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第2讲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报告

合集下载

地理必修件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地理必修件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的排放
土地污染的危害:影响农 作物生长,危害人体健康,
破坏生态环境
土地污染的治理方法:采 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 法进行治理,如土壤修复、
污染源控制等
土地污染的预防:加强环 境监管,推广清洁生产,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THANK YOU
汇报人:
力。
调节土壤水分:植被能够 调节土壤水分,减少土壤 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平衡。
改善土壤结构:植被的 根系能够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 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
固定土壤:植被的根系能 够固定土壤,减少土壤侵
蚀,保持水土。
5
人类活动
农业耕作
翻耕:将土壤翻松, 提高土壤透气性和水
分保持能力
灌溉:调节土壤水分, 保持作物生长所需的

矿物质在土壤中的分布:不 同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中
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
4
植被覆盖
植被类型
森林:高 大的乔木 和灌木, 丰富的生 物多样性
草原:低 矮的草本 植物,广 阔的视野
荒漠:干 旱环境中 的耐旱植 物,如仙 人掌、沙 棘等
湿地:水 生植物和 沼泽植物, 如芦苇、 水生蕨类 等
海洋:海 洋植物, 如海藻、 珊瑚等
颗粒大小会影响 土壤的透气性、 持水性和养分含 量
颗粒大小也会影 响土壤的物理性 质,如硬度、密 度和渗透性
颗粒大小还会影 响土壤的生物活 动,如微生物的 活动和植物根系 的生长
母质含有的矿物质
矿物质来源:火山喷发、风 化剥蚀、生物活动等
矿物质类型:包括硅酸盐、 氧化物、硫化物等
矿物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影响土壤的质地、结构和肥
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全球变 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土壤形成原因知识点总结

土壤形成原因知识点总结

土壤形成原因知识点总结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壤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温度和风力等方面。

1. 降水降水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二是降水对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

首先,降水中的溶解气体和溶解物质可以加速岩石的溶解,形成土壤中的矿物质成分。

其次,大量降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可以改变地表的地形,形成不同种类不同深度的土壤。

2. 温度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化学、生物和物理方面。

在化学方面,温度对岩石的化学性质有一定影响,温度变化可以加速化学变化的速度。

在生物方面,温度对植物生长的条件也具有重要影响,而植物的生长会加速土壤的形成和改变。

在物理方面,温度变化可以改变岩石的结构和形态,影响土壤的发育。

3. 风力风力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风化和侵蚀方面。

在风力的作用下,岩石表面会受到风化的影响,产生微裂缝,进而影响土壤形成。

此外,风力还可以加速土壤的侵蚀过程,对土壤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植被因素植被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土壤的形成和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1. 植物的生长和死亡植物的生长和死亡对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形态,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的形成。

同时,植物的死亡也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加速土壤的发育。

植物的生长和死亡对土壤的有机成分和微生物的活动也具有重要影响。

2. 植物的覆盖植物的覆盖对土壤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植物的覆盖可以降低土壤表面的温度,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保持土壤的湿润,有利于土壤的形成。

同时,植物的覆盖也可以防止土壤的侵蚀,保护土壤的形成。

三、地形因素地形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形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影响。

1. 地势地势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排水性和土壤的侵蚀方面。

地势对土壤的排水性有重要影响,不同地势的土壤排水性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同时,地势的不同也决定了土壤侵蚀的程度,地势的陡峭会加剧土壤的侵蚀过程。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课件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课件
砂土
壤土
A
B
C
砂粒



