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1课时)-(5)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案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概念教学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描述来区分不同的几何图形。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认识几何图形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
1. 圆的特点和形状。

2.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和区别。

3. 三角形的特点和种类。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教科书相关知识点。

2. 图形模型或图片资料。

3. 尺子、圆规等教具。

4. 练习册或活动册。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几何图形,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各个图
形的特点。

2. 学习:逐个介绍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特点,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不同图
形之间的异同。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几何图形,并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和辨别。

4. 拓展:通过游戏或活动,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几何图形辨别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几何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启
发性和趣味性。

2.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讲座精品PPT课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讲座精品PPT课件
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演 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 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
• 计算引入 有的概念不便直观引入,但通过计算
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时就要采取 计算引入的方法。
如: 循环小数的学习 商不变规律的学习 倒数概念的学习 圆周率概念的学习
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分 析、综合,形成了概念。
比如“针尖刺木板”的痕迹引入“点”、用“拉紧的绳”或“ 小孔中射入的光线”来引入“直线”的方法是直观说明法,“1 ,2,3,···叫做自然数”是指明对象法。
(2)对于用概念的形成来学习的概念 一般可通过观察实例,启发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 师生共同进行讨论,最后再准确定义。
(3)对于用概念的同化来学习的概念 (a)用属加种差定义的概念 新概念是已知概念的特例,新概念可以从认知结构 中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概念中繁衍出来。 (b)由概念的推广引入的概念 讲清三点:推广的目的和意义; 推广的合理性; 推广后更加广泛的含义。
,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典型事例。 (2)尝试建立表象阶段(分析共同属性)
分析所观察实例的属性,通过比较得出各实例的共同属性。 (3)抽象本质属性
从上面得出的共同属性中提出本质属性的假设。并通过比较肯定例证和 否定例证检验假设,确认本质属性。 (4)符号表征阶段
尝试地用语言或符号对对象进行特征的概括与表征,从而获得概念。(5) 概念的运用阶段
◆概念同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同化方式学习概念,实际上是用演绎方式来理 解和掌握概念。因为它是从抽象定义出发来学习的 ,所以应注意及时利用实例,使抽象概念获得具体 例证的支持;
(2)学习中必须经过概念分类这一步,使学生从外 延角度进一步对概念进行理解;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秀4篇)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秀4篇)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秀4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篇一1.具体直观地引入概念数学概念较抽象,而小学生,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2.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本质、形成概念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

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

3.由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以旧知引出新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

我就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

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篇二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

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

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

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二次备课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二次备课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14—33)二、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三、发展性目标:1、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2、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四、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教学难点: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五、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5以内个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因为5以内各数,再整数集合是最为简单的几个,由于数小,抽象程度低,儿童理解比较容易。

大部分儿童在入学以前对5以内的各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根据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所以把1—5各数集中起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是教学时间大大缩短。

认数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

是本册教材的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在本单元已经明显体现。

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整数的概念,分散写数字的难点,使学生认数字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书写数字,可以更好的掌握数字的写法。

注意将数和图形适当联系。

一方面,结合认数和加减法计算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作为实物教具;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直观的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概念课年级:XX年级教材:《XX版小学数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学概念,能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学概念。

2. 能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学会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相关习题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核心数学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XX概念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核心数学概念,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概念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念的关键特征和属性。

三、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供与核心数学概念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核心数学概念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进?4. 学生在掌握核心数学概念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如何解决?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数学概念的教学》PPT课件

《数学概念的教学》PPT课件

精选课件
13
第三节 数学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把握数学概念的特点 辨证性 系统性 发展性
二、注意小学数学概念的基本规律
引入概念 建立概念 巩固应用
三、注意概念教学活动的方式
精选课件
14
引入概念
结合实际形象引入概念 结合旧知识引入概念
计算操作引入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概念
精选课件
16
建立概念
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归纳概念的 本质属性
教学中从具体实例出发,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 础、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方式抽象出事物的本 质,获得数学概念。
案例:角的认识,思考概念形成的学习过程包括几
个阶段?
精选课件
8
精选课件
9
第二节 概念学习特点 概念形成学习的过程
辨别 归纳 抽象概括 强化
精选课件
10
第二节 概念学习特点
(2)概念同化: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 念,以定义或描述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新概念 的本质属性,进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
概念同化学习的过程
定义或描述 同化
强化
精选课件
11
第二节 概念学习特点 (3)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比较
从建立概念的经验基础看 从学习过程看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看 从学习内容看
精选课件
12
作业:
1、用属加种差的方式下定义 (1)钝角(2)等腰三角形(3)圆的直径 2、简述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学习过程,并进行比较。
精选课件
18
巩固应用概念
课内练习,及时反馈 联系实际,加强应用
比较分类,深化概念
精选课件
19
第三节 数学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把握数学概念的特点 辨证性 系统性 发展性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1课时)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1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单元主题: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主备教师:备课组成员: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内容1、1~5各数的认识;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单元重难点: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

