴蝶、细柳、梦、嫦娥、枯荷、落花、夕阳黄昏、寒蝉孤鸿等染上悲剧色彩的诗歌意象。

本文将从李商隐诗歌中“灯烛”这一意象入手,简析诗人借灯烛所表达的感情。

一、李商隐生平给他的诗歌意象中带来的重要影响文字是心灵的一种表达,李商隐说得上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宦之家。

少年丧父,和母亲两人带着父亲的灵柩归故里。

弱小孤男,撑持门面,家境困厄,李商隐16岁的时候就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到白居易的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

然而,他科场不利,在仕途上始终郁郁不得志。

后来得到王茂元的赏识,李商隐娶了他的女儿王氏。

却因此卷入了“牛李党争”,但他没有因此而后悔与王氏的婚姻,事实上他与王氏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和谐,王氏虽然是一个大家闺秀,但却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好妻子,一辈子照顾李商隐的生活起居。

李商隐对王氏也有着很深刻的感情,所以说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的这种品德和风格也为他后来写作大量关于爱情的诗歌也有这很大影响。

在光与影中徘徊——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感伤色彩

在光与影中徘徊——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感伤色彩
无间的象征 , 烛愈剪愈亮 , 情愈久而弥深 , 时间的

缠 绵痛楚 的相思之苦
流逝和难 以言尽的深情一起消融在这屡烬屡剪的 烛花中。 共剪西窗烛 ” 在“ 的想往中, 凝聚的是诗人
思念妻子 、渴望相聚的一腔深情 。未来的相聚之 乐, 反衬的正是今夜 的相思之苦 。 诗人 2 岁与王茂元之女结婚 , 7 夫妻感情 十分 深厚。但他半生沦落 , 长年辗转于外做幕僚 , 氏 王
人在家抚养子女 , 生活清苦 , 却毫无怨言。大 中
五年, 诗人罢幕归家 , 妻子王氏已经病故。沉浸在
收 稿 日期 :0 10 — 3 21-92
作者简介 : 陆立玉(9 2 )女 , 苏连 云港人 , 17 一 , 江 连云港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 副教授 , 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 学与研 究。
关键词 : 李商 隐; 灯烛意象 ; 伤色彩 感 中图分类号 : 0 I6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 9 8 6 (0 2 0 — 0 0 0 10 — 6 6 2 1 )2 02 - 3
在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形成了
许多经典的意象 , 灯烛意象 即为其中之一 。 作为中
陆 立 玉
( 云港 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 苏 连 云港 22 0 ) 连 江 20 0

要: 灯烛意象是李 商隐诗歌 中常用的经典 意象 。通过灯烛意象, 李商隐充分展现 了其丰富多彩 的感情世界 , 中, 其
大多数是被一种无边无际、 隐约迷离的感伤情调所笼罩 , 呈现 出一种隐约迷离 的感伤色彩。
元在东都洛 阳崇让坊的宅邸 ,诗人 和妻子 曾在此
居 住 。王 氏亡故 后 , 诗人 再 回崇 让 旧宅 , 切 已 是 一

李商隐诗歌意象分析

李商隐诗歌意象分析

李商隐诗歌意象分析杨帆【摘要】从李商隐诗歌中常见的雨、月亮、灯烛等意象中,捕捉其诗歌的清冷感.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与个人遭际、性格心态,分析这种清冷感产生的原因,并说明李商隐诗歌清冷感中其实蕴含着执着的深情,这份痴情与深情既是他的宿命,也是他的救赎.【期刊名称】《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7(033)002【总页数】4页(P10-13)【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意象;清冷;深情【作者】杨帆【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歌美感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被人们广为传诵。

李商隐诗歌绮密瑰妍、朦胧多义,走进他的诗境,如同雾里看花,似乎很难明晰诗歌具体表达的意思。

漫步在李商隐诗歌绮丽斑斓的意象中,又分明感受到诗歌字里行间透出的清凉与寒意。

秋阴霜飞,残荷听雨;清宵细长,月露桂香;孤月当空,金烬寂灭;空床素秋,书远梦长;东南细雨,相思成灰;银河吹笙,残烛清霜。

在李商隐的笔下,这些意象的清冷情韵愈发深刻突出,成为诗人心境的最佳代言。

这种清冷感,也是成就李商隐诗歌独特美感的元素之一。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道:“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融合。

