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古书的注解定
古书的注解(课堂)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第二,古注常涉及字词意义的演变和古代社会文化知
识。因此,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依靠古注(如《礼记正
义》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 。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 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 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听命,谓主人听使者所传婿家之命。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
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
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 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 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
古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毛传:
毛亨对《诗经》的注 释。“传”指阐明经 义。 郑笺:
郑玄对《诗经》的注释。 “笺”有补充订正毛传 的意思。
孔疏:
孔颖达对《诗经》原文 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 释。“疏”不仅解释古 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 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 做“正义”。
(一)传注类
这原是版本的不同,但朝廷对一个经典只 立一个博士,于是古文经和今文经都强调自己 的解释好,这样的论争也促进了古书注释的发 展。
2、注释对象
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 典籍;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注家注本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 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 注》,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赵岐《孟 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 国策注》,《吕氏春秋注》。(贾逵、服虔、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毛亨传
郑玄笺
义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疏”、“注疏”、 “义注”、“讲疏”等。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国语》:“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两汉—唐。初兴到保守。 今文学派:阐发“微言大义”,讲谶纬之学,注释 往往繁琐冗杂。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 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古文学派的这种 学风,人称“朴学”、“汉学”。 两汉注家: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 郑玄(郑家)。 三国:王肃(王学) 魏晋南北朝:义疏体形成,集解体出现 隋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 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赵歧《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于千里之 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东 汉 赵 岐 《 孟 子 章 句 》
·
集解类
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实习性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书的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的注解幻灯⽚1古书的注解⼀、古代注疏簡介⼆、古書注解的體例三、古書注解的內容四、注解術語五、古注閱讀實例幻灯⽚2古代注疏簡介●注解古書的⼯作開始於漢代。
●鄭⽞是漢代最著名的注解家,對《周易》、《⽑詩》等多部經書都作過注解。
●唐代出現了“疏”、“正義”,它不僅注解經書原⽂,還對漢代學者的注釋也作解釋。
●六朝以后,注解的古書的范圍有所擴展。
唐代除了為先秦經書做注疏⼯作之外,也對其他古書做了注解。
●清代是⼩學發展的⿍盛期,學者幾乎對每⼀種重要的經典都做了新的注解,取得極⾼的成就。
幻灯⽚3古書注解的體例● 1.傳注類和義疏類的體例●以《⼗三經注疏》的《⽑詩正義》為例。
● 2.集注、集解類注疏書的體例●以《論語集解》、《孟⼦集注》為例。
● 3.⾳義類書的體例●以《經典釋⽂》為例。
● 4.章句類書的體例●以《孟⼦集注》引鄒⽒“章指”為例。
