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流行状况与研究进展
H7N9禽流感疫情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H7N9禽流感疫情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2023年,禽流感疫情仍然是全球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尽管各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但禽流感病毒仍在不断变异,不时地出现疫情爆发,给人类健康和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本文将对H7N9禽流感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H7N9禽流感的疫情发展趋势禽流感疫情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多次爆发,且情况日趋严重。
据统计,自2013年第一例H7N9禽流感病例发现以来,已经有超过2000名确诊病例和800多人死亡。
尽管随着全球防控意识的增强和技术手段的进步,禽流感疫情的总体趋势有所好转,但病毒的变异仍然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在未来几年中,H7N9禽流感疫情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可能导致H7N9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和传播路径的改变,从而增加疫情的爆发风险。
其次,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迁移的加剧情况也可能导致疫情的扩散和流行,进而影响世界卫生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应对策略为了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的威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必须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1.加强监测和预警机制:各国政府应加强监测和预警机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疫情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禽流感病例,遏制病毒传播。
2.加强国际合作:禽流感疫情具有十分明显的跨境传播风险,国际间应加强卫生部门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疫情所在国家的应对能力,防止病毒跨境传播。
3.强化疫苗研发和应用:疫苗是禽流感疫情防控的关键措施,全球卫生组织应加强对疫苗的研发和应用,为公众提供高效疫苗,并切实推进疫苗的普及和应用。
4.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公众卫生意识的提高是禽流感疫情防控的重要前提,政府和社区应加强对公众的卫生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5.加强兽医卫生管理:禽流感疫情的传播往往与家禽和野生动物的控制管理有关,政府和兽医部门应加强对养殖和动物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和宣传,确保家禽和野生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禽流感研究报告
禽流感研究报告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禽类,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传播给人类。
该病毒通常由野生鸟类携带,通过飞沫传播,感染鸡、鸭、鹅等家禽,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禽流感病毒有多个亚型,其中亚型H5N1是最具传染性和致病性的亚型之一。
禽流感的症状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等。
禽流感对禽类的病死率非常高,可以达到90%。
在人类中,暴露于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家禽或野生鸟类后,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严重情况下,禽流感可以引发肺炎、器官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禽流感的传播途径多样化,包括野生鸟类、家禽养殖场、市场等。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至周围环境,感染其他禽类。
而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鸟类或鸟类排泄物,以及通过吸入含有病毒颗粒的空气。
针对禽流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早期监测,快速检测和隔离。
早期监测是通过监测野生鸟类和家禽养殖场周围环境来发现病毒的存在。
快速检测是为了及早发现感染病例,以便采取隔离措施和治疗。
隔离是指将感染禽类与健康禽类分开,以防止疫情扩散。
此外,疫苗也是防控禽流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类感染禽流感后,需要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近年来,禽流感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此外,研究表明,禽流感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可能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新的亚型,进一步增加疫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因此,我们在防控禽流感方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监测和病毒学研究,及时发现并控制新的禽流感疫情。
总结来说,禽流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禽类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我们应该加强防控措施,早期监测和快速检测,隔离感染禽类,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禽流感疫情的挑战。
禽流感的流行动向及综合防控
禽病专家谈防控H9禽流感的流行动向及综合防控H9禽流感目前成为不得不重视的病毒病之一,其实流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并不强.病毒在加热、极端的PH值、非等渗条件和干燥条件下均可失活,因此,只要加强管理和预防观念,是司以预防H9的发生的。
一、发生特点(一)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变异持续存在1进行疫苗免疫是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变异持续存在的原因之一。
2该病毒确多个分支病毒同时存在。
2010年以前,H9N2毒株单一.主要集中在第1分支;2010年冬季以后,毒株呈现出明显的变异,且多种变异毒株同时存在.比如广西、湖北、福建都是两种以上分支的病毒共存.广西尤为复杂,在一定时间内几乎有3种分支病毒同时存在,3由于毒株之间的重组.使HgN2的变异更加复杂。
(二)H9N2亚型禽流感流行区域在不断大。
1.201l年以前.H9N2主要在湖北浙江等地区流行;.2010年冬季以后流行区域大到广东、广西,福建、云贵、西南、安徽等地.尤其是广东、湖北地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2通过对毒株变异规律的检测也表明,个别分支的病毒都是从一个地区逐渐流入另一个地区的.而对于养鸡企业较多的广西.几乎共存着当时所有的流行毒株。
3病鸡流动是H9N2流行和不断扩散的原因之一。
(三)对商品肉鸡的危害大1 H9N2禽流感病毒对商品肉鸡的危害远远高于种鸡.这主要是因为H9N2发病主要集中在20-30日龄,这个日龄段的鸡群抗体水平较低,即使进行疫苗免疫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免疫状态,而对于大鸡,抗体水平较高.机体本身抵抗力也较强.感染的几率较小,即使感染,危害也相对较轻,基本是一过性.H9N2对产蛋的影响比起HONI也是很轻微的。
2 H9N2对肉鸡的危害较大.因为其传播迅速.几乎是鸡传染病中流行速度最快的疫病,另外.肉鸡饲养密度远高于种鸡.对肉鸡影响面积也较广,同时发病后期极易继发大肠杆菌病,对肉鸡上市率.次品率的影响都远高于种鸡。
所以说,种鸡要特别关注H5和新城疫.而肉鸡则要特别关注H9N2。
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随着禽流感病毒的不断演变和传播,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禽流感防控形势。
本文将围绕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展开,旨在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一疾病的现状、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为畜牧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禽流感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在鸟类中传播。
