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杀人案_犯罪心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特大系列杀人案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分析

特大系列杀人案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分析

系列杀人案的心理特征一、居住范围和身份特征心理学认为,行为主体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总是倾向于采取那些路径最短、能量消耗最少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最小努力原则”心理学中,有一个“最小努力原则”。

这条原则在极大范围内阐述了除去许多其他因素影响之外的人们心理以及行为的选择,在研究犯罪过程中,“最小努力原则”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

心理对距离的感知结果,对于人的行为的最终抉择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个人对于距离的感知受以下条件制约: 一是终点与起点有相似的吸引力; 二是间隔点障碍的数量; 三是对路线的熟悉程度; 四是事实上的实际距离; 五是路线的吸引力。

系列强奸犯罪行为人所能选择的距离一定是以上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心理地图,是指个体在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中,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归纳。

在大脑中形成的对熟悉环境的认知心像。

它代表着个体有关空间心像的主观性,虽然由于个体成长背景、社会阶层与地位,以及生活环境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印象也各有不同,但大多数人的心理地图是十分接近的。

心理地图的成因,有五个基本因素: 路径、边缘地界、街区、繁华点和地理标示。

心理地图提供了一个人潜在活动空间的最远范围,个体大部分的有意行为都会在这个行为空间里进行。

在个人的心理地图中,由于不熟悉或因其区域令人不快而使自己熟悉的区域呈现出不连续的特点,而且行为空间的结构也变得日趋线形化。

由于日常生活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犯罪行为人的行为仍然不会超出他们的日常经验、习惯以及对外界的理解和认识,就像一个人去买东西一样,犯罪行为人也会选择那些最方便的地方去作案,而且最终的归属地就是他们的家或工作地点或较靠近朋友的地方。

人们的行动除了受限于物理的自然限制,如河流、海洋、湖泊、峡谷和各级公路等以外,心理的界线同样影响人的行为,如具有较低社会地位的犯罪行为人可能避免去一个富人聚集地区。

研究表明,系列强奸犯罪地点在空间上也是有模式的。

其作案地点的数据呈现出明显的聚集特点以及距离消退现象。

对系列杀人抢劫案犯罪人格的分析

对系列杀人抢劫案犯罪人格的分析

对系列杀人抢劫案犯罪人格的分析【摘要】论文对系列杀人抢劫案件中案犯犯罪人格的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犯罪人格具有认知的反社会性、情感的扭曲性、犯罪意志的顽固性、对惩罚的耐受性、对教育改造的排斥性等特征。

犯罪人格形成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对压力和挫折的畸形反应。

【关键词】犯罪人格特征形成原因犯罪人格(Criminnal Personality)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受后天消极环境和不当教育的影响,在早年就开始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返回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而以各种犯罪为生,并在犯罪生涯中逐渐形成的以反社会为特征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犯罪的性格、嗜好、习惯、观念、态度,并且出现的与犯罪相适应的情感反应等的总和。

出现犯罪人格必须有这样的前提:其一,基本社会化有断裂、丧失和混乱;其二,有从小至大的违法犯罪经历;其三,有过不止一次的刑事处罚经历。

犯罪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独特的生理因素,以及消极环境影响和不当教育所导致的心理因素,造成人格社会化的严重缺陷,以致不能适应各种社会关系,一旦遭遇各种压力和挫折,易导致反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一、犯罪人格的特征(一)认知的反社会性。

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

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具有犯罪人格的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已经形成的各种错误观念、思维定势的影响,以偏概全,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代替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对社会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

如果个体对现实主流的社会规范(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势必导致行为的偏差可能性,只要遇到时机,就极有可能产生犯罪行为。

如同思想决定行为一样,认知的反社会性产生行为的反社会。

这种认知的反社会性主要表现为:1、对主流的社会规范不认可,在系列杀人抢劫案件中表现为对社会财产分配的极度不满,因为案犯多数属于社会分配体系中的弱势群体;2、对社会采取敌视、轻视、蔑视态度,没有社会责任心;3、视法律为儿戏,肆意挑战法律权威;4、作案后没有被及时抓获的所谓“成功”强化了侥幸心理,逐渐固化为犯罪人格,犯罪人格又反过来成为连续作案的强大内在心理动力。

黄勇杀人案犯罪心理学分析(精品资料)

黄勇杀人案犯罪心理学分析(精品资料)

4.250×80积的末尾有( ) 个0,594÷8商是( )位数。
5.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25平方分米,周长是2米。
6.80800080这个数读作 ( )。
一亿四千零四十万九千五百写作 ( )。
7. 24时表示今夜( 凌晨(
)或明日
)。
8.请说出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从哪个 位置看到的。
4 安居工程要为432户居民解决住 房问题。如果每栋楼有2个单元, 每个单元有24户。一共需要盖多 少栋这样的楼?(7分)
5 商店里有三种笔记本,价格如 下
类别
A B C
价格
5.40元 4.90元 4.70元
哪种最便宜?哪种最贵?它们之 间相差多少元?(7分)
B.3倍
C.4倍
5.一个农业展览馆每上午8时开 馆,下午5时闭馆。每天展览 ( )小时。
A.9
B.13
C.8
6.把6厘米长的线段,向两端无 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 )。
A.射线
B.直线 段
C.线
7.过A点能画( )条直线l的 垂线。

l
A.无数
B.三条 条
C.一
8.组成一个角的两条边是 ( )
A.射线
B.线段 线
C.直
9.□28÷28,要使商为两位数, □里可填( )。
A.比2大的数 B.任何数 C.比3小的数
10.将84700000000改写成以 “亿”为单位的数,是( )
A.850亿 B.0亿 C.847亿
三. 计算题。
1.口算题。(每题1分,共10 分。)
4.2 + 0.5 = 5.6 - 3.2 = 10 + 0.45 =

