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形态与变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26261e5102de2bd96058865.png)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的作用 1.地质作用的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团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 判断某种现象和作用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看其是否属于自然界的原因,二是看其能量来源是来自地球内部,还是来自地球外部。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概念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岩浆在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分 类 侵入活动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喷出活动 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影响 形成了各种岩浆岩,也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2.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的类型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抬升或者下沉对地貌的影响 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举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形成 台湾海峡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升降变化互相关系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2)褶皱概念 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
高中地理列表归纳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
![高中地理列表归纳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e02e37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f.png)
高中地理列表归纳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一、地壳的变化地壳自形成以来,本身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发生循环和转化,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这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二、地质作用1. 概念: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三、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按照运动的方向,可以把地壳运动分为两类,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当一个地区隆起时,相邻地区就会凹陷。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常常交替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有主次之分。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1. 地壳运动的类型2.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分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漂移在软流层上。
板块向同一方向运动的为消亡型,向相反方向运动的为生长型。
板块张裂地区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板块挤压处(消亡边界)地区又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的形成);二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
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和海沟。
四、地质构造与地貌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成一个粗略的轮廓,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得这一“粗毛胚”塑造出了更多的地表形态。
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 外力作用与地貌如下图表示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动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风化作用:岩层经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3)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的比较:。
地壳的变化
![地壳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9ad321910a6f524ccbf854d.png)
二、地质作用
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概念: 2、分类
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来自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 隆起或凹陷, 来自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 隆起或凹陷, 主要是地球内 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高低起 活动、变质作用、 部的热能 地震 伏 来自地球外部, 风化、侵蚀、 把高山削低、 外力 来自地球外部, 风化、侵蚀、搬 把高山削低、 沉积、 凹地填平, 作用 主要是太阳能 运、沉积、固结 凹地填平,使 成岩 地表趋于平坦 地质 作用 内力 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海底扩张
四.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五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指导找矿、 六、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指导找矿 找水、 构造 地貌 背斜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 流井” 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地;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 发育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 等的回避处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 水 裂隙发育,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 水压力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 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 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 于地表水汇集 岩层不稳定,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 破坏工程; 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六 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力作用: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 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 荒漠,风城,风蚀蘑菇) 荒漠,风城,风蚀蘑菇)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5217f5206edb6f1aff001f52.png)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岩浆岩: 岩浆冷凝
风化
沉积岩:
→ 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侵蚀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岩浆岩
什么是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课后作业]
1.长江三峡的主要成因是( )
A.断裂下陷 B.溶蚀作用
C.地壳不断上升,江水强烈下切 D.冰川作用
流水作用与岩溶地貌
海浪作用与海蚀地貌
冰川作用与冰蚀地貌