良好

黏粒



不易耕作
【合作探究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读图分析:根据下图分析土壤形成的快慢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1)温暖、湿润地区:岩石风化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形成速度快。(2)干燥、寒冷地区:岩石风化速度慢,微生物活动不活跃,土壤形成速度慢。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地表,草类生命周期短,死亡的地上根茎和地下根系提供大量腐殖化的有机质,树木生长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生物组织内,残落物归还量不大。
分布南方丘陵,雨水淋溶作用强,含铁氧化物,呈酸性,网纹层发育明显,肥力低,但利于茶树、柑桔种植
南方红壤Southern Red Soil
东北黑土Black soil in Northeast China
黑土是世界最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合植物生长,中国东北地区黑土地处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
黑龙江东北平原黑土地
【知识小结】土壤的分类与特点
腐殖质
东北平原北部
高温多雨
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
风力
垂直
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
序号
类型
组成
特点
耕作状况
A
______占优势
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_____,保水、蓄水性能___,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___
易耕作
B
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
通气、透水性能_______,蓄水、保肥性能_____
【凸显能力】
【凸显能力】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深度上差异显著,下图是“我国某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4.该省区最有可能是( )A.浙江 B.海南 C.河北 D.黑龙江5.该省黄壤中有机质主要集中在表层的原因是( )A.成土母质较薄,有机质集中在表层 B.主要植被为森林,枯枝落叶集中在表层C.降水丰富,表层土壤以下淋溶作用强 D.气候湿热,表层土壤以下分解作用强

高中地理必修:土壤的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土壤的形成
棕壤
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适中,土 壤肥沃。
土壤类型与农业利用关系
肥沃土壤
如黑土、淤土等,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产量高。
贫瘠土壤
如沙土、盐碱土等,需要改良后才能 种植作物,适宜种植耐旱、耐盐碱植 物。
酸性土壤
如红壤、黄壤等,适宜种植茶树、果 树等经济作物。
碱性土壤
如碱土、草甸土等,需要改良后才能 种植作物,适宜种植耐碱植物。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结果分析
根据观察和分析结果,总结不同类型和地点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肥力状 况,并比较其差异。
讨论
探讨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母质等)和人为因素(如耕 作、施肥等)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同时,可 以进一步讨论土壤与植物生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A层(腐殖质层)
有机质积累较多,颜色较深, 疏松多孔,是植物根系主要分 布的区域。
B层(淀积层)
淀积着由上层淋溶下来的物质 ,质地较为粘重紧实。
C层(母质层)
未受耕作影响的土壤母质,保 持着岩石的特点。
土壤物质迁移与转化
水分运动
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带 动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进
行迁移。
气体扩散
土壤中的气体扩散作用 导致某些物质的迁移和
05 土壤退化与保护
土壤退化现象及原因
土壤侵蚀
土壤盐碱化
水蚀、风蚀等导致土壤表层流失,肥力下 降。
不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导致土壤盐分积 累。
土壤污染土壤板结源自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药、化肥等 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积累。
长期单一耕作和缺乏有机质导致土壤结构破 坏,通透性变差。
土壤保护措施与方法
工程措施

地理必修件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地理必修件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水流的溶蚀作用:水流的溶蚀作用可以溶解土壤中的矿物质,形成溶洞、钟乳石等地貌。
水流的搬运作用:水流的搬运作用可以将土壤颗粒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形成新的土 壤类型。
水位变化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水位上升:导致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 水位下降:导致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植物生长 水位波动:导致土壤水分不稳定,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形成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不同的地 形条件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河流:河流的流速和流量会影响土 壤的形成和分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山脉:山脉的坡度和高度会影响土 壤的形成和分布
湖泊:湖泊的水位和面积会影响土 壤的形成和分布
地质年代:土壤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生物活动:生物活动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性质
养分含量
灌溉:灌溉水 进入土壤,改 变土壤水分状

土地利用方式: 种植不同作物, 影响土壤性质
和肥力
农业活动:耕作、灌溉、施肥等 城市化:城市建设、道路建设、土地开发等 工业活动:采矿、冶炼、化工等 环境污染:废气、废水、废渣等排放对土壤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 土壤形成的影

城市化进程中 的土壤污染问
植物根系: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植物凋落物:提供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 植物生长: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 植物根系分泌物: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养分转化
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 壤透气性
蚂蚁:搬运土壤,形成蚁 巢
甲虫:啃食植物根系,促 进土壤有机质分解
鸟类:传播种子,促进植 物生长,从而影响土壤形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 用:分解有机物质,释放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ppt课件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ppt课件

