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课件
或称“审查内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外 界环境也是统一的,诊断疾病即使局部患病,也应考虑到 整个人体及外界环境对病证的影响。
外界的有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条件、精神环境等。 人体内部的有脏腑、经络、皮肉脉筋骨等。 〔二〕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 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 的各方面资料。
主血瘀——瘀阻经脉
面色黧黑 黑而干焦 眼眶黑 紫黑
〔三〕望形体
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 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原理:①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 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②不同的体形 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开展转归也不同。
意义: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 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
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 本面色,属个体差异,一 生基本不变。
客色——因季节、气候不 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善色——面色光明润泽, 说明虽病而精气未衰,胃 气尚能上荣于面,属新病、 轻病、阳证
恶色——面色枯槁晦暗, 说明精气已衰,胃气不能 上荣于面,属久病,重病、 阴证
五色 正常面色
青
如以缟裹绀
轻润面色 (善色)
主虚(阳虚,气虚——推动无力,气血不充;血虚——荣 血亏虚,不能上荣) 主脱血——血脉空虚
特点
面色青 阵发性发青 青黑 青紫
满面通红 颧部潮红 面红如妆
面黄而垢 黄如橘子 黄如烟熏 淡黄消瘦 淡黄浮胖
晄白 淡白 淡白黄瘦 白而无华
主寒(血失濡养,血行不畅)
黑
水
肾
主肾虚(阳虚;阴虚——阴虚内热,虚火上熏) 主水饮——肾虚水泛,气血受困
外界的有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条件、精神环境等。 人体内部的有脏腑、经络、皮肉脉筋骨等。 〔二〕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 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 的各方面资料。
主血瘀——瘀阻经脉
面色黧黑 黑而干焦 眼眶黑 紫黑
〔三〕望形体
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 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原理:①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 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②不同的体形 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开展转归也不同。
意义: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 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
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 本面色,属个体差异,一 生基本不变。
客色——因季节、气候不 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善色——面色光明润泽, 说明虽病而精气未衰,胃 气尚能上荣于面,属新病、 轻病、阳证
恶色——面色枯槁晦暗, 说明精气已衰,胃气不能 上荣于面,属久病,重病、 阴证
五色 正常面色
青
如以缟裹绀
轻润面色 (善色)
主虚(阳虚,气虚——推动无力,气血不充;血虚——荣 血亏虚,不能上荣) 主脱血——血脉空虚
特点
面色青 阵发性发青 青黑 青紫
满面通红 颧部潮红 面红如妆
面黄而垢 黄如橘子 黄如烟熏 淡黄消瘦 淡黄浮胖
晄白 淡白 淡白黄瘦 白而无华
主寒(血失濡养,血行不畅)
黑
水
肾
主肾虚(阳虚;阴虚——阴虚内热,虚火上熏) 主水饮——肾虚水泛,气血受困
中医诊断学绪论
西晋----王叔和《脉经》
10万多字 10卷 98篇 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
隋朝-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分类67门 证候论1739条 阐述疾病的病因、 病理、证候 病源和证候的专著
宋代----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约1120-1200)-寒凉派 张从正(约1156-1228) -攻下派 李东垣(1180-1251) -补土派 朱丹溪(1281-1358) -滋阴派 《四库全书总目· 医家类》: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证 症
病 区别与联系
3.病案与辨证思维方法 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临床思维的规律 教学 医疗 科研 重要资料 管理 司法
二、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达便
1.司外揣内 视其外部 以查内脏 变化
2.见微知著 • 局部变化 包含整体的 生理与病理 信息
3.以常达变 从对比中找出异常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李时珍《濒湖脉学》 吴又可《瘟疫论》 清代----林翰之《四诊抉微》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建国以来---- 四诊客观化 辨证规范化
五、 学习方法
1.掌握基本理论 2.不断临床实践 3.培养辨证思维
小结
• 1.中医诊断学的学科特点、学术 • 地 位、主要内容以及学科发展 • 2.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 •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 4.了解学习方法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辨病、辨证?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基本原则
1.整体审察 2.四诊合参
3.病证结合
四、发典 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医学中医诊断学总论ppt课件
辨证求因是对疾病具体征象进行综
合分析,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癥结所 在。
辨证求因,即通过患者的自觉症状 和四诊检查所得,确定病因、病位、 病性和病势等,从而为临床治疗提 供确切的依据。
2019/7/3
18
(四)病证结合
病证结合,系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的原则。
中医治疗疾病,既要对疾病作出确 切的诊断,又要辨明疾病所表现的 证候,才能进行整体论治。
2019/7/3
14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 四诊合参 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
2019/7/3
15
(一)
从整体的角度认识、诊察病证
的原则,称为“审察内外”。
2019/7/3
16
(二)
四诊合参,是指望、闻、问、
切四诊并重,诸法相参,方能见 病知源。
2019/7/3
17
(三)
2019/7/3
19
四、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还要融汇贯通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要掌握辨证的思维方法
2019/7/3
20
再见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 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 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元杜本编《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 最早的舌诊专著。
2019/7/3
7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法 辨证 诊病 病案
绪论ppt-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许家佗
Blog: E-mail: Tel: 51322114(O) Office: 7412
绪 论、总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诊察了解; 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一)诊法