峡湾地貌
3.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风力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风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风,并且仅局限于干旱、 沙漠地区。风化作用形 成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形成风成地貌。
(1)风力侵蚀与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有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 风蚀戈壁等。
1.风化壳和风化地貌
岩石受到风化作用,最终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风化物残 留在地表,就形成了风化壳。图3.16显示的就是风化地貌。
2.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1)流水的侵蚀作用 (2)流水的搬运作用 (3)流水的沉积作用
(1)流水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
(2)流水的沉积与沉积地貌
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两种地貌在形态上,冲积扇呈扇形,三 角洲呈三角形;在分布上,冲积扇出现在河流流出山口的地带, 而三角洲出现在河口地带。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风化壳和风化地貌 2.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3.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侵蚀地貌 沉积地形
流水
沟谷溪涧 溶洞峰林 峰丛石林 峡谷
冲积平原 三角洲
石钟乳石 英笋
风力
风蚀城风 蚀柱风蚀 洼地风蚀 蘑菇
沙丘
4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4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https://img.taocdn.com/s3/m/b1181529bd64783e09122bbf.png)
电子课文●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 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根据地震波的这些特点,人们测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
我们可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①;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②。
我们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一)地壳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可达60千米~70千米(如青藏高原);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
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二)地幔这一层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所以又叫做中间层。
地幔在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深度从5千米~70千米以下到2 900千米。
这一层也能传播横波,所以仍是固态。
主要物质成分为铁镁的硅酸盐类。
由上而下,其中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从莫霍界面到1000千米深处,叫做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地下约60千米~250至400千米)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下1000千米~2900千米深处,叫做下地幔。
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状态可能为固体。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a05ec8a650e52ea551898dc.png)
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
边界类型 地貌
生长边界
海洋、海岭 裂谷、断层
陆—陆 山脉、高原
消亡
边界
海岸山脉、
陆—洋 岛屿、海沟
举例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大西洋(非洲板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形成) 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亚洲东部的岛屿及海沟(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岩浆岩
重冷 融却 再凝 生固
岩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课堂小测
A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流水沉积——冲积扇
流水沉积——三角洲
A
流水侵蚀 (溶蚀,石灰岩,云贵高原)
B
冰川侵蚀 (高山、高纬)
地质作用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 称为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内力 地球内部 作用 外力 太阳辐射能 作用 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结果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使地表变得
变质作用等
高低不平
风化、侵蚀、搬运、 使地表起伏状
沉积、固结成岩
况趋于平缓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
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活动,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与断层 构造地貌
《高中地理》课件-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课件-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99948bdb33d4b14e85246820.png)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2.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地貌特征。 3.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板块构造与海陆的形成和分布。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 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 式
分类
什么是地质作用呢?
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褶皱基本形 岩层形态 态 背斜 岩层新老关 地表形态 系 未侵蚀地形 侵蚀后地形 一般是岩层 中心部分岩 常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因 向上拱起 层较新 张力易受侵 蚀由山岭变 成于谷地, 一般是岩层 两翼岩层较 常成为谷地 向斜槽部受 向下弯曲 老 挤压物质坚 实,不易受 侵蚀由湾地貌
3.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风力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风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风,并且仅局限于干旱、 沙漠地区。风化作用形 成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形成风成地貌。
(1)风力侵蚀与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有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 风蚀戈壁等。
(2)风力沉积与地貌
2.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1)流水的侵蚀作用 (2)流水的搬运作用 (3)流水的沉积作用
(1)流水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
(2)流水的沉积与沉积地貌
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两种地貌在形态上,冲积扇呈扇形,三 角洲呈三角形;在分布上,冲积扇出现在河流流出山口的地带, 而三角洲出现在河口地带。
流水作用与岩溶地貌
向斜
2. 断层
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 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 变形,形成的是褶皱; 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 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 时,岩块会发生破裂、 位移或者错动,这就 叫断层。