幻灯⽚4古注的体例·传●1、传(zhuàn)。
本义为传(chuán)递、传述的意思。
引申指解释经义的⽂字,也指对古书字句解释疏通的注释。
●前者如解释《易经》的《易传》,解释《春秋经》的《左传》、《公⽺传》、《⾕梁传》等,这类“传”,多数侧重于经⽂的思想内容,或是叙述事件的原委(如《左传》),或是对“微⾔⼤义”的阐发解说(如公⽺、⾕梁⼆传)。
幻灯⽚5古注的体例·传●后者如西汉⽑亨的《⽑诗故训传》,它是以语⾔⽂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的注解形式。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使为《离骚》传。
”颜师古注:“传谓解说之,若《⽑诗传》。
”《⽑诗正义·关雎》“诂训传”孔颖达疏:“传者,传通其义也。
”可见,传是注解的⼀种形式,讲古书注解,主要指后⼀类书。
幻灯⽚6古注的体例·注●注,本义为灌注,引申为传注、注释。
《说⽂·⽔部》:“注,灌也。
”段⽟裁注:“引申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注。
”唐贾公彦《仪礼·⼠冠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之注物也。
古书的注解备注

(20)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郑玄《注》:“萧墙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 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膳”和“善”、“萧”和“肃”,分别是同源词。 “膳”和“萧”的语源分别从“善”、“肃”而来, 在上古,“膳”和“善”都是禅母元部,音同; “萧”和“肃”是心母,“萧”是幽部,“肃”是 觉部,音近。
2.疏: 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解释作注,又称 “义疏”,“注疏”,“义注”,“讲疏”。 该方法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儒生受玄学 清谈和佛教讲经影响,开始讲授经书。讲经的稿本 就叫做“义疏”。 “义疏”的文字详细,不仅解释词义,而且串 讲句义,甚至还要阐发章旨,申述全篇大意。
正义: 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以整理订正,其中奉诏官 修的“义疏”,称为“正义”,意即“正前人疏 义”,如孔颖达《毛诗正义》。在唐朝,官修注疏 为“正义”,私人整理的注解为“义疏”,具体区 别: “义疏”可以由经家任意发挥;而“正义”却 必须遵守“疏而不破”的原则,只能在注本的基础 上发挥经义,注文即使说错,疏文也要加以曲意疏 证。因而不免墨守成规,难以超越一家之见。 后代将其混同,“义疏”即“正义”。
3.传: 本来指驿站用来传递消息的马车,后来引申为在学业上师 传的意义。作为一种注释方法,汉唐注家有三种解释: (1)传[chuán]述,历代相承的师说。 (2)解释经义的文字。 秦汉时期,儒家六部著作《易》、 《书》、《诗》、《礼》、《乐》、《春秋》,被称为 “经”,解释经的文字被称为“传”。这类“传”,多侧重 于经文的思想内容——所谓“微言大义”的阐发解说,而不 以语言文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 (3)传[zhuàn]通,依照文字逐句解释疏通,与“训”、“诂” 同义。孔颖达《疏》:“传者,传通其义也。”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一)古注的类型1、传注体1.1诂、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1.3注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说文》:“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古书的注解

▪三、古書古注的重要性3.1古注是瞭解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寤言不寐,願言則嚏。
(《詩經·邶風·終風》)▪東漢·鄭玄《毛詩箋》:“言我願思也。
嚏當讀爲不敢嚏咳之嚏。
我其憂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則嚏也。
今俗人嚏,云:“人道我。
”此古之遺語也。
”▪衛人來媵。
(《左傳·成公八年》經)▪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莊十九年《公羊傳》曰:‘媵者何?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
侄者何?兄之子也。
娣者何?弟也。
諸侯一聘九女。
’是諸侯娶適夫人及左右媵,各有侄娣也。
傳曰:‘同姓媵之,異姓則否。
’是夫人與媵皆同姓之國也,魯衛同姓,故來媵之。
”▪“ 《釋例》曰:‘古者諸侯之娶適夫人及左右媵,各有侄娣,皆同姓之國,國三人,凡九女。
參骨肉至親,所以息陰訟,陰訟息,所以廣繼嗣也。
當時雖無其人,必待年而送之,所以絕望求、塞非常也。
辭稱蠢愚不教,故遣大夫隨之,亦謂之媵臣,所以將謙敬之實也。
夫人薨,不更聘,必以侄娣媵繼室,一與之醮(jiào,嫁人),則終身不二,所以重婚姻、固人倫。
人倫之義既固,上足以奉宗廟,下足以繼後世,此夫婦之義也。
’”▪ 3.2古注是重新注釋古書和檢驗新注是否正確的重要依據▪叔武將沐,聞君至,喜。
捉髪走出,前驅射而殺之。
公知其無罪也,枕之股而哭之。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沈成玉《左傳譯文》(中華書局81版p119)、《左傳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p348)譯文:“把頭枕在屍體的大腿上而哭他。
