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环境可被定义为:环绕生命体或生命群体的情况或条件;影响个体或种群的社会和文化的复合体。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篇一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凭借高科技手段,以主人翁的姿态,大举向自然界进军,不断加剧开发利用自然的深度和广度,也加剧了对自然的索取,导致地球上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自然遗产库出现巨大亏损。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日益受到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本质环境可被定义为:环绕生命体或生命群体的情况或条件;影响个体或种群的社会和文化的复合体。
既然人同时生活在自然世界和技术、社会、文化世界中,所有这些组成了我们环境的重要部分。
环境问题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破坏,从而对人类或生物圈造成负面影响,需要防止、改善以适合生物与人类生存的那部分环境现象的总称。
环境问题是个集合概念,是各种具体环境事件及其相互作用的集成;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人类乃至生物圈而言的,如果超出这个基点,环境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
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对人类或生物圈产生了负面影响,危及其和谐与稳定,危及其生存和发展。
环境问题是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种种“对立”的表现。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主要根植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十六”大报告描述是:“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描述是:“资源环境压力大”。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2007年10月联合国公布的一份全球环境综合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名为《全球环境展望:环境与发展》由390名专家联合撰写,是自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20年前发表《全球环境展望:我们共同的未来》以来公布的第四部系列报告。
关于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关于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中国如今已是世界上公认的资源大国,但也正是因为资源太多,许多自然资源早已耗尽或已经匮乏,再加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更使许多本就缺乏的资源陷入绝境。
我们的生活中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人类这个种族将自取灭亡!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消耗能源很高,如果用之不当,必将引起生态危机。
如果把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在内,那么全世界的生态系统在过去200年间变暖了0。
6度,而最近30年则上升了2。
4度。
可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均温度上升得比我们想象得要快得多。
20世纪70年代末期,苏联的一个地理学家从卫星照片中看到,北冰洋冰盖发生了急剧萎缩。
他由此断言,如果气候继续变暖下去,北极海冰将在100年内完全融化。
面对这种严重的生态问题,苏联政府立即开始向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寒冷气体排放,以抑制气候的继续变暖,结果导致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生态灾难。
有位哲学家曾说:“事实真相之外别无真相”。
那些掌握了大量详实数据、具备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的科学家们提出的科学论点并非没有价值,但在其同时应该加强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
这才是保证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
如果盲目采取行动,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损失。
在欧洲有人举行各种自杀性集会,希望能唤醒整个社会,使他们意识到环境危机的严重性。
但这种方法却往往适得其反。
生态危机可谓天灾人祸、百害而无一利。
它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危及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它会诱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它还会阻碍人类的正常发展,甚至会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可见,生态危机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个严重的挑战,它需要人类给予高度重视,并认真应对。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们也应该深刻意识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权益。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生态危机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是指由于人们的不合理活动,致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它在本质上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无意识或无知性的行为。
一、人类正面临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如果说工业化时代出现了环境问题,那么,信息化时代的生态危机则需要人们从哲学的高度予以认真地研究和对待。
第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呈加剧趋势,自然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是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三峡水库蓄水和三峡大坝的兴建,大量移民进入大城市,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加剧了土地、能源、水资源等供给的矛盾,这些都增加了生态危机的可能性。
第二,生态危机是否必然引起生态灾难?如果没有外力干预,那么确实如此,因为“天若有情天亦老”,许多生态灾难就是“天意”。
但是,在工业化社会,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创造性毁灭”,无疑又给社会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
如果人类社会再不改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那么地球将会很快成为人类自身的坟墓。
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干预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说工业化时代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失衡造成的,那么信息化时代的生态危机则是人们在长期工业化生产、生活方式中形成的一种自然习惯和价值取向,人们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
当代社会进入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发展的时期,人们往往以工业社会的方式解决信息化社会的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甚至酿成生态灾难。
信息化社会的环境问题远比工业社会严重。
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人类将面临更大的环境问题,而其最终后果只能是自食恶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社会的环境问题也是一种生态危机,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副产品。
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需要超越“单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而强调对自然界本身的历史演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实在性和非神秘性等诸方面进行哲学的分析和把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和揭示生态危机的原因和规律,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内涵,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不断推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哲学》读后感
《生态哲学》读后感《生态哲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考之窗,让我们从哲学的高度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解决当今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引。
从对传统哲学的反思来看,生态哲学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有力批判。
传统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人类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主宰者,自然仅仅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的对象。
这种观念在工业革命后被进一步放大,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生态哲学则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自然本身就有其存在的意义,并非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
例如,一片原始森林,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药材等物质资源,其自身的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个森林所营造的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这种对自然价值的重新认识,促使我们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人类利益的思维方式。
