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班彪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下(3)原文

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下(3)原文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下(3) 于是三事岳牧之僚,佥尔而进曰:陛下仰监唐典,中述祖则,俯蹈宗轨。
躬奉天经,惇睦辩章之化洽,巡靖黎蒸,怀保鳏寡之惠浃。
燔瘗县沈,肃祗群神之礼备。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肉角驯毛宗于外囿,扰缁文皓质于郊,升黄晖采鳞于沼,甘露宵零于丰草,三足轩翥于茂树。
若乃嘉谷灵草,奇兽神禽,应图合谍,穷祥极瑞者,朝夕坰牧,日月邦畿,卓荦乎方州,羡溢乎要荒。
昔姬有素雉、朱乌、玄秬、黄婺之事耳,君臣动色,左右相趋,济济翼翼,峨峨如此。
盖用昭明寅畏,承聿怀之福。
亦以宠灵文武,贻燕后昆,覆以懿铄,岂其为身而有颛辞也?若然受之,宜亦勤恁旅力,以充厥道,启恭馆之金縢,御东序之秘宝,以流其占。
夫图书亮章,天哲也;孔猷先命,圣孚也;体行德本,正性也;逢吉丁辰,景命也。
顺命以创制,定性以和神,答三灵之繁祉,展放唐之明文,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瞻前顾后,岂蔑清庙惮敕天乎?伊考自邃古,乃降戾爱兹,作者七十有四人,有不俾而假素,罔光度而遣章,今其如台而独阙也!是时,圣上固已垂精游神,包举艺文,屡访群儒,谕咨做老,与之乎斟酌道德之渊源,肴核仁义之林薮,以望元符之臻焉。
既成群后之谠辞,又悉经五繇之硕虑矣。
将絣万嗣,炀洪晖,奋景炎,扇遗风,播芳烈,久而愈新,用而不竭,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畴能亘之哉?唐哉皇哉,皇哉唐哉!固后以母丧去官。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
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时年六十一。
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译文

《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译文《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班超传》译文——《后汉书》范晔(南朝宋)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
”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
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
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
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
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
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今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
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众曰:“当与从事议之。
”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
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
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后汉书之班彪列传下》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班彪列传下》原文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
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恶睹大汉之云为乎。
夫大汉之开原也,奋布衣以登皇极,繇数期而创万世,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而言焉。
当此之时,功有横而当天,讨有逆而顺人,故娄敬度势而献其说,萧公权宜以拓其制。
时岂泰而安之哉。
计不得以已也。
吾子曾不是睹,顾燿后嗣之末造,不亦暗乎。
今将语子以建武之理,永平之事,监乎太清,以变子之或志。
“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
于时之乱,生民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遗室,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项之灾犹不克半,书契已来未之或纪也。
故下民号而上诉,上帝怀而降鉴,致命于圣皇。
于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霆发昆阳,凭怒雷震。
遂超大河,跨北岳,立号高邑,建都河洛。
绍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荡涤,体元立制,继天而作。
系唐统,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
岂特方轨并迹,纷纷后辟,理近古之所务,蹈一圣之险易云尔哉。
且夫建武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斯乃虙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
分州土,立市朝,作舟车,造器械,斯轩辕氏之所以开帝功也。
龚行天罚,应天顺人,斯乃汤、武之所以昭王业也。
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
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
不阶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
克己复礼,以奉终始,允恭乎孝文。
宪章稽古,封岱勒成,仪炳乎世宗。
案《六经》而校德,妙古昔而论功,仁圣之事既该,帝王之道备矣。
“至于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盛三雍之上仪,修衮龙之法服,敷洪藻,信景铄,扬世庙,正矛乐。
人神之和允洽,君臣之序既肃。
乃动大路,遵皇衢,省方巡狩,穷览万国之有无,考声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烛幽。
然后增周旧,修洛邑,翩翩巍巍,显显翼翼,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
