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植物施肥的基本理论
现代施肥技术:第二章 施肥的基本原理

二、最小养分律的内涵
(二)最小养分会随
条件变化而变化,如 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 的肥料,不但难以增 产,还会降低施肥的
效益。
三最小养分律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 强调施肥要有针对性 • 作物需要的养分量,不仅决定于单一养分量的高
• 一报酬递减率与米氏学说基本内容
• 18世纪末,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杜尔哥 (A.R.J.Turgot)提出报酬递减率
• 反映了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的 关系。
• 它作为一个经济法则,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 畜牧业生产等各个领域。
• 1909年德国化学家米采利希通过燕麦磷肥试验,利用数学 原理探讨了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即把报酬递减律移植到 农业上,形成米氏学说。
大量研究土壤有效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后得出
Y
• 报酬递减
• 直线增加
• 产量下降
X
二报酬递减率与米氏学说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 施肥要有限度,不是施肥越多越增产 • 肥料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施入低肥力土壤
第四节 因子综合作用律
三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内涵
(二)肥料效应的发挥有赖其他因子的配合
施肥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养分归还学说 最小养分律
报酬递减律
基本原理 平衡补偿原理
量比原理
定量原理
因子综合作用律 综合效应原理
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有机、化肥配合归还达到用地、养 地结合
针对性施用,配合施用 施肥要有限度
肥料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施入低肥力 土壤 重视施肥、环境与其他技术措施的 配合,充分发挥交互作用
第五节 施肥基本原则
• 从土壤供肥来看,养分归还分为土壤肥力矫正归 还与土壤养分平衡归还
施肥的基本原理

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是指以有机物和无机物为主要原料,添加营养物质和氮、磷、钾、微量元素等植物所需物质来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并通过调节土壤中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含量,以改善土壤,促进植物生长的施用化肥的行为。
施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植物的产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
对于有机肥料,它们能够促进有机质的积累,增加细菌、真菌和其他有机体的数量,参与土壤有机物分解,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质地粗糙度,提高土壤的气孔结构,使植物根系发达,从而增加土壤肥力。
而无机肥料,它们一般是指碱金属盐和少量微量元素,其功能是提供给植物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改善植物抗性,让植物健康的生长发育,促进角质酸的积累,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
由于施肥不仅需要调节土壤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而且需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来施用不同的施肥,所以应根据此处的土壤质地、pH值、组成以及植物的类型来确定施肥的配方,以便于施肥的有效利用。
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掌握施肥量。
施肥量的掌握主要取决于土壤质地、土壤类型以及植物的本身特性。
如果施肥量过多,会削弱植株的根系,使植物缺水缺磷,甚至会对水土污染;如果施肥量过少,就无法改善土壤质地和肥力,植物也无法正常生长。
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二是分段施肥,常年施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肥力。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季节变化,科学地分段施肥,施肥原则中心思想就是“量不变,期不移”,及时补充植物的营养,以便植物能够持续的生长发育。
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三是合理搭配施肥,施肥搭配是指在施肥时,要选择与植物生长需要恰当的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比如,施的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而施的无机肥料可以满足植物对氮磷钾和其他微量元素的需求。
合理搭配施肥不仅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而且能有效缩短土壤恢复期,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总的来说,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掌握施肥量,分段施肥,合理搭配施肥,以达到改善土壤质地和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加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微量元素 (micro-element) [7种,在植物体内的含量 一般低于1/1000]
? 元素必需性的研究方法
?分析植物体的化学组成 ?从植物的生长介质中除去某元素以确定其必需性
-A
A元素为非必需元素
-B
B元素为必需元素
? 同等重要性与平衡吸收
化学肥料发展趋势:
? 高效化:不断提高肥料中养分的浓度 ? 复合化:提高复合肥料在化肥中的比例 ? 液体化:发展液体肥料 ? 缓效化:延缓肥料施用后养分释放的速度。