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

”[1]李商隐诗歌具有明显的个人烙印,对心灵世界、感性世界深幽细微的感知和缠绵委曲的表达,是其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李商隐对意象的选取有独特的偏好,在他诗歌中,找不到惊涛骇浪、烈日骄阳等阳刚阔大的自然景观,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壮美气象。

他写帘外的细雨、高悬的月亮、枝上的寒蝉、滴泪的蜡烛,这些都具有明显的阴柔气质。

夜雨寄北的意象

夜雨寄北的意象

夜雨寄北的意象
意象:巴山、夜雨、秋池、西窗和烛。

意境: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在李商隐写的这首《夜雨寄北》里,诗人用了“夜雨、秋池、西窗、蜡烛”这些落寞苍凉的东西来烘托内心无可奈何的愁绪,以及羁旅漂泊之情。

诗的时间原本就是在秋天,恰好又有秋池以及秋雨,以秋天的清冷哀寂这些象征“悲凉、凄清”的意象来表达欲说还休的伤感之情,可见诗人内心知道,他寂寥的心情也只有借秋日的物象表达。

所以,意象让这首诗更加有味道也更加恰当,让读者透过意象去构造自己心中的巴山夜雨图,去渲染属于自己的独特情绪。

当我们仔细咀嚼品味诗歌里的意象后,你会发现诗人要表达的情绪丰富,也会帮助我们更好的去把握以及领悟诗歌里的意境之美和诗人们要表达的心情。

《夜雨寄北》这首诗整体虽然哀凉孤独,但诗人仍旧怀揣着希望与美好去相信岁月,去相信孤独只是暂时的,雨过天晴后总会看见美好灿烂的太阳,甚至能够看见美丽的彩虹。

所以,这首诗虽然辞藻清淡、言简意赅,仔细品味后却能够读出虚实交融的意境以及淡淡的哀思和离愁,可见诗人的写作手法巧妙。

原文: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李商隐无题古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古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古诗赏析李商隐无题古诗赏析无题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商隐无题古诗赏析,欢迎阅读!《无题》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无题》赏析: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李商隐诗中蜡烛意象

李商隐诗中蜡烛意象

李商隐诗中蜡烛意象李商隐诗中蜡烛意象蜡烛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古代诗人笔下,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

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照明物体,古代的诗人常用它来入诗,古典诗歌中很早就出现了这一事物,如《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了古人点着蜡烛在游乐交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首咏烛诗和烛赋,如庾信的《对烛赋》和萧衍的《咏烛诗》,那时多是把它当作照明的物体来描写,还未真正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

唐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蜡烛的描写,蜡烛成为文人抒情达意的意象,其中,李商隐是位多用蜡烛入诗的诗人。

受此影响,唐以后的诗人也常用这一意象入诗。

一、关于李商隐“蜡烛”意象的诗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晚唐著名诗人,有《李义山诗集》[1]。

他的诗构思比较奇特,风格也很细腻缠绵,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更是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同时,李商隐的诗有着丰富的意象,比如:夕阳,青鸟,月亮,蝴蝶,梦,镜,灯,蜡烛等。

他的下面四句诗中均出现了蜡烛这一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炬”;“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中的“蜡烛”;“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中的“蜡”;“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中的“蜡灯”。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主要写相隔两地的爱人,苦于距离难以相见,好不容易盼到相会,到了离别的时候更是难舍难分。

离别后,诗人与所爱之人刻骨的相思,诗人不顾艰难险阻,对爱情苦苦追求。

这首诗构思新颖巧妙,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风格缠绵,体现出李商隐爱情诗缠绵蕴藉、感情真切、感人至深的特色。

二、对蜡烛意象的解读对蜡烛这一意象的意义,叶嘉莹认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蜡烛的象征意义有三:象征光明皎洁之心意;象征悲泣流泪;象征中心煎熬痛苦。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发表时间:2010-07-23T13:11:26.93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4月第1期作者:闫宏燕[导读] 李商隐创作的意象类型多种多样,在其爱情诗中主要运用朦胧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和典故意象,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凄婉艳丽、纷繁复杂、超越时空的独特风格,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中文汉语言,辽宁兴城 125105)摘要: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刻意追求意象的杰出代表。

