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对四川地理有多重要
“胡线”的自然地理意义
“胡焕庸线”的自然地理意义:“胡焕庸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胡线”南北跨度达30多个纬度,在这条线两侧自然条件的差异十分明显,自北向南可按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别划分为四段:爱辉—霍林河段、霍林河—榆林段、榆林—天水段和天水—腾冲段。
1、爱辉—霍林河段此段处在偏高纬度地区,45°-50°N。
“胡线”东部为东北平原,西部则为大兴安岭。
“胡线”两侧形成了明显的地势差异,由此造成两侧平均温度相差4-10℃。
但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差较小,为100-200mm。
此段“胡线”的稳定存在,主要受地形和温度的影响。
由于地形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来说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它对人口分布的制约也是稳定的。
2、霍林河—榆林段此段处在中纬度偏北地段,即38°N-50 °N。
该线两侧降水差异明显,东部为半干旱偏湿地区,西部则为半干旱偏干地区,因而在植被景观上,表现为森林草原或灌丛草原(南部)与干草原的不同。
地势差异为平原、丘陵与高原的差异。
温度差异为5-6℃,不及爱辉—霍林河段大。
此段“胡线”的存在主要受降水制约,其次是地形。
人类虽然发展了灌溉技术,在该线以西的平原地段(如内蒙古河套、后山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但由于本区干旱化趋势,仍然使“胡线”随不同时代呈现明显的向东延伸。
即便如此,“胡线”仍然被限制在350mm左右的地段,即在年降水量300-400mm之间摆动。
由于自然降水的年际波动,使得此段“胡线”两侧形成了明显的草地退化和风蚀沙化现象,给本区的农业生产和工矿开发造成严重障碍。
由于此段降水在波动中显示出干旱化趋势,必将影响此段“胡线”趋向东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暗示了此段“胡线”受降水的控制是一种长期的自然现象。
3、榆林—天水段此段整体处在中纬度地带,即35°N-38°N。
胡焕庸线名词解释
胡焕庸线名词解释
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46年提出的一条划分中
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理论线路。
胡焕庸线是根据中国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地理因素划定的,被认为是中国北方和南方地理分界的最具科学基础的线路之一。
胡焕庸线是从中国地理分界线的第一条提出者胡焕庸洞察中国地形、气候等多种自然地理因素之后得出的。
根据胡焕庸的划定,胡焕庸线主要横贯中国的黄河以南地区,北起四川盆地,经过湖南、江西到达浙江的舟山群岛,继续南下穿过福建、广东,最终结束于南海。
胡焕庸线的划定主要依据了地理上的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胡焕庸线划定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差异。
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而南部地区则湿润、年降水量较多。
其次,胡焕庸线沿着蛇行的山脉和丘陵地带划分北方和南方地域。
北方地区主要由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组成,地势相对平坦,而南方地区则多山地和丘陵,地势较为崎岖。
再次,胡焕庸线的划定还考虑了植被分布的差异。
北方地区植被主要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森林和亚热带植被为主。
胡焕庸线的划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南北差异的自然地理因素,也旨在提醒人们注意中国地理分界的独特性。
然而,胡焕庸线并非唯一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其划定也受到许多争议。
不同的地理学家和研究者可能根据不同的地理因素和研究目的提出不同的地理分界线。
因此,在认识中国地理分界线时,
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从多样化的角度去了解中国的地理特征。
胡焕庸划出了“一条神奇的分界线”
Pin Wenyuan ·文苑品中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被称作“胡焕庸线”,该线将中国南北向分割为两分部。
线两侧的面积比为57%︰43%,两侧的人口比是5.8%︰94.2%。
这条“胡焕庸线”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古代农耕和游牧民族分界线,以及现在的“八纵八横”高铁网、物流运输密度、春运迁徙路线,甚至QQ同时在线人数,都有意无意地基本重合了。
这条线也成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乃至投资人和企业家们最关注的人文地理分割线。
胡焕庸(1901年11月20日~1998年4月30日),字肖堂,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最主要的成就是开创了中国人口地理学,并提出著名的“胡焕庸线”。
该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得到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的一致认可。
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
他以黑河-腾冲线为界,将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划分成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分方案。
同时,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鞠躬尽瘁,投身地理教学胡焕庸幼年丧父,家境清贫。
读到高小时,学校已开设了英文课,英文教员路芹祥在课外辅导他阅读供中学生阅读的《泰西五十轶事》,为他以后学习多种西方语文打下了基础。
1915年,胡焕庸考取了江苏省立第五中学。
艰苦的生活条件激发了他学习的潜力,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成了他之后为人师表的榜样,影响了他的一生。
文/宋文明邵红能44科学24小时Science in24hours2019年第06期1926年,胡焕庸和凌纯声等几位同学用互助互济的方法,集资赴欧留学。
他在法国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学习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师从白吕纳等名师。
1928年回国后,他任中央大学地学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1930年,胡焕庸任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1934年,被推举为中国地理学会首届理事。
胡焕庸线能否突破 地理意义是什么
胡焕庸线能否突破地理意义是什么
胡焕庸线能否突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胡焕庸线可能突破吗“胡焕庸线”作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一,不仅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异质特征,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人口与自然地理本底的高度空间耦合。
“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4年发现的中国人口分布密度特征曲线。
这条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直观地展示出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现实。