( )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1. 引言1.1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通过分析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种罪行的发生原因,并探讨如何从心理层面进行有效预防和干预。

本文将从个体心理学概述、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定义与特征、心理因素分析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剖析这一类型犯罪行为的心理成因。

最终,我们将探讨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预防措施,并得出结论: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心理成因研究对于犯罪预防和心理辅导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个体心理学概述个体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在心理方面的特征、过程和发展规律。

个体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揭示个体在面对外界环境、社会关系和自身情绪等方面的心理变化及其规律。

在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分析中,个体心理学起着关键性作用。

个体心理学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个体心理特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情感状态、行为模式等,从而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表现。

个体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揭示犯罪者的心理机制,还可以为相关的犯罪预防和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在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中,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可以有效地制定预防措施,降低犯罪的发生率,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犯罪预防和心理辅导具有重要意义。

2.2 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定义与特征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指的是连续发生多起性质相近的杀人案件,并且作案者多为长期以来具有性变态倾向的人。

这类犯罪的特征包括作案动机不明确、手段残忍、作案手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等。

作案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控制欲、暴力倾向和对受害者的性虐待欲望。

他们通常会选择弱势群体或者无力抗拒的对象作为受害者,然后以各种方式对他们实施暴力行为。

为练“杀人技术”,两年杀了17人

为练“杀人技术”,两年杀了17人

为练“杀人技术”,两年杀了17人源:吐温导语:“我已经完全掌握了杀人技术,但是腻了,不想再杀人了。

那时,思想忽然开始转变。

为练杀人技术,杀了那么多人,想去自首,但没有勇气,不敢面对现实。

就想办法,想利用一个人去报案,可能会好点。

”——黄勇自述他,两年杀了17人。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因为什么样的“理想”,使得他变成一个杀人如麻的凶手?黄勇出生于1974年11月18日,平舆县是河南驻马店平舆县玉皇庙乡曾庄村村民,在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

他的出生使得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拮据,所以从小他就觉得自己有点儿多余。

他喜欢画画,并且在这上面颇有天赋。

农村里很多人家都会养鸡,为了使得自己家的鸡不和别人家的混淆,黄勇就给自家的小鸡涂上斑斓的色彩。

十二三岁的时候碰巧赶上镇上的庙会,跟着朋友去赶热闹的黄勇那时并不知道,就是这场庙会上的一部电影把他推向了一条不归路。

不该实现的愿望正在他心中逐渐形成。

后来每次和人谈起理想,他总会想到那部电影,隐隐约约记得叫《自由人》,疯狂的念头折磨着黄勇稚嫩的内心。

他想成为一名杀手。

没有什么别的原因,他只是觉得成为一名杀手很酷。

他很内向,不怎么爱和人交流,自然不会和人交流心中的想法,两个哥哥又都在外打工,能够见面的时间本就很短。

他的这个理想并没有因为时间而磨灭,反而在心里愈演愈烈。

长大以后黄勇仍旧喜欢画画,然而这不仅是个烧钱的兴趣,还不能以此谋生,这让黄勇产生了很强烈的挫败感。

黄勇中学毕业以后,去了一家电子技术学校读书。

在这之后几年,黄勇过着平淡的生活,这种平淡和他的理想,似乎背道而驰。

黄勇在歌舞厅当过音响师,也在建筑工地上干过苦力,但更多时候都在家务农,偶尔去帮在新疆打工的父母打打下手。

直到2001年的夏天,黄勇的父母兄弟到平舆县城帮人养猪,就黄勇一个人在家。

多年前那颗理想的种子开始萌芽——杀人!秋季的一天,百无聊赖的黄勇突然看见家里的轧面条机支架,就躺在上面试一试,刚好够一个人的空间,黄勇心中一喜,这是很好的作案工具啊。

黄勇杀人案犯罪心理学分析

黄勇杀人案犯罪心理学分析

A、从小扮演杀手的欲望就十分强烈 B、长期沉湎电子游戏
• 对于犯罪正是由于年少时候,模仿和学习 的不良模式以沉湎网络的不良行为内容最 终导致了错误的活动内容,将自己幻想为 可以杀人不眨眼的酷帅杀手。最终变成了 连环杀人狂魔。
犯罪心理因素
• 一、罪犯的性格过分得内向 • 二、自控系统的缺失
黄勇当过歌舞厅音响师 、建筑工 , 到过新疆 打过工、拾过棉花 ,此后一直在家务农 。他虽 然做过很多工作但是一事无成,没有突出成 就,也没有很多知心朋友,长期独居,为排 解寂寞长期流连于歌舞厅或者虚拟的网络世 界。最终导致了性格的内向。(不良的性格 倾向)
社会环境
• 黄勇的作案总是在他居住的乡村,而该乡 村较偏僻。
• 黄勇的乡村,执法机关也没有认真履行义 务。
尾声
最后罪犯黄勇在准备杀害第十八个罪犯的时 候却忽然心软了。他想放回他。等人在抓走 他。并且顺便把那些以前杀死的人尸骨带走。 他陷入了内心的疲倦和恐慌。 我在我的观点认为……
贪嗔痴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 嗔的反应。
在异常生物学方面,黄勇的智商显然高于文化 背景差不多的同龄人。
在精神类型方面,黄勇倾向于变态、偏执、妄 想型。
客观环境
• 一、居住环境 • 二、社会环境
• 居住环境
• 罪犯的家人长期外出打工,他在家务农或 也外出打工,他三十岁了还没有女朋友也 没有交到要好朋友,所以他的“长期独居” 这一个客观条件为他提供可能实施犯罪的 现场条件。并且其居住的房子又旧又破很 难引起他人注意。
• 在黄勇的供述中他说,在杀第一个人以后, 他自己感到了内心一点满足感,但又觉得 不够过瘾……所以他控制不住自己,所以他 忍不住杀了一个又一个。(自控系统缺失)

