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83a10d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9.png)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athophysiology课程编号:171104002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临床医学、肿瘤、急诊、五官、放射、麻醉、口腔、妇幼、影像、医学检验、预防等医学本科生。
先修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该课程可以支撑能力要求第1、2条的达成。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由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医学基础课。
其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与条件、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机制,及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学习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疾病的防治打下理论基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课程主要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
让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实验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求:作为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生,在进入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之前必须按照大纲的目的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教材的有关内容。
大纲中粗体字部分为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余内容则按大纲要求,作熟悉和一般了解。
三、教学内容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病理生理学各论。
第一章绪论(学时数:0.5)目的要求:1、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掌握其内容。
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过程概念。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学时数:1.5)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疾病的概念。
.2、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和发病学,熟悉疾病原因、条件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
3、熟悉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4832f6527d3240c8447eff2.png)
前言病理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发挥着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的桥梁作用。
病理生理学范畴非常广泛,主要讨论研究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的规律和常见病理过程,以及各器官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和某些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
病理生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原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
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以上专业课程、认识和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病理生理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分析及处理疾病的正确思维方式,它的后继课程是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学科课程,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为这些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我院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主要由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中的下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或补充。
该课程为2.5学分,计划学时为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讨论课学时6。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讲授方式为主。
同学们在认真学习本学科的同时,还应复习有关临近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科学的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讨论课以典型病例为中心进行,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方式为闭卷理论考试,题型多样化,主要有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判断及病例分析等,占总成绩的100%。
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熟悉: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以及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969f22d0066f5335a8121b6.png)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理论部分)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前言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机制并结合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
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及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规律以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
但是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情况,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和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基础。
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临床),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在学好理论课的同时学会和应用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教学计划,病理生理学教学共安排87学时,其中理论课为58学时,实验课为29学时,主要以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康复医学、妇幼保健、口腔医学等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
第一章绪论目的:1.掌握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性质以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3.了解病理生理学进展主要内容:1.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应用正常人体的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再通过科学思维运到患病的机体,从而正确认识疾病中出现的各种变化。
其性质为一门与基础医学中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2.病理生理学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动物实验或复制实验动物模型、临床观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其基本研究方法,从群体和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获得研究结果,为探讨疾病的病因,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3.病理生理学作为一独立新兴学科,随着整个医学实践的需要逐渐发展的,目前已由中国科协批准成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协会。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5343ce6b9f3f90f76c61b62.png)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生理课程类型: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制药工程专业先修课程:解剖生理学、药理学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是研究疾病的机制并结合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
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及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规律以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和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
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重点是生物化学对人类的深刻影响。
第一章绪论重点:①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②脑死亡,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其意义。
难点:①病因及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重点:①体液容量和渗透压平衡的调节②正常钾代谢及钾代谢紊乱,低钾和高钾血症难点:①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②病因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第三章水肿重点:①水肿的概念、分类、病因和机制。
难点:①水肿发病机制。
第四章酸碱平衡重点: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与特点。
难点:①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特征和机制。
第五章缺氧重点:缺氧的原因与机制及机体代谢变化。
难点:缺氧机能代谢变化。
第六章发热重点:发热的原因及机制。
难点:发热反应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第七章应激重点: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难点: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八章疼痛重点:①掌握疼痛的概念①掌握疼痛的发生机制难点:疼痛的发生机制。
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ad9f597b14e852458fb574a.png)
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大纲2011年制订教学目的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学习病理生理有助于把握疾病的主导环节和发展趋向,由表及里地认识疾病的本质。
根据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展基础医学阶段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我们对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通过理论课教学及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学习,使学生掌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常见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的发病机制,并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任务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由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三部分组成。
