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试题参考材料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行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
2.神话: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载体,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3.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条件、社会习俗、自然产物等相关的具有较强历史性的故事。
4.民间故事:为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等。
5. 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样式。
是关于宏达的叙事。
原本有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忧于其他故事。
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6. 笑话: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
一针见血的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
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7.歌谣: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和。
8. 叙事诗:指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9.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10.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写实故事”。
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开展的叙事。
11.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12.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干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二、解答题1.民间文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各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包括各式);②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反映了各民族具有特点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③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在民间文学上的反映而形成不同的环境特色;④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表现了不同民族的感情和性格;⑤根据本民族需要和习惯,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本民族的东西。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配套资料)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绪论关键概念1、民间文学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学的范围在体裁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民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歇后语等。
第二类,民间韵文作品,包括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第三类,民间说唱作品,包括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
曲艺又有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等。
3、民间文学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就是它的双重属性。
4、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
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也有一种时间很短的调查活动,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2)历史追溯法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3)共时比较法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思考题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民间文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
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刖现象。
对此,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ﴌ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参考
一、大纲说明:本课程就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得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得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
通过该课程得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得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得了解,对民间文学得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得把握,学会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区分不同体裁得民间文学,近而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得珍惜、热爱之情与保护民间文学得责任感、使命感。
特根据《民间文学概论》得教学大纲制定该课程得考试大纲。
二、命题要求:本考试大纲得考试范围为中国民间文学得基本知识与理论,内容涉及到民间文学得含义、性质;民间文学得基本特征;民间文学得发展历程及现状;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方法与原则;具体得民间文学体裁、各体裁民间文学代表作得鉴赏等方面。
主要测试学生对民间文学基础知识得识记能力,对民间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得理解与运用能力。
内容覆盖《民间文学概论》十二章得主要内容与知识点;难度中等;题型设计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叙述题、论述题等六大类型;试题分值得分布情况如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占10%)、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占15%)、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占20%)、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占20%)、叙述题(1题,15分,占15%)论述题(1题,20分,占20%);考卷类型为闭卷;考核时间为100分钟。
三、大纲正文:【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识记:民间文学得含义、范围。
理解:民间文学得双重属性。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得价值。
第一章民间文学得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得关系识记:民间文学得口头性、集体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得含义。