犯罪学——答案

犯罪学——答案

犯罪学试题一、简答1.简述犯罪黑数及形成原因犯罪黑数,又称犯罪暗数或刑事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犯罪黑数的主要原因:①立案不实,警方不破不立、隐瞒不立、立而不统、立案不准等。

②受害不报,被害单位、群体和个人,因担心名誉受损、害怕遭到报复、不信任警方等种种原因没有投诉,不愿或不敢报案。

③犯罪知情人因为害怕打击报复,顾及连带责任而持与己无关、消极观望等不作为心态不报案。

④犯罪行为人为逃避刑罚制裁,隐姓埋名,流窜作案,制造现场假象嫁祸于人,以对抗警方打击,抵赖受害人、知情人的检举、控告等。

2.简述促成犯罪发生的主体因素一、心理学因素1、本能因素2、人格因素3、感情因素4、智力因素5、能力因素6、认知发展因素7、社会适应不良因素8、精神疾病二、心理学因素1、年龄因素2、性别因素3、体型因素4、遗传因素5、神经生理学因素6、生物化学因素3.菲利的“犯罪饱和法则”是在正常情况下,犯罪现象的总量以及增减幅度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的规律。

犯罪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自然犯罪还是法定犯罪,其总量都是继续增长的,但各年度之间有升有降,呈波动式变化,这些变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会累积成为一系列真正的犯罪浪潮。

4.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P344)1、法制原则2、人道主义原则3、调动公众参与原则4、具体化原则5、统筹协调原则6、科学化原则7、动态性原则5.简述犯罪现象的3个层次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是三阶层递进式。

其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组成。

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属于违法之外,行为人亦必须负有责任。

该理论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首先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某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要件该当性就是构成要件符合性)。

如果符合,再判断该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

通常来说,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就是具有违法性的行为。

但有时也有例外,例如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就是不具有违法性的行为。

黄勇案引发的一些思考

黄勇案引发的一些思考

2011级在职法硕张阳阳20113011黄勇案引发的思考——分析河南平舆“11·12”特大杀人案案情简介:黄勇杀人案,又称河南平舆“11·12”特大杀人案,是指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期间,发生在河南省平舆县一起恶性连环杀人案件。

黄勇(1974年11月18日至2003年12月26日),男,该案被告,河南省平舆县人[1]。

2001年,黄勇将轧面条机机架改装成杀人机械,取名为“智能木马”[2]。

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黄勇先后从网吧、录像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以资助上学、提高学习成绩、外出游玩和介绍工作为诱饵将青少年骗到自己家中,以其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经过“智能木马”测试为由将其绑在木马上,或先把其用酒灌醉,然后用布条勒死。

至案发时,黄勇总计杀死无辜青少年17人,轻伤1人[2]。

2003年11月,黄勇放弃杀害最后一名被害人张某,释放其回家[3],并写好遗书[4],后者随即报警。

2003年11月12日,因涉嫌故意杀人犯罪,黄勇被刑事拘留,同年11月22日被逮捕[2]。

2003年11月26日,驻马店市公安局、平舆县公安局联合侦查终结,以黄勇涉嫌故意杀人罪,向驻马店市人民检察院移交起诉[5]。

起诉书中声称“被告人黄勇自小受反映暴力题材影视剧影响,梦想成为一名杀手。

2001年夏,被告人黄勇将家中面条机架改装为杀人器械,取名为‘智能木马’。

精心策划后,决定向出入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的男性青少年下手,实施杀人计划,实现自已的杀人梦想。

”[5]2003年11月28日,驻马店市人民检察院起诉至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2]。

12月9日,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河南省平舆县公开审判该案,并当庭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黄勇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

对黄勇具有自首情节的辩护主张,法庭经审理后驳回[6]。

庭审过程中,本案17名受害者的家属表示放弃全部经济赔偿,只求严惩凶手[7],约有两千余名群众旁听了该案[2][8]。

犯罪心理学教授的马加爵心理报告:不是因为贫穷(法律)

犯罪心理学教授的马加爵心理报告:不是因为贫穷(法律)

犯罪心理学教授的马加爵心理报告:不是因为贫穷(法律)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

前不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李玫瑾教授认为,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

如果以这种归因解释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很容易以“一般的社会理由”遮掩“个性中的问题”,进而误导人们对于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断。

她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同时,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式与手段,又与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

近日,记者对李玫瑾教授(以下简称李)进行了采访。

“我认为,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记者:马加爵案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你为什么最近才去云南进行调查?李:上次一家媒体采访时我还在抱怨,这样的案子我们学者接触不上,因为我也只能看到媒体的有关报道。