“四诊”主要内容: 望:神、色、形、态及局部望诊 闻:听觉、嗅觉 问:询问病情与病史 切:脉诊与其他按诊方法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 (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死去活来!! •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安排
诊法:
1望诊(12’);2舌诊(9’);3闻诊(2’) ; 4问诊(14’);5脉诊(8’);6按诊(2’)
刘河涧—重视病机; 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 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 张从正—重视症状鉴别诊断
明、清:
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八纲辨证成熟; 明 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 清 叶天士《温病论》、薛生白《温热条辩》、吴鞠通 《温病条辩》、王孟英《温热经纬》创立卫气营血、三焦 辨证。
近代: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的《舌诊研究》; 李乃民主编的《中国舌诊大全》; 刘冠军《脉诊》、赵恩俭《中医脉诊学》; 费兆馥主编的《中国脉诊研究》。
状对。临在床疾资病料过分程析、中综,合致,病对因疾素病全使过机程体的发特生点病和理规律性概损 害括,与抽同象时,也判发断生病抵种、抗概这括种病损名害的的过程生。理性防御反应。 这是一内科矛学盾的的主双要方任,务。在 整个疾病过程中不断进行斗争, 直至疾病痊愈或机体死亡时才告终结。”
(四)病案
又称:医案、医籍、诊籍、病历等; 是临床诊疗的书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许家佗
Blog: E-mail: Tel: 51322114(O) Office: 7412
绪 论、总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诊察了解; 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一)诊法
“四诊”主要内容: 望:神、色、形、态及局部望诊 闻:听觉、嗅觉 问:询问病情与病史 切:脉诊与其他按诊方法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 (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死去活来!! •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安排
诊法:
1望诊(12’);2舌诊(9’);3闻诊(2’) ; 4问诊(14’);5脉诊(8’);6按诊(2’)
刘河涧—重视病机; 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 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 张从正—重视症状鉴别诊断
明、清:
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八纲辨证成熟; 明 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 清 叶天士《温病论》、薛生白《温热条辩》、吴鞠通 《温病条辩》、王孟英《温热经纬》创立卫气营血、三焦 辨证。
近代: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的《舌诊研究》; 李乃民主编的《中国舌诊大全》; 刘冠军《脉诊》、赵恩俭《中医脉诊学》; 费兆馥主编的《中国脉诊研究》。
状对。临在床疾资病料过分程析、中综,合致,病对因疾素病全使过机程体的发特生点病和理规律性概损 害括,与抽同象时,也判发断生病抵种、抗概这括种病损名害的的过程生。理性防御反应。 这是一内科矛学盾的的主双要方任,务。在 整个疾病过程中不断进行斗争, 直至疾病痊愈或机体死亡时才告终结。”
(四)病案
又称:医案、医籍、诊籍、病历等; 是临床诊疗的书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病证结合,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是从 疾病的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 是从疾病的阶段性、主要矛盾认识疾病的本质。 临床进行思维分析时,有时是先辨病然后再辨 证,有时先辨证然后再断病。辨病与辨证相结 合,是既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又抓住疾病当 前的主要矛盾。在通常情况下,只强调辨证而 忽视辨病,或者只作病名诊断而不进行辨证, 都是不恰当的。
第一,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因为中医学的 诊病方法和辨证思维无不贯穿着基本理论;
第二,要不断的临床实践。前人说:“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证多”,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要学会辨证思维的方法。临床诊断,从收集病 情资料,到作出病、证判断,是医学理论知识与科学 思维的综合运用。
17
整理课件ppt
13
整理课件ppt
(三)、辨证求本
辨证求本,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四 诊收集到的症状、体征、病史以及其他临床资 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归纳,以探 求对疾病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第一,全面收集临床资料
第二,分析内在联系
第三,联系各种因素,进行判断
14
整理课件ppt
(四)、病证结合
15
整理课件ppt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秦汉及以前-黄帝内经,伤寒论,中藏经,难经
晋唐宋金元-脉经,肘后方,外台秘要,小儿药证直诀
明清及民国-景岳全书,寓意草,濒湖脉学,外感温热论,温病条 辨,医学实在易,望诊遵经
有关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与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 中就已奠定了基础,论述了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 以后各时期皆有发展,现代更加完善。其中最具影响的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
整理课件ppt
中医诊断学ppt(3)
寒发 热有 往定 来时
【概念】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 二、三日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
【意义】常见于疟疾
【病机】由于疟邪侵入人体,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 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战与高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问汗
1.概念及机理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故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汗是由 津液所化。
【概念】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日晡潮热: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
潮 热
又称阳明潮热(见于胃肠燥热内结)
【分型】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
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见于湿温病)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
(见于阴虚证)
第五节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必须要有比较扎实的中医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准备
★要善于抓住重点和难点,对重点要反复学习掌握, 对难点要认真领会,力求突破,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要理论联系实际,刻苦练习基本技能。如望诊、脉 诊等,必须反复实践,多看多练,掌握要领,善于运 用于临床实践中。
上篇 ·诊法 ·目录
问 望 舌 闻 脉按 诊 诊 诊 诊 诊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难经• 六十一难》
第一章 问 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 问现在症
问诊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 问现在症
问问 诊诊 的的 意方
表证寒热的轻重,除与感受外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感邪 轻重关系密切。一般而言 ,病邪轻者,则恶寒发热俱轻;病邪 重者,则恶寒发热俱重。
