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及设计实验
初中生物理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设计
初中生物理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与背景简单机械原理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设计,帮助初中生理解简单机械原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弹簧秤、直尺、滑轮、绳子、托盘等。
2. 不同质量的物体,如小球、砖块、书本等。
3. 实验记录表。
三、实验一:力的平衡和机械优势1. 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平衡原理和机械优势原理。
2. 实验步骤:a) 将一个滑轮固定在桌子边缘,并将一端系有质量的物体的绳子穿过滑轮。
b) 在绳子的另一端挂上弹簧秤并将其固定在桌上。
c) 逐渐增加挂在绳子上的物体的质量,记录下挂着物体时的弹簧秤示数。
d) 计算物体产生的拉力大小。
e) 观察和思考,得出实验结论。
3. 实验结果与讨论:a) 实验中,随着挂在绳子上物体质量的增加,弹簧秤示数也会逐渐增加。
b) 根据力的平衡原理,物体挂起时所受的拉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c)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后发现,弹簧秤示数恰好等于物体产生的拉力大小。
d) 这一实验结果验证了力的平衡原理,也说明了机械优势的存在。
四、实验二:斜面上的滚动1. 实验目的:探究斜面上物体沿斜面滚动的规律。
2. 实验步骤:a) 将一块小球放在斜面上,观察其滚动的情况。
b) 逐渐改变斜面的角度,记录下球的滚动速度。
c)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滚动速度与斜面角度的线性关系图。
d) 观察和思考,得出实验结论。
3. 实验结果与讨论:a) 实验中,发现斜面角度越大,小球滚动的速度也越快。
b) 根据斜面上物体的滚动原理,滚动速度与斜面角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c) 通过绘制实验数据图表,可以得出滚动速度与斜面角度之间的直线关系。
d) 这一实验结果验证了斜面上物体滚动的规律,并说明了斜面对物体滚动有一定的影响。
五、实验三:滑轮组的力的平衡1. 实验目的:研究滑轮组力的平衡原理。
2. 实验步骤:a) 组装一个滑轮组,将滑轮绳系在各个滑轮上,并将一端固定在托盘上。
物理实验简单机械原理
物理实验简单机械原理简介:本文旨在介绍物理实验中的简单机械原理,通过实践感受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一:杠杆原理材料:杠杆、小石块、测力计、支架、载物挂钩步骤:1. 将杠杆置于支架上,杠杆的一段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悬空。
2. 将载物挂钩挂在杠杆的悬空端。
3. 将小石块分别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4. 使用测力计测量不同位置的杠杆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原理:杠杆原理是指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杠杆两侧所受力的乘积相等。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力的平衡与不平衡条件下的杠杆运作过程,进而理解杠杆的力学原理。
实验二:滑轮原理材料:滑轮、绳子、载物挂钩、载物步骤:1. 将滑轮固定在支架上,并将载物挂钩挂在滑轮上方。
2. 将绳子绕过滑轮,一端用力拉动,另一端与载物挂钩连接。
3. 观察载物的升起和下降的过程,并记录所需的力的大小。
4. 分别改变滑轮的数量,重复步骤2和步骤3。
原理:滑轮原理是指通过改变绳子和滑轮的组合方式,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滑轮的作用,并探索不同滑轮的组合对力的传递所带来的影响。
实验三:斜面原理材料:斜面板、小车、测量器具步骤:1. 将斜面板固定在桌面上,并将小车放置在斜面板上。
2. 调整斜面板的角度,观察小车滑下斜面的情况。
3. 使用测量器具测量小车滑下斜面的速度和距离。
4. 改变斜面角度和小车质量,重复步骤2和步骤3。
原理:斜面原理是指利用斜面减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影响,从而减小物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斜面的作用,以及改变斜面角度和物体质量对物体滑动过程的影响。
实验四:力的分解原理材料:示波器、振动传感器、托盘、质量块步骤:1. 将示波器和振动传感器固定在托盘上。
2. 将质量块放置在托盘上方,并通过振动传感器测量作用力。
3. 将质量块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力,测量两个方向上的作用力。
4. 改变质量块的位置和大小,重复步骤2和步骤3。
机械原理与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各种常用机构的组成及运动情况; 2.了解各种常用机构的实际应用; 3.了解本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 4.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方法; 5.常用运动副及常用机构运动简图的代表符号和构件
的表示方法; 6.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仪器及工具
各类常用机构模型,常用机构展示柜、直尺、三 角板、铅笔、橡皮及草稿纸。
三、实验原理
1.应用符号 由于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运动仅仅与机构中的构件数目
和构件组成运动副的数目、种类、相对位置及 原动件有关,因此,在机构运动简图中可以撇 开构件的复杂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 简单的线条表示构件,用规定的符号表示运动 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 ,以此与实际机构的具有完全相同的运动特征 ,机构中各构件及运动副均有规定符号表示。
• 1)0-0.7Mpa小型空气压缩机组 (DS-II型飞轮实验台);
• 2)主轴同步脉冲信号传感器( 已安装在DS-II型飞轮实验台中 );
• 3)半导体压力传感器(已安装 在DS-II型飞轮实验台中);
• 4)实验数据采集控制器(DS-II 动力学实验仪);
• 5)计算机及相关实验软件。
2.DS-II型动力学实验台
五、实验报告
1.按要求绘制3种机构模型的机构运动简图; 2.计算所绘机构的自由度,并据此分析机构具有
确定运动的条件。
六、思考题
1.机构运动简图有何用处?它能表示出原机构哪 些方面的特征?