心理分析研究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接触完整的东西,就不可能做到客观真实。

公安部有关业务局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

最初我对马加爵的犯罪动机也有错误的判断,也把他归到穷人的自卑上,即由自卑的敏感引发的。

但是当我知道他杀害的四个同学当中有三个是和他一样的贫困生后,我就觉得用贫困为理由解释不通。

如果他杀害的不是贫困生,可能他平时就有对富人的这样一个情结,但是他显然没有。

记者:你在云南见到马加爵了吗?李:我遗憾的是没有见到他,问卷是别的同志帮我问的。

马加爵现在情绪反应非常强烈,带马加爵到学校指认现场,他浑身颤抖,不敢看。

指认现场回来不吃不喝,他现在是但求速死来解脱。

记者: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生命?李:我认为他现在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开始有情感反应,知道恐惧了。

若水谈教育之六(从震惊全国的特大系列杀人案,看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若水谈教育之六(从震惊全国的特大系列杀人案,看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我上高二那年,我们县城破获了一起特大系列杀人案,杀人凶手黄勇在两年时间内,先后作案16次,杀害17名青少年。

这起案件震惊了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因为这起案件,我们县公安局局长、教体局局长、文化局局长以及我们学校校长全部都被免职。

我们在学校听说之后,都感到很害怕,都不敢再出校门。

很多爱上网吧玩游戏的同学,都不敢去网吧了。

那段时间,整个县城都很恐慌。

谁都想不到,那两年失踪的17个孩子,竟然全都是被黄勇一个人所杀害。

当时,我们对于具体案情并不了解,只是听到一些传闻,就觉得这个人太邪恶、太可怕了,完全没有人性。

多年过去以后,当我在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时候,我再度遇到这个案子。

我查找了很多资料,想要去了解黄勇的犯罪心理。

在研究过程中,我越了解,越觉得黄勇其实也很可怜,他自己也是受害者。

如果他的父母懂得家庭教育,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他就不会走上这条路;如果黄勇上学的时候能够遇到一个优秀的老师,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也不至于走上这条路。

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他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走向了违法犯罪的深渊。

其实,在我们当今这个社会上,像黄勇一样心理不健康的青少年不在少数,只是程度可能没有那么深,或者还只是心理问题,没有发展到行为问题。

但是,如果家长、老师没有去关注到这些问题青少年的心理,任其自由发展,很可能也会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或者选择自残、自杀。

只有心理健康阳光,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因此,今天,我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黄勇杀人案,希望能够给众多问题青少年的家长一些启发,避免悲剧再度上演。

黄勇27岁开始杀人,到29岁,两年时间,一共杀害17名青少年。

2001年9月份,黄勇以回家玩游戏为名,将在平舆县电影院录像厅认识的学生路XX(男,15岁,平舆县人),骗到家中,以要想得到钱,须过”智能木马”测试关为由,将路XX捆绑在”智能木马”上,用白布条将其勒死,分尸埋在后院内,将衣服全部焚烧。

2002年夏,黄勇以找工作为名,将在平舆县镇中对面游戏厅内认识的无业人员王XX(男,17岁,平舆县人),骗至家中,以想得到工作,须过”智能木马”测试关为由,将王XX捆绑到”智能木马”上,用白布条将其勒死,分尸埋在后院内,后将衣服全部焚烧。

马加爵案例分析

马加爵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姓名:王钊专业年级:10级环境工程学号:2010011011马加爵犯罪心理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的动机似乎很“简单”,只因为一句话。

案发前几天的某一天,马加爵与邵瑞杰等人玩扑克时,邵瑞杰怀疑马加爵作弊,两人便争论起来,最后邵瑞杰十分生气地说:“你连打扑克都玩假,你为人也太差了,怪不得龚博生日都不请你……”虽然这样的评价马加爵已不是第一次听到,但同样的话出自邵瑞杰的口这使马加爵格外生气。

马加爵与邵瑞杰是老乡,同窗同寝四年,马加爵一直十分看重这个好朋友,没想到他竟会这样评价自己,而且另一个好朋友龚博也是这样看自己,这让马加爵无法接受。

于是,马加爵动了杀人的念头。

经过经心策划,马加爵分别在3天的时间里将4名同窗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工锤砸死。

无论什么样的犯罪,一定有犯罪动机,所谓无缘无故的犯罪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么马加爵的杀人动机真的只是因为一句话?为什么因为一句玩笑时的话,就要铤而走险,用年轻的生命作赌注么?本案例中马加爵采取残忍的杀人手段,将4名同学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杀死。

而据其交代,杀死同学的起因竟然只是因为打牌时吵架,对唐学礼等人说他打牌经常作弊心生怨气,由此产生杀人念头。

目前,关于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尽管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大多数专家的基本观点如下:一、人格障碍根据马加爵杀人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和畏罪逃跑等情况,可以断定他没有精神病。

但是,他肯定有心理障碍。

最近有人在《健康报》上发表文章指出,马加爵与诱杀17名中学生的黄勇和疯狂作案26起、杀死67人、伤10人、强奸多人的杨新海都属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梁剑芳:悲剧能不能至此结束,4月5日)。

那么,什么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呢?请看《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准:(1)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2)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3)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4)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瞻养子女或父母;(5)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6)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7)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8)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9)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黄勇犯罪心理透视