与会学者提出,“胡焕庸线”从提出至今,仍能反映中国大陆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即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不均衡格局。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蒲英霞认为,1980年代以来,“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变化量为0.55%(约为500万—600万人口规模),“稳”中有“细变”。
“80年来,‘胡焕庸线’西侧的人口密度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在甘肃河西走
廊地区,局部已经突破‘胡焕庸线’,这表明‘胡焕庸线’不是一成不变的。
”
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颖表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如何为国家战略服务,还要将研究做在前面。
她提出,不仅要关注“胡焕庸线”如何被突破,还应考虑以“胡焕庸线”分界的各地域如
何发展。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主任黄贤金提出,“胡焕庸线”两侧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各地域一定要遵循自身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特征,寻求经济社会发。
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
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论文摘要:胡焕庸线奠定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础,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突变线,胡焕庸线从三十年代到今天是一条岿然不动的线。
1、胡焕庸线奠定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础胡焕庸,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
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
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
是我国近代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
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界线与气象上的降水量线、地貌区域分界线、文化景观的分界线以及民族界线等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
中国的自然灾害活动及发生的空间布局大致沿着胡焕庸线分异,并以此为界限呈过渡性,即由西北的无涝区向东南的洪涝区过渡。
在“胡焕庸线”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灾害分布集中;中段是包含黄土高原在内的重点产沙区,黄河的泥沙多源于此。
“胡焕庸线”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
“胡焕庸线”以西,在唐代边塞诗人的笔墨中,那里是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此线以东则是农耕文明为主流的的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
对地理学家来说,地理探究指的是:通过搜集、描述与分析地球表面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建立地表不同空间尺度下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空间格局,揭示其主导地理因素和演变规律。
地理探究的对象包括地貌、植被、水文、气候以及人口、聚落、产业、交通等自然、人文景观的影像和统计数据。
地理探究的内容包括地球表面的自然、人文及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具体可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方向。
所以说胡焕庸线奠定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础2、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突变线胡焕庸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爱珲,经四川省雅安,盐源,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
胡焕庸线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地理意义
胡焕庸线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地理意义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比照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始终为国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比照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始终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成认和引用。
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限,其两侧还是农牧交织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
同时,中国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
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根底;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
中科院国情小组依据2000年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东南侧以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
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开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爱护为主体功能。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根本直线。
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构造,自古以农耕为经济根底;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
因此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提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给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给4%的人口。
胡焕庸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焕庸对我国发展的影响胡焕庸线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一条人口密度分布线。
这条线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人口分布规律:胡焕庸线将我国划分为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疏区,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特点。