? 施肥技术的多样性
土壤施肥
随水灌溉施肥 (fertigation)
Fertilizer Injection
P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ssium application map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可引起环境问题 (地下水污染,表层水富营养化等)
商品肥料
?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产物改善植物 营养;直接提供的养分量十分有限 ?辅助性肥料,不能代替有机肥及化肥 的作用
2. 施肥及其基本环节
? 施肥的基本目的:补充土壤养分供应的不足,以满足作物正 常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
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Minerals
1 肥料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 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就对增施肥料在欧洲粮食生产中 的作用做过估计,如果把粮食增产量看作100,化肥的贡献占50%, 品种占30%,其它管理措施占20%;
施肥 自然需求
特定需求 施肥
正常的植物体
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
? 合理施肥:通过施肥调节植物的自然营养过程,以获得理想的产 量或经济效益。即施肥并非简单地满足作物对养分的自然需求。
植物营养与施肥基本原理课件

土壤养分改良的实践
土壤酸碱度调节
01
通过施用石灰或硫磺等物质,调节土壤酸碱度,创造适宜植物
生长的环境。
有机肥料施用
02
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
壤保水保肥能力。
土壤消毒与病虫害防治
03
05 案例分析
不同植物的施肥方案
蔬菜施肥
根据蔬菜生长周期和需肥特点,合理 配比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产 量和品质。
水果施肥
针对不同水果品种,调整肥料配方, 促进果实生长和糖分积累,提高口感 和营养价值。
花卉施肥
根据花卉生长阶段和开花需求,选用 适当的肥料,促进花卉生长繁茂、花 色艳丽。
牧草施肥
通过施肥,可以补充土壤中缺乏的营养元素,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
03
不同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不同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如氮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
磷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钾是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调节剂等。
施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促进植物生长
提高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肥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 素,促进植物根、茎、叶、果实的正 常生长。
肥力的作用。
化肥
含有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如氮、磷、钾等,具有养分 含量高、见效快的特点。
叶面肥
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补充植物 所需的营养元素,具有吸收快 、效果显著的特点。
基肥
在种植前施入土壤中的肥料, 主要起到长期供应植物养分的
作用。
施肥的时期和频率
施肥时期
根据植物生长阶段和需肥特点, 确定施肥的最佳时期,如苗期、 花期、果期等。
植物营养学:第二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the Kinds of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Plants
Macronutrients(大量元素)
Carbon
C
碳
Hydrogen
H
氢
Oxygen
O
氧
Nitrogen
N
氮
Phosphorus
P
磷lcium
Ca
钙
Magnesium Mg
镁
Sulphur
(٭二)确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
(three criteria of ascertaining the essential nutrients of plants) (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种类及其分组
(the kinds and groups of the essential nutrients of plants) 三、植物有益元素(beneficial elements of plants)
一、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the nutrient compositions of plants)
(一)组成
水分(water): (75-95%)
有机化合物(90-95%) (organic compounds)
C、H、O、N元素以 H2O 、CO2、N2逸出
干物质 (dry matter)
燃烧
(5-25%)
一、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the nutrient compositions of plants) 二、植物必需营养元素(the essential nutrients of plants) (一)确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方法
(the methods of ascertaining the essential nutrients of plants)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础理论

❖ 环境有关,如:红壤土上的植物含铝多;
施肥可以增加植物体内该元素的含量。
可编辑版
14
二、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自然界的元素在植物体内几乎都能 找到,但并非全部必需。可以用除去某 一元素的营养液进行培养试验,通过作 物生长和发育的情况判断。D.I.Arnon 和P.R.Stout 1939年提出了判断植物必 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