”李夢生《左傳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p314)“把頭枕著他的大腿而哭。
”▪晉·杜預《春秋左氏傳集解》:“公以叔武屍枕其股。
”余按:從語法來講,“枕之股”是“枕之於股”的簡省,而不是雙賓結構,因爲“枕”不是雙賓動詞,故杜解更佳。
▪ 3.3古注中包含著許多語言學和其他學科的理論▪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詩經·周南·汝墳)箋云:“己見君子,君子反也,於已反得見之,知其不遠棄我而死亡。
古书的注解

今人袁珂
《山海经校注》
返回本章目录
附:《淮南子》与注疏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 撰写的一部著作。原书内篇 21卷,外篇 33卷, 今仅存内篇。
东 汉 《淮南》,《隋书· 经籍志》始题作《淮南子》。 高 此书又称《淮南鸿烈》。鸿烈,东汉高诱注云: 《 诱
《淮南子》本名《鸿烈》,刘向校定后称为 “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 淮 南 此书思想内容接近道家,但也杂糅先秦各 鸿 烈 家学说,《汉书· 艺文志》归于杂家类。书中保 解 存了“女娲补天”、“共工争帝” 等神话资料。 》
的一部地理著作,完成于战国至
西汉时期,作者不可考。18 卷, 分为《山经》、《海经》。原文
《山海经》注疏 晋· 郭璞
《山海经注》
有图,故又称《山海经图》,但
图早已散失。 《山海经》记述了古代传说
清· 毕沅
《山海经新校正》
清· 郝懿行
《山海经笺疏》
中的山川、道里、部 落、物产,
还保存了近100个 神话故事,如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鲧
古书的注解
1
陈澧《东塾读书记》
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南北。相隔远, 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 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 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
2
语言文字因历史的变迁、发展而不断变 化,因地域不同而产生方言歧异。古代 典籍流传到后代,必然产生语言障碍。 流传的时间越久远,语言文字的障碍就 越多,因此,离开注释,后代人便难以 读懂古书。 《史记》流传到东汉,便有 延笃为之作音义(注音、释义);《汉 书》流传到汉末,便有服虔的注本《汉 书音训》。
唐· 陆德明
《庄子音义》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什么要读古注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
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
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
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
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
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3、中文专业的学生是专门学习研究我国各代语言文学的,应当具备利用古注阅读古书的能力,这是一项基本的训练和要求。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
如(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
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二、古注的类型古注的别称有:传、笺、章句、注、疏等,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1、先秦就有“传、解、说”的各目,这些都是解释的意思,传:传过、传通之意。
《说文》:“传:遽也(送信的快车或快马)段玉裁注:如今驿马,引伸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孔颖达曰:传通其义也”。
如:《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尚书》孔安国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者合称“春秋三传”,一般说,《左传》多补充史实,文字较多;《公羊》、《谷梁》多解释词语和《春秋》的体例;其他如《韩非子》有《解老》一篇,《墨子》前有《经上》和《经下》两篇,后有《经说上》和《经说下》两篇。
一般说“传”偏重于内容的解说,意思的阐发。
古 书 的 注 解

古書的注解一、古注對於閱讀古書的作用1、古注是閱讀古文的階梯和橋樑2、古人的注釋接近實際,较為可靠例如:《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的作者杜預,“《左傳》癖”,“杜武庫”。
3、古注是今注的源頭,是今注的重要依據二、古注的產生和發展1、註釋的萌芽時期——先秦此時的註釋多是零散的,個別的。
例如:書曰:“洚水警余。
”洚水者,洪水也。
(《孟子·滕文公下》2、註釋的興盛時期——兩漢•西漢時注解的範圍主要是經書,如《易》、《書》、《詩》、《左傳》、《谷梁傳》、《公羊傳》、《禮記》、《論語》、《孟子》都有了很多家的注解。
•東漢時期又進一步從儒家經典擴大到了諸子。
其中著名的注釋家和重要著作有:毛亨《毛詩故訓傳》鄭玄《毛詩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注》高誘《淮南子注》《戰國策注》《呂氏春秋注》王逸《楚辭章句》3、註釋的發展時期——魏晉至隋唐•這一時期注解的範圍逐漸擴大,由經、史擴大到子、集。