这一发现有助于我国更好地了解人口分布规律,为人口政策制定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影响区域发展差距:胡焕庸线右边的地区,虽然土地面积仅占我国总面积的36%,但却养活了全国96%的人口。
而左边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6 4%,但人口较少。
这导致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我国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胡焕庸线左侧地区进行扶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促进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胡焕庸线使得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
随着经济发展和政策推动,大量人口从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机会。
这有助于优化我国人口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4. 倒逼产业升级:胡焕庸线使得东部地区面临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从而倒逼当地产业进行升级转型,寻求更高附加值和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依托政策扶持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5. 影响城市化进程:胡焕庸线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西部地区较低。
为了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政府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设立新区、扶持特色小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
综上所述,胡焕庸线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不仅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规律,还影响了区域发展差距、人口流动、产业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应继续关注胡焕庸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而努力。
中国版图上三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中国版图上三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古长城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
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其走向与我国半湿润与干旱气候分界线基本一致,也就成为我国农区和牧区分界线的标志。
秦岭——淮河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它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最冷月均温0°C等温线的地方、大于等于10°C积温4500°C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地方、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钙质土与酸性土壤如红壤的分界线、小麦与水稻的分界线、农业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或三熟的分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地形较完整(平原、高原为主)与地形较破碎(盆地、低山丘陵为主)的分界线、河流汛期长短、河流多少等的分界线。
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也称“黑河—腾冲”线。
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县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和西北部的人口逐渐减少,两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密度逐渐拉开距离,随着国家近几年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使西部地区人口逐年增加。
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一般比内陆更稠密些,尤其是三角洲、河口等如:海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度会更大,这些地方商业比较发达,人流量大,气候适宜。
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疏,大体有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昆仑山脉、青藏高原北部,这些地方有的是常年干旱,有些是终年积雪,环境相对比较恶劣。
人口地理分界线
人口地理分界线在中国的人口地理版图上,有一条重要的分界线——“胡焕庸线”。
这条自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的直线,于80多年前由中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无论外部条件如何变化,“胡焕庸线”依然“岿然不动”。
“胡焕庸线”的奥妙在哪儿?。
胡焕庸(1901—1998),字肖堂,江苏宜兴人。
1919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后更名为东南大学,并成立我国第一个地学系)。
1920年,竺可桢(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来校任。
胡焕庸成为竺可桢的学生,不久便脱颖而出。
1926年,胡焕庸赴法国进修。
受法国学派的影响,归国后的胡焕庸致力于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也导致他将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作为自己最主要的科研方向。
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线的东南侧,国土面积占当时版图的36%,人口却占96%,线的西北侧,面积占64%,人口只占4%,两侧人口密度相差了40多倍。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爱辉—腾冲”线(1949年后称“黑河—腾冲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
“胡焕庸线”之所以著名,其中很重要一部分,源于其绘制的科学性。
很难想象,在战乱频起、民生凋敝的年代,完成这项工作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据胡焕庸的学生吴传均院士回忆,当时中国的总人口约为 4.75亿人,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2万人,将2万多个点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用手工画2万多个点,再计算等值连线,耗费的功夫是惊人的。
更令世人惊奇的是,八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人口从4.7亿变成13.8亿,经济规模增量巨大,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政策更是数度适时调整……然而,无论外部条件怎么变化,“胡焕庸线”却总能“岿然不动”。