理解:民间文学四大基本特征得相互关系。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得相互影响。
第二章民间文学得搜集、记录与整理识记: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成就与特点。
理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方法与原则。
运用:运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得方法搜集整理身边得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绪论1、民间文学: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两种含义:民间文学作品、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又叫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2、民间文学的性质(双重属性):文艺属性、民俗文化属性。
3、(选择)民俗学之“民”的内涵是“民众”。
4、集体创作、口头流传是民间文学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本质区别的重要内容。
5、民俗:即民间风俗,一个国家的民众集团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包括民间语言与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
6、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化手段。
如有些民族唱情歌是婚恋的一种重要手段。
(2)被民众用以传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有些时政民谣表达了民众对政府、官员或社会的尖锐抨击。
(3)娱乐和放松。
如劳动歌可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
(4)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有效工具。
如一些童谣能够起到教育孩子孝敬老人的作用。
(5)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如司马迁在记述五帝的历史时就主要依据神话传说资料。
这说明民间文学是“口传的历史”,对历史学有重要的价值。
另外,民间文学以语言为载体,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
7、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
民俗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2)历时追溯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研究对象在不同阶段和时期的演化状况,以期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3)共时比较法。
将研究对象与别的地方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在不同地域发生的传承规律和变异情况。
8、(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界定):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精品).doc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撒尼(彝族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了)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一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 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30、李白的《静夜思》是从(《子夜秋歌》)脱胎而来的。
自考《民间文学概论11342》考前知识点和练习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37、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包括《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
38、谜语:月巴(打一城市:合肥),39、(花儿会)指的是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歌唱盛会。
40、“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是(谚语)体裁。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忠实记录
•歪曲讲述
•口头表达对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也有影响。民歌中的起兴、复沓等手法,都和口头演唱有关。民间故事的情节发展常常采用“三段式”,也和口头讲述有关。
•作家文学是署名的,作家个人享有著作权,其他人不得抄袭,未经允许也不许改编。而民间文学作品是不署名的(不是匿名),没有个人享有著作权,民众集团的每个成员都可以修改它,进行再创作。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相反,作家文学用笔写作、通过书面文字流传。个别时候,作家文学也诉诸口头传播,例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播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是辅助性的。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参考
一、大纲说明: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学会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区分不同体裁的民间文学,近而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珍惜、热爱之情和保护民间文学的责任感、使命感。
特根据《民间文学概论》的教学大纲制定该课程的考试大纲。
二、命题要求:本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内容涉及到民间文学的含义、性质;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和原则;具体的民间文学体裁、各体裁民间文学代表作的鉴赏等方面。
主要测试学生对民间文学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对民间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内容覆盖《民间文学概论》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难度中等;题型设计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叙述题、论述题等六大类型;试题分值的分布情况如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占10%)、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占15%)、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占20%)、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占20%)、叙述题(1题,15分,占15%)论述题(1题,20分,占20%);考卷类型为闭卷;考核时间为100分钟。
三、大纲正文:【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范围。
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识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的含义。
理解:民间文学四大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识记: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成就和特点。
理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与原则。