作为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把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有关知识,逐渐运用到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和转归规律的认识。
通过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从分子、细胞、器官和整体等多个层面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特别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机制,以及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病理生理基础,从而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的结构总理论学时为37学时,分配如下表:第一章绪论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发生原因与条件,以功能与代谢为重点,研究其在疾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与机制。
病理生理学课程由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组成,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是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内容】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与内容第二节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第三节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目标】♦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以及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疾病概论疾病是在一定病因的损伤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013997d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6.png)
病理生理学一、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病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病理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目前转化医学的基础。
病理生理学基于注重基础,导向临床,包括揭示疾病基本规律的总论,基本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学及各论,即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通过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等的培养,为其今后科研素质的提高及培养创新精神打下基础,因此同时包括一些科研方向导向的新进展。
二、理论教学内容1.绪论和疾病概论掌握内容:病理生理学和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健康、疾病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了解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疾病的病因学及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机制;疾病的转归。
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掌握内容: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概念、发病机制、特点和对机体影响及其机制(重点为三型脱水)。
了解内容:正常水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及代谢调节。
3.水、电解质代谢紊乱(2)掌握内容: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及水肿的特点,心力衰竭和肝硬化引起水肿的机制。
了解内容:正常血管内外水平衡,体内外水代谢平衡。
4.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掌握内容: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发生原因、代谢规律和对机体的影响(重点为心脏、骨骼肌和酸碱平衡)及其机制。
了解内容:正常钾平衡的调节(跨细胞转移和肾调节);各类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5.酸碱平衡紊乱(1)掌握内容:酸碱平衡的概念和酸碱失调的概念;四型单纯型酸碱中毒的概念、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阴离子间隙的概念。
了解内容: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
6.酸碱平衡紊乱(2)掌握内容: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呼吸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和机制。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42cb80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f.png)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概述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病机理以及疾病全过程中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揭示疾病本质的科学。
它是一门机能性基础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实验学科。
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学生可正确掌握认识及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临床课奠定基础。
本课程奠基于雄厚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之上,故必须有扎实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
本课程总课时73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为46:27学时。
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是病因、发病机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实验以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为主,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机能,培养学生初步科学实验能力,结合临床进行病例讨论。
适用教材:《病理生理学》(苏静怡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地二版),主要参考教材《病理生理学》(金慧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正文部分第一章病理生理学总论学时:4学时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基本任务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疾病概论理解什么是疾病,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第三节病因学总论一、疾病发生的外因:掌握病因及条件(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致病因素的分类;了解生物性病因的致病特性。
二、疾病发生的内因:熟悉机体机能状态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了解自然、后天及人为的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第四节发病学总论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屏障的分类及作用特点,了解致病因素蔓延的常见途径。
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疾病发展的因果交替规律;熟悉症状与体征的概念;了解损伤与抗损伤过程的相互关系及疾病发展的影响。
三、疾病转归的一般规律:熟悉疾病康复的概念;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传统的死亡分期及其主要特征,复活的条件;了解判断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第二章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第一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学时:3学时一、熟悉正常人体与电解质的含量、分布、不同体液间水与电解质的交换,人体水的出入量以及与电解质的调节。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fb6d664fab069dc51220173.png)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一、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4学分: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验课25学时。
四、课程模块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考试课程。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病理生理学是从机能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六、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各章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学习基本病理过程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有关知识上来。
从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的本科医学生。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教学任务;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和一般规律;3.了解新的死亡(脑死亡)概念。
【主要内容】一、绪论: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学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及主要学习和研究方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疾病概论:1.疾病概念。
2.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一般规律和转归。
3.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和意义。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2、熟悉钾代谢障碍的分类、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https://img.taocdn.com/s3/m/e89cd6a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f.png)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医学生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以掌握疾病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眼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每一章节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标示,便于区别)。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52学时(理论)。
四教材:《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金惠铭,6版,2004年1月。
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了解病理生理学任务、内容、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与疾病的区别。
(二)熟悉病理生理学概念及与其他医学学科间的关系;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简史与展望。