在生态系统观方面,生态哲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世界图景。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个物种、每个要素都在系统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以食物链为例,一种生物的灭绝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如果浮游生物大量减少,那么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就会面临食物短缺,进而影响到更高级的捕食者,最终可能破坏整个海洋生态的稳定。
这种生态系统观要求我们在行动时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只关注局部利益。
比如在开发水资源时,不能只考虑灌溉或发电等单一用途,还要考虑对河流生态、周边湿地生态的影响。
对于人类的实践指导意义,生态哲学引导我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在农业生产中,不再追求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这种种植方式可能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病虫害爆发,而是提倡生态农业,采用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在工业方面,鼓励发展绿色工业,采用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关于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关于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生态危机的理论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因为这是人类真正认识自己过去所作所为的结果。
近些年来,生态危机理论从科学界兴起并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探讨。
它包含有生物危机理论、物种灭绝理论、工业危机理论等,其基本观点都在于揭示人类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指出资源短缺的严重性,以及生态破坏带来的各种灾难。
一、对生态危机理论概述及评价所谓生态危机就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普遍存在的恶性循环现象。
这种恶性循环主要表现在:人口膨胀→粮食需求量增加→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崩溃→人口减少→粮食供应
不足→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崩溃→人口再次增加…目前,这种恶性循环已经给我们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大气层臭氧层被破坏、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
此外,生态危机的产生还可能导致各种非正常情况发生,例如大批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全球气候变暖、大面积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锐减、荒漠化扩大、物种迁移阻隔等。
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而我们对于生态危机的解决则远远不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某种东西没有了,人们开始怨天尤人:为什么不长在那里?为什么不长在我家后院?……这样的心态无疑不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这种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1 -。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一种富有启示性的思想体系,它对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其当代启示。
一、生态危机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把生态危机问题归结为资本主义的根源原因。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使得人类社会的未来面临着无法承受的危机。
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提出了必须消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竞争制度,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必须突破资本主义制度,探索一条符合人类持久利益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看作是彼此相互依存而又不可替代的。
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幸福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资源日益匮乏、污染日益严重,加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处,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实践路径,指导我们在生产、生活、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推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处。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必须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制度、促进绿色技术的发展等多种方式,推动人类社会向着生态文明转型。
在当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已经变得非常紧迫,各国普遍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如加强环境保护、开展生态修复等。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即通过改革生产方式、建设和谐社会等手段,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和人类持久发展的协调。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启示,指导我们了解生态危机问题的本质,提高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意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对生态危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对生态危机的思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对生态危机的思考摘要:目前全球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社会及社会制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也是一种政治危机。
本文主要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并且介绍生态危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利用自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人类生存环境极大改善,社会财富急膨胀。
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全球生物圈濒临瓦解。
至此,“生态危机”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必然要对这一时代问题做出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示,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时候,他们就极其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对于当时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等,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有着大量的描述。
在分析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时,恩格斯指出:人们只看到“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
生态危机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历史上并未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
然而当代的生态危机已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活生存。
当代的生态危机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关系和政治问题。
西方学者看待生态危机的主流范式比较重视技术和经济问题,而忽视了社会和政治问题,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生态危机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就在于它和在当今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探索克服危机的出路必须首先考察这种联系。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
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随着全球变暖、植物枯萎病、森林砍伐、污染日益严重,以及其他形式的生态危机,人们越来越多地把自然界的变化和关注环保的问题放在社会的争议焦点中。
始终,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未来要想拥有更美好的环境,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而哲学对此可以提供深刻的反思。
我们首先可以从传统的哲学来反思生态危机。
生态学家埃里克斯特里普斯(Eric Steen)提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康德(Kant)所推崇的概念“健康原则”,可以作为今天的哲学家去看待生态危机的一种指导。
这一原则提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维护生态和促进持续发展。
从康德的“健康原则”到现今的“可持续发展”,正是这一概念,催生了20世纪以来许多举足轻重的环境法规国际条约的制定。
在西方哲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人文主义来看待生态危机。
