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之风骚传统
骚体诗的发展史
骚体诗的发展史骚体诗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学体裁之一,是屈原开创的。
相传屈原在流放期间,“闻渔父诵歌,见舞者咏舞,听稚子谣诗,睹学者唱言,思自伤之”,乃作《离骚》。
骚体诗是介于楚辞和汉赋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句式参差,灵活多变;形式复杂,大体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结构大多是总分或者并列结构。
最早的骚体诗集为《楚辞》,而后来出现的《九歌》、《九章》等也属于骚体诗。
其中著名的是战国时代楚国屈原的《离骚》,所以骚体诗又称为“骚”体诗。
与散文一样,骚体诗也有着丰富的语言艺术。
骚体诗长于铺陈和用典,通过叠字、重章、复沓等手法表达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骚体诗出现以后,影响深远。
曹丕说:“楚辞者,古诗之流也。
”刘勰说:“《骚》以自贵,非《风》《雅》之旨也。
”汉乐府、汉魏诗、建安风骨等都深受《楚辞》的影响。
以后,骚体诗成为唐代的主要诗体之一。
唐代诗人中的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等,都留下了不少骚体诗名篇。
同时,骚体诗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明清之际,出现了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小说,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不少具有近代意义的作品。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骚体诗曾被认为与“柔靡”、“萎弱”相连。
但自清代以来,骚体诗的地位逐渐被人们认可。
曹雪芹就极为推崇《楚辞》,《红楼梦》开篇即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这段话,既是对《楚辞》的推崇,又是对其他优秀作品的推崇,更是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推崇。
当然,古代骚体诗中不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之作,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春望》,苏轼的《前赤壁赋》,陆游的《书愤》等。
由于朝廷对骚体诗的提倡,加上《楚辞》本身具有的无穷魅力,骚体诗盛行起来。
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编选《金楼子》、《丽人赋》,至唐代则出现了《文选》、《文苑英华》等骚体诗选集。
中唐以后,随着《楚辞》学研究的兴起,宋代则出现了骚体诗词的专集。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诗歌文化呈现出各种繁荣的景象。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与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诗经》的研究内容摘要《诗经》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四言体为主的句式,重章迭句复沓的章法,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特色,筑成了一座文字的丰碑。
《诗经》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而深远。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诗经》研究出路何在,已成为学界关心的话题之一。
关键字:诗经思想研究语言特色第一部分前言谈一谈“风骚”“风”是《诗经》的精华,“骚”是《楚辞》最高成就的体现,“风骚”并称,既显示了我国先秦文学在思想精神、艺术表现上的最高成就,又标志着一种不同凡响的风神、情韵与才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先河,两者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巍然耸立的两座高峰。
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上古劳动诗歌→《诗经》→汉乐府民歌→建安文学→北朝民歌→盛唐杜甫→宋金王禹偁、元好问→元明清戏剧与小说:关汉卿、曹雪芹浪漫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上古神话→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汉代贾谊、曹植、阮籍→两晋左思、鲍照→南北朝《木兰诗》《神弦曲》→唐代李白、李贺、杜牧→宋代苏东波、辛弃疾→元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
《诗经》的流传过程▪1、先秦时期——研究的萌芽期。
▪2、汉学时期——经学的形成与极盛时期▪3、宋学时期——研究的变革时期。
▪4、清代——研究的振兴鼎盛期。
▪5、“五四”以来时期——研究的新时期。
我们的研究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诗经》的情感内容,二是浅析《诗经》爱情诗的价值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三是古典诗歌中的现代因素——《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第二部分《诗经》的情感内容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们发现,《诗经》中反映徭役的诗很多,这些诗的内容纷繁复杂,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现的感情却有共同性,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
周民族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而徭役破坏了安定的生活,迫使很多人远离家乡。
《诗》四家名词解释
《诗》四家名词解释1、风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2、政治美刺诗:是指《诗经》中由周朝贵族卿大夫所创作的,对统治阶级进行颂美赞誉和讽喻怨刺的诗歌。
如《假乐》、《板》等。
3、《九歌》:就是屈原汲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译成的一组风格清爽迷人的抒诗,共十一篇。
4、采诗说: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根据相关的记载,可以推断采诗制度是存在的。
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5、孔子删帖诗说道: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述,孔子将和古《诗》三千篇删至篇。
这种观点影响非常大,但是我们已经存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健全、传播和留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古颚编订者必须就是周朝的乐官。
6、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即四家诗。
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创始人是鲁人申培,特点是以诗训诂,将《诗》作为《礼》的说明;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特点是断章取义,割裂诗句作自己论文的脚注;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7、今文三家(三家诗):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在汉代公存有博士,沦为官学,故称“今文三家“或“三家诗”。
8、《毛诗传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毛诗传笺》,及集古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诗的《诗故训传》作注。
9、《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承继汉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集前代汉学之昌明,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策划Roadste《毛诗正义》70卷,就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低水平,在当时具备绝对的权威地位。