黄勇犯罪心理透视
“智能木马”和第一次杀人
2001年夏天,黄勇的父母兄弟到平舆县城帮人养猪,就黄勇一人在家住。
多年前的那颗种子开始萌芽。
“现在场所条件具备了,如果在市面上杀人,容易暴露。就想寻找一种工具,因为我体力有限,恐怕不能每次都取胜。为了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想制造一种杀人工具,使人失去反抗能力。”这是黄勇的一段供述。
黄勇对记者说:“把现场处理之后,我心里有一种喜悦感,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接着又有一种恐惧感,心里害怕被发现,一直没有作案。”
杀人和得到钱财
随着时间的流逝,恐惧慢慢褪去。
黄勇对记者说:“第一次杀人时比较匆忙,没能真正感受到杀手的感觉,决定第二次杀人找回感觉。”他决定继续寻找目标。
黄勇家中有花生豆,还有别的零食当菜,过春节时还剩下一斤永乐仙和几瓶啤酒。黄勇便劝他们喝酒,自己不喝。李明喝了一杯白酒,三瓶啤酒。宋理喝一杯白酒,一瓶啤酒。两人当时就醉倒在地。
黄勇把他们分别抱到床上,一人一头,用被子裹紧。看他俩睡熟了,黄勇便拿出白布条,先把宋理勒死。勒宋理时,宋理想用手反抗,但被子紧,还没把手弄出来就死了。勒李明时,由于酒喝得多,李明没有反应。黄勇将他俩尸体挪到西间,扒光衣服,用菜刀将李明从腰部截成两段,双手截下。将他俩埋在灶屋南边,李明在下,宋理在上。
“我跟他说,杀一个人可以得6万元钱,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下面是他们的活了。目的是让张翔恼,激我生气,以便把他杀掉。结果张翔没恼,我也没有下手杀他。”黄勇说。
11月6日晚上,黄勇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我不相信任何人,想到放掉张翔,他肯定会去报案,我就得死。不放掉他,对不起死去的17个人。放掉张翔,起码可以让他们的尸骨回家。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放走张翔。”
11月5日夜里,张翔发烧,眼红,黄勇出去给他买药。

犯罪心理学-变态杀人犯

犯罪心理学-变态杀人犯

从黄勇案看“变态杀手”及社会管理的缺失与重建摘要: 对付犯罪,首先要了解犯罪人。

而了解犯罪人, 则首先要研究犯罪心理现象。

河南平舆黄勇系列杀人案属于典型的变态系列性杀人案,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也暴露出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者的职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温情感等方面; 同时, 广大公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欠缺, 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群中存在的不健全人格和心理缺陷也是酿成惨案的原因之一。

文章将对黄勇进行进一步分析来探讨本文的主旨。

关键词:黄勇案、变态杀人犯、社会管理、重建2002年11月, 电视新闻、报刊新闻和网络新闻都报道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案件: 河南一犯罪嫌疑人黄勇在普通的村庄中、在自己简陋的住房里,竟然在三年内诱杀了17人。

请看相关报道:犯罪嫌疑人黄勇, 男, 现年29岁, 是平舆县玉皇庙乡曾庄村委大黄村人, 初中毕业在家务农。

经突, 犯罪嫌疑人黄勇供述了本人酷爱看武打录像、凶杀恐怖片, 自感杀人刺激, 自2001年9月以来, 被告人黄勇将家中面条机架改装为杀人器械,取名为”智能木马”。

精心策划后,采取欺骗手段, 将受害人从录像厅、网吧、游戏厅等场所骗至家中, 先后杀死青少年17人, 杀伤1人, 并将死者尸体掩埋在自己室内和院内的犯罪事实。

许多人在听到这类案件时, 最初的一个疑问就是: 杀人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有着怎样的犯罪心理? 这类犯罪案件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 其犯罪动机令人费解! 因为, 犯罪人似乎没有常人理解的图财、追求性满足、或达到某种报复的目的。

当时的记者仔细查看了一下周围环境, 也发现尽管村子相当僻静, 但凶手住所与其周围邻居家距离也就两三米之遥, 何以在两年多的时间内这里发生了如此多的凶杀案, 邻居们却一无所知? 一位住在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 黄勇的屋子是独门独院, 他也经常不在家, 跟邻居们也不怎么来往, 如果不是那天警察来,我们都不知道他干了这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问起对凶手的印象, 不止一位村民告诉记者,黄勇就住在村里, 还没有结婚, 表面上看他很正常, 还有点老实, 并不凶残。

犯罪心理报告

犯罪心理报告

犯罪心理报告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班级;111704 姓名;金豪学号;20132170404 问题;1、刻画出犯罪人的特征2、再现犯罪的过程3、写出你的推理报告1、凶犯可能的特征有;(1)、身体较为强壮,因为能够用钝器打死人不是个容易的事儿,并且能够把凳子砸成碎片儿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2)、犯罪嫌疑人极大可能是男性,因为在案发的那个年代,孤男寡女相处是一件很不自在的事情,被害人不大可能旁若无人的继续写作业(直至被害)(3)、犯罪嫌疑人一定是与被害人比较熟悉的人,如果在案发现场没有发现用过茶杯的痕迹,由此可推定范围缩小到与被害人年龄相近的人群,很有可能就是被害人的同学或者朋友。