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四、单元课时安排:1、1――5的认识…………………………6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1课时4、整理和复习……………………………1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出示主题画:问: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数出你喜欢的动物的数目板书课题:1~5的认识二、新课(一)借现实情境抽象出1~5各数问题: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几来表示?同样的方法抽象出2、3、4、5各数。

(二)扩展认识,体会1~5的基数意义1、摆一摆问题:1. 你能拿出数量是“1”的小棒吗?2. 小棒应该摆在哪张数字卡片的下面?操作:请你拿出数量是“2”“3”“4”“5”的小棒,在数字卡片下面摆成你喜欢的样子。

2、说一说除了用小棒,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1~5各数吗?3、介绍计数器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介绍:计数器上有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

学习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案

学习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案

学习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案学习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案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概念的学习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数学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帮助小学生有效掌握数学概念,本教案将围绕数学概念的学习展开,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

二、基础知识在开始学习具体数学概念之前,我们需要确保学生已经掌握以下基础知识:1. 数字的认知:学生需要熟练地认识并书写从1到10的数字。

2. 数量概念:学生需要理解数学中的数量概念,能够通过实物、图形等方式表示不同的数量。

三、数学概念的学习1. 数字的比较- 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数字的大小进行比较,并能够正确地使用“大于”、“小于”、“等于”这些比较符号。

- 教学活动:- 活动一:比较数字大小老师拿出两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两个数字,要求学生判断哪个数字更大或更小,并进行解释。

- 活动二: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按照指定顺序进行比较,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比较次数。

2. 数字的顺序- 目标: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字,并能够解释数字的排列规律。

- 教学活动:- 活动一:数字排列游戏老师把数字卡片洗乱,要求学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卡片上的数字。

- 活动二:数字接龙学生自由组合数字,要求每个数字都必须比前一个数字大1,通过接龙的方式练习顺序排列。

3. 数字间的关系-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数字之间的关系,如相邻数、相反数等。

- 教学活动:- 活动一:观察数字关系老师列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并回答相关问题,例如:1和2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活动二:数字之间的运算学生进行相邻数相加、相反数相加等运算练习,以加深对数字关系的理解。

4. 数量的表示- 目标: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示数量,包括图形、实物、数字等。

- 教学活动:- 活动一:图形数量对应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要求学生在图形中找出表示指定数量的图形。

- 活动二:实物数量对应学生通过计数实物和观察图中给出的数量,学习将实物与数量对应起来。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PPT教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PPT教案
圆积起来,就有了质的飞跃,微积 分。
乙老师:我对你所说的“把无 数多个圆积
起来,就有了质的的飞跃”这话不 是很明白, 第4页/共113页
我觉得面是没有厚度的,无数个圆
丙老师:此问题大家还可以查 阅资料,进
一步讨论。但我认为,圆柱体是个 立体图形,
它是由一个矩形绕着它的一边旋转 一周而得到
的。所以此结论不正确。
第8页/共113页
(3)教材分块结构 ①数与代数 数系:0定义为自然数。建立了有理数体基础。 引进无理数圆周率——为突破有理数体引入了“先行 组 织者”。 运算:建立了完整的算术运算体系。引进乘方, 突破算术运算体系。 代数:渗透代数概念(字母代数、函数与方程)和 代数结构思想。由算术过渡到代数。
等 于五”,即:3+2=5。
具体(实物)水平——半具体(物象)水平—— 半抽象(图形)水平——抽象(符号)水平。
第30页/共113页
值得指出的是:在要达到较高水平时,需要的 具 体经验的数量和水平,必须注意到两点:一是学生之 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二是究竟是什么时候由一个水平 过渡到另一个水平,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转得 太快,即过渡得太早,则会导致教学的混乱、失败; 转得太慢,即过渡得太尽,会导致学生厌烦、反感。 何时转换或过渡,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而且要考 虑到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第28页/共113页
例如,加法基本式3+2=5的教学。 首先,应给出一个比如是3个玻璃球的集合和一 个是2个玻璃球的集合,当学生看到结果是5个玻璃球 队的集合时,他们就开始学到这个基本式了。这时还 应当运用其他可实物集合,比如铅笔、儿童、积木、 小棒等集合,让学生继续学习相应的3+2=5的基本 式。
第33页/共113页