根据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不同,禽流感病毒可分为多种亚型,其中H5NH7N9等亚型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
禽流感病毒在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生存力和适应性,可在粪便、水和饲料等介质中存活,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异。
近年来,我国多次发生禽流感疫情,特别是H5N1和H7N9亚型病毒的传播。
其中,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家禽养殖密集区。
流行趋势方面,冬季和春季为高发季节,但近年来夏季和秋季的疫情也开始增多。
禽流感疫情在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养殖场中较为常见,这也为防控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禽流感主要通过带毒的野鸟、候鸟和家禽之间的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传播。
在感染病毒后,家禽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后也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疼痛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肺炎和死亡。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还可能对家禽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现状和传播途径,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方法: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对可能出现的疫情进行预警。
提高养殖业的生物安全水平: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控制人员进出等措施,提高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减少病毒的传入。
加强免疫接种:根据疫情动态和病毒变异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家禽进行及时的免疫接种。
推广环保养殖:发展环保养殖技术,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防止病毒的传播。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禽流感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本文通过对我国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的阐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禽流感的现状、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近年来,禽流感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H7N9禽流感是中国最为关注的一种禽流感。
H7N9禽流感是由禽类传播给人类的一种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7天。
关于H7N9禽流感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病例分布和传播途径、发病和临床特点、病毒基因特征和变异、疫苗和药物研发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等。
H7N9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与禽类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体内繁殖,禽类排泄物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病毒,人类通过接触感染源,如活禽、禽类粪便或污染的环境等,易受到感染。
H7N9禽流感的发病和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等。
严重的病例可导致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发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疾病的人
群。
病毒基因特征和变异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H7N9禽流感病毒是由H7和N9两种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而成,其基因特征和变异的研究对病毒来源、传播动态以及疫苗研发等
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H7N9禽流感的疫苗和药物研发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病毒基因序列,设计和开发相应的疫苗,以提供对抗H7N9禽流感的保护。
针对H7N9禽流感的
药物研发也在进行中,目前已有一些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例。
预防控制措施是防止H7N9禽流感传播的关键。
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活禽市场的监管和检测,同时也加大了对畜禽养殖场的检测和消毒力度。
公众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
免接触感染源,并做好个人卫生措施,如勤洗手、佩戴口罩等。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孙海龙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的烈性传染病。
自1978年在意大利的鸡群中首次发现本病以来,已在美洲、欧洲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现有本病流行。
我国自1995年首次报道禽流感发生以来,每年都有禽流感发生的报道,尤其是低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的流行几乎呈常态化。
由于禽流感病毒(AIV)血清型众多,变异性强,给免疫预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现将我们在实际生产和实验室研究了解的一些情况以下汇总,望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1 禽流感病原学禽流感病毒(AIV)属于正粘病毒科、正粘病毒属;病毒粒子多呈球形,为80~120nm 的直径,表面有长10~12nm 的密集钉状物或纤突覆盖。
AIV 属于单股负链RNA 病毒,其基因组由8 股RNA 节段构成。
由于不同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有不同的抗原性,目前已发现有16种特异的HA和10种特异的NA,由不同的HA和不同的NA之间可形成200多种亚型的禽流感病毒。
AIV耐热性差,在56℃加热30 分钟,60℃加热10 分钟,65℃~70℃加热5 分钟即丧失活性。
常用消毒药如漂白粉、福尔马林、碘剂等可快速破坏其致病力。
但是在有机物的保护下可极大地增强其抗灭活的能力,尤其的粪便中的病毒;病毒的传染性在4℃条件下可以保持长达30 ~50 天。
2 高致病禽流感(HPAI)的流行动态及预防2.1 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的流行状况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目前在我国主要呈现局域性、波浪式流行,每年的10月中下旬到来年的5月中下旬出现发病高峰,以后逐渐趋于平静;对于蛋鸡和种鸡主要是造成产蛋性能下降,商品肉鸡近几年发病明显增加;2008年以前水禽带毒不发病,近年来水禽不仅带毒而且发病出现死亡。
2.2 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的养殖业在预防禽流感的发生及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的禽类养殖业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具有较高毒性和传染性的病毒,可引起禽类和人类的严重疾病。
近年来,禽流感病毒的不断传播和变异给人类健康和禽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免疫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现状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主要包括疫苗研发、免疫应答机制、免疫诊断技术等多个方面。
在疫苗研发方面,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地改良疫苗的配方和制备技术,研发了多种禽流感病毒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等,这些疫苗在禽类和人类中均表现出较好的保护效果。
在免疫应答机制方面,研究者们发现了禽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为深入理解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免疫诊断技术方面,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禽流感病毒检测技术,包括PCR技术、ELISA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等,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关键支持。
