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胃脘痛论文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胃脘痛.doc

中药治疗胃脘痛.doc

---------------------------------------------------------------最新资料推荐------------------------------------------------------中药治疗胃脘痛.doc中药治疗胃脘痛胃脘痛是指以上腹疼痛(隐痛)、胀闷不适为主,伴有食欲不好、反酸、嗳气、恶心和呕吐(或欲呕)等的一种症候。

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反复刺激、气候变化等有关。

病初在经属气,病久入络属血,脉络受伤,气血失和发生淤血;也可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运化失常而成为虚寒证。

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和原因不明的上腹痛、胀闷不适等都属于胃脘痛范围。

这里,笔者根据临床所见介绍 3 种不同类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一、肝胃气滞 38 岁的姚女士在 2 个月前一次聚餐后出现上腹胀痛、闷痛,疼痛具体位置不能确定,伴食欲不振、嗳气、反酸。

她自我诊断为胃炎,自服保济丸、黄连素未见效,到某医院中医科就诊。

根据其症状表现,以及心情急躁的性格特点,中医师诊断为胃脘痛(肝胃气滞),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煎服,每天 1 剂。

服药 7 天症状缓解,15 天症状消失,随访 1 个月未见症状复发。

分析:1 / 5肝胃气滞是胃脘痛最常见的一个类型,表现为胃脘胀痛或胀闷不适,食后明显,痛无定处,痛连双胁,嗳气、反酸;或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舌紫红、苔薄白、脉沉弦。

治疗原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用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白芍、川楝子、枳壳各 12 克,香附、元胡(打碎)、木香、陈皮各 9 克,甘草 6 克。

反酸者加乌贼骨(打碎)、瓦楞子(打碎)或金左丸(送服)以和胃制酸;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打碎)、竹茹以和胃降逆;食欲不振者加白术、神曲、麦芽消食导滞。

除上述煎剂外,还可选用胃苏冲剂口服,每次 1 袋,每天 3 次。

或选用气滞胃痛颗粒(片)口服:颗粒,开水冲服,每次 5 克,每天 3 次;片剂,每次 6 片,每天 3 次。

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硫糖铝片、奥美拉唑胶囊以及多潘立 酮片虽然能够对胃脘痛患者促进溃疡愈合、 抑制胃酸分泌以及去除 Hp 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以上药物却不能将患者病机从根本上
进行改善,而且还会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 胃脘痛的中医药治疗主要以调和脾胃为主, 以温阳、消食、散寒、除湿、解郁、行气 以及养阴为辅。在中医药辩证药方中,甘草、 茯苓与白术均能够益气健脾,并能够有效 地调节胃泌素活力,还能将局部血液循环 进行改善,同时还能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 大黄能够健脾消食;陈皮与姜半夏能够和 胃、止痛、理气;高良姜能够温中和胃; 白芍能够柔肝止痛;黄岑、黄连能够抑制 Hp、清热解毒;厚朴能够将胃蠕动进行调 节。将以上药物均按照胃脘痛的辩证分型 进行合理地应用,才能获得最佳疗效。因此, 本文观察了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 部分患者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 建 斌 . 中 医 治 疗 胃 脘 痛 98 例
临 床 体 会 [J].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2015,24(19):147-148. [2] 季艳华 . 中医药分型治疗胃脘痛 45 例 [J]. 药物与人 ,2014,08(27):172. [3] 吕 艳 . 中 医 药 辨 证 治 疗 胃 脘 痛 疗 效 观 察 [J]. 临 床 合 理 用 药 ,2014,07(8A):50-51.
中医中药
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蒋廷华 四川省通江县板桥口乡卫生院 四川省通江县 636700
【摘 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109 例于我院治疗胃脘痛的患者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 并随机分为中医组 55 例与西医组 54 例。对中医组与西医组分别采用中医药辨证疗法与常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 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中医组与西医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8.18%,87.04%,前者明显比后者高 (X2=4.98,P<0.05);中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00%)比西医组(7.41%)低,且 X2=4.23,P<0.05,以上两组差异均具有 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西医疗法相比,中医药治疗对胃脘痛的疗效更为有效,而且后者能够减少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安全性较高,值得广泛运用。

胃脘痛中医文献与证治研究

胃脘痛中医文献与证治研究

胃脘痛中医文献与证治研究胃脘痛是指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本文将对胃脘痛中医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其证治方法,总结临床应用,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胃脘痛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如《黄帝内经》指出:“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金匮要略》则提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古代医家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也有深入认识,如《医学正传》认为:“木郁土壅,饮食停滞,胃气不顺,故作痛也。

”在诊疗方法上,中医强调审因论治,整体观念,多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手段治疗。

胃脘痛的证治需根据证型辨认、治疗药物的选择和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手段的应用而定。

中医将胃脘痛分为多种证型,如寒凝气滞型、湿热内蕴型、脾胃虚寒型等。

针对不同证型,需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如寒凝气滞型可采用温中散寒的药物;湿热内蕴型则需清利湿热;脾胃虚寒型则宜温中健脾。

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手段在胃脘痛的治疗中也具有积极作用。

针灸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如“足三里”穴位针灸可缓解胃痛、调节脾胃功能。

推拿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疼痛,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捏、搓等。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证治方法在胃脘痛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采用中医证治方法治疗的胃脘痛患者,其疼痛缓解率和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中医治疗还具有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点。