1935年,“胡焕庸线”东侧人口占比为96%;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东侧人口占比是94.2%;1990年第四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4.1%;2000年第五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9%;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7%。
论文-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马晶,李瑞星,高雅琳,贾婷,温慧婷,卢荣织,高倩,孙雅琦(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山西、太原 030012 )内容摘要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扛鼎者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绘制的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显示了我国自宋元时期形成的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格局大致不差。
这条被称为“胡焕庸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同时还负载、分割着许多神奇的自然与社会的元素。
有人说它只是农耕文明不可逾越的界线,但工业文明下它所暗藏的规律依旧。
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诸如国土资源、环境、粮食安全等,有必要研究胡焕庸线两侧地带在全局中的功能定位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一百周年之际,地理学界给出了一份这样的答案。
由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这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共发布了30项地理大发现,排在“珠峰测量”之后的,是“胡焕庸线”。
在工业文明的今天,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
关键词胡焕庸线、人口、农业、气候、矿产、地震正文一、胡焕庸线奠定了我过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基础胡焕庸线即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胡焕庸教授是中国现代从事人口科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人口学家。
1934年至1936年是他发表人口地理论著较多,发表于地理学报1935年第2卷2期上的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奠基之作。
这篇论文中,胡先生利用他收集的1933年中国分县人口统计数据, 创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等值线密度图, 并提出了标识中国人口分布东西部悬殊差异的瑷珲( 今黑河市)——腾冲分界线, 受到中外人口地理学界高度评价。
1957年,他筹建了中国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 1958 年是他发表人口地理论著较为集中的第二个时期, 研究重点是江苏省人口地理。
中国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地理期末复习题型:名词解释(5个,1个4分)、简答(5个,1个8分)、论述(1个)、案例分析(1个)第⼆章重点内容:第⼀节⼤地构造与地貌格局(⼀)⼤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2、⼭地、⾼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定的⽅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定的⼏何形态。
3、具有明显差异的东西两⼤区域格局。
以纵贯南北的贺兰⼭-六盘⼭-横断⼭⼀线为界:东部地貌多为呈北东或北北东向排列、局部穿插东西向⼭地;西部地貌多呈北西或东西向排列。
4、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
(⼆)、地势1、中国地势基本特征:地势较⾼,⾼差显著,地表起伏⼤,西⾼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意义可以背⼀下)2、地势的地理意义:(1)我国著名的江河⼤都发源于第⼀、⼆级地形阶梯上,⾃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2)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流急,⽔⼒资源丰富,适于⼤型⽔利枢纽⼯程的梯级开发。
(3)由于我国⾬带略呈东西向⾃南向北推进,与河流流向平⾏,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陆性河流⽔⽂动态的特点,具有丰、枯⽔期。
我国季风⽓候的特征:⼀是冬夏盛⾏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是⼤陆性强,⽓温年较差⼤,降⽔集中于夏季;三是⾬热同季,有利于农牧业⽣产,但降⽔不稳定,加剧旱涝等⽓象灾害发⽣的频率和影响范围。
(三)特殊地貌1、丹霞地貌:在长江以南地区,从⽩垩纪直⾄现在⽓候湿热,故在中、新⽣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套陆相为主的红⾊岩系。
形成许多峭壁悬崖、⽯峰林⽴的丹霞地貌;⽽岩性⽐较松软的砂页岩因流⽔侵蚀⽽形成⽐较低缓的红⾊丘陵,构成了江南独具⼀格的红层地貌。
在中国有三⼤分布区域(西北集中分布区、华南东南集中分布区、四川盆地周边集中分布区)概念:指产状⽔平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形成的红⾊碎屑岩受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崩塌、流⽔溶蚀、风⼒侵蚀等综合作⽤下形成的城堡状、针状、柱状等地形。
从胡焕庸人口线看地理环境决定论
从胡焕庸人口线看地理环境决定论黄园淅;杨波【摘要】人地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人地关系思想中最受关注的思想之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现代地理学解读,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区域差异的原因,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制约或促进作用.对2005年中国省区级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上人均GDP和生产性土地资源率进行分析,并与胡焕庸人口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胡焕庸人口分界线依然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人均GDP空间分布与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人口分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胡焕庸线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差异情况,更在于其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胡焕庸线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待不同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按照其地理环境特征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发展政策.【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44)001【总页数】6页(P68-73)【关键词】人地关系;胡焕庸线;地理环境决定论;生产性土地资源率【作者】黄园淅;杨波【作者单位】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6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生活在这个广袤丰富的地球上,人类无法摆脱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从未停止过对二者关系的探索与思考。