《诊断学绪论》课件
02
01
内窥镜检查
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患者体内病变部位,获 取病理学证据。
04
03
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疾病的鉴别
对于症状相似的疾病, 需要通过鉴别诊断确定 具体疾病。
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
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不 同,鉴别诊断有助于制 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预防和保健指导
鉴别诊断有助于指导患 者预防和保健,降低疾 病复发风险。
诊断学的发展推动医学进步
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防治能力不断提 升,为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诊断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的诊断学
近代的诊断学
现代的诊断学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 ,以及采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来诊断疾 病。例如,希波克拉底等古代医学家 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诊断学逐渐形 成独立的学科。19世纪中叶以来,随 着细菌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的 发展,诊断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现代医学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创新和应 用,为诊断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 撑。例如,影像学技术、内窥镜技术 、实验室检测技术等在临床诊断中的 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随着人工智 能、基因组学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诊 断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按照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 类。
常见疾病流行病学
研究常见疾病的分布、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
症状观察
通过询问患者病史、体查等方式,了解患者 的症状和体征。
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标本进 行实验室检测,以辅助诊断。
利用X线、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患 者体内结构和病变情况。
《中医诊断学》绪论 ppt课件
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丹溪心法》
望面色
听声音 问二便
病人的外部表现
司外
揣内
切脉象 触肌肤
体内的病理变化
ppt课件
6
见微知著
局部的、微小的变化
生物全息论
整体的、全身的病变
酒糟鼻 肺胃湿热侵入血络
疖 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知常达变
以正常的状况为标准,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 以健康人体的标准或状态去衡量病人 发现病人异常之处及病变之所在
主要内容
辨病
对疾病病种 作出病名诊断
病案书写
病人诊疗情况 的书面记录
ppt课件
4
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达变
ppt课件
5
整体观
司外揣内
念 普遍联
系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
望
四肢、二阴、皮肤等
诊
望排出物 痰涎、呕吐物、二便
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舌
ppt课件
16
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语言、 呼吸、咳嗽等声音,身体及其排泄物、分泌 物的气味,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方法
闻诊
听声音 语声、语言、呼吸、 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
嗅气味 病体之气、病室之气
ppt课件
17
一般情况
例:肝胆湿热证 脾气虚证
ppt课件
20
病
疾病 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 调所引起的具有自己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 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 段前后衔接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辨证绪论总论精品PPT教学课件
(二)定性
◆定性症状:有定性意义的症---→反映病性
◆病性:病变性质(寒、热、虚、实、痰、瘀……)
满面通红---实热 两颧潮红---虚热
2020/12/8舌苔白腻—-寒湿
疼痛喜按---虚
胀痛---气滞8
(三)动态观察 ◆动态观察----→病证发展转化 恶寒发热→但热不寒:表证------→里证
(四)识别真假 ◆假象: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出现的与病 机性质不符或相反的表象 颧赤如妆----真寒假热(阳虚阴盛、虚阳浮越)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
◆一个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往往表现为不同的证
( 温病:卫分证 / 气分证 / 营分证 / 血分证 )
◆一个病在某一发展阶段可表现为几个不同的证
( 感冒:表寒证 / 表热证 )
异病同证: ◆不同病的一定发展阶段,可表现为相同的证
异病异证、同病同证
2020/12/8
5
三、审症、诊病、辨证三者相结合的中医诊断体系 ◆审症---◆辨证、辨病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
第一课件网网站
2020/12/8
1
《中医诊断学》
中医辨证学
绪论
◆定义---研究分析病情资料、辨别证候的学科
( 综合分析 )
(概 括 )
(推 断 )
临床资料--→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理本质
◆辨证方法:纲---八纲辨证 目---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卫气营血、六经、三焦、经络辨证
2020/12/8
2020/12/8
9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中医诊断学ppt
表证寒热的轻重,除与感受外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感邪 轻重关系密切。一般而言 ,病邪轻者,则恶寒发热俱轻;病邪 重者,则恶寒发热俱重。
3.2 但寒不热
❖ 概念: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
❖ 临床意义:见于里寒证 。
❖ 病机: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 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
❖ 分型:
畏寒
①久病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者 ,属虚寒证。 ——是因久病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表所致。
胁痛 特殊
性质
胀痛
灼痛 刺痛 痞满
伴随症
主病
病机
太息易怒 身目发黄
情志病 黄疸病
肝气郁结 肝胆湿热蕴结
患侧肋间饱满、咳唾引痛 悬饮病
饮邪停留于胸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面红目赤
肝火 瘀血
火灼胁部脉络 外伤→瘀血→经络不畅
往来寒热
少阳病
3.4 按疼痛部位分类 ·胃脘痛
性质
伴随症
主病
病机
冷痛
胃寒
寒伤胃阳,胃脘收缩拘 急
灼痛
❖ 临床意义:见于外感表证。
❖ 病机: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 邪袭肌表——卫阳被遏,失煦——恶寒 腠理闭塞——卫阳失宣,内郁——发热 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
❖ 分型:①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外感寒邪所致; ②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外感热邪所致; ③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 ,外感风邪所致。
整体审察