是以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
外则因原野以作苑,顺流泉而为沼,发蘋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制同乎梁驺,义合乎灵囿。
班彪列传翻译文言文翻译

《后汉书》卷二十七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其先与楚元王同祖,祖父班,成帝时为司空,以帝舅贵,少子也。
班彪少游学,广交游,不修威仪,大将军王凤奇其才,辟为属。
后以病免,复为右曹太中大夫。
王凤卒,以选为越骑校尉。
建武初,与来歙俱为军司马,从大将军窦融征嚣。
后以病免归,卒于家。
班彪既免官归,杜门不出,专心致志于著述。
所著《汉书》一百篇,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合百篇。
其书以班固《史记》为蓝本,而增广其事,补遗其缺。
纪传首冠《高帝纪》,序帝所起,终言身世,以明天命所归。
其书文词雅丽,叙事详赡,辞藻瑰玮,颇为后世所重。
班彪长子班超,字仲升,少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博学多通,尝受业于范晔,学《诗》、《书》、《礼》、《乐》。
年二十,为兰台令史。
建初元年,以奉车都尉使西域,威震四夷,威德并施,西域诸国悉皆臣服。
后以功封定远侯,迁西域都护,护西域三十六国,威震西陲。
班彪次子班固,字孟坚,亦博学多通,善属文。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显宗时,为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
班固奉命著《汉书》,因班彪之书,增广其事,删改其文,遂成一百篇。
其书文词雅丽,叙事详赡,辞藻瑰玮,为后世所重。
班彪第三子班超弟班勇,字仲升,少有大志,不修细节。
年二十,为兰台令史。
建初元年,与兄班超俱为奉车都尉,使西域。
班勇以勇猛有谋,威震西域,封为定远侯。
后以功封西域都护,护西域三十六国,威震西陲。
班彪之孙班固子班昭,字惠班,亦博学多通,善属文。
年十七,为长史。
建初元年,以奉车都尉使西域,威震四夷。
后以功封定远侯,迁西域都护,护西域三十六国,威震西陲。
班彪之曾孙班超子班超,字仲升,少有大志,不修细节。
年二十,为兰台令史。
建初元年,与兄班勇俱为奉车都尉,使西域。
班超以勇猛有谋,威震西域,封为定远侯。
后以功封西域都护,护西域三十六国,威震西陲。
班彪一家,自班彪起,至班超,四世均为名将,威震西域。
其子孙亦多才多艺,各有所长。
班彪之子孙,各以其才德,名垂青史,成为后世之楷模。
《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翻译(二)后汉书原文:班超字仲升,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辨,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
”超问其状。
相者指曰:“生燕颌虎颈,飞而食肉。
此万里侯相也。
”十六年奉车都慰窦固出击包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询俱使西域。
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
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
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五年,遂以为假司马,将驰刑及义从千人就超。
明年,复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将兵八百谐超,超因发疏勒、于闻兵击莎车。
莎车阴通使疏勒王忠,啖以重利,忠遂反从之,西保乌即城。
超乃更立其府丞成大为疏勒王,悉发其不反者以攻忠。
积半岁,而康居遣精兵救之,超不能下。
是时,月氏新与康居婚,相亲,超乃使使多赍锦帛遗月氏王,令晓示康居王。
康居王乃罢兵,执忠以归其国,乌即城遂降于超。
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
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畏壮侮老。
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
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
《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建初三年,率疏勒等国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
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
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
平陵人徐幹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亦复反叛。
会徐幹适至,超遂与幹击番辰,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口。
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
以徐幹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
李邑始到于,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
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
”遂去其妻。
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
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
”超即遗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
徐幹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
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
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超在西域三十一岁。
十四年八月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
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
与超交代。
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
”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
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
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
