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婚俗变迁共25页文档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婚姻观念的嬗变-最新年文档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婚姻观念的嬗变-最新年文档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婚姻观念的嬗变一、婚姻自由“所谓婚姻自由,是包括着结婚和离婚两方面的,缺少一面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婚姻自由。
”俗地讲,“男女婚姻自由,就是由本人拿主意决定对象,不受父母或其他人的强迫包办或干涉”。
但是,“在我国几千年漫长的封建历史上,形成了婚姻的缔结应当首先服从家族和社会需要的传统观念,法律将婚姻决定权赋予婚姻当事人的家长,特别是双方的父母,而结婚双方却没有自由缔结婚姻的权利”。
在中国传统婚姻中,《大清通礼》规定,结婚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形式,父母的意志在法律上成为婚姻成立的要件之一。
近代以来,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毛泽东对此即深恶痛绝,他很早就在文章中指出:“《礼记》上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子不得宜其妻。
’便是丢脱儿媳的恋爱问题,专以媳妇干奴隶工作的铁证。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制定的第一部大法便是《婚姻法》,其基本原则是“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
禁止童养媳。
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
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婚姻法》指出:“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是现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它不仅唤醒和弘扬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幸福的勇气,抛弃了传统社会中妇女结婚的家长决定权和离婚的丈夫决定权,而且也使妇女从此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在婚姻家庭中的无权地位,故它是与传统婚姻制度的根本区别。
”《婚姻法》明文规定:“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从法律上解除了“父母之命”决定子女婚姻的旧习俗,把婚姻决定权从家长手中下移给子女,将“婚姻自由”作为婚姻成立之要件,这是对中国数千年来陈腐的婚姻制度的彻底否定。
在《婚姻法》和现代婚姻制度的影响下,婚姻自由观念开始被人们所接受。
近代婚俗

近代以来,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了西方近代文明婚俗的猛烈冲击,新的婚姻观念和新式婚俗逐步流行起来。
本文主要从婚姻礼仪的角度考察民国时期婚俗的变化,并借以说明民国时期新旧婚俗嬗变的特点。
一、清末民初“文明结婚”的兴起中国传统婚礼,经历了从订婚到最后结合的繁琐礼仪程序(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步骤)。
旧式婚礼具有稳定婚姻关系、追求生活幸福及家庭和睦等积极内容,表达了中国人追求幸福吉祥吉利的心态,具有维系家族、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同时,它也是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的必要方式,即通过儿女婚礼这种形式,不仅将儿女双方家族连结起来,发展了家族的交往,而且利用儿女婚礼,将亲友们召集在一起,使他们得以聚会,加强了联系,巩固了一个家族内部的关系,并可以利用这样喜庆的机会,化解既存的矛盾,对封建式大家庭的稳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旧式婚礼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
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由父母包办,当事男女被剥夺了独立选择的机会,扼杀了青年男女的独立人格;二婚标准,多考虑家族或家庭的利益,即使一些开明的父母为儿女着想,也多是按照自己的幸福标准或择婚观念进行的,他们的观念和标准,未必就会被儿女认同;父母注重门第、财产等因素,忽视了作为婚姻基础的男女感情,从而使婚姻缺乏必要的感情基础,男女往往成为婚姻的牺牲品。
至于其他方面,如整个婚礼过于冗长、礼仪繁芜,浪费资财、婚礼充满封建迷信等,更是旧式婚礼不可避免的弊端。
正因为有着如此多的弊端,西方新式婚礼才能在清末一些沿海大城市中流行起来。
新式结婚(即文明结婚),在清末已出现于东南沿海的大都会和商埠。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中国人行西方新式婚礼,最早出现在1859年左右。
据王韬日记载:“前日为春甫婚期。
行夷礼。
至虹口裨治文室,往观其合。
西人来者甚众。
裨妇鼓琴讴歌,抑扬有节。
小异亦在。
其法:牧师衣冠北向立,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
中国近代婚俗的变化