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
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 “审察内外”。
诊法合参
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 性,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 能全面收集治疗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
3.2 但寒不热
❖ 概念: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
❖ 临床意义:见于里寒证 。
❖ 病机: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 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
❖ 分型:
畏寒
①久病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者 ,属虚寒证。 ——是因久病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表所致。
胁痛 特殊
性质
胀痛
灼痛 刺痛 痞满
伴随症
主病
病机
太息易怒 身目发黄
情志病 黄疸病
肝气郁结 肝胆湿热蕴结
患侧肋间饱满、咳唾引痛 悬饮病
饮邪停留于胸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面红目赤
肝火 瘀血
火灼胁部脉络 外伤→瘀血→经络不畅
往来寒热
少阳病
3.4 按疼痛部位分类 ·胃脘痛
性质
伴随症
主病
病机
冷痛
胃寒
寒伤胃阳,胃脘收缩拘 急
灼痛
❖ 临床意义:见于外感表证。
❖ 病机: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 邪袭肌表——卫阳被遏,失煦——恶寒 腠理闭塞——卫阳失宣,内郁——发热 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
❖ 分型:①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外感寒邪所致; ②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外感热邪所致; ③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 ,外感风邪所致。
整体审察
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
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 “审察内外”。
诊法合参
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 性,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 能全面收集治疗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第一章 绪论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 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 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 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 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等方面,为临床疾病的预防 、治疗提供依据。
经络辨证
主要Βιβλιοθήκη 用于内伤杂病
气血津液辨证
(七情内伤)正气失常
寒—六经 主 辨证 要 用 于 温病—卫气 外 营血辨证 感 时 病 湿—三焦
辨证(上、 中焦)
病因辨证 (六淫、疫疠等)邪气外侵
虚
(四)病案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 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 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 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原则有三: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整体审查
或称“审查内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外 界环境也是统一的,诊断疾病即使局部患病,也应考虑到 整个人体及外界环境对病证的影响。
外界的有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条件、精神环境等。
原理:神以先、后天精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
神与精气的关系:精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精亏气虚 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 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 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 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 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等方面,为临床疾病的预防 、治疗提供依据。
经络辨证
主要Βιβλιοθήκη 用于内伤杂病
气血津液辨证
(七情内伤)正气失常
寒—六经 主 辨证 要 用 于 温病—卫气 外 营血辨证 感 时 病 湿—三焦
辨证(上、 中焦)
病因辨证 (六淫、疫疠等)邪气外侵
虚
(四)病案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 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 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 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原则有三: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整体审查
或称“审查内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外 界环境也是统一的,诊断疾病即使局部患病,也应考虑到 整个人体及外界环境对病证的影响。
外界的有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条件、精神环境等。
原理:神以先、后天精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
神与精气的关系:精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精亏气虚 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中医诊断学课件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 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 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3、头发
• • • • • 发黑浓密润泽——肾气盛,精血充足 发黄稀疏干枯——精血不足 片状脱发——血虚受风 白发——肾虚 禀赋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
目部色诊
目赤肿痛──热证
眦赤:心火 白睛赤:肺火 全目赤肿:肝火、肝经风热上攻 眼胞红肿湿烂:脾火
白睛黄──黄疸(湿热、寒湿)、脂肪沉 着 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2、形态变化:
肉厚润泽──先天之肾精充足 耳薄干枯──肾精不足 耳廓甲错──久病瘀血、肠痈
3、耳道分泌物
脓耳──耳内流脓:肝胆湿热,肾阴 不足、虚火上炎
(四)望鼻
1、五色变化
鼻头色青——腹中冷痛 鼻头色黄——里有湿热 鼻头色白——亡血 鼻头色赤——脾肺二经有热 鼻头色微黑——有水气 鼻头色明润——无病 或病将愈
(二)润枯
皮肤润燥── 干涩:津液已伤
(三)肿胀
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 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
(四)痘疮
1、天花 2、水痘
(五)斑疹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 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阴斑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 压之褪色 麻疹、风疹、瘾疹
(2) 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急惊风:见于小儿高热引起的抽搐,两目 上视。为高热耗津,引动肝风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嗅气味
嗅患者的口臭、体臭、排泄物等 气味,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问诊