人地关系问题,是关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潮的话题,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和核心问题。
而在人地关系的讨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曾经引起思想家和科学家广泛关注、几经兴衰沉浮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就是人地矛盾不断斗争过程的反映。
《中国地理》考试重点
《中国地理》考试重点第一章:1、中国地理区位及其意义;解析:(1)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西连西亚,东北接东北亚,东南为东南亚,南接南亚,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在亚太地区,乃至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中国处在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
2、中国的地貌大势及其地理意义;解析:(1)地貌大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了一个逐级降低的阶梯状斜面,这是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2)地理意义: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③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第二章:1、中国的水热格局(分布);解析:(1)中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差大;夏季气温高,南北温差小;(2)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3)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
2、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的形成有何影响?(P84)解析:(1)巨大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度达到3000m临界高度时,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形成了现代东亚季风,使得东部成为世界著名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区;(2)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下沉气流加强,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成为拥有世界最大温带沙漠的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区;(3)同时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景观区。
3、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对中国土地利用格局有何影响?(P84)解析:(1)受气候的影响,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地区,受地势的影响,则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第三阶梯,第二阶梯上只有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区、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绿洲区分布比较集中;(2)我国林地受气候的影响,绝大部分分布在中温带、寒温带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以大兴安岭-吕梁山-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线以东为有林地集中分布区,受地势上的影响,林地则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如大小兴安岭、四川盆地周边地区以及东南丘陵等;(3)草地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从地势上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等周边地区;(4)中国的城市大部分分布在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以25°N~40°N之间最为集中,同时又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势的局限,我国的城市又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小于500m的丘陵、平原地区。
胡焕庸线——精选推荐
胡焕庸线⾸先声明,我不是学地理的,所有的地理知识仅限于中⼩学课本以及后来的各种杂书以及杂志。
在地图上以⿊河 -- 腾冲作条直线即为胡焕庸线。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0年10⽉刊《中国地理⼤发现》专题专门介绍过胡焕庸线,并将胡焕庸线定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
1935年,胡焕庸在《论中国⼈⼝之分布》中揭⽰了中国⼈⼝分布规律即“胡焕庸线”说说这条线最⼤的魅⼒所在——第⼀:这是⼀条岿然不动的线!1949年以后中国进⾏了⼏次浩⼤的⼈⼝迁徙,⽐如三线建设,建设兵团农垦再到上⼭下乡等等。
可是⼏⼗年过去了这条线仍然没有变动。
中国的⼈⼝⽐照胡焕庸时期增长了两倍。
可是⼈⼝分布线依然照旧。
第⼆:这是⼀条笔直的浑然天成的线!如果这是⼀条弯曲的折线,那么她的魅⼒也会下降很多,可就是如神来之笔⼀样。
⼀条线如此痛快淋漓。
胡焕庸线的伟⼤之处就在于它是中国⼈⼝密度的突变线,风景的突变线,⽣活⽅式的突变线,⼈⽂的分界线。
风景从秀美变成壮丽,农耕变为游牧,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多寡依然以此线分出。
仅仅这⼀条线,成为了中国⼈⼝地理学的研究基础。
这条线也是由中国地形三⼤阶梯的地理构造条件⾃然形成的,⾃然地理条件对⼈类的活动产⽣了强⼤的影响,决定了数千年来中国⼈⼝繁衍集聚的基本布局,其中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对这条线的形成做出了⼀点微⼩的贡献。
作为接受过义务教育的社会主义接班⼈,⼤家应该熟知中国地形的三⼤阶梯(百度百科知识搬运⼯:中国地形的三⼤阶梯),⼤概意思是:第⼀阶梯青藏⾼原,平均海拔4000⽶以上,最不适合⼈类⽣存;第⼆阶梯内蒙古⾼原,黄⼟⾼原,云贵⾼原。
盆地有: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盆地,平均海拔2000-3000⽶,⽣存条件稍好;第三阶梯主要是平原和丘陵,⼤部分海拔在500⽶以下,最适合⼈类⽣存。
重点是⼆三阶梯分界线:⼤兴安岭—太⾏⼭脉—巫⼭—雪峰⼭,看看下⾯这张图,⼤概可以发现胡焕庸线和⼆三阶梯分界线的相似之处。
中国地势三⼤阶梯,⼈们最喜欢的⽆疑是低海拔的第三阶梯。
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及形成原因
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及形成原因
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