然而,证治研究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等。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重于提高研究质量和临床操作的规范性。

胃脘痛中医文献与证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对中医文献的梳理和对证治方法的探讨,本文认为,中医治疗胃脘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

然而,仍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深化辨证论治体系、推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中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2-06-27T03:27:20.341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5期作者:吴士奇[导读] 目的:研究中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1月由于胃脘痛而进入吴士奇吴士奇中医内科诊所 151801【摘要】目的:研究中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1月由于胃脘痛而进入我院治疗的90例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进行治疗,实验组除常规西医治疗外,还联合中药展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的痊愈例数比对照组多,实验组的治疗总效率为97.78%,对照组治疗总效率为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帮助患者降低不良反应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药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胃脘痛即上腹胃腕部呈现出疼痛感,俗称胃痛,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病发率。

当患者出现胃脘痛后,将会伴有饮食疲劳、脾胃损伤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呕吐、黑便、腹胀、呕血、呃逆等不良反应。

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黏膜脱垂、急性或慢性胃炎、胃下垂等均属于胃脘痛在临床范围中的消化系统疾病。

据临床研究调查了解到,中医药治疗胃脘痛可以有效改善其胃肠道环境,并能降低疾病产生的副反应。

本文则分析了中医药运用于胃脘痛中的临床疗效,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1月由于胃脘痛而进入我院治疗的9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为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分别有45例患者。

在实验组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9例,其年龄为29-79岁,平均年龄(39.84±4.87)岁;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18例,其年龄为30-80岁,平均年龄(40.43±4.92)岁。

中医专长胃脘痛综述模板范文

中医专长胃脘痛综述模板范文

中医专长胃脘痛综述模板范文胃脘痛啊,这可是个折磨人的小妖精。

好多人都被它搞得苦不堪言呢。

一、胃脘痛是啥玩意儿。

胃脘痛啊,简单说就是咱们心窝子下面,胃这个地方疼。

这疼起来可不得了,有的像针扎似的,一阵一阵的;有的呢,就像有块大石头压在胃里,闷闷地疼;还有的就感觉胃里在翻江倒海,疼得人直冒冷汗。

二、中医眼里胃脘痛的病因。

1. 饮食不节。

这是个很常见的原因。

就像有些人啊,看见好吃的就拼命往嘴里塞,什么辛辣的、油腻的、生冷的,不管不顾。

像那些无辣不欢的人,顿顿吃辣,辣椒就像小火苗一样在胃里烧,时间长了,胃能不出问题吗?还有那些大夏天猛吃冰淇淋的,胃被冰得直打哆嗦,气血都不通畅了,胃脘痛就找上门了。

2. 情志失调。

现在的人啊,生活压力大,情志问题可不少。

你想啊,整天在公司被老板骂,回到家又跟家人闹别扭,心里憋了一肚子气。

这气啊就郁在肝里,肝木克脾土,脾胃就跟着遭殃了。

肝郁气滞,胃气也跟着堵得慌,胃脘痛就发作了。

就像有个小疙瘩在胃里,怎么也化不开。

3. 脾胃虚弱。

有的人天生脾胃就比较弱,就像一台小马力的发动机,动力不足。

吃多一点就消化不了,稍微受点凉或者劳累一下,胃就开始抗议了。

还有的人是后天作出来的,比如说长期节食减肥,把脾胃折腾得越来越虚。

脾胃一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胃失濡养,胃脘痛就成了常客。

4. 外感寒邪。

特别是在天气冷的时候,有的人穿得少,寒邪就像个小贼一样,悄悄钻进身体里。

寒邪直中脾胃,胃里的阳气被寒邪给困住了,就像被关进了小黑屋,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那疼起来可真要命,就想找个热水袋赶紧捂在胃上。

三、中医怎么诊断胃脘痛。

中医诊断胃脘痛可不像西医只看个胃镜报告那么简单。

中医大夫会先望诊,看看你的脸色是不是发黄啊,舌头是不是胖大啊,舌苔是厚是薄,是白是黄。

要是脸色萎黄,舌头胖大,舌苔白厚,这可能就是脾胃寒湿的表现。

然后呢,会闻闻你身上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气味,像口气重不重之类的。

再接着就是问诊了,问你这疼是啥时候开始的,吃了啥东西之后疼得更厉害,心情好不好,大便情况怎么样。

中医专长综述胃脘痛病案范文

中医专长综述胃脘痛病案范文

中医专长综述胃脘痛病案范文英文回答:Overview of TCM Expertise in Gastric Pain.Gastric pain, also known as stomachache or abdominal pain, is a common ailment that affects people of all ages. It can range in severity from mild discomfort to severe, debilitating pai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gastric pain is believed to be caus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Qi stagnation: Qi is the vital energy that flows through the body's meridians. When qi becomes stagnant, it can lead to pain and discomfort in the stomach and abdomen.Blood stasis: Blood stasis occurs when blood flow is blocked or slowed down. This can lead to pain, swelling, and bruising in the stomach and abdomen.Cold invasion: Cold invasion occurs when the body is exposed to cold temperatures. This can lead to pain, cramping, and diarrhea in the stomach and abdomen.Dampness accumulation: Dampness accumulation occurs when the body retains too much fluid. This can lead to bloating, swelling, and pain in the stomach and abdomen.TCM practitioners use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to diagnose and treat gastric pain, including:Physical examination: The practitioner will examine the patient's tongue, pulse, and abdomen to look for signs of qi stagnation, blood stasis, cold invasion, or dampness accumulation.TCM diagnosis: The practitioner will ask the patient about their symptoms and medical history. They will also use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to make a TCM diagnosis.Treatment: The practitioner will develop a treatmentplan based on the patient's TCM diagnosis. Treatment may include acupuncture, herbal medicine, massage, or dietary changes.TCM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way to treat gastric pain. It can help to relieve pain, reduce inflammation, and improve digestion. If you are suffering from gastric pain, talk to your healthcare provider about whether TCM may be right for you.中文回答:中医专长胃脘痛病案综述。