问寒热
问汗
问饮食
问睡眠
询问患者的寒热感觉, 判断病情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出汗情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询问患者的食欲、口味、 饮食偏好等,判断病情
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睡眠状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切诊
切脉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病情的性 质和部位。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诊断学概述 • 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 中医诊断的原则与技巧 • 中医诊断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01
中医诊断学概述
中医诊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收集 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信息,以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和部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中 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环节。
整体观念有助于医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中医诊断学 中的重要技巧。
通过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听患者的声音、气息等, 问诊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触诊患者的脉象、肌肤等,医生可 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学与其他医学的关系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不仅在中医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 其他医学体系也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某些方面 与西医诊断学的理念和方法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自 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此外,中医诊断学还涉及到中 国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嗅患者的口臭、体臭、排泄物等 气味,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问诊
问寒热
问汗
问饮食
问睡眠
询问患者的寒热感觉, 判断病情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出汗情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询问患者的食欲、口味、 饮食偏好等,判断病情
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睡眠状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切诊
切脉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病情的性 质和部位。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诊断学概述 • 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 中医诊断的原则与技巧 • 中医诊断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01
中医诊断学概述
中医诊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收集 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信息,以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和部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中 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环节。
整体观念有助于医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中医诊断学 中的重要技巧。
通过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听患者的声音、气息等, 问诊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触诊患者的脉象、肌肤等,医生可 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学与其他医学的关系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不仅在中医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 其他医学体系也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某些方面 与西医诊断学的理念和方法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自 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此外,中医诊断学还涉及到中 国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精选文档】中医诊断学绪论PPT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建国以来---- 四诊客观化
辨证规范化
五、 学习方法
1.熟练掌握基本理论 2.不断临床实践 3.培养辨证思维方法
小结
1.中医诊断学的学科特点、学术 地 位、主要内容以及学科发展 2.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4.掌握学习方法
谢谢观看!
视 其 外 部 气血津液辨证
--- 内伤杂病
辨证----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李时珍《濒湖脉学》
以 查 内 脏 变 进行分析、综合,从而
地 位、主要内容以及学科发展 辨证----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化 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
对当前的病因、病位、
望
区别
病
*证 区别与联系
视其外部以查内脏变化
李时珍《濒湖脉学》
主要内容 * 基本原理 * 基本原则
发展简史 # 学习方法
一、主要内容
*诊法 *辨证 (4) (8)
病案
*1.诊法
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
区别
闻 ------
问
切
联系
*2. 辨证
辨证----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
进行分析、综合,从而
对当前的病因、病位、
病性、邪正对比等本质作出
中医诊断学绪论
教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鉴别要点 中医“症”、“证”、“病”的
含义
绪论
气血津液辨证
--- 内伤杂病
诊 ---- 诊察、了解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判断,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 地位 ---- 桥梁课
地 位、主要内容以及学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绪论
•晋代的《肘后 备急方》记载 了对黄疸患者 做实验观察的 早期记载。
中医诊断学绪论
• 晋代的鲍姑发明了肉瘤 (如鸡眼)的外治法:
• “每赘(zhuì)疣,灸之 一炷,当即愈。不独愈 病,且兼获美艳。”
• 她是我国历史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位 女施灸家。
中医诊断学绪论
•唐代的《外台 秘要》记载了 消渴病患者的 尿液是甜味的, 以及如何通过 尿液诊断黄疸。
• 《梦溪笔谈·权 智》:“世人以 竹、木、牙、 骨之类为叫子, 置人喉中吹之, 能作人言,谓 之‘颡叫子’。”
中医诊断学绪论
•元代《世 医得效方》
•
危氏指出:“凡剉脊骨,不可 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 坠下身直,其骨使自归窠。未
里记载了 世界上最
直则未归窠,须要坠下,待骨 直归案。然后用大桑皮一片, 放在背皮上,杉树皮两三片,
中医诊断学绪论
“五运六气”可诊断预测疾病
• 下两个太乙天符年是戊午年和己未年,是2038和 2039年。没错,两个太乙天符年连在一起,那时 候的景象我们暂时不得而知。
• 再往回数两个甲子,2038减去120,是1918,那么 1918年到1919年这两个连续的太乙天符年里,发 生了什么事情呢?