近代哲学家让梭罗(Jean-Jacques Rousseau),曾提出社会可以存在两种状态:自然状态和建立在协调非自然状态之上的“合法”状态。
显然,处于自然状态中的我们面临着更加严酷的环境条件,只有在遵守合法状态才能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社会应该建立在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在新的视角下,环境危机也可以被审视为自然道德问题。
许多著名哲学家,如兰德(Rand)、海德格尔(Heidegger)、皮亚杰(Pixteau)、哈耶克(Habermas)等,都认为哲学有能力深入揭示自然界中真相价值和价值网络,他们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本质,这就是被定义为自然道德的概念,即个人应拥有对环境的道德义务,从而保护和上流物种的生态系统。
自然道德做出的每项决定,都必须符合生物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仅仅考虑个体的利益。
因此,我们有义务去做出更多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例如减少浪费、维护森林、重新习惯更环保的生活等。
总之,哲学可以有效地反思当今生态危机,深刻理解其背后的真理价值和个体义务。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重要理论探索和创新。
作为当代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本文将从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当代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伦理道德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哲学著作中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对自然界的改造必须以人类文明发展为前提”等重要观点。
他们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任意破坏生态平衡。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为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当代生态危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日益加剧,各种生态问题愈发严重。
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挑战。
这些问题的加剧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威胁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当代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应对和解决生态危机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命题。
三、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传统的基础上,倡导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四、生态伦理道德。
生态危机问题的哲学反思
生态危机问题的哲学反思生态危机问题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环境污染、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森林锐减等现象,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现代人,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能避免和挽救一切与生态有关的事件呢?如何从哲学上反思生态危机?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进行反思。
首先,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绝对化、神秘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观念,人对自然认识上的这种错误,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其次,将自然看成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物,试图用人工自然取代天然自然,实际上仍然是把自然看成是一种“第二性”或“客体”,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尊重自然。
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人类才可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可能使自己健康地发展下去。
同样,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来看,人类对自然的需要不断增长,但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却越来越多。
尽管各国都制定了保护环境的计划,但只有极少数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大多数人却依然破坏环境。
这说明对自然的需求与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之间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
因此,人类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树立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价值观,才能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要持慎重态度,对待自然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尽可能少对自然施加压力,促进生态平衡。
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敬畏的心情善待大自然,维护自然的安宁与和谐,改变那种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传统观念,切实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
另一方面,从生态危机产生的条件来看,当今的人类社会,处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逐步实现工业化,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一转型在客观上使资源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社会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些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更应该高度警惕生态危机的产生,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在历史上,宗教对人们解决这类问题也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要深刻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借鉴哲学思考的力量。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并阐述哲学思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和指导。
一、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哲学是一种新兴的哲学分支,它不仅强调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还关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生态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学”。
生态学认为,人与自然、生态与环境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生态哲学则将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推向哲学水平,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注重环境的保护。
生态哲学的视野广阔,不仅关注环保问题,更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哲学意义。
它重点探讨自然、社会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借此呼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
二、自然观和人类观的转变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自然观和人类观密切相关。
传统上,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可得的,因此不加节制的采取自然资源,导致大量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并且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必将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现代社会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人类观。
自然观的转变表现为人们不再将自然看做是一种被开发和消耗的资源,而是一种具有自我价值的生命体系。
人类观的转变则意味着我们要摆脱过去“人类至上”的思维方式,真正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地结合起来。
这种新的自然观和人类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伦理的实践生态伦理是一种以环境和生态为基础的道德伦理。
它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和谐。
实践生态伦理需要站在自我认识和社会责任的高度上。
我们应该认识到环保是一种公共责任,而非单纯的个人行为。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采取环保行动。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生态伦理的教育和宣传。
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近年来,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给全世界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影响,因此正在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生态危机迅速升级,因此需要深入探讨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首先,要确定全球变暖的原因,这意味着探索人类对自然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当代消费者经常会滥用资源,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考虑全球影响。