断层
断层地貌
了解地球的构造与地壳变动
![了解地球的构造与地壳变动](https://img.taocdn.com/s3/m/8250b87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7.png)
了解地球的构造与地壳变动地球的构造与地壳变动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它的构造和地壳变动对我们生活和生存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球的构造以及地壳变动的原因和影响。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固体壳体,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厚度约为30-50千米,由岩石、土壤和水体组成。
大陆地壳主要分布在大陆板块上,是人类居住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海洋地壳则分布在海洋底部,相对较薄,厚度约为5-10千米。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2700千米。
地幔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物质较为流动,参与了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壳变动。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地核主要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是液态的,内核则是固态的。
地核的高温高压环境也与地壳变动有着密切关系。
二、地壳变动的原因地壳变动是指地球表面地壳结构和形态的变化。
在地壳变动中,包括板块构造运动、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构造的形成等多个方面。
1. 板块构造运动地球上的地壳不是整体连续的,而是由多个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在地幔上互相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壳变动。
板块构造运动可以是板块的推移、分离或碰撞,产生地震、火山和山脉等现象。
2. 地震地震是地壳变动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地壳板块断裂或相互挤压引起地震,地震震中的能量释放导致地震波的传播,给地壳结构带来巨大变动。
3. 火山喷发在地壳变动过程中,火山喷发是指地壳岩浆的喷发现象。
地壳板块的分离和碰撞造成岩石的熔融,并形成火山口,岩浆经由火山口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
4. 地质构造形成地壳变动还可以形成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如山脉、隆起、断裂带等。
板块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使岩石受力变形,最终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
三、地壳变动的影响地壳变动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地质资源的形成、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地球气候的变化等。
地壳变化
![地壳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671152d915f804d2b16c1bc.png)
山脉
A、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海沟、岛弧、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B、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想一想: 想一想: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以下地
形的成因
1、大西洋的形成 、 2、东非大裂谷、红海的形成 、东非大裂谷、 3、冰岛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 4、日本岛、台湾岛等岛弧链的形成 、日本岛、 5、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的形成 、世界最深的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的形成 6、下列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下列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 脉、北美洲西海岸的海岸山脉的形成
侵蚀 地貌
沉积 地貌
3、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地质作用 项目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动、变质作用、地 震等
外力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等
使地表隆起或拗陷, 削高填低, 对地表形态的影 使地表隆起或拗陷, 削高填低,使地表 形成高山和盆地 趋于平坦 响
(2)断层与地貌 ①概念 ②成因 ③形成的地貌
断层形态 构造 地貌 实 例 上升岩块
块状山地 或高地 庐山、 庐山、泰 山、华山
下降岩块
谷地 或低地
断裂带
裂谷 或河流
渭河平原、 渭河平原、 东非大裂谷 汾河谷地
对找矿、找水、 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有帮助
背斜穹隆结构的储油、储气图
向斜储水的自流盆地
地质构造 形成 原因 基本形态
褶皱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 平挤压力, 平挤压力,使水平的岩层 发生弯曲
断层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 强大压力或张力, 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 层发生断裂错开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6c21524faeaad1f347933f96.png)
二、地壳运动及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 使岩层弯曲或断裂,形成 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垂直运动—— 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是以水平 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板块构造
✓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火山地震集中 ✓ 板块边界: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岩层向上弯 曲隆起
岩层向下弯 曲 凹陷
常成为 山岭
常成 为谷 地
不少背斜顶部 受张力,常被 侵蚀成谷地
不少向斜槽部受 挤压,物质坚实 不易侵蚀,成为 山岭
2.断层
✓岩体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上升的岩块常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原 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举例)。
断层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块状山地 谷地低地
泉水
五 、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作用 沟谷、峡谷、瀑布 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 沙丘、沙垄、黄土堆积
一、地质作用 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2.分类
分类 内力作用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二、地壳运动与地质力学
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 三、全球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
碰撞挤压 断裂张开 抬升 下沉
褶皱山系 裂谷海洋 高低起伏 海陆变迁
四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山岭 山谷
储油 储水
时,便会发三生、弯地曲质构变造形与,构这造叫地做貌褶皱。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def46badf46527d3240ce0f4.png)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海沟 海岸山脉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 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 山脉。
海沟 海岸山脉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板块交界处:地壳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