• 西班牙流感”横扫全球,感染了10亿人,夺去了2千 万到4千万人的性命,当时世界人口才17亿。
“世界第一种生物碱”—
—吗啡,要早二百多
年。
中医诊断学绪论
“五运六气”可诊断预测疾病
• 中医有个“五运六气”学说,其中有个名词叫“太乙 天符年”。每六十甲子中,只有四年叫太乙天符年。
• 中医认为,凡是这样的年份,气候剧烈变化,人 间容易有瘟疫流行。
• 刚刚过去的一个太乙天符年是2009年(己丑年), 就是大家谈甲流色变的那一年。
中医诊断学绪论
•唐代创立 了世界上 最早的国 家医学专 科学校: 太医署。
中医诊断学绪论
•唐代,颁布 了世界上第 一部国家药 典《新修本 草》。
中医诊断学绪论
•宋代,成立了 世界上最早的 国家卫生出版 机构:校正医 书局。
中医诊断学绪论
•宋代沈括的 《梦溪笔谈》 记载了世界 上最早的人 工喉:颡 [sǎng]叫子。
早的脊柱
放在桑皮上,用软物缠夹定, 莫令屈。用药治之。”此种方
骨折悬吊 复位法。
法,直到1927年英国医学家 达维斯才提出,与危氏相比, 晚了六百多年。
中医诊断学绪论
• 最迟在明代隆庆 年间,安徽太平 县开始种人痘来 预防天花。后来 这一方法流传到 欧洲,才有的英 国医生琴纳发明 牛痘。
中医诊断学绪论
睡虎地秦墓
•战国时的《五 十二病方》中 记载了人类最 早运用汞剂治 疗外科感染的 情况,还记载 了世界上最早 的内痔结扎术。
中医诊断学绪论
帛书
•《黄帝内经·灵 枢》四时气篇 中最早记载了 腹腔穿刺引流 腹水的治疗方 法。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三国志·魏 书·华佗传》记 载了世界上最 早的全麻下外 科手术。
•
明代末年的《白猿经》 描述了纯白结晶乌头 碱的提取,比宋代 《日华子诸家本草》 中记载的乌头碱粗提 物“射罔膏”更为详实具
• 用新鲜草乌,……捣碎,榨出汁, 以干为度,去渣,挎磁盆盛 汁。”然后经过多次“日硒,…… 晒至六七日,……观看碗口上起 黑沙点子,面如结冰有五色云 象,其色红黑如香油样。”“再用
• 但是,中医在没有显微镜的时候,就坚定地确信 一定有这样一种特殊的东西存在,当时吴老先生 给起了个名字叫“杂气”,现在,被改叫做“病原微 生物”。
中医诊断学绪论
蒸馏水与急性病多进开水
• 蒸馏水亦系袓国始创。 《本草品汇精要》“甑 [zèng]气水,以物于炊饮 饭时,承取”。
• 急性病多进开水,《本草 纲目》言之已详,称为太 和汤,能“助阳气,行经 络”而又可“取汗”。盖病 属阴邪,遇阳即散。
中医诊断学绪论
对瘟疫的诊断
• 他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 异气所感。”
• 也就是说,引起温疫的原因,不是以前说的“风寒暑湿燥火”这些 过度的天气变化,而是另外有一种独特的气。
中医诊断学绪论
对瘟疫的诊断
• 《温疫论》里还说:“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 口鼻而入。”“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
• 老先生的意思就是说,这温疫,就跟过去的人要服的徭役一样, 挨家挨户的,谁都躲不过,无论年龄性别,得病的人,症状都差 不多,而且他认为这种异常的气,是从口鼻(消化道和呼吸道) 进入人体的。