三教学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1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2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3 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发生机制。
(二)病理生理学内容:1 疾病概论(总论);2 基本病理过程;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三)病理生理学性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是医学教育中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
病理生理学课程大纲
![病理生理学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eb444aaaeaad1f346933fae.png)
天津中医药大学《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西医结合院(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编一、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该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一般规律与机制,同时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实践和科学基础研究。
病理生理学又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学好病理生理学将显著拓宽医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理生理学内容分为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个部分。
总论主要介绍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
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是以系统为单位,介绍一些常见的病理过程。
本课程适用专业为中西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医学类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完善学生的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促进前期课程的理解和应用,并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同时通过对疾病本质的学习,丰富医学知识和技能,树立和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及医学人文精神。
该课程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三个纬度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依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学习内容包括较全面、系统的病理生理学知识,设置理论课36学。
二、课程目标【总目标】:通过学习疾病发生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使学生系统、辩证地认识疾病的本质;以正常机体的功能代谢为基础,逐步认识、理解患病机体的各种病理生理学改变,从而认识到本课程的桥梁价值,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奠定基础;通过PBL授课及小组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并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培养医学人文精神;通过有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等基本病理生理学概念和病理过程,学习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发生的基本机制,认识疾病的本质,理解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及特殊规律。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药学专业使用)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药学专业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0584cd9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7.png)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药学专业使用)Ⅰ前言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医学生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以掌握疾病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的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
通过开展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使同学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思路和熟悉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学会对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处理;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和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从而提高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其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药学专业使用。
有关说明如下:一每一章节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核心知识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标示),便于区别复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部分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 12学时。
四教材:《机能学实验教程》,刘爱东,第2版,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4年。
Ⅱ正文实验一高钾血症及其抢救一教学目的(一)掌握高钾血症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二)熟悉高钾血症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三)掌握高钾血症心电图变化的特征。
(四)探讨高钾血症的抢救治疗方案。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急性高钾血症动物模型复制方法。
(二)掌握正确判断高钾血症时心电图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机制。
三教学内容(一)动物称重后仰卧位固定。
(二)开机并启动实验系统。
(三)描记一段正常心电图,认识正常心电图的主要波形。
(四)用7.5%KCl溶液复制急性高血钾症动物模型,观察高钾血症时心电图的特征性变化。
(五)暴露心脏,继续注射7.5%KCl溶液,观察心电图的变化,直至心脏停搏。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10f0e79852458fb760b5616.png)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目的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分子病理生理学。
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一方面与基础医学众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沟通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五制临床医学及其它相关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强调对学生的培养。
1.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1)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2)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了解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 基本能力的培养(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专业外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名,掌握主要专业英文词汇。
3.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4. 参考学时理论课教学时数48学时,另外有配套的实验教学课35学时。
(二)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自学)了解: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掌握: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和诱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传统死亡和脑死亡的标志及判定标准。
熟悉: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
了解:传统死亡的观念。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掌握:低钠血症中的低渗性脱水、高钠血症中的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及对机体的影响(注意脱水的部位,细胞内外液的变化特点,机体的调节,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医学生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以掌握疾病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眼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每一章节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标示,便于区别)。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52学时(理论)。
四教材:《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金惠铭,6版,2004年1月。
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了解病理生理学任务、内容、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与疾病的区别。
(二)熟悉病理生理学概念及与其他医学学科间的关系;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简史与展望。
三教学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1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2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3 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发生机制。
(二)病理生理学内容: 1 疾病概论(总论); 2 基本病理过程;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三)病理生理学性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是医学教育中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
(四)病理生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医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之一。
(五)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一教学目的熟悉健康、疾病及脑死亡的概念,了解病因学、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疾病和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脑死亡的概念及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二)熟悉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以及疾病原因的特征;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转归规律。
三教学内容(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二)病因学 1 疾病发生的原因: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 疾病发生的条件:概念。