二、禽流感病毒疫苗研发的进展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病毒传播的关键手段之一。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禽流感病毒疫苗的研发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研究者们通过对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和致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优化疫苗的配方和制备技术,开发了多种新型的禽流感病毒疫苗。
基因重组疫苗通过将禽流感病毒的关键抗原基因导入其他病毒载体,使之表达禽流感病毒的抗原蛋白,从而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科学家们通过在传统疫苗配方中添加佐剂(adjuvant)等辅助成分,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
研究者们还不断改进疫苗的制备工艺,提高了疫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使之更适合在大规模禽类养殖中使用。
这些工作为禽流感病毒疫苗的研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为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禽流感病毒免疫应答机制研究的进展禽流感病毒感染后,机体会产生多种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这些免疫应答对于清除病毒、保护机体免受感染起着关键作用。
2024年度禽流感
鉴别诊断
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季节性流 感、普通感冒等。
01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禽类接触史或活 禽市场暴露史。
02
03
实验室检测
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或核 酸检测等方法,进一步确认诊断。
04
2024/3/24
14
04
预防控制措施及策略部署
2024/3/24
15
个人防护措施建议
01
保持个人卫生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禽类 或其粪便后,要用肥皂和流动 水彻底清洗双手。
02
避免接触病禽
尽量避免接触活禽、病死禽及 其粪便,不购买、不食用未经 检疫的禽肉及其制品。
03
注重饮食安全
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 肉类和蛋类食品要煮熟煮透, 避免食用半生不熟的食品。
04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 适当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减少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2024/3/24
16
致。
应对措施评估
针对疫情,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 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加强疫 情监测、实施紧急免疫接种、加 强宣传教育等,取得了一定的成
效。
存在问题分析
在应对过程中,存在信息沟通不 畅、资源配置不合理、防控措施 执行不力等问题,导致疫情在一
定程度上扩散。
2024/3/24
24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病毒变异趋势
探索利用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等免疫疗法来治疗禽流感。
2024/3/24
21
患者康复期管理指导
1 心理康复指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缓 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2 营养支持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前言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鸡、火鸡、鸭、鹅、鹌鹑等家禽的传染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1]。
早在1878年,该病就在意大利的流行,当时叫“鸡瘟”。
1981年在美国马里兰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禽流感学术讨论会上废除了“鸡瘟”这一病名,改称高致病性禽流行性感冒。
由基于该病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尤其是考虑到该病感染人的巨大威胁,对该病毒的基础研究显得迫在眉睫。
目前,与其他病毒性疾病相同,禽流感的防制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接种疫苗是预防禽流感发生与传播的最有效手段。
随着禽流感病毒多种亚型的发现,以及基础免疫学理论、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已研发出了针对禽流感的数种疫苗。
除了应用较为普遍的全病毒灭活疫苗外,对多种新型疫苗的研发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几种主要禽流感疫苗进行简要综述。
1 病原禽流感病毒(AIV)属于正黏病毒科, 流感病毒属。
一般多形性,直径为80-120纳米,也可见有同样直径的丝状形态,长短不一。
禽流感病毒是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共有8个独立的RNA片段,每个RNA片段都以不同的核酸蛋白复合体形式存在。
这8个片段编码10种蛋白,其中有8种结构蛋白, 2种非结构蛋白。
病毒表面有10-12纳米的密集钉状物或纤突覆盖,病毒囊膜内有螺旋形核衣壳。
两种不同形状的表面钉状物是HA(棒状三聚体)和NA(蘑菇形四聚体)。
禽流感病毒粒子大约由0.8%-1.1%的RNA,70%-75%的蛋白质,20%-24%的脂质和5%-8%的碳水化合物组成。
病毒蛋白包括HA蛋白、NA蛋白NP蛋白、非结构蛋白、M蛋白、聚合酶蛋白。
2 禽流感病毒的分类及致病性2.1 禽流感病毒的分类禽流感病毒(AIV)可按病毒粒子表面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糖蛋白进行分类,分为15个H亚型和9个N亚型,其血清型有H1N1、H4N2、H5N1、H5N2、H7N2、H9N2 等。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含H5和H7血凝素的AIV。
禽流感的发展趋势
禽流感的发展趋势
禽流感的发展趋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禽类和人类的接触频率、野生鸟类和家禽的迁徙模式、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病毒的变异能力等。
总体来说,禽流感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毒变异:禽流感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能力,可能会出现新的病毒亚型,导致对人类和家禽的新的威胁。
2. 人禽接触频率增加: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剧,人类与禽类的接触频率增加,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和感染风险增加。
3. 家禽养殖方式改变:随着家禽养殖方式的改变,例如大规模养殖和密集化养殖,可能会增加禽流感的传播和爆发风险。
4. 疫苗和控制措施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和其他控制措施可能会不断改进,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传播。
因此,对于禽流感的发展趋势,需要不断监测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禽流感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
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染禽 的禽种 、 日龄 、 别 、 发症等 因素 , 性 并 综合征可表 现为从
亚 临床到轻度 的呼吸 系统疾病 , 从产蛋下降到急性致死性疾 病等多种形式 , 临床症状 有咳嗽 、 其 喷嚏 、 流泪 、 窦炎 、 羽毛散 乱、 皮肤发绀 ( 特别是冠 和 肉髯 ) 头面部水肿 、 经紊乱 、 、 神 下 痢等 , 这些症状可单独 或同时出现 , 有些禽类发病迅速 , 甚至
经济损失 。禽流感已被国际兽医局( I ) 为 A类烈性传染 OE列 病 ,9 5年我 国农业 部也将其列 为 I 18 类传染病 。近几 年来 ,
在 我 国 的一 些 地 区也 发 生 了禽 流感 的 流 行 , 已经 并 正 在 给养
状 的香港儿童体 内分离 到 H N 病毒 , 92 经过研究发 现此毒株 与鹌鹑体 内存在 的病毒 A Q a/ o gogG /7 H N ) 着 / uiH n kn/ 1 ( 9 2有 l 9 相似 的抗原性 与分子生物学特性 。这两次事件 发生后 , I AV 作为可以感 染人的病原而得到 了人们 的重新认识 , 引人关 更 注的问题是原来 只存 在于禽类 中的流感病 毒亚 型是否也 具 有引起人类 流感大暴发 的潜在威胁?