运用:运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整理身边的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概论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概论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1、在西方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
ALiterature B.AnthropologyC.HistoryD.Folklore2、盘古神话是一个()母题。
A.太极图B.人鱼互生C.宇宙卵D.世界末日3、在中国神话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逐渐积累着文化的创造,逐步获得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自由,终于成为大地的主人。
A.女娲神话B.盘古神话C.洪水神话D.射日神话4、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 )。
A.先秦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唐宋时期5、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进行创作。
A.口头语言B.书面语言C.民间语言D.方言6、()是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是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
A.柁子B.扣子C.梁子D.悬念7、()属于生活故事。
A.灰姑娘B.巧媳妇C.蛇郎D.狗耕田故事8、民间小戏中,属于道具戏系统的有()。
A.皮影戏B.秧歌戏C.花灯戏D.采茶戏9、水浒故事在()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A.明末清初B.唐初C.魏晋南北朝D.宋末元初10、在()中,讲述人往往有习惯运用的一些开头用语,如“很久很久以前……”。
A.故事B.神话C.传说D.史诗1、鄂西汉族的《黑暗传》以其具有()的基本特征,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A.迁徙史诗B.创世史诗C.英雄史诗D.战争史诗2、木偶戏由演手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属于()系统。
A.道情戏B.道具戏C.花灯戏D.采茶戏3、“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体现的是民间文艺的()的审美特征。
A.文本形态的多元性B.天籁之音的率真性C.缘事而发的原生性D.多元交融的复合性4、汉族第一首民间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是()时期的民间叙事诗。
A.先秦B.两汉C.魏晋南北朝D.唐宋5、《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
A.幻想故事B.生活故事C.民间笑话D.民间寓言6、民间文学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的语气语调是()。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1.为什么民间文学同时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①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和变异性基于其口头相传的特点。
②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体现于其众多异文之中,没有异文和变异性,也就没有传承性,民间故事的传承正是藉由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变异而得以实现的。
③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相对于传承性而言的。
民间文学在口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
正是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民族中的故事存在着相似性和亲缘性,对其变异性的研究才有意义。
2.民间文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p28-35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正如钟敬文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A.区别B.联系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①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思想内容。
如: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深受楚地民歌、神话的影响;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①体裁上②表现手法上比如民间惯用的赋、比、兴、双关等修辞技巧为诗人的诗歌创作所借鉴,讲故事、说书等民间文艺的叙述技巧为小说家所借鉴等等。
如: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汉魏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③语言运用上民间口头语汇是一个蕴藏丰富的宝库。
民众口语不仅浅显易懂,而且在长期的语言表述活动中,提炼、积累了很多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或高超的艺术性的词语、说法。
如:吉祥语、俗词、俗短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谜语等3.民间文学的范围从体裁上分为三类:①民间散文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②民间韵文类: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③民间说唱: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第二章民间故事1.民间故事定义:p65(广义和狭义)2.民间故事的特点和分类:p67①特点:a.泛指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往往是模糊的b.贴近生活c.类化性②分类:at分类法除此之外,四大分类:童话(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写实故事、寓言、笑话3.童话 p73①概念:p73②分类:魔法故事和动物故事,以魔法故事为主4.中国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a.天鹅处女型故事b.田螺姑娘型故事c.灰姑娘型故事d.狗耕田型故事(两兄弟型故事)e.蛇郎型故事f.画中人型故事g.问活佛型故事h.狼外婆型故事i.怪孩子型故事 j.神奇宝物型故事5.童话的艺术特征a.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b.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6.民间生活故事 p79①定义:p79②特征: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7.民间生活故事的常见情节类型a.巧媳妇故事b.长工与地主故事c.婚姻爱情故事d.交友故事e.呆女婿故事f.怕老婆故事g.机智人物故事8.民间笑话和寓言p84A:笑话①定义:p84②特征:一是在内容和表达上巧妙满足搞笑或幽默的原理、技法;二是情节单纯简短,绝不拖沓;三是常用夸张手法突出可笑之处。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民间文学概论》2011年4月考试考前练习题一、简答题1(简析《哭嫁歌》的思想内容。
2(简述民间小戏的主要艺术特色。
3(简述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主要区别。
附:参考答案1.简析《哭嫁歌》的思想内容。
解答:哭嫁歌的结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新娘以向各种亲人告别和骂媒人为题进行哭诉,一部分是以婚仪中的具体项目为题哭诉。