2.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原动件的起始位置会 不会影响机构运动简图的正确性?
3.计算机构的自由度对测绘机构运动简图有何 帮助?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机械类)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机械类)实验名称:对称张力系统实验目的:1.了解受力分析的原理。
2.掌握利用平衡法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
3.熟悉张力系统平衡、重心定位的基本原理。
实验原理:张力系统是指由连续的杆件、金属丝等构成的空间结构。
由于每个杆件所受的张力都是相等的,因此又称对称张力系统。
在力的作用下,桥梁、吊桥等结构就构成了张力系统。
在给定的运动条件下,通过受力分析计算每个零件的拉力和重心位置,能够为设计和制作张力系统提供重要参考。
利用平衡法进行受力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把受力系统看作一组平衡的受力。
按照平衡条件,可以列出各个受力的方程式,从而获得未知的受力大小和方向,达到定量分析受力的目的。
实验步骤:1.将实验仪器安装好,并调整扭簧,使圆盘处于平衡状态。
2.记录各部件的长度,如张力杆、静压杆、支腿等,以及各杆件的夹角。
3.通过旋转支腿和调整支脚长度,使得整个系统完全平衡。
4.使用角度测量器,记录各个杆件的角度,并进行计算和分析。
实验结果:以对称张力系统为例,在实验中记录下如下数据:支脚长度:16.5mm张力杆长度:10mm夹角1:60°夹角2:45°经过计算和分析,得出各个杆件的拉力分别为:张力杆1:2N结论:利用平衡法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有效地计算各个杆件的拉力分布,并在实际工程设计、制作中提供重要参考。
在实验中,通过调整支脚长度和杆件夹角,可以使对称张力系统达到完全平衡的状态,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信息。
该方法能够广泛应用于桥梁、吊桥等结构的设计、制作和维修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践意义。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大全
机械原理实验项目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一)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测试常见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及机械效率等,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性能的认识与理解。
(2) 通过测试由常见机械传动组成的不同传动系统的机械参数,掌握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
(3) 通过实验认识机械传动性能综合实验台的工作原理、提高计算机辅助实验能力。
二、实验设备机械传动性能测试综合实验台。
三、实验内容机械传动性能测试是一项基于基本传动单元自由组装、利用传感器获取相关信息、采用工控机控制实验对象的综合性实验。
它可以测量用户自行组装的机械传动装置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与机械效率,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输出结果数据与曲线等功能。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台的逻辑框图变频 电机ZJ 扭矩 传感器ZJ 扭矩 传感器工作载荷扭矩测量卡转速调节机械传动装置负载调节工控机扭矩测量卡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二)慧鱼机器人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慧鱼机器人、机电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组装设计,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
2)利用“慧鱼模型”组装机器人模型,探索机器人各个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训练。
二、实验设备1)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包; 2)计算机一台;3)可编程控制器、智能接口板; 4)控制软件。
三、实验内容“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是工程技术型模型,能够实现对工程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的模拟仿真。
模型是由各种可以相互拼接的零件所组成,由于模型充分体现了各种结构、动力、控制的组成因素,并设计了相应的模块,因此,可以拼装成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模型,可以用于检验学生的机械结构和机械创新设计与控制的合理可行性。
慧鱼机器人实验二室自动步行车 学生创新实验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三)PLC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自动加工中心、自动化立体仓库、焊接站等工业模型的组装设计,控制原理及PLC在工业中的应用;2)了解和熟悉PLC的结构和外部接线方法,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3)掌握顺序功能图的绘制,掌握以顺序控制梯形图的设计方法与调试。
大学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机械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3. 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原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理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系统的运动、受力、强度、稳定性和优化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本实验主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即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动能+势能)保持不变。
三、实验器材1. 打点计时器;2. 自由落体实验装置;3. 纸带;4. 尺子;5. 秒表;6. 计算器。
四、实验步骤1.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实验架上,调整好计时器的高度;2. 将自由落体实验装置固定在打点计时器下方;3. 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轮,并将纸带固定在实验装置上;4. 将自由落体实验装置释放,让纸带随实验装置一起下落;5. 观察纸带在打点计时器上打点的痕迹,记录下落高度和打点时间;6. 根据纸带上的打点痕迹,计算出物体的瞬时速度;7. 利用计算器,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五、实验数据及分析1. 实验数据:下落高度(m):h = 2.0打点时间(s):t = 0.5瞬时速度(m/s):v = 3.02.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如下:重力势能(J):E_p = mgh = 1.0 × 9.8 × 2.0 = 19.6 J动能(J):E_k = 1/2 × mv^2 = 1/2 × 1.0 × 3.0^2 = 4.5 J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空气阻力等非保守力的影响,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值存在一定误差。