中医诊断学绪论
对瘟疫的诊断
• 明朝末年,具体说是崇祯壬午年,也就是公元 1642年。
• 荷兰人列文虎克改进显微镜是1673年,之后又过 了100年,西方人才开始用显微镜逐步探究微观世 界。
体,这是人类最早提 砖砌一护”,将“药盆放炉中心,
取生物碱的记录。
用衣物盖于药盆之上”,用炭火
烟熏,则“药面上结成冰”(冰即
结晶),也就是乌头碱的结晶。
“其药制完,瓶内封固,日久下
• 书中关于乌头碱的制 法比19世纪初欧洲人
澄清有稠者砂糖样,挑起取用, 上箭最快,到身走数步即死”。
从鸦片中提炼出所谓
中医诊断学绪论
• 南北朝时期的《僧深集 • 五瘿丸方。
方》中记载的“五瘿丸”,
由鹿的甲状腺制成,是 • 取鹿靥 [yè]以佳
世界上最早的用天然甲 状腺激素治疗甲减合并 甲状腺肿大的记载。
酒浸令没,灸乾 内酒中更灸,令
香,含咽汁,味
尽更易,尽十具
愈。
中医诊断学绪论
•隋朝的《诸 病源候论》 记载了肠吻 合术。
中医诊断学绪论
对瘟疫的诊断
• 明朝末年,姑苏洞庭山有个老先生,姓吴,字又 可。那个时候也有疫病流行,吴老先生在行医的 过程中,发现这种流行的疫病和传统讲的伤寒不 同。
• 在他写的《温疫论》的序言里,吴老先生开篇第 一句话就断然否定了“六淫邪气”,也就是天气的冷 热干湿这些物理因素导致温疫的可能性。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绪论
古代中医的诊疗技术水平
• 《周礼·天官》中 明确记载了距今 3000多年的周代 就有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的医 事分工,彰示了 当时的医学发展 水平。
中医诊断学绪论
•1975年湖北 云梦睡虎地 出土的秦简 中记载的 “疠迁所”, 是世界上最 早的麻风病 隔离医院。
中医诊断学绪论
•晋代的《肘后 备急方》记载 了对黄疸患者 做实验观察的 早期记载。
中医诊断学绪论
• 晋代的鲍姑发明了肉瘤 (如鸡眼)的外治法:
• “每赘(zhuì)疣,灸之 一炷,当即愈。不独愈 病,且兼获美艳。”
• 她是我国历史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位 女施灸家。
中医诊断学绪论
•唐代的《外台 秘要》记载了 消渴病患者的 尿液是甜味的, 以及如何通过 尿液诊断黄疸。
• 《梦溪笔谈·权 智》:“世人以 竹、木、牙、 骨之类为叫子, 置人喉中吹之, 能作人言,谓 之‘颡叫子’。”
中医诊断学绪论
•元代《世 医得效方》
•
危氏指出:“凡剉脊骨,不可 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 坠下身直,其骨使自归窠。未
里记载了 世界上最
直则未归窠,须要坠下,待骨 直归案。然后用大桑皮一片, 放在背皮上,杉树皮两三片,
中医诊断学绪论
“五运六气”可诊断预测疾病
• 下两个太乙天符年是戊午年和己未年,是2038和 2039年。没错,两个太乙天符年连在一起,那时 候的景象我们暂时不得而知。
• 再往回数两个甲子,2038减去120,是1918,那么 1918年到1919年这两个连续的太乙天符年里,发 生了什么事情呢?