四君子汤治疗胃脘痛体会论文

四君子汤治疗胃脘痛体会论文

四君子汤治疗胃脘痛的体会【中图分类号】r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02-02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功效为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是治疗脾胃虚弱的基本方剂。

笔者临床上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以脾虚为主要表现的胃脘痛患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其体会如下:1 加减法1.1 脾虚气滞:系脾虚不运、气机郁滞而发病。

证见胃脘疼痛,多食尤甚,暖气频作,暖后痛舒,不思饮食,乏力,便溏,面色不华,舌苔薄白,脉细弦,治以健脾益气,用四君子汤酌加半夏、陈皮、木香、砂仁、枳壳等行气药。

1.2 肝脾不和:系脾胃气虚而致木乘发病。

证见胃脘胀痛,嗳气则痛减,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不思饮食,便秘、脉弦,苔薄白,治以健脾疏肝和胃,用四君子汤酌加柴胡、白芍、积壳、川楝子、香附、木香等疏肝理气药。

1.3 脾胃虚寒系脾胃虚寒,纳运失司而发病。

证见胃脘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多食则胀甚,神疲乏力,便溏,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治以健脾温中法,用四君子汤酌加半夏、陈皮、砂仁、高良姜、干姜、附片、肉桂等药。

1.4 脾虚血瘀:系脾气虚瘀血凝滞而发病。

证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舌质紫暗,脉细涩,治以健脾益气活血法,用四君子汤酌加蒲黄、五灵脂、丹参、川芎等药。

2 病案举例2.1 张杰,男,29岁,农民。

2007年5月3日来医院就诊胃脘疼痛,按之痛减,嗳气,时有吐酸,不思饮食,面色不华,苔薄白,脉细弱。

证属:脾虚气滞,治以健脾理气,拟方: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半夏12g,陈皮10g,砂仁10g,苡仁15g,乌贼骨15g,灸甘草5g,水煎服,日1剂。

上方服用3剂后,患者饮食销增,吐酸减少,但胃胀痛,舌脉同前,上方减乌贼骨,加川楝子10g,槟榔10g,继服6剂后,患者已无胃痛,饮食增加,胃脘稍有饱闷,又继服3剂则愈。

2.2 王海,男,30岁,农民。

2008年2月13日去医院就诊:胃脘胀痛,饮食减少,口苦,大便干,苔薄白,脉弦。

柴胡舒肝散治疗胃脘痛诊治58例论文

柴胡舒肝散治疗胃脘痛诊治58例论文

柴胡舒肝散治疗胃脘痛的诊治体会58例摘要目的:观察柴胡舒肝散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治胃脘痛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柴胡舒肝散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组)52例,治疗1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显效34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80.8%。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x2=14.375,p<0.01)。

对照组出现恶心1例,头晕1例;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胃脘痛效果理想。

关键词柴胡舒肝散胃脘痛疗效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不调引起肝气不舒等因素引起的近歧骨(上腹胃脘部)处疼痛为主症的脾胃肠病证的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病。

该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1]。

近年来采用柴胡舒肝散治疗肝郁气滞型胃脘痛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7年1月~2010年5月收治胃脘痛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柴胡舒肝散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组)52例,所有患者符合肝郁气滞的临床分型,表现为胃脘部疼胀痛,可连带胁背部,伴有嗳气,受情绪影响较重,脉弦,苔薄白。

排除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心肌梗死、妊娠哺乳期、过敏体质患者。

110例患者中,男36例,女74例;年龄18~69岁,平均46.7±16.4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2年。

经胃镜、钡餐x线检查可见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病变。

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基础方剂为柴胡9g,枳壳12g,郁金9g,川芎6g,丹参15g,白芍15g,炙甘草6g。

加减:舌苔腻者加藿香、陈皮;泛酸者加吴茱萸、黄连;胁痛或胃脘痛严重者加川楝子、元胡、砂仁、三七;伴有宿食不消者加厚朴、莱菔子、山楂;气滞甚加大腹皮、陈皮、厚朴;气短乏力者加党参、生白术、黄芪。

中药联用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

中药联用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

中药联用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联用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50例确诊为胃脘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运用中药方治愈3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

结论诸药合用,疏肝健脾和胃,散结除痞化瘀,可取的显著疗效。

【关键词】中药联用胃脘痛观察胃脘痛发病的基本病理是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气血瘀阻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

治疗上多用通法,使气血调畅,纳运复常,则其痛自已。

但当辨虚实寒热,分别施治。

如寒凝者当散寒行气;食积者当消积导滞;气滞者当疏肝理气;肝郁化火者当疏肝泄热;血瘀者当活血化瘀;阳气虚者当温阳益气;阴津亏者当养阴益胄。

此外,由于胃痂多兼气滞,所以常用辛香理气药,一般应中病即止,不可过剂,更不宜长服,以免耗气伤阴。

使用苦寒、攻下之剂,既要注意其适应证,又要掌握好剂量,也不宜久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50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5岁;病程3个月至10余年。