各地哭嫁歌的组成部份的数量多少不一,完整的土家族的哭嫁歌由二十多个部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几节是"哭爹娘""哭哥嫂""骂媒人"等。
在"哭爹娘"一节中,出嫁女将自己与弟兄在家中的地位作了对比,埋怨爹娘重男轻女,最后又将她丢出门。
《骂媒人》一节中,出嫁女将媒人说成是"懒""馋""骗"的丑角,并咒他"瞎眼睛""烂嘴角""千牛万马踩不断的桥,媒人过时就断了"等。
哭嫁歌的中心内容是哭别,形式上是向亲属邻友等告别,实际上也是向自己的童年与姑娘的幸福时代告别,这种告别自然要表达她对男权文化和父系婚姻制度的憎恶与反抗。
哭嫁歌生动而深切地反映出男权中心制度对女性的压抑和父系家长制度对媳妇的奴役,表现了妇女的痛苦、不平与反抗,以及对婚姻自由和爱情美满的渴望。
2. 简述民间小戏的主要艺术特色。
解答:民间小戏的艺术特色可归结为四个方面:(1)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
小戏不仅情节富于喜剧性,而且人物的语言也有很多幽默逗趣、插科打诨之处,唱腔曲调也大都喜气洋洋。
(2)情节集中,结构单纯。
由于篇幅所限,小戏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展现一个包含着生动有趣故事的生活片段,并在短小的片断中浓缩进丰富的生活文化内涵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悟。
(3)人物形象简约而鲜明。
小戏出场的人物一般为二三个人,人物在生动的故事和细节中大都能展现出某种鲜明的个性或性格特点。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参考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参考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民间文学的特性?A.口头性B.传承性C.变异性和民俗性D.书面性答案:D.书面性。
解释: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传统,具有传承性、变异性和民俗性,但并不是书面性的。
2、“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传说,它属于哪一类别的民间文学?A.神话B.传说C.民间故事D.民间歌谣答案:C.民间故事。
解释: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体裁,它以叙述人物及其命运为主要内容,如“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
3、下列哪一项不是民间歌谣的功能?A.娱乐功能B.教育功能C.讽刺功能D.记载历史功能答案:D.记载历史功能。
解释:虽然民间歌谣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教育和讽刺,而不是记载历史。
二、简答题1、简述民间文学的定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传统,它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多种形式,它不仅是人们娱乐、教育的方式,还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2、分析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和变异性。
答案: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传统,它依靠人们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由于传承人的不同和历史变迁,它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种传承性和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3、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民俗的关系。
答案:民间文学和民俗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人们会讲述一些有关春节由来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与春节这个民俗活动密切相关。
在一些婚礼仪式中,人们也会讲述一些有关婚礼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与婚礼这个民俗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说民间文学和民俗是相互依存的。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民间文学概论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民间文学的定义?A.民间文学是由民间口头传统传承下来的。
B.民间文学是由普通民众创作的。
C.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文学。
D.民间文学是由专业作家创作的。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间文化概论单项选择1.(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2.木偶戏由演手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属于(道具戏)系统。
3.“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大天光。
”属于(仪式歌)。
4.(孟姜女)是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
5.民间文学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的语气语调是(强音、假嗓)。
6.汉族第一首民间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是(两汉)时期的民间叙事诗。
7.从体裁来看,民间寓言主要是在寓意型的(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8.在西方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Folklore)。
9.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是出自于(《山海经》)。
10.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之为(箭垛人物形象)。
11.在中国神话中,(射日神话)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逐渐积累着文化的创造,逐步获得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自由,终于成为大地的主人。
12.水浒故事在(宋末元初)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13.远在2500年前结集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收录了许多古代民歌。
14.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
15.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于是后悔自己造了人,他准备降下大洪水将人类毁灭,但是顾念到一个名叫(挪亚)的人,于是教他如何造一只巨大的方舟,让他的一家人躲到方舟避难。
16.“尚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云南)。
17.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受蛇的引诱偷吃了伊甸园中的智慧果,从而发现了对方的性别差异,上帝只好将他们放逐到了人间。
18.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娘”指的是(神话)。
19.“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夜铁……”属于(儿歌)。
自考《民间文学概论》资料
《民间文学概论》资料1.第1题( B ),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
A.秧歌戏B.傩戏C.采茶戏D.道情戏2.第2题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于是后悔自己造了人,他准备降下大洪水将人类毁灭,但是顾念到一个名叫( C )的人,于是教他如何造一只巨大的方舟,让他的一家人躲到方舟避难。