离骚
楚辞
『形式特点』
一、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长可短,以六言、七言为主 二、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
三、用韵不严格
四、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 照一般的说法,凡是诗句加有“兮”“些”语助词的作品,不分写作 时间先后,不论作品内容,以及作者是否楚国人,都称“骚体”。
楚辞的影响
何桀纣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 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 羌中道而改路。
思考下列问题: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2、如何才能实现此理想?诗中是怎样 阐发的? 3、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 重要的角色? 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 明了什么?
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 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 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 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 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 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 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 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 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 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 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 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 束全篇。
导入新课
“风骚”一词,泛指文学。 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 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 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 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 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总集。《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 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 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 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 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 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 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 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 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 成后来的粽子样。
《风骚之美:唐代文人的风雅生活与诗词创作》
风骚之美:唐代文人的风雅生活与诗词创作1. 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中,唐代被誉为文人辈出、诗词盛世的黄金时代。
唐代文人不仅以其才华横溢的创作能力著称于世,更是以其独特的风雅生活方式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篇文章将探讨唐代文人如何通过风雅生活来影响和推动他们的诗词创作,并展示了他们在这个时期所创造的灿烂艺术成就。
2. 风雅生活的定义2.1 风雅生活的概念风雅生活是指追求高尚、典雅、自由自在品味和享受美好事物的一种生活方式。
它强调对自然与艺术的敏感,注重审美体验,并通过社交与交流来营造一种优美、舒适、愉悦的生活氛围。
2.2 唐代文人对风雅生活的追求唐代文人非常注重他们自己以及其他文化精英对艺术和审美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他们致力于独立思考,尊重传统,个性表达与交流,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来体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 风雅生活对诗词创作的影响3.1 美学启迪和创作灵感唐代文人通过风雅生活中与自然、文化和艺术亲密接触,获得了丰富的美学启迪和创作灵感。
他们常常在山水田园中游荡、参观古迹、聆听音乐等活动中汲取养分,并将这些饱满的情感转化为丰富多彩的诗词作品。
3.2 社交与交流促进文学创造唐代文人注重社交与交流,经常组织或参加吟咏会、酒宴等文化聚会。
这些场合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相互启发和鼓励创作的机会,在互动与共享中推动了诗词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3.3 文人身份塑造与自我表达唐代文人以其在社会地位上居高不下,在官场、文坛以及社交圈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们通过诗词表现自己的个人情感、政治抱负和思想见解,塑造了独特的文人形象。
4. 唐代文人的风雅生活方式4.1 居士生活与隐逸境界唐代文人倾向于过“居士”般的生活,追求自由自在、超脱尘世的隐逸境界。
他们选择远离喧嚣繁华之地,往山水间建造书斋或草堂,享受清幽宁静的环境,并以此为基地进行作品创作。
4.2 文物收藏与艺术鉴赏唐代文人对于艺术品和文物有着巨大的兴趣和关注。
他们收集各类古籍、字画等文物,并以此为素材进行艺术鉴赏与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之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经楚辞部分1、风骚传统[诗骚传统]:“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
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风骚”传统。
2、风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
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对公卿献诗制度的记载。
他们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刺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4、采诗说:采诗说也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
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
《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靠乐官采集而来。
5、制诗说:宗庙祭祀和燕享等仪式中的乐歌,应是乐官、或巫、史奉命创制的。
6、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
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7、四家诗:所谓的四家诗指的是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
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
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