❖ 水稻需硅多。
可编辑版
22
2、比例:各种作物对不同营养的要 求有一定适宜比值,如:
❖ Ca/B : 甜菜100 大豆500 烟草1200 ❖ Fe/Mn : 大豆1.5-3.5 小麦2.5 ❖ K/Mg >8 烟草缺镁症 ❖ P/Zn >400 马铃薯缺锌 ❖ 作物每生产100斤籽粒需N:P2O5:K2O约为3:
人畜粪尿厩肥绿肥杂肥可编辑版基肥种肥追肥含义播前或定植前施用的肥料播时或定植时施用的肥料生长过程中施用的肥料目的满足作物全生育期对养分的要求满足作物苗期对养分的要求满足作物各生育期对养分要施用原则培肥土供养肥料种类有机肥为主失的化肥充分腐熟的有机速效化肥化肥为主腐熟的有机肥施用方法结合深耕撒施集中施条施穴施拌种浸种沾秧根穴施根外追肥条施穴施可编辑版可编辑版10生物试验
理。
可编辑版
4
2、肥料部分
★ 各种肥料的成分、性质;
★ 肥料施入土壤中的变化、被吸收的形态;
★ 肥效的维持时间。
♣ 按作用把肥料分为直接肥料和间接肥料:
◊直接肥料为直接营养作物的肥料,如氮、磷、
钾化肥。
◊间接肥料为通过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
况达到营养作物目的的肥料,如石灰、石膏。
◊有机肥为二者作用都有的肥料。
7
含义 目的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0绪论一、名词解释1.合理浇水:合理浇水就是同时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环保的一个关键措施。
必须努力做到因土施磷、看地定量;根据各类作物需肥要求,合理施用;掌握关键、适期施氮;深施肥料、保肥增效;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
2.水体富营养化就是指营养物质的天然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就是一种自然过程。
二、简答论述题1、论述为什么要提倡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与不合理施肥分别会产生哪些效应?合理浇水产生的较好效应:①浇水的减产效应;②浇水能够改进土壤和提升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浇水引发的不当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减少及由此增添的养分非常大溶解损失、外流,有毒元素在土壤的累积可以引致土壤质量上升;引发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发大气污染,还可以引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2、施肥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哪些?浇水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浇水理论研究;②浇水效应研究;③浇水技术研究。
浇水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数据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一、简答论述题1、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米氏学说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对指导施肥有何意义?在生产上如何运用?分后交还学说:李比希英国【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斩获,必然必须从土壤中偷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斩获次数的减少,土壤中养分含量可以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交还作物从土壤中丧失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上升而且产量可以越来越低3、为了维持元素均衡和提高产量必须向土壤施入肥料【对指导浇水的意义:就是浇水的基本原理,就是维持土壤固有水平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肥力【生产上的应用领域:指导浇水推动化肥工业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产量。
植物营养学-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仅供借鉴]
![植物营养学-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仅供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7c0e3fe26bec0975f465e2c1.png)
特选课件
51
二元肥料(二元二次式模式):
y = b0 + b1x1 + b2x12 + b3x2 + b4x22 + b5x1x2
边际产量(即产量y 对x1,x2的偏导数)可根据肥料效应
函数求出:
特选课件
52
三元肥料效应的边际产量(即产量y x 对 1, x2, x3 的偏导数):
量。
时,此施肥量即为最高产量施肥
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产量(total productivity): 在施肥实践中, 就是各个不同施肥水平下所获得的产品总量。 以TP表示。
特选课件
41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ivity): 是指单位肥料投入
所取得的产量,以AP表示。若以x代表投入的肥料用量,
则平均产量的计算公式为: TP
此法简便易行,但比较粗糙。一般只适用于确定磷、钾和微
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 特选课件
20
土壤氮素快 速测试仪
植物氮素快速 测试仪
特选课件
21
追肥用量(kg N/ha)
75
38
110
18
147
极低
低 500
较低
中 较高
750
1000 1250
1500
0
高
植株硝酸盐测定值 (mg/L)
北京市冬小麦植株诊断追肥推荐
每英亩施肥量(磅)
特选课件
4
特选课件
5
特选课件
6
特选课件
7
不同施肥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特选课件
8
报酬递减律只反映在其他经济技术条件相对 稳定的情况下,某一限制因子(或最小养分) 投入(施肥)和产出(产量)的关系。
2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则

unloading
vascular tissue
Cell to cell transport