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宜荡佚简易,宽小过。
总大纲而已。
”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罪被征如超所戒。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后汉书 班固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班固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
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
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
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译文: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
(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
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广纳英雄。
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
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
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下(4)原文

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下(4)原文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下(4) 班固之弟班超害怕班固被郡里所核考,不能自己辩明是非,于是到朝廷上书,被皇上召见,全部讲述班固著述的本意,而郡里也将他的书呈上,显宗感到很奇异,召班固作校书郎,授职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写成《世祖本纪》。
后来,升为郎,典校秘书。
班固又撰写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人的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给皇上。
皇上又使他完成以前所著的史书。
班固认为汉朝继承唐尧的天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代,史臣才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册于秦汉之列,太初以后,缺而不录,所以探撰前面记载,缀集耳之所闻,写成《汉书》。
从高祖开始,到孝平王莽被杀,十有二代,共二百三十年,综合他们的行事,傍贯《五经》,上下洽通,写成《春秋》考纪、表、志、传共百篇。
班固从永平中年开始受诏,绞尽脑汁,深思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写成。
当代很重视其书,学者没有不诵读的。
班固后因母丧离开官职。
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作中护军,与参议。
北单于听说汉军出来,派使者到居延塞,想继续来一次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派大使。
窦宪上书派班固行中郎将事,率领数百骑兵与虏使者从居延塞出来迎接。
正逢南匈奴掩破北庭,班固到了私渠海,听说虏中乱,就带兵回来。
等到窦宪失败,班固先被免官。
班固不曾教育自己的儿子,儿子们多半不遵守法度,吏人很伤脑筋。
起初,洛阳令种兢出来巡视,班1固的家奴干扰他的车骑,官吏椎呼之,家奴醉后骂人,种兢大怒,害怕窦宪不敢发泄,内心记恨。
等到窦氏的宾客都被捕考查,种兢因此捕系班固,于是死在狱中。
时年六十一岁。
朝廷下诏谴责种兢,抵主者吏罪。
班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存在的共四十一篇。
2。
班彪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昔者,班彪游历天下,览胜景,访古迹,考经史,究天人之际,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乃著《游侠列传》,以述其志。
其辞曰:余游历四方,见胜景奇观,心向往之,故作《游侠列传》。
夫游侠者,盖起于战国,盛于汉室。
彼时,诸侯割据,英雄并起,各竞豪杰,争为天下之主。
然英雄豪杰,非独以力取胜,亦以智谋见称。
故游侠之士,多以武勇著称,亦以智谋显赫。
余观游侠,盖有二义:一则以其武勇,一则以其智谋。
武勇者,能以一敌百,威震四方;智谋者,能料事如神,决胜千里。
二者兼备,可谓英雄矣。
昔者,赵王迁,有游侠之士,曰郭解。
解者,武勇过人,智谋出众,威震赵国。
赵王迁欲吞并韩魏,郭解谏之,不听。
解遂亡命,走燕赵之间,结交豪杰,以谋复仇。
及赵王迁死,汉高祖立,郭解始归汉,为汉室效力。
又有楚汉之际,有游侠之士,曰张良。
良者,智谋过人,辅佐汉高祖,定天下。
其后,汉室中兴,良亦显赫一时,为汉室名臣。
余尝思之,游侠之所以能显赫一时,盖因其武勇智谋,能辅佐君王,安定天下。
然游侠之行,亦非全然正义,或有徇私情,或有贪利欲。
是以,游侠之行,有正有邪,不可一概而论。
余今著《游侠列传》,欲述游侠之盛,亦欲辨游侠之是非。
盖游侠之事,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败。
有贤者,有愚者,有英雄,有盗贼。
故余著此书,以示后人,使知游侠之真面目。
译文:从前,班彪游历天下,观赏美景,探访古迹,研究经史,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心中对古人的深情油然而生。
于是著述《游侠列传》,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他的文章说:我游历四方,见到美景奇观,心向往之,因此创作了《游侠列传》。
所谓游侠,大约起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汉朝。
那时,诸侯割据,英雄并起,各自竞相成为天下的主宰。
然而英雄豪杰,不仅凭借武力取胜,也因智谋而著称。
所以游侠之士,多以武勇闻名,也以智谋显赫。
我看游侠,大约有两个方面:一是他们的武勇,一是他们的智谋。
武勇的人,能以一敌百,威震四方;智谋的人,能预知事情的发展,决胜千里。
二者兼备,可谓英雄。
《后汉书·班彪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鲁琼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
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
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
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