• 西班牙流感”横扫全球,感染了10亿人,夺去了2千 万到4千万人的性命,当时世界人口才17亿。
“世界第一种生物碱”—
—吗啡,要早二百多
年。
中医诊断学绪论
“五运六气”可诊断预测疾病
• 中医有个“五运六气”学说,其中有个名词叫“太乙 天符年”。每六十甲子中,只有四年叫太乙天符年。
• 中医认为,凡是这样的年份,气候剧烈变化,人 间容易有瘟疫流行。
• 刚刚过去的一个太乙天符年是2009年(己丑年), 就是大家谈甲流色变的那一年。
中医诊断学绪论
•唐代创立 了世界上 最早的国 家医学专 科学校: 太医署。
中医诊断学绪论
•唐代,颁布 了世界上第 一部国家药 典《新修本 草》。
中医诊断学绪论
•宋代,成立了 世界上最早的 国家卫生出版 机构:校正医 书局。
中医诊断学绪论
•宋代沈括的 《梦溪笔谈》 记载了世界 上最早的人 工喉:颡 [sǎng]叫子。
早的脊柱
放在桑皮上,用软物缠夹定, 莫令屈。用药治之。”此种方
骨折悬吊 复位法。
法,直到1927年英国医学家 达维斯才提出,与危氏相比, 晚了六百多年。
中医诊断学绪论
• 最迟在明代隆庆 年间,安徽太平 县开始种人痘来 预防天花。后来 这一方法流传到 欧洲,才有的英 国医生琴纳发明 牛痘。
中医诊断学绪论
睡虎地秦墓
•战国时的《五 十二病方》中 记载了人类最 早运用汞剂治 疗外科感染的 情况,还记载 了世界上最早 的内痔结扎术。
中医诊断学绪论
帛书
•《黄帝内经·灵 枢》四时气篇 中最早记载了 腹腔穿刺引流 腹水的治疗方 法。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三国志·魏 书·华佗传》记 载了世界上最 早的全麻下外 科手术。
•
明代末年的《白猿经》 描述了纯白结晶乌头 碱的提取,比宋代 《日华子诸家本草》 中记载的乌头碱粗提 物“射罔膏”更为详实具
• 用新鲜草乌,……捣碎,榨出汁, 以干为度,去渣,挎磁盆盛 汁。”然后经过多次“日硒,…… 晒至六七日,……观看碗口上起 黑沙点子,面如结冰有五色云 象,其色红黑如香油样。”“再用
• 但是,中医在没有显微镜的时候,就坚定地确信 一定有这样一种特殊的东西存在,当时吴老先生 给起了个名字叫“杂气”,现在,被改叫做“病原微 生物”。
中医诊断学绪论
蒸馏水与急性病多进开水
• 蒸馏水亦系袓国始创。 《本草品汇精要》“甑 [zèng]气水,以物于炊饮 饭时,承取”。
• 急性病多进开水,《本草 纲目》言之已详,称为太 和汤,能“助阳气,行经 络”而又可“取汗”。盖病 属阴邪,遇阳即散。
中医诊断学绪论
对瘟疫的诊断
• 他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 异气所感。”
• 也就是说,引起温疫的原因,不是以前说的“风寒暑湿燥火”这些 过度的天气变化,而是另外有一种独特的气。
中医诊断学绪论
对瘟疫的诊断
• 《温疫论》里还说:“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 口鼻而入。”“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
• 老先生的意思就是说,这温疫,就跟过去的人要服的徭役一样, 挨家挨户的,谁都躲不过,无论年龄性别,得病的人,症状都差 不多,而且他认为这种异常的气,是从口鼻(消化道和呼吸道) 进入人体的。
中医诊断学绪论
对瘟疫的诊断
• 明朝末年,具体说是崇祯壬午年,也就是公元 1642年。
• 荷兰人列文虎克改进显微镜是1673年,之后又过 了100年,西方人才开始用显微镜逐步探究微观世 界。
体,这是人类最早提 砖砌一护”,将“药盆放炉中心,
取生物碱的记录。
用衣物盖于药盆之上”,用炭火
烟熏,则“药面上结成冰”(冰即
结晶),也就是乌头碱的结晶。
“其药制完,瓶内封固,日久下
• 书中关于乌头碱的制 法比19世纪初欧洲人
澄清有稠者砂糖样,挑起取用, 上箭最快,到身走数步即死”。
从鸦片中提炼出所谓
中医诊断学绪论
• 南北朝时期的《僧深集 • 五瘿丸方。
方》中记载的“五瘿丸”,
由鹿的甲状腺制成,是 • 取鹿靥 [yè]以佳
世界上最早的用天然甲 状腺激素治疗甲减合并 甲状腺肿大的记载。
酒浸令没,灸乾 内酒中更灸,令
香,含咽汁,味
尽更易,尽十具
愈。
中医诊断学绪论
•隋朝的《诸 病源候论》 记载了肠吻 合术。
中医诊断学绪论
对瘟疫的诊断
• 明朝末年,姑苏洞庭山有个老先生,姓吴,字又 可。那个时候也有疫病流行,吴老先生在行医的 过程中,发现这种流行的疫病和传统讲的伤寒不 同。
• 在他写的《温疫论》的序言里,吴老先生开篇第 一句话就断然否定了“六淫邪气”,也就是天气的冷 热干湿这些物理因素导致温疫的可能性。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绪论
古代中医的诊疗技术水平
• 《周礼·天官》中 明确记载了距今 3000多年的周代 就有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的医 事分工,彰示了 当时的医学发展 水平。
中医诊断学绪论
•1975年湖北 云梦睡虎地 出土的秦简 中记载的 “疠迁所”, 是世界上最 早的麻风病 隔离医院。
中医诊断学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