(4)、被害人缺乏犯罪经验,心理素质不高,可能没有前科。

(5)、从作案动机推断,被害人与凶手之间之前不一定有仇。

2、作案的过程可能是案发之前,凶手来到被害人家里,得到允许后进入。

随后两人来到了案发中心现场。

凶手与被害人之间交谈几句。

随后,两人之间开始冷场。

被害人坐下来温习功课。

凶手突然因为某种原因,比如嫉妒、泄愤或者是某些要求被拒绝,临时起意,决定杀害被害人;随即操起圆凳,对准被害人头部猛砸。

被害人本能的抬手护住头部,但还是受伤倒地。

凶手见被害人倒下后,想想还是不保险,遂又拿起方凳对其继续实施打击,终于杀害了被害人。

杀人之后,凶手想过逃跑,或者想在现场找到某个特定的东西。

凶手着急的翻找,因此才弄坏了抽屉拉手。

然后凶手把皮箱搬到厨房查看了一下,没什么想要的东西,决定离开现场。

在走人之前,他想到了毁灭罪证,遂打开了煤气阀门,企图制造火灾烧毁证据。

3、推理报告(1)、实际上,虽然案件介绍信息中未曾提到门锁、窗户情况,个人感觉,凶犯采用的是软进门的手段,即:与被害人熟识,得到被害人允许后入内。

(2)、从伤痕位置、摊开的作业本判断,被害人是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偷袭、钝器打击。

(3)、从打击伤痕来看,结合现场有两只或三只板凳有破损或沾染血迹的情况看,个人推测,被害人曾经经受了不止一次外力打击。

变态心理及黄勇杀人案件心理分析

变态心理及黄勇杀人案件心理分析
精选课件
变态心理犯罪
司法实践中变态心理现象十分常见,除了 重性精神病以外,变态人格较为典型和突 出。变态心理有轻重之分。除少数极严重 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重度痴呆等)导 致人完全丧失自我意识、丧失处理日常生 活的能力、丧失社会交往的能力外,多数 的变态心理者并不影响其日常的生活能力, 包括自理能力、认知能力、工作能力、学 习能力等。
精选课件
变态心理犯罪主体心理
1.缺乏良心或罪恶感。变态心理犯罪主体不能将 社会道德标准运用于实际行为中,不重视社会和 文化环境所允许做和禁止做的事,而且他们普遍 缺乏罪恶感。罪恶感是高尚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正常人做出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事情时,会 有罪恶感,会因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而感到愧疚和 不安,并谴责自己。此外,罪恶感还能起警告作 用或防止作用,使人避免违反道德准则。但对于 变态心理犯罪主体来说,罪恶感是个未知体验, 这使得他们随时进行反社会行为而无任何愧疚和 不安的感觉。
精选课件
变态心理犯罪
变态心理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存在辨认障碍 (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意志障碍)或控制障碍(包括情感 障碍、意志意向和行为障碍)的情况下实施 的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即指由于精神状 态不正常而导致的犯罪行为。变态心理犯 罪的根源是犯罪主体的精神异常。犯罪行 为的变态性特征是犯罪人变态心理在犯罪 过程中的表现。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高度 相关。
精选课件
变态心理犯罪主体行为特征分析
4.精神发育迟滞引起的犯罪行为及其特点。精神 发育迟滞轻、中度者较多见犯罪行为,他们易于 受暗示,往往在别人的教唆或暗示下干坏事或犯 罪。因精神发育迟滞而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动 机比较单纯,对行为后果缺乏考虑,易受他人教 唆,且行为多带有冲动性,常在光天化日众目注 视的条件下实施,犯罪行为包括愚蠢性的抢劫、 偷窃、强奸或报复行为等。案后对其犯罪产生的 后果有不同程度的领会,大多表示愿意悔改,少 数有抵触情绪。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犯罪心理学是公安专业的专业课。

从课程性质而言,它是犯罪学同心理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犯罪心理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犯罪心理学论文篇1浅析犯罪心理学的跨学科视野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就必须审视犯罪心理学的学科自身。

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相关学科、学科联系等的理论分析,提出单学科视野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而犯罪心理学应确立跨学科视野。

心理学理论与刑事法学理论是犯罪心理学跨学科视野的两大主干。

心理学理论是犯罪心理学的依托和基础,是犯罪心理学发展的理论源头,目前如何处理好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树立整体的心理观和发展的心理观明显存在着不足;同时,应加强社会心理学的元素。

具体的应用领域的性质,决定了刑事法学对的重要性,这种跨学科视野要遵循法律的规范性,从应用领域的发展获得学科发展的动力。

跨学科视野要求广阔的知识背景,包括来自生活和实践的经验或启迪。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在跨学科视野下,不应该是划一的模式,可能会是多元的模式,具有多重选择和多重未来。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交叉学科;跨学科视野;知识背景我国犯罪心理学从重新创建至今,已有30年了。

为了犯罪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反思学科自身的一些理论问题。

本文主要论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从学科性质谈起皮亚杰早在1979年的《心理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中写道:“心理学在科学体系中占有一个关键性的位置,它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其中的每一门科学,反过来又以不同方式阐明着每一门科学。

”现在,对心理问题进行跨学科的探讨渐渐成为一种共识。

例如,2007年12月在图宾根大学的学术会议上,来自各个学科的专家们尝试针对人类情感诸多现象(爱情和畏惧、渴望和节制、同情和憎恨等)的原因作出了不同学科的研究结论。

我国犯罪心理学的许多著作通常都主张犯罪心理学是综合性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它不仅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属于刑事科学的一个分支。