• 但光绪年间的《大公报》上却登载了这样 一则具有现代气息的征婚启事: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 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 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 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 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 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 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 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 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受到“西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欧美近代的婚姻、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受到“西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欧美近代的婚姻、 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逐渐传入上海,促使上海融合中西文化, 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逐渐传入上海,促使上海融合中西文化,形成了独特 海派文化” 吴江紧邻上海, 的“海派文化”。吴江紧邻上海,震泽的丝商或盛泽的绸商最先去沪上开拓 业务,耳濡目染,率先将这种“海派文化”带回本乡本土,潜移默化, 业务,耳濡目染,率先将这种“海派文化”带回本乡本土,潜移默化,加以 仿效。而吴江知识界则又是最觉醒、最敏感、 仿效。而吴江知识界则又是最觉醒、最敏感、最先接受这种新时尚的社会阶 层。 晚清,自由恋爱之风初开,如盛泽镇之靓女俊男相见于香波长堤, 晚清,自由恋爱之风初开,如盛泽镇之靓女俊男相见于香波长堤,一旦钟 女方故意丢落手帕,乃落花有意也;男方如亦有情,则俯身拾起, 情,女方故意丢落手帕,乃落花有意也;男方如亦有情,则俯身拾起,趋前 归还,顺便问清芳名,家住何方?再央媒上门说合,以故同治九年( 归还,顺便问清芳名,家住何方?再央媒上门说合,以故同治九年(1870年) 年 重修的香波桥楹联上就镌有“人去横塘曾拾巾,客未题诗亦生香”之句。 重修的香波桥楹联上就镌有“人去横塘曾拾巾,客未题诗亦生香”之句。 此外,庙会活动和茶楼书场戏园等公共场所亦使妇女逐渐走出闺阁, 此外,庙会活动和茶楼书场戏园等公共场所亦使妇女逐渐走出闺阁,初涉 社交,如震泽镇的大贵楼茶馆在清末已成为“观一眼”的相亲场所。 社交,如震泽镇的大贵楼茶馆在清末已成为“观一眼”的相亲场所。 柳亚子在青年时代以“亚洲的卢梭”自命,认定人人生来平等,倡导人权, 柳亚子在青年时代以“亚洲的卢梭”自命,认定人人生来平等,倡导人权, 尊重女权,尤其反对妇女缠足,故而在寻求配偶时怀着“天足”之想, 尊重女权,尤其反对妇女缠足,故而在寻求配偶时怀着“天足”之想,也即 是要没有缠过足的女子。 是要没有缠过足的女子。 清末,盛泽少数有见识家庭和觉醒妇女不再缠足, 盛湖竹枝词》 清末,盛泽少数有见识家庭和觉醒妇女不再缠足,《盛湖竹枝词》谓:“香 闺无复束双缠,纤步休夸贴地莲。淡扫蛾眉摒脂粉,一般颜色自天然。 闺无复束双缠,纤步休夸贴地莲。淡扫蛾眉摒脂粉,一般颜色自天然。”作 者沈云祥曰: 自天足之风渐革,脂粉亦不御矣! 者沈云祥曰:“自天足之风渐革,脂粉亦不御矣!” 其时,盛泽镇首任商会会长、开明士绅郑式如有女佩宜初长成, 其时,盛泽镇首任商会会长、开明士绅郑式如有女佩宜初长成,十六岁那 年受天足解放思潮的激励,毅然放足。由于志趣相同,正合柳氏之意, 年受天足解放思潮的激励,毅然放足。由于志趣相同,正合柳氏之意,乃正 式提亲。光绪三十二年( 式提亲。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十九日,在盛泽镇长庆坊郑宅举行一 年 十月十九日, 次别开生面的婚礼,新娘郑佩宜不上头面, 不穿命服, 次别开生面的婚礼,新娘郑佩宜不上头面,不戴方 巾,不穿命服,改着绯色 短袄及罗裙,新郎柳亚子亦仅穿长袍马褂,而非“官服” 短袄及罗裙,新郎柳亚子亦仅穿长袍马褂,而非“官服”。一对佳人以鞠躬 行礼代替了跪拜,礼仪简约质朴而不失典雅,庄严隆重而不减喜色, 行礼代替了跪拜,礼仪简约质朴而不失典雅,庄严隆重而不减喜色,是为近 代吴江县内首例新式婚姻, 代吴江县内首例新式婚姻,也是少数开明家庭和进步知识分子对传统封建婚 仪的首次冲击。当时,全县为之轰动,但褒贬不一。 仪的首次冲击。当时,全县为之轰动,但褒贬不一。 再则,柳氏既非入赘,按旧制度应将郑佩宜迎娶至黎里柳宅成婚, 再则,柳氏既非入赘,按旧制度应将郑佩宜迎娶至黎里柳宅成婚,而柳亚 子则迳往女家行婚礼,并住一周,亦属创举。 子则迳往女家行婚礼,并住一周,亦属创举。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组长:耿佳琪指导老师:左彩英组员:沈佳,徐露,羌芸等18人研究背景•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又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婚姻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的研究。
婚礼习俗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婚礼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了解家庭成员间角色的转化、认定,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重整。
本次研究通过对婚礼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揭示婚礼习俗的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风尚。
研究过程常州婚俗演变旧时,常州地区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
先请媒人说亲,双方满意后,由女方出具年庚八字,男方经卜者合婚,如无"冲克",择吉日将"下聘"定亲。
次日,男女双方向亲友"报喜"。
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送日贴"。
婚前一日,女方将日常用品如瓷器、漆器、铜锡器等嫁妆送至男家,即"铺行嫁"。
迎娶时,富裕人家用花轿或大船,前挂红灯,鼓乐前导。
新娘上轿时由其舅父抱入轿中,新娘在路上要号淘大哭,俗谓"哭发"。
一般平民多用小轿或小车、小船迎接,礼仪甚简。
花轿至男家,新郎、新娘执"红绿牵巾" "拜堂"。
新人入洞房并坐新床上,饮交杯酒;然后由福寿双全的长者"撒帐"。
新人向戚族尊长"见礼"后,大宴宾客。