专 论 与 综 述
禽 流感病 毒 的研 究 展 荭
于 洋 , 敬 双 李
( 宁 医学院 畜牧 兽 医学 院 。锦 州 1 1 0 ) 辽 20 1
DO l 0.9 9J. : 36/ I 1 SSN.6 1 6 2 .0 0. 10 6 1 7 — 0 72 1 1 。0
1 禽流感的概述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7 N 3 和H 7 N 7 ,巴基斯坦的H 7 N 3 等 ;2 0 1 3 分的主要依据。目前流感病毒共分为 1 7 个H A 亚型 ( H1 一 H1 7 )和 感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的H 月在 我 国上海 和 安徽 发 现 并感 染 人 的新 的流感 病 毒株 H 7 N 9 , 1 0 个N A 亚型 ( N1 一 N 1 0),H A与N A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类型 的 年 3 AI Vt 3 卅 理论 上 H A 和N A 组合 可形 成 1 4 4 种不 同的禽 流感 病 毒 , 目 都表 明流 感病 毒 的进化 出现 了新 的动 向。 禽 流 感 一 年 四季 均 可 发 生 ,但 多 爆 发 于 冬 、春 季 节 ,尤 其 前已确认 的可感染人的禽流感就有1 3 5 种。 根据其致病力不 同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低致病性禽 是秋冬 、冬春之交,气候变化大的时期。本病常突然发生 ,传播 流感 病 毒其 中 ,H 5 、H 7 亚 型 属于 高致 病性 A I V,发 病率 和 死亡 率 快 ,一 般 呈 流 行 性 或 大 流 行 性 。不 同 品种 、不 同 日龄 的禽 均 易 都很 高 ,可 引起 禽类 大 量死 亡 ;O I E 将 高致病 性 禽流 感列 为A 类 动 感 。其 中在鸡 、火鸡 、以及 某 些 野禽 的易感 性最 高 。 鸭 、鹅等 水
・
物 。流 感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毒 由两种 不 同糖 蛋 白构 成 其结 构外 层 ,一 种 为 血凝 素 发外 ,H 7 亚型也有传播 ,如 1 9 6 7 年英国H7 N 3 ,1 9 7 5 年澳大利亚 H 7 N 7 ,1 9 8 5 年 美 国 的H 7 N 7 ,1 9 9 1 年 至 今 ,报 道 发生 高 致病 力 流 ( H A),另 一 种 为神 经 氨 酸 酶 ,这两 种 成 分 是 流感 病 毒 亚 型 划
禽流感研究进展及预防措施
禽流感研究进展及预防措施禽流感是人、禽和其他哺乳动物共患的一种传染病,近年禽间疫情波及范围越来越大,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
禽流感病毒有可能变异成一种既有高致病性又有人流感病毒高传播性特点的新型流感病毒,构成越来越严峻的大流行威胁。
本文着重就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防控策略和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流感病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既能引发禽类感染,又能感染人、猪、马等哺乳类动物[1]。
禽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在禽类引发的传染病,既可以引起鸭、鸡、鹅和鸽子等家禽发病,又能够致天鹅、大雁等野生鸟类生病,而水禽是禽流感病毒最大的储存库。
国际兽医局和中国农业部均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甲类传染病。
人禽流感是人类感染H9N2、H5N1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中的某些毒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我国已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
近年来,不断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毒事件,通过了解禽流感研究进展分析危害因素,对预防和控制禽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1 流行概况1.1 西班牙流感1918-1919年发生“西班牙流感”,大流行造成4千万人死亡,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内部基因片段来源于禽流感病毒[2-3]。
1.2 我国南部流感1957年2月起源于我国南部的流感,随后传播到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
病原是人源和禽源流感病毒经过重组的H2N2亚型病毒,其中有5个基因来自当时人群中流行的H1N1亚型人流感病毒,而H2(HA)、N2(NA)、PBl 3个基因来源于禽流感病毒[4]。
这次流感可能是在中间宿主猪的体内进行重配,再传播到人群当中。
1.3 香港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疫情,很快波及到世界各地。
这次流感病毒由人/禽重组流感病毒替代H2N2亚型病毒,拥有禽源H3(HA)基因和PBl基因[5]。
1.4 墨西哥流感2009年2月,“墨西哥流感”即新甲型H1N1流感,该病毒成功适应于人类并导致疾病流行[6]。
HN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
HN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简介HN禽流感是一种由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
自1997年首次在香港报告以来,该疾病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许多疫情。
在中国,截至2019年底,共计338人感染了HN禽流感,其中恶性病例数为227人,死亡率为67%。
这篇文档旨在对HN禽流感的流行病学作出调查与分析。
流行趋势HN禽流感主要通过家禽和野生鸟类传播给人类。
随着全球化和货物贸易的增加,HN禽流感的传播范围也在扩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03年至2019年期间,全球共报告了861人感染HN禽流感的病例,其中454人死亡。
墨西哥、孟加拉国、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HN禽流感病例最多的国家。
这些地区的贫困和缺乏卫生设施可能是促进疾病爆发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严格的监测和控制措施来遏制HN禽流感的传播。
这些措施包括扑杀家禽和野生鸟类,改善卫生设施和采取注射预防措施等。
风险因素HN禽流感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家禽或野生鸟类传播。
因此,与饲养、销售和屠宰家禽有关的职业(例如饲养员、屠宰员和市场工作人员)往往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
在一些地区,农村居民通过烤制、食用或直接接触感染的禽鸟肉来获得感染。
此外,人类免疫系统的状况也可能影响感染HN禽流感的风险。