概念教学教案数学小学

概念教学教案数学小学

概念教学教案数学小学教案标题:概念教学教案 - 数学(小学)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定义数学中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3. 学生能够进行概念的归纳和推广。

教学重点:1. 理解数学中的概念。

2. 运用所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1. 概念的抽象理解和应用。

2. 概念的归纳和推广。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活动资源、学生练习册。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概念教学,例如,让学生想象一个购物场景,引出“货币”这一概念。

2. 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货币的问题,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货币吗?它的作用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探究:1. 概念解释:教师给出对货币的定义和解释,例如,“货币是一种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的通用工具,它具有价值、可分割、可比较等特点。

”2.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货币、不同面值的纸币和硬币等,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货币概念的理解。

3. 概念应用:教师设计一些与货币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问题,例如,“小明拥有5张10元纸币和3个5元硬币,他要买一件价值25元的商品,他是否够钱?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计算。

拓展:1. 概念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货币的特点,并进行概念的归纳,例如,“货币具有价值、可分割、可比较等特点。

”2. 概念推广:教师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概念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例如,“小明有50元,他要买三种不同价格的商品,分别是15元、20元和35元,他是否够钱?如果够,还剩下多少钱?”鼓励学生运用概念进行推广和灵活运用。

总结:1. 概念回顾:教师对本节课所学概念进行简要回顾,确保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反馈: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反馈,例如,“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与货币相关的情景?请写下来。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为小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数学概念教学指导。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基础数学概念,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在完成本节课程后,学生应该能够: 1. 了解和定义各种基础数学概念; 2. 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 提高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数字与数的认知•教师引导讲解数字与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孩子进行数字认知;•教师出示不同数字卡片,要求学生逐个辨别并说出对应数量。

2. 加法与减法概念介绍•讲解加法与减法的定义和符号表示;•使用具体实物或图片进行加法与减法操作演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完成给定题目的加减计算。

3. 形状与空间认知•引导讲解常见的二维和三维形状,并进行示例展示;•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不同形状的特点与属性;•室内或室外活动中,让学生找到并记录所见环境中的各种形状。

4. 时间与日期概念掌握•介绍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与实际时间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日历中日期的排列方式和计数方法;•组织学生参与时间与日期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5. 数据分析与统计•教师引导讲解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抽取一定样本进行统计,理解频率、平均值等概念;•学生利用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简单图表。

四、教学资源1.数字卡片或具体实物。

2.图片或实物示例。

3.钟表模型。

4.日历。

5.数据收集工具(如纸笔、电子设备)。

五、评估方法•直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并与教师讨论结果。

六、拓展活动•组织数学游戏或竞赛,深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概念,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基础数学概念,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数学领域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通过互动教学方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性。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一)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一)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一)第1课时1~5的认识课时目标导航一、教学内容1~5的认识。

(教材第14~16页)二、教学目标1.认识1~5各数,会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会正确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5各数的写法。

难点:掌握1~5各数的基数含义。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5各数写法的课件、计数器。

学生准备:15根等长的小棒、1~5的数字卡片、计数器、点子图及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周末,小明来到了乡下的奶奶家,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奶奶家吧!瞧,奶奶家的小院多热闹哇!花儿都开了,蝴蝶在花间飞舞,小动物们在小院里欢乐地玩耍。

(课件出示教材14~15页的主题图)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动物?数量是多少?你用几个圆片来表示的?(小组内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看到的动物的数量是多少?(点名学生在展示台上摆出相应数量的圆片)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用新颖的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师:同学们摆的数量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5。