然而,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字媒体扩大了人们意识到全球环境问题的范围和力度。
通过认识到整体影响,人们可以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并开始采取行动解决危机。
此外,在探讨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中,也应强调环境污染的经济视角。
与环境保护相比,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会忽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如在工业区排放出大量污染物,为经济发展和发达带来财富,但是由此造成的气候变化却不能被忽视。
因此,我们应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并寻求一种平衡,确保经济发展不会破坏生态系统,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
此外,为了避免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影响,人们认为必须开展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反思。
实质上,这意味着政府首先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和激励公众,使得他们可以做出更环保的选择,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煤炭和原油。
通过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日常污染,改变行业发展模式,提高能源生产技术等,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
此外,也有其他解决全球变暖的方法,比如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植物活性炭,使用节能灯泡,节水器具等,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另一方面,许多研究表明,开发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全球变暖的重要步骤。
总而言之,从哲学反思的角度看,要有效地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必须充分了解这些问题,有效地启动解决过程,提出政策性建议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公众环保意识,以及提高能源生产技术,确保经济发展不会破坏生态系统。
最后,要确保大家能够正确认识生态危机,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减缓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影响。
关于生态危机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哲学分析
关于生态危机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哲学分析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回顾。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是被动与敬畏,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
到了农业文明时期,由于铁器的应用,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以及为了争水源而频繁发生战争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的不和谐,但人与自然整体上保持和谐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逐步的提高,在利用自然的时候试图改变自然和改造自然,虽然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但相对于低下的生产力来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严重,人与自然整体上还是和谐相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
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对自然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类不再敬畏自然而要改造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人类不仅在物质生产活动,而且在精神生活中也逐渐地实现了对自然界的统治,人成了自然的主宰,人类可以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中,获得经济无限地增长和尽情地享受,而不必向自然付出什么,于是资源的消耗超过自然界的承载力污染排放量超过环境的容量,导致人与资源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尖锐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生态环境问题不单单是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哲学问题,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其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找到它的哲学根源也就找到了解决危机的出路。
“天人合-”和“主客二分”分别是中西学主导
地位的思维方式,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了对自然的决定性影响。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2)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2)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篇二[论文摘要]在环境问题上我国政府先后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台了大量的环保政策、法律和规章,但环境状况目前仍然严峻。
本文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对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现象作了分析,认为当前消费社会的人们的价值导向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解读使这一现象的出现成为必然,同时也对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从科学自然观、生态教育和国际环保交流与合作三方面了提出意见与建议。
我们知道:“环境要素不同于一般的私人物品,它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
因此,在环保领域不能有效地靠市场手段配置社会资源,需要政府伸出“有形之手”来承担起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重任。
由于政府的权威性、不可更移性和强制性等特点,政府担当着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
正如《斯德哥尔摩宣言》所宣告的:“各国政府对保护和改善现代人和后代人的环境具有庄严的责任。
各国政府应加强现有环境管理机构的能力和作用。
”一、我国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中国政府于1973年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并于1988年发展为国家环境保护局,到了1998年又发展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最近也有国外学者建议将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部,以加强对地方环保机构的监督管理。
1973年国务院在《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中提出一个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三同时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项使用行政手段管理环境的制度;1983年宣布环境政策为一项基本国策;1996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制定充实了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和法规; 2006年2月20日,《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公布;2006年2月22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公布;2007年4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宣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将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虽然政府的环保职能在不断加强,然而中国环境整体上现在仍不容乐观。
2007年7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 向中国政府递交了一份长达300余页的《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
对当代生态危机的思考
在物 . 他 的一 切需要都是合 理的 . 他为 了满 足 自己的需要 可以毁坏任何 自然存在物 强人 类 中心 主义 是 以人 类 为 中心 的一种 价 值 取 向 .它在人类 和非人类之 间划 分了一道价 值 鸿沟 . 将人类 利益作为衡量 一切事物的标 准 . 甚至以牺牲其 他生物的价值来 换取人类 的利 益 在人类 主导的世界下 . 强人类 中心 主义看 似在情理之 中 .却意外埋藏着人 类 自身毁 灭 的信号 。 所以, 强人类 中心主义是导致生态 危
素。 对人类 的生存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 环境污
染 主要分 为大气污染 、 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对 大气构成 污染 的主要有煤 粉尘 、一 氧
生态危机 人与 自然
的扩 张 . 但是 . 却 没有同时扩大保护 自然的能
力 无限度地 向 自然索取最终严重损 坏 了人
关键词 ! 环境保 护 可持 续发展
质基础 。人类 的活动 , 只能在 自然界 中进 行 。 为了满 足不 断增加 的人 口的生存需要 .我们 必须开发更 多的土地 、 林 场和草地 以及 渔场 .
的物质需求 随着科学技 术的快速发展 . 人类
驾驭 自然的能力得 到了较大 的扩张 . 但是. 人 类保护 自然的能力却没 有随着人类开发 自然
化碳 、 二氧化 碳 、 二 氧化 氮 、 二 氧化硫 和硫 化
氢等 特别是这些污染进入大气圈后 . 会产生 “ 温室效应 ” . 使地表增温 水污染 在地球上也
相 当普遍 . 主要 是农 药 . 重 金属及 其化 合物 .