但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可以认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即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加深了对机械原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2. 操作打点计时器时,要确保纸带平稳下落,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3. 记录实验数据时,要准确无误,以便后续分析;4.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器材进行整理,保持实验室整洁。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自动打印机机构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自动打印机机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自动打印机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2、掌握机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通过实验学习机构装配和调试技术。
二、实验原理
自动打印机主要由控制模块、传动系统和打印组成,其中传动系统主要由减速机构、传动链条、滑块机构和驱动电机组成。
打印机工作时,电机通过减速机构驱动链条运转,带动滑块机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打印头在打印介质上的运动,从而完成打印工作。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自动打印机机构的设计:根据实际需求,设计自动打印机的机构,包括传动系统的减速机构、传动链条、滑块机构和驱动电机等。
2、机构零部件的制造:根据机构设计图纸,制作机构相应的零部件。
3、机构的装配:按照装配图纸和装配顺序,将机构各部件组
装在一起。
4、机构的调试:将安装好的机构与电路板连接,对自动打印
机进行调试和试运行,查找机构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
四、安全注意事项
1、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和周围人员的安全;
2、注意实验室设备的保养和维护;
3、在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现场,并保持实验器材设备的
整洁。
五、实验结果分析
1、完成自动打印机机构设计,制造出相应的零部件,并成功
地将各部件组装在一起。
2、对机构进行了调试和试运行,检查并调整了机构中可能存
在的问题,机构运行效果良好。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机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了自动打印机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掌握了机构装配和调试技术,提高了对机械原理及机构设计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机械原理课实验报告
机械原理课实验报告标题:摆线齿轮副的运动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对摆线齿轮副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了解其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能,掌握机械原理中摆线齿轮的使用及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摆线齿轮副是由摆线齿轮与摆线架构成的齿轮副。
摆线齿轮由一对圆弧法线生成,具有平稳传动、无滑动的特点,因此在某些场合得到广泛应用。
1. 摆线齿轮副的运动规律摆线齿轮副的运动规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直线传动和曲线传动。
直线传动时,摆线齿轮的齿线是直线,从而使得摆线齿轮与摆线架之间的滚子运动成为直线运动。
曲线传动时,摆线齿轮的齿线是曲线,从而使得摆线齿轮与摆线架之间的滚子运动成为曲线运动。
2. 摆线齿轮副的力学性能在传动中,摆线齿轮副的力学性能表现为传动效率、干扰等。
传动效率是指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之比,其数值一般在95%以上。
干扰是指摆线齿轮与摆线架之间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接触失配,一般不应产生变位。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1. 实验内容通过摆线齿轮副装置的调整和测量,得到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2. 实验步骤(1)调整摆线齿轮副装置,使之工作平稳、不卡滞。
(2)测量输入齿轮(摆线齿轮)和输出齿轮(摆线架)的齿数。
(3)使用光电测速仪测量输入齿轮转速,使用电磁测力仪测量输出齿轮所承受的力。
(4)记录测量数据,计算传动效率和干扰。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摆线齿轮副的直线传动情况进行研究。
测得输入齿轮的齿数为20,输出齿轮的齿数为30。
通过测量输入齿轮的转速为300rpm,输出齿轮所承受的力为6N。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求解出传动效率和干扰:传动效率=(输出功率/输入功率)×100%=(输出力×输出转速/输入力×输入转速)×100%=(6N×300rpm)/(20N×300rpm)×100%=90%干扰=(输出齿数-输入齿数)/输入齿数×100%=(30-20)/20×100%=50%通过计算可知,本次实验得到的摆线齿轮副的传动效率为90%,干扰为50%。
国家开放大学《机械原理》齿轮传动的设计实验报告
国家开放大学《机械原理》齿轮传动的设计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齿轮传动的基本原理,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 实验原理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的一种,它依靠齿轮间的啮合来传递运动和动力。
齿轮传动的传动比准确,传动平稳,噪声小,传动效率高,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
3. 实验设备与材料1. 齿轮模型2. 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等)3. 设计软件(如CAD软件)4. 实验报告模板4. 实验步骤4.1 齿轮模型的观察与分析观察齿轮模型的结构,了解齿轮的组成部分,包括齿顶、齿谷、齿廓等。
分析齿轮的工作原理,理解齿轮啮合的过程。
4.2 齿轮参数的测量使用测量工具对齿轮模型进行测量,获取齿轮的主要参数,如齿数、模数、齿宽、齿顶圆直径等。
4.3 齿轮设计软件的操作利用设计软件,根据测量得到的齿轮参数,进行齿轮的设计。
主要包括齿形、齿廓、齿轮的3D模型等。
4.4 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根据设计软件生成的齿轮3D模型,进行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主要包括传动比、齿轮的材料选择、齿轮的强度校核等。
4.5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讨论齿轮传动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如齿轮的啮合性能、齿轮的承载能力等。
4.6 实验报告的撰写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与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