毛诗晚出,创始人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是四家诗中唯一的古文经学。
8、今文三家(三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
论诗五首·其二_赵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论诗·其二_赵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论诗五首·其二_赵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清代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注释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才人:有才情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风骚”注解风骚: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
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
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
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
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
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高中阅读)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
“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
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内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
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
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
“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解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倡导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
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
忠信诚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
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延续而代代相传。
《诗》《骚》在被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中,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被逐步地发掘出来。
随着历代文人的讽诵,儒家的思想也代代相传。
论诗·其二_赵翼_原文及赏析
论诗·其二_赵翼_原文及赏析论诗五首·其二_赵翼_原文及赏析论诗五首·其二作者:赵翼原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赏析风骚: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
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
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
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
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
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的“诗史”作品、中唐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的诗歌等。
元代的杂剧、清代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积极浪漫主义的原则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
诗人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这表现在《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
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一) 《诗经》与楚辞
三、简述《诗经》在周汉时代的应用与流传
P22-23《诗经》在周代的应用与流传:周人主要运用《诗经》于典礼、 讽谏、赋诗、言语。周人在重大的典礼上都要演奏诗乐,其用诗于不同的 典礼,形成了不同的曲调与风格,直接影响了风、雅、颂的分类;讽谏是 周人诗歌创作与运用的重要目的,是“诗言志”观念的主要内容,献诗陈 志、赋诗言志、言语引诗等现象都是“主文谲谏”传统的具体体现;由于 《诗经》本身内容丰富深刻、语言精辟优美,且入韵入乐,便于记诵,所 以流传广泛。 P24《诗经》在汉代的应用与流传:两汉,经学正式形成,《诗经》的 主要应用是经生注诗。经生用它来发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来“经夫妇, 成孝德,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即用它来修身养性,治国经邦。汉 代传《诗》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在汉 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今文三家”或“三家诗”;毛诗晚出, 属古文经学。东汉末年兼通今古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研究 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主要为毛氏《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 衰败。
一、“风”、“骚”指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哪两部 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将其并称的意义是什 么?
P1 “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 《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各以其自己的思想,卓越的 艺术成就和鲜明的特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 范。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后 世诗人,一般说来,或主要接受了《诗经》的影响, 或主要接受了《楚辞》的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 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因此而 发展、形成的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 上,就称为“诗”、“骚”传统,亦称为“风”、 “骚” 传统。
二、“风”诗传统是指什么?富于现实主 义精神的作品一般具有哪些特征?
“风骚”还是“艳情”--论李商隐无题诗多维解读成因
李商隐绮艳题材的无题诗往往汇具体与普遍 为一体,融形象与抽象为一炉,集叙事与抒情为一 身,这是造成李商隐无题诗“风骚”还是“艳情”争 议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构成李商隐无题诗 美学特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无题》(昨夜星 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 听 鼓 应 官 去,走 马 兰 台 类 转
运用,并将其缀合成为李商隐个人的艳情史。之 所以产生这样的分歧,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李商隐 无题诗文本本身的特点,尤其是在绮艳题材的无 题诗中,“风骚”还是“艳情”的争议愈演愈烈。其 实,这恰是李商隐无题诗不同于传统准无题诗之 所在。本文拟就李商隐无题诗的美学特质进行探 究,分析李商隐绮艳题材无题诗的新变,剖析其多 维解读成因。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美学特质;叙事;抒情;心灵书写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20)01-0106-07