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部疾病,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28例,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溃疡5例,复合性溃疡5例。

1.2治疗方法以逍遥散合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结合辨证加减治疗。

基本方:醋柴胡、黄连、党参、炒白芍、半夏、当归各9g、甘草6g、茯苓、白术各12g,生姜2片。

随症加减:肝胃气滞者,加醋青皮、醋香附、香橼皮各15g;肝胃郁热者,去生姜,加川楝子、郁金各9g,丹皮12g;寒邪客胃者,加干姜、吴茱萸各6g,九香虫10g;饮食积滞者,加三仙各10g,谷芽10g,莱菔子9g;脾胃湿热者,加公英、薏米仁各30g,竹茹12g;瘀阻胃络者,加醋元胡12g、酒大黄10g、丹参20g;胃阴亏虚者,加麦冬、沙参各15g,山药30g;挟痰者辨其寒热,酌情加竹茹12g、全瓜萎15g或白芥子6g、旋复花包10g;胃热肠寒者,加黄连、干姜各6g;胃酸过多者,加乌贼骨30g、川贝母10g。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介绍人们常说“营养从口入,胃气为表”。

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它不仅承担着食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功能,还对整个身体机能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胃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身体的营养吸收与供给,还会引起各种疾病。

而胃痛则是很常见的胃部不适症状之一,它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使疼痛难以忍受。

而黄芪建中汤则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有效中药方,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它的相关研究。

黄芪建中汤的药物组成中药黄芪建中汤的药物组成为黄芪15克,茯苓10克,生姜3片,白术12克,半夏10克,甘草6克。

其中黄芪具有补脾益气、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茯苓具有清心利水、化湿、安神、降低血压等作用;白术具有补脾胃、益气健脾等作用;半夏具有镇吐化痰、安神、益气等作用;甘草具有祛痰止咳、和中益气、舒筋活血等作用,这些药物的组合能够起到协同作用,互相配合,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黄芪建中汤的临床研究黄芪建中汤作为对付胃脘痛的中医药方,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很多医生的关注和研究。

有专家进行了一系列临床研究,旨在验证中药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

在实验中,选取了106例慢性胃炎患者,凭借其病情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进行不同治疗:黄芪建中汤组(52例)和常规治疗组(54例),其中黄芪建中汤组给予以中药汤剂为主的中医药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其常用胃药治疗,两个组别的患者均在完成传统中药治疗后进行了胃十二指肠B超检查,评估其疗效。

结果显示,黄芪建中汤组治疗后胃十二指肠B超显示明显改善,而常规治疗组则无明显变化。

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黄芪建中汤组达71.9%,常规治疗组为44.4%。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黄芪建中汤治疗组在患者胃肠功能不良症状上有明显的改善,尤其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效果更佳。

结论在中医药治疗方案中,黄芪建中汤具有很高的治疗效果。

根据这项临床研究的结果,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比常规治疗更为有效。

自拟中药汤剂辩证治疗胃脘痛160例临床观察论文

自拟中药汤剂辩证治疗胃脘痛160例临床观察论文

自拟中药汤剂辩证治疗胃脘痛160例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238-01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经常发作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有忧思郁怒,肝气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

常兼有纳差、嗳气、呃逆、腹胀、呕恶。

以至呕血、黑便等病症。

包含了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球炎等。

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治疗疗本病不只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而且在改善胃脘及全身病症、无反作用、复发率低等方面仍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根据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60例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患者自拟中药汤剂辨证治疗,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本病的分型治疗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资料来自门诊,本组160例胃脘痛的患者中,男98例,女62例,年龄最小18岁,年龄最大7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5年。

主证:(1)寒邪客胃31例,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2)饮食伤胃25例,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后及便后销舒,苔厚腻,脉滑。

(3)肝气犯胃53例,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胸肋,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抑郁或恼怒面复发或加重,苔薄白,脉弦。

(4)脾胃虚寒51例,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兼证:①热郁,胃脘灼热感,痛势较急,心烦,口干苦,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湿阻,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差,舌苔黄腻,脉滑数。

③血瘀,痛如针刺,或有呕血,痛时持久,舌质紫暗,脉涩或弦。

④阴虚,饮面不欲食,口干,无力,大便干结,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1.2 治疗方法寒邪客胃:治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

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

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在2012年2月到7月在我院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的胃脘痛病患16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病症对病患进行分类,一般分为脾胃虚寒型、湿热内阻型、胃热阴虚型、肝郁气滞型,对以上症状使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一个疗程治疗后,164例病患中有28例被治愈,占总数的17.1%;有59例治疗效果显著,占总数的36%;有63例病情好转,占总数的38.4%;有14例病患治疗无效,占总数的8.5%;总治愈率为91.5%。

结论:对胃脘痛病患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方式,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胃脘痛;治疗效果;分析胃脘痛简称胃痛,指的是胃脘处常出现疼痛病症。

胃部疼痛主要是由愤怒、忧思、抑郁、饮食不当、肝气侵袭、脾胃受损引发的。

临床主要表现症状为:嗳气、腹胀、纳差、呃逆,严重时甚至出现吐血、黑便等不良症状。

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病,并且有很高的发病率,中医辨证方法能有效治疗发病时间较短的胃脘痛,使临床表现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复发率低、无副作用等特点。