老年人、孕妇、儿童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可能更容易感染HN禽流感,并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因此,这些人需要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和避免接触家禽和野生鸟类。
症状和治疗HN禽流感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呼吸急促、头痛和肌肉酸痛等。
在一些情况下,患者还可能出现腹泻、呕吐和胸痛等症状。
目前,尚无治愈HN禽流感的特定药物。
然而,药物治疗和支持性疗法,如给予液体和氧气等,可以帮助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和试验针对HN禽流感的疫苗,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预防和控制预防HN禽流感的主要措施包括采取个人卫生习惯、接种疫苗和避免接触感染的家禽和野生鸟类等。
禽流感的流行趋势
禽流感的流行趋势
禽流感的流行趋势因多种因素而异,可能受到季节性因素、鸟类遷徙、禽类饲养方式和人类干预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一般来说,禽流感的流行情况有以下几个常见趋势:
1. 季节性流行:禽流感在冬季和早春季节往往更容易出现爆发,这与禽类活动范围减少、疾病传播途径更容易发生有关。
冷天气可以增加病毒的稳定性,并减弱鸟类免疫力,使疫情更容易蔓延。
2. 鸟类迁徙:禽类的遷徙是禽流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迁徙过程中,鸟类可以传播病毒到新的地理区域,引发新一轮的疫情。
特别是候鸟迁徙期间,病毒可能通过飞行路线传播,使得流行范围扩大。
3. 强弱交替:禽流感病毒存在多种亚型,一些亚型可能较为致命,导致较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
然而,这些致命亚型也可能在疫情爆发后暂时被其他亚型取代,使得疫情逐渐减弱。
这种强弱交替的趋势在禽流感的长期流行中是常见的。
4. 人类干预的影响:禽流感的流行趋势也受到人类干预的影响,如养殖业发展、畜禽市场、鸟类监测和预防措施等。
适当的养殖管理和防控措施可以减少禽流感的传播风险和流行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禽流感的具体流行趋势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及时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对于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流行至关重要。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H7N9禽流感是一种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最早于2013年在中国被报道。
该病毒主要通过禽类传播给人类,而人感染后可引起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呼吸道疾病。
自首次爆发以来,H7N9禽流感已经造成了大量人类感染和死亡病例,引起了全球的担忧。
在过去几年中,H7N9禽流感的研究逐渐得到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病例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致力于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疫苗的研发情况,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的传播。
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和传播方式的复杂化,预防控制工作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
综合以上背景,开展对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只有加强科学研究和有效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字数:222】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系统总结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分析病毒变异对预防控制的影响,探讨疫苗研发与使用情况,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归纳,旨在为未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H7N9禽流感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共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指导性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这一疾病的防控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感染和传播。
通过对研究进展的全面总结,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促进禽流感防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全球应对禽流感疫情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H7N9禽流感是一种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病毒首次传播给人类是在2013年,主要感染来源于家禽和野生鸟类,尤其是鸡、鸭、鹅等禽类。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7N9禽流感患者多是与家禽接触密切的养殖户或市场售卖者。
一些医疗人员也因为接触患者而感染。
H7N9禽流感具有高病死率的特点,且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易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甚至死亡。
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_职教论文
摘要: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由于ai具有临床症状复杂,病死率高,病原体亚型多以及容易发生抗原漂移和转换等特点,使其防治难度加大,相应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畜禽业的发展。
1997年在香港发生的aiv感染人的事件,突出了其公共卫生意义。
本文对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对防控禽流感的对策提出几点建议:加强兽医部门的职能、增强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候鸟传染源的监测;加强疫情监测;加强家禽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接种疫苗。