(一)土壤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式**
地上部
土壤 3
2
根1
植物根获取土壤养分的模式图 (1.截获 2.质流 3.扩散)
截获(Interception)
1. 定 义 : 是 指 根 直 接 从 所 接 触 的 土 壤 中 获 取 养 分 而 不通过运输。
(2) 根系CEC与养分吸收的关系 根际CEC越大,被吸收的数量也越多 反映根系利用难溶性养分的能力
2、 根的氧化还原能力—反映根的代谢能力
(1)根的氧化力 强
根的活力 根的吸收能力
强
强
如水稻,具有
氧气输导组织,向根分泌O2 乙醇酸氧化途径,根部H2O2形成O2
新生根-氧化力强-Fe(OH)3在根外沉淀-根呈白色 成熟根-氧化力渐弱-Fe(OH)3在根表沉淀-根棕褐色 老病根-氧化力更弱-Fe(OH)3还原为FeS -根黑色
研究:“饥饿”状态的植物根系对某一养分的吸收
水培实验装置示意图
甜瓜吸收试验
发现:开始时,养分进入根系的速度较快,过一 段时间后逐渐减慢,最后稳定在一速度。
养分进 养分正
吸收 量
入质外
在进入
体为主 共质体
阳离子 阴离子
时间
2、养分进入质外体
由于质外体与外界相通,养分离子能以质流、 扩散或静电吸引的方式自由进入
510
81.3 23.7 6947
Na+、K+对甜菜叶片性状的影响
处理
(mmol)
叶片含量 干重 ( mmol/g干重)
K (g叶/株) + Na+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重点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第一章合理施肥的原则一、概念1 养分归还学说:○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粒和茎杆)必然从土壤中去走大量养分;○2如不正确地规还养分与土壤,地力必须会逐渐下降;○3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4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和氮元素)。
2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重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3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
二、1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营养元素:氮和磷。
2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1养分归还学说②最小养分律③报酬递减律④因子综合作用律3合理施肥遵循的基本原则:○1平衡施肥○2首先满足最小养分○3肥料效益是指导施肥的又一基本原则。
○4合理施肥必须考虑作物增产的综合因素。
○5合理施肥必须从农业生态的大农业观点出发。
4如何理解最小养分律:○1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讲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2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3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其他养分,不但难以提高作物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第二章作物营养特性土壤养分与施肥一、概念1趋肥性:根系能迅速伸到土壤养分相对丰富的地方,以扩大吸收养分的范围,根系的这种特性称为趋肥性。
2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效能的时期3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叫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二、1施肥的两个关键时期是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和营养临界期。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内容丰富)

1.短距离运输。也叫横向运输。指养分由根
的外表皮穿过皮层进入中柱的过程。
(1)质外体途径。Ca2+、Mg2+等在共质体的移 动性很差,主要通过质外体途径运输。
( 2 ) 共 质 体 途 径 。 K+ 、 H2PO4— 、 NO3— 、 SO42—和Cl—等离子主要是通过共质体途径运 输的。
示意图
参考内容
参考内容
2
二、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1939年,Arnon&Stout提出了三条标准:
(1)不可缺少性。该元素对所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缺乏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对高等植物来说,即 由种子萌发到再结出种子的过程。
(2)不能代替性。缺乏这种元素后,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
而且其他任何一种化学元素均不能代替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 素后症状才能消失。
(3)作用直接性。这种元素必须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16种:C、H、O、N、P、K、Ca、Mg、S、Fe、B、Mn、Cu、
Zn、Mo、Cl。后13种主要从土壤中获得,称之为土壤养分。
第二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第一节 植物的营养成分 第二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第三节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 第四节 植物的营养特性 第五节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参考内容
1
第一节 植物的营养成分
一、植物体的组成
1.水分
一般为70%~95%。幼嫩植株>衰老植株。叶片>茎 秆>种子。
2.干物质
新鲜植株除去水分的部分就是干物质,其中有机质 占植物干重的90%~95%,矿物质占5%~10%。
2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第一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第一节必须营养元素主要内容植物必需的营养成分和根系吸收养分的机制;主要作物的营养特性及影响养分吸收的外界环境条件。