5. 实验结果与分析(此处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设计软件的结果进行分析)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应掌握齿轮传动的基本原理,了解齿轮传动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7.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齿轮传动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2] 王五, 赵六. 齿轮传动实验教程[M]. 北京: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2015.附录(此处为学生附上实验数据、设计软件的截图等)。
简单机械原理实验
简单机械原理实验简介:简单机械原理实验是物理学实验中的一种常见项目。
通过进行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可以加深对于基本力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加强实践操作技能。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简单机械实验,并详细描述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
实验一:杠杆原理实验实验目的:验证杠杆原理,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和运用。
实验材料:杠杆、重物、支点、测力计、尺子。
实验过程:1. 将杠杆固定在支点上。
2. 在杠杆的一端挂上重物,使之平衡。
3. 使用尺子测量杠杆的长度和各个部分的距离。
4. 使用测力计分别在杠杆的不同位置测量拉力与支点的距离。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测得的数据,画出杠杆的力矩图。
通过计算力矩的大小,验证杠杆的力矩平衡原理。
同时,分析各个测量点的拉力与支点距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杠杆原理的应用。
实验二:斜面与滑轮原理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斜面与滑轮的实验验证力的分解和求解问题,理解斜面和滑轮对物体的运动产生的影响。
实验材料:平滑斜面、滑轮、各种重物。
实验过程:1. 将平滑斜面固定在水平台上。
2. 将滑轮固定在斜面下方,并绑上绳子。
3. 在绳子上挂上重物,使其与斜面保持平衡。
4. 记录各个重物的质量、斜面的角度以及重物下滑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重力分解、摩擦力和加速度的数值,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同时,通过分析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讨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三:滑轮组合原理实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滑轮组合对力的传递和改变的影响。
实验材料:滑轮组合装置、重物。
实验过程:1. 将滑轮组合装置固定在支架上。
2. 将重物挂在滑轮组合装置的一端。
3. 测量各个滑轮的半径、重物的质量以及逐个滑轮上绳子的拉力。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各个滑轮上的拉力,并比较其与理论值的差异。
同时,分析不同滑轮组合对力的传递和改变的影响,深入理解滑轮组合原理的作用机制。
结论:简单机械原理实验是物理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械原理。
国家开放大学《机械原理》齿轮传动的设计实验报告
国家开放大学《机械原理》齿轮传动的设
计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制作齿轮传动装置,掌握齿轮传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 实验原理
齿轮传动是一种常用的机械传动方式,利用齿轮间的啮合来传递动力和运动。
齿轮传动具有传递效率高、传递力矩大、传动平稳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
3. 实验装置
本实验采用以下装置进行齿轮传动的设计:
- 主动轮:直径为20cm的齿轮
- 从动轮:直径为10cm的齿轮
4. 实验步骤
1. 确定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齿数,齿数与齿轮直径成正比。
2. 计算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比,转速比等于主动轮齿数除以
从动轮齿数。
3. 根据所需的传动比例,调整主动轮和从动轮的直径。
4. 制作主动轮和从动轮,确保齿轮的齿数和齿形符合设计要求。
5. 安装主动轮和从动轮,并测试齿轮传动的运动情况。
6.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传动比例等。
5.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和制作了齿轮传动装置,并测试了其
传动效果。
实验数据表明,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比符合设计要求,传动效率较高。
6.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齿轮传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齿轮传动是一种常用且可靠的机械传动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
机械设备中。
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方法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实验改进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齿轮传动的传动效率与传动比例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不同齿轮参数对传动性能的影响,以提高齿轮传动的设计和应用水平。
初中生物理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设计
初中生物理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和意义简单机械原理是初中生物理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实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实际操作的简单机械原理实验,让学生掌握杠杆和滑轮两种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并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实验原理1. 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由一个支点和两个长度不同或力臂不同的力臂组成。
根据弹性碰撞定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F1 * d1 = F2 * d2其中,F1和F2分别表示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d1和d2分别表示它们与支点的距离。
2. 滑轮原理滑轮是由固定轴承组成,在物体抬升或拉动过程中可以改变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方向。
滑轮能够使施加力减小,并且改变了施加力的方向。
根据滑轮的特性,我们有以下公式:F1 = F2 * n其中,F1表示施加在移动部分(如绳子)的力,F2表示物体的重力,n表示滑轮的根数。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 杠杆实验- 杠杆装置:选用长度不同的木板或金属棍。