A.孔德B.伊阿宋C.挪亚D.宙斯3.第21题民间说唱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属于( A )。
A.第三人称叙述体B.第一人称叙述体C.第二人称叙述体?D.自传体4.第22题盘古神话是一个( A )母题。
A.太极图B.人鱼互生C.宇宙卵D.世界末日5.第23题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之为( C )。
A.典型人物形象B.平面人物形象C.箭垛人物形象D.历史人物形象6.第24题在中国关于音乐发明的神话中,发明中国古典乐器之最高代表——琴的是( D )。
A.女娲B.伏羲C.黄帝D.神农7.第29题“尚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 D )。
A.西藏B.新疆C.四川D.云南8.第30题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是出自于( D )。
A.《楚辞》B.《庄子》C.《尚书》D.《山海经》9.第32题《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 D )。
A.幻想故事B.生活故事C.民间笑话D.民间寓言10.第33题“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夜铁……”属于( C )。
A.仪式歌B.生活歌C.儿歌D.劳动歌11.第34题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 A )。
A.先秦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唐宋时期12.第35题芬兰人埃利亚斯.伦洛特搜集整理的芬兰民族史诗( A )成为了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A.《卡勒瓦拉》B.《勒俄》C.《伊利亚特》D.《俄索折怒王》13.第41题对于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进行的调查属于( B )。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资料重要资料及参考材料标准答案
《民间⽂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资料重要资料及参考材料标准答案《民间⽂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物及其主要观点。
隐喻学派⾊诺芬尼神话是“古⼈的寓⾔”历史学派攸痕麦拉斯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语⾔学派格林兄弟、缪勒神话是语⾔的疾病⼈类学派爱德华·泰勒、安德鲁·郎、詹姆斯·弗雷泽万物有灵观⼼理学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神话是⼀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神话就是原型”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神话是⼀种⽂化现象结构学派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直接体现了⼼灵结构2.神话有哪些种类?⾃然神话:天地开辟神话、⼈类起源神话、洪⽔再⽣神话、⾃然万物神话社会⽣活神话:⽂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3.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贴近⽣活、泛指性、类型化4.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是什么?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化资料价值5.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化资料价值、⽂学借鉴价值6.简述四⼤爱情传说与⼀些节⽇习俗的联系。
⽜郎织⼥传说与“乞巧节”孟姜⼥传说与寒⾐节梁祝传说与双蝶节⽩蛇传与端午节7.民歌有什么功能?抒情娱乐功能、教育规范功能、实⽤功能、⽂化资料价值8.史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第⼆,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础,⼜有逐渐增强的现实性;第三,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第四,风格崇⾼,叙述庄严,具有较⾼的权威性。
⼆、判断是⾮题(本⼤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民间⽂学”与“民间⽂艺学”民间⽂学是⼴⼤民众集体创作、⼝头流传、现场展演的⽂学样式;⽽民间⽂艺学是研究民间⽂学的学问。
但是“民间⽂艺学”这个术语到⽬前为⽌还很少使⽤,通常称作“民间⽂学”。
2.“类型”与“AT 分类法”安蒂·阿尔奈在《故事类型索引》⼀书中提出“类型”概念,即指贯穿于多种异⽂中的基本要素相同⽽⼜定型的故事框架。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参考
一、大纲说明:本课程就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学会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区分不同体裁的民间文学,近而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珍惜、热爱之情与保护民间文学的责任感、使命感。
特根据《民间文学概论》的教学大纲制定该课程的考试大纲。
二、命题要求:本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内容涉及到民间文学的含义、性质;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与原则;具体的民间文学体裁、各体裁民间文学代表作的鉴赏等方面。
主要测试学生对民间文学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对民间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内容覆盖《民间文学概论》十二章的主要内容与知识点;难度中等;题型设计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叙述题、论述题等六大类型;试题分值的分布情况如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占10%)、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占15%)、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占20%)、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占20%)、叙述题(1题,15分,占15%)论述题(1题,20分,占20%);考卷类型为闭卷;考核时间为100分钟。
三、大纲正文:【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范围。
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识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的含义。
理解:民间文学四大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识记: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成就与特点。
理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与原则。
运用:运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整理身边的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格林兄弟《儿童和家庭故事集》(18121814),后来俗称“格林童话集”,标志着民俗学的诞生。
2、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祝英台和白蛇传。
3、明代冯梦龙《山歌》、《挂枝儿》中记录了苏州民歌。
4、五方天帝:中央天帝---黄帝;东方天帝太昊伏羲;西方天帝---少昊;南方天帝---炎帝;北方天帝颛顼5、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留在《淮南子》6、《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最具神话学价值,全书分为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