页码:17
自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以来,东北黑土区逐渐由林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 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的高强度利用,东北黑土区由生态功能区逐渐变成生态脆弱区。
“北大荒”变“北大仓”
农业生产粗放 耕地破坏严重
▲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和生产能力随开垦时间的变化
土壤冲刷、黑土变薄、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
▲东北地区某玉米地的黑土剖面(发灰) ▲东北地区典型黑土区有机质分布图
问题3:湿冷气候如何影响黑土的形成?
页码:10
① 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土壤肥 力的形成和发展。
②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低温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保存。
肥力较低的雨林土 肥力较高的黑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页码:18
问题 变硬发白/白浆化 水土流失、沙化 有机质含量下降 害虫、农药污染
肥力不均衡
形成原因 连续多年不合理耕作 雨水侵蚀、修建排水沟 过量使用化肥、风蚀
过量使用农药 人为施肥问题
解决措施 深耕深翻、种植绿肥、
秸秆还田 等高种植 施农家肥、作物轮作、 微生物菌肥 生物防治、鸭稻共生
精准施肥
页码:19
消极方面: 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 化。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 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积极方面: 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 产能力。水稻土(水稻土是在长期栽 培水稻,灌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 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东北黑土的形成因素
具有热量高、酷热期长、降水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 • 在高温干燥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植被为稀疏草原或稀疏灌丛草原。 • 燥红土有特殊的有机质积累过程,雨季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旺盛,旱季有机

土壤地理学 第2讲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

土壤地理学  第2讲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
脱硅富铝化过程 5.钙化过程 6. 盐化和脱盐化过程、
7. 碱化和脱碱化过程 8. 潜育化过程 9. 潴育化或氧
化还原过程 10. 白浆化过程 11.灰化过程 12.熟化过

第九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露出地表而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高等植物
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之为原始成土过程。
土壤学形成时期,人们孤立分析土壤与单一因素
关系。
B.B. 道库恰耶夫,创立成土因素学说, 1883 年
“俄国黑钙土”为代表作。
确立了土壤是个历史自然体;土瓖与环境辩证统
一;创立了用综合性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土壤形成。
第一节 成土因素学说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1. 2.
它是5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相互不能代替的;
能量的聚集地。 地形影响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再分配
地形对成土母质的再分配
因侵蚀,坡蚀凹累积;
地形对化学风化产物的再分配
高处向低处淋洗迁移;
第六节 时间因素成土作用分析
气候、生物、母质、地形等因素,是通过时间因壤必然存在着性
状上的差异。
1.5me/L)和pH>9的过程。
第九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碱化过程发展的特点:
1)盐的底聚性。表土含盐量很低;
2)有柱状碱化层。在表土以下形成柱状碱化层; 3)碱化层有一定量苏打(Na2CO3),故碱土呈碱性反应的 特点,不含或少含易溶性盐(中性盐)。
(五)钙化过程
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和淀积的过程。包括积钙、
脱钙、复钙三个过程。
土层的钙含量不断增加的过程称之积钙的过程。
土层中钙来断减少的过程称之脱钙过程。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PPT课件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PPT课件

范文下载:/fanwen/
试卷下载:/shit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论坛:
PPT课件:/kejian/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地理课件:/kejian/dili/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和空气,且水分和空气比例约为__1_∶__1_____;土壤固体占 50%,
其中矿物质占__4_5_%______,有机质占__5_%_______;土壤生物均生
活在土壤孔隙之中。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二、土壤剖面
1.概念: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__纵__切__面____。
2.组成
PPT模板:/moban/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1.概念:位于地球陆地___表__层_____和浅水域底部,由___有__机_____ 物 质 和 无 机 物 质 组 成 , 具 有 一 定 ___肥__力_____ , 且 能 够 生 长 ___植__物_____的疏松层。 2.组成物质:由___矿__物__质___、有机质、__水__分______、空气和土壤
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议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一样的土壤具有不一样的物质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一样。