亚欧、印度洋、美洲、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 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3. 分布 六大板块示意
六大板块示意
六大板块示意
四、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 为地质构造;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内力 地球内部 作用 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使地表隆起或 拗陷,形成高 山和盆地,使 地表高低不平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 使地表趋于 平坦
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
生变化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塑造者 外力作用 —雕刻者
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
生变化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塑造者 外力作用 —雕刻者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 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 起主导作用。
二、地壳运动
按性质和方向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二、地壳运动
分类
岩层运动 方向
表现
结果
水平 平行于 弯曲变形 巨大的褶皱山系 运动 地表 水平位移 裂谷或海洋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2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2](https://img.taocdn.com/s3/m/fd4128244b73f242336c5f4d.png)
CONTACT ME:qlzhu2003@
BACK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一、地壳的变动 1、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2、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1)地质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 生变化的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NEXT
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带
BACK
BACK
课堂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地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C A.火山活动 B.变质作用 C.风化作用 A D.地壳运动
2.关于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B.是地球内能释放的表现 C.一般进行的都很迅速、很激烈 D.对地表形态具有破坏作用 3.全球六大板块中,属于大洋板块的是 B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 C.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4.世界上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是地质作用的 而形成的。 D A.外力作用的沉积作用 B.内力作用的变质作用 C.内力作用的火山喷发 D.内力作用的地壳隆起 B
5.由地壳升降运动引起的现象是 A.岩层水平位移 C.岩层弯曲变形 二、简答题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地表起点 2、理论应用 MORE
板块张裂运动
海上---海洋、海岭 陆上---裂谷、断层
板 块 运 动
(生长边界)
板块碰撞运动 (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 大陆板块---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
B.地势的高低起伏 D.火山活动
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日本、台湾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运用上述理论分析阿尔卑斯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 成 因?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97dc9dd2195f312b3169a5c0.png)
庐山三叠泉
华山栈道
气 油 水
新
老
新
老
新
老
东非大裂谷范围:南起赞比西河口,北至约旦 河谷地(死海),全长近6000千米。
马里亚纳海沟
0º
60º E
120º E
180º
120º W
30ºN
0º
30º S
注意:1、六大板块名称,纯大洋板块是? 2、赤道、南北纬30°经过的板块名称
2、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区 别于地质构造)。
褶皱的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背斜 向斜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地表形态 一般成山岭,有时 中间老,两翼新 成为谷地 中间新,两翼老 一般成谷地或盆地, 有时成为山岭 岩层关系
断裂与断层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 有明显位移。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背斜 隧洞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 “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 压力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 断层有利于地下水运动;岩隙水 断层 谷发育;断层沿线水资 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 源丰富 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库等的回避处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典型例题:
例 选择坝址是建筑水库的关键之一,除地形等其他因素外, C 下图四种地质构造中最适宜建坝的是( )
高考真题:
(2005年湖南省高考题)目前我国 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 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 增长。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 高。回答1-3题。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7cf4e0b844769eae009ed21.png)
断层地貌:东非大裂谷
断层地貌:块状山地
西岳华山
庐山断崖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找矿 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
3、工程建设 修建隧道一般应选择背斜部位,通过断层
时必须采取工程加固措施; 工程建筑地基避免建在断层带上。
3.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背斜——储油构造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1、流水作用
侵蚀作用
流水搬运、沉积 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沉积作用
搬运作用
2、风力作用 沉积 固结成岩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流水作用与地貌 A、流水侵蚀地貌 1)使地面崎岖(教材图3.17) 岩块抬升形成台地,因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崎岖的山地。 岩性不同的岩石造成差异侵蚀,松软岩石形成谷地;坚硬岩 石成为山岭或山脊 2)坡面水流冲刷地面,下切形成沟谷,使沟谷不断发育。 瀑布、峡谷为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
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明显,形成各种风蚀地貌、以及风 积地貌。 1、风蚀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等 —— 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
戈壁、裸岩荒漠 —— 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而 形成。 2、风积地貌: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 便导致风沙堆积。 沙丘、沙垄等 —— 沙漠地区基本的地表形态(教材图3.19) 黄土堆积 —— 颗粒细小的粉沙尘土沉积,在沙漠的外援形成。
事例运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分析?