7、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8、女娲:《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补天;《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载女娲抟黄土造人。
9、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载鲧禹治水10、文化发明神话:如后羿发明弓箭,射九日的传说。
(《山海经》《淮南子》中均有记载)11、夸父逐日(《山海经》中两次记录);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12、神话作为素材的代表:庄子的《逍遥游》《应帝王》;曹植的《洛神赋》(洛水女神宓妃);屈原的《离骚》;浪漫主义诗人以神话入诗:李商隐的《瑶池》《黄竹》;小说有唐代李威的《柳毅》,还有《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等。
13、明代学者杨慎《古今风谣》记载了《脚驴斑斑》童谣。
14、苗族的《苗族古歌》、瑶族的《密洛陀》、纳西族的《祭天古歌》15、1902年,第一次使用“神话”是梁启超。
16、1903年,蒋观云在日本出版的《新民丛报》上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篇神话学论文。
17、神农开辟农业,伏羲发明鱼网,燧人钻木取火,仓颉造字,女娲造人、补天、发明婚姻制度、制作乐器18、世界神话可以分为三大支:第一是史前文化和当代未开化民族(无文字民族)的“原始神话”。
第二是来自中国、印度的东方神话。
第三是古希腊、古罗马和北欧的西方神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纲说明: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学会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区分不同体裁的民间文学,近而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珍惜、热爱之情和保护民间文学的责任感、使命感。
特根据《民间文学概论》的教学大纲制定该课程的考试大纲。
二、命题要求:本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内容涉及到民间文学的含义、性质;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和原则;具体的民间文学体裁、各体裁民间文学代表作的鉴赏等方面。
主要测试学生对民间文学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对民间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内容覆盖《民间文学概论》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难度中等;题型设计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叙述题、论述题等六大类型;试题分值的分布情况如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占10%)、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占15%)、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占20%)、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占20%)、叙述题(1题,15分,占15%)论述题(1题,20分,占20%);考卷类型为闭卷;考核时间为100分钟。
三、大纲正文:【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范围。
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识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的含义。
理解:民间文学四大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识记: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成就和特点。
理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与原则。
运用:运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整理身边的民间文学作品。
第三章神话识记:神话、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自然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日月神话、开辟神话、洪水再生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起源神话等关键概念。
著名神话的基本情节。
理解:神话的本质。
神话的艺术特征。
运用:运用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分析神话代表作的内涵。
运用神话的基础知识对所见神话进行准确归类。
第四章传说识记:传说、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习俗传说、山川名胜传说、物产传说、动植物传说、箭垛式人物等关键概念。
四大传说的基本情节。
理解:传说与历史的联系与区别。
传说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
传说的艺术特征。
传说的价值。
运用: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四大传说的形象系列、结局艺术、文化内涵等。
运用传说的基础知识对所见传说进行准确归类。
第五章民间故事识记:民间故事、AT分类法、童话、生活故事、寓言、巧媳妇故事、呆女婿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关键概念。
经典童话的基本情节。
理解:童话的艺术特征。
童话的价值。
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区运用:运用民间故事的基础知识对所见民间故事进行准确归类。
学会鉴赏经典民间故事。
第六章民间歌谣识记:民间歌谣、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儿歌、谶谣、情歌、花儿、爬山调、信天游、双歌、打歌、香哩歌、山歌、小调等关键概念。
理解:民间歌谣的功能。
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
运用:运用民间歌谣的基本知识对所接触到的民间歌谣进行准确归类,分析歌俗、歌节、歌手对民间歌谣保存与发展的意义。
第七章史诗识记:史诗、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等关键概念。
《玛纳斯》、《格萨尔》、《江格尔》的基本情节、地位。
中国史诗的构成与分布特点。
理解:史诗的基本特征。
英雄史诗与创世史诗的区别。
运用:运用史诗的基本知识对所接触到的史诗作品进行准确归类。
全方位多角度的鉴赏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第八章民间长诗识记:民间叙事长诗的含义、民间抒情长诗的含义、《阿诗玛》的基本情节、哭嫁歌的基本内容。
理解:民间叙事长诗与民间抒情长诗、一般民歌的区别。
运用:运用民间长诗的基本知识对所接触到的民间长诗进行准确归类。
分析鉴赏《阿诗玛》的艺术价值和内涵。
分析鉴赏哭嫁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第九章谚语、谜语、歇后语(自学为主)识记: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含义。
理解:谚语、谜语、歇后语的特点。
运用:运用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基本知识对所接触到的谚语、谜语、歇后语进行准确归类。
第十章民间说唱识记:民间说唱、评书、相声、快书、相声的“包袱”等关键概念。
理解:民间说唱的主要特点。
运用:运用民间说唱的基本知识对所接触的民间说唱进行准确归类。
第十一章民间小戏识记:民间小戏、秧歌戏、木偶戏等关键概念。
民间小戏的常见内容。
理解:民间小戏的艺术特色。
运用:根据不同类型民间小戏的特征对民间小戏进行准确归类。
四、样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民间文学概论》课程本科考试试卷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在体裁上民间文学可分三类,一类是民间散文作品、一类是民间韵文作品,一类是民间说唱作品。