黄勇案引发的一些思考

黄勇案引发的一些思考

2011级在职法硕张阳阳20113011黄勇案引发的思考——分析河南平舆“11·12”特大杀人案案情简介:黄勇杀人案,又称河南平舆“11·12”特大杀人案,是指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期间,发生在河南省平舆县一起恶性连环杀人案件。

黄勇(1974年11月18日至2003年12月26日),男,该案被告,河南省平舆县人[1]。

2001年,黄勇将轧面条机机架改装成杀人机械,取名为“智能木马”[2]。

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黄勇先后从网吧、录像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以资助上学、提高学习成绩、外出游玩和介绍工作为诱饵将青少年骗到自己家中,以其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经过“智能木马”测试为由将其绑在木马上,或先把其用酒灌醉,然后用布条勒死。

至案发时,黄勇总计杀死无辜青少年17人,轻伤1人[2]。

2003年11月,黄勇放弃杀害最后一名被害人张某,释放其回家[3],并写好遗书[4],后者随即报警。

2003年11月12日,因涉嫌故意杀人犯罪,黄勇被刑事拘留,同年11月22日被逮捕[2]。

2003年11月26日,驻马店市公安局、平舆县公安局联合侦查终结,以黄勇涉嫌故意杀人罪,向驻马店市人民检察院移交起诉[5]。

起诉书中声称“被告人黄勇自小受反映暴力题材影视剧影响,梦想成为一名杀手。

2001年夏,被告人黄勇将家中面条机架改装为杀人器械,取名为‘智能木马’。

精心策划后,决定向出入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的男性青少年下手,实施杀人计划,实现自已的杀人梦想。

”[5]2003年11月28日,驻马店市人民检察院起诉至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2]。

12月9日,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河南省平舆县公开审判该案,并当庭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黄勇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

对黄勇具有自首情节的辩护主张,法庭经审理后驳回[6]。

庭审过程中,本案17名受害者的家属表示放弃全部经济赔偿,只求严惩凶手[7],约有两千余名群众旁听了该案[2][8]。

变态系列性犯罪原因的多元性理论分析

变态系列性犯罪原因的多元性理论分析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6 月中 第1 7 期 总第5 6 3 期
变态系列性犯罪原因的多元性理论分析

( 南开大学

3 0 0 0 7 1 )
周恩来政府 管理 学院,天津
【 } 商 要】 人们震 惊于河南平舆县 大黄 庄村 民黄勇三年 内作案1 6 起 ,杀害无辜青少年1 7 人, 轻伤 1 人的变态型 系列杀人案


碎尸及掩埋通常选 择深更半 夜 ,而焚烧遇害者衣物则选 择天 将亮 时 ,充分利用 了时间和 自然环境 。 ( 二 )社会 因素。宏 观 因素 : 大 黄庄地 处偏 远 ,政 治 、 经济 、文化 落后 ,使 村 民头脑较 简单 ,容 易相信 别人 ,因 此 先后 有 l 8 位 男青 年纷纷 被很 简单 的诱惑 所 吸引而 受骗 , 且 全都 “ 上马 ” ,作案人 从未失手 。该地意识形 态落后 ,三 年 中连续 l 7 名 男青 年失踪 ,且作 案地 点和 手段 基本 相 同, 2 0 0 3 年3 月更是 发生 6 起 杀 害事件 .仅 隔 3 — 4 米 的周 围邻 居没有发现疑点 ,众多孩子失踪 ,公安机关没警, “ 事不关 己, 高高挂起 ”心理 、当地 民警办事效率低勘察能力差 、当地教
育落后有一定关系。根据资料显示 : 该县县城里的挚地大道 南 段 曾是 “ 网吧一条街” 。在黄勇 被抓 获归案 之前 , 该 县县 城 里共有 2 1 家 网吧 , 其 中有 1 9 家是 “ 黑 网吧” 。这里 ,距 县一高 、 二高和二 中都不远 , 学生是这里网吧的主要 “ 客户 ” 。 来网吧玩的大都是男青年 ,多数是打网络游戏。黄勇成年后 迷上网络游戏充当武士保护别人 , 不断提升 自 身的游戏级别, 积 累经验 , 用那些 曾经给 了他所谓温暖和成就感 的网络游戏 技巧 , 骗取了青少年受害人的信任。微观因素 : 家庭贫困, 自 称“ 小时候 比较乖” 。学习成绩很一般 , 在小学 留过 3 次级 ,

一起杀人案件引发的心理学思考

一起杀人案件引发的心理学思考

一起杀人案件引发的心理学思考一起杀人案件引发的心理学思考摘要:虽然人类文明在开展,但仍旧存在成心杀人的恶性事件。

面对如此极端的攻击行为,在人性上,依旧要抱以希望;在法律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角度上,在实际的法律事务和打击犯罪的工作中要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从青少年犯罪角度方面考虑,也要找到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原因。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展,攻击性行为是人类难以无视的一局部。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讲,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正常的存在。

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人类制定了法律来标准行为。

即便如此,仍然有人不惜违反法律而做出攻击行为。

其中,较为极端的一种就是成心杀人行为。

而近来发生的一起关乎成心杀人的刑事案件使我印象深刻。

我从人性、法律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青少年犯罪三个角度对本起案件进行了心理学思考。

1.人性角度的思考人性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

中国古代在这个问题上,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

国外的心理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见解。

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是低级“野兽〞,只有文明可以控制欲望和破坏性,即人性是消极的。