那么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要素(一)土壤形成要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要素学说土壤形成要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着名的土壤学家. 道库恰耶夫成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要素学说的基本看法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以为土壤是在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走开某一成土要素都不可以形成土壤,并提出了以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 K:天气, O:生物, F :岩石, P:地形, T:时间道库恰耶夫以为土壤形成要素包含天气、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要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必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要素形不可以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要素的相同重要性和互相不行取代性对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设,假如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品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少任何一个,生物都不可以独自生计,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要素中哪一个要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相同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成土要素也是这样,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中间。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要素发生了变化,土壤自己也必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要素是有地理散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 年发布了他的经典着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说了然土壤的地带性散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因为成土要素有地带性散布规律的结果。

固然此刻看起来,各样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当时,这类看法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了不起的。

高中地理必修: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1)

高中地理必修: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1)
对较慢。
化学风化
包括水解、氧化、碳酸化等化学反 应,导致岩石矿物成分改变,速率 较快。
生物风化
植物根系生长、微生物活动等生物 作用加速岩石分解,形成土壤的基 本物质。
风化产物在成土过程中作用
形成土壤矿物质
风化产物中的矿物质是构成土壤 的重要成分,为植物生长提供必
需元素。
影响土壤质地
风化产物的颗粒大小和组成决定 了土壤的质地,如砂土、壤土、
高中地理必修:分析土壤形 成的原因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 录
• 土壤基本概念与分类 • 影响土壤形成因素探讨 • 岩石风化与成土过程剖析 • 水分运动与盐分积累过程分析 • 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改良影响 • 总结:认识并保护我们脚下这片土地
01 土壤基本概念与 分类
土壤定义及组成要素
粘土等。
贡献土壤有机质
生物风化过程中产生的动植物残 体和微生物体是土壤有机质的主
要来源。
不同岩石类型对土壤性质影响
岩浆岩
01
如花岗岩等,矿物成分丰富,风化后形成的土壤质地较好,肥
力较高。
沉积岩
02
如石灰岩等,矿物成分较单一,风化后形成的土壤可能缺乏某
些营养元素。
变质岩
03
如片麻岩等,经过高温高压变质作用,矿物成分复杂,风化后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影响地表水和地 下水的分布、流动和排泄 ,进而影响土壤的水分状 况、养分迁移和积累。
地质历史
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植 被等自然条件的变迁,会 在土壤中留下痕迹,影响 土壤的发育和特性。
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作用
温度
温度影响土壤中的化学反 应速率、微生物活动和有 机质分解等,从而影响土 壤养分的转化和有效性。

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

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

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
1.父岩和矿物质:土壤形成的基础是父岩,即岩石。

不同类
型的父岩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这影响着土壤
中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矿物质的分解和风化过程将形成
可供植物利用的养分。

2.气候:气候条件,包括降水量、温度范围和季节性变化,
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气候影响土壤风化和物质转
移的速率,高温和湿润条件有利于快速风化和有机物分解。

3.生物活动:土壤生物,如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活动,对
土壤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排泄物产
生养分、调节土壤通气性和结构等,促进土壤形成。

4.时间: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个世纪甚至几
千年的时间。

时间的长短影响土壤发育的成熟程度和土壤
剖面的形态。

5.地形和水文条件:地形和水文因素对土壤形成起着重要作
用。

地形决定了水的流动方向和速度,影响着水分和养分
在土壤中的分布。

地形起伏和水文条件也可以导致土壤侵
蚀和质地变化。

6.土壤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逐渐分解并形成有机质,提
供了养分和保持土壤结构的重要物质。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发育的过程和最终的土壤性质。

不同环境下的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类型也因此而异。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理解土壤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管理和保护土壤资源。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课件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课件

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地 气候、 土 山 势 植被 壤 区
地 形
坡 度
水流 速度
物质 迁移
坡 光热、