2、民间文学的四大基本特征中,集体性和口头性对民间文学特质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是本质性的特征。
3、先秦时期文字记载中较发达的民间文学体裁有神话、歌谣和寓言。
4、按神话的内容来划分,神话分为两大类:自然神话和社会生活神话。
社会生活神话可分为:部落战争神话、文化发明神话和民族族源神话。
5、我国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孟姜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6、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由回、汉、东乡、撒拉、土、保安、藏等族民众中用汉语歌唱,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
花儿可分两大流派: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
7、神话的两种存在方式,其一是作为综合文化现象的神话,其二是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神话二、单项选择(每题1.5分,共15分)1、下面哪种研究方法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方法 A :A、田野调查法B、历史地理研究法C、历时追溯法D、共时比较法2、下列说法不属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区别的是 D :A、作者的匿名性与署名性,群体性与个人性;B、口头性和书面性;C、在反映民众生活、思想、感情上的直接性与间接性;D、在文学中的次要性和主体性。
3、下列文献不属于先秦时期神话记载的主要典籍的是 C :A、《楚辞》B、《穆天子传》C、《淮南子》 D、《山海经》4、下列哪部古籍对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神话的记载在流传下来的资料中是最早的。
C :A、《史记》B、《风俗通义》C、《淮南鸿烈》D、《汉书.艺文志》5、下列说法不属于人类学派的是 D :A、该学派以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为基础。
B、代表人物泰勒创造性地阐发了“万物有灵观”的基本理论。
C、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用了“文化遗留物”的研究方法。
D、人类学派对我国早期神话研究的影响不大。
6、下列神话不是社会生活神话的是 A :A、盘古神话B、黄帝与蚩尤之战C、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神话D、盘瓠神话7、“包拯”的传说属于 B :A、起义英雄传说B、帝王将相传说C、政治历史人物传说D、文人传说8、“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这是一首 A :A、生活歌B、时政歌C、儿歌 D、劳动歌9、下列不属于英雄史诗的是 B :A、《伊利亚特》B、《苗族古歌》C、《摩珂婆罗多》D、《格萨尔》10、“麻子上讲台——群众观点”该歇后语的幽默方式属于 D :A、干涉型幽默B、乖讹式幽默C、岔断型幽默D、情感释放型幽默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四大基本特征之一。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目,都会发生变化。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体现在语言、情节、人物和主题等各个方面。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的“全面搜集”原则:内容上,优劣、新旧兼收。
作品“版本”上同一作品的不同异文,口头书面的作品俱收。
各种体裁的作品俱收。
调查采集的对象还包括与作品有关的风土民情,方言土语,流传范围和影响、讲述者情况等方面情况俱收。
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是民众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
民间歌谣从思想内容角度划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等。
民间歌谣从表现形式的角度划分为:山歌和小调两大类。
相声的“包袱”:“包袱”就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
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创作者设计好一个具有幽默效果的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就像铺设了一个包袱皮,然后不露声色地往里面放种种可笑的东西,包好系紧,条件成熟时再突然抖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包袱”可分为两类:“肉里噱”和“外插花”。
“包袱”的组织要求“铺平垫稳,三翻四抖”。
AT分类法: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创立,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分类方法,国际上称之为“阿尔奈—汤普森休系“,简称为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世界各地的民问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方法。
“AT分类法“将故事分为五大大类: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故事,共有2500 个故事类型。
英雄史诗: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其产生时间晚于创世史诗,题材重大严肃。
场面恢宏壮阔。
分布:北部、西北部的以森林草原地貌为主的民族聚居区。
三大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荣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孜族的(玛纳斯)。
1、民间文学具有双重属性,即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你如何理解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要点: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2分)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4分)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4分)2、为什么说神话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要点:从神话创作的状态来看:原始人在创作、讲述神话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创作、自己在幻想。
他们虔诚的相信世界本来就是他们所幻想的那个样子。
是不自觉的。
与作家的创作相比,作家的想象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艺术思维活动。
(5分)神话的“不自觉”的创作特点,从理论上来说,就是由于神话的创作和传播是以“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观为思想基础。
(5分)3.简述民问文学的四大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答: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大基本特征。
集休性又称“匿名性”,指的是集体创作、集休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和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
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中适宜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
交异性,又称“变易性”或“变动性”,指民间文学的文本处千不断交化中,连续不断地具有可塑性和再生性,即作品处于非定稿状态。
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和“继承性”,指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