李商隐的爱情诗执著深沉、缠绵缱绻,其爱情诗的创作是同诗歌的朦胧意境和悲剧气氛相适应的,旨意隐秘、绮丽精工。

李商隐创作的意象类型多种多样,在其爱情诗中主要运用朦胧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和典故意象,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凄婉艳丽、纷繁复杂、超越时空的独特风格,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意象;意象特征中图分类号: 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058-01 古来情语爱迷离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爱情诗最显著的特点。

李商隐的爱情诗既刻画出两情缠绵缱绻、执着深沉、纯净悠远的意境,同时又由于社会的种种不幸以及个人浓重的身世之悲,爱情诗又打上了时代感伤的烙印。

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他善于把爱情生活中最难抒写的感情借用一系列的意象或隐比符号来表达,同时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比兴手法,隐约其义,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朦胧的审美感受,从而呈现出一种深刻的迷惘惆怅、刻骨寂寥悲剧色彩。

这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即内在之意诉诸外在之象,象者所以存意。

换言之,象是意的载体和表现符号,意是象的内涵所指向的对象,“意象”一词的产生及其内涵的延进在中国由来已久。

至唐,“意象”的审美内涵趋于相对稳定,意象之论进入诗、书、画等不同艺术门类。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他善于运用朦胧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和典故意象来营造意境,以表现自己真挚深沉的爱情。

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文化意蕴——兼论唐前灯烛意象的渊源流变

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文化意蕴——兼论唐前灯烛意象的渊源流变

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文化意蕴——兼论唐前灯烛意象的
渊源流变
何世剑
【期刊名称】《开封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23)001
【摘要】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经典意象之一.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其诗歌中用到灯意象34次、烛意象22次,就这方面来说,在唐代诗家中仅次于白居易.灯烛意象对李商隐影响深刻,而唐代的经济基础、政治气候、文化氛围也影响到了李诗对灯烛意象的运用.李商隐扩大了灯烛意象的表现力、内蕴力,创造出具有多方面文化意蕴的经典灯烛意象.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何世剑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雨"意象在唐诗流变中的作用——以王维、杜甫和李商隐“雨”意象诗歌为例[J], 伍燕闽;李想
2.烛光灯影话义山--李商隐诗中灯烛意象赏析 [J], 李金宇
3.在光与影中徘徊——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感伤色彩 [J], 陆立玉
4.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初探 [J], 赵丹萍
5.李宪乔(少鹤)诗歌灯烛意象分析 [J], 漆福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内容提要: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以晦涩难懂为后人所铭记,多表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正所谓言为心声。

他的诗歌吸收了前人的多种写作手法,诗歌意象丰富。

蜡烛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它正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

也表现了诗人特定的那种情感。

本文就李商隐诗歌中的“灯烛”等凄冷意象进行其情感表达上的分析。

关键词:李商隐;凄冷;灯烛;意象李商隐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晚唐抒情诗人。

他才华横溢,是我国诗歌领域上一束色彩斑斓的奇葩。

李商隐感情细腻,而多舛的命运让他体验了比一般人深切的多的人生坎坷和生离死别。

李商隐还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十分注重意象美的杰出诗人,在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歌中,李商隐诗歌的意象无不体现出它的一种阴柔的美。

有幻梦班的意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有凄迷伤感的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多是选择那些纤细柔弱的物象来表达他心灵深处的细微情愫,如灯烛、蝴蝶、细柳、梦、嫦娥、枯荷、落花、夕阳黄昏、寒蝉孤鸿等染上悲剧色彩的诗歌意象。

本文将从李商隐诗歌中“灯烛”这一意象入手,简析诗人借灯烛所表达的感情。

一、李商隐生平给他的诗歌意象中带来的重要影响文字是心灵的一种表达,李商隐说得上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宦之家。

少年丧父,和母亲两人带着父亲的灵柩归故里。

弱小孤男,撑持门面,家境困厄,李商隐16岁的时候就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到白居易的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