水分
条件
阳坡 阴坡
土壤垂直分化
陡坡
平地 光热条件好 水分状况差
光热条件差 水分状况好
很难发育深 厚的土壤 发育深厚的
土壤
土壤
人类活动与土壤
➢ 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 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鲁教版 必修1
第三单元
第4节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 结合区域图分析不同区域土壤的特征及分布。(区域认知) 2. 结合地质、气候、植被、地形等地理背景,分析、推测土壤的形成 过程。(综合思维) 3. 通过野外观察,分析土壤剖面,理解土壤的结构。(地理实践力)
(1)秸秆还田
黑土培肥(以我国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江为例)
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麦秸秆、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等)直接或堆积 腐熟后施入土壤,是目前大面积采用的有效措施。
拓展延伸
(2)种植绿肥
黑土培肥(以我国黑龙江为例)
把专门种植的绿肥作物翻压至土中。我国常用的绿肥作物有紫云英、苜 蓿和草木樨等。
拓展延伸
(3)施用农家肥
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
水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
易积累,保肥性能好
拓展延伸
土壤的分类及特点
(2)按颜色分
类型
形成过程
特征
黑土

土壤形成的要素

土壤形成的要素

土壤形成的要素(1)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不同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差别显著,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大致为: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钠长石→角闪石→辉石→钙长石→橄榄石.因此,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粘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即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较少.此外,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其次,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也就不同.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长石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其他如冰碛物和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水云母和绿泥石等粘土矿物较多,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中多蒙脱石和水云母等粘土矿物.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2)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4)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对美国西南部山区土壤特性的考察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5)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它们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因此,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酷热、严寒、干旱和洪涝等极端环境中,以及坚硬岩石上形成的残积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例如在沙丘土中,特别是在林下,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但在变化比较缓和的环境条件中,以及利于成土过程进行的疏松成土母质上,土壤剖面的发育要快得多.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为绝对年龄.例如,北半球现存的土壤大多是在第四纪冰川退却后形成和发育的.高纬地区冰碛物上的土壤绝对年龄一般不超过一万年,低纬未受冰川收用地区的土壤绝对年龄可能达到数十万年至百万年,其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纪.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年龄称为相对年龄.在适宜的条件下,成土母质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幼年土壤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与淋溶作用很弱,剖面分化为A层和C层,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随着B层的形成和发育,土壤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淀积层中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达到最高水平.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出现强烈的剖面分化,出现E层,并使A层和B层的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有机质累积过程减弱,矿物质分解进入最后阶段,只有抗风化最强的矿物残留在土体中,淀积层中粘粒积聚形成粘盘,土壤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明显降低.(6)土壤形成的人类因素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典型例子是农业生产活动,它以稻、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必须在大量额外的物质、能量输入和人类精心的护理下才能获得高产.因此,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再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同时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可编辑全文】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可编辑全文】
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SOIL
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 观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样本,说出不同土壤层次的差异; 2 观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样本,说出土壤的物质组成; 3 观察、比较不同土壤样本,说出各成土因素对不同土壤特征的影响; 4 举例说明人类生产生活与土壤的关系,以及保护与改良土壤的措施。
1
观察土壤
一、观察土壤
1.土壤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持续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 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是土壤本质特征, 区别于风化物和沉积物。 地球上的土壤平均厚度大概50厘米。
一、观察土壤
2.土壤分类——按颜色
粘土
粘土 • 以黏粒为主 • 透水性弱 • 保水、蓄水性能强 • 但不易耕作
一、观察土壤
3.土壤剖面结构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 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完整的垂直土壤序列)。
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土层,形成不同的土壤剖面。
土壤具有分层结构
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问题1、为什么四川盆地有肥沃的紫色土?
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基础)
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土壤发育的物 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 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基于 花岗岩---- 含砂较多 基于 石灰岩----- 黏土较多
成土母质颗粒
问题2、为什么东北的黑土肥沃,而南方的红壤贫瘠?
黑土: 气候冷湿 → 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 红壤: 气候湿热 → 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生物因素成土作用分析
成土作用中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动物表现为对土壤物质的机械混合与有机质消耗。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 植物主要指森林与草地自然植被。
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 为主导因素。
第三节 生物因素成土作用分析
植被类型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和分布。
1. 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2. 气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