对比线。
那幺,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及形成原因是什幺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是什幺胡焕庸线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于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译成英文,供当时军民利用与参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将胡焕庸线看作是中国景观的一个分界线。
由景观联系到历史文化,似乎可以发现,这条线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
由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出版的《发现西部》一书写道:“它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一句话,是大多
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
”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一百周年之际,地
理学界给出了一份这样的答案。
由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这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共发布了30项地理大发现,排在“珠峰测量”之后的,是“胡焕庸线”。
在工业文明的21世纪,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
1胡焕庸线的形成原因胡焕庸线形成有其自然背景。
“它是气候变化的产物。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表示,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
胡焕庸线名词解释
胡焕庸线名词解释胡焕庸线名词解释:指北纬27°27′41″~34°21′51″,东经115°16′25″~117°37′53″,即从北京到福建省南平的直线。
由于这条线经过地区多为中国的高山和丘陵,交通不便,使得这一带的居民人口分布比较均匀,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胡焕庸线”。
1995年中国科学院用计算机进行了全国0-14岁人口的大样本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国人口平均密度分布的最高值出现在青海,是每平方千米120人;而最低值则在云南,只有每平方千米61人。
根据计算可知:中国人口分布的平均密度,从东北的黑龙江开始向西南方向递减,最西部的云南人口密度则接近零(也就是说,这个密度等于或小于零)。
因此,我们将东北的黑龙江作为全国的人口密度0值,云南作为0-14岁人口分布的最西端作为全国的人口密度最低值,然后按照东北-西南-西北顺序,计算各省区人口密度,最后把这些数字加起来,就会得到全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也就是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与人口密度分布曲线。
研究表明,胡焕庸线上每1000米大约有130-150人,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有22个省区的平均人口密度大于或等于此值,并且,东北、华北地区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华东、华南地区。
其中,黑龙江省的人口密度达到全国人口密度的36%,为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以上;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河北省和山西省人口密度也都在40%以上。
其他省区虽然没有黑龙江省人口密度大,但也超过了35%,特别是四川省的平均人口密度已经超过38%。
中国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纬25-35度之间,在这一地区,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平均人口密度都高于平均人口密度,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等省区,人口密度更是高得惊人。
1、铁路干线与城市间的距离应该在50公里左右为宜。
对于不同种类的铁路,它们的经济技术标准也不同。
''''胡焕庸线——四川线''''变化影响因素探究
''''胡焕庸线——四川线''''变化影响因素探究陈芯洁;李彦凝;王尊;刘北;韦妮园【期刊名称】《区域治理》【年(卷),期】2018(000)003【摘要】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四川省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全国''胡焕庸线''的深入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充分了解其历史成因、确定东西部地区分异要素,根据分异要素进一步搜集四川省2000、2005、2008、2010、2015年交通、经济、人口等相关数据并利用arcGIS实现各数据在县级行政区划上的空间表达.其后,通过对四川线(四川人口密度分界线)、经济线、交通线等东西分界线的划定,分析单年或多年四川省各县经济、交通、城镇化率与人口密度间的关系,最终确定影响''四川线''变动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四川省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建议.【总页数】4页(P268-270)【作者】陈芯洁;李彦凝;王尊;刘北;韦妮园【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225;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225;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225;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225;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相关文献】1."胡焕庸线——四川线"变化影响因素探究 [J], 陈芯洁;李彦凝;王尊;刘北;韦妮园2.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四川省中医院校男护生职业态度变化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J], 李航;邓婷婷(通讯作者);黄肖宇;徐涯鑫;陶妍敏3.四川玉米生理成熟后抗倒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J], 陈祥;李小龙;杜霞;刘佳媛;刘倩倩;袁继超;孔凡磊4.四川玉米生理成熟后抗倒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J], 陈祥;李小龙;杜霞;刘佳媛;刘倩倩;袁继超;孔凡磊5.四川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陈定超;李卫朋;蔡晓雨;敬楠;王瑞芳;唐梦滴;高艺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焕庸线对四川地理有多重要?它将全省分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
原创|发布:2019-07-14 23:52:06 更新:2019-07-14 23:52:06
阅读 12929赞 63
秦岭—淮河划分了中国的南方与北方。
中国大部分省份也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南北分界线”。
四川省,川西北是雪山高原,属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东部则是四川盆地。
谁将四川分为两个部分呢?