流傳至今的注本,較著名的有:王弼、韓康伯《易注》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何晏《論語集解》裴駰《史記集解》皇侃《論語義疏》裴松之《三國志注》王弼《老子注》郭象《莊子注》张湛《列子注》刘孝標《世說新語注》郦道元《水經注》4、註釋的中落時期——宋、元、明•宋代理學盛行,但有的學者能夠不受理學的局限,從語言實際出發去注解古書,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如朱熹的《四書集注》、《詩集傳》《楚辭集注》等,其他如邢昺《論語註疏》、《爾雅疏》、孫奭《孟子疏》等•元明時期是學術的低落期,此時缺乏高水平的注解著作,比較突出的是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與吴師道《战國策校注》。
5、註釋的復興時期——清•清代是古書注解的高峰期,不僅清代古書注解的范圍廣,無論前人是否已經有過注解,清人都要重新注解,而且清人的注解質量高。
清代學者充分利用古音研究的成果,以聲音通訓詁,解決了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提出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見解,提高了注解的水平•中國古書注解的代表性著作是由清人阮元校刻的、收集漢、唐、宋人注解的《十三經注疏》,《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谷梁傳》晉范甯(宁)注,唐楊士勳疏;《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漢趙歧注,宋孫奭疏。
1. 古书的注解

一、古書的注解(35)
(2) 義隔而輾轉相通,被釋詞和用於解釋的詞語意義並非相 同,只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被釋詞可以這樣理解。例如: 《孟子•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趙岐注:“老猶敬也,幼猶愛也。”焦循正義:“老無敬訓, 幼無愛訓,故云‘猶敬’‘猶愛’。” “老”“幼”本都是形容詞,在句中均用如動詞,“老”並無“敬” 意,“幼”並無“愛”意,它們只是在句中分別具有這種含義。 (3) 以古語釋今語。即用後世通行的名詞來解釋古語。例如: 《說文》“爾”字下云:“麗爾猶靡麗也。”段注:“麗爾,古語; 靡麗,今語。” 司馬遷《報任安書》:“諺曰:‘誰爲爲之?孰令聽之?’”李 善注:“誰爲猶爲誰也。”(誰爲,古語常見句法;爲誰,今語常 見句法。) 《荀子·勸學》:“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楊倞 注:“干越,猶言吳越。”
一、古書的注解(37)
《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 諛。”楊倞注:“諂之言陷,謂以佞言陷之。” “用”“效”“陷”除了從意義上分別注釋了“庸”“學”“諂” 之外,釋者與被釋者之間還有語音上的聯繫:“用”“庸”雙聲疊 韻,“效”“學”雙聲,“陷”“諂”疊韻。 運用“之言”這個術語,有時只是單純釋義,而與語音無關。例如: 《說文》:“曾,詞之舒也。”段玉裁注:“曾之言乃也。”“曾” 與“乃”讀音不同。 6.讀曰、讀爲 這兩個術語往往是用本字來說明通假字的。例如: 《詩經·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鄭箋:“泮讀 曰畔。畔,涯也。” “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爲“畔岸”之義。
一、古書的注解(44)
《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 嬪。”唐·孔穎達疏:“此生死異稱,出《爾雅》文,言其別於生 時耳。若通而言之,亦通也。”《禮記》“生曰父,曰母,曰妻, 死曰考,曰妣,曰嬪”,是說對父、母、妻在生和死後的不同稱呼。 孔疏指出,若是“通而言之”,“父”與“考”,“母”與“妣”, “妻”與“嬪”也可通用。 16.詞(辭) 使用這個術語,是用來指明被釋的詞是虛詞。例如: 《詩經·周南·漢廣》:“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毛傳:“思, 辭也。” 《廣雅·釋詁》:“曰、惟、每、雖、兮、者、其、各、而、烏、 豈、也、乎、些、只,詞也。” “某,辭也”只是籠統地說是虛詞,另外還有“某之辭”的說法。 這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某種意義,二是表示某種語氣。例如: 《儀禮·士冠禮》:“願吾子之教之也。”鄭玄注:“吾子,相 親之辭。”(表某種意義)
古书的注解、标点、翻译

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一、古书的注解(一)、古书的注解与训诂、训诂学:(二),古注出现的原因,作用,意义(三)、古注的源流及历代名家注。
(四)、古注的体例、内容(五)、古注的方法(六)、古注的术语(名词)(七)、阅读古注应注意的问题(八)、如何利用训诂方法解释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参考资料书:陆宗达《训诂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赵振锋《训诂学史略》:周大璞《训诂学要略》:洪诚《训诂学》《诗经注疏》;《诸子集成》介绍几本句读书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章句》;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武亿《句读叙述》;吕思勉《章句论》;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张仓礼、陈光前《古文断句与标点》。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古籍点校疑误汇录》文言翻译一、文言翻译的历史周代(公元前11—3世纪)有掌管翻译的官员象胥”《周礼秋官》: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通。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说文》:“译,传译四夷之言者。