(三)发病学 1 发病学概念 2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损伤与抗损伤反应;(2)因果交替;(3)局部与整体。
(三)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四)疾病的转归 1 康复: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的概念; 2 死亡:死亡的现行概念: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教学目的基本掌握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各型水钠代谢紊乱时体液变动规律和病理生理学特点;水肿的概念;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低、高钾血症的概念及对机体(尤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二)熟悉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ADH分泌异常综合症的病因,体液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特点;反常性酸性尿和反常性碱性尿与高、低钾血症的关系;血钾浓度与体钾含量关系;补钾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各型水肿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三)了解水、钠的正常代谢及调节;各类脱水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正常钾代谢的特点和生理功能;低、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三教学内容(一)水、钠代谢障碍 1 正常水、钠代谢:正常人体液的容量与分布及影响因素: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与分布;熟悉人体水、电解质摄入与排出途径;水、电解质的生理功能;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渴感,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心房利钠激素等的作用及调节。
2 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3 低钠血症(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概念,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3)等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 ADH分泌异常综合征,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4 高钠血症(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2)高容量性高钠血症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3)等容量性高钠血症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5 水肿(1)水肿、积水的概念、水肿分类(2)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生成、回流平衡的影响因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加: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淋巴回流受阻: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②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原因及产生机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3)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渗出液、漏出液、显性水肿(凹陷性水肿)、隐性水肿的概念及其发生机制。
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的分布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二)钾代谢障碍1 正常钾代谢: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调节;钾的生理功能。
2 低钾血症和缺钾:(1)概念,原因和机理(2)对机体的影响①与膜电位异常相关的障碍对心脏的影响:对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及收缩性的影响及对心电图的影响。
对神经肌肉的影响:超极化阻滞及其发生机制;②与细胞代谢障碍相关的损害:骨骼肌损害、肾损害;③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3 高钾血症:(1)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2)对机体的影响:①对心肌的影响:对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的影响。
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对心电图的影响;②对骨骼肌的影响: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③对酸碱平衡的影响;(3)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镁代谢障碍(自学) (四) 钙磷代谢障碍(自学)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一教学目的掌握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一般发病学和机体变化的规律;及正确判断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四种单纯型酸碱紊乱的概念、特征、原因和机制;四种单纯型酸碱紊乱时机体的代谢调节及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改变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熟悉酸、碱概念;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和特点;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含义、正常值、病理情况下的变化及意义(pH值,PaCO、AB、SB、BB、BE、2AG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临床可能出现的混合型酸碱紊乱类型。
(三)了解体内酸碱物质的种类和来源;四种类型酸碱紊乱的防治原则;运用代偿预期值对酸碱平衡紊乱做出正确判断。
三教学内容(一)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1 血液的缓冲作用:尤其碳酸氢盐缓冲对的作用; 2 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3 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4 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三)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血液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标准碳酸氢盐(SB)、实际碳酸氢盐(AB)、碱剩余(BE)、缓冲碱(BB),阴离子隙(AG)。
(四)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1 代谢性酸中毒:概念 (1) 原因和机制;(2)分类:①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②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3) 机体的代偿调节:①血液的缓冲作用;细胞内外离子交换;②呼吸代偿;③肾脏代偿;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4) 对机体的影响①心血管系统改变;②中枢神经系统改变;③骨骼系统改变;(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 呼吸性酸中毒:概念 (1) 原因和机制;(2)分类①急性呼吸性酸中毒;②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3) 机体的代偿调节:①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缓冲作用;②肾脏代偿;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4) 对机体的影响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②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变;(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 代谢性碱中毒:概念(1)原因和机制;(2)分类①盐水反应性碱中毒;②盐水抵抗性碱中毒;(3)机体的代偿调节:①血液的缓冲及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缓冲代偿调节作用;②肺的代偿调节;③肾的代偿调节;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4)对机体的影响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②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③对神经肌肉的影响;④低钾血症;(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 呼吸性碱中毒:概念(1)原因和机理;(2)分类①急性呼吸性碱中毒;②慢性呼吸性碱中毒;(3)机体的代偿调节:①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作用;②肾脏代偿调节;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4)对机体的影响;(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五)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1 双重性酸碱失衡; 2 三重性酸碱失横。
(六)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第五章缺氧一教学目的掌握各种类型缺氧的原因及特点,理解和熟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概念;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发病机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征(血氧变化特点和皮肤粘膜变化特点)。
(二)熟悉常用血氧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意义;缺氧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和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缺氧时血液系统的变化。
(三)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氧疗的原则。
三教学内容(一)缺氧的概念(二)常用的血氧指标: 1 血氧分压;2血氧容量;3 血氧含量;4 血氧饱和度;5 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三)缺氧的类型及血氧变化特点 1 低张性缺氧:概念、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2 血液性缺氧:概念、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3 循环性缺氧:概念、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4 组织性缺氧:概念、常见的原因和机理;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皮肤颜色变化的特点。
(四)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1 呼吸系统的变化; 2 循环系统的变化; 3 血液系统的变化; 4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5 组织细胞的变化。
(五)氧疗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六章发热一教学目的掌握发热的原因与机制;熟悉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发热的概念及与过热的区别;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可能途径、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二)熟悉发热时的物质代谢变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特点,机制及表现。
(三)了解发热的病因及发热的意义;发热的防治原则。
三教学内容(一)发热的概念,过热与发热的区别(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 发热激活物概念,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