文章回顾在我院使用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2月到7月在我院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的胃脘痛病患164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8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42.9±3.4)岁;病史最短4个月,最长27年。

这些病患的临床表现症状均为胃部隐隐作痛、胃部胀痛,并伴有消化不良、没有食欲、反酸水等病症。

对全部病患提供胃镜检查,结果显示病患患有十二指肠胃溃疡、慢性胃炎;经中医诊断这些病患全部符合胃痛的诊疗标准。

按照胃镜的诊断标准分类:40例十二指肠溃疡、21例胃溃疡、45例慢性胃炎、58例萎缩性慢性胃炎。

按照中医辨证的诊断标准分类:42例脾胃虚寒型、38例湿热内阻型、34例胃热阴虚型、50例肝郁气质型。

中医治疗胃脘部疼痛的应用体会

中医治疗胃脘部疼痛的应用体会

中医治疗胃脘部疼痛的应用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胃脘部疼痛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

方法针对诊治的370例胃病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

结果经服药3-7个疗程,85%患者显效,10%患者好转,5%患者无明显改善。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胃脘部疼痛除能消除症状外,对机体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辨证治疗体会“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1]。

”并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经脉》中指出“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

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或痛连胁背等。

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力,面黄消瘦,甚至呕血,便血等,一般病程较长。

现当于西医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病。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诊治胃脘部疼痛患者370例,年龄17-66 岁。

其中男性206例,女性164例。

患者因饮食不当致病的占75%,情绪因素致病的占20%,感受外邪致病的占5%。

1.2 治疗方法[3-6]1.2.1 饮食伤胃型证见胃脘部疼痛,胀满拒按,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常用山楂10 g,神曲10 g,莱菔子10 g,茯苓6 g,陈皮6 g,半夏6 g,连翘6 g。

1.2.2 肝胃不和型证见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胁肋,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抑郁、恼怒则复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治拟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常用药物:制香附10 g,炒枳壳10 g,佛手片10 g,老苏梗10 g,杭白芍15 g,广橘皮6 g,炙鸡内金8 g,生甘草5 g。

中医胃脘痛医术专长综述范文

中医胃脘痛医术专长综述范文

中医胃脘痛医术专长综述范文英文回答:Gastrointestinal Pain in Chinese Medicine.Gastrointestinal pain, also known as stomachache, is a common symptom experienced by individuals of all ages. In Chinese medicine, gastrointestinal pain is often attributed to imbalances or disturbances within the body's internal organs, particularly the stomach and spl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actitioners utiliz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diagnose and treat gastrointestinal pain, considering both th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Causes of Gastrointestinal Pain in Chinese Medicine.According to TCM, gastrointestinal pain can be caused by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Stagnant Qi: Qi, the vital energy that circulates throughout the body, can become stagnant or blocked in the stomach, leading to pain and discomfort.Cold and Dampness: Exposure to cold or damp conditions can weaken the spleen's ability to transform and transport fluids, resulting in the accumulation of cold and dampness in the stomach, causing pain and bloating.Heat and Dampness: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spicy or greasy foods can generate heat and dampness in the stomach, leading to pain and diarrhea.Emotional Factors: Stress, anxiety, and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can affect the digestive system, causing gastrointestinal pain.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Pain in Chinese Medicine.TCM practitioners diagnose gastrointestinal pain based on the patient's symptoms, tongue examination, and pulse diagnosis. The tongue's color, shape, and coating can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state of the internal organs, while the pulse can reveal imbalances in Qi and blood flow.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Pain in Chinese Medicine.TCM offers a range of treatment options for gastrointestinal pain, including:Acupuncture: Acupuncture involves the insertion offine needles into specific points on the body to stimulate Qi flow and relieve pain.Herbal Medicine: Herbal formulas are prescribed based on the patient's individual symptoms and underlying imbalances. Herbs can help to regulate Qi, disperse cold and dampness, clear heat, and improve digestion.Diet Therapy: TC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diet in maintaining digestive health.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may include avoiding certain foods that aggravate the condition and consuming foods that support the spleen and stomach.Tai Chi and Qigong: These mind-body practices can help to regulate Qi flow and promote overall well-being, which can alleviate gastrointestinal pain.Preven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Pain.TCM recommends several lifestyle measures to prevent gastrointestinal pain, including:Eating a balanced diet that is easy to digest.Avoiding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spicy, greasy, or cold foods.Managing stress and negative emotions.Engaging in regular exercise.Getting enough sleep.中文回答:中医胃脘痛医术专长综述。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李文理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或痛连胁背等。

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力,面黄消瘦,甚至呕血,便血等。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疾患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皆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1.)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2.)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3.) 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如《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

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4.) 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浅谈胃脘痛的中医论治