然而,他科场不利,在仕途上始终郁郁不得志。

后来得到王茂元的赏识,李商隐娶了他的女儿王氏。

却因此卷入了“牛李党争”,但他没有因此而后悔与王氏的婚姻,事实上他与王氏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和谐,王氏虽然是一个大家闺秀,但却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好妻子,一辈子照顾李商隐的生活起居。

李商隐对王氏也有着很深刻的感情,所以说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的这种品德和风格也为他后来写作大量关于爱情的诗歌也有这很大影响。

总的来说,李商隐是一个家境败落,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悲剧性诗人,早年时虽然得到了各名士的支持,但却没有在本质上改变李商隐的一生,所以正是这坎坷的命运影响着李商隐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偏向于凄冷悲凉的事物。

二、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的意象“烛”,从火。

古代照明的火炬。

据程树德《说文嵇古篇》及俞樾、章太炎等人考证。

烛约出现在东汉末期。

其雏形是以蜂蜡制成的“蜜烛”。

《韩非子》中的“举烛者,尚明也。

”;《古诗十九首》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无言咏物诗的兴起,蜡烛这一意象就进入了文学殿堂。

1而在唐代的伟大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中,灯烛的意象也占据了很大的一席地。

意象被诗人反复的选取正说明了该意象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它所表达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正是这样若隐若现的忽明忽暗的烛光,使我们触摸到了诗人内心中的伤感、凄凉、朦胧或者失落的心境。

可以表达爱情,表达思念,表达离别,表达淡定和安稳。

李商隐的诗歌中,爱情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个部分,他的爱情诗很多是相思的痛苦和不知何时可以相会的无奈。

烛是李商隐诗歌中常常存在的一种背景衬托物,那种低回抑郁的情绪,在朦胧的烛光下,真正达到心物合一。

梦境般的烛光,是恍惚迷离的,爱和相思也如梦如幻,两者之间有着很微妙的联系。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中的这两句名句将诗人的思念之情与烛光这一意象完美的结合起来,这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将满腹的寂寞思念寄托在将来,表达人诗人与妻子王氏分开又不知何时可以再相见的无奈之情深刻的表达了出来。

《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诗歌表达了诗人只有死了才不相思,才无相思之泪的人不死情不灭的至死方止相思的情感。

东风无力碰上暮春时的百花凋零,春蚕到死才把丝吐尽,蜡烛烧成灰才宣告相思止步泪已干。

用蜡烛的燃烧比喻相思的煎熬和痛苦。

这诗句看似只是为了表达诗人的相思之苦,但在更深入的品读诗歌之后,会发现诗人想要表达的另外一种情感,那是一种不轻言放弃,不折不饶的坚定信念:“成灰泪始干”,也就是说在不成灰之前,相思不变。

在表达苦苦情思的同时,更是一种誓言。

暗喻着自己就像是这根燃烧着的蜡烛,只有等到蜡烛燃尽也就是结束自己的一生,才会停1唐玄之,刘兴林.中国古代灯、烛原始.中国科技史料.1982年第2期.止相思。

就是这么一句话,千百年来引无数文人竞折腰。

这烛泪所表达的那份对爱的执着和无休无止,那份坚定的信念给世人永恒的感染力,同时具有着深刻的悲剧意蕴。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2这是一首艳情诗,是女主人思念情郎的诗歌,寄存了一种好景不常在之恨。

“金翡翠”、“绣芙蓉”是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但笼上了蜡烛幽暗的光之后,美好的回忆成了思念的痛苦之源。

反衬了室内无人的空寂寥。

李商隐的艳情诗超脱了世俗之味,将生活上的原材料提升为情感上的琼浆玉露,使其臻于完美,李商隐的诗歌也因此显得隐晦难懂,令人费解。

红烛在多数人的笔下都是爱情和离别之情的象征,而在李商隐的诗歌中,爱情少了一种麻烦,却多了一种恬淡,悠然自得。

他的诗有爱的激烈到死方休的,同时也有淡然的,有着晶莹剔透之美的一小部分。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是李商隐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一首小诗。

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前两句是写与友人欢聚畅饮的热烈场面,后两句是写夜深后,客散,诗人酒醒,当他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想到明日也许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了,所以诗人油然而生一种想要留住美好事物之情,最终决定夜半秉烛赏花。