答: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多遭破坏;干湿季分明, 夏季暴雨集中;流水侵蚀作用严重。
B、流水沉积地貌 山麓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教材图3.18A)。 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 (教材图3.18B)。 (二)风力作用与地貌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886ef2cfd5bbfd0a795673b1.png)
2.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 如:亚洲东部的岛弧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内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1.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 时,便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图) ①背斜 地下岩层向上弯曲。 岩层中间老,两边新。 ②向斜 地下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中间新,两边老。
(二)风力作用
1.侵蚀 风蚀沟谷(洼地)、戈壁或裸岩荒漠,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2.沉积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形成
(三)冰川作用
侵蚀:冰斗、刃脊、角峰 峡湾、冰蚀湖, 沉积:西欧波状起伏的平原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
世界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世界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②地堑 (图) 相对下沉的岩块,如东非大裂谷,渭河、汾河谷地 (三)构造地貌的利用 天然气、石油:背斜 水:向斜 大型工程尽量避开断层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流水作用 1.侵蚀 河谷(V、U),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喀斯特地貌(石林、峰林、溶洞、桂林山水)
2.沉积 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海岭
海沟
火山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角峰
刃脊
角峰 冰斗
刃脊
机械风化示意
球状风化地貌
沙丘
风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一)地壳运动类型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学说图(创立者:德国魏格纳) 2.海底扩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85e2df0482fb4daa58d4bd2.png)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一、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能量。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力、流水、冰川)。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二、.岩浆活动: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1、常见的岩石变质岩受到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岩石大理石、板岩石英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2012·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三、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质构造示意图岩层形态地表形态实践意义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褶皱背斜中心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良好的油气构造,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向斜中心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成山岭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垒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工程建设遇断层要避开,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6f405e2caaedd3383c4d3f6.png)
高中地理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梳理一、地壳的变动地质作用: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1.地壳运动:指由于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因而地壳运动又称为构造运动。
2.板块构造(1)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
(2)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跃,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于这一地带。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者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张裂处形成了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两大陆板块交界处相撞形成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样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
2.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3.地质构造规律的实际应用应用规律原因找水向斜:良好的储水构造,常有自流井分布向斜构造底部低凹,两翼的水容易向中间渗流汇集,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
向斜构造汇集的地下水,要承受静水压力,因此常形成自流井断层:多泉水、湖泊分布断层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岩隙水多沿着断层线出露断层:常发育沟谷、河谷断层岩石破碎,容易被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谷,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找矿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背斜顶部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气分布于顶部,水分布于底部,油在中间向斜:良好的钻矿位置岩层中的煤、铁矿等矿产多保留在向斜处,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其岩层中的矿产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断层:良好的钻矿位置断层地带有利于矿体的形成工程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背斜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积水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背斜山坡上的大型工程建设易产生滑坡地下隧道:选背斜,避开向斜背斜岩层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地形一般为盆地,成为雨水汇集区,在此处开隧道,隧道可能变成水道采石场:应选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为采石场提供原料四、外力作用与地貌侵蚀地貌搬运与沉积沉积地貌流水作用①冲刷坡面,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②瀑布、峡谷是最强烈的表现①搬运侵蚀后的产物;②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①山前形成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①搬走地表沙尘、碎屑;②风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1.外力作用的形式以及关系2.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为主;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为主;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 为地质构造;