施肥方法1.植物的组成成分含水量75-95%干物质5-25%干物质组成灰分含量3-5%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中离子态的矿质养分,植物吸收养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 影响植物体内养分含量的因素1、基因型:吸收营养元素的能力2、土壤或水体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性3、植物不同器官的比例(例如叶片与果实4、植株的生理年龄3 必须营养元素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的概念是1939年确定的,他们总结了确定植物必需营养素元素的三条标准必需性—这种化学元素对所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专一性—缺乏这种元素后,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直接性—这种元素必须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17种必需营养元素Carbon (C) Hydrogen (H) Oxygen (O)Nitrogen (N) Phosphorus (P) Potassium (K)Calcium (Ca) Magnesium (Mg) Sulfur (S)Iron (Fe) Manganese (Mn) Copper (Cu) Zinc (Zn) Molybdenum (Mo) Boron (B) Chlorine (Cl) Nickel(Ni)必须营养元素的两种分类方法A 根据元素含量划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1 大量元素植物需要量相对比较大(%或g/kg)Carbon (C) Hydrogen (H) Oxygen (O)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Potassium (K)2 中量元素Calcium (Ca) Magnesium (Mg) Sulfur (S)3 微量元素植物需求量相对较小(μg/g or mg/kgIron (Fe) Manganese (Mn) Copper (Cu) Zinc (Zn) Molybdenum (Mo) Boron (B) Chlorine (Cl) Nickel(Ni)植物体内大量元素的含量通常是微量元素含量的1000倍甚至更多B 根据功能划分(1)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贮藏物质和生活物质结构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物质等;贮藏物质:淀粉、脂肪、植素等;生活物质: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叶绿素、酶及辅酶等。
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施肥原则

少量归还
中度归还
重点归还
(2)他认为作物可通过大气和降水获得足够数量的氮 素来满足植物的需要,不必向土壤归还氮素的观 点是错误的。
正确的认识是作物不但需要补充磷钾等矿质养分, 而且还需补充氮素等养分。
(3) 李比希还低估了厩肥中氮的作用和腐殖质的改土作用, 忽视了有机肥、料对提供氮素的重要作用,而过分强调 了矿质肥料提供灰分元素的重要性。
2 .最小养分律孤立地看待各个养分,忽视了养分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 约的一面。
最小养分律又延伸出了最适因子律和限制因子律
1.最适因子律:1895年由德国学者李勃夏(LieberCher)提出。
(1)中心意思 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变化的范围很广,植物
适应的能力有限,只有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物 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高,因子处于最高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 物生长,产量可能等于零。 (2)实践意义 生产实践中对养分或其它生态因子的调节应适度。
(三)最小养分律的实践意义
施肥中一方面要注意根据生产的发展不断发现和补充最 小养分。
要注意不同肥料之间的合理配合。
(四)最小养分律的不足及发展
瓦格纳尔(Wagner)和阿道夫·迈耶(Adolf Mayer)
1 .施肥与产量之间呈直线相关是有条件的,它只适合于土壤非常贫瘠和 作物产量水平很低的情况。在土壤肥力水平和作物产量水平较高的 情况下,施肥的增产效果不是直线关系,而呈曲线关系,否则将会 得出施肥越多越增产的错误结论。
2.内涵
(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 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 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越 来越少。
猎物少了?
(2)若不及时地归还由作物从土壤中拿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 渐降低,而且作物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之二

离子的不平衡。
阴阳离子吸收不平衡造成的根际pH变化
•根际Eh 旱作土壤根际 Eh 值都 低于土体;水稻根系具有 输氧的特性,体内存在着 由叶片向根部的输氧组织, 并有部分氧排出根外,使 根际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于 土体。
水 稻 根 表 铁 锰 氧 化 物 胶 膜 的 形 成
•根分泌物
植物通过根系以根系脱落物
pH大于 7的土壤,钙离子 含量度 ,会出现缺铁 、锌 的现象 。铜 、锰的有效性 降低,但钼的有效性增加
硼在中性范围内有效性最
高。磷的有效性也是在 pH6-7.5的范围内最高。
营养介质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或过多
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根系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上。一般认为,
移动性强的元素 N、K、Na 能移动的元素 P、Cl、S
关键时期喷一次 多喷施,喷在新叶
难移动的元素 微量元素
植物根系与养分有效性
•形态结构
单子叶植物 须根系, 粗细比较均匀, 根长、表面积都大
双子叶植物 直根系, 粗细悬殊较大, 根长和总吸收表面 积都小于须根系。
•根毛