这里的红烛其实只是一种照明的工具,但红烛的照耀下的群花更加艳丽动人,仿佛这些将要凋零的红花呈现出了一种奇异的光华。

这光其实并不是红烛照耀的结果,也不是本就如此,只是诗人心里的一种感觉和心态。

诗歌中表达出来的闲淡之感其实也暗藏了诗人悲歌的内心。

为什么他会想要留住这美好的?是因为他在内心中认为花很快就会败落,所以才会想要秉烛而游,李商隐内心的凄凉是随处可见的。

灯烛是光的一种再生,本应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因为灯烛又是易于消逝之物,最终会光亮殆尽只剩一把灰,所以,以灯烛象征记忆,象征逝去的美景非2李商隐,《无题》常合适。

灯烛的美学意义也在李商隐的意象运用中,在他的追思,幻想中,其价值不言而喻了。

三、李商隐诗歌意象的凄凉阴柔美意象是诗歌的艺术灵魂,在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不仅有客观世界的事物,也有他虚拟出来的,在他的诗歌意象中,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东西都能让他信手拈来作为诗歌中的意象,并且他能根据自己的心情赋予意象不同的感情色彩。

大量意象的使用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朦胧晦涩之感、多姿多彩的诗歌意境。

正如上文提到过的。

李商隐诗歌中的情感大多是凄凉悲催的,所以他所塑造的意象就带有了一种阴柔美。

如李商隐十分有名的一首诗歌《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人因锦瑟凄凉的声音产生了凄楚哀婉的悲凉情思,惆怅、向往、失望。

他运用的意象并不是生边实在的物体,而是运用了典故。

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本意在于阐述一种“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隐却借“蝶梦”之形象为自己所用,抒写了自己对于仕宦之途的追求梦想以及此梦想失败落空后的无尽感慨。

“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李商隐对此加之引申,表达了一种追求、向往、执着之“春心”。

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则是化用了南海鲛人的故事,《博物志》卷二有说:“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如绩,其眼能泣珠。

”“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句话是根据《长安志》的记载:“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又名玉山。

”《搜神记》记载: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相爱,欲嫁未成,气结而亡。

后韩重前往祭吊,紫玉显形,韩重欲抱,化烟而逝。

是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终生潦倒,对过去往事的一种追忆。

这诗中的几个意象,将诗歌和诗人内心的幽怨凄凉表达的十分透彻。

李商隐诗歌中另外一种十分有特点的就是他的“柳”的意象。

在他眼中,所有的柳都是柔弱的象征,是唯美的。

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柔弱和柔美的柳产生了共鸣。

如“依然五柳在,况值百花残。

”在李商隐的咏柳的诗歌中,柳也是千变万化的:在颜色上可以是白的、绿的、金黄的。

动态上可以是:婀娜、娉婷、垂地、拂面等。

还能有感情的无奈、牵恨、愁眉。

3总之,李商隐是晚唐一个运用大量的意象去表达自己情感的诗人,用诗歌来书写自己命途多舛、爱情悲伤、仕途不顺的诗人,他的诗歌多阴郁柔美,用阴柔的笔调呈现在我们面前,将他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留给了后世。

他那穿越时间空间的意象的选择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

本文认为他诗歌的风格用几个字来形容应该是—阴郁柔美,耐人寻思。

参考资料:(1)余菲,李商隐诗歌中“烛”意象探析,文教资料,2009年1月。

(2)王光英:浅析李商隐诗歌意象的阴柔之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唐玄之,刘兴林:中国古代灯、烛原始,中国科技史料1982年第2期。

(4)陶文鹏,论李商隐诗歌幻想与幻境,文学遗产。

2005年第5期。

(5)王明居,《唐代美学》,安徽大学出版社。

(6)文永成,感伤美浅论,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7)蒋均涛,《审美诗论》,巴蜀书社。

(8)李金宇,烛光灯影话义山,唐山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4期。

(9)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

(10)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11)许瑶,《诗的情感与形式》北京大学出版杜。

(12)贺新辉,《唐诗精品鉴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王光英,浅析李商隐诗歌意象的阴柔之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