”与“驿”同源。
汉代后佛教传入中国,至六朝唐宋而盛极,产生了很多翻译大家。
鸠摩罗什(344—413)、真谛(499—569)、玄奘(602—664)三大翻译家。
明清有严复(1853—1921)、林纾(1852—1924)。
谈文言翻译的参考书有:陈蒲清《文言今译教程》。
较好的翻译余冠英《诗经今译》陈子展《诗经直解》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王世舜《尚书译注》杨伯峻《论语》、《孟子》译注沈玉成《左传译文》徐放《唐诗》、《宋词》今译季羡林《大唐西域记今译》王利器《史记注译》等。
二、今译的意义1、以今译古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2、提高阅读古文的必要手段三、译文类型——直译和意译意译:允许对原文作适当增减,对语法结构作适当调整。
直译:逐词逐句对译。
四、文言今译的方法—信、达、雅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韵律和节奏,深入理解古文的意境和美感。
语法分析
定义
语法分析是对古汉语语法结构的研究,通过分析古书中的句子结构、 词序等特征,揭示古汉语的语法规律。
方法
运用语法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对古书中的句子结构、词序进行 归纳和分类。
目的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语法结构,解决阅读中的句法障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宋代的注解
《四书章句集注》
对《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的注解,由朱熹
所著,主要解释义理和考据。
《资治通鉴音注》
对《资治通鉴》的注解,由司马 光所著,主要解释史实和地名。
《九经解》
对九部儒家经典的注解,由欧阳 修等所著,主要解释文义和考据。
明清的注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01
对四库全书的提要和评价,由纪晓岚等所著,主要评价书籍的
新技术的应用与影响
新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应用于古书注解领域。这些技术 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注解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古书注解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影响分析
新技术应用对古书注解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注解 的质量和效率,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便利;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导 致一些传统方法的丧失,需要合理平衡新旧方法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运用现代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古书中的字、 词进行语义、语音、语用等方面的分析。
目的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中的语义,解决阅读中的语言障碍。
音韵研究
定义
音韵研究是对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古书中的韵脚、 声调等特征,揭示古汉语的音韵规律。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d755d45508a1284ac9504311.png)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汉书·外戚传)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箋云儀威儀也視鼠有 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行下
孟反之處昌慮反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 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疏]相鼠至何為○正義
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視鼠有皮猶人之 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於
2.古注的兴起
两汉时期,出现了注释的专书。当时的注解工作主要 限于儒家著作,注重对字词句的解释。著名的注解家及其 代表作如: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楚辞章句》
• 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诗经·桃夭》孔 颖达疏)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二、古书的标点
(一)句读