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的意义
背斜有良好的 储油构造;
断层线附近容 易形成泉水 向斜盆地中,容 易储存地下水;
研究地质构造类型的实际意义
背斜是良好的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构造。
向斜构造盆地,有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
读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岩浆岩
C ③
沉积岩
D
⑥
④ ⑤
变质岩
A
②
岩浆
①
1、填出方框内字母代表的物质名称:
A___变__质__岩_____B_____岩__浆_____
C___岩__浆__岩_____D___沉__积__岩_____
2、在A、C、D三大类岩石中各举出 一个实例填在横线上:
B、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高大的山系
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往往形成裂谷和断层
D、日本国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所以多火山地震
5、地球上最雄伟高大 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
地质作用的(D
)而形成的
A、外力作用的沉积作用 B、内力作用的变质作用
C、内力作用的火山喷发 D、内力作用的地壳隆起
④ 侵__蚀___、__搬__运__、_沉积 ⑤ __变__质___作__用___ ⑥ __变___质__作__用___
第二节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
生变化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塑造者 外力作用 —雕刻者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 作用。
1.风化作用
2.流水作用: 侵蚀.搬运. 沉积
(1)侵蚀地貌(见图 ) 水滴石穿
(2)沉积地貌(见图 )
3.风力作用: 侵蚀.搬运. 沉积 (1)侵蚀地貌(见图 )
(2)沉积地貌(见图 ) 4.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小结
地表 形态 的变 化
沧海桑田的变化千 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主导)
地
地质构造
质 作
褶皱
断层
用
风化作用
外力作用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雕塑家”——引起地壳及其表 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水平运动 (为主) 垂直运动
侵蚀 搬运 堆积
一、选择题:
1、下列地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C )
A、火山活动 B、变质作用 C、风化作用 D、地壳运动
A 2、关于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成因连线:
A、 阿尔卑斯山
①断层陷落
B、 东非大裂谷
②流水沉积作用
A. 花岗岩 B. 页岩 C. 大理岩 D. 板岩
5. 下列物质的组成关系正确的是( B )
①化学元素 ②矿物 ③矿产 ④岩石 ⑤地壳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6. 下列属于常见造岩矿物的是( A)
A. 石英 B. 铁矿石 C. 大理石 D. 石墨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B ) A. 硅 B. 铝 C. 铁 D. 钙
2. 方解石属于( B ) A. 元素 B. 矿物 C. 矿床 D. 岩石
3. 玄武岩具有的特点是( A ) A. 常可见到气孔 B. 沉积作用形成 C. 其中可看到化石 D. 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4. 能够找到古生物化石的是( B )
)
A、是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B、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
C、一般进行的都很迅速、很激烈
D、对地表形态具有破坏作用
B 3、全球六大板块中,属于大洋板块的是(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4、下列有关板块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生长边界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区
自流盆地。
断层:
(1)断层附近容易形成泉; (2)在工程建设中如要通过断层,则必须 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 (3)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 不良后果。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人类活动
A_大__理__岩___C_花__岗__岩____D__石__灰__岩___
3、在A、C、D三大 类岩石中,可找到化
D 石的是____________
4、图中数字所表示过 程的含义是:
① __重__熔__再__生____ ② _冷__却___、__凝__固__
③ 侵__蚀__、__搬__运__、__沉积
6、由于地壳升降运动引起的现象是( B )
A、岩层水平位移 B、地势的高低起伏
C、岩层弯曲变形 D、火山活动
C 7、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风化、侵蚀
B、搬运、堆积
C、变质作用
D、固结成岩作用
B 8、大西洋形成的原因( )
A、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B、板块张裂的结果
C、地壳升降运动的结果 D、板块碰撞的结果
1_向、__斜_A_处_,在成地因形_上向__斜称_槽___部_山___受___到_;_挤_在压__更地_加_质_坚_结实__不构__易上_侵_称_蚀。
2、B处在地形上称__谷___;在地质结构上称 _背___斜__。 3、C地在地质构造上称__地__堑_____;在地形 上称__谷__地____,如我国陕西的_渭__河__谷___地__。 D地在地质构造中称____地__垒______。
二、地壳运动
按性质和方向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相伴 发生;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
三、板块构造学说
1. 主要内容
2. 应用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 (消亡边界)
(2) 两个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板块内部: 地壳较稳定; (3)
板块交界处:地壳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B 9、下列地貌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崇明岛
B、东非大裂谷
C、黄土高原
D、黄河三角洲
c 读下图,回答问题 : a
北
b
(1). a、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
__b_处__,__背__斜___是__良__好__的__储__油__和__储__气__构__造__。_________
(2). 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 处还是b处开凿?选学择原b理处,开不凿易,塌因陷为,岩同层时向不上易隆积起存符地合下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