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回顾与思考(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校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回顾与思考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郑士军

一、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回顾

我校数学课程改革实验与我校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一样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1998年9月到2001年8月的教材改革实验(称之为雏形的教材改革实验)。当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1998年前后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金陵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面向聋生招生的高等院校,要求入学的新生要达到或逐步达到普通高中二年级的水平。而1993年10月国家教委印发《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和在这一计划指导下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由于是为了普及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需要服务的,从教学程度来说,教材定位比较低,只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程度(与普通初中相比,还低了一些)。这样,由于聋人高等院校对入学新生要求的不断提高,迫使聋校高中(职高)务必在三年的时间里使只有相当于普通小学毕业水平的聋校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生达到普通中学高二的水平。更何况,聋人高中(职高)在完成文化课程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普通中学没有或很少有的素描、色彩、工艺、书法、微机等大量的专业课的学习任务。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1998年新学年开始,学校分别选择了一年级、四年级、七年级进行实验。实验的办法是一年级直接用普通小学一年级的教材,四年级、七年级分别使用普校三年级、六年级的教材进行教学。到2001年7月第一阶段实验结束,,所有参与实验的老师普遍反映这样使用普校教材进行教学,基本上能在七年的时间内完

成使用聋校教材九年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为高中(职高)教学赢得了宝贵的两年时间,并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也为后期的新课程改革积累了经验。当然,不可否认,这一阶段的课程改革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的色彩。二是2001年9月到2004年8月,在前期实验、总结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有关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中,特别是对我市普通中小学新课程实践探讨的借鉴,坚定了我校课程改革的信念,提高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一至九年级分别降一个年级使用普通中小学对应的教材,即新生入学第一年使用聋校一年级数学教材进行最基本的语言基础、课堂常规及与普校一年级数学教材衔接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二到七年级基本使用普校一到六年级的数学教材,尝试数学新课程在聋校数学中的实际应用。并向省教科所组织申报了聋校初中语、数两科的教材改革实验。如果说前期的教材改革实验带有尝试性、盲目性、孤立性,那么后期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则有很强的目的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协作性(有国内众多的教育理论学者、教材编者、普校的教学研究员作指导,也可借鉴普通中小学教学一线教师的成功经验)。挤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积极主动地争取,不轻易放过一次学习、研讨的机会。实验的教师普遍反映,使用普校教材对聋生进行教学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最终获取的知识比原来多了,学生也变得乐于思考了,改变了聋生学习数学中“猜”、“模仿”及“生搬硬套”的坏习惯。更为难得的是,由于我校数学课程改革起步早,在课程理念的更新、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先于我国其它省市特殊教育界几年时间。2003年在南京召开的只有十所学校参加的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时,我校荣幸的被列入其中。

二、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思考

(一)普校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借鉴的思考。

普校实验教材具有聋校现行教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譬如,教材贴切生活,内容新颖、有趣,注重观察、操作、猜测、推理、交流等学习过程、强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全新的理念、教材内容既扩大了聋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也把众多处于彷徨困惑中的教师从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受到了广大实验教师的首肯和支持。当然由于借鉴的是普通学校的教材,教材难免存在脱离聋生身心发展规律。譬如,实验中使用的北师大数学教材从七年级开始就有许多说理的教学内容,但教材编者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合理说明,并开展充分的交流,教师不要用教师的语言代替学生的语言,要重视学生从“非数学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转化,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领悟,直到八年级最后一章才对证明的必要性、常用的证明方法、证明的步骤、书写格式给予阐述。由于聋生学习数学知识与认识数学语言是同步进行的,聋生“非数学语言“极其匮乏。要严格依照新课程改革中“理解与领悟,实现从‘非数学语言’到‘数学语言’的漫长转化,不仅突出转化过程无法让学生实现,教学本身也寸步难行。于是,在教学中,就把证明中的命题、公理、定理及证明的基本格式等相关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进行了调整。使普通语言、数学

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及聋校独特的手势语相互包容、彼此转化并且实现表达、交流的目的,而且这样的调整基本上在每一节课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否则,教师不考虑聋生语言学习特点组织安排教学,就会缘木求鱼—一无所获。还譬如说,教学中有关新知识的铺垫,定理、公式的陈述方式也给聋生的阅读、理解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教师站在每个聋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对相关问题能够理解多少?那些地方比较困难?需要那些点拨?怎样点得恰倒好处?并用多种语言形式让学生体验、理解和交流。

(二)聋校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建设

1993年出版的教材相对于1984年的聋校教材无论是编排思想、编排内容上有许多优点。这套教材对提高聋教育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对普及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可谓是功不可灭。但,这套数学教材由于只是把普校教材的要求降低,内容拉长,不可避免地存在教材内容陈旧、观点落后等与普校教材同样的弊端,该套教材也没有突出体现聋生的身心特点,更缺乏前瞻性(丝毫没有顾及到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需要,以至于目前上百所学校高中没有教材)。据悉,2003年酝酿中的聋校课程设置教材定位仍然偏低,梯度不高。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聋高中教育课程设置的计划。在聋人高等院校有十所左右,聋人高中(职高)有百所左右,聋高中(职高)有近二十年历史的情况下。如果继续维持聋人高中(职高)无教材的现状,不综合考虑聋教育体系的教材建设,还能说他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没有阻碍吗?我以为,新的聋校教材既要考虑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完善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又要尽快考虑并实施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