- 支撑点:可以使用一个固定在桌子上的木块或者两个支持杠杆两端的夹子。
- 推力计:用于测量施加在杠杆不同位置的力。
2. 滑轮实验- 滑轮装置:选择至少两个滑轮组合而成,可以固定在一个木板上方便使用。
- 物体:选择重量适中的物体,如砝码等。
- 绳索:连接滑轮和物体。
四、实验步骤1. 杠杆实验设计步骤一:搭建好一个平衡稳定的杠杆装置,确保支点固定且不会移动。
步骤二:将推力计按照所需测量的力大小连接到合适位置,在平衡状态下记录推力计示数,并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步骤三:分别改变施加在杠杆两端的力大小,并记录对应的示数并计算距离d1和d2之比。
验证弹性碰撞定律。
步骤四:回答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2. 滑轮实验设计步骤一:搭建好滑轮装置,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步骤二:将一个物体挂在绳索上,并连接到滑轮。
确保绳索充分松弛且不打结。
步骤三:通过适当施加力使物体移动,记录施加在推动部分的力以及物体所受的重力值,并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大全
机械原理实验项目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一)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测试常见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及机械效率等,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性能的认识与理解。
(2) 通过测试由常见机械传动组成的不同传动系统的机械参数,掌握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
(3) 通过实验认识机械传动性能综合实验台的工作原理、提高计算机辅助实验能力。
二、实验设备机械传动性能测试综合实验台。
三、实验内容机械传动性能测试是一项基于基本传动单元自由组装、利用传感器获取相关信息、采用工控机控制实验对象的综合性实验。
它可以测量用户自行组装的机械传动装置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与机械效率,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输出结果数据与曲线等功能。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台的逻辑框图变频 电机ZJ 扭矩 传感器ZJ 扭矩 传感器工作载荷扭矩测量卡转速调节机械传动装置负载调节工控机扭矩测量卡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二)慧鱼机器人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慧鱼机器人、机电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组装设计,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
2)利用“慧鱼模型”组装机器人模型,探索机器人各个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训练。
二、实验设备1)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包;2)计算机一台;3)可编程控制器、智能接口板;4)控制软件。
三、实验内容“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是工程技术型模型,能够实现对工程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的模拟仿真。
模型是由各种可以相互拼接的零件所组成,由于模型充分体现了各种结构、动力、控制的组成因素,并设计了相应的模块,因此,可以拼装成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模型,可以用于检验学生的机械结构和机械创新设计与控制的合理可行性。
自动步行车学生创新实验慧鱼机器人实验二室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三)PLC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自动加工中心、自动化立体仓库、焊接站等工业模型的组装设计,控制原理及PLC在工业中的应用;2)了解和熟悉PLC的结构和外部接线方法,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3)掌握顺序功能图的绘制,掌握以顺序控制梯形图的设计方法与调试。
机械的构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机械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2. 掌握机械零件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3. 分析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动力传递。
4. 增强对机械工程实际应用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原理机械是由多个零件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这些零件包括:基础零件、传动零件、执行零件、控制零件等。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机械的构成原理,掌握各种零件的功能和特点。
三、实验器材1. 机械原理实验台2. 钢尺3. 钩码4. 弹簧测力计5. 螺丝刀6. 橡皮筋7. 滑轮组8. 链传动9. 带传动10. 机械图样四、实验步骤1. 观察机械原理实验台的结构,了解其组成和功能。
2. 分别对基础零件、传动零件、执行零件、控制零件进行观察和了解。
3. 分析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动力传递过程。
4.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类型机械零件的应用和特点。
5. 分析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动力传递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数据1. 基础零件:观察实验台上的支座、支架、底座等基础零件,了解其作用和特点。
2. 传动零件:观察实验台上的齿轮、链轮、带轮等传动零件,了解其传动原理和特点。
3. 执行零件:观察实验台上的电机、液压缸、气动缸等执行零件,了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4. 控制零件:观察实验台上的开关、传感器、控制器等控制零件,了解其控制原理和特点。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基础零件:基础零件是机械的基础,起到支撑和连接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支座、支架、底座等基础零件的结构稳定,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
2. 传动零件:传动零件是机械的动力传递部件。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齿轮、链轮、带轮等传动零件的传动比、效率、承载能力等性能。
3. 执行零件:执行零件是机械的工作部件。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电机、液压缸、气动缸等执行零件的输出力、速度、稳定性等性能。
4. 控制零件:控制零件是机械的控制部件。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开关、传感器、控制器等控制零件的控制精度、响应速度、抗干扰能力等性能。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机械原理的相关理论。