宴后宾客还要"闹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婿备礼物随妻回娘家"回门",岳家设盛宴"请女婿"。
再数日,男方邀请女方亲属,设盛筵"会亲"。
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立夏",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及置办竹席、凉枕、扇子等夏令用品去探望女儿,俗称"送夏"。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摘要:结婚,是人生之大事,也是男女感情的升华。
由于婚姻与家庭和睦、血脉承继、社会安定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婚姻的仪礼、风俗也就特别繁多。
婚姻仪礼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而且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也同婚姻史和家族史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近年来,婚礼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婚俗;文化;演变正文:一、近代以来婚俗文化变化概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三种不同形态的发展过程。
虽然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都各有特点,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婚姻形态。
封建时代,婚姻大事中当事人缺乏自主权,父母双方或媒人对婚姻起决定性作用。
包括婚礼前的一些仪式,比如从择偶到筹备正式婚礼的所有环节,都是由双方家长包办,婚姻当事人反而不能参与。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封建礼教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近百年来婚姻礼俗文化的变迁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反映。
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交相融会,婚礼文化也出现了空前丰富、五彩缤纷的新局面,人们探索着、期待着、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具时代特色,也更能反映当代青年审美理想的全新婚礼文化的诞生。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各地民情的不同和人类思想的解放,“六礼”(古代的指与男女结合相关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大体上还在执行,但是纯粹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了。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问名
即男方请பைடு நூலகம்人以书信
的形式询问女方的姓名、 年庚及“八字 ”,然后 进行占卜、算命,从而判 断男女双方会不会相冲相 克,以及有没有其他不宜 结成夫妻的地方。“ 问 名” 也称为 “ 过小帖” 或“请庚贴”。
《八字贴》
纳吉
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 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书有曰:“未卜 时,恐有不吉,昏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 所以, 只有 “ 纳吉 ” 仪式完成了,才表明男女双方正式 进入订婚阶段。 “ 纳吉 ” 是男女双方决定缔结婚 姻的标志。
清末民初的婚礼仪式是对清代的延续, 旧式婚礼仍然很普遍,尤其在农村,结婚程 序还十分繁琐、冗长。 各地的婚礼仪式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 上都是按照“纳采”、“问名”、“纳吉”、 “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 进行,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变化,从 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纳采
“六礼”中的第 一礼,指男家遣媒妁前 往女家提亲。初议后, 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 媒人正式向女家送礼求 婚。
返回
近代的新式婚礼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西方近代 文明的影响日益加深,很多传统的社会 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婚姻礼俗方面就体现为一种新的结婚 礼仪,即当时称为“文明结婚”的西式 婚礼出现了。
文明结婚
“文明结婚”,是清朝末年对从西方 传入的西式婚礼的叫法,是相对于中国传 统的婚礼而说的。“文明”一词体现了当 时人们对西式婚礼的崇尚和肯定,同时也 反映出对铺张、繁缛、冗长的中国传统婚 礼的不满。
——中国近代婚俗的变迁
前言
在封建儒家礼教思想的指导下,中国 古代形成了一套程式固定的婚俗礼仪,并 一直沿用至近代。清末民初,随着西方近 代文明的传入,传统的婚姻制度和婚姻礼 俗受到冲击和挑战,新的婚姻观念和新式 婚俗逐步流行起来。
中国近现代婚礼变迁

随着20年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西方文化的 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 从外国留学回来的不少人已 经信仰基督教,选择在教堂 举行婚礼。新郎打领结,穿 西装礼服,新娘披婚纱,戴白 色手套,手握红玫瑰,代替花 轿的是缀满鲜花的小汽车, 代替喜娘的是西式的司仪。 新人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 步入庄严的教堂。