(板书课题:1~5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摆一摆、认一认。

你能根据摆出的圆片的个数,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小组内交流、操作,再让每组派一个代表演示)2.感知1~5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

先拨一颗珠子,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1)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2)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3)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4)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5)(2)感知1~5的顺序。

小学公开课教案数学概念与应用

小学公开课教案数学概念与应用

小学公开课教案数学概念与应用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公开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与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温故知新,巩固数学概念;2.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册;2. 学生准备:学生练习册、笔、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或出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兴趣和思考。

2. 概念讲解(20分钟)教师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例如数字、数列、比例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确保学生理解每个概念的含义。

3.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解说,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比例概念计算物体的缩放比例等。

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上展示实例,让学生逐步分析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 练习巩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概念进行计算和推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练习题的难度,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探索数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利用比例概念设计平面图、计算物体的尺寸等。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通过回顾本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和应用,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梳理知识框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作业可以包括填空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等,旨在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板书内容,突出数学概念和应用的关键词语和公式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对本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教案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一)自主学习,同桌互相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的内容。(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参于其中,及时帮助。)
2、同桌展示
生1:我知道有1奶奶、1只小狗。
生2:我知道有2个食盆、2棵箩筐
……
3、根据1~5各数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教师:“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放在数字‘1’的下面。”学生操作,可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三、巩固深化,应用提高
对口令游戏:
老师演示:某某同学我问你,5可以分成1和几? 或:5可以分成几和3?或:2和3组成几?
同桌游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得出1—5各数的组成后,熟练识记也很重要。这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玩对口令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四重点:学会用不同的物品表示1~5各数,并知道1~5的多少。
难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座漂亮的房子……
【设计意图:教师将“王奶奶”图制成电脑课件动态展示:向日葵、小鸡、食盆、小狗、蝴蝶等然后画面定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
1—5的认识
课时
1课时
班级
一年级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4、下面我们就来写写这些数字
教师在田字格中边示范边讲解1—5各数的写法,重点说明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及在方格中的布局。(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讲解,提高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2、掌握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

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和公式。

例如,整数百以的笔算加法法则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就向十位进一。

”要使学生理解掌握这个法则,必须事先使他们弄清“数位”、“个位”、“十位”、“个位满十”等的意义,如果对这些概念理解不清,就无法学习这一法则。

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

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用最小的偶数,最小的质数,最小的自然数,2和3的最小公倍数,组成一个最小的四位数是。

”这里学生不仅要理解这些概念,还要用这些概念进行推理。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③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一)概念的引入1、引入概念的方法(1)从实例引入新概念从实例引入新概念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它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

这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如:“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引入。

(2)利用旧知引入新概念利用旧知引入新概念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加以引申、推导得出新概念。

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同化。

这种引入可以加强新旧知识间的在联系,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

如:学习正方形时,可以从长方形引入: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就叫做正方形,这样也使学生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3)从计算引入新概念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是指通过计算发现问题,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引出概念。

如:倒数概念引入可以先给出几个乘积是1的两个数相乘的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从而引出“倒数”定义。

(4)从联想引入新概念从联想引入新概念是指依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引入方法。

由于很多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这就可以使学生能将两个看似互不相及的知识联系起来。

如:在教学百分数概念时,教师先出示课题:百分数,要求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联想。

这时有的学生依据自己的直觉大胆想到“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百分数与百有关”,“百分数可能是特殊的分数”等。

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课。

这样引起了,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2、引入概念时应注意的问题(1) 要注重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这就有赖于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突破单位“l”这一教学难点,事先向学生提供了各种操作材料:一根绳子,4只苹果图,6只熊猫图,一长方形纸,l米长的线段等,通过比较、归纳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从而突破理解单位“1”这一难点,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2) 所提供的材料要注意两点:一是所选材料要确切。

例如角的认识,小学里讲的角是平面角,可以让学生观察黑板、书面等平面上的角。

有的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相邻两堵墙所夹的角,那是两面角,对于小学教学要求来说,就不确切了。

二是所选材料要突出所授知识的本质特征。

例如直角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至于这个直角是三角形中的哪一个角,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则是非本质的。

因此教学时应出示不同的图形,使学生在不同的图形中辨认其不变的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形成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抽象、概括的过程。