关键词: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发病预防疫苗流行特点正文:人们所说的“鸡瘟”中有很多就是禽流感,它以前曾被称为“真性鸡瘟”。
禽流感爆发的报道,最早可追溯到1878年,当时在意大利的许多农场都出现了严重的“鸡瘟”,直到1955年才被证实是A型禽流感病毒,该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
自我国香港1997年发生第一次H5N1型人禽流感暴发后,禽流感开始在全球蔓延,全球各地都不断出现动物和人禽流感疫情,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2003年初以来,此病已经在亚洲、非洲、美洲等45个国家发生和流行,到2006年12月,全世界发病国家已达到5个,波及到的禽鸟达0多种,在俄国至少有16种野生禽鸟因感染禽流感而发病致死,全球因禽流感已经扑杀2亿3千多万只禽鸟。
2005年以年,由于家禽和人类感染HSNI 的病例增加,一时间欧亚两洲“闻禽色变”,禽肉禽蛋销量下降10%一70%。
我国养禽业在2006年10月一12月因禽流感造成养禽业的损失达到600亿元。
本文对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1 发生情况及流行趋势1997年5月香港爆发H5N1型禽流感,宰杀全港活鸡超过100万只,使得市场无活鸡可买,并且,此型禽流感病毒跨种属感染人类,造成了人感染禽流感暴发,有18人受感染,6人死亡。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一、流行病学研究进展1. 流行病学特征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禽类传播,但也可感染人体。
患者多数为中老年男性,多数有与禽类接触史。
病毒具有潜在的高致病性和传染性,易引起危重病情和死亡。
在流行高峰期,患者数量迅速增加,给公共卫生带来巨大挑战。
2. 病毒来源与传播途径H7N9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来源是鸡、鸭、鹅等禽类,这些禽类中有的携带病毒而不发病。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接触感染禽类或其分泌物,也有人传人的报道,但传播率相对较低。
3. 流行趋势自2013年以来,H7N9禽流感病例呈现了多次爆发和流行的趋势。
每年冬春季节是疫情的高发期,不过,近年来经过疫苗接种和加强监管,疫情整体呈现减少趋势。
二、预防控制研究进展1. 病毒监测和溯源调查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对禽类和人类等可能传播对象进行定期监测和溯源调查,可以有效提前发现和控制病毒的传播。
2. 疫苗研发与接种H7N9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性较大,针对不同亚型的病毒研发和推广相应的疫苗非常重要。
近年来,我国研发了H7N9禽流感疫苗,并实施了相应的疫苗接种工作,有效地减少了病毒感染和传播。
3. 加强监管和防控措施政府部门和卫生机构需要严格监管鸡鸭等禽类的养殖和贸易环节,同时加强对禽类病毒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及时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
加强对医疗机构和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4. 国际合作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并不受国界限制,国际合作是预防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卫生机构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共同应对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的挑战。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控制研究正在取得积极进展,但病毒的变异性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科研投入,加大疫苗研发和临床治疗的力度,加强监管,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通过国际合作实现病毒的全面防控,促进禽流感疫情的终结。
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及其毒理学研究
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及其毒理学研究随着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疾病的频繁发生也让人类感到疲惫不堪。
新型病毒成为了当前社会最大的威胁之一。
禽流感病毒作为一种新兴的病毒,极具威胁性,当前也在不断的发生病例。
对它的流行病学及其毒理学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对病毒的防治。
本文将以禽流感病毒为例子,分别从流行病学和毒理学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流行病学研究禽流感病毒是由禽类或水禽中自然感染产生的病毒,在人类中也产生了感染现象。
禽流感病毒的发生与禽类人口的增长使得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禽流感病毒的流行地区禽流感病毒最早发现于我国,目前我国是禽流感病毒研究的重要地区。
此外展开的全球流行地区包括亚洲和拉美地区。
亚洲地区是禽流感病毒流行最广泛的地区之一,尤其是东南亚,由于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禽流感病毒在这里发生了严重流行。
2.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饮食污染等途径传播,它无论是通过空气传播还是饮食污染都会给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3. 禽流感病毒的特征禽流感病毒的感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病期短、症状明显、传染性强。
这些特征使得禽流感病毒在人类中容易产生爆发并瞬间席卷全球。
二、毒理学研究禽流感病毒的毒理学研究是充满挑战的,它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这种病毒的机制,探寻防治的措施。
1. 禽流感病毒对器官的危害禽流感病毒会引起肺炎等各种感染,肺炎发展迅速,严重者病情危及生命。
受感染的人群大多数是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较弱的人群。
2. 禽流感病毒在体内的定位禽流感病毒往往通过鸟类中的ACE2受体进入细胞内部,然后透过血液进入人体。
禽流感病毒能够很快地定位到身体的呼吸系统中,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症状。