古书是不加标点的。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 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 没完,但读时需要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 做“读”。合在一起叫做“句读”。句读,主要起断 句的作用。
古书的注解(复习资料)

古书的注解内容提要一、古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二、古注的作用和意义三、古注源流沿革四、古注的名称(重点)五、古注的条例六、古注的内容七、古注的风格八、古注的常用术语(重点)九、怎样读古注一、古注出现的原因(一)历史与语言的隔阂。
例如:(1)《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岐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2)现代的“翻译”:《周礼》有官叫“象胥”、《国语》称为“舌人”。
周秦有“遒人”,即“行人”之官,每年出外采访代语方言。
(刘歆《与杨雄书》)(3)《诗·小雅·采绿》:“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方言》“詹,至也。
楚语也”(4)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鸬鹚],蜀人畜以捕鱼。
(二)表达的需要《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
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
内容提要二、古注作用与意义古注可靠,今注之源。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但解放后的较多)。
(一)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例1《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例2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经·邶风·终风》)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
~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
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例3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3.疏(義疏、正義)——不但注作品的正文, 而且給前人的注上加注。如宋·邢昺《論語疏》 又叫義疏或正義。如南朝梁·皇侃《論語義 疏》、唐·孔穎達等《五经正义》。
8.集解(集注、集釋)—有兩種:A)兼釋經傳, 如杜預《春秋經傳集解》B)彙集舊注(也有選 擇),下以己意(指明以某說為長,或提新解)。 如: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又叫集注或集 釋。如:宋·朱熹《四書集注》、清·郭慶藩 《庄子集释》。
9.筆記—以讀書劄記的形式,古書中的疑難問 題提出看法,包括解釋、校勘等。清時盛行。 如:王念孫《讀書雜誌》、王引之《經義述聞》 等。 10.選注——是古人進行文學批評的重要形式之 一。如清吳楚材、吳調侯的《古文觀止》。
15.脫文(脫,有時作“奪字”) 。指古籍在傳抄 刊刻中漏掉的字。 如:《詩經· 周南· 桃夭》孔穎達疏:“此云家人, 家猶夫也,猶婦也。”阮元《校勘記》:“‘猶 婦’上當脫‘人’字。”
五、古注的內容(12個方面)
古注不僅僅限於解釋字義和詞義,它的內容 是多方面的。周大璞先生的《訓詁學要略》對此 分析較細,今擇要介紹如下: 1.解釋詞義 2.串講文意(句、節、章意)《詩》毛傳、 鄭箋中有;趙岐《孟子章句》„„ 3.分析句讀 漢唐的注疏中往往包括這一項。 4.校勘文字 阮元為《十三經注疏》作校 勘記。 5.闡述語法 孔穎達《五經正義》闡述句 法較多。
洪興祖注:“故有絕才者謂之能,此讀若耐。” 《禮記·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鄭玄注:“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8.音
直音法。X,音A。
如:《伐檀》陸德明的《經典釋文》注: “縣, ,音玄。” 用直音法注音,這個“縣”字是“懸”的本字。
9.反、切 用兩個漢字給另一個漢字注音。X,AC 反。 X,AC切。 X,AC。(如:賓,鼻引) 如:冬,都宗切。
4.猶:X,等於說(好比說)A也。 用“猶”注釋的詞和被注釋的詞意義並不完全 相同,只是在某一語境中意義相通。“猶”可譯為 “等於、等於說”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凡漢人作注云‘猶’者,皆義隔而通之。” 《詩經·魏風·伐檀》:“置之河之側兮。” 毛傳:“側,猶涯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 趙岐注:“老,猶敬也;幼猶愛也。” 《詩經·豳風·鴟鴞》:“鴟鴞鴟鴞,既取我子, 無毀我室。” 鄭箋:“室,猶巢也。”
3.貌、之貌:X(形、副),A(形、動)貌。 說明被釋詞語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可譯為 “„„的樣子”。 《莊子·逍遙遊》:“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
善也。” 郭象注:“泠然,輕妙之貌。” 《楚辭·哀郢》:“眾踥蹀而日進兮。” 洪興祖注:“踥蹀,行貌。”
《枚乘《七發》:“沌沌渾渾,狀如奔馬。”
李善注:“沌沌渾渾,波相隨之貌也。”
四、古注的術語(15組)
學習古注的術語,目的是讀懂古注。如:
《漢書·高帝紀》:“公巨能入乎?”