4. 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规律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运动学:研究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机械动力学:研究机械运动与外力、质量、摩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机械设计: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合理的机械结构。
三、实验器材1. 机械原理实验台2. 机械部件(如齿轮、链条、皮带等)3. 力传感器4. 速度传感器5. 计算器6. 数据采集系统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机械运动学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机械运动学的基本规律。
(2) 实验步骤:a. 安装实验台,连接相关传感器。
b.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设置实验参数。
c. 启动实验台,记录机械部件的运动数据。
d. 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e. 根据实验数据,验证机械运动学的基本规律。
2. 实验二:机械动力学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机械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2) 实验步骤:a. 安装实验台,连接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
b.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设置实验参数。
c. 启动实验台,记录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的数据。
d. 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e. 根据实验数据,验证机械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3. 实验三:机械设计实验(1) 实验目的: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
(2) 实验步骤:a.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机械结构。
b. 选择合适的机械部件。
c. 计算机械部件的尺寸和参数。
d. 安装机械结构,进行实验验证。
e. 分析实验结果,改进设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机械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实验结果表明,机械运动与外力、质量、摩擦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2. 实验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机械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机械原理与设计实践报告
机械原理与设计实践报告本实践报告旨在展示在实践课程中,为研究生学习机械设计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
在这个报告中,我将涵盖对机械设计的理解,考虑的设计要素,使用的设计工具,建议的机械设计流程,并介绍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首先,我们讨论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工程以及设计计算机软件等。
讨论了如何根据用户需求创建一个最终产品。
而实际设计活动需要以各种设计要素为基础,其中包括形式设计,装配设计,自由移动设计,精密机构设计以及自动化设计。
其次,我们考虑了机械设计所需的一些工具,这些工具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E(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以及CAM(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
这些工具可以模拟用户的活动,为用户提供可视化模型,分析设计的结构性能,评估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最终确定设计的最优方案。
此外,我们根据机械设计的一般流程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确定用户需求,确定用户活动,确定机械结构和参数,然后完成设计模拟,最后进行性能分析与实验测试,确定最佳的机械系统设计方案。
本次实践课程的主要活动是利用CAD软件和CAE软件,为一个分离式悬臂梁机构计算机内部参数,并进行参数化设计。
通过计算机程序,确定了悬臂梁机构的参数,如输入力,轮子和杆件的半径,轮子和杆件的转动惯量,轮子和杆件之间的连接机构,轴承等。
最后,我们手工制作了一个机构,在物理实验室中用力学检测方法测试了机构的性能参数,并将结果与理论参数进行了比对,发现理论参数与实验参数接近,机构的功能良好。
通过本次实践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机械设计的原理,掌握了常用的机械设计工具,重新认识工程设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熟悉了机械设计的一般流程,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合理的机构。
机械原理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机械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3. 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4. 通过实验,验证机械原理理论,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规律和设计机械的学科。
本实验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方程;2. 机构的运动分析,包括机构的自由度、速度和加速度分析;3. 机械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4. 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
三、实验器材1. 机械原理实验台;2. 机械运动测试仪;3. 传感器;4. 数据采集器;5. 计算机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实验台的结构,了解实验台的组成和功能;2. 将实验台上的各个部分连接好,确保连接正确;3. 开启机械运动测试仪,进行运动测试;4. 使用传感器采集实验数据;5. 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6. 根据实验数据,验证机械原理理论;7. 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数据1. 机械运动测试仪的数据:- 机构1的运动速度:v1 = 1.2 m/s;- 机构2的运动速度:v2 = 0.6 m/s;- 机构3的运动速度:v3 = 1.0 m/s;2. 传感器采集的数据:- 机构1的加速度:a1 = 0.2 m/s²;- 机构2的加速度:a2 = 0.1 m/s²;- 机构3的加速度:a3 = 0.3 m/s²;3. 机械振动测试数据:- 频率:f = 10 Hz;- 振幅:A = 0.05 m。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验证了机械原理理论,如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方程、机构的运动分析等;2. 实验结果表明,机构1、2、3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符合理论预期;3. 机械振动测试结果表明,振动频率和振幅符合理论预期。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验证了机械原理理论,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 通过实验,掌握了机械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3. 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一、实验原理1、观察几种典型机构及运动,了解其特点。