浅谈胃脘痛的中医论治

定 的穴 位或 某 条 经 脉 的多个 穴 位 处 出现 感 觉 异常 ,如痛 觉 过 敏, 知热 感度 变 化 及 异 常的 酸 、 麻、 胀感 等 ; 还会 在 相应 的穴 位 出
一பைடு நூலகம்
现条 索状 、 硬结 等 反应 物 , 出现 瘀 点 、 白斑 等 颜 色 发生 改 变 , 出 现
凹陷 、 隆起 、 丘 疹 等组 织形 态学 改变 ; 甚 至可在 相 应穴 位 局部 出现 能量代 谢 障碍 、 乳 酸等 化学 物质 堆积 等生 物化 学 特性 改 变 。 由此 可见 ,经 穴诊 断在 整个 经络 腧穴 课程 体 系 中是 占有 重要 地 位 的 , 在构 建新 的 经络 腧穴 体系 时应 强化 这部 分 内容 。
2 0 1 4年 4月
诊断 学 是运 用医 学基 本理 论 、 基本 知识 和基 本 技 能对 疾病 进 行诊 断 的一 门学 科 , 是从 基础 学科 过渡 到 临床 医学 各学 科 的桥 梁 课。 相应 的 , 经 穴诊 断学 就是 运用 经 络腧 穴 的基本 理论 、 基 本 知识 和基 本技 能 对疾 病进 行诊 断 的学科 , 是 经穴 生理 病 理学 过 渡到 经 穴治 疗学 的 桥梁 。 经络 学说 贯 穿于 针灸 临床 诊 断和 治疗 的整个 过 程 。 《 灵枢 ・ 卫 气》 日: “ 能 别 阴 阳十 二 经脉 者 , 知 病 之所 生 , 候 虚 实之 所 在 者 , 能 得病 之高 下 。” 即通过 经络 所 反映 的病候 , 可 以推究 疾 病 的原 因 , 明确 疾病 的性 质 , 判 断疾病 的部 位 。 近年来 , 以经络 失衡 状 态为 指 标 的诊 断疾 病 方 法引 起 某些 医学工 作 者 的 重视 , 严 智 强 等H 在 人 体经 穴病 理 发光 信息 的研 究 中发 现人体 在 病理 状态 下 , 存 在一 至 几个 特殊 的左 右 发光 不对 称 的经穴 ( 病 理发 光信 息点 ) 。 现 代研 究 证实 , 穴 位 具有 电学 、 热学 、 声学 、 光学 、 磁 学 等 生 物物 理 特 性 , 当

中医专长胃脘痛医术渊源范文

中医专长胃脘痛医术渊源范文

中医专长胃脘痛医术渊源范文说起我对胃脘痛这毛病的中医治法啊,那可真是有个挺有趣的渊源。

我老家呢,有个老中医,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李爷爷。

我小时候啊,就常常看到村里有人捂着肚子,皱着眉头来找李爷爷,嘴里嘟囔着胃脘痛得难受。

李爷爷的小诊所里啊,总是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中药香。

那时候我就好奇,这小小的草药怎么就能把人那么难受的肚子痛给治好呢?李爷爷啊,是个特别和蔼的老头儿。

他看病的时候,就像个侦探一样。

先问那些病人啊,是不是吃了啥凉东西啦,是不是经常生气呀,睡觉是不是安稳之类的。

我就在旁边听着,觉得特别神奇,原来这胃脘痛还和这么多事情有关系呢。

我记得有一次,隔壁的王大叔,疼得直冒冷汗来找李爷爷。

李爷爷一搭脉,就开始摇头晃脑地说:“你这脾胃受寒喽,平日里肯定没好好照顾自己的肚子。

”然后就开了个方子,里面有什么干姜啊、高良姜之类的。

我就问李爷爷:“为啥要用这些呀?”李爷爷就笑着跟我说:“小娃娃,这干姜和高良姜啊,就像小火炉一样,能把肚子里的寒气给赶跑呢。

”从那时候起,我就对这些能治胃脘痛的药草有了兴趣。

后来啊,我就经常往李爷爷的诊所跑,帮着他捣捣药,晒晒草药什么的。

李爷爷看我这么热心,就开始给我讲一些中医的道理。

他说这胃脘痛啊,就像是身体里的一场小战争,脾胃的功能乱了套,就像战场上没了指挥的士兵,互相打起来了,那可不就疼嘛。

再长大点,我就开始跟着李爷爷学认草药,看医书。

那些医书啊,刚开始看的时候真的是头疼,全是密密麻麻的字。

但是一想到能像李爷爷那样厉害,把那些被胃脘痛折磨的人给治好,我就又有了动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可真是多种多样。

除了用药,还有穴位按摩呢。

比如说足三里这个穴位,李爷爷说这可是个宝贝穴位,就像身体里的一个小药箱。

有时候病人胃脘痛不是特别严重,李爷爷就会教他们自己按摩足三里,还真的挺管用。

我还跟着李爷爷出去采过草药呢。

那时候在山上,李爷爷指着一种长得绿油油的小草说:“这是木香,对胃脘气滞疼痛可好了。

中医专长胃脘痛综述模板范文

中医专长胃脘痛综述模板范文

中医专长胃脘痛综述模板范文胃脘痛啊,这可是个折磨人的小妖精,好多人都被它缠上过呢。

在中医这儿啊,胃脘痛可不是个简单事儿,那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咱先说说这胃脘痛是啥感觉吧。

就像胃里有个小怪兽在捣乱,一会儿拧巴着疼,像肠子打了结;一会儿又胀鼓鼓地疼,感觉胃里像塞了个气球,还老往上反酸水儿,烧心,有时候吃点东西就疼得更厉害,有时候饿着也难受,真可谓是“胃难伺候”啊。