这个病毒的毒性与它的快速定位有关,这意味着它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人类的防治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3. 禽流感病毒的抗体研究禽流感病毒的抗原能够被细胞识别,并形成相应的抗体,但是这些抗体能否保护个体免于禽流感病毒的侵袭尚未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禽流感的流行状况与研究进展余 滨 【中图分类号】R5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83(2004)03-0029-04 禽流感(A vian Influenza,A I)是严重危害畜牧业和人类健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多年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过该病的流行或暴发流行,严重地打击了一些国家的养殖业,经济损失巨大。
在1997年之后陆续有感染人的报道,因此,禽流感已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高致病性禽流感(Hig hly Pat ho genic A vian Influenza HPA I)已被国际兽医局动物流行病组织(O IE)列为甲类传染病,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传染病名单,列为反生物恐怖主要内容之一,被我国农业部《家禽家畜防疫条例》列为甲类监测传染病。
同时流感也被我国卫生部列为“十・五”规划重点防治传染病之列。
1 流行状况1.1 禽间禽流感流行状况禽流感自1878年首次报道于意大利,以后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均有发生。
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禽流感在欧亚大陆的暴发日趋频繁。
这种病毒的肆虐不但给许多国家的家禽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同时也向全人类的健康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H5和H7两亚型毒株一直断断续续的在世界各地鸡或火鸡中造成禽流感暴发或流行。
较大的流行有:1978年,美国明尼苏达洲,140多个火鸡群发生流感流行,造成400多万美元损失。
1983~198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洲,鸡群中发生了H5N2毒株引起的流感流行,损失了1700多万只鸡,当地全部鸡场倒闭,经济损失6100万美元。
2003年3月,荷兰暴发了H7N7型禽流感。
为了防止疫情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欧盟宣布全面禁止荷兰活禽及其蛋品出口。
禽流感给世界上最大的家禽出口国之一的荷兰带来沉重打击。
在短短几周内,共有约900个农场内的1400万只家禽被隔离,1800多万只病鸡被宰杀。
而更为严峻的是,在疫情暴发期间,共有80人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其中一名57岁的荷兰兽医在对病鸡进行检验时感染病毒,并死于禽流感引起的肺炎并发症。
此后,H7N7型禽流感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与荷兰毗邻的比利时和德国均出现了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
这也是目前报道的世界上禽流感传播范围最广的一次。
禽流感在中国的流行状况。
自1994年以来,中国内地鸡群中断断续续发生了H9N2流感暴发,虽然其所引起的病死率不及H5和H7亚型,但能使母鸡产蛋量明显下降,肉鸡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1997年,中国香港特区新界,三个鸡场发生了H5N1亚作者单位:430022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型毒株引起的流感暴发,造成三个鸡场倒闭,处死150万只家禽,损失上亿港元。
更为严重的是,发生了全球首起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震惊了世界。
1989~1990年,中国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马群中发生了禽H3N8亚型毒株引起的流感流行,造成数万匹马属动物发病,数百匹死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003年底至2004年2月,H5N1毒株相继在韩国、越南、日本、泰国、中国、美国等地的禽中引起流感流行,造成上百万只家禽死亡,严重打击了这些国家的家禽养殖业发展,并在越南、泰国、香港等地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并出现死亡。
到2004年2月,我国内地共有49个疫点的疫情被确诊为H5N1,3月17日宣布全部解除封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没有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病例。
1.2 人间禽流感病流行状况1.2.1 中国的流行状况 人类第一例禽流感病例1997年报道于中国香港。
1997年8月,香港一名3岁的男童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死亡。
这也是全球首宗人类感染H5N1的个案,这是首次发现禽流感病毒直接从鸟传染给人。
这次暴发有18个人住院,其中6人死亡。
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
年龄1~60岁(平均17岁左右),10岁以下9例。
12例康复者中,9例<12岁,其余3例为14~37岁,8例临床表现轻微且无肺部病变。
6例死亡者中,除1例3岁外,其余5例均在12岁以上,发病至死亡的平均病程为16天。
1999年在香港,2个孩子被确认患A禽流感病(H9N2)。
两个患者都恢复了健康,未证实有更多病例发生。
证据显示家禽是感染源,而且传染的主要模式是从鸟到人。
然而,从人到人传染的可能性尚未排除。
1998~1999年间,有人感染H9N2的数个病例在中国大陆报告。
2003年2月到中国内地旅行的一香港家庭的2个成员发生A禽流感(H5N1)感染。
一人恢复,另一人死亡。
2003年12月中旬一个儿童在香港被证实感染H9N2,住院治疗后恢复了健康。
1.2.2 人间禽流感病在世界的流行 2003年,在荷兰家禽暴发禽流感期间,家禽工作人员和其家庭成员被证实感染A 禽流感病毒(H7N7)。
据报告有80多个H7N7病例(症状大多集中表现在眼睛的感染,有一些呼吸症状),1个患者死亡(57岁的兽医,曾去感染的农场出诊)。
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越南、泰国共有100多例疑似病人被做健康调查,34人被确诊患禽流感病(H5N1),22人被WHO确诊死于H5N1禽流感病。
2 病毒特性和流行特点2.1 病毒特性禽流感病毒(A IV)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该病毒的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 N A,共有8个独立R N A片段,这些片段可编码10多种不同的蛋白质,由于基因组核酸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重组,因而使A IV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很容易发生变异。