行为主义学派的斯金纳认为,人性非善也非恶;人的遗传因素为外界环境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形成个性、行为之或善或恶提供了某种可能。

人本主义学派的罗杰斯认为人类本性是善良的,可以也应该信任。

在人性这个话题上,各有见地。

本案中,被告人有A、B、C三人。

A父母离婚,特别保护妹妹X。

A发现妹妹X的男朋友Y 与他人保持恋爱关系,遂对Y产生怨恨心理。

因此,A纠集B、C,约Y于某宾馆,三人持刀向Y连续捅刺,致其死亡。

而后,A用菜刀将尸体肢解。

仅仅就本案来说,A、B、C这三个人的残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关于这三个人我还了解到其他的一些情况。

A是26岁,B、C均未满18岁。

A为救人捐过一个肾。

B在杀死Y离开时身上只有8元钱,路上遇到一个乞丐,将其中的3元给了那个乞丐。

C的爸妈离婚,他和8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从小扮演杀手的欲望就十分强烈
B、长期沉湎电子游戏
• 对于犯罪正是由于年少时候,模仿和学习 的不良模式以沉湎网络的不良行为内容最 终导致了错误的活动内容,将自己幻想为 可以杀人不眨眼的酷帅杀手。最终变成了 连环杀人狂魔。
犯罪心理因素
• 一、罪犯的性格过分得内向 • 二、自控系统的缺失
黄勇当过歌舞厅音响师 、建筑工 , 到过新疆 打过工、拾过棉花 ,此后一直在家务农 。他虽 然做过很多工作但是一事无成,没有突出成 就,也没有很多知心朋友,长期独居,为排 解寂寞长期流连于歌舞厅或者虚拟的网络世 界。最终导致了性格的内向。(不良的性格 倾向)
• 犯罪因素分析
(1)行为因素 (2)心理因素 (3)生理因素 (4)环境因素
行为因素
• 一、罪犯少年时影视作品的影响
二、罪犯过多地沉溺于杀手想象中 (角色扮演)
一场录像和一个杀手的梦想
• 12月10日,在平舆县看守所,黄勇向本报 记者讲起了他少年时期的一件事。黄勇12、 3岁时,在一次庙会上,看了一场录像,片 名叫《自由人》,讲的是一个杀手独来独 往的故事。在少年黄勇眼中,杀手很酷, 与众不同,他很想体验做杀手的感觉。谁 也没有料到,一颗罪恶的种子已经落在了 这名少年的心田。
站在智能木马旁边的 小个子杀手
——平舆特大杀人案犯罪心理 分析
讲演人:
案情简介:
• 29岁的平舆县玉皇庙乡曾庄村村民黄勇,将 自己家中的面条机改制成杀人的器械,取名所谓 的“智能木马”。之后,他精心策划,自2001年9 月至2003年11月,先后从网吧、游戏厅、录像厅 等场所,以资助上学、外出旅游和介绍工作为诱 饵,将受害人骗到自己家中,然后以“智能木马” 测试为由,将受害人捆在木马上或先把受害人用 酒灌醉,用布条将受害人勒死。直至案发后,黄 勇共杀害无辜青少年17人,轻伤1人。驻马店市中 级人民法院于12月9日开庭公开审理,判处黄勇死 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3年12月26日,黄勇 被执行死刑。
可 笑 的 智 能 木 马
身高不足1.7米,面容清瘦,乍看上 去还有点文气,就是他一手制造了 平舆系列杀人案吗?
罪犯的内心独白
犯罪曾经在供述中说出。他自己个子矮 小瘦弱,觉得自己不能用暴力杀人。所以他 觉得要用冷静的方法。而最容易上当的就是 在网吧娱乐厅出现的年青。所以他想出了智 能木马来保障他的每次犯罪行为的顺利实施。
客观环境 • 一、居住环境 • 二、社会环境
• 居住环境
• 罪犯的家人长期外出打工,他在家务农或 也外出打工,他三十岁了还没有女朋友也 没有交到要好朋友,所以他的“长期独居” 这一个客观条件为他提供可能实施犯罪的 现场条件。并且其居住的房子又旧又破很 难引起他人注意。
社会环境
• 黄勇的作案总是在他居住的乡村,而该乡 村较偏僻。
心 故 无 无 有 挂 恐 怖 远 碍, 离 无 颠 倒 挂 梦 想 碍, 。
, 《 心 经 》
——
•谢谢观赏!
• 在黄勇的供述中他说,在杀第一个人以后, 他自己感到了内心一点满足感,但又觉得 不够过瘾……所以他控制不住自己,所以他 忍不住杀了一个又一个。(自控系统缺失)
生理因素
• 一、年龄 • 二、异常生物学因素 • 三、精神类型
在年龄方面,黄勇虽然不是正值青春期的容易 冲动的少年,但是年近三十的黄勇,却容易让 被害人产生信任感。 在异常生物学方面,黄勇的智商显然高于文化 背景差不多的同龄人。 在精神类型方面,黄勇倾向于变态、偏执、妄 想型。
• 黄勇的乡村,执法机关也没有认真பைடு நூலகம்行义 务。
尾声
最后罪犯黄勇在准备杀害第十八个罪犯的时 候却忽然心软了。他想放回他。等人在抓走 他。并且顺便把那些以前杀死的人尸骨带走。 他陷入了内心的疲倦和恐慌。 我在我的观点认为……
贪嗔痴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 嗔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