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
( 三) 人类在发展生产 过程 中的急 功近利
有 机和无机化 学物质 .致病微生 物 .油类 物
关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我们需要意识到:
1.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过度捕捞、砍伐森林、污染环境等活动已经导致许多生物灭绝,并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2.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都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之一。
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为了减缓生态危机,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减少污染、保护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国家和社会各界应该联手应对。解决生态危机需要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
5.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模式,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的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作用。
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为、自然两方面。
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们”但人类并没有深刻领悟其含义,继续“人定胜天”的思想使全球范围内多处出现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质污染、大气质量恶化,从而引发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
当谈到环境危机时,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或经济问题,甚至把原因归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这些说法只是从特定的角度理解生态危机,而没有触及其根本原因。
从本质上讲,生态危机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
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都非常重视它。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生态环境问题不十分突出,但是他们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把握,构成了生态环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首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
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首先,自然比人具有客观性和优先性,这不仅体现在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
作为自然和自然存在的产物,他无法摆脱自己的血肉,我们无法摆脱对自然的依赖。
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紧密相连。
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们 为了 自己的私欲和贪婪对 自 资源进 行 了掠夺 式 的开 然 发和 占有 。不仅如此 , 人为 自然 立法 ” “ 是 自然 的 主 “ ,人 人 ” 人类 中心 主义 ” 点在 工业 文 明时代 甚 嚣尘 上 , 等“ 观 人类加快 了掠 夺 自然 资源 的 步伐 。生态 的 平衡 局 面在
变着 2 世纪 的面貌 , 1 但是人们在不断 庆祝科学技 术胜利 的同时却遭到人文价值 的不断失 落。人 们一方 面在享受 高科技带来的舒适 的生活 , 一方 面却 变本 加厉地 破坏 另 着 人类赖以生存 的 自然 环境 。随着生 产力 的进 步 , 人们 对 自然的认识能力逐步提 高 , 人 定胜 天” 得人类 对 c “ 使 a
“ 人类 中心 主义 ” 的意 识支 配下 走 向 了生态 失衡 。各 种
种恶 性的人际关系也对 统 治秩序 、 律秩 序和社会 生 活 法 秩序 产生了不 良的 冲击和影 响 , 整个 社会 处于一 种混乱 糟糕 的状 态 , 现 出许 多问题 和 弊端 。政 治腐 败 、 表 司法 腐败 、 社会公德滑坡 、 会风 气变 坏 , 社 无不 与人 的 自私 自 利意识 与行 为 以及对 物 质享 受 的 贪婪追 求 相联 系。如 今, 人们为 了经济本身而从事经济 活动 , 所有 的经济活动 都不是 为了人 的幸福和拯救 , 只是 为了经济活 动本身 。 而 个人就像 大机器中 的一 个齿 轮一样 , 人的重 要性不 是取 决 于人 的资 本 的多寡 , 而是 服务 于 它 自身之外 的 目标。 第三 , 马克思把人与 自然 的关 系纳入到社 会历史 中 , 明 阐 了 自然 与社会 历史 须臾不可分割 的现实统 一性。 自然界 就是 “ 在人类历史 中即人类社 会 的形 成过程 中生成 的 自 然界 ” 。…实现 自然 与社 会共 同协调 发展 ,是 人类 梦寐 以求 的发展方 式。近代社会 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科 学技术 和工业生产 ,两者的结合大大增强 了人类 “ 征服 自然 ” 的 能力 , 为社会创造 出了越来越 多 的财 富 ,同时也提 高 了 人们 的物质生 活水平 。问题在 于工 业推 动社会 的发展 ,
老子哲学思想对当代生态问题的启示
老子哲学思想对当代生态问题的启示摘要:当前,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全球性环境污染与气候反常等问题。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出现,从本质上讲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与利益至上的文化观念导致的。
在对当代生态问题的哲学反思中,道家老子哲学思想中的生态意蕴正被世人所重视。
老子将“道”作为中心,依次为基础构建起道法自然的哲学体系。
关键词:道法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天人合一;主客二元对立1、生态问题的由来1、1人类早期对自然的观点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生态问题的产生,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的观点。
在人类早期,人类对于很多自然现象都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掌控自然的能力非常低。
这一阶段,人们劳动并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实践刚刚开展。
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人类对它还是充满了各种敬畏甚至是恐惧的。
因此,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均体现自然崇拜的观念,这进一步的体现为将自然中的某些具体事物神化。
人们将各路仙神作为自然界的主宰无疑加重了对自然界的神秘认识。
继而影响了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