除洋葱、胡萝卜等少数植物没有根毛或根毛少 而短之外,大多数农作物的根系都有根毛。 根毛的存在缩短了养分迁移到根表的距离,增 加总吸收表面积。
水分与施肥的效果
产
施肥效果 随土壤含水量 的提高而增加
量 大量施肥
少量施肥
不施肥
土壤含水量
土壤通气条件
1) 通气条件良好,有利于根系呼吸产生的 CO2从根际散失,这
对根系发育、有氧代谢和离子吸收十分重要
2) 通气不良的嫌气条件,无氧呼吸增加,有机质分解不完全, 产生中间产物和有毒物质 3) 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 养分的有效化和无效化过程都是
土壤肥料学:施肥的基本理论

( 3) 改 善 不 良 的 土 壤 状况或保持良好 的土 壤状况。
(4)养分施用是人及动 物需求。
为了有利于放牧牲畜,有必要增加某些元素的供应, 而这些元素不是植物必需的 ,如钠或者增加铯和钴作为 预 防因缺乏而引起的养分失调。
施肥时也必须考虑到作物的消耗者动物和人对养分的需求
( 1) 补 充 供 应 土 壤 自 然 肥 力 以满足具有高产潜力作 物的 需求。
Sacramento 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曼 多
(2)补偿因作物产 品 移走或淋溶而损 失的 养分。
耕地土壤钾素亏损严重(湖北)
年代 1950—1979 1980—1999 2000—2001
年K2O亏损量 (kg/hm2)
施肥的必要性
• 因为任何土壤几乎都不可能充分 供应所有养分以满足高产的需求, 不足部分必须通过施用矿质肥料 和(或)厩肥来进行补偿。
世界是如此复杂
2 肥料学的基本学说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 最小养分律 因子综合律 报酬递减律 同等重要律与不可代替律
2.1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17世 纪 中 叶 , 海 耳 蒙 特 根 据 长 达 五 年 的 柳枝土 培 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 仅 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
2.3 最小养分律
李比希根据自己创立的矿质营养 学说,成功地制造了一些化学肥 料以后,为了保证最有效地利用 这些肥料,他在实验的基础上, 又进一步提出了最小养分律。
1)定义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
但 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 对含 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
在 一 定 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 变化 , 因 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 , 即使 继续增加其 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 产量。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绪论1.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
2.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3.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4.施肥科学研究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6.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
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1.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tion returns)比希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
②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③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
2.最小养分学说(law of the minimun nutrition)比希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高低。
②最小养分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③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3.报酬递减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
4.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础理论53页PPT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植物营养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肥的基础理论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植物施肥的基本理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与肥料三要素1939年阿隆(Arnon)和斯托德(Stuot)提出了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3个标准:(1)这种化学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缺少这种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对高等植物来说,即由种子萌发到再结出种子的过程。
(2)缺乏这种元素后,植物就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而且其他任何一种化学元素均不能代替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3)这种元素必须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环境改变的间接作用。
符合这些标准的化学元素才能称为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其他的则是非必需营养元素。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
它们是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硼(B)、锰(Mn)、铜(Cu)、锌(Zn)、钼(Mo)和氯(Cl)。
