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24《唐诗二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唐诗二首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的是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黑暗。诗人以卖炭翁为典型,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穷苦百姓的不平。他们虽然不全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都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都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积累诗歌中的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2.朗诵这两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2.体会诗人身遭苦难、心怀劳苦人民的精神,培养忧国忧民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诗歌主旨。
2.难点:品味诗歌的精彩描写并在写作中借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还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境下的真实写照。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
飘转.(zhuǎn) 沉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恶.卧(è) 丧.乱(sānɡ)
广厦.(shà) 大庇.(bì) 突兀.(wù)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
①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古今异义]
①秋天
..漠漠向昏黑(古义:秋天的天空。今义:秋季)
②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义:表示多数。今义:数词)
③长夜沾湿何由彻.(古义:到,诗中是“彻晓”的意思。今义:彻底)
2.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留下了1500多首诗,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大都抒写个人情怀,紧密
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被后世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3.背景链接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
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上元二年(761)八月,大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了解文体知识
歌行体
歌行,中国古典诗歌的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
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学习新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步骤一: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阅读本首诗的题目,说说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本首诗是歌行体,“……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
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2.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字数、句式、音韵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整首诗共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3.细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段落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秋风卷茅。(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愤懑无奈)
(3)夜雨湿屋。(忧思不绝)
(4)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步骤二: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1.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无情的特点。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飞”“洒”,写出了秋风之大,以致把屋上茅草卷起,凌乱地散落。“挂”写茅草挂在长林梢上,被秋风卷起,“飘转”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被风卷起,沉缓飘动,而诗人担忧茅屋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2.诗中的“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当时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3.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面对茅屋漏雨,被子破旧无法抵御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4.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怎么才能有千万间高大的房屋让穷苦百姓得到庇护,作者为此发出呼喊,境界开阔,铿锵有力,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步骤三:思考总结,学习写法
概括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明确:(1)使用写实的手法,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这首诗通过写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先写狂风破屋,次写群童抢草,再写屋破雨漏,最后表达理想和愿望,结构清晰、紧凑。
(2)善于通过有特征的细节,运用精练的语言,将他所经历的生活绘声绘形地描写出来,使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如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