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
宪上遗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
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
议者威称二子有良史之才。
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
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
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
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
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
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注】①抑抗:缩小与夸张。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4)原文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4)原文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4)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
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
固感前世相如、寿王、乐方之徒,造构文辞,终以讽劝,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其辞曰: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
辍而弗康,实用西迁,作我上都。
主人闻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
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汉京。
宾曰:唯唯。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
左据丞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
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
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奥区焉。
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龙兴,秦以虎视。
及至大汉受命而都之也,仰寤东井之精,俯协《河图》之灵,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应,以发皇明,乃眷西顾,实惟作京。
于是睎秦领,睋北阜,挟酆霸,据龙首。
图皇基于亿载,度宏规而大起,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崇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奢而极侈。
建金城其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平方,游士拟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
乡曲豪俊游侠之雄,节慕原、尝,名亚春、陵,连交合众,聘鹜乎其中。
苦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城,黼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与乎州郡之豪桀,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
封畿之内,厥土千里,逴荦诸夏,兼其所有。
其阳则崇山隐天,幽林穹谷,陆海珍藏,蓝田美玉,商、洛缘其隈,鄠、杜滨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曰近蜀。
其阴则冠以九嵕,陪以甘泉,乃有灵宫起乎其中。
秦、汉之所极观,渊、云之所颂叹,于是乎存焉。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3)原文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3)原文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3) 解释很勉强,供参考。
)平易正直,是《春秋》的本义。
班彪又调升到司徒玉况府。
当时太子的东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没有配齐,师保齐缺。
班彪又上言道: 孔子说: 人们的天性是差不多的,而习俗的影响就差得很远。
贾谊认为: 经常与善人打交道,不能不做好事,犹如生长在齐国,不能不说齐国话。
经常与恶人接触,不能不做坏事,犹如生长在楚国,不能不说楚国话。
因此圣人严格选择邻居,特别注意环境的影响。
从前周成王做孺子时出外就由周公、邵公、太史佚等人辅佐他;在朝内就大颠、闳夭、南宫适、散宜生等人辅佐,他的左右前后,没有违背礼节之义,所在成王一登上王位,天下空前的太平。
因此《春秋》提出:爱儿子应该教育他走正路,不走邪门歪道。
骄傲奢侈,淫逸懒惰,邪门歪道的根源。
《诗经》上说:留给孙子的好主意,就是安敬之道。
就是指周武王留给成王的宝贵遗产。
汉朝兴起后,太宗派晁错用法术教育太子,贾谊用《诗经》、《书经》教育梁王,到了中宗,也使刘向、王褒、萧望之、周堪等人用
1。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后汉书-班固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后汉书-班固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班)固字孟坚。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居大义而已。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
迁为郎,典校秘书。
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
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
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关,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
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固以自二世才术,位不过郎,作《宾戏》以自通焉。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