氮、磷、钾是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肥料,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又称“肥料三要素”。
●植物吸收营养的器官及影响吸收的因素根部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也是养分和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重要部位,他在土壤中能固定植物,保证正常受光和生长,并能作为养分的储藏库。
植物除可以从根部吸收养分外,还能通过叶片(或茎)吸收养分,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的跟外营养。
矿质营养元素首先经根质外体到达根细胞原生质膜吸收部位,然后通过主动吸收或被动吸收跨膜进入细胞质,再经胞间连丝进行共质体运输,或通过质外体运输到达内皮层凯氏带处,再跨膜转运到细胞质中进行共质体运输。
一、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植物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
因此,除了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外,土壤和其他环境因子对养分的吸收以及向地上部分的运移都有显著的影响。
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主要包括介质中的养分浓度、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土壤pH值、养分离子的理化性质、根的代谢活性、苗龄和生育时期植物体内养分状况等。
1、介质中养分的浓度(1)中断养分供应的影响如过中断某一养分的供应,往往会促进植物对这一养分的吸收,因为植物对养分中断具有反馈能力。
在植物体内,由于磷能迅速转移到地上部分,根中磷的浓度不会很快提高,使得控制吸磷的反馈调节能力可持续数月。
因此,在缺磷一段时期后再供应磷会导致地上部含磷量大大增加,甚至还可能引起磷中毒。
虽然在土培中供磷状况未必会发生如此快速的变化,但在营养液培养试验中,尤其在更换溶液后,是很可能会发生的。
(2)长期供应的影响当养分供应以后,养分吸收速率会非常高,甚至在高浓度范围内吸收速率仍继续增高。
这种现象至少持续几个小时或几天,当体内在养分浓度上升后,吸收速率就减慢了。
(3)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不仅受植物预处理方式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植物对养分需求量的主动控制。
这种反馈调控机理可使植物体内某一离子的含量较高时,降低其吸收速率;反之,养分缺乏或养分含量较低时,能明显提高吸收速率。
(4)细胞质和液泡中养分的分配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是进行各种生化反应的主要场所。
由于养分在各种生化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在于保证细胞质组成和状态的稳定以及植物旺盛的代谢作用,因此,一般认为,当养分供应不足时,可通过调节跨原生质膜的吸收速率或对储存在液泡中的养分再分配调节。
2、温度由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主要依赖于根系呼吸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而呼吸作用过程中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对温度又非常敏感,所以,温度对养分的吸收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增加,呼吸作用加强,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也随之增加。
在低温时,呼吸作用和代谢作用缓慢,二在高温时又易引起体内酶的变形,从而影响养料的吸收。
不同作物适应生长的温度范围不同。
3、光照光照对根系吸收矿质养分一般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可通过影响植物叶片的光合强度而对某些酶的活性、气孔的开闭和蒸腾强度等产生间接影响,最终导致根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能力下降。
4、水分水分状况对植物的影响有很多方面。
水分状况是影响土壤中离子扩散和滞留迁移的重要因素,也是化肥溶解和有机肥料矿化的决定条件,水分对植物养分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可加速肥料的溶解和有机肥料的矿化,促进养分的释放;另一方面稀释土壤中养分的浓度,并加速养分的流失。
水分对植物生长,特别是对根系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养分的吸收。
缺水既可以降低养分在土壤中向根表的迁移速率,也可以减弱根系的吸收能力。
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根系附近的水分状况发生较大的变化,影响着土壤中离子的溶解度以及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从而间接地影响了离子的吸收。
5、通气状况土壤通气状况主要从3各方面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一是根系的呼吸作用,二是有毒物质的产生,三是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
正是土壤空气的存在,通气良好的环境保证了土壤中的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生活,改善根部供氧状况,并能促使根系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从根际散失。
这一过程对根系正常发育、根的有氧代谢以及离子的吸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土壤反应(pH值)土壤反应对植物根系吸收离子的影响很大。
pH值对离子吸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根表面,特别是细胞壁上的电荷变化及其与K+、Ca2+、Mg2+等阳离子的竞争作用表现出来。
7、离子理化性状和根的代谢作用离子的理化性状(离子半径和价数)不仅直接影响离子在根自由空间中的迁移速率,而且决定着离子跨膜运输的速率。
主要体现在:离子半径,离子价数,代谢活性三个方面。
8、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离子间的拮抗作用和离子间的协助作用。