•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 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 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 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 领结,手捧黑色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 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陪着一对新 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 人等拍摄合影照。
• 时间跨越到了20世纪90 年代,有了钱的国人开始 大操大办婚礼。随着家 用电器的兴起,冰箱、电 视机、洗衣机成了这一 时期结婚必不可少的三 大件,家具和金银首饰也 开始在婚礼前的准备工 作中亮相,一场婚礼,仅 日用品的消费算下来就 达千元左右。婚宴在这 一时期初具规模,摆几桌 酒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 事了。
• 80年代,“三转一响”是 婚姻的必备基础。“三转 一响”就是指结婚时必须 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收音机,这些现在看来微 不足道的东西,当时可算 是高档商品了。那时所谓 婚礼,就是喜酒,就是定 下一个饭店,请亲朋好友 大吃一顿。那时候并没有 来喝喜酒一定得送礼的规 定,所以被通知喝喜酒的 人,都是真正的高兴,80 年代吃到一顿好吃的,还 是令人鼓舞的大事。
•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 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 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 程序上也由婚礼后拍照改为 婚礼前拍照,人数由集体合 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 影,进而发展为只有新郎和 新娘二人合影。而在40年代 的南京,也出现了“集体婚 礼”这一新潮的结婚方式。
1898年-1919年间中国婚俗的变化

1898年—1919年间中国婚俗的变化摘要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风东渐,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及婚姻家庭观念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对婚姻陋俗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直接引起了该时期国人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由古老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主要表现在:结婚、离婚自由的出现,婚姻法规和契约的颁行,结婚礼仪和服饰的改变,以及婚姻介绍方式的更新。
虽然这种变化在其践履过程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但它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变的继续和拓展,也是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关键词:清末民初,婚俗,变化The change of China’marriage customs from 1898 to 1919Abstract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with the west wind east, west of the social life style and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family has a huge impact o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marriage custom of deep at the same time, directly caused the american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romoted by the ancient Chinese feud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transformation.Mainly displays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freedom of marriage or divorce, enac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contract of marriage, marriage etiquette and the changes of clothing, and the way the marriage introduction of updates. Although the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its practice, because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 lack of universality, but it is in China's modern marriage customs rheologica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Before it is not only the reform period of qing dynasty "learning"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customs to continue and expand,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y fourth period marriage cultural change and the necessary links.Keywords: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marriage customs, change一、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着肆无忌惮的掠夺,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带来了西方社会的一些文明成果。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PPT课件