0 引 言
“风骚”与“艳情”是古代文论中常用的两个 术语,代表了两种泾渭分明的诗歌传统、两种截然 不同的审美趣味。然而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诗中,“风骚”还是“艳情”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1]22,元好问 一语道破了玉溪生诗的朦胧特质,同时隐含了读 者必然会 为 其 作 出 多 种 “郑 笺 ”的 反 应。 在 一 千 余载的接受史中,读者对无题诗大略有两种读法。 “一种基 本 上 是 就 诗 论 诗,一 种 是 将 这 些 无 题 诗 和其他许多有关的诗联系起来,加上自己的想象, 然后对它们作出小说化的阐发。”[2]71前者虽能够 紧扣题面,避免穿凿附会,却难免沦于窠臼,或失 于肤浅;后者启用联想、考据本事,虽能够独备一 说,却总会陷入索隐猜谜。当两种解释方式聚焦 于同一首无 题 诗 时,便 见 仁 见 智,怅 叹 “一 篇 《锦 瑟》解人 难 ”[1]24。 实 际 上,这 两 种 阐 释 方 式 分 歧 的核心在于李商隐的无题诗究竟有没有比兴寄 托。显而易见,后者否定了无题诗中比兴寄托的
“风骚”一词,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
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 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 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 《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 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 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第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忽奔走(bēnzǒu)以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急匆匆,我为王朝的复兴前后奔波,希望跟上前 代明王的脚印。君主啊,你不能体察我的一片衷 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大发雷霆。我明明知道 直谏忠会招灾惹祸,但我怎么能看着祖国沉论! 我敢手指苍天让它给我作征,我对你完全是一片 忠心!想过去,你与我披肝沥胆(pī gān lì dǎn),定下约言, 可后来,你却另作打算,不记前情。我和你分别 并不感到难堪,伤心的是你的为人太不守信!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四页。
夏桀经常违背正道,终于落得个亡国丧身。殷纣把自己 的忠良剁成肉酱,他的王位因此颠陨!成汤和大禹都严 明而又谨慎,周文武都任法而讲仁。他们都凭德才选用 贤臣,遵守绳墨而不差毫分。皇天啊!光明正大不存偏 私偏爱,看见有德的人就设法让他成为辅弼之臣。只有 那德行高迈的圣人贤哲,方才让他享有天子那样的尊称! 回顾前王而又观省后代,再仔细考察天下的民情。不曾 有过不义的人可以重用,不曾有过不善的事可以推行。 即使死神已经向我步步逼近,回想起初衷我也毫无悔恨。 怎能将方榫塞进圆孔啊,古代的贤者正因此而碎骨粉身! 我泣不成声啊满心悲伤,哀叹自己是这样生不逢辰。拔 一把柔软(róuruǎn)的蕙草揩拭眼泪,眼泪涟涟沾湿了我的衣 襟 。”
》《诗》、《骚传统
第一章《诗》、《骚》传统学习提示:《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影响甚大。
本章重点学习三个问题:《诗经》及其“六义”;屈原的人格力量与楚辞的诗学精神;《诗经》与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不只体现在文本层面或者说技巧层面,更主要的是确立了中国文学的精神传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追溯它的源头,我们自然会想到《诗经》与楚辞。
它们在中国古典文学殿堂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对中国的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学独具民族特色的诗骚传统。
第一节《诗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代表了国家意识形态,甚至被当作“谏书”。
但是《诗经》又是诗,具有诗体文学的艺术特征,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关注现实人生的文学传统。
一、《诗经》的结集与流传《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
因为它收录305篇诗歌,故又称“诗三百”。
《诗经》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域大体包括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即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湖北的一部分。
《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
《诗经》在先秦时期是音乐作品,所有的诗篇都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所以《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都说《诗经》可以入乐,是用来演唱的。
在《诗经》中,风是各邦国音乐,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歌。
《诗经》中作品的收集,历史上有“采诗”说和“献诗”说两种。
关于“采诗”说,见诸文献记载最早的当为《左传》。
《左传·襄公十四年》引《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
但是,当权者靳尚 和怀王的宠姬郑袖 受了秦国使者张仪 的贿赂,阻止怀王 接受屈原的正确意 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 去做了三年的俘虏, 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 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 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 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 途已经无望,毅然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 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 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理想虽然 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的爱国主 义者和伟大的诗人却赢得了人 民的普遍同情和尊敬。每年的 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 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 用来纪念屈原的。
《国魂-屈原》