所谓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离子的吸收。
9、苗龄和生育阶段在各生育阶段,植物对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生长初期吸收的数量少,吸收强度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逐渐增加,往往在性器官分化期达到高峰。
到了成熟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又逐渐减少。
但是单位根长来说,每天养分吸收速率总是幼龄期最高。
在整个生育时期中,根据反应强弱和敏感性可以把植物对养分的反应分为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所谓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就叫做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在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效能的时期,叫做养分最大效率期。
二、叶片和地上部分其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1、叶片对气态养分的吸收陆生植物还可以通过气孔吸收气态养分,如二氧化碳(CO2)、氧(O2)以及二氧化硫(35SO2)等。
一般来说,叶片吸收气态养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但在高度发展的工业区,由于废气的排出,空气污染相当严重,叶片也会因为过量地吸收某些气体而影响植物生长。
2、叶片对矿质养分的吸收水生植物的叶片是吸收矿质养分的部分,而陆生植物因叶表皮细胞的外壁上覆盖有蜡质及角质层,所以,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明显受阻。
3、叶面营养的特点及应用一般来讲,在植物营养生长期间或是生殖生长的初期,叶片有吸收养分的能力,并且对某些矿质养分的吸收比根的吸收能力强。
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根外追肥是补充营养物质的有效途径,能明显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改善品质。
与根供应养分相比,通过叶片直接提供营养物质是一种见效快、效率高的施肥方式。
植物的叶面营养虽然有上述特点,但也有局限性。
如叶面施肥的效果虽然快,但往往效果短暂;而且每次喷施的养分总量比较有限;又易从输水表面流失或被雨水淋洗;此外,有些营养元素(如钙)从叶片的吸收部位想植物的其他部位转移相当困难,喷施的效果不一定很好。
这些都说明植物的根外营养不能完全代替根部营养,仅是一种辅助的施肥方式。
4、影响根外营养的因素植物叶片吸收养分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植物本身的代谢活动、叶片类型等内在因素,而且还与环境因素,如温度、矿质养分浓度、离子价数等关系密切。
(1)植物叶片对不同种类矿质养分的系数速率是不同的。
(2)矿质养分的浓度,一般认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矿质养分进入叶片的速率和数量随浓度的提高而增加。
但如果浓度过高,使叶片组织中的养分失去平衡,叶片受到损伤,就会出现灼伤症状。
特别是高浓度的铵态氮肥对叶片的损伤尤为严重,如能添加少量蔗糖,可以抑制这种损伤作用。
(3)叶片对养分的吸附能力,叶片对养分的吸附量和吸附能力与溶液在叶片上附着的时间长短有关。
(4)植物的叶片类型及温度,双子叶植物叶面积大,叶片角质层薄,溶液中的养分易被吸收;而单子叶植物如水稻、谷子、麦等植物,叶面积小,角质层厚,溶液中养分不易被吸收。
因此,对单子叶植物应适当加大浓度或增加喷施次数,以保证溶液能很好地被吸附在叶面上,提高叶片对养分的吸收效率。
植物营养期与施肥一、植物营养期植物生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数量上虽不多,但很敏感,需要迫切,此时如缺乏这种养分,对植物生育的影响极其明显,并由此而造成的损失,即使以后补施该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补充,这一时期就叫植物营养临界期。
大多数植物的磷素营养临界期都在幼苗期,棉花在出苗后10-20天,玉米在出苗后一星期左右(三叶期)。
作物氮素营养临界期则常比磷稍向后移,通常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期,冬小麦在分蘖和幼穗分化期,棉花在现蕾初期,玉米在幼穗分化期。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另一个时期,植物需要养分的绝对数量最多,吸收速率最快,所吸收的养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产潜能,增产效率最高,这就是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此期往往在作物生长的中期,此时作物生长旺盛,从外部形态上看,生长迅速,作物对施肥的反应最为明显。
玉米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大喇叭口期到抽雄初期,小麦在拔节到抽穗期,棉花在开花结铃期,苹果结果树在花芽分化期,大白菜在结球期,甘蓝在莲座期。
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是作物营养和施肥的两个关键时期,在这两个阶段内,必须根据作物本身的营养特点,满足作物养分状况的要求,同时还必须要注意作物吸收养分的连续性,才能合理地满足作物的营养要求。
二、施肥施肥必须考虑土壤,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在土壤对某一养分供应不足时,才需要施肥,并不需要把所有的必需元素施入土壤,因为大多数营养元素,土壤(或大气)已能充分供应,否则会造成浪费,甚至造成作物中毒。
这一点有时被忽视。
第二,肥料施入土壤后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肥料效果,不考虑土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合理施肥。
如在水田中施用硝态氮肥,必然会降低肥效等。
当然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几点:要根据土壤情况来追肥;要根据化肥品种来追肥;要根据不同作物来追肥;要选择作物最佳施肥期来追肥;要把握好施肥量。
1、合理施肥,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是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