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欢,而成北狄猜诈之计,不可。
”固议曰:“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时年六十一。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家,原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这里指当时学术上的各种学说。
后汉书 班超传

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向,不拘小节;但是对父母孝顺, 为人恭谨,在家中长久操持辛勤劳苦,一点不感到劳苦羞辱。班超能言善辩,读书多而不专精。汉明帝永平五年 (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招聘赴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随哥哥来到洛阳。班超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 府雇用的抄书人来谋生,长期劳苦,他曾经停止做事弃笔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谋略,总应该效法傅介子、 张骞立功在异域,以取得封侯,怎么能长久地与笔墨纸砚交道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说: “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此后到相术师那里去,(相师)说:“先生,其他诸位都是普通百姓 拜了,(您日后)定当封侯于万里之外。”班超询问自己的状貌,相术师指著他说:“你生得燕子一般的下巴, 老虎一样的脖子;像燕子则要远飞,像虎则能食肉、享受富贵,这是个万里封侯的命相。”过了好久,汉明帝问 班固:“你弟弟现在在哪里?”班固回答说:“在为官府抄书,获得工钱得来供养老母。”汉明帝于是任命班超 为兰台令史(官名,掌管宫廷书奏);后来因犯错误而被免官。
后面的部分: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但品德很好,在 家中每每从事辛勤劳苦的粗活,一点不感到难为情。班超很有口才,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 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 “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 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 呢?”后来,他去见一个看相先生,这人对他说:“尊敬的长者,你虽是一个平常的读书人,但日后定当封侯于 万里之外。
班彪列传(节选)

班彪列传《后汉书》卷四十列传第三十上班彪字叔皮,扶風安陵人也。
祖況,成帝時為越騎校尉。
父稚,哀帝時為廣平太守。
彪性沈重好古。
年二十餘,更始敗,三輔大亂。
時隗囂擁眾天水,彪乃避難從之。
囂問彪曰:“往者周亡,戰國並爭,天下分裂,數世然後定。
意者從橫之事複起於今乎?將承運迭興,在於一人也?願生試論之。
”對曰:“周之廢興,與漢殊異。
昔周爵五等,諸侯從政,本根既微,枝葉強大,故其末流有從橫之事,勢數然也。
漢承秦制,改立郡縣,主有專已之威,臣無百年之柄。
至於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國嗣三絕,故王氏擅朝,因竊號位。
危自上起,傷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後,天下莫不引領而歎。
十餘年間,中外搔擾,遠近俱發,假號雲合,鹹稱劉氏,不謀同辭。
方今雄桀帶州域者,皆無七國世業之資,而百姓謳吟,思仰漢德,已可知矣。
”囂曰:“生言周、漢之勢可也;至於但見愚人習識劉氏姓號之故,而謂漢家復興,疏矣。
昔秦失其鹿,劉季逐而羈之,時人複知漢乎?”彪既疾囂言,又傷時方限,乃著《王命論》,以為漢德承堯,有靈命之符,王者興祚,非詐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囂終不寤,遂避地河西。
河西大將軍竇融以為從事,深敬待之,接以師友之道。
彪乃為融畫策事漢,總西河以拒隗囂。
及融征還京師,光武問曰:“所上章奏,誰與參之?”融對曰:“皆從事班彪所為。
”帝雅聞彪才,因召入見,舉司隸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後數應三公之命,輒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專心史籍之間。
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自太初以後,闕而不錄,後好事者頗或綴集時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
彪乃繼采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
其略論曰: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於諸侯,國自有史,故《孟子》曰:“楚之《梼杌》,晉之《乘》,魯之《春秋》,其事一也。
”定、哀之間,魯君子左丘明論集其文,作《左氏傳》三十篇,又撰異同,號曰《國語》,二十一篇,由是《乘》、《梼杌》之事遂闇,而《左氏》、《國語》獨章。
东汉史学家班彪《王命论》原文及译文

东汉史学家班彪《王命论》原文及译文《王命论》是东汉史学家班彪所写的一篇关于帝王受命的论文。
见于《汉书·叙传上》。
《后汉书·班彪传》中说:“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限,乃著《王命论》。
”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五十二》论一类。
李善注曰:王命,帝王受命也。
《汉书》曰:彪遭王莽败,光武即位於异州。
时隗嚣据陇拥众,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意者从横之事,复起於今乎?王命论班彪【原文】昔在帝尧之禅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
暨于稷、契,咸佐唐、虞,光济四海,奕世载德,至于汤、武,而有天下。
虽其遭遇异时,禅代不同,至于应天顺人,其揆一焉。
【译文】从前尧帝在传位给舜帝的时候说:“啊,舜啊!上天的大命落到你身上了。
”舜帝在传位给禹帝的时候,舜让位时也对禹说了这番话。
及至稷、契,辅佐唐尧、虞舜,光照四海,世代行德。
传至商汤、周武王,拥有天下。
虽然他们遭遇异时,禅让、更代不同,至于上应天命下顺人心,这一原则都是一样的。
【原文】是故刘氏承尧之祚,氏族之世,著于《春秋》。
唐据火德,而汉绍之,始起沛泽,则神母夜号,以彰赤帝之符。
由是言之,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累之业,然后精诚通于神明,流泽加于生民,故能为鬼神所福飨,天下所归往。
未见运世无本,功德不纪,而得倔起在此位者也。