A IV可按病毒粒子表面的血凝素(hem agg lut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 aminidase,NA)的糖蛋白进行分类〔1〕,分为15个H亚型和9个N亚型,可以组成几百个血清亚型,如H1N1、H2N2、H5N1、H7N7、H9N2等,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含H5和H7血凝素的A IV亚型,这些病毒亚型常常表现出具有高致病性。
AI V的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是病毒致病力的主要决定分子。
A IV不稳定,有很大的变异性。
A IV能通过抗原漂移、抗原转变〔3〕和突变而发生抗原性变化,产生致病性更强的生物变异株。
在不同宿主间感染一种以上AI V 时,则病毒于宿主细胞内可发生遗传重组,即抗原转变〔2〕。
但从已报道的禽流感疫情来看,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相当时间内,所流行的病毒亚型还是相对稳定的,只是毒力常有变化〔3〕。
A IV核蛋白(NP)是保守的结构蛋白,N P基因变异率为每年2.3×10-3,其中只有32%的碱基突变导致了氨基酸的变化,其余均为无意义突变〔4〕。
Scko lt issek等人认为N P基因决定禽流感病毒的宿主特异性〔5〕,鸟类是A IV的最大贮存宿主。
核酸杂交试验证明,人流感病毒不能直接跨越种属界限感染禽,反之亦然,但有可能通过在猪体内的重配实现这种交叉感染。
所有哺乳动物流感病毒都间接或直接源于A IV〔6〕,N P结构的变化在宿主的变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是,事实是宿主范围的限制情况也不完全取决于受体的特异性,如禽流感H5N1、H9N2、H7N7亚型毒株,其受体特异性仍属禽流感病毒,它们能直接感染人,但至今尚未有人传人和造成流感大流行的证据和报道。
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HPA IV)、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目前公认HPA IV有H5、H7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5N2、H7N7等。
A IV的基因特性具有地区性差异,如H5N2在有的地区表现为高致病性,而在有些地区则表现为低致病性。
A IV对热敏感,加热到56℃30分钟,或加热到60℃1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即可灭活,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A IV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
A IV对紫外线敏感,在阳光下40~48小时就会使A IV丧失活性,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AI V对消毒剂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敏感。
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十二烷基硫酸钠、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2.2 流行病学特点A IV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诸多野禽和家禽中,同时也感染猪、马、海豹甚至人类。
目前已发现的带毒鸟类超过88种〔7〕,家禽中火鸡和鸡最为易感。
禽流感往往突然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季节性不强,疫点不连续,呈跳跃性,传染源不明,传播机理不明确。
绝大多数A IV感染呈隐性感染。
至今成功的人工感染途径有:气溶胶、鼻内、窦内、气管内、口、眼结膜、肌肉内、腹腔内、静脉内、泄殖腔、脑内;自然条件下传播途径可能有空气飞沫、水、垂直传播、人的机械传播、蚊虫传播、密切接触等,其中水可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鸟和水禽的粪便是重要的毒源,候鸟迁徙可能是主要的散毒途径。
禽类的易感性和感染A IV后的临床表现均有很大差异,主要取决于感染A IV毒株的型别、禽的品种、年龄、饲养环境、营养状况等。
就目前的流行情况来看,人类感染AI V至今只发现有H5N1、H9N2、H7N7毒株,尚没有证据表明有人传人的能力。
中国大陆对禽流感密切接触者的监测表明,没有发现禽流感病例和隐性感染者。
今年国内禽流感疫情的特点:病禽多,分布广;水禽的疫情有加重的迹象。
疫点呈点状散发,南方疫情相对较重,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华南等区域,病毒毒力较强。
2.3 临床表现2.3.1 禽间禽流感 禽的临床表现因年龄、种类和病毒亚型不同有很大差异。
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迅速蔓延,鸡在事先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可发生死亡。
发病率高(可高达100%),死亡快(发病后5天内就可死亡),病死率高(一般30%~80%,甚至100%)。
病鸡死亡之前常表现出无毛处皮肤发绀,水肿,极度消瘦,排白、绿色稀便,共济失调,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中毒症状,停止产蛋或产畸形蛋。
病毒几乎分布于全身任何器官和组织。
病鸡的分泌和排泄物,甚至病母鸡下的蛋均携带病毒。
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症状变化多样,无典型特征。
主要表现为产蛋率下降(50%~55%),死亡率为5%~15%,肉鸡生长减缓。
2.3.2 人间禽流感病 就目前有限的资料来看,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感染人类。
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不含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即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第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基氨基酸数目较多,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的症状与禽类截然不同。
传染源:主要为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但不排除其它禽类或猪成为传染源的可能。
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即通过密切接触受感染的家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受感染的猪,以及直接接触毒株而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