2、掌握依据实物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即通过查看抽象图形(运动简图)想象出实物机器的运动关系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简要了解各种泵体和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机构。
2、从JG C—A型模型中任选两种,从JG C—B型模型中任选一种,进行机构分析、尺寸测量,绘制简图。
3、在机构运动简图上进行自由度的计算。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1、JG C—A型、JGC—B型机构简图测绘模型。
3、直尺、纸、铅笔、橡皮等绘图工具(自备)。
四、模拟实物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基本原理机构运动简图是指反映机构运动情况的简单图形,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所有构件的数目和构件间所组成运动副的数目、种类、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机构运动简图中可以撒开构件的复杂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简单的符号来代表构件和运动副,并以一定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来说明实际机构的运动特性。
2、测绘方法1)分析运动情况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首先要把该机器或模型的实际构造和运动情况搞清楚。
为此先应确定出其原动件和从动件,再使被测机器或模型缓慢运动,然后按照运动的传递路线把原动件和从动件之间的各构件的运动情况观察清楚,尤其应注意有微小运动的构件,分清各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的性质,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联接次序和运动副数目、种类等。
2)选择投影面投影面的选择应以能简单清楚地把机构运动情况正确地表达出来为原则。
一般应先确定机构原动件的位置,原则是选择机构中的每一构件均能清楚地表达出来的最佳位置(避免构件间的交叉和重叠),然后将机构投影到与多数构件的运动平面相平行的平面上。
必要时可就机器的不同部分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影面,不过应尽量减少投影面。
3)选择适当的比例尺在确定了原动件和投影面以后,就可以测量机构的运动尺寸了,按着一定的比例尺画出各构件和各运动副之间的相对位置。
机械原理及设计实验
《机构的认识及机构运动简图绘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典型机构运动的演示,初步了解《机械原理》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增强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
2.学会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理解构件、运动副的概念;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和判定机构运动是否确定的方法。
二、实验方法实验室展示各种常用机构的模型,通过模型的动态展示,观察了解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绘制结构的机构运动简图。
三、实验步骤1.仔细观察各种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及轮系、间歇运动机构及机构的串并联形式,对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回答课后问题。
2.选取3个机构,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首先了解所选机构结构和用途,找出原动件;其次从原动件开始,按机构的传动路线观察并分析机构的运动情况,弄清机构中的原动件、从动件和固定件及其数目,了解各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根据机构各联接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判断每二个构件接触处所组成运动副及其类型并数出个数;最后选择适当的比例和能充分反映机构运动特征的视图平面画出机构的运动简图,用1、2、3,……标注各构件,用A、B、C、……标注各运动副,注明原动件的运动方向,测量并标注机构各部相关尺寸。
机架用斜线表示。
3. 计算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公式:;判定该机构运动是否确定,并32L H F n P P =--与原始物(或模型)对照,看计算是否有错。
四、实验内容1)问题及回答:1. 何谓机构、机器、机械?2. 平面四杆机构有哪些基本类型?有哪些演变形式?3. 一般情况下,凸轮是如何运动的?推杆(从动件)是如何运动的?举例说明凸轮的应用实例。
4. 一般情况下,一对齿轮传动实现了怎样的运动传递和变换?常用的齿轮传动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齿轮传动的应用实例。
5. 何谓轮系,轮系分为哪些种类?周转轮系中行星轮的运动有何特点?轮系的功用主要有哪些?6. 常用的间歇机构有哪些?并举例说明这些主要间歇机构的应用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构的认识及机构运动简图绘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典型机构运动的演示,初步了解《机械原理》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增强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
2.学会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理解构件、运动副的概念;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和判定机构运动是否确定的方法。
二、实验方法
实验室展示各种常用机构的模型,通过模型的动态展示,观察了解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绘制结构的机构运动简图。
三、实验步骤
1.仔细观察各种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及轮系、间歇运动机构及机构的串并联形式,对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回答课后问题。
2.选取3个机构,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首先了解所选机构结构和用途,找出原动件;其次从原动件开始,按机构的传动路线观察并分析机构的运动情况,弄清机构中的原动件、从动件和固定件及其数目,了解各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根据机构各联接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判断每二个构件接触处所组成运动副及其类型并数出个数;最后选择适当的比例和能充分反映机构运动特征的视图平面画出机构的运动简图,用1、2、3,……标注各构件,用A、B、C、……标注各运动副,注明原动件的运动方向,测量并标注机构各部相关尺寸。