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那可是源远流长。

老祖宗们很早就开始琢磨这胃为啥疼了。

中医认为啊,胃脘痛的病因那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呢,这饮食不节制是个大问题。

你想啊,整天胡吃海塞,一会儿吃冰的,一会儿吃辣的,胃哪受得了这个啊。

就像你让一个娇弱的小姑娘一会儿在冰天雪地里冻着,一会儿又在火炉旁边烤着,不生病才怪呢。

像那些个爱吃烧烤喝冰啤酒的朋友,那胃就很容易被折腾出问题来。

还有情志因素也不能小瞧。

现代人压力大啊,整天愁眉苦脸或者火冒三丈的。

长期的忧愁、恼怒啥的,会让肝气不顺畅。

这肝气就像个调皮的小鬼,它要是不舒坦了,就会跑去欺负胃。

肝木克脾土嘛,胃就跟着遭罪,疼起来没完没了。

比如说,那些工作压力大,天天被老板骂,或者为生活琐事愁得头发都白了的人,往往这胃脘痛就容易找上门。

从中医的角度看,胃脘痛的病机也是相当复杂的。

最主要的就是脾胃的功能失调了。

脾胃在人体里可是负责消化食物、运化营养的大功臣。

要是脾胃气虚了,就像干活的工人没了力气,食物消化不动,在胃里就会产生各种问题,引起疼痛。

还有寒湿或者湿热之邪也会跑到胃里捣乱。

寒湿就像冬天的冷空气,把胃冻得缩成一团,疼得人直打哆嗦;湿热呢,就像闷热的桑拿天,让胃里又湿又热,黏黏糊糊的难受。

那中医治疗胃脘痛有啥高招呢?这方法可多了去了。

首先就是中药调理。

如果是脾胃虚寒型的胃脘痛,那像理中丸之类的方子就很管用。

就像给胃里送进去一个小火炉,慢慢地把胃暖起来,让脾胃重新有活力。

要是肝气犯胃型的,柴胡疏肝散就像是个和事佬,把肝气和胃气之间的矛盾调解好,让它们和平共处。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进展研究摘要:胃脘痛属于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虽西医对其有确切的认识与治疗,但效果仍不佳,主要是因西医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会出现不良反应,且如停止用药后,病情还会反复发作,故具有一定的用药局限性。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治疗在胃脘痛中具有确切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因此,本文针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进展开展综述,为临床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医治疗;进展胃脘痛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是指胃脘近心窝处的疼痛,而引发胃脘痛的主要疾病为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消化性溃疡、情志失调等,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胃脘痛的主要病因为外邪侵犯、饮食伤胃、劳逸所伤、情志失调,或是素体脾虚,不痛则痛、不荣则痛[1]。

出现胃脘痛后,患者会出现泛酸、大便异常、口疮、腹胀、禁食后胃脘不适等表现,会对患者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2]。

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发现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型,故在治疗中,可以结合患者的病情,采用中医治疗方案,从根本上治疗,以此来提升疗效。

1.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发病病制脾属于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恶寒湿,得阳气滋养而运化健旺。

胃为水谷之物,受纳、腐熟水之谷,以通为用,降为顺[3]。

两者互为表里,有后天之本之称。

胃脘痛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中,以反复发作、慢性发病者居多,且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肾气会逐渐衰弱,易出现肾阳不足现象,而肾阳属于阳气之本,从而引发脾阳亏虚,脾胃运化失调,寒湿内生,不通则痛。

故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脾肾阳虚,寒自内生。

1.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方案2.1中药汤剂治疗方案中医药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上具有自己的方法与理解,临床将其分为5个证型,如脾胃虚寒型、食滞伤胃型、肝气郁结型、瘀血停滞型、寒邪客胃型等,其中以脾胃虚寒型为主,主要是因患者脾胃气滞、虚弱,又食用了生冷的食物,使得寒气进入到脾胃[4]。

故在中医治疗此病时,多用湿脾法,通过将脾胃中的寒气祛除,达到治疗、止痛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治疗胃脘痛的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313-01
【摘要】胃脘痛,是指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脘痛而言。

中医认为胃痛,多有诱因,多与外邪犯胃,饮食情志失调有关,且易反复发作。

治疗时首先抓住主证,辨证分型,审因论治。

胃痛的治法古虽有通则不痛的原则,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之一法。

临床治疗时应根据中医证候分型,遣方用药。

【关键词】胃脘痛;中药;治疗
胃脘痛系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在日常应诊时,占消化科门诊量的十之七八。

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发病率有所增加,临床常见发病证型亦随着发生变化。

胃脘痛主要主要由长期饮食不节,寒湿内侵,七情刺激,劳倦内伤所致。

胃脘痛不仅局限于胃与肝脾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治疗胃痛时,首先要辨明虚实,根据胃脘痛的不同分型而立论。

正确辩证,抓住主要矛盾是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根本[1]。

现对胃脘痛的辩证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胃脘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

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肝喜条达恶抑郁,忧思恼怒,久郁不解,
使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

素体虚寒或感受外邪风、寒、暑、湿、秽浊之邪侵袭人体,或恣食生冷,寒积于中,寒主收引,致胃失和降而痛。

1.2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损伤胃气,或辛辣酗酒,损伤胃阴,或过食生冷寒凉,损伤胃阳使胃不能腐熟,食滞不化,湿热内生,胃失和降导致胃痛。

1.3 情志失调:七情不畅,忧思恼怒,肝气郁结,疏泄失调,横逆犯胃[2],胃气壅滞,气滞日久,必至瘀血内结,胃络受阻,“不通则痛”。

1.4 脾胃虚弱:素体脾胃亏损,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均能导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运化呆滞,无力和降而发生疼痛[3]。