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

1、形成概念的方法(1)归纳发现法归纳发现是指先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然后抽象出各个事例的共同属性,在此基础上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再归纳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从而得到概念。

这种方法有利于明确新概念的涵和外延。

如教学“5”的认识时,在屏幕上先后出示:5本故事书,5个小朋友,5面小旗,5把椅子。

让学生分别进行数数,通过数数感知每样东西都是5个,个数与物品本身无关,从而抽样出数字“5”。

又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出示下面图形:师:这些四边形中,哪些图形的四个角是直角?生:①、②、③、④、⑥、⑧师: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评析:这位教师不按归纳发现法进行教学,即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比较、分类、去伪存真,从而概括、抽象形成概念,而是直接地告知学生,取代了学生概括思维的过程。

正确的方法是先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比较这些图形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然后抽象出每类图形的本质属性。

最后概括出长方形的概念:象这些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2)比较发现法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所学概念,弄清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

这种方法是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能提供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方法。

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可以先给出非零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然后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再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1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它约数的,即有三个或三个以个约数的。

引导学生根据三类不同特点,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3)操作发现法操作发现是指通过学生对学具的操作、实验,主动地、独立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

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概念,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经历知识⑤⑦⑨⑩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掌握。

如“圆的认识”等。

2、形成概念时应注意的问题(1)通过变式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为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有时需从不同角度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可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去描述,或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用不同的图形去演示。

如最简分数可说成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也可以说成分子分母只有公约数1的分数;又如,讲授“等腰三角形”概念,教师除了用常见的图形(1)展示外,还应采用变式图形(图(2)、(3)、(4)去强化这一概念,因为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去解题时,所遇见的图形往往是后面几种情形。

(2)通过反例突出概念的涵和外延概念教学中,除了从正面去揭示概念的涵外,还应考虑运用适当的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尤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正例与反例的差异,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更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在概念揭示后往往要针对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

如教完三角形按角分类后,可以出示:“一个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有两个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对吗?”。

让学生进行判断,引起学生讨论来巩固三角形的分类,以深化对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外延的进一步认识。

(3)对近似的概念及时加以对比辨析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

如数与数字,数位与位数,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质数、质因数与互质数,周长与面积,等等。

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及时把它们加以比较,以避免互相干扰。

如学习了“整除”,为了和以前学的“除尽”加以比较,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下列等式中,哪些是整除,哪些是除尽?(1) 8÷2=4 (2) 48÷8=6 (3) 30÷7=4 (2)(4) 8÷5=1.6 (5) 6÷0.2=30 (6) 1.8÷3=0.6(三)概念的巩固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运用概念,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还在于能否正确灵活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1、概念的巩固与应用概念的巩固与应用可以从概念的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

(1)概念涵的巩固与应用①复述概念的定义或根据定义填空。

②根据定义判断是非或改错。

③根据定义推理。

④根据定义计算。

例4(1)什么叫互质数?答:是互质数。

(2)判断题:27和20是互质数()34与85是互质数()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两个合数一定不是互质数()(3) 钝角三角形的一个角是 82o,另两个角的度数是互质数,这两个角可能是多少度?(4) 如果P是质数,那么比P小的自然数都与P互质。

这句话对吗?请说明理由?(2) 概念外延的巩固与应用(1)举例(2)辨认肯定例证或否定例证。

并说明理由。

(3)按指定的条件从概念的外延中选择事例。

(4)将概念按不同标准分类。

例5(1)列举你所见到过的圆柱形物体。

(2)下列图形中的阴影部分,哪些是扇形?(图6-2)图6—2(3)分母是9的最简真分数有,分子是9的假分数中,最小的一个是(4)将自然数2-19按不同标准分成两类(至少提出3种不同的分法)概念的应用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在初步形成某一新概念后通过简单应用可以促进对新概念的理解,综合应用一般在学习了一系列概念后,把这些概念结合起来加以应用,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概念的巩固与应用应注意的问题(1)巩固练习的目的要明确。

如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设计针对性练习;克服定式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涵和外延,可设计变式练习;容易混淆的概念,可设计对比练习;拓宽知识的应用,可设计开放性练习;沟通新概念与其它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可设计综合性练习。

(2)自举实例这是要求学生把已经初步获得的概念简单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