【译文】所以汉朝刘姓皇帝是承受唐尧的福祚,他们氏族的发展世系,在《春秋》上明显有所记载。
唐尧以火德王,汉承继了唐尧的火德运,以火德称帝。
高祖起初在沛邑大泽斩白蛇起义时,就有神妪夜间号哭,以此显现高祖是赤帝子的瑞兆。
由此说起来,帝王的皇位,一定要有圣明光洁之美德,丰功厚利积善累德创下的大业,真诚上感于神明,恩泽广施于百姓,这样,主持祭祀祭品才能为鬼神所享用,天下百姓才会人心归附。
没有看到五行世运没有根据,功德不为人们所记的人,能够突然占据帝王这个大位。
【原文】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5)原文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5)原文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5) 尔乃盛娱游之壮观,奋大武乎上囿,因兹以威戎夸狄,耀威而讲事。
命荆州使起鸟,诏梁野而驱兽,毛群内阗,飞羽上覆,接翼侧足,集禁林而屯聚。
水衡虞人,理其营表,种别群分,部曲有署。
罘罔连纮,笼山络野,列卒周匝,星罗云布。
于是乘舆备法驾,帅群臣,披飞廉,入苑门。
遂绕酆镐,历上兰,蹂蹸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尔乃斯门佽飞,列刃钻鍭,要趹追踪,鸟惊触丝,兽骇值锋,机不虚掎,弦不再控,矢无单杀,中必叠双,飑飑纷纷,矰缴相缠,风毛雨血,氵丽野蔽天。
平原赤,勇士厉,猿狖失木,豺狼慑窜。
尔乃移师趋险,并蹈潜秽,穷虎奔突,狂兕触蹷。
许少施巧,秦成力折,掎僄狡,扼猛噬,脱角挫脰,徒搏独杀,挟师豹,拖熊螭,顿犀牦,曳豪罴,超迥壑,越峻崖,蹷巉岩,巨石隤,松柏仆,丛林摧,草木无余,禽兽殄夷。
于是天子乃登属玉之馆,厉长杨之榭,览山川之体势,观三军之杀获,原野萧条,目极四裔,禽相镇厌,兽相枕藉。
然后收禽会众,论功赐胙,陈轻骑以行炰,腾酒车而斟酌,割鲜野食,举燧命爵。
飨赐毕,劳逸齐,大辂鸣鸾,容与徘回,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
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崖,茂树荫蔚,芳草被堤,兰茝发色,鶂,凫鹥鸿雁,朝发河海,夕宿江汉,沉浮往来,云集雾散。
于是后宫乘輚路,登龙舟,张凤盖,建华旗,祛黼帷,镜清流,靡微风,澹淡浮。
棹女讴,鼓吹震,声激越,■厉天,鸟群翔,鱼窥渊。
招白间,下双鹄,揄文竿,出比目。
抚鸿幢,御矰缴,方舟并鹜,俯仰极乐。
遂风举云摇,浮游普览,前乘秦领,后越九嵕,东薄河华,西涉岐雍,宫馆所历,百有余区,行所朝夕,储不改供。
礼上下而接山川,究休祐之所用,采游音之欢谣,第从臣之嘉颂。
于斯之时,都都相望,邑邑相属,国借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规矩,粲乎隐隐,各得其所。
若臣者,徒观迹乎旧墟,闻之乎故老,什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遍举也。
《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译文赏析《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及译文赏析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值以养老母。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虏首而还。
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
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
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才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众曰:“当与从事议之。
”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
”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
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
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明日,乃还告郭恂。
恂大惊,既而色动。
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
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后汉书班固传

班彪字叔皮,扶風安陵人也。
祖況,成帝時為越騎校尉。
父椎,哀帝時為廣平太守。
彪性沈重好古。
年二十餘,更始敗,三輛大亂。
時隗囂擁眾天水,彪乃避亂從之。
囂問彪曰:"往者周亡,戰國並爭,天下分裂,數世然後泄。
意者從橫之事復起於今乎?將承運迭興,在於一人也?顒生試論之。
”對曰:“周之廢興,與漢殊異。
昔周爵五等,諸侯從政,本根既微,枝葉强大,故其末流有從橫之事,埶數然也。
漢承秦制,改立郡縣,主有專己之威,臣無百年之柄。
至於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國嗣三絕,故王氏擅朝,因竊位號。
危自上起,傷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後,天下莫不引領而歎"十餘年閒,中外騒擾,遠近俱發, 假號雲合,咸稱劉氏,不謀同辭。
方今雄桀帶州域者,皆無七國世業之資,而百姓謳吟,思仰漢徳,已可知矣。
”囂曰:“生言周、漢之埶可也;至於但見愚人習識劉氏姓號之故,而謂漢家復興,疎矣。
昔秦失其鹿,劉季逐而羈之,時人復知漢乎?”彪既疾囂言,又傷時方艱,乃著《王命論》,以為漢徳承堯,有靈命之符,王者興祚,非詐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囂終不寤,遂避地河四。
河西大將軍竇融以為從事,深敬待之,接以師友之道。
彪乃為融畫策事漢,總四河以拒隗囂。
及融徵還京師,光武問曰:“所上奏章,誰與參之?”融對曰:“皆從事班彪所為。
”帝雅間彪才,因召入見,舉司隸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後數應三公之命,輒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專心史籍之閒。
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自太初以後,闕而不錄,後好事者頗或綴集時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
彪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 作後傳數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
其略論曰:彪復辟司徒玉況府。
時東宮初建,諸王國並開,而官屬未備,帥保多闕。
彪上言曰:書奏,帝納之。
後察司徒廉為望都長,吏民愛之。
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所著賦、論、書、記、奏事合九篇。