2 中医辩证治疗
2.1 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面色不华,四肢不温,纳呆食少,体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健脾,方药:黄芪建中汤出入:黄芪30g,桂枝log,白芍18g,炮姜log,甘草6g,大枣5枚,饴糖30g(冲 )。

2.2 寒邪客胃型:临床多见胃脘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

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寒重者加干姜、吴茱萸;气滞较甚者,加陈皮、木香;
恶寒发热身痛等表证者,加苏叶、生姜以疏风散寒。

2.3 寒热错杂型:寒热错杂,既有胃脘疼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之虚寒证,又见烧心、泛酸,舌红,苔黄之热象。

治法:宜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辛苦合方以调升降。

方药:左金丸加味(黄连、吴茱萸、黄芩、陈皮、半夏、枳壳、砂仁等),泛酸明显者加用乌贼骨、瓦楞子;大便溏薄者加用藿香、扁豆;腹胀甚者加用大腹皮、川厚朴、木香;口干甚者加用知母、麦冬、芦根。

2.4 肝气犯胃型:证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喜叹息,心烦易怒,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中柴胡、香附、枳壳、川芎、陈皮疏肝理气解郁,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痛甚者,加柴胡、川楝子、佛手以增强理气解郁止痛之功。

嗳气加白蔻、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

2.5 饮食不节型:证见胃脘胀满疼痛,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方中山楂酸温善消油腻肉滞;神曲辛温,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辛甘,能宽畅胸腹,消面食积滞;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和胃;连翘散结清热。

苔黄、便秘者,可加芒硝、大黄,以荡涤通腑。

2.6 胃阴不足型:证见胃脘灼热疼痛,口于咽燥,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乌梅玉精汤。

乌梅l0g,玉竹l0g,黄精15g,白芍15g,山碴l0g,太子参
30g,淮山15g,黄芪20g,甘草3g。

2.7 湿热内阻型:胃脘胀满,疼痛,胸闷纳呆,口腻1:3苦,泛恶。

舌苔黄厚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连朴饮加减:黄连5g,山栀log,厚朴l0g,姜半夏log,淡豆豉log,石菖蒲log,干芦根log。

2.8 瘀血停滞型:临床证见胃脘部针刺样疼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3 讨论
胃脘痛病位在胃,与脾、肝、肾密切相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清气,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正常,则无疾也,病时则生理功能紊乱,气血、津液、水湿运化障碍,阻滞为瘀,郁而化热,胃失和降导致胃脘痛。

调治使其恢复生理功能正常运行,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浊气得降,清气才能上升,升降有序,气机和顺,自无壅滞之患。

通降方法主要包括疏利,祛瘀、化湿、泄热、降逆、消积等。

因此在治疗时首先抓住主证,辨证分型,审因论治。

本研究将胃脘痛患者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型,每型症状比较复杂,在诊治时将所得的复杂资料认真分析,综合找出证的产生原因、部位,从而抓住主要矛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胃脘痛的发生常与情态失调,饮食不节密切相关,因此,日常生活中注意精神、饮食的调摄非常重要。

防止暴饮暴食,以清淡易
消化伙食为宜,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并尽量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参考文献
[1]周挺灿.胃脘痛中医辨证论治分析[j].健康必读杂志,2010,9:177.
[2]谷守敏,蔡春江.胃脘痛辩证浅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76.
[3]王兴志.胃脘痛的中医辨证诊治简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育.2010,8(12):71.
作者单位:214534 江苏省靖江市新丰卫生院
(上接第308页)
1.4 心理护理:骨折患者因活动受限,治疗时间较长,或担心肢体残疾,而常常表现出不同情绪及心理变化。

在护理过程中,应多给患者安慰和关怀,解释长期卧床应注意的问题,指导患者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2 科学指导功能锻炼
2.1 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疗法。

它可以进一步改善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环,使患部获得充足的养料,有助于加速骨痂形成。

促进骨折愈合,先向病人宣传锻炼的意义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顾虑,主动运动锻炼。

2.2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的全身状况、骨折愈合进度、功能锻炼后的反应等各项指标不断修订锻炼计划,增删锻炼内容。

2.3 一切练功活动均须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随着骨折部位稳定程度的增长及周围损伤软组织的逐步修复,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至长,强度由弱增强。

具体方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伤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

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如股骨骨折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

此期间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

(2)骨折中期,经治疗后患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折端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部趋于稳定。

此期锻炼的形式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多,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逐步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

伤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够的骨痂时,可以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和力量,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

(3)骨折后期,骨折临近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正常力量。

2.4 功能锻炼以病人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

锻炼时患肢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肿的可以坚持锻炼,如果肿胀较重并伴有疼痛,则应减少活动,抬高患肢,待肿胀疼痛消失后再恢复锻炼。

2.5 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

上肢要围绕增加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在训练负重行走能力。

功能锻炼
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

如尺桡骨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转活动,胫腓骨干骨折不能做足的内外旋转运动。

3 体会
蒙医正骨手法治疗骨折不同于手术治疗,蒙医骨伤很重视膳食治疗、推拿按摩和护理,因此,骨折患者在行正骨手法治疗期间,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抓好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卧床护理、饮食及起居护理,指导功能锻炼等多个环节的护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娜仁花额尔登宝力嘎蒙医正骨术及护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7.5
作者单位:028000 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附属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