顏师古注:“巨讀曰詎。”
《爾雅·釋訓》:“鬼之言歸也。”
設:被解釋語為X,解釋語為A。
以詞釋詞。X者,A也。
X,A也。 X,A。下定
義;說明引申義。
1.曰、為、謂之:A“叫做”X。
①都是用來解釋字詞含義的
三、古注的類型(10種)
1.注(故、訓、傳、說、記、詮、釋、微、學、 解……)——對原文作獨立注解。 解詞: 這是一種注釋類型。其特點是:對原文作獨 立注解。如三國魏· 王弼《周易注》、《老子 注》。
2.箋——已有注,加一點補充說明:或加以闡發,
或別立一說。如《詩經》毛傳鄭箋。鄭箋就是東 汉鄭玄以《毛詩》為依據、對《毛傳》進行補充 和訂正的注釋。例如:
3.擴展于魏晉南北朝,推進于唐——魏晉至隋唐, 創制了集解、義疏類傳注,能發明經文及傳注辭 例。如: 何 晏《論語集解》 王 弼《周易注》、《老子注》 郭象 《莊子注》 杜 預《春秋經傳集解》 范 寧《春秋榖梁傳集解》 裴松之 《三國志注》 郦道元 《水經注》 刘孝標《世說新語注》
孔穎達《五經正義》(《易》《書》 《詩》《禮》《左》) 楊 倞《荀子注》 顏師古《漢書集注》 李 善《文選注》 張守节 《史記正義》 司马貞《史記索隱》 史記三家注 裴 駰《史記集解》
②被解釋的詞都放在術語的後面
③都是強調被釋詞的特點 ④都能用來辨析近義詞、同義詞 ⑤都可譯作“叫”、“叫做”等
《詩經·魏風·碩鼠》:“胡瞻爾庭有懸特兮。”
毛傳:“獸三歲曰特。” 《詩經·魏風·碩鼠》:“胡取禾三百囷兮。” 毛傳:“圓者為囷。” 《詩經·豳風·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毛傳:“後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辭·離騷》:“各興心而嫉妒。”
5.之言、之為言:所謂X,就是A的意思。 聲训術語,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來注釋。 聲訓:依據讀音線索來探求詞語的含義。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 而在蕭牆之內也。” 鄭玄注:“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 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眾星共之。” 朱熹注:“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 也;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
4.變化于宋元明——宋元明傳注作者比前人更深地 分析語法問題,並開始認識古今語音的不同。如:
朱
熹
《四書集注》 《論語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義》、《詩集傳》、 《楚辭集注》
(《大學章句》《中庸章句》
洪興祖 胡三省
《楚辭補注》 《資治通鑒音注》
陳
第
《毛詩古音考》
5.全面發展於清——清的古籍注釋工作有突破 性的發展。(古今音不同+聲近義通,形音義三 者互相求)。 全面發展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動 ②文字、音韻、訓詁研究的深入 ③“經世致用”學術思想的影響 •本期注釋代表作:
12.辭、詞
古人把虛詞叫做“辭”或“詞”,在
注解中使用這兩個術語,就是指明虛詞。 如:《詩·周南·漢廣》:“漢有遊女,不可求 思。”毛傳:“思,辭也。”
13.當為(作)、或為、本作、或作、本亦作、本又 作、一本作等。校勘術語。凡文字明知已誤者,注 此。如:《檀弓》鄭注:壹當為壺,形誤也。《內 司服注》狄當為翟,音誤也。 14.衍文(衍,衍字) 是指古籍中因傳抄、刻印而誤 加的文字。 如:《論語· 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 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漢石經無‘行’字、 ‘夫’字。案《史記· 孔子世家》亦無‘行’字,因 丈人章而誤衍也。”