在这个阶段人们由于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以至于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对自然界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所以,这一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
但是这种自然崇拜观念并不能阻挡人们对自然短期开发以维持生存的需要。
因为“人们绝不是首先‘处在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而是积极的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劳动中人类不仅发展自己也不断掌握科学知识。
通过总结的经验,人们更感受到自然界越来越听从人类的力量,人也就由崇拜自然转而为理解自然,利用自然。
1、2中世纪后对自然的观点近代自然科学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生产力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一次空前胜利。
16世纪后,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追求理性,摒弃神启,追求自然科学的风潮在欧洲大陆盛行。
在这种风潮的浸染下,许多科学家解开了自然界的奥秘,自然科学得到迅猛发展。
20世纪后,随着自然科学深入化、精确化的发展,自然界在人类面前的神秘感荡然无存。
生态危机与现代哲学教育——评《生态危机的哲学》
广告•书评生态危机与现代哲学教育----评《生态危机的哲学》邢长江在当代著名哲学家维托里奥•赫斯勒的《生态危机的哲学》一书中,生态危机的求解被看作是当代世界中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不过,赫斯勒指出,这个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从根本上说却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学根源%现代性意识形态的根本逻辑在于自然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主体性被放到了无可置疑的中心地位%在自然科学实验和解析几何的数学公式之中,自然完全地成为了一个抽象的、量化的、理性化的概念,它不再具有生动淋漓的外观和崇高的自在尊严%在这种文化逻辑的指引之下,人类自上而下地俯视、“消费”、掠夺自然,生态危机也就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了。
那么,如何从哲学上回答这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呢?面对这个现代性的思想危机,赫斯勒给出了一剂改良思维的现代哲学教育的药方:客观观念论%—方面,客观观念论与现代流行的主观观念论不同,不认为真理和实在仅仅是我们个人主观设想和构思出来的东西,而是客体和自然本身向人的呈现;另一方面,客观观念论又不是任何一种前康德的独断论形而上学,因为客观和自然本身呈现在一个自我反思的、人类精神逼近自然的观念论进程之中。
客观观念论的哲学教育以理性思辨的方式,使人融入到主客观之间、“天”与“人”之间的辩证统一%而通过以客观观念论为核心的思想变革,我们最终需要达到的目的是人类思维和行动都被置于整体性的视野之中,进而使人类全部的生活世界都与“存在的整体”(das Ganze des Seins)同构,而不被破碎的视界和偏执的兴趣所割裂%不过,赫斯勒本人也并不愿意把所有现实问题都回溯到第一哲学的哲学教育%相反地,在后三次讲座中,他依据客观观念论的体系蓝图,在现实政治安排、法治配套和社会建构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建议,而这些都使得他的思想变革的构想具有现实感%总体而言,赫斯勒的《生态危机的哲学》的整个叙述经历了一条相当迂回曲折的奇特道路:从现实政治到生态问题,从生态问题到哲学思辨的教育,从哲学思辨的教育再回到现实政治%这种奇特的迂回曲折使这本书不仅与一般的关注环保议题的著作不同,也与他本人其他主题的作品迥异%他指出,相对于生态危机,更为危险而又急迫的危机是我们知识体系的危机%所以他呼吁人们注意,生态危机的哲学本身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今一切学科的新的理智门类,它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从长计议、长时间持续的、跨学科成体系的研究的科学%由此读者最终会发现,作者最初用一把锥子点破了当下迷雾中的种种危机幻象,但最终他又给我们展开了一张挂满扣结的、理性主义的大网,让人耐心求解%当然,对于赫斯勒在《生态危机的哲学》中的大多数论断,我们都不会质疑,甚至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切中了时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得不说,赫斯勒的《生态危机的哲学》又多少显示了某种过度理想化的特征%因为对当代世界的大多数人来说,如此上升到哲学教育层面之后再下探实务的迂回幽深的路径绝对可谓“缓不济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创造生产工具,千方百计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和 生 活 资 料,在 自 然 界 处 处 留 下 自 己 意 识 和 意 志 的 印 记。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在自然界留下的主观烙印越来越 深刻。当人类的行为没有超出自然界所允许的范围时, 自然界能通过自我调节机制,恢复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就 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工业革命兴起后,人对自然界的干 预超出了自然界的“忍受”限度,自然界不能通过自我调 节机制恢复平衡,于是,人与自然就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 态。21 世纪来,这种不协调的状态日益加剧,终于导致 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在 主客对立框图上,整个自然界称为人类的对象,地球成为 技 术 大 肆 进 攻 的 场 所,人 对 地 球 具 有 绝 对 的 支 配 力 量。 这种表面的胜利,实质上是人的灾难。第二,从人的社会 性本质出发,人 类 应 建 立 一 个 充 满 平 等、友 爱、互 助、共 利、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有良 好的法律秩序、统 治 秩 序 和 社 会 生 活 秩 序。 但 是,对 物 质享受的贪婪迫求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 了异化。“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个错误观点成为一种 社会思潮; “人不为已,天殊地灭”,成为一些人思考和处 理问题所遵从的准则。霍布斯认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 是一种利己的动物———利己是人的本性; 而就人际关系 而言———人与人 的 关 系 是 狼 与 狼 的 关 系 ”,其 间 没 有 温 情、友爱、互助,而是赤裸裸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这 种恶性的人际关系也对统治秩序、法律秩序和社会生活 秩序产生了不良的冲击和影响,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混乱 糟糕的状态,表 现 出 许 多 问 题 和 弊 端。 政 治 腐 败、司 法 腐败、社会公德滑坡、社会风气变坏,无不与人的自私自 利意识与行为以及对物质享受的贪婪追求相联系。如 今,人们为了经济本身而从事经济活动,所有的经济活动 都不是为了人的幸福和拯救,而只是为了经济活动本身。 个人就像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一样,人的重要性不是取 决 于 人 的 资 本 的 多 寡,而 是 服 务 于 它 自 身 之 外 的 目 标。 第三,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历史中,阐明 了自然与社会历史须臾不可分割的现实统一性。自然界 就是“在人类历史中即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 然界”。[1]实现自 然 与 社 会 共 同 协 调 发 展,是 人 类 梦 寐 以求的发展方式。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科学技术 和工业生产,两者的结合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 能力,为社会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同时也提高了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问题在于工业推动社会的发展,