二子:固,超。
超別有傳。
論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傾側危亂之閒,行不踰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貞不違人, 敷文華以緯國典,守賤薄而無悶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汉书
原文: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
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
彪性沈重好古。
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
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
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
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
”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
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
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
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
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
”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
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限,乃著《王命论》,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
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
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
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
”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彪复辟司徒玉况府。
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
彪上书奏,帝纳之。
后察
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
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译文:
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
祖父班况,成帝时做过越骑校尉。
父亲班稚,哀帝时做过广平太守。
班彪性格沉重,喜好古代文化。
二十多岁时,正值更始败逃,京城附近大乱。
当时,隗嚣带领众人在天水起事,班彪跟着他避难。
有一次,隗嚣问班彪道:“从前周朝灭亡,战国纷争,天下四分五裂,经过好几代才得安定。
是合纵连横的事又将出现在今天呢,还是承受天命,在某一个人身上呢?望先生谈谈看法。
”班彪答道:“周朝的废兴,与汉朝不同。
从前周朝分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掌握自己的领地各自为政,正像一棵大树,本根很弱小,枝叶很茂盛,所以到了后来,出现合纵连横的事,是形势促使它那样。
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为郡县制,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百年的大柄。
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势力,哀帝、平帝在位时间很短,三帝无子,所以王莽篡位,窃取国位年号。
危险来自上边,伤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后,天下人没有不伸着脖子在叹息。
十多年间,中外发生搔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打着刘氏的旗号,会合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
现在英雄豪杰统治各州县的,都没有像七国传统的资
本,可百姓却异口同声,想念汉朝的恩德,发展趋势已经可想而知了。
”隗嚣道“:先生分析周朝与汉朝的形势是对的;至于只看到愚蠢的百姓习惯刘氏姓号的缘故,而说汉家一定复兴,这就不见得了。
从前秦朝失去天下,好比一只鹿逃走了,刘邦追鹿到了手,当时人又谁知有什么汉朝么?”
班彪一方面痛恨隗嚣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认为汉德是继承唐尧,有灵验的王符作证,王者登上宝座,不是凭欺诈能成功,想用这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于是避走河西。
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作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
班彪就替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
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道:“你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你参谋?”窦融答道“:都是我的从事班彪做的。
”皇帝一向听到班彪很有才干,于是召见班彪,举他作司隶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
后来几次应三公的命令,就去了。
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
彪又被征到司徒玉况府。
当时太子的东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没有配齐,师保齐缺。
班彪又上奏书,皇帝采纳了。
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百姓的爱戴。
建武三十年(55),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
他所著的赋、论、书、记、奏事共九篇。
评论说:班彪身为博古通今的儒者和杰出的人才,置身于危难动乱之中,行为不逾越道义,言语不背离正轨,当官不急功近利,守志不背弃他人,写文章来治理国家,守着清贫的生活而没有闷闷不乐的神色,他坚守道义,恬静淡薄的志向是多么的坚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