漢·鄭玄《毛詩箋》:“言,我;願,思也。 ~當讀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憂悼而不能寐,汝思 我心如是,我則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
之遺語也。”
2.古注中包含著許多語言學和其他學科的理論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詩經·周南·汝墳》)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不我遐棄’者,
猶云‘不遐棄我’也。古人之語多倒,《诗》之此
类众矣。”
三、古注的發展(6句話)
1.產生於先秦——先秦已產生傳注,內容 以闡發經義、陳述史跡為主。 如:《春秋左氏傳》,《韓非子·解老》
2.興盛於兩漢——兩漢傳注之學興盛,出現多種 影響深遠的注本,內容上以訓釋詞義、疏通文意 為核心。 如:
毛 亨《毛詩故訓傳》 孔安國《古文尚書傳》 馬 融《論語注》 鄭 玄《毛詩箋》、《周禮注》、《儀禮 注》、《禮記注》 趙岐《孟子章句》 高 誘《戰國策注》、《呂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 王 逸《楚辭章句》
王逸注:“害賢為嫉,害色為妒。”
枚乘《上書重諫吳王》:“譬猶蠅蚋之附群牛。”
李善注:“《說文》曰:秦謂之蚋,楚謂之蚊。”
2.謂:X,“指”A也。 與“謂之”的差別: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 ②解詞的內容不同 “謂”常用來解說詞語意義的範圍或比喻映射 的事物。可譯為“指、指的是”。 《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 趙岐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 《楚辭·離騷》:“恐美人之遲暮。” 王逸注:“美人謂懷王也。” 《楚辭·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朱熹注:“陰謂小人,陽謂君子。”
思考練習
下面是《毛詩正義· 北風》的第一章,標點並回答下列問題: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興也北風寒涼之風雱盛貌箋云寒涼之風病害萬物興者喻君 政教酷暴使民散亂〇涼音良雨于付反又如字下同雱普康反酷苦毒反惠而好我, 攜手同行惠愛行道也箋云性仁愛而又好我者與我相攜持同道而去疾時政也〇 好呼報反下及注同行音衡其虛其邪既亟只且虛虛也亟急也箋云邪讀如徐言今 在位之人其故威儀虛徐者今皆以爲急刻之行矣所以當去以此也[疏]北風至只 且〇正義曰言天既爲北風其寒涼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涼風盛雪病害萬 物以興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百姓既見病害莫不散亂故皆云彼有性仁愛而又好 我者我與此人攜手同道而去欲以共歸有德我所以去之者非直爲君之酷虐而在 位之臣雖先日其寬虛其舒徐威儀謙退者今莫不盡爲急刻之行故己所以去之既 盡也只且語助也 (1)“雱”的讀音和意義是什麼? (2)“惠”是什麼意思?這是誰的注? (3)“好”是形容詞還是動詞?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4)鄭玄對“邪”是怎樣解釋的? (5)“只且”是什麼意思?這是誰的解釋?
6.說明修辭手段《詩》毛傳中凡言“興也”的地 方,皆是。 7.詮釋成語典故 李善《文選注》。 8.考證古音古義 戴震《方言疏證》,王念孫 《廣雅疏證》 9.敘事考史《韓詩外傳》,裴松之《三國志注》, 劉孝標《世說新語注》。 10.記述山川 酈道元《水經注》。 11.發凡起例 指明原書的凡例,如清王筠《說 文釋例》 12.闡發思想《莊子》郭象注,成玄英疏。
6.讀曰、讀為:X,通A。 一般是用本字來說明通假字,點明通假現象。 段玉裁《說文注》:“凡傳注言‘讀為’者,皆 易其字也。”又:“‘讀為’亦言‘讀曰’。”
《莊子·逍遙遊》:“而禦六氣之辯。”
郭慶藩注:“辯讀為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