气候与土壤粘土矿物类型的关系 温带湿润与半湿润区以 2:1型铝硅酸盐粘土矿
物为主;亚热带湿润以1:1型为主;热带以三价二 价氧化物为主。

降水与土壤阳离了交换量的关系 温带地区,随降水量增加,CEC呈增加趋势。
第二节 气候因素成土作用分析
构造运动对土壤发生的影响。
新构造升降运动引起侵蚀基准面变化。出现埋藏
土壤、发育迟缓的土壤(黄土高原区)
火山喷发作用对土壤发生的影响。
火山灰上形成新的土壤;出现埋藏土壤。
第入节 人类活动对土壤 形成的影响
人为活动是人类根据生活和生产的要求而对土壤的
干预,属社会成土因素范畴。
人为影响(干扰)土壤的形成发展,具有双重性。
程度来判断。
绝对年龄则需用地学测年的方法确定,如地层对
比法、古地磁断代法、热释光法、同位素法等。
第六节 时间因素成土作用分析
土壤发育速度
土壤发育速度取决于成土条件,不同的土壤发育
阶段,土壤发育速度不同。
土壤的发育速度整体上随发育阶段而变化。
1.
以有机质含量表征分三阶段:土壤发育初期, SOM 含量
第六节 时间因素成土作用分析
概念
土壤年龄包括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土壤绝对年龄指就一个具体土壤而言,它的绝对年
龄应当从该土壤由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
的时候算至目前的时间段;
相对年龄指某一个体土壤的发育程度。
第六节 时间因素成土作用分析
辨析
相对年龄可以通过土壤发育程度即剖面土层分异
(五)钙化过程
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和淀积的过程。包括积钙、
脱钙、复钙三个过程。
土层的钙含量不断增加的过程称之积钙的过程。
土层中钙来断减少的过程称之脱钙过程。
土体中脱钙后又重新积累碳酸钙的过程称之为复钙
过程。
第九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六)盐化和脱盐化过程
盐化是指土壤中易溶性盐的积累过程。脱盐过程是
(三)粘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的矿质颗粒由粗变细而成粘粒,以及粘粒在剖面
中积聚的过程。分残积粘化过程和淋溶粘化过程。
残积粘化过程指指在温暖的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原生矿物进
行土内风化形成粘粒并聚积在B层,形成Bt层的过程。 淋溶粘化指也称淀积粘化,指在湿润和半湿润的温暖地带, 土体上层风化的粘粒分散于土壤水中形成悬液,并随渗漏水 活动而在土内迁移。
答各成分。
第二节 气候因素成土作用分析
气候因素为土壤形成的外在推动力,气候是直接影
响土壤的形成过程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
影响土壤发生的重要气候因素是降水和温度。 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
气候也通过植被的影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
土壤的气候地带性规律明显。
第二节 气候因素成土作用分析
土壤学形成时期,人们孤立分析土壤与单一因素
关系。
B.B. 道库恰耶夫,创立成土因素学说, 1883 年
“俄国黑钙土”为代表作。
确立了土壤是个历史自然体;土瓖与环境辩证统
一;创立了用综合性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土壤形成。
第一节 成土因素学说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1. 2.
它是5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相互不能代替的;
正效应:垦植熟化;
负效应:产生破坏性(剥削地力、加速侵蚀、沙化、
污染);
思考与作用
论述各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第九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一、基本成土过程
根据成土过程中物质、能量的交换、迁移、转化累
积的特点,土壤共分12个主要过程。
1. 原始成土过程 2. 有机质积累过程 3. 粘化过程 4.
本过程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1)“岩漆阶段” ;
2)“地衣阶段”;3)“苔藓阶段”。
第九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二)有机质积累过程
有机质在土体中的聚积,是生物因素在土壤中发展
的结果。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枯枝落叶堆积过程;
2、斑毡化过程;
3、腐殖化过程;
4、泥炭化过程;
第九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3.
所有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
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
4.
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
土壤也随着不断形成和演化着。
第一节 成土因素学说
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B.P.威廉斯提出了土壤统一形成过程学说
H.詹尼(1948年)发表《成土因素》 强调生物因素的主导作用与人类活动的重大影响。 f(Cl,o,r,p,t 土壤形成因索学说就是研究各种外在环境因素 = …)式中的S,Cl,o,r,p,t代表不同的成 S 提出了土壤年龄、土壤个体发育与演替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学说,它的形成 土因素 不足是认识片面 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因此,随着时代的发 局限为土壤形成方程式只是对土壤形成概念的一种 展,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还会不断地发展。 概括,因各因素非孤立,故无法用现代数学逐个解
念与指导建立分类体系,也是野外鉴别土壤、
划分土壤界线的重要参考依据。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第一节 成土因素学说
成土因素学说
容。 气候、生物、母质、地形 时间 外在环境条件 是研究外在环境条件对土壤发生过
程和土壤性质影响的学说,是土壤发生学的研究内
内动力地质作用 人类活动
第一节 成土因素学说
土壤形成土因素学说的建立
草原土壤>森林土壤,约高2倍;森林SOM积于土
表,向下锐减;草地SOM向下渐降。
植被类型对植物营养循环的影响。
草地碱金属比森林高,故盐基饱和度、pH均高。
植被类型影响土壤淋溶与淋洗的速度。
森林比草地有较强的淋溶强度。
第四节 母质因素成土作用分析
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在生物、气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母质在影响土壤
能量的聚集地。 地形影响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再分配
地形对成土母质的再分配
因侵蚀,坡蚀凹累积;
地形对化学风化产物的再分配
高处向低处淋洗迁移;
第六节 时间因素成土作用分析
气候、生物、母质、地形等因,是通过时间因素
作用于成土过程的。
具有不同年龄或不同发生历史的土壤必然存在着性
状上的差异。
1.5me/L)和pH>9的过程。
第九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碱化过程发展的特点:
1)盐的底聚性。表土含盐量很低;
2)有柱状碱化层。在表土以下形成柱状碱化层; 3)碱化层有一定量苏打(Na2CO3),故碱土呈碱性反应的 特点,不含或少含易溶性盐(中性盐)。
2. 气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