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长蔡元培、内政部 长薛笃弼,针对当时社会上“文明婚礼”新旧杂 博、不中不西、漫无标准的情况,拟定了《婚礼 草案》,呈国民政府审定后颁行。该草案的要旨 在于矫正奢侈,废除繁文缛节,破除迷信,提倡 简约质朴,并酌取可以保存之旧制,为文明结婚 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
第19页/共66页
金天翮在《女界 钟》里,从个性解放的 基本观念出发,宣传爱 情至上、婚姻自由,认 为“婚姻者,世界最神 圣最洁净的爱力之烧点 也”,主张实行一夫一 妻制的自由婚姻制度。
《女界钟》金天翮 1903
第20页/共66页
对旧式婚俗的揭露和批判,是民国时期婚姻 制度变革的一项主要内容。
进步人士对旧式婚俗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 个方面:一是揭露包办、买卖和强迫婚姻制度, 指出旧式婚姻有“六大通病”,即男女不想见、 父母专婚、早聘早婚、繁文缛节等;二是批判早 聘早婚恶俗,把早婚的害处归纳为损精神、伤身 体、荒学问、败道德、害国计、弱种族;三是抨 击所谓贞烈、出妻与一夫多妻制。
第6页/共66页
纳吉
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 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书有曰: “未卜时,恐有不吉,昏姻不定,故纳吉乃定 也。” 所以,只有 “ 纳吉 ” 仪式完成了,才 表明男女双方正式进入订婚阶段。 “ 纳吉 ” 是男女双方决定缔结婚姻的标志。
第7页/共66页
左上:男方遣 媒给女方的 《求婚帖》
第12页/共66页
以 “六礼” 作为核心内容的传 统婚姻礼俗,尽管程序僵化、繁琐, 并且耗费大量钱货,但其经过两千多 年的沉淀,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 文化之中,国人短期内难以完全抛弃。 因此,在民国时期旧式婚俗依然在广 大地区普遍流行,农村、山区、边远 城镇等思想保守地方,人们的婚嫁仪 式更是严格遵循传统的婚姻礼俗进行。
中国近代婚俗文化的变革

中国近代婚俗文化的变革[摘要]近代以来,随着民主自由观念的不断深入,现代思想观念不断突破传统婚俗文化的局限性,平等、自由的婚姻观开始形成。
通过对近代中国婚俗变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婚俗的变化直接折射出社会巨大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近代中国婚俗变化的结果,对中国社会的变化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婚姻自由;文明婚礼;贞节观念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封建婚姻文化开始逐步瓦解,自由文明的风气开始影响婚俗文化。
1近代中国婚姻观念的变革1.1婚姻自由成为法律条文近代中国婚俗文化的转折点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一致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的开放为各种西方文化的传入提供了捷径。
旧文化和新文化互相激烈碰撞,在交流中逐渐融合。
婚俗制度和婚俗文化更是不例外。
清末民初,一些旨在救亡图存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改造旧习俗的救国主张,而改造习俗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变革传统的婚姻陋俗,而倡导婚姻自由成为新婚俗的核心价值。
婚姻自由就是“盖以婚姻大事,不可不慎重之,而慎重之至,则非自男女自约自结不为功”,是指婚姻当事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在婚姻问题上所享有的充分自主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强制或干涉。
由于进步知识分子对婚姻陋俗进行了理性的批判,使一些觉悟者开始改变了传统的价值观,正是在这新婚姻观的导引下,社会上的婚姻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开始出现。
婚俗文化的新变革,开始注重将婚姻自由列入婚姻法规和婚姻契约。
民国四年,司法部附设的法律编查会,先后制定民法草案。
关于婚姻制度方面,民法草案亲属篇草案第三章有详细规定,如“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
这一草案虽未成为正式法典,但具有法律效力,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民国时期有些地区还专门制定婚礼草案和法规,作为人们婚姻生活中所遵守的准则。
民国初年成立的并受孙中山等人支持的“中华民国家庭改良会”,在其暂行草章第一章中“关于实行改革之条件”的九项内容里,就专门涉及婚姻陋俗的改造,即“婚姻自由,但非达法定年龄不得结婚”,“守义、守节、守贞听其自由,父母翁姑等不得强迫行之”。
我国近代婚俗变迁25页PPT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我国近代婚俗变迁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Leabharlann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