机架用斜线表示。
3. 计算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公式:
32
L H
F n P P
=--
;判定该机构运动是否确定,并
与原始物(或模型)对照,看计算是否有错。
四、实验内容
1)问题及回答:
1. 何谓机构、机器、机械?
2. 平面四杆机构有哪些基本类型?有哪些演变形式?
3. 一般情况下,凸轮是如何运动的?推杆(从动件)是如何运动的?举例说明凸轮的应用实例。
4. 一般情况下,一对齿轮传动实现了怎样的运动传递和变换?常用的齿轮传动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齿轮传动的应用实例。
5. 何谓轮系,轮系分为哪些种类?周转轮系中行星轮的运动有何特点?轮系的功用主要有哪些?
6. 常用的间歇机构有哪些?并举例说明这些主要间歇机构的应用实例。
2)机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计算
《机械零件认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机械设计》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零件的结构、类型、特点及用。
2.了解各种标准零件的结构形式及相关的国家标准。
3.了解各种传动的特点及应用。
4.了解各种常用的润滑剂及相关的国家标准。
5.增强对各种零部的结构及机器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方法及步骤
通过对实验指导书的学习及“机械零件陈列柜”中的各种零件的展示,通过实验教学人员的介绍、答疑及同学的观察去认识机器常用的基本零件,使理论与实际对应起来,从而增强对机械零件的感性认识。
三、实验内容
(一)螺纹联接
螺纹联接是利用螺纹零件工作的,主要用作紧固零件。
基本要求是保证联接强度及联接可靠性。
1.螺纹的种类:常用的螺纹主要有三角形螺纹、梯形螺纹、锯齿形螺纹。
三角形主要用于联接,后两种主要用于传动。
都已标准化。
2.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常用的有普通螺栓联接,双头螺柱联接、螺钉联接及紧定螺钉联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联接。
如专门用于将机座或机架固定在地基上的地脚螺栓联接,装在大型零部件的顶盖或机器外壳上便于起吊用的吊环螺钉联接及应用在设备中的T型槽螺栓联接等。
3.螺纹联接的防松: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摩擦防松、机械防松及铆冲防松等。
常见的摩擦防松方法有对顶螺母,弹簧垫圈及自锁螺母等;机械防松方法有开口销与六角开槽螺母、止动垫圈及串联钢丝等;铆冲防松主要是将螺母拧紧后把螺栓未端伸出部分铆死,或利用冲头在螺栓未端与螺母的旋合处打冲。
摩擦防松简单、方便,但没有机械防松可靠。
对重要联接,特别是在机器内部的不易检查的联接,应采机械防松。
(二)键、花键及销联接
1.键联接:键是一种标准零件,通常用来实现轴与轮毂之间的周向固定以传递转矩,有的还能实现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或轴向滑动的导向。
其主要类型有:平键联接、楔键联接
和切向键联接。
各类键使用的场合不同,键槽的加工工艺也不同。
可根据键联接的结构特点,使用要求和工作条件来选择,键的尺寸则应符合标准规格和强度要求来取定。
2.花键联接:花键联接是由外花键和内花键组成。
适用于定心精度要求高、裁荷大或经常滑移的联接。
3.销联接:销主要用来固定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时,称为定位销,它是组合加工和装配时的重要辅助零件;用于接接时,称为联接销,可传递不大的载荷;作为安全装置中的过载剪断元件时,称为安全销。
销有多种类型,如圆锥销、槽销、销轴和开口销等,这些均已标准化。
以上几种联接,通过展柜的参观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其结构,使用场合,并能分清和认识以上各类零件。
(三)机械传动
机械传动有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传动及蜗杆传动等。
各种传动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1.螺旋传动:螺旋传动是利用螺纹零件工作的,按其用途可分传力螺旋、传导螺旋及调整螺旋三种;按摩擦性质不同可分为滑动螺旋、滚动螺旋等。
2.带传动:是带被张紧(预紧力)而压在两个带轮上,主动轮带轮通过摩擦带动带以后,再通过摩擦带动从动带轮转动。
它具有传动中心距大、结构简单、超载打滑(减速)等特点。
常有平带传动、V型带传动,多楔带及同步带传动等。
3.链传动:是由主动链轮齿带动链以后,又通过链带动从动链轮,属于带有中间挠性件的啮合传动。
与属于摩擦传动的带传动相比,链传动无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能保持准确的平均传动比,传动效率高。
4.齿轮传动: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中最重要的传动之一,型式多、应用广泛。
其主要特点是:效率高、结构紧凑、工作可靠、传动比稳定等。
可做成开式、半开式及封闭式传动。
失效形式主要有轮齿折断、齿面点锈、齿面磨损、齿面胶合及塑性变形等。
5.蜗杆传动:蜗杆传动是在空间交错的两轴间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一种传动机构,两轴线交错的夹角可为任意角,常用的为90°。
蜗杆传动有下述特点:当使用单头蜗杆(相当于单线螺纹)时,蜗杆旋转一周,蜗轮只转过一个齿距,因此能实现大传动比;零件数目少,因而结构很紧凑;在传动中,蜗杆齿是连续不断的螺旋齿,与蜗轮啮合是逐渐进入与逐渐退出,故冲击载荷小,传动平衡,噪声低;当蜗杆的螺旋线升角小于啮合面的当量摩擦角时,蜗杆传动便具有自锁;蜗杆传动与螺旋传动相似,在啮合处的有相对滑动,当速度很大,工作条件不够良好时会产生严重摩擦与磨损,引起发热,摩擦损失较大,效率低。
(四) 轴系零、部件
1.轴承:轴承根据摩擦性质不同分为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两大类。
滚动轴承由于摩擦系数小,起动阻力小,而且它已标准化,选用,润滑、维护都很方便,因此在一般机器应用较广。
滑动轴承按其承受载荷方向的不同分为径向滑动轴承和止推轴承;按润滑表面状态不同又可分为液体润滑轴承、不完全液体润滑轴承及无润滑轴承(指工作时不加润滑剂);根据液体润滑承载机理不同,又可分为液体动力润滑轴承(简称液体动压轴承)和液体静压润滑轴承(简称液体静压轴承)。
2.轴:一切作回转运动的传动零件(如齿轮、蜗轮等),都必须安装在轴上才能进行运动及动力的传递。
轴的主要功用是支承回转零件及传递运动和动力。
按承受载荷的不同,可分为转轴、心轴和传动轴三类;光轴主要用于心轴和传动轴,阶梯轴则常用于转轴。
轴上零件的固定,主要是轴向和周向固定。
轴向固定可采用轴肩、轴环、套筒、挡圈、圆锥面、圆螺母、轴端挡圈、轴端挡板、弹簧挡圈、紧定螺钉方式;周向固定可采用平键、楔键、切向键,花键、圆柱销、圆锥销及过盈配合等联连方式。
(五) 弹簧
弹簧是一种弹性元件,它可以在载荷作用产生较大的弹性变形。
按承受的载荷不同可分为拉伸弹簧、压缩弹簧、扭转弹簧及弯曲弹簧四种;按形状不同又可分为螺旋弹簧、环形弹簧、碟形弹簧、板簧和平面涡卷弹簧等。
(六) 润滑剂及密封
1.润滑剂:在摩擦面间加入润滑剂不仅可以降低摩擦,减轻磨损,保护零件不遭锈蚀,而且在采用循环润滑时还能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
润滑剂可分为气体、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四种基本类型。
在液体润滑剂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润滑油,包括矿物油、动植物油、合成油和各种乳剂。
半固体润滑剂主要是指各种润滑脂。
固体润油剂如石墨、三硫化钼、聚四氟乙烯等。
任何气体都可作为气体润滑剂,其中用的最多的是空气,主要用在气体轴承中。
2.密封:机器在运转过程在零件的接合面、轴的伸出端等处容易产生油、脂、水、气等渗漏。
为了防止这些渗漏,在这些地方常要采用一些密封的措施。
密封方法和类型很多,如填料密封,机械密封、O 形圈密封,迷宫式密封、离心密封、螺旋密封等。
这些密封广泛应用在泵、水轮机、阀、压气机、轴承、活塞等部件的密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