简介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 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思想家、政治家。他出身贵 族,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 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 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 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 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 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 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 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 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中 (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 (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 (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 (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 ②不复与(之)言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宾语)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 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 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 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 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 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风骚”一词,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
那些个党人争着贪利夺权,孜孜以求地追逐着功名利禄。 他们都猜忌着别人而原谅自己,彼此间勾心斗角,相互 嫉妒。像他们那样竭尽全力去争权夺利,实在不是我内 心所要追求的东西。我觉得自己的老境将要渐渐到来, 只担心美好的名声来不及树立。清晨,我吮吸着木兰花 上的坠露,傍晚,我餐食着菊花瓣上的蓓蕾。只要内心 是真正的美好而又精纯,我就是长久地面黄肌瘦又有何 可悲?我用木兰的根须把白芷拴上,再穿上带着露珠的 薜荔。我用菌桂的嫩枝连缀起蕙草,再绞起胡绳的一串 串花蕊。我是如此虔诚地效法古代的圣贤,绝非一般世 俗(shìsú)之徒的穿戴。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 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哦!女媭她唠唠叨叨一声声把我指责,她说: “因过于刚直而惹祸遭灾(zāo zāi),到头来惨死在羽 山你难道一无所闻。你为什么要时进忠言而又 爱好修身,独具这美好的一片冰心?满屋子已 经堆满了恶花秽草,唯独你不愿佩戴实在太天 真。众人不可能挨家挨户去一一说明,又有谁 会体察咱们的内心?世人都在互相吹捧结党营 私,你为什么连我的话半句都不愿听?”
第四页,共四十四页。
屈原 被贬离开 (qū yuán) 国都
但是由于(yóuyú)在内政外交 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 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 于(yóuyú)上官大夫等人的嫉 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 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 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 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 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 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 治理想。
第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忽奔走(bēnzǒu)以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婚恋诗
(一)代表 相恋与欢会:《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 《郑风·野有蔓草》等。
追慕与苦思:《周南·关雎》、《秦风·蒹葭》、 《陈风·月出》 、《郑风·子衿》等。 爱的受阻:《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 婚嫁:《周南·桃夭》、《召南·摽有梅》等。 弃妇:《邶风·谷风》、《卫风·氓》等。
(三)内容
《生民》:讲述后稷诞生的神奇及他对农业的贡献。
《公刘》:歌颂周远祖公刘率部落从邰迁豳之事。 《绵》:写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其部落从豳迁岐山
的过程,这是周部落再次创建国家。
《皇矣》:记周文王伐崇、伐密的战争事迹。
《大明》:记载的是周武王牧野伐商的战绩。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 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 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 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 訏,厥声载路。
(三)《诗经》的时代: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 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四)《诗经》产生的地域: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即黄河、长江、 汉水、渭水流域。
(五)《诗经》的作者: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 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二)代表作讲析 卫风· 伯兮(节选) 伯兮朅(qiè)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shū),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中国古代诗歌专题
第一讲 “风”“骚”传统
“风”“骚”传统 —我国诗歌的两大优良传统
“风”指《国风》代表《诗经》 现实主义传统 “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浪漫主义传统
“风”诗传统—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风雅精神
首先,《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 优良传统。 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 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 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
方玉润《诗经原始》云: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 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 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 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 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 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三、征役诗
(一)代表作品 颂记战功:《大雅》之《江汉》、《常武》,《小 雅· 六月》 叙写军威:《小雅· 采芑》 尚勇乐战:《秦风》之《小戎》、《无衣》 征夫厌战:《豳风· 东山》、《小雅· 采薇》、《唐 风· 鸨羽》 思妇闺怨:《王风· 君子于役》、《卫风· 伯兮》。
(二)婚恋诗内容讲析
爱情题材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邶风· 击鼓
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 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 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苍苍,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 从之,宛在水中沚。
结论:
《论语·子罕》: “吾自卫反鲁,然 后乐正,雅颂各得 其所。”
三、《诗经》的分类
风 15国风共160篇。风即音乐曲调,是 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雅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雅: 正,是宫廷正乐,用于典礼。 颂 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 篇,是宗庙祭祀时唱的赞歌。