此外不同需要和利益的主体,小至个人大至民族、国 家均因其对自然的不当态度和失范行为,造成了全球性 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的人类生态困境已不仅仅是人类 在自然面前的困境,从其内在原因看,这是人类内部贫富 差距巨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和挥霍式的消费 需要所导致的,并且这一切都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 产的短期行为和生活方式分不开。由于发达国家长期奉 行自我中心主义,构筑贸易壁垒,实行不平等交往,根本 不考虑甚至破坏别人、别国、别民族的基本需要和利益来 满足其一时一地的私欲,从而导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利 益的分裂和对立,导致了集团和集团,国家和国家之间的 利益冲突。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生态危机的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要 研究对象的,目的是探究人作用下自然界变化和发展的 规律。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是不可分离的。人们的社会 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类世界的独特性就是它 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固然,人类世界不可能脱离 自在世界,它要以自在世界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和前提。在人 类 世 界 中,自 然 和 社 会 相 互 制 约,相 互 渗 透,摆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人类 社会的自然不是脱离人的自然,而是被人们加工过的自 然,人们不仅仅改造自然存在,而且通过实践使自身投入 到自然存在之中,并赋予自然存在新的尺度。在人类世 界中自然不仅保持着天然的物质性,而且被打上了人的 烙印,不仅有客观存在性而且有社会历史性。
作者简介: 曹立华,在读硕士,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2009 级,浙江·金华。邮政编码: 321004 宋文俊,在读硕士,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2009 级,浙江·金华。邮政编码: 321004
·41·
第 12 期
鸡西大学学报
2011 年
往往是以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社会与自然关系处于一种非常不协调的状态。当社会与 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加剧到一定程度,恶化的自然环 境就阻滞社会的发展。
一 当代人类生态危机 21 世纪是信息和知识产权的时代,新的科学技术改 变着 21 世纪的面貌,但是人们在不断庆祝科学技术胜利 的同时却遭到人文价值的不断失落。人们一方面在享受 高科技带来的舒适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变本加厉地破坏 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 对自然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人定胜天”使得人类对自 然的认识出现了质的飞跃。正是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人 们为了自己的私欲和贪婪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 发和占有。不仅如此,“人为自然立法”,“人是自然的主 人”等“人类 中 心 主 义 ”观 点 在 工 业 文 明 时 代 甚 嚣 尘 上, 人类加快 了 掠 夺 自 然 资 源 的 步 伐。生 态 的 平 衡 局 面 在 “人类中心 主 义 ”的 意 识 支 配 下 走 向 了 生 态 失 衡。 各 种 各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受到了空前的自然报复。 土地沙漠化 ,森林递减,水资源短缺,地震不时发生,海 啸的灾难也不打招呼的情况下光顾人类,各种奇怪的疾 病侵袭着人们,甚至南极冰川融化,全球变暖,更是人类 痛苦的加剧。 自从 20 世纪开始,各种危机纷至沓来,而那么多的 危机的形成并不是因为地球出现了问题,按照辩证唯物 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人类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在 发展经济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而产生的恶果: 第一,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界的 “环境”与“条 件 ”的,现 代 工 业 社 会 使 生 态 问 题 凸 显 出 来,并且随着全球化的进行,以出乎人类想象的程度继续 恶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当人类揖别野生动物界 的时 候,人 类 为 了 生 存 需 要,充 分 发 挥 自 己 的 智 力 和 体
态危机是如何产生的,揭示了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实质。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分析生态危机的根源。此外,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想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哲学解读。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当代的生态危机在思
想、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 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 B0 - 0
第 11 卷 第 12 期 2011 年 12 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758( 2011) 12 - 0041 - 3
Vol. 11 No. 12 Dec. 2011
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曹立华 宋文俊
摘 要: 从哲学的角度和视域对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代人类正面临的严重的生
·42·
的学说上。 2. 现实根源。 对生态问题根源的探究上,西方伦理学并没有从资