地理学家划分相邻地域单位的线或带称为「地理界线」。
地理分界,是认识某个区域的重要方式——认知一个巨大的空间之前,唯有先将它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才能从总体到部分地,对世界完成循序渐进地认知、描述。
其中,最知名、最具有地理分区意义的,则是秦岭—淮河一线。
上图:秦岭—淮河线示意图作者:Li chao
气候方面:它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线、雨季长短差异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1月0℃等温线的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植被方面:它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水文方面:它是河流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汛期长短、冬季是否结冰的分界线;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土壤方面:它是红壤与黄棕壤的分界线。
农业方面:它分开了水田与旱地、稻田与麦田、油菜与大豆、甘蔗与甜菜。
我们生活中常常争论的食物甜咸酸辣,也几乎与这条线有关,甚至可以具体到:饺子与年糕、元宵与汤圆、粽子咸与甜的战争……
千万种争论,最终都汇总成一个问题:「南方与北方」。
正是由于「秦岭-淮河一线」,我国大多数人口被划为两大阵营:南方人与北方人;文化被划为两大流派——南派与北派。
古人没有用现代科学的方式发现这条地理分界线,却早已发现淮河的特殊性,如先秦时期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之说。
清末,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张相文先生,明确提出:「秦岭(时名北岭)—淮河(时名淮水)」一线,是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
1908年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说:
「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
后又论述:
「唯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
实继北岭之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
」(出自19 24年张相文《佛学地理学》)
国家的「南方与北方」,很多人知道。
那么,具体到每个省份,是否也有类似「秦岭—淮河」的界线呢?在前辈智慧和已有通识的启发下,「大地理馆」经过一番研究发现:多数省份都有一条划分本地「南方」与「北方」的界线。
不过,它们有的偏重自然分区,有的偏重文化分区,有的侧重经济人口,有的兼而有之。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四川省的「秦岭—淮河」在哪里。
四川的「秦岭—淮河」胡焕庸线
左手是雪山、右手是天府
四川之名,源于宋代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组成的「川峡四路」,元代因之设立四川行省。
不过,最早的四川主要包括今四川盆地(包括重庆地区),到了清代,四川西部藏、彝同胞聚居的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加入四川。
至此,四川大致分成两大地理单元:
一是属于青藏高原组成部分的川西高原山地区,一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川东平原丘陵区。
后来,经过数次调整,除了重庆划出外,今天依然保持着这一格局。
|四川省南北分界示意图|制图-公子羽/大地理馆
那么,四川两部分的界线是什么?既不是山,也不是河,而是著名的——胡焕庸线,在四川境内的这一段。
因为西部高原与东部四川盆地落差实在太大,这个落差对纬度因素影响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加上南部、北部山地的包围、阻隔,盆地内部气候与人文自成一
体。
所以,与前边省份不同的是,四川的「南方与北方」,其实也是「西部与东部」。
四川胡线西北侧,是白雪皑皑的雪山,与青藏腹地相连;此线东南侧,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以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为中心。
它不仅是自然、人口分界,也是文化分界线:西北侧,是藏传佛教深刻影响的藏、羌文化区,东南侧,是儒家文化为中心,儒释道三教并举的汉文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