“诗”最初都是乐歌, 只是由于古乐失传, 后人已无法了解风、 雅、颂各自在音乐上 的特色了。
比兴传统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 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以至形成了我国 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风”诗传统对 后世文学的影响
两汉乐府民歌 现实主义诗歌的第二座里程碑。 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 和北朝民歌 建安风骨 唐诗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新乐府运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 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宋以后的诗歌和元明清戏剧、小说。 宋代 金元好问 关汉卿的杂剧 曹雪芹《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 “泰山极顶”。
韩诗 毛诗
韩婴 毛亨 毛苌
燕 鲁 赵
今文 古文
亡于北宋 流传至今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1 二、农事诗 1 三、征役诗 3 四、婚恋诗 10 五、怨刺诗 2 六、燕飨诗 1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一)代表: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 《皇矣》、《大明》。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 史,是一组周民族的史诗。 (二)保存: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将仲子3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求求你小二哥呀, 别向我家后园跳呀, 别弄折了檀树条呀。 树倒不算什么, 人家见了要耻笑呀。 小二哥,不是不肯和你好呀, 闲言闲语受不了呀。
五、怨刺诗
(一)代表作 刺贪刺虐 刺昏刺暴,怨苦怨劳,怨不公不 均。如:《大雅》之《民劳》、《桑柔》、 《瞻卬》,《小雅》之《节南山》、《正 月》、《十月之交》等。 刺乱刺淫:《国风》中之《邶风· 新台》、 《魏风· 伐檀》、《魏风· 硕鼠》、《陈风· 株 林》等。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
百五篇。(东汉王充《论衡·正说》)
删诗说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 确,理由如下:
一、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 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 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 二、孔子曾骂过“郑卫之声淫”,“恶郑 声之 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 《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
(二)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公卿列
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师箴,瞍赋,矇诵” (《国语·召公谏弭谤》)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三)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
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郑风· 溱洧 溱(zhen)与洧(wei),方涣涣兮。士与女, 方秉蕳(jian,兰)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cu,去) 。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xun确实)訏(xu广阔)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这种自由恋爱的情景,在《诗经》中有一特色,有相当的部分,与“社”有关:通 过“社”的描绘:每年开春让适龄青年在一定的地点聚会,利用唱歌、跳舞等多种 形式选择配偶。节日的盛会一般在水滨、社前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所谓“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 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 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人释赋、比、兴
朱熹《诗集传》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也。”
《子衿》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有矜持的思念(女子的思维的礼教化)
将仲子 将仲子 将仲子兮, 无逾我里, 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 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
六· 燕飨诗
(一)代表作: 如《小雅》之《鹿鸣》、《常棣》、《宾 之初筵》等; 《大雅·行苇》、《鲁颂·有駜》通常也被 认为是宴饮之诗。
小雅·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 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 好我,示我周行。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 就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 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 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直接坦率,真实 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 恨、痛苦和希望。
魏 晋 唐 南北 朝 漫 主 义
宋 苏轼
明 清
楚 辞
曹植
李 白
李 贺 辛弃疾
第一章 诗 经
第一节《诗经》概述、 《诗经》的编集、分类与流传
一、《诗经》概述
(一)《诗经》的性质: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 集。
(二)《诗经》的名称和篇目:原名《诗》, 或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另有6篇笙诗, 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 这 6篇笙诗为:《南陔》、《白华》、《华 黍》、《由庚》、《崇丘》、《由仪》。
二、《诗经》的编集
(一)采诗说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 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 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 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赋———叙述白描法 郑风· 溱洧
溱(zhen)与洧(wei),方涣涣兮。士与女,
方秉蕳(jian4,兰)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cu,去) 。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xun确实)訏(xu广阔)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比”——比喻象征法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 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 硕人》)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邶风· 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