降水与盐基饱和度、土壤酸碱度的关系
年降水量少而蒸发迅速的地区,土壤呈中性或偏碱性;
湿润区土壤的盐基饱和度降低而酸度增加。

降水对土壤中盐分积累与淋洗的影响
降水影响土壤中易溶盐的多少。西北易溶盐大量积聚、
K 、 Na 微淋而 CaSO4 聚;华北内蒙二价盐开始淋溶;华东、 华中、华南XCO3淋失,XSiO4下移。
候、生物、母质、地形与时间因素的成土作用分 析;内动力地质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发展
的影响;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发生层的表示符号、
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景观。
重点与难点:七大成土因素的成土作用;土壤形
成过程;土壤发生层的表示符号、土壤剖面形态 与土壤景观。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的意义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不仅是确定有关土壤知识概
脱硅富铝化过程 5.钙化过程 6. 盐化和脱盐化过程、
7. 碱化和脱碱化过程 8. 潜育化过程 9. 潴育化或氧
化还原过程 10. 白浆化过程 11.灰化过程 12.熟化过

第九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露出地表而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高等植物
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之为原始成土过程。
第九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四)脱硅富铝化过程
指在湿热的生物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
富集的作用,也称为富铁铝化过程。
在湿热条件下,硅铝酸盐矿物发生强烈的水解,释
放出盐基、硅酸,盐基离子与硅酸不断自风化液中
流失。而铝、铁、锰等元素在碱性风化液中发生沉
淀而富集于原来的土层中。
第九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目录与授课安排
序号 第 1章 第 2章 第 3章 第 4章 第 5章 第 6章 第 7章 第 8章 第 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内 容 绪论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棕壤与褐土 黄棕壤与黄褐土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 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 盐碱土 初育土壤 山地土壤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土地评价 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 土壤资源保持技术措施 世界土壤地理简介 学时 2 4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0 2 2 2 2
推荐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