本主义制度上分析,例如美国等西方国家保护环境,治理 污染只是在自己国家进行,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污染拒绝 承担,其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无疑。资本主义利益最大 化的动机要求生产的最大化,生产的最大化要求消费的 最大化,消费的最大化必然造成资源消耗最大化和污染 最大化,其结果必然是生态危机。资本的增长必须是以 破坏生态为代价的,资本不关怀自然的健康,只关注最大 限度的消耗资料和能量,它们的消费能量越大,效率也就 越高,利润也就越大。于是,形成了大量的能源密集型产 业和原材料密集产业,他们将更快破坏不可再生资源,产 生更多的垃圾。资本主义的这种利己的本性,使它们仅 仅站在本民族、本国家的立场上,以自身的利益要求代替 整个人类的要求,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全球生态危机树立 起其足够的责任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甚而卑鄙地进行 生态危机转嫁,生态危机已经取代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 义的主要危机。归根到底,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是造 成经济危机转化为生态危机的根源。
文献标识码: A
生态危机的研究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类经历 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危机后,对在实 践中如何处理好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更为积极 的探讨,以其推动实践观的历史发展。从总体上讲,西方 一些学者及政府看到了当代处理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 不足,看到了矛盾的激化对人类自身的危害,试图探讨一 种新的实践模式来促进其和谐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性 的 观 点,但 没 有 把 这 种 关 系 的 处 理 上 升 到 哲 学 的 高 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的有益探索,克服了前人认识中 的种种缺陷,充分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 生存和发展活动的最高境界。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 展也需要吸取生态危机的教训,走一条适合我国的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二 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双重根源 诸多学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马克思主义,从不 同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分析,并能最 终达成一致的结论: 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 制度本身。笔者对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的分析可以概括 为理论和现实两大方面: 1. 理论根源。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形而上学哲学应运而生,这种 思想极力推崇“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观念,认为人类借 助知识与技术,将无所不能。人类工业生产借助形而上 学哲学的引导得到了很大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以人与自 然关系的失调,自然资源被肆意掠夺产生自然环境的恶 化为代价。尽管从十九世纪中叶后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它在理论上批驳了形而上学的观念,但是形而上学 则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以此为哲学基础的发展观, 其基本思想是将社会发展仅仅看作一种经济现象,把经 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内容和目的,认为社会发展 的目标是国民经济总值或国民收入增加,并将经济增长 率视为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尺度,人类单一地追求经济 发展。形而上学发展观将个人和人类社会置于自然的对 立面,片面强调 人 和 社 会 对 自 然 界 的 能 动 作 用,不 尊 重 自然界本身存在与发展的特性和规律,致使自然界呈现 “人化”,产生“异化”。自然界在“人化”、“异化”的状态 下,必然对人和人类社会给予无情的惩罚,使人和人类社 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许多问题与危机。 在西方,大多数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者都是基于“自然 的权利”的观 点 与“人 与 自 然 的 和 谐 相 处 ”的,但 是 他 们 的 理 论 体 系 还 不 是 很 成 熟,具 有 很 多 的 局 限 性 和 缺 陷。 “人类中心主义”学说的盛行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严重化。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西方近代以来的主流哲学与 文化确实是“人类中心主义”,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的主 流传 统,主 张 人 是 自 然 界 的 主 宰,一 切 价 值 都 是 人 决 定 的,是为人的利益而产生和存在的。人不仅是自身的立 法者,而且是自然界的立法者。西方古代的普罗泰戈拉 提出的“人是 万 物 的 尺 度 ”,近 代 康 德 提 出 的“自 然 界 的 最高立法必须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中”,为处理 任何自然的关系的指导带来了歧义,并有可能导致向两 极化发展,而笛卡儿在强调人的理性时,在人和神,人和 神话了的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处于支配地位“借助实践 哲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实 践并不是人的目的,实践的目的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他这 句话却将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并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对 立———人为了自身需 要 的 满 足 可 以 凌 驾 于 自 然 之 上 ,对 自然进行控制与掠夺。洛克的“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 幸福之路”,对 处 理 人 和 自 然 的 关 系 来 说 当 然 也 值 得 思 考。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在这种生态伦理思 想的指导之下便开始了对自然界疯狂的破坏性掠夺。人 类中心主义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主宰,具有无与伦比的优 越性,而把自然界视为僵死的,无生命的存在,成为人的 统治对象; 它确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 否定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它赋予人以控制掠夺自然 界的无上 权 力,而 否 定 了 自 然 界 一 切 生 命